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六

關燈
疾銷假折 福建巡撫臣丁日昌跪奏:為閩省重遭水患,事務紛煩,微臣力疾銷假;恭折陳明,仰祈聖鑒事。

     竊臣于四月十三日欽奉谕旨:『該撫病體未痊,着賞假一個月回省調理。

    吳贊誠因公赴台,所有台灣防務事宜,着吳贊誠暫行接辦。

    欽此』等因。

    仰荷聖慈體恤周至,感激涕零! 臣回省後,本拟遵旨将病體調理稍痊,迅即渡台;乃因本署下行公事積壓太多,略為清理,病勢益笃。

    但臣受恩深重,何敢藉病遲留!定期于五月初旬東渡。

    不意五月初五日,省城内外驟漲大水,比上年尚高數尺。

    督臣與臣均于是早登城部署救援、赈濟諸事,臣病勢甚重,數人扶掖而後能行。

    督臣辛勞,連日事事親自料量、事事預先布置,飲食雖減而精神四照無遺;臣則腳腫至膝,血不斷口。

    然值此天災驟至,百姓無路謀生,人心搖動;刻下水勢漸退,籌辦赈恤、彈壓難民,尤關吃緊。

    隻得力疾銷假,會同督臣籌辦一切善後事宜。

    惟臣腳不能行、血不能止,事多心急,無暇醫藥,病勢日見日深;所有要件公牍隻能于卧榻辦理,即僚屬亦皆于榻前接見。

    其尋常公事,仍委藩司代拆代行;朔、望廟班,亦未能親詣。

    臣一俟省城赈務會辦稍有頭緒,仍當力疾渡台,以慰聖廑。

     所有閩省驟遭大水、微臣力疾銷假緣由,謹專折陳明,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閩督何(璟)奏揀補海外要缺同知折 閩浙總督兼署福州将軍臣何璟、福建巡撫臣丁日昌跪奏:為揀補海外要缺同知,以資治理;恭折仰祈聖鑒事。

     光緒二年九月初三日,準吏部咨「題調要缺福建台灣府中路撫民同知石鳴韶革,閏五月二十四日奉旨」等因。

    按奉旨後五日行文閩省,照限八十日減半計算,應扣至二年七月初九日作為開缺日期,勒歸七月分裁缺。

    所遺台灣府中路撫民同知,界連内山、民番雜處,系屬海外題調要缺;非揀調明軒之員,弗克勝任。

    臣等與藩、臬兩司在于内地現任同知内逐加遴選,一時實無堪調之員;求之應升班,亦甚難其選。

    惟查有即補同知直隸州知州孫繼祖,年五十三歲,浙江會稽縣人;由供事,該叙從九品,揀發湖北。

    因疊辦防剿,積功保至藍翎知縣,補授黃陂縣缺;丁父憂,回籍。

    服阕,歸應補班選用,調補直隸差委;于剿除枭匪案内出力,奏準以本班盡先選用,并加運同銜。

    同治七年,閩省奏請揀發;該員于引見後,奉禦章鈴出,着發往福建以知縣差遣委用。

    八年十月,到任;因前在直隸剿撚出力,賞換花翎。

    先後委署鳳山、彰化等縣,卸事;剿撫番社出力會保,光緒元年十月奉上谕:『着以同知直隸州,遇缺即補。

    欽此』。

    調署台灣縣知縣,三年正月任事。

    該員老成練達,在閩年久,熟悉台地情形;以之補授中路同知,洵足以資治理。

    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

    而人地實在相需,合無仰懇聖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準以即補同知直隸州知州孫繼祖補授台灣府中路同知,俾要缺治理得人,實于地方有裨。

    如蒙俞允,該員由即補同知直隸州知州請補繁缺同知,銜缺相當;且系曾任知縣,其同知為知縣應行升補之階,照章邀免甄别。

    仍俟準到部覆,給咨送部引見,免予核計參罰。

    據藩司葆亨、臬司定保會詳前來。

    除咨部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該覆施行! 再,此缺因臣日昌上年渡台遴員未定,現甫商定請補,是以辦理稍遲;合并陳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閩督何(璟)奏揀員調補省會知府折 閩浙總督兼署福州将軍臣何璟、福建巡撫臣丁日昌跪奏:為揀員調補省會知府,以重職守;恭折仰祈聖鑒事。

     光緒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奉上谕:『福建福州府知府員缺緊要,着該督、撫于閩省知府内揀員調補。

    所遺員缺,着劉國光補授。

    欽此』。

    當經奏請,以準調台灣府知府張夢元調補。

    并準吏部咨:『張夢元準調台灣府,應饬赴新任;其福州府知府一缺,另行揀選調補等因具奏,奉旨:「依該。

    欽此」』。

    恭錄轉行,欽遵辦理。

    除張夢元因臣日昌上年調帶赴台,經饬就近任事外;所遺福州府知府,系煩疲難要缺,自應另行調補。

    臣等與藩、臬兩司在于現任知府内逐加遴選,查有汀州府知府延楷,年四十九歲,正黃旗滿洲恩奎佐領下舉人;鹹豐三年,賞給主事,铨分兵部。

    七年,奏補主事。

    八年,題升員外郎。

    十一年,補署湖廣道監察禦史。

    同治三年,京察一等,奉旨補授福建汀州府知府,五年四月到任。

    曆俸屆滿引見,奉旨「着回任,欽此」;領照抵省,饬回本任。

    十三年分,大計卓異,咨部展限引見在案。

    該員沈毅精明、勇于任事,在閩年久,熟悉情形,且系曾膺卓薦;以之調補福州府知府,洵堪勝任。

    合無仰懇聖恩,俯準以汀州府知府延楷調補福州府知府,俾省會地方得人而理。

    如蒙俞允,該員由現任知府初次調繁,銜缺相當;惟系大計卓異之員,應俟準到部覆,給咨赴部引見,仍免核計參罰。

    所遺汀州府知府,遵旨即以遺缺知府劉國光補授。

    據藩司葆亨、署臬司定保會詳前來。

    臣等謹合詞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發抄旨一道(六月二十五日京報) 何璟等奏「仍以莊鎮藩請補嘉義營參将」,奉旨:『兵部該奏。

    欽此』。

     七月初七日(公曆八月十五日——即禮拜三) 述台灣剿撫生番事 台灣生番麇集層山,豺狼成性;其社不知凡幾,而極惡窮兇,以南路率芒、獅頭、大龜文為最。

    同治十三年,各軍雲集,剿辦數月,随破獅頭一社。

    及剿率芒,見其峭壁崇嚴,圍攻未克;大軍調往他處以後,率芒等社之惡益熾。

     去臘,丁中丞莅台,奏調方觀察挑選潮軍統領渡台,駐紮南路,為台幹城之寄。

    聞今歲三月初,移軍枋寮,親率勁勇曆勘番社地勢情形,于初八夜三更拔隊前進;乘其無備,分路圍攻。

    該番恃險負嵎,且于峻嶺懸崖之上遷墜巨石;統領親自督陣指揮,潮軍奮勇争先,步步為營,穿榛越嶺,鎗炮齊施。

    自辰至午,連破率芒、南屏、心麻、加侖坳、砂那榖十餘社,當陣斬獲番目龜■〈口六〉芝、嘛哩首級二顆,殺斃大股頭目龜令等及兇番數十名;餘番抵敵不住,狂奔鼠竄,潛由後山而逃。

    潮軍追逐至武吉、大高山,路約三十餘裡,發号而還;遂紮率芒社等處。

    初十至十七等日,分隊入武吉等山搜捕。

    十四日,兇番由武吉潛來探其巢穴;被前軍搜捕,撞殺鎗傷,斬大二股兇番叨狂等四名。

    所有内山大龜文等番社畏威懾服,其番目、頭人攜番丁男女陸續到營歸化。

    統領見其無知,赦之;為之薙發、改裝者數千人。

    合六十餘社,教之耕種、赴市買賣不準攜帶軍器;生番輸誠悅服。

    其率芒、南屏等社人逃往各處生番社,均不敢收留。

    斯時巢穴已失,番目、頭人悉怨悍番所害;乃捆縛趣雷等二十餘名,密懇先來歸化。

    草山、董滴各社主、良番及通事等帶同來營,跪求懲處;哀乞準其歸化,薙發、改裝。

    統領知其情真,即收捆送兇番押禁在營;其餘番類,準予自新。

    經中丞頒發妥布善後章程,饬派委員舉辦。

    詳查各社人丁戶口、分清地界,以便稽查。

    設立番塾,令番童學習文字,并挑選強壯番丁百數名,在營充勇:使其漸摩教化,歸作良民又聞統領帶歸順各社良番、頭目、社主叨光龜亦一等五十餘人并率芒捆送兇番二十餘名至澎湖,谒見中丞及船政欽差;該番悔罪情切,垂淚不已,惟求免死。

    中丞宥而赦之,赉賞各歸順良番目甚厚,令以回社;并饬官軍拔隊出北勢寮,将率芒、南屏等社地賞還蓋屋;生番愈益感德。

     夫生番,本犬彘耳;日以采獵為事,夜則聚麇而居。

    然父母兄弟,紀網秩秩;此統領所以知其可化也。

    統領韬略優全,一鼓而蕩平生番數十社,剿撫兼施,使其知感知威,奏膚功、唱凱歌;凡在軍民,靡不鼓掌;厥功偉矣!然微中丞知人善任,曷克及此!且中丞莅台以來親巡各路,奔馳于蠻煙瘴雨之鄉;公忠體國,不辭勞瘁;而全台利弊,洞徹胸中。

    剿撫生番、招民開墾、造電報、開煤礦,整頓地方要務,慘淡經營;擇人任用,俾獲成效,于全台大為生色:是于台有再造之功也。

     以上,皆得之傳述;用登所聞,質之閩省之人,其許為知言否? 七月初八日(公曆八月十六日——即禮拜四) 刻接友人由台到申備述台灣剿撫生番 台灣生番麇集層山,豺狼成性,人面獸心;其社不知凡幾,而極惡窮兇,以南路率芒、獅頭、大龜文為最。

    同治十三年,各軍雲集,剿辦生番數月,随破獅頭一社。

    及剿率芒,見其峭壁崇岩,圍攻末克複;大軍調往他處以後,率芒等社之惡益熾。

     去臘,丁大中丞莅台,奏調方觀察挑選潮軍統領渡台,駐紮南路,為台幹城之寄。

    聞三月初,移軍枋寮;統領經猷蘊抱、曉暢軍謀,一到枋寮,親率勁勇數百往各處曆勘番社地勢情形,于初八夜三更拔隊前進;乘其無備,分作四路圍攻。

    該番恃險負嵎,拚命相距;且于峻嶺懸崖之上,遷墜巨石。

    統領親自督陣指揮,潮軍奮勇争先,步步為營,穿榛越嶺,鎗炮齊施;聲響連天,彈如雨落。

    自辰至午,連破率芒、南屏、心麻、加侖坳、砂那榖十餘社,當陣斬獲番目龜■〈口六〉芝、嘛哩首級二顆,殺斃大股頭目龜令等及兇番數十名;奪獲器械,不計其數。

    其餘之番,抵敵不住,狂奔鼠竄,潛由後山而逃。

    潮軍追逐至武吉、大高山,路約三十餘裡,發号而還;遂紮率芒社等處。

    初十至十七等日,分隊入武吉等山搜捕;于十四日,兇番由武吉潛來探其巢穴,被前軍搜捕、撞殺鎗傷,斬大二股兇番叻狂等四名。

    所有内山大龜文等番社畏威懾服,其番目、頭人攜率衆番丁男女陸續到營乞降歸化。

    統領見其無知,憐而赦之;為之薙發、改裝者數千人。

    合共六十餘社,教之耕種、趕市買賣不準攜帶軍器随身等事。

    所有生番,輸誠悅服。

    其率芒、南屏等社人逃往各處生番社,均不敢收留。

    斯時巢穴已失,欲走無處。

    番目、頭人受此苦楚,悉怨悍番所害;乃親自捆縛兇番趣雷等二十餘名,密懇先來歸化。

    草山、董滴各社主、良番及通事等帶同來營,跪求懲辦;哀乞準其歸化,薙發、改裝。

    統領看其自新情真,即收捆送兇番押禁在營;其餘番類,準予自新。

    經中丞頒發妥布善後章程,饬派委員學辦。

    詳查各社人丁戶口、分清地界,以便稽查。

    設立番塾,令番童學習文字,曉明理道;并挑選強壯番丁百數名,在營充勇:使其觀法漸摩教化,歸作良民。

    番類雖蠢,刻變一新。

    又聞統領帶歸順各社良番、頭目、社主叻光龜亦一等五十餘人并率芒捆送兇番二十餘名至澎湖,谒見丁大中丞船政欽差,以送懲辦;該番于見中丞欽差時悔罪情切,垂淚不已,惟求乞生免死。

    丁大中丞宥而赦之,赉賞各歸順良番目甚厚,令以回社;并饬官軍拔隊出北勢寮,将率芒、南屏等社地賞還蓋屋;生番愈益感德輸心。

     夫生番,本犬彘耳;住居山上,日以采獵為事、夜則聚麇而居,身不穿服,以殺人為雄。

    即得平服,将何所用!然父母兄弟,紀綱秩秩;此統領所以知其可化也。

    統領韬略優全,一鼓而蕩平生番數十社,不事嗜殺而事格心;剿撫兼施,使其知感知威,奏膚功、唱凱歌。

    凡在軍民,靡不鼓掌。

    昔武侯七擒七縱而卒平服交趾者;其今日統領剿撫之意耳。

    使全台各路悉如統領策畫,豈患生番有不化為良民乎!統領之功,偉矣。

    微大中丞知人善任,曷克及此!且丁大中丞莅台以來,親巡于南、北、中各路,奔馳于蠻煙瘴雨之中;公忠體國,不辭勞瘁;而全台利弊,洞澈胸中。

    生撫剿番、招民開墾、造電報、開煤礦,整頓地方、官軍等要務,慘淡經營;擇人任用,俾獲成效,于全台大為生色。

    刻因公回閩,請賞假一月;未知期滿,公肯渡台否?台之留公,如望歲焉。

    自公到台,所有新政皆實心愛民,保衛地方;所由全台感戴,民不能忘。

    倘台之事另新□手有人,其欲如公之大得民心,豈易得乎!用登所聞,以質之識者之人耳。

     七月十三日(公曆八月二十一日——即禮拜二) 恭錄上谕 七月初五日,上谕:『丁日昌奏「病勢複劇請假回籍調理」一折,丁曰昌着賞假三個月,準其回籍就醫。

    福建巡撫,着葆亨署理。

    欽此』。

     八月初五日(公曆九月十一日——即禮拜二) 論新疆台灣皆中國必不可棄之地 天下有道,守在四彜,此古今不易之論,而要不能藉為口實、置邊防于不顧也。

    蓋今昔殊時、彼此異勢,我雖安靜無為,能禁人之狡然思逞以啟土疆而張國勢乎?中國自與泰西通商,舉地球之内服左衽而言侏禽者,皆接踵摩肩叩關至止。

    其心蓋甚有圖于中國,原非徒慕化歸順偕共球,而效職輸琛青以來王也。

    以今之時、揆今之勢,默忖遠人之意、近察億兆之心,其不能永久相安、長此不變,固不待智者亦能數日以計、屈指以定矣。

    然則乘時而謀固金瓯、因勢而奠安盤石,舍慎守疆土、生聚民人,患未生而預為人之備、害未至而先為之防,又将何以别求善法乎! 夫攘外必先安内,此握要之圖也;撤藩以緻敵,此必然之事也。

    在昔唐、虞之盛,天下為家,海隅蒼生罔不戴德;宜可相安于無事。

    而在内則明射禦,以為教養之術;在外則奮武衛,以為捍禦之方。

    延及夏、商,苗、扈有征,荊、楚有伐;武王當戎衣一着之後,散軍郊射,偃武修文。

    然小司徒,則以會萬民之卒伍為任;大司馬,則以統六師平邦國為職。

    其戒慎之深、防患之密,誠有非後世偷安忘禍之所能及者!蓋憂危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近者,西征之役,連年未息;各省臣工仰遵廟谟勝算、深體軍士艱辛,月籌饷捐,源源接助。

    淺見之士,鮮不謂新疆之地戈壁萬裡,得其地不足以耕也;回教種類罔識綱常,得其民不為我用也。

    自元太祖起于沙漠,故畫土分疆,王其子姓以及驸馬;俾樹屏藩,聊資捍蔽。

    凡政教法度,仍沿其俗:可知其義亦取于羁糜勿絕而已。

    我朝幅■〈巾員〉之盛邁越前王,亘古無兩;各首内地戶口日繁,安輯撫綏尚有未盡。

    何必舍其近而圖其遠,以緻同于窮兵黩武之為耶!又如台灣向化,固已有年。

    然南路一帶山深箐密,素為生番麇聚之所;其無知有如犬豕、其兇悍俨若虎狼,仁者難以德感、強者不以力并,亦聽其自生自育,同居于覆載之中耳。

    今複銳意經營,不遺餘力;竊恐窮年累月,未獲成功也。

    不知此皆率臆以談,并未統籌全局也。

    夫新疆逼近遼、藩,回部棋布星羅;族種繁滋,聲氣聯屬。

    國家強盛,則俯首帖耳,莫有貳心;一旦有隙可乘,靡有不蠢然思動者。

    且與俄羅斯毘鄰,保無潛通情款恭惎回王室?喀酋悖逆不道,其罪已彰;即枭首磔屍,猶未足以謝天下。

    今即帑庫支绌,然幸各省軍務肅清,民皆安業;正宜出其全力以注此一方,用固疆圉也。

    發、撚各匪皆已骈誅,昭其勸戒;渺茲逆回,若聽其逍遙漏網,殊不足以申國憲而快人心!且安知俄羅斯虎視眈眈,不将以霍罕侍喀什噶爾也!故左帥計深慮遠,援武侯南征之事,毅然力任其艱也。

    至于台灣,濱于南洋;朝廷隸入版圖二百餘年,雖設官分職撫其衆庶,然皆因陋就簡,徒有其名,未甚注意。

    向為荷蘭所據,與洋海各島實有輔車之依,足成犄角之勢。

    泰西各國,久已垂涎;以素沐中朝德政,民番雜處,不敢首發難端。

    自前年日本借口生番劫掠商船,興師構釁;凡通商各國,已躍躍欲動,思為嘗試矣。

    且全台之地,礦務既饒、土膏腴沃,即費巨款力為經營,不及數年,便成樂土;賦稅所出,定必不赀。

    故沈幼丹制憲、王補帆中丞力主墾辟之該,身任其艱;複得丁雨生中丞,務期克收成效。

    前後渡台親巡各路,凡礦務、開墾諸事,次第舉行;日奔走于蠻煙瘴雨之鄉,以講求乎招徕整頓之政。

    蓋以全台既成重鎮,則不啻長城萬裡,足資屏翰也。

     由此言之,新疆無恙,而國家可無西顧之憂;台灣既治,而朝廷可纾南服之慮。

    其緻力難易雖或懸殊,而地之必不可棄則一也(選錄「香港「循環日報」)。

     八月初六日(公曆九月十二日——即禮拜三) 論中國礦務 近閱各報詳述丁雨生中丞辦理剿撫台灣生番諸事,先欲降伏其心;此深能得諸葛武侯降伏孟獲之法,故宜生番多半就撫,不必再剿以兵也。

    生番就撫之後,其境之各礦與夫貨物、樹竹之合用于世者,中丞無不欲效西國善法以取用之。

    日後台灣之興隆,固可計日而待,似無須愚昧之更參未該也。

    然餘猶有不能已于言者。

    何也?吾嘗聞諸西人之言曰:西國法度,凡屬上等材藝,均系朝廷錄用;即中等者,亦均為各行公司之上賓。

    其周流列國者,往往皆屬中、下之才或僅能有一知半解者,不比教士、商賈皆有上等之才也。

    中國現在所用西人,大半皆為周流列國之人。

    故湖北所開煤礦竟至不得好煤,因而停止;非其證與!台灣若欲行開礦之事,須請上等材藝之人;修俸雖多,不緻有誤,較為合算。

    但延請其上等材藝之人,必須中國朝廷與西國朝廷相商,方可以得所喜者。

    現在郭侍郎、劉京堂均在英國,訪求人才,似更較易;中丞可以函商二公,屬二公詢問上、下該院,必得開礦良才,較之在中國所請與托商賈所延者,必能更得真才。

    他事所關較輕,似尚可以将就;惟開礦之事最為要務,故尤須斟酌也。

    諒中丞素能盡悉西國情形,自必有以釆擇;斷不至以為妄言也。

     前閱本報所錄緬甸新造鐵路一事,足見泰西各國不能忘情于四川、雲南者;大抵皆因各礦未開,土産甚盛耳。

    若能一旦将各礦盡開,既可以使本國之興旺,又可以免他國之觊觎;豈非一舉而數善備乎!果可如此其能慎固封守,更賢于十萬雄師矣。

    特是以川、雲兩省言之,四川之富戶較多、雲南之富人較少,開礦之事,恐未能盡望諸民。

    第國家每年進出之用,定有常經;安能供此格外之用費!且開礦一事,雖日後之利益無窮,而目前之措辦匪易;亦屬棘手。

    然果能延得一最精礦務之西士,能查明各礦之底細,是否每年可得出息若幹;彼時再向西商告貸,諒西商亦斷無不從者。

    惟用機器開采,須用西人指示。

    或即令中、西各商集成公司以辦其事,國家仍照從前舊例,僅向各礦廠征收稅銀;此亦上下兩益之舉也。

    第兩省礦務,昔年民間早已經辦有效者,僅因兵燹之後,無力舉辦耳。

    但從前經辦之人,亦必尚有存焉者;此事當不緻于失傳也。

    若能自開自辦,其用費必能更少于延請西人、其功效終恐少遜于多用西人也。

    惟兩省之人,刻與西人尚不相洽;恐驟用之,又生他故。

    反不如台灣一地,其人皆與西人相習也。

    又聞俄人不能忘情于黑龍江者,亦因各山有礦故也。

     總之,中國各邊省既有各礦,又有土産;中國若能及早開取,既可以使本國日進殷富,又可以使西人少息希冀也。

    識時務者,當不河漢餘言! 直督李(鴻章)奏建祠告成懇請列入祀典折(七月二十五日京報) 大學士直隸總督臣李鴻章、兩江總督臣沈葆桢跪奏:為銘軍剿番陣亡員弁勇丁在鳳山縣建祠告成,懇請列入祀典,以慰忠魂;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照同治十三年生番肇釁,饬調福建陸路提臣唐定奎統帶銘、武馬步十三營馳赴台灣,會合戡定;其陣亡、傷亡、病故各員弁勇丁,仰蒙賜恤,入祀昭忠祠。

    旋經該提臣于光緒二年七月分籌款在于鳳山縣北門外武洛塘購買基地,檄饬參将程曾郁會同鳳山縣知縣孫繼祖設局辦理建立昭忠祠享堂三間、兩庑各三間,旁葬勇棺一千一百四十九具;又于枋寮購地作為義冢,遷葬前敵内山等處勇棺七百六十九具:于上年八月分,一律工竣。

    據該提督申請具奏前來。

     臣等查銘、武諸軍前次奉調剿番,重洋涉險,斬棘披荊;較之剿逆、剿撚,尤為艱苦。

    所有該軍陣亡、傷亡、病故各員弁勇丁,既據該提督籌款購買基地、建祠告成,相應請旨準其列入祠典,由地方官春秋緻祭,以慰忠魂。

     除将送到圖說咨移部、科查照外,謹會同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臣丁日昌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八月十四日(公曆九月二十日——即禮拜四) 恭錄谕旨 八月初六日,上谕:『葆亨,着調補山西布政使。

    福建布政使,着周恒祺補授。

    ……&hellip欽此』。

     八月二十三日(公曆九月二十九日——即禮拜六) 奉上谕二道(八月十三日京報) 上谕:『丁日昌奏:「請将濫募勇丁、浮用夫價之總兵革職,并自請該處」等語。

    留閩補用總兵張升楷于接統台北各軍時,招募勇丁,辄任聽軍功莊建升濫募充數;該總兵并有浮用夫價情事:實屬咎有應得。

    張升楷,着即行革職,以示懲儆。

    餘着照所該辦理。

    丁日昌自請該處之處,着毋庸該。

    該部知道。

    欽此』。

     上谕:『何璟等奏:「請□台灣府屬同治十年分民欠供粟豁免」等語。

    加恩着照所請,所有台灣府未完同治十年分供粟三萬九千一百七十一石零及未完糯米易榖十五石零,均按數一體蠲免,以纾民力。

    餘着照所該辦理。

    該督、撫即刊刻謄黃,遍行曉谕;務使實惠均沾,毋任吏胥舞弊,用副轸念民艱至意。

    該部知道。

    欽此』。

     八月二十八日(公曆十月初四日——即禮拜四) 中秋風飓 向聞舟師雲:海洋風暴,每年春、夏、冬三季尚不危險;惟秋日之風最為狂厲,須先事防維,庶不失事。

    否則,舵折桅傾,猶其小焉者也。

    昨聞中秋日福州至廈門一帶猝發大風,幾如昆陽交戰,屋瓦皆飛。

    是否拔木偃禾,刻尚未悉其細。

    惟知是日有一火船從台灣開往香港,亦在洋面遭風,緻頭桅吹斷、小艇打沈;幸船主駛行得法,方得安抵港中:則以知行海之難,誠非淺也。

     九月初二日(公曆十月初八日——即禮拜一) 恭錄谕旨 八月二十四日,上谕:『何璟等奏「海疆總兵人地未宜請互相對調」一折,吳光亮,着調補福建台灣鎮總兵。

    所遺福建福甯鎮總兵,即着張其光調補。

    該部知道。

    欽此』。

     上谕:『吏部奏「隔省調署知府與例未符聲明請旨」一折,前據沈葆桢等奏;福建台北府知府,請以江蘇海州直隸州知州林達泉試署,系為新設海疆要缺、因地擇人起見。

    林達泉,着仍準其試署;嗣後不得援以為例。

    餘依該。

    該部知道。

    欽此』。

     九月十一日(公曆十月十七月——即禮拜三) 閩撫丁(日昌)奏特參總兵并自請該處片(八月三十日京報) 臣丁日昌跪奏: 再,台北前因兵力單薄,經本任福甯鎮總兵吳光亮該招淡水、噶瑪蘭民兵二百人在五佛埔築圍居住,以為半耕、半守之計,如非精壯,不得濫募;饬遵在案。

    嗣總兵張升楷接統北路各軍,改民兵為碉勇,派遊擊陳子貴、軍功莊連升各募一百名,分紮米侖港、蘇澳、五裡亭等處駐防。

    張升楷銷差内渡後,北路歸吳光亮接統;複将碉勇改為民兵,饬赴花蓮港一帶開墾。

    讵莊連升所招一旅俱系市井之徒,不谙農務;聞有調赴後山之信,私行逃走者十餘名。

    兼之病弱甚多,不能得力。

    已由吳光亮截止口糧,遣散回籍;饬提莊連升解營懲辦。

    又聞張升楷所帶兩營,并未雇用長夫:由臣查據台灣道夏獻綸禀複前來。

     臣查此項民兵雖僅百名,原為屯墾之用。

    如果辦有成效,尚拟推廣擴充,将後山營勇疲弱較多者酌量裁減歸并,另募民兵專事屯墾,以期明作有功。

    乃張升楷于該辦伊始,任聽莊連升濫募市井之徒充數,以緻不能得力。

    其夫價一節,經臣嚴加面诘,始據張升楷自認蘇渙瘴重費繁,不能不資夫價津貼等語;尤為巧猾可恨!查張升楷上年自津來閩,當委管帶練兵;适省城大水,臣在城上親見該員胼手胝足,救人最多。

    是以會同前署督臣文煜,奏保該員統領台北各軍;雖系文煜列銜在前,實在系臣主稿,臣當獨任其咎。

    現張升楷早已銷差回省,臣原不必過于苛求;但恐台灣諸将相率效尤,營伍從何整頓!臣自問誤保劣員之咎小,隐忍不言之咎大。

    相應請旨将前統台北各軍留閩補用總兵張升楷即行革職,以示懲儆;并将臣交部該處,以為知人不明者戒。

    其張升楷浮用夫價計共若幹,仍分别确查追繳;并饬提軍功莊連升從嚴懲辦外,臣因整頓營伍起見,是否有當?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奉旨已錄。

     九月十六日(公曆十月二十二日——即禮拜一) 閩督何(璟)奏為請補要缺知縣折(九月初四日京報) 閩浙總督兼署福州将軍臣何璟、福建巡撫臣丁日昌跪奏:為揀員請補要缺知縣,以資治理;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照準調嘉義縣知縣斌敏,于光緒二年四月初二日在省寓病故;經臣恭疏具題開缺。

    照例,以病故本日作為開缺日期,歸五月分補行截缺。

    除已截缺咨部外,所遺嘉義縣知縣系台灣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

    該處山海交錯,政務殷繁,且有稽查口岸之責,在在均關緊要;必須精明強幹、熟悉情形之員,方足以資治理。

    臣等與藩、臬兩司在于現任知縣内逐加遴選,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

    茲查有候補班前補用知縣鄧厚成,年四十八歲,江西新建縣舉人;随軍援閩出力,奏準以知縣留于福建補用。

    續因克複廣東嘉應州城,奏準仍以知縣本班盡先補用;于引見後,領照來閩,捐加同知升銜察看。

    期滿甄别,奏留閩省補用;委署邵武縣,準補海澄縣。

    丁憂,回籍守制。

    光緒元年九月,服阕回閩,由部核準起複;委署台防同知,調署鹿港同知,卸事。

    該員老成穩練,熟悉台灣風土民情;以之請補嘉義縣缺,洵堪勝任。

    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而人地實在相需。

    合無仰懇聖恩,俯準以候補班前補用知縣鄧厚成補授嘉義縣知縣,俾期要缺得人,實于地方有裨。

    如蒙俞允,該員系曾經請補知縣、丁憂艱阕,今仍請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據藩、臬兩司會詳前來。

    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該覆施行! 再,此缺因臣日昌上年渡台、嗣内渡後即辦水災,現在遴員甫定,并非無故遲延;合并陳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九月十七日(公曆十月二十三日——即禮拜二) 禁開煤礦 廈門來信雲:聞台灣之淡水廳官吏已将中國民間所開之煤礦十二所,盡行封閉。

    緣此煤價陡貴,灣泊雞籠之外國火船皆不得運煤以資攬載。

    故美國領事業與中官駁該,謂誠如此,未免大失公道;日後或當與中朝索賠火船延擱之費也。

    又請曷弗俟官煤繁旺之後,再該發此禁令乎!特刻下未知被禁之中國人,有诽該否。

    又未知官吏之意,欲禁之以旺官煤欤?又或有别故也! 九月十八日(公曆十月二十四日——即禮拜三) 論台灣煤礦事 前有友謂予曰:『子喜觀劇,亦知近日昆班大佳于昔日乎?子蓋一往觀』!餘曰:『何以如是』?曰:『近日班中延數清客,每逢禮拜六夜及禮拜日夜,代演數出;故能緻觀者如堵牆也』。

    餘于前禮拜六夜往觀清客演中軍、挑簾、裁衣、搜山、打車五出,又于昨禮拜六夜往觀清客演「荊钗記」之參相與「白兔記」之回獵兩出,能将戲中關節維肖維妙盡行演出。

    不但已也,即平日本班之腳色近來演唱各戲,亦均極力摹仿肖神,不似從前随便敷衍。

    大約非經數清客加意指點,即由各腳色格外觀感也。

    由此觀之,古人「有治法、無治人」之言,不愈信哉!梨園演戲,技之末耳,尚且如此;何況治世之大事哉!故古之聖賢,其治世也,必先使民有菽粟如水火,而後教民型仁講讓;是以民人有所效法,斷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