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七
關燈
小
中
大
千矣。
聞内有千餘人系在該處防堵,餘俱業農;俟滿三年後始行起賦,而田畝為開墾者世業雲。
五月初七日(公曆六月初七日——即禮拜五) 四月分教職單(四月二十六日京報) 光緒四年四月分教職單:……複谕:福建甯德,王恩培(台灣,拔)。
閩撫丁(日昌)奏病勢反複請準開缺調理折 福建巡撫臣丁日昌跪奏:為微臣正拟起程赴閩,病勢忽又反複,難以依期銷假;籲請天恩,仍準開缺調理。
恭折陳明,仰祈聖鑒事。
竊臣前因病勢纏綿未能脫體,有醫者進倒倉法,謂可除根;又謂腳腫須用針灸外治,兼服攻瀉除濕之劑,方可克期見效。
臣因急求痊愈,祗可聽醫者之所為。
初尚有效;二月間,居然扶杖能行,竊可以如期銷假。
因聞近畿亢旱,九重籌赈焦勞;臣此處勸捐,亦不能不認真舉辦。
事煩心悸,不意右足用針處所忽然腫潰,日流膿血無數;牽動嘔血、隔食諸症,一時病作。
另易内科醫生,則又謂倒倉法及攻瀉之劑大傷脾胃,用心亦複太過,以緻元氣損虧;現在土受木克,瘴濕已中膏肓,瀉已不能、補又不可,非息心靜養一、二年兼用清淡和解之品,不能見效。
臣始猶欲輿疾而行,而精力不能搘拄,一舉一動需人扶掖。
竊恩他病皆可諱飾,惟腳不能行,則衆人共見。
倘莅任之始,即須數人扶掖,屬吏、部民一望而生藐玩之心,何能使其聽令遵教! 現在時勢艱難,身體健強,猶恐不能稱職;若衰病百出之軀腼顔戀棧,恐贻誤時機!伏思福建地方緊要,斷無懸缺久待之理;即使仰蒙聖主逾格矜全,微臣問心亦萬難自安。
況臣病勢反複,亦斷非二、三月所能奏效。
躊躇再四,心急如焚。
萬不得已,惟有叩籲天恩仍準開缺,庶免心懸兩地;趁此海疆靜谧、台灣番務全平,可以靜心醫調。
一俟略能搘杖、行走稍便,無論蹈湯赴火、瘴海蠻荒,臣當聞命即行,斷不稍避艱阻。
臣素喜任事,現雖請假在籍,尚複經營捐務,并于汕頭設局招工前往台灣後山開墾,并非甘心求退之人;而臣自頂至踵皆荷聖主逾格生全,高厚恩施勝于天地、父母,亦斷不敢萌求退之志。
惟此次正在部署起程,而右足腫潰,不能穿着履韈,寸步難移;使臣不能早遂犬馬報主之心,亦實出于無可如何!醫者皆言臣不開缺、專心調理,則求效愈急、用藥愈雜,病狀必無轉機;勢不能不披肝瀝膽,自投于君父之前。
若蒙逾格恩施,準其開缺,俾盡心考求醫藥,沈痾必能速起,多則年餘、少則一載;但使一日不填溝壑,即當一日出效馳驅。
即臣暫在本籍,倘遇閩省督、撫臣有要事相商,臣苟有所知,亦無不竭誠忠告,以期于事有裨。
至臣辦理晉、豫赈務,現在近畿尚未得雨,我皇太後、皇上宵旰憂勤,臣雖病莫能興,亦不敢置身局外。
況此系一條鞭之事,祗煩口筆,無須行動;當力疾兼籌,使多得一分捐項、即多救一分饑民,藉以仰慰聖廑。
所有微臣因病勢反複仍請開缺調理緣由,謹力疾籲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臣無任誠惶誠恐、瞻依感戀之至!謹奏。
奉旨已錄。
五月十二日(公曆六月十二日——即禮拜三) 台灣風災 刻接台灣郵來信息雲:四月二十一日晚七點鐘,台灣府城猝遇旋風;所過處所,如昆陽巨戰,屋瓦皆飛。
蓋由數日前大雨如注,通宵不辍,水潦漲發,街道成溪;故風息後,莫得而查其實在情形也。
初傳斃命者約百餘人,受傷者莫悉其數;後又傳死者數百人。
而西人謂風災不甚巨,意死于是役者或僅二十人耳;然城中屋宇栉比,居民甚衆,究難稽其實數也。
風過之後,雨亦頓止,海面亦頗覺浪靜瀾安。
溯其肇禍之初,在五點鐘後,即陰霾四布,日色無光;有黑雲由北而起,風勢随之,揚沙飛石,令人畏怖。
後轉而西,若向城垣繞之數匝;風聲起處,雲氣天矯如龍,究不知中有何物也!幸為時未久,即卷向東方而去。
該處屋宇非甚堅固者,窗棂、門戶均被毀壞,屋中物亦多撤向别處;間有牆壁鞏固者,亦岌岌欲圯。
什物之為風吹去者,或十餘丈、或數十丈不等;頃刻之間,不知何往:亦一異也。
至二十二日上午八點鐘,有西人往災區查閱,見城垣瓦面多為風毀,經風處隐約有指爪痕迹;其掃為平地者,亦複不少。
道署衙門業已損壞,有一古廟亦片瓦無存。
所知者斃命十人,受傷則觸目皆是——然俱傷頭面、手足者居多。
西人鋪屋,惟「未士鐵」公司被毀帳幕及一小房間。
又有一公司傾跌牆壁,椅桌均被壓碎矣。
現時台屬瓦價甚昂,由四圓至十二圓不等;蓋因修葺屋宇者衆也。
二十三日,仍複陰雨連綿;貿易場中甚為冷淡,惟賣磚瓦者則其門如市也。
五月十五日(公曆六月十五日——即禮拜六) 江督沈(葆桢)奏提督積勞病故懇恩優恤折(五月初四日京報) 頭品頂戴兩江總督臣沈葆桢跪奏:為提督積勞病故,籲懇天恩從優該恤;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據總統銘、武等軍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呈稱:『分統武毅左軍記名提督周志本,由千總投入銘軍,克複蘇境各府州、縣,拔充營官;轉戰各省,無役不從。
随剿東、西撚逆,洊保今職,屢受頭等重傷。
嗣經駐防徐州,派充統帶。
同治十三年,随調台灣,攻克草山、獅頭各社,勞勚尤甚。
光緒元年,内渡;三月,調紮江陰,修築炮台,始終不懈。
讵于本年二月二十一日,在江陰防營傷發身故;懇請援案奏恤』等情前來。
臣查周志本由千總投效銘軍,随剿蘇、常一帶,疊克名城。
其戰功之尤著者,同治七年在常州地方,單身突圍,所向披靡;六年在湖北尹漋河血戰,救護主将,氣絕逾日複蘇,洵為忠勇邁倫:疊經前督臣曾國藩、直隸督臣李鴻章先後奏保有案。
迨同治十三年随唐定奎馳赴台灣,伐木開山、征服番社,□屬非常出力。
該營赴台分統之将,生還者僅該提督一人。
臣于光緒二年正月奏保堪勝提、鎮,方冀儲備将才,為國家任幹城之寄;不意積勞過甚,舊傷複發,遽在防營身故,殊堪痛惜!查總兵馬複震前因籌辦海防積勞病故,經直隸督臣李鴻章奏準優恤在案。
該提督周志本身經百戰,厥功甚偉!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将記名提督周志本照軍營積勞病故例,從優該恤以慰忠魂,出自逾格鴻施。
除将該故員生□戰績,履曆清冊咨部查核外,謹會同大學士直隸督臣李鴻章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周志本,着交部照軍營積勞病故例,從優該恤。
欽此』。
六月二十一日(公曆七月二十日——即禮拜六) 趣召琉球國主 昨閱東瀛郵報雲:風聞日廷征召琉球國主前往東京,其因何事則不得而知雲雲。
按琉球一國,在中國人以為向隸外藩,他國不得過問;而據泰西諸國人言,則琉球之隸中國者其名、而隸日廷者其實也。
然欤,否欤? 六月二十三日(公曆七月二十二日——即禮拜一) 閩撫接印 得福州信息雲:新任閩撫吳中丞,于十一日進城;不日内當擇吉接篆耳。
六月二十七日(公曆七月二十六日——即禮拜五) 恭錄上谕 六月十六日,奉上谕:『何璟等奏:「本年四月間,台灣府城突被風災,巡撫行署及北城垛口暨内外民房等處多有坍塌傾折情形并傷斃兵民」等語。
此次台灣遭風,究竟吹倒房屋、傷斃人口實在若幹?禾稼民房及此外各屬有無被風之處?各澳師船并商漁船隻有無失事?着何璟、葆亨督饬台灣道夏獻綸确切查明,妥為撫恤,毋令失所!欽此』。
七月十五日(公曆八月十三日——即禮拜二) 閩浙督何(璟)奏台灣府城突遭風災情形片(七月初一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台灣府城于本年四月二十一日酉刻突遭怪風,黑氣彌漫,莫辨形質;狹口而來,直撲郡城。
由西門穿入巡撫行署,經頭、二門掠過内廳等處,從署後西北隅圍牆出,越北城而去。
一路屋瓦齊飛,古樹為拔。
署前照壁坍頹、旗杆倒折,悉成平地。
署内房屋吹倒大半,其未倒者亦桁柱欹斜,片瓦無存。
西、北兩面圍牆,盡皆傾倒。
署東箭道内兵房倒塌及半,壓傷左翼練兵十六名。
北城垛口,摧坍十餘丈。
城内外民房當風過處,多有倒壞;壓傷數十人,壓斃二人。
其餘文武大小衙署,或瓦片微有吹損,俱各尚無大礙等情:由縣禀經台灣府張夢元轉報前來。
臣等查台郡面臨大海,屏蔽毫無。
遭此風異,究竟于何起止?共倒房屋、傷斃人口實在各有若幹?四鄉禾稼、民房及此外各屬有無被風?各澳師艇并商漁船隻有無失事?行詳是否成災?除飛饬台灣道夏獻綸就近遴派妥員分别查明察看情形酌量撫恤據實禀辦,再行詳晰續陳外,合将台郡突遭怪風大概情形謹先附片具奏,伏乞聖鑒!謹奏。
奉旨已錄。
發抄旨二道(七月初二日京報) 何璟等奏「請以都司劉志慶補台灣遊擊」,奉旨:『兵部該奏。
欽此』。
又,「請以徐正邦等補台灣左、右營都司」,奉旨:『兵部該奏。
欽此』。
八月初八日(公曆九月初四日——即禮拜三) 閩浙督何(璟)奏覆查風災據情陳奏片(七月二十五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本年四月二十一日台灣府城突遭怪風大概情形,臣等已附片奏明在案。
茲據台灣道夏獻綸查明:『府城内被風倒塌各處房屋、傷斃人口,與府、縣所禀情形相符。
此外,文武衙署以及義倉、書院等處暨非當風之處民房,均無損壞。
彰化縣于二十一日夜中,有雨無風。
惟該縣南投縣丞所轄,是日午刻風雨交作、山水奔注,縣丞衙署圍牆、房屋俱被沖壞;由南投入埔裡社新開道路,均有沖坍。
台北府于二十一日薄暮亦有大風,尚不為害。
嘉義縣城于二十二日寅刻大風陡至縣署,大門暨署内房屋悉為平地,餘皆欹斜。
察看台北、彰化、南投等處雖先後俱遭風雨,情形較輕;即台、嘉二屬亦系一線經過,四鄉民房俱無傷損。
各口船隻,亦無擊壞:均幸不至成災。
其壓傷兵丁,已由營醫痊;傷斃人口,并經官紳酌量撫恤。
各處坍榻衙署,并饬府、縣分别趕緊查勘修複』等情,具詳前來。
并據各該府、縣具報相同,臣等覆查無異。
理合據情陳奏,仰慰慈廑。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請補海外知縣折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任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海外知縣員缺緊要,揀員請補以資治理;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照本任台灣縣知縣白鸾卿于光緒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在台病故,經臣恭疏具題開缺,照例以病故本日作為出缺日期,歸于四年正月分截缺案内補行咨部在案。
所遺台灣縣知縣系海外沖、繁、難兼三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
該縣為台灣府附郭首邑,民俗犷猂、政務殷煩,必須精明幹練、熟悉情形之員方克勝任。
且現在辟境撫番,該邑地當首要,為庶務會萃之區;非曾曆台境之員,難期得力。
臣等與藩、臬兩司在于内地現任知縣内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堪調之員。
惟查有候補知縣藩慶辰,年四十二歲,漸江蕭山縣監生;遵籌饷事例,在閩報捐未入流,指發福建補用。
續赴京銅局捐指項典史,同治三年二月到省;辦理局務出力,奉旨「俟補缺後以府經曆、縣丞補用」,咨補南平縣典史。
調往台灣剿匪着績,七年四月十七奉旨「俟補缺後以知縣留于福建補用」。
七年九月,到南平縣典史任;八年五月卸事,準補漳浦縣佛昙橋縣丞。
援例報捐離任,順差赴部引見;十一年正月回省,委署沙縣知縣。
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到任、三年八月初六日卸事,考列三等。
辦理甘捐出力,保舉補缺後以同知補用,先換頂戴。
該員勤能穩練、辦事實心,在閩年久,熟悉海外風土民情;以之請補台灣縣知縣,洵堪勝任。
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而人地實在相需。
合無仰懇天恩,俯準以候補知縣潘慶辰補授台灣縣知縣,實于海外要缺有裨。
如蒙俞允,該員系候補知縣請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傑會詳前來。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調補海外知縣折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司臣葆亨跪奏:為揀員調補海外要缺知縣,以資治理;恭折具奏,仰祈聖鑒事。
竊照準調嘉義縣知縣斌敏于光緒二年四月初二日在省寓病故,所遺嘉義縣缺,當經請以候補知縣鄧厚成補授;接準部覆:核與章程不符,咨令另行揀選等因。
查嘉義縣知縣系屬台灣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
該處山海交錯,政務殷繁,且有稽查口岸之責,必須精明強幹熟悉之員,方足以資治理。
臣等與藩、臬兩司于現任知縣内詳加遴選,查有大田縣知縣史映奎,年五十一歲,順天大興縣舉人,祖籍江蘇溧陽縣;由考取□錄,同治五年□纂「皇清奏該」、「文武大臣年表」告成該叙,以知縣選用。
投效河南軍營,撚匪肅清案内奉旨「賞加同知銜」;選授大田縣知縣,光緒元年二月初六日到任。
該員老成練達、辦事認真,于一切風土民情甚為熟悉;以之調補嘉義縣知縣,洵堪勝任。
合無仰懇天恩,俯準以大田縣知縣史映奎調補嘉義縣知縣,俾海外要缺治理得人。
如蒙俞允,該員系現任知縣初次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所遺大田縣選缺,閩省現有應補人員應請留閩,俟部覆準另行遴員請補。
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傑會詳前來。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八月十一日(公曆九月初七日——即禮拜六)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升補知縣折(七月二十八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暑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揀員升補海外要缺知縣,以資治理;恭折具奏,仰祈聖鑒事。
竊準吏部咨:「福建彰化縣知縣楊寶□革職,二年八月初八日奉旨」等因。
按後五日行文閩省,照限八十日減半計算,扣至光緒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作為出缺日期,應勒歸九月分截缺。
所遺彰化縣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
該縣遠隔重洋,地方遼闊、民番雜處,政務殷煩;非精明強幹熟悉情形之員,弗克勝任。
臣等據藩、臬兩司在于通省現任候補知縣内逐加遴選,一時實無人地相宜、堪調堪補之員。
茲于卓異應升人員内,查有淡水縣艋舺縣丞傅端铨,年四十二歲,浙江山陰縣監生;遵例在京銅局報捐□□縣丞,指發福建,并免捐試用、赴部驗看,領照到省,委署建安縣迪口縣丞。
捐輸該叙,加布政司理問銜。
防堵出力保奏,奉旨「俟補缺後以應升之缺□用。
□署建甯府經曆、代理浦城縣知縣,準補建陽麻河縣丞;調補淡水廳艋舺縣丞,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
同治十三年分大計,保薦卓異。
該員勤能幹練、熟悉情形,本任内并無欠解錢糧及承緝盜案未獲有關降調參革處分。
以之升調彰化縣知縣,洵堪勝任。
惟調缺請升,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實在相需。
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準以淡水廳艋舺縣丞傅端铨升補彰化縣知縣,庶期得人而理,實于地方有俾。
如蒙俞允,俟接準部覆,給咨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其卓異應升之案,照例查銷。
所遺縣丞調缺,俟部覆準,另行揀員請調。
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傑會詳請奏前來。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 再,此案先行遴員未定,是以請補有稽;合并陳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八月十三日(公曆九月初九日——即禮拜一) 發抄旨一道(七月二十九日京報) 何璟等奏「同知林桂芬等期滿」,奉旨:『吏部知道。
欽此』。
八月十四日(公曆九月初十日——即禮拜二) 台番複叛 台灣後山之新城,五月初一日陳得勝副戎統帶福銳營練兵五百名馳往妥為布置,生番頗各畏服。
惟沿海土番加裡宛七社欺陳副戎在新城後路不通、兵少糧乏,又挾去年在阿眉社打仗殺傷土番之恨,倡該報複;于六月十八日截住官兵之請糧文書,十九寅初糾合土番二千餘名劫營塞井。
幸陳副戎早已列陣,先往迎擊,土番退去。
追奔二十餘裡,奈左肩忽受镖傷、右腕又受炮子;先鋒楊玉貴參戎正運西瓜大炮追來,亦中途遇伏被害,大炮盡被奪去。
查土番之叛首陳輝煌,本内地奸民;同治十年,曾在道署領牌充土番通事,娶加裡宛番女作妻。
此次叛逆謀踞
聞内有千餘人系在該處防堵,餘俱業農;俟滿三年後始行起賦,而田畝為開墾者世業雲。
五月初七日(公曆六月初七日——即禮拜五) 四月分教職單(四月二十六日京報) 光緒四年四月分教職單:……複谕:福建甯德,王恩培(台灣,拔)。
閩撫丁(日昌)奏病勢反複請準開缺調理折 福建巡撫臣丁日昌跪奏:為微臣正拟起程赴閩,病勢忽又反複,難以依期銷假;籲請天恩,仍準開缺調理。
恭折陳明,仰祈聖鑒事。
竊臣前因病勢纏綿未能脫體,有醫者進倒倉法,謂可除根;又謂腳腫須用針灸外治,兼服攻瀉除濕之劑,方可克期見效。
臣因急求痊愈,祗可聽醫者之所為。
初尚有效;二月間,居然扶杖能行,竊可以如期銷假。
因聞近畿亢旱,九重籌赈焦勞;臣此處勸捐,亦不能不認真舉辦。
事煩心悸,不意右足用針處所忽然腫潰,日流膿血無數;牽動嘔血、隔食諸症,一時病作。
另易内科醫生,則又謂倒倉法及攻瀉之劑大傷脾胃,用心亦複太過,以緻元氣損虧;現在土受木克,瘴濕已中膏肓,瀉已不能、補又不可,非息心靜養一、二年兼用清淡和解之品,不能見效。
臣始猶欲輿疾而行,而精力不能搘拄,一舉一動需人扶掖。
竊恩他病皆可諱飾,惟腳不能行,則衆人共見。
倘莅任之始,即須數人扶掖,屬吏、部民一望而生藐玩之心,何能使其聽令遵教! 現在時勢艱難,身體健強,猶恐不能稱職;若衰病百出之軀腼顔戀棧,恐贻誤時機!伏思福建地方緊要,斷無懸缺久待之理;即使仰蒙聖主逾格矜全,微臣問心亦萬難自安。
況臣病勢反複,亦斷非二、三月所能奏效。
躊躇再四,心急如焚。
萬不得已,惟有叩籲天恩仍準開缺,庶免心懸兩地;趁此海疆靜谧、台灣番務全平,可以靜心醫調。
一俟略能搘杖、行走稍便,無論蹈湯赴火、瘴海蠻荒,臣當聞命即行,斷不稍避艱阻。
臣素喜任事,現雖請假在籍,尚複經營捐務,并于汕頭設局招工前往台灣後山開墾,并非甘心求退之人;而臣自頂至踵皆荷聖主逾格生全,高厚恩施勝于天地、父母,亦斷不敢萌求退之志。
惟此次正在部署起程,而右足腫潰,不能穿着履韈,寸步難移;使臣不能早遂犬馬報主之心,亦實出于無可如何!醫者皆言臣不開缺、專心調理,則求效愈急、用藥愈雜,病狀必無轉機;勢不能不披肝瀝膽,自投于君父之前。
若蒙逾格恩施,準其開缺,俾盡心考求醫藥,沈痾必能速起,多則年餘、少則一載;但使一日不填溝壑,即當一日出效馳驅。
即臣暫在本籍,倘遇閩省督、撫臣有要事相商,臣苟有所知,亦無不竭誠忠告,以期于事有裨。
至臣辦理晉、豫赈務,現在近畿尚未得雨,我皇太後、皇上宵旰憂勤,臣雖病莫能興,亦不敢置身局外。
況此系一條鞭之事,祗煩口筆,無須行動;當力疾兼籌,使多得一分捐項、即多救一分饑民,藉以仰慰聖廑。
所有微臣因病勢反複仍請開缺調理緣由,謹力疾籲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臣無任誠惶誠恐、瞻依感戀之至!謹奏。
奉旨已錄。
五月十二日(公曆六月十二日——即禮拜三) 台灣風災 刻接台灣郵來信息雲:四月二十一日晚七點鐘,台灣府城猝遇旋風;所過處所,如昆陽巨戰,屋瓦皆飛。
蓋由數日前大雨如注,通宵不辍,水潦漲發,街道成溪;故風息後,莫得而查其實在情形也。
初傳斃命者約百餘人,受傷者莫悉其數;後又傳死者數百人。
而西人謂風災不甚巨,意死于是役者或僅二十人耳;然城中屋宇栉比,居民甚衆,究難稽其實數也。
風過之後,雨亦頓止,海面亦頗覺浪靜瀾安。
溯其肇禍之初,在五點鐘後,即陰霾四布,日色無光;有黑雲由北而起,風勢随之,揚沙飛石,令人畏怖。
後轉而西,若向城垣繞之數匝;風聲起處,雲氣天矯如龍,究不知中有何物也!幸為時未久,即卷向東方而去。
該處屋宇非甚堅固者,窗棂、門戶均被毀壞,屋中物亦多撤向别處;間有牆壁鞏固者,亦岌岌欲圯。
什物之為風吹去者,或十餘丈、或數十丈不等;頃刻之間,不知何往:亦一異也。
至二十二日上午八點鐘,有西人往災區查閱,見城垣瓦面多為風毀,經風處隐約有指爪痕迹;其掃為平地者,亦複不少。
道署衙門業已損壞,有一古廟亦片瓦無存。
所知者斃命十人,受傷則觸目皆是——然俱傷頭面、手足者居多。
西人鋪屋,惟「未士鐵」公司被毀帳幕及一小房間。
又有一公司傾跌牆壁,椅桌均被壓碎矣。
現時台屬瓦價甚昂,由四圓至十二圓不等;蓋因修葺屋宇者衆也。
二十三日,仍複陰雨連綿;貿易場中甚為冷淡,惟賣磚瓦者則其門如市也。
五月十五日(公曆六月十五日——即禮拜六) 江督沈(葆桢)奏提督積勞病故懇恩優恤折(五月初四日京報) 頭品頂戴兩江總督臣沈葆桢跪奏:為提督積勞病故,籲懇天恩從優該恤;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據總統銘、武等軍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呈稱:『分統武毅左軍記名提督周志本,由千總投入銘軍,克複蘇境各府州、縣,拔充營官;轉戰各省,無役不從。
随剿東、西撚逆,洊保今職,屢受頭等重傷。
嗣經駐防徐州,派充統帶。
同治十三年,随調台灣,攻克草山、獅頭各社,勞勚尤甚。
光緒元年,内渡;三月,調紮江陰,修築炮台,始終不懈。
讵于本年二月二十一日,在江陰防營傷發身故;懇請援案奏恤』等情前來。
臣查周志本由千總投效銘軍,随剿蘇、常一帶,疊克名城。
其戰功之尤著者,同治七年在常州地方,單身突圍,所向披靡;六年在湖北尹漋河血戰,救護主将,氣絕逾日複蘇,洵為忠勇邁倫:疊經前督臣曾國藩、直隸督臣李鴻章先後奏保有案。
迨同治十三年随唐定奎馳赴台灣,伐木開山、征服番社,□屬非常出力。
該營赴台分統之将,生還者僅該提督一人。
臣于光緒二年正月奏保堪勝提、鎮,方冀儲備将才,為國家任幹城之寄;不意積勞過甚,舊傷複發,遽在防營身故,殊堪痛惜!查總兵馬複震前因籌辦海防積勞病故,經直隸督臣李鴻章奏準優恤在案。
該提督周志本身經百戰,厥功甚偉!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将記名提督周志本照軍營積勞病故例,從優該恤以慰忠魂,出自逾格鴻施。
除将該故員生□戰績,履曆清冊咨部查核外,謹會同大學士直隸督臣李鴻章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周志本,着交部照軍營積勞病故例,從優該恤。
欽此』。
六月二十一日(公曆七月二十日——即禮拜六) 趣召琉球國主 昨閱東瀛郵報雲:風聞日廷征召琉球國主前往東京,其因何事則不得而知雲雲。
按琉球一國,在中國人以為向隸外藩,他國不得過問;而據泰西諸國人言,則琉球之隸中國者其名、而隸日廷者其實也。
然欤,否欤? 六月二十三日(公曆七月二十二日——即禮拜一) 閩撫接印 得福州信息雲:新任閩撫吳中丞,于十一日進城;不日内當擇吉接篆耳。
六月二十七日(公曆七月二十六日——即禮拜五) 恭錄上谕 六月十六日,奉上谕:『何璟等奏:「本年四月間,台灣府城突被風災,巡撫行署及北城垛口暨内外民房等處多有坍塌傾折情形并傷斃兵民」等語。
此次台灣遭風,究竟吹倒房屋、傷斃人口實在若幹?禾稼民房及此外各屬有無被風之處?各澳師船并商漁船隻有無失事?着何璟、葆亨督饬台灣道夏獻綸确切查明,妥為撫恤,毋令失所!欽此』。
七月十五日(公曆八月十三日——即禮拜二) 閩浙督何(璟)奏台灣府城突遭風災情形片(七月初一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台灣府城于本年四月二十一日酉刻突遭怪風,黑氣彌漫,莫辨形質;狹口而來,直撲郡城。
由西門穿入巡撫行署,經頭、二門掠過内廳等處,從署後西北隅圍牆出,越北城而去。
一路屋瓦齊飛,古樹為拔。
署前照壁坍頹、旗杆倒折,悉成平地。
署内房屋吹倒大半,其未倒者亦桁柱欹斜,片瓦無存。
西、北兩面圍牆,盡皆傾倒。
署東箭道内兵房倒塌及半,壓傷左翼練兵十六名。
北城垛口,摧坍十餘丈。
城内外民房當風過處,多有倒壞;壓傷數十人,壓斃二人。
其餘文武大小衙署,或瓦片微有吹損,俱各尚無大礙等情:由縣禀經台灣府張夢元轉報前來。
臣等查台郡面臨大海,屏蔽毫無。
遭此風異,究竟于何起止?共倒房屋、傷斃人口實在各有若幹?四鄉禾稼、民房及此外各屬有無被風?各澳師艇并商漁船隻有無失事?行詳是否成災?除飛饬台灣道夏獻綸就近遴派妥員分别查明察看情形酌量撫恤據實禀辦,再行詳晰續陳外,合将台郡突遭怪風大概情形謹先附片具奏,伏乞聖鑒!謹奏。
奉旨已錄。
發抄旨二道(七月初二日京報) 何璟等奏「請以都司劉志慶補台灣遊擊」,奉旨:『兵部該奏。
欽此』。
又,「請以徐正邦等補台灣左、右營都司」,奉旨:『兵部該奏。
欽此』。
八月初八日(公曆九月初四日——即禮拜三) 閩浙督何(璟)奏覆查風災據情陳奏片(七月二十五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本年四月二十一日台灣府城突遭怪風大概情形,臣等已附片奏明在案。
茲據台灣道夏獻綸查明:『府城内被風倒塌各處房屋、傷斃人口,與府、縣所禀情形相符。
此外,文武衙署以及義倉、書院等處暨非當風之處民房,均無損壞。
彰化縣于二十一日夜中,有雨無風。
惟該縣南投縣丞所轄,是日午刻風雨交作、山水奔注,縣丞衙署圍牆、房屋俱被沖壞;由南投入埔裡社新開道路,均有沖坍。
台北府于二十一日薄暮亦有大風,尚不為害。
嘉義縣城于二十二日寅刻大風陡至縣署,大門暨署内房屋悉為平地,餘皆欹斜。
察看台北、彰化、南投等處雖先後俱遭風雨,情形較輕;即台、嘉二屬亦系一線經過,四鄉民房俱無傷損。
各口船隻,亦無擊壞:均幸不至成災。
其壓傷兵丁,已由營醫痊;傷斃人口,并經官紳酌量撫恤。
各處坍榻衙署,并饬府、縣分别趕緊查勘修複』等情,具詳前來。
并據各該府、縣具報相同,臣等覆查無異。
理合據情陳奏,仰慰慈廑。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請補海外知縣折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任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海外知縣員缺緊要,揀員請補以資治理;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照本任台灣縣知縣白鸾卿于光緒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在台病故,經臣恭疏具題開缺,照例以病故本日作為出缺日期,歸于四年正月分截缺案内補行咨部在案。
所遺台灣縣知縣系海外沖、繁、難兼三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
該縣為台灣府附郭首邑,民俗犷猂、政務殷煩,必須精明幹練、熟悉情形之員方克勝任。
且現在辟境撫番,該邑地當首要,為庶務會萃之區;非曾曆台境之員,難期得力。
臣等與藩、臬兩司在于内地現任知縣内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堪調之員。
惟查有候補知縣藩慶辰,年四十二歲,漸江蕭山縣監生;遵籌饷事例,在閩報捐未入流,指發福建補用。
續赴京銅局捐指項典史,同治三年二月到省;辦理局務出力,奉旨「俟補缺後以府經曆、縣丞補用」,咨補南平縣典史。
調往台灣剿匪着績,七年四月十七奉旨「俟補缺後以知縣留于福建補用」。
七年九月,到南平縣典史任;八年五月卸事,準補漳浦縣佛昙橋縣丞。
援例報捐離任,順差赴部引見;十一年正月回省,委署沙縣知縣。
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到任、三年八月初六日卸事,考列三等。
辦理甘捐出力,保舉補缺後以同知補用,先換頂戴。
該員勤能穩練、辦事實心,在閩年久,熟悉海外風土民情;以之請補台灣縣知縣,洵堪勝任。
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而人地實在相需。
合無仰懇天恩,俯準以候補知縣潘慶辰補授台灣縣知縣,實于海外要缺有裨。
如蒙俞允,該員系候補知縣請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傑會詳前來。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調補海外知縣折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司臣葆亨跪奏:為揀員調補海外要缺知縣,以資治理;恭折具奏,仰祈聖鑒事。
竊照準調嘉義縣知縣斌敏于光緒二年四月初二日在省寓病故,所遺嘉義縣缺,當經請以候補知縣鄧厚成補授;接準部覆:核與章程不符,咨令另行揀選等因。
查嘉義縣知縣系屬台灣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
該處山海交錯,政務殷繁,且有稽查口岸之責,必須精明強幹熟悉之員,方足以資治理。
臣等與藩、臬兩司于現任知縣内詳加遴選,查有大田縣知縣史映奎,年五十一歲,順天大興縣舉人,祖籍江蘇溧陽縣;由考取□錄,同治五年□纂「皇清奏該」、「文武大臣年表」告成該叙,以知縣選用。
投效河南軍營,撚匪肅清案内奉旨「賞加同知銜」;選授大田縣知縣,光緒元年二月初六日到任。
該員老成練達、辦事認真,于一切風土民情甚為熟悉;以之調補嘉義縣知縣,洵堪勝任。
合無仰懇天恩,俯準以大田縣知縣史映奎調補嘉義縣知縣,俾海外要缺治理得人。
如蒙俞允,該員系現任知縣初次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所遺大田縣選缺,閩省現有應補人員應請留閩,俟部覆準另行遴員請補。
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傑會詳前來。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八月十一日(公曆九月初七日——即禮拜六)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升補知縣折(七月二十八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暑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揀員升補海外要缺知縣,以資治理;恭折具奏,仰祈聖鑒事。
竊準吏部咨:「福建彰化縣知縣楊寶□革職,二年八月初八日奉旨」等因。
按後五日行文閩省,照限八十日減半計算,扣至光緒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作為出缺日期,應勒歸九月分截缺。
所遺彰化縣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
該縣遠隔重洋,地方遼闊、民番雜處,政務殷煩;非精明強幹熟悉情形之員,弗克勝任。
臣等據藩、臬兩司在于通省現任候補知縣内逐加遴選,一時實無人地相宜、堪調堪補之員。
茲于卓異應升人員内,查有淡水縣艋舺縣丞傅端铨,年四十二歲,浙江山陰縣監生;遵例在京銅局報捐□□縣丞,指發福建,并免捐試用、赴部驗看,領照到省,委署建安縣迪口縣丞。
捐輸該叙,加布政司理問銜。
防堵出力保奏,奉旨「俟補缺後以應升之缺□用。
□署建甯府經曆、代理浦城縣知縣,準補建陽麻河縣丞;調補淡水廳艋舺縣丞,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
同治十三年分大計,保薦卓異。
該員勤能幹練、熟悉情形,本任内并無欠解錢糧及承緝盜案未獲有關降調參革處分。
以之升調彰化縣知縣,洵堪勝任。
惟調缺請升,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實在相需。
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準以淡水廳艋舺縣丞傅端铨升補彰化縣知縣,庶期得人而理,實于地方有俾。
如蒙俞允,俟接準部覆,給咨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其卓異應升之案,照例查銷。
所遺縣丞調缺,俟部覆準,另行揀員請調。
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傑會詳請奏前來。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 再,此案先行遴員未定,是以請補有稽;合并陳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八月十三日(公曆九月初九日——即禮拜一) 發抄旨一道(七月二十九日京報) 何璟等奏「同知林桂芬等期滿」,奉旨:『吏部知道。
欽此』。
八月十四日(公曆九月初十日——即禮拜二) 台番複叛 台灣後山之新城,五月初一日陳得勝副戎統帶福銳營練兵五百名馳往妥為布置,生番頗各畏服。
惟沿海土番加裡宛七社欺陳副戎在新城後路不通、兵少糧乏,又挾去年在阿眉社打仗殺傷土番之恨,倡該報複;于六月十八日截住官兵之請糧文書,十九寅初糾合土番二千餘名劫營塞井。
幸陳副戎早已列陣,先往迎擊,土番退去。
追奔二十餘裡,奈左肩忽受镖傷、右腕又受炮子;先鋒楊玉貴參戎正運西瓜大炮追來,亦中途遇伏被害,大炮盡被奪去。
查土番之叛首陳輝煌,本内地奸民;同治十年,曾在道署領牌充土番通事,娶加裡宛番女作妻。
此次叛逆謀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