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光緒二年(丙子)
兩江總督沈(葆桢)奏為福建撫臣積勞病故謹胪官迹乞賜谥典并于福州台灣予建專祠折(元年十二月初二日京報)
剿番續信
台灣開煤出示
欽命布政使司銜福建分巡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夏(獻綸)示
上谕(元年十二月二十、二十一日京報)
谕旨(元年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京報)
福建藩司葆(亨)奏為護理閩撫篆務日期折(正月初八、初九日京報)
台郡煤價
官兵在台灣失利
上谕(正月二十三日京報)
兩江總督沈(葆桢)奏為剿番陣亡各員請恤片
恭王奏為遵該台地拟建府廳縣治折(正月三十日、二月初一日京報)
軍機大臣等奏為遵旨會該台灣善後各事宜片(二月初二日京報)
閩浙總督李(鶴年)奏為遴員對調閩省知府折(二且初九日京報)
福州将軍文(煜)等奏為總兵因病出缺請旨簡放折(二月十一日京報)
兩江總督沈(葆桢)奏為在台灣奉上年上谕調道員赴台灣片(二月二十二日京報)
閩藩司葆(亨)奏為交卸撫篆回任折(二月十六日京報)
福建雜事(一則)
恭錄上谕
都察院景(廉)奏為福建職婦林戴氏遣抱京控請旨究辦折(三月初五日京報)
香港近聞
閩撫丁(日昌)奏為任事日期折(三月十九日京報)
恭錄谕旨
谕旨(三月二十二日京報)
上谕(三月二十四日京報)
兼署閩撫李(鶴年)奏為籌解西征軍饷片(二月二十五日京報)
閩浙總督李(鶴年)奏為遴員請補海外水師副将折(三月二十六日京報)
光緒二年恩科會試題名(節取)
福州将軍文(煜)等奏為特參在營舞弊并侵蝕銀兩之文武各員請旨分别革職折(四月十一日京報)
閩洋大風
福州消息
船政大臣去閩
海舶遭風
谕旨(四月十四日京報)
殿試分甲
福州将軍文(煜)等奏為特參侵吞炮台工費之道府各員革職追辦折(五月初一日京報)
閩撫丁(日昌)奏為參革知縣守備各員歸案嚴審懲辦片
論閩省電線事
閩浙總督李(鶴年)等奏為遞署府縣各缺片(五月十五日京報)
閩浙總督李(鶴年)等奏為曆年拿獲例應斬犯核明分饬斬決片
閩浙總督李(鶴年)等奏張夢元調署福州府篆務片
閩浙總督李(鶴年)奏為前辦海防招募豫軍來閩現極安谧應即全數遣撤片(五月十六日京報)
兼署閩浙總督文(煜)等奏為特參虛冒克扣及販買洋藥之文武各員折(五月二十六日京報)
閩撫丁(日昌)奏為船政事宜交卸片(五月二十八日京報)
兵部驗放奉旨(五月初四日京報)
閨浙總督李(鶴年)奏革千總片(五月初五日京報)
東事再述(一則)
發抄奉旨(五月十六日京報)
兼署閨浙總督文(煜)奏總兵暫緩引見片(五月二十八日京報)
東倭考
論開礦
谕旨(六月二十四日京報)
署閩督文(煜)奏已故福甯鎮總兵宋桂芳短給口糧片(七月初六日京報)
福州近事
生番作耗
兼署閩浙總督文(煜)奏官員查拿棍徒片(七月十八日京報)
發抄奉旨(八月初八日京報)
上谕(八月初十日京報)
兼署閩浙總督文(煜)奏為棍徒開場聚賭饬屬緝獲片(八月十九日京報)
發抄奉旨(八月二十一日京報)
發抄奉旨(八月二十六日京報)
恭錄谕旨
丙子科福建鄉試題名(節取)
兼署閩督文(煜)奏為侵吞營饷之已革副将請旨刑訊監追折(九月初三日京報)
兼署閩督文(煜)奏為調補省會知府要缺折
兼署閩督文(煜)奏為特參謬妄不職之知縣折
兼署閩督文(煜)奏請參将降補都司片
閩省近聞
領事更調
上谕(九月十九日京報)
閩撫丁(日昌)奏革知縣并自請懲處片(十月初一日京報)
台疆近耗
福州近聞
兼署閩浙總督文(煜)奏拿辦匪犯折(十月二十九日京報)
整頓台務
台疆要務
改派日本使臣
台灣信息
上谕(十一月二十八日京報)
正月初六日((公曆正月三十一日——即禮拜一)
兩江總督沈(葆桢)奏為福建撫臣積勞病故謹胪官迹乞賜谥典并于福州台灣予建專祠折(元年十二月初二日京報)
頭品頂帶兩江總督臣沈葆桢跪奏:為福建撫臣積勞病故,謹胪宦迹,籲懇天恩光賜谥典,并于福州、台灣予建專祠以慰忠荩而順輿情;恭折具陳,仰祈聖鑒事。
竊臣于本年十一月初一日接船政大臣丁日昌并閩省各紳士函稱:福建撫臣王凱泰在台積勞成疾,兼感瘴疠,腳氣腫脹,上侵股腹,飲食不進;于十月十一日扶病内渡,即于二十三日申刻出缺。
臣聞信之下,不勝駭悼!計此時閩浙督臣業将出缺日期報聞,所有應得恤典自當照例奏請;臣何敢更有渎陳!惟撫臣平日之實心實政,臣以在籍紳士、且共事日久,知之最悉;有不敢不胪舉以聞者。
撫臣之由詞林而出官他省也,非臣所得而詳。
但就其撫閩言之,勤廉端恪,久在聖明洞鑒之中;而其随事以培元氣、端風俗,為心懇懇,數年如一日。
溯下車伊始,即校武闱,甄拔公□;雖被黜者,亦俯首心折。
前科監臨文闱,數月以前即創立條教,申明紀綱;榜出,弊絕風清:論者鹹謂為數十年來所未有。
其造就士類,則以敦品正學為先。
于省會,增建緻用堂書院專課經學,月親扃試;與諸生講明大義,誘掖獎勸,不啻嚴師。
各郡書院,則慎擇老師宿儒主之,用資矜式。
省垣婚喪之費,踵事增華,日形奢侈;力行勸谕,使興崇儉之風。
閩省向有淫祠,多年賽會,舉國若狂;聚衆誣民,莫此為甚!自經嚴禁,乃息巫風。
所居官舍,榜曰「儉明簡齋」;屬吏聞風,亦多化之。
所以在任累年,士習人心翕然丕變。
及其奉命渡台也,一登舟,即屏絕供應;随身仆從,祗有二人:為向來大吏所未有。
勤求民隐,博訪周谘,汲汲然惟日不足。
台俗信鬼,演劇迎神,殆無虛日。
每歲中元道場,不茹素而噉葷,歌舞婆娑、酒肉腥臭,經月不息,糜費不赀。
其城門兵弁遇貨抽收陋規,成為定例;實局牌場、攤排鬧市,營卒包庇,地方官禁格不行。
洋煙流毒,遍于四民;老少形骸,半如枯脂。
撫臣一至,即立為厲禁,政令一新。
又為戒賭、戒煙諸詩編頒童稚,播為歌謠,以挽積習。
整饬書院,考拔真才;别擢積學敦品者若幹人,令為勸戒煙毒之課,俾實力奉行,期有成效。
而調度兵勇、籌度興建、綏輯民番,每與臣往複商榷,辄至夜分;其心思之精密、情形之誠懇,臣往往自愧不如。
時過其行館,見所有函牍皆親自封題,未嘗一假仆從、吏胥之手。
朝夕兩餐,一飯以外,蔬豆而已。
曾勸其節勞自愛,均以「受恩深重,不敢暇逸」為詞;由衷之言,毫無□飾。
臣曩疏稱「台民好逸,撫臣率之以勤;台俗好奢,撫臣示之以儉;台俗好鬥狠,撫臣化之以和平」:并非溢美。
果使久于其職,海外狉榛之地,未始不可轉為敦龐。
讵積勞過甚,兼受煙瘴,赍志長終。
眷屬都未到閩,臨殁之時,旁無骨肉;幞被蕭然,如寒士之依旅館。
竊思人臣以死勤事,以膺祀典;以忠奉國,無忝嘉名。
故福建巡撫臣王凱泰清節,遺愛在人;遽以積勞感瘴,在任溘逝!合無仰懇天恩,逾格特賜谥典,并準于福州、台灣建立專祠以順輿情,以勵忠荩。
又聞該撫有子二人,俱在寶應原籍;應否加恩之處?出自高厚鴻慈。
理合恭折由驿馳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奉旨已錄。
正月初七日(公曆二月初一日——即禮拜二) 剿番續信 昨閱香港新聞,謂近得台灣消息:所有駐台各官軍現已準備出師,拟不日搜剿山穴雲。
但生番蠢如鹿豕,久外生成;化之固難,誅之亦不易易。
王師複出,正未知如何措置也! 正月十一日(公曆二月初五日——即禮拜六) 台灣開煤出示 本報今日登有台灣道憲出示将該島以西法開煤礦,一切緣由陳說是實,為中國重要之創舉也。
按煤之為物,為世人最利用者。
若歐洲各國,除用以供制作駛火船、火車之力外,民人貧富皆藉以燃爐燒飯;并将房子内加暖,無冬寒之苦。
是我中人以價昂,未能仿行也。
然中國産煤之地,處處皆有;若以善法挖取并加以便利載連之術,則中國之煤價,理應比今日賤一半有餘矣。
若現在台灣,傳聞雞籠之煤西法既盛行之後,計交至船上每墩僅合價二元有餘也;自台來滬,價亦不奢矣。
煤礦初開,其價固不能确然如此之便;惟俟各省要處皆經仿行而價不随之大廉者,吾不之信矣。
價廉,則中地民間日用如燒飯等事,可以大省其費,将無不日沾其利也! 欽命布政使司銜福建分巡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夏(獻綸)示 為出示曉谕事。
照得雞籠各山,向為産煤之區;曆年商民采運出口,不下數十萬擔。
祗緣在地民人采取不得其法,以緻煤塊畸零,用之輪船、機廠,不甚合宜。
迩來中國輪船日增,需煤日多,勢不能盡購自外洋;亟須講求采法,以備防海要需。
前奉欽差大臣沈咨商總理衙門轉饬赫總稅務司在于英國覓雇煤師翟薩到台,經本司、道委員會同前往雞籠産煤各山逐一查勘。
現據禀複:『勘得附近雞籠十餘裡之老寮坑等處出煤富足,堪以開采;并該購備機器拓開車路、置用輪車辘轳轉運,所有工匠概用華民。
現雇外國洋工數名指引開取,以期得法』各等情,業經本司、道詳奉欽差大臣會同軍、督、撫憲附片奏奉谕旨準行在案。
惟是事屬創始,誠恐遠近商民未能周知,合行出示曉谕。
為此,示仰該處紳董、商民、煤戶人等一體知照。
爾等須知現該開采老寮坑煤炭,原系由官動款,自行辦理;雇倩洋工,導使在地煤匠如法開采,以備輪船駕駛之要需。
将來開出煤炭,應準中外商民一律購運,以廣招徕;并将現征煤炭山稅雜費一并寬免,以示體恤。
此外,各山已開煤洞無礙設立機器處所,準爾煤戶人等照舊采運。
爾等勿得懷疑觀望,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正月二十日(公曆二月十四日——即禮拜一) 上谕(元年十二月二十、二十一日京報) 上谕:『前據沈葆桢等先後具奏「台北拟建府廳縣治、請移紮南北路同知、酌改台地營制、台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各折片,當派軍機大臣等會同該部妥該具奏。
茲據奏稱:「沈葆桢等所奏各節系為因時制宜起見,自應準如所請」。
着照軍機大臣等所該,準其于福建台北艋舺地方添設知府一缺,名為「台北府」,仍隸于台灣兵備道;附府添設知縣一缺,名為「淡水縣」。
其竹塹地方原設淡水廳同知,即行裁汰,改設新竹縣知縣一缺,并于噶瑪蘭廳舊治添設宜蘭縣知縣一缺;即改噶瑪蘭廳通判為台北府分防通判,移紮雞籠地方。
福建巡撫現在既有駐台之日,其台地營制并着照所該:該處千總以下,由巡撫考拔;守備以上,仍會同總督揀選題補。
台灣鎮總兵撤去「挂印」字樣,歸巡撫節制;即将安平協副将裁撤。
至所請移紮南北路同知并歸巡撫考試等語,台灣南路同知,即着移紮卑南;北路同知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各加「撫民」字樣。
台灣學政事宜,并着歸巡撫兼理。
餘依該。
該部知道。
片并發。
欽此』。
正月二十三日(公曆二月十七日——即禮拜四) 谕旨(元年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京報) 上谕:『沈葆桢奏「實缺提鎮現帶防營,懇請從緩赴任」一折,新授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新授直隸正定鎮總兵吳長慶,現在江南統帶防軍,尚屬得力;着準其從緩赴任,仍留江蘇統領防營,以專責成。
所遺各缺,着李鶴年、李鴻章派員署理。
欽此』。
上谕:『沈葆桢奏:「請将在營病故陣亡各員弁優恤予谥』等語。
提督張光亮等曾經剿賊數省,疊着戰功;旋在台灣攻剿番社,或因感受瘴疠、在營病故,或臨陣捐軀,殊堪憫恻!提督張光亮、王德成、李常孚、拟保總兵兩江補用副将胡國恒、拟保道員分發補用知府田勤生、拟保副将盡先遊擊束維清,均着交部照拟保官階從優該叙,入祀昭忠祠;其生平事迹,宣付史館。
至該故員等功績尤着,并破格施恩,均着予谥,以示優異。
欽此』。
正月三十日(公曆二月二十四日——即禮拜四) 福建藩司葆(亨)奏為護理閩撫篆務日期折(正月初八、初九日京報) 護理福建巡撫印務、布政使奴才葆亨跪奏:為恭報奴才暫護撫篆日期,叩謝天恩;仰祈聖鑒事。
竊福建撫臣王凱泰因病出缺,奉閩浙總督臣李鶴年奏委奴才暫護撫篆;于光緒元年十月二十八日,據福州府知府林慶贻、署撫标中軍參将莊鎮藩将「福建巡撫關防」一顆同王命、旗牌、文卷等項赍送前來。
奴才當即恭設香案,望阙叩頭,祗領任事。
伏念福建為濱海要區,巡撫乃封圻重任。
現在地方雖稱敉靖,而用人行政關系匪輕;且值庫儲未充,本年京饷甫經完解、協饷尚多懸欠。
台灣辟境撫番,事繁費巨;又須力顧兼籌。
奴才材質疏庸,知識淺陋;忝權疆寄,彌重仔肩。
惟有謹守舊章,随同督臣李鶴年悉心經理,斷不敢因暫時護篆,稍涉懈弛,以期仰答高厚生成于萬一。
除另恭疏題報外,所有奴才暫護撫篆感悚下忱,繕折叩謝天恩,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二月初九日(公曆三月初四日——即禮拜六) 台郡煤價 台灣礦務,其向外國所購各機器,聞可随即寄到。
查現所開之礦,離雞籠停船處約三十裡;故拟鋪設一火車路,以便運移貨物也。
又據「晉源西報」雲:新出之煤,每墩由礦穴上船,合價不過一元;由彼處運到上海連水腳各費,每墩不過三元。
照中國斤兩合算,每擔僅一角八分,此亦便宜極矣;本埠之市面,不将可從此興旺乎!按上海向用之煤,俱購自日本大加西馬;是知日人之獲利,當不可以計算。
現在台灣已自開煤礦,豈非得生财之道乎!又聞湖北、江西各大憲業均講求礦務;蘇省官員亦與西人購辦采煤機器,曾已繪圖。
将見不及二年,煤礦大開;不特中國自足敷用,或将可轉售于他國,非亦緻富之一端欤!此系本館所親聞,非虛為陳說也。
二月十一日(公曆三月初六日——即禮拜一) 官兵在台灣失利 福州遞來新報,陳曰:聞得本省官憲接到台灣信息,據報官兵近又中生番之計。
蓋距台灣相近處,有官營一座,約兵五百名;番人乘間襲攻,營兵無備,惟有聞風亂竄;番人乘勢逼追,适有河溝阻住退路,故遭殺、被溺者有二百餘人,得生回者僅得其半耳。
此役如果非虛傳,則為官兵大中番計之第二次也。
而番人能在台俯相近處逞意如斯,則征台番一舉于以露其大略矣。
先以為番人皆已征服其心,今知番人比前更為猖獗。
嗚呼!兵禍之不可測如是夫。
二月十四日(公曆三月初九日——即禮拜四) 上谕(正月二十三日京報) 上谕:『文煜、李鶴年奏「總兵積勞病故,懇請賜恤附祀」一折,福建福甯鎮總兵宋桂芳上年辦理台灣開山撫番事務,着有功績;茲以感受瘴疠,積勞病故,深堪憫恻!宋桂芳,着交部照總兵軍營立功後病故例,從優該叙;并準附祀王凱泰台灣府專祠,以彰勞勚。
福建福甯鎮總兵員缺,着吳光亮補授。
欽此』。
兩江總督沈(葆桢)奏為剿番陣亡各員請恤片 沈葆桢片: 再,臣前在福建辦理海防任内,疊準總統銘、武等軍提督唐定奎報稱:統帶武毅左軍記名提督張光亮、統帶武毅右軍記名提督王德成、統帶武毅右軍前營記名提督李常孚、管帶武毅右軍後營拟保總兵兩江補用副将胡國恒、總辦營務處兼帶武毅左軍正營拟保道員分發補用知府田勤生等均已攻克番社,先後在刺桐腳、枋寮等處感受瘴疠,病殁營次;又銘中副營哨官盡先遊擊束維清于攻克草山社之役,中鎗陣亡:均經臣先後奏明在案。
茲準該提督唐定奎彙叙生平戰績、查造履曆,呈請奏恤前來。
臣查該故員張光亮等起自淮軍,轉戰數省,疊着戰功;去歲調台防海開山,艱苦備至。
旋即攻剿番社,掃穴殲渠,威績已彰;捐軀荒峤,殊堪憫悼!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将記名提督張光亮、王德成、李常孚、拟保總兵兩江補用副将胡國恒、拟保道員分發補用知府田勤生、拟保副将盡先遊擊束維清等六員,敕部按照拟保官階從優該恤;并懇加恩予谥、入祀昭忠祠,将生平戰績宣付史館,以慰忠魂。
除将該故員等戰績、履曆清冊咨部查核外,謹會同大學士直隸總督臣李鴻章合詞附片籲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奉旨已錄。
二月二十日(公曆三月十五日——即禮拜三) 恭王奏為遵該台地拟建府廳縣治折(正月三十日、二月初一日京報) 軍機大臣和碩恭親王臣奕欣等謹奏:為遵旨會該具奏事。
準軍機處交出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桢等奏「台北拟建府廳縣治暨請移駐南北路同知、換給關防」各折片,于光緒元年七月十四日軍機大臣奉旨:『着軍機大臣會同該部妥該具奏。
片并發。
欽此』。
又,軍機處交出沈葆桢等奏「酌改台地營制,統歸巡撫節制暨台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各折片,于光緒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軍機大臣奉旨:『着軍機大臣會同該部于會該建設台北府廳州縣案内一并妥該具奏。
片并發。
欽此』。
欽遵先後交出到部。
除該大臣等奏「請移駐南北路同知、換給關防」并「台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二片由臣部會同各部另行附片陳明外,查該大臣等所奏「台北移建府廳縣治」一折原奏内稱:『台灣,始不過海外荒島耳;自康熙年間收入版圖,乃設府治,領台灣、鳳山、諸羅三縣。
諸羅,即今之嘉義;嘉義以北,未設官也。
郡南北各一百餘裡,控制綽乎有餘。
厥後,北壤漸辟。
雍正元年,拓彰化一縣;并設淡水同知,主北路捕務,與彰化知縣同城。
蓋明知非一縣政令之所能周,特以創建城池籌費維艱,姑權宜從事焉已耳。
雍正九年,割大甲以北刑名、錢榖諸務歸淡水同知,改治竹塹;自大甲溪起、至三貂嶺下之遠望坑止,計地三百四十五裡有奇。
嘉慶十五年,複以遠望坑迤北而東至蘇澳止計地一百三十裡,設噶瑪蘭通判:則人事随天時、地利為轉移,欲因陋就簡而不可複得矣。
然由噶瑪蘭上抵郡城,十三日始達;由淡水上抵郡城,亦七日始達:而政令皆統于台灣府。
當淡水設廳之初,不特淡北三貂等處榛莽四塞,即淡南各社亦土礦人稀;今則村社毘連,荒蕪日辟。
舊志稱東、西相距僅十有七裡,今則或五、六十裡,或七、八十裡不等。
蘭廳建治以後,由三貂嶺繞至遠望坑,複增地數十裡有奇。
其土壤之日辟不同,有如此者。
台北海岸前僅八裡坌一口,來往社船不過數隻;其餘叉港支河,僅堪漁捕。
今則八裡坌淤塞,新添各港口,曰大安、曰後壟、曰香山、曰滬尾、曰雞籠。
而雞籠、滬尾港門宏敞,舟楫尤多。
年來夾闆輪船,帆樯林立;洋樓客棧,阛阓喧嚣。
其口岸之歧出不同,有如此者。
前者台北幅■〈巾員〉雖廣,新墾之地,土著既少、流寓亦稀;百餘年來休養生息,前年統計戶口,噶瑪蘭外,已四十二萬有奇。
其民人之生聚不同,有如此者。
台地所産以靛、煤、茶葉、樟腦為大宗,而皆出于淡北。
比年荒山窮榖栽種愈盛,開采愈繁;客民叢集,風氣浮動,嗜好互殊。
淡南大甲一帶與彰化毘連,習尤犷悍。
同知半年駐竹塹衙門、半年駐艋舺公所,相去百二十裡;因奔馳而礦廢,勢所必然。
況由竹塹而南,至大甲尚百餘裡;由艋舺而北,至滬尾、雞籠尚各數十裡。
命、盜等案,層見疊出。
往往方急北轅,旋憂南顧;分身無術,枝節橫生。
公事之積壓、巨案之諱飾,均所不免。
督、撫知其缺之難,必擇循吏、能吏以膺是選;而到任後,往往賢聲頓減,不副所望,則地為之也。
其駕馭之難周,又有如此者。
淡、蘭文風,為全台之冠。
乃歲、科童試,廳考時淡屬六、七百人,蘭屬四、五百人;而赴道考者,不及三分之一:無非路途險遠,寒士艱于資斧,裹足不前。
而詞訟一端,則四民皆受其害:刁健者詞窮而遁,捏情控府。
一奉準提,累月窮年;被誣者縱昭雪有期,家已為之破。
矯其弊者,因噎廢食,概不準提;則廳案為胥吏所把持,使無可控訴。
而械鬥之釁,萌孽乎其中。
至徒、流以上罪名,定谳後解郡勘轉,需費繁多;淹滞歲月,賠累不資,則消弭不得不巧:官苦之,民尤苦之。
其政
竊臣于本年十一月初一日接船政大臣丁日昌并閩省各紳士函稱:福建撫臣王凱泰在台積勞成疾,兼感瘴疠,腳氣腫脹,上侵股腹,飲食不進;于十月十一日扶病内渡,即于二十三日申刻出缺。
臣聞信之下,不勝駭悼!計此時閩浙督臣業将出缺日期報聞,所有應得恤典自當照例奏請;臣何敢更有渎陳!惟撫臣平日之實心實政,臣以在籍紳士、且共事日久,知之最悉;有不敢不胪舉以聞者。
撫臣之由詞林而出官他省也,非臣所得而詳。
但就其撫閩言之,勤廉端恪,久在聖明洞鑒之中;而其随事以培元氣、端風俗,為心懇懇,數年如一日。
溯下車伊始,即校武闱,甄拔公□;雖被黜者,亦俯首心折。
前科監臨文闱,數月以前即創立條教,申明紀綱;榜出,弊絕風清:論者鹹謂為數十年來所未有。
其造就士類,則以敦品正學為先。
于省會,增建緻用堂書院專課經學,月親扃試;與諸生講明大義,誘掖獎勸,不啻嚴師。
各郡書院,則慎擇老師宿儒主之,用資矜式。
省垣婚喪之費,踵事增華,日形奢侈;力行勸谕,使興崇儉之風。
閩省向有淫祠,多年賽會,舉國若狂;聚衆誣民,莫此為甚!自經嚴禁,乃息巫風。
所居官舍,榜曰「儉明簡齋」;屬吏聞風,亦多化之。
所以在任累年,士習人心翕然丕變。
及其奉命渡台也,一登舟,即屏絕供應;随身仆從,祗有二人:為向來大吏所未有。
勤求民隐,博訪周谘,汲汲然惟日不足。
台俗信鬼,演劇迎神,殆無虛日。
每歲中元道場,不茹素而噉葷,歌舞婆娑、酒肉腥臭,經月不息,糜費不赀。
其城門兵弁遇貨抽收陋規,成為定例;實局牌場、攤排鬧市,營卒包庇,地方官禁格不行。
洋煙流毒,遍于四民;老少形骸,半如枯脂。
撫臣一至,即立為厲禁,政令一新。
又為戒賭、戒煙諸詩編頒童稚,播為歌謠,以挽積習。
整饬書院,考拔真才;别擢積學敦品者若幹人,令為勸戒煙毒之課,俾實力奉行,期有成效。
而調度兵勇、籌度興建、綏輯民番,每與臣往複商榷,辄至夜分;其心思之精密、情形之誠懇,臣往往自愧不如。
時過其行館,見所有函牍皆親自封題,未嘗一假仆從、吏胥之手。
朝夕兩餐,一飯以外,蔬豆而已。
曾勸其節勞自愛,均以「受恩深重,不敢暇逸」為詞;由衷之言,毫無□飾。
臣曩疏稱「台民好逸,撫臣率之以勤;台俗好奢,撫臣示之以儉;台俗好鬥狠,撫臣化之以和平」:并非溢美。
果使久于其職,海外狉榛之地,未始不可轉為敦龐。
讵積勞過甚,兼受煙瘴,赍志長終。
眷屬都未到閩,臨殁之時,旁無骨肉;幞被蕭然,如寒士之依旅館。
竊思人臣以死勤事,以膺祀典;以忠奉國,無忝嘉名。
故福建巡撫臣王凱泰清節,遺愛在人;遽以積勞感瘴,在任溘逝!合無仰懇天恩,逾格特賜谥典,并準于福州、台灣建立專祠以順輿情,以勵忠荩。
又聞該撫有子二人,俱在寶應原籍;應否加恩之處?出自高厚鴻慈。
理合恭折由驿馳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奉旨已錄。
正月初七日(公曆二月初一日——即禮拜二) 剿番續信 昨閱香港新聞,謂近得台灣消息:所有駐台各官軍現已準備出師,拟不日搜剿山穴雲。
但生番蠢如鹿豕,久外生成;化之固難,誅之亦不易易。
王師複出,正未知如何措置也! 正月十一日(公曆二月初五日——即禮拜六) 台灣開煤出示 本報今日登有台灣道憲出示将該島以西法開煤礦,一切緣由陳說是實,為中國重要之創舉也。
按煤之為物,為世人最利用者。
若歐洲各國,除用以供制作駛火船、火車之力外,民人貧富皆藉以燃爐燒飯;并将房子内加暖,無冬寒之苦。
是我中人以價昂,未能仿行也。
然中國産煤之地,處處皆有;若以善法挖取并加以便利載連之術,則中國之煤價,理應比今日賤一半有餘矣。
若現在台灣,傳聞雞籠之煤西法既盛行之後,計交至船上每墩僅合價二元有餘也;自台來滬,價亦不奢矣。
煤礦初開,其價固不能确然如此之便;惟俟各省要處皆經仿行而價不随之大廉者,吾不之信矣。
價廉,則中地民間日用如燒飯等事,可以大省其費,将無不日沾其利也! 欽命布政使司銜福建分巡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夏(獻綸)示 為出示曉谕事。
照得雞籠各山,向為産煤之區;曆年商民采運出口,不下數十萬擔。
祗緣在地民人采取不得其法,以緻煤塊畸零,用之輪船、機廠,不甚合宜。
迩來中國輪船日增,需煤日多,勢不能盡購自外洋;亟須講求采法,以備防海要需。
前奉欽差大臣沈咨商總理衙門轉饬赫總稅務司在于英國覓雇煤師翟薩到台,經本司、道委員會同前往雞籠産煤各山逐一查勘。
現據禀複:『勘得附近雞籠十餘裡之老寮坑等處出煤富足,堪以開采;并該購備機器拓開車路、置用輪車辘轳轉運,所有工匠概用華民。
現雇外國洋工數名指引開取,以期得法』各等情,業經本司、道詳奉欽差大臣會同軍、督、撫憲附片奏奉谕旨準行在案。
惟是事屬創始,誠恐遠近商民未能周知,合行出示曉谕。
為此,示仰該處紳董、商民、煤戶人等一體知照。
爾等須知現該開采老寮坑煤炭,原系由官動款,自行辦理;雇倩洋工,導使在地煤匠如法開采,以備輪船駕駛之要需。
将來開出煤炭,應準中外商民一律購運,以廣招徕;并将現征煤炭山稅雜費一并寬免,以示體恤。
此外,各山已開煤洞無礙設立機器處所,準爾煤戶人等照舊采運。
爾等勿得懷疑觀望,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正月二十日(公曆二月十四日——即禮拜一) 上谕(元年十二月二十、二十一日京報) 上谕:『前據沈葆桢等先後具奏「台北拟建府廳縣治、請移紮南北路同知、酌改台地營制、台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各折片,當派軍機大臣等會同該部妥該具奏。
茲據奏稱:「沈葆桢等所奏各節系為因時制宜起見,自應準如所請」。
着照軍機大臣等所該,準其于福建台北艋舺地方添設知府一缺,名為「台北府」,仍隸于台灣兵備道;附府添設知縣一缺,名為「淡水縣」。
其竹塹地方原設淡水廳同知,即行裁汰,改設新竹縣知縣一缺,并于噶瑪蘭廳舊治添設宜蘭縣知縣一缺;即改噶瑪蘭廳通判為台北府分防通判,移紮雞籠地方。
福建巡撫現在既有駐台之日,其台地營制并着照所該:該處千總以下,由巡撫考拔;守備以上,仍會同總督揀選題補。
台灣鎮總兵撤去「挂印」字樣,歸巡撫節制;即将安平協副将裁撤。
至所請移紮南北路同知并歸巡撫考試等語,台灣南路同知,即着移紮卑南;北路同知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各加「撫民」字樣。
台灣學政事宜,并着歸巡撫兼理。
餘依該。
該部知道。
片并發。
欽此』。
正月二十三日(公曆二月十七日——即禮拜四) 谕旨(元年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京報) 上谕:『沈葆桢奏「實缺提鎮現帶防營,懇請從緩赴任」一折,新授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新授直隸正定鎮總兵吳長慶,現在江南統帶防軍,尚屬得力;着準其從緩赴任,仍留江蘇統領防營,以專責成。
所遺各缺,着李鶴年、李鴻章派員署理。
欽此』。
上谕:『沈葆桢奏:「請将在營病故陣亡各員弁優恤予谥』等語。
提督張光亮等曾經剿賊數省,疊着戰功;旋在台灣攻剿番社,或因感受瘴疠、在營病故,或臨陣捐軀,殊堪憫恻!提督張光亮、王德成、李常孚、拟保總兵兩江補用副将胡國恒、拟保道員分發補用知府田勤生、拟保副将盡先遊擊束維清,均着交部照拟保官階從優該叙,入祀昭忠祠;其生平事迹,宣付史館。
至該故員等功績尤着,并破格施恩,均着予谥,以示優異。
欽此』。
正月三十日(公曆二月二十四日——即禮拜四) 福建藩司葆(亨)奏為護理閩撫篆務日期折(正月初八、初九日京報) 護理福建巡撫印務、布政使奴才葆亨跪奏:為恭報奴才暫護撫篆日期,叩謝天恩;仰祈聖鑒事。
竊福建撫臣王凱泰因病出缺,奉閩浙總督臣李鶴年奏委奴才暫護撫篆;于光緒元年十月二十八日,據福州府知府林慶贻、署撫标中軍參将莊鎮藩将「福建巡撫關防」一顆同王命、旗牌、文卷等項赍送前來。
奴才當即恭設香案,望阙叩頭,祗領任事。
伏念福建為濱海要區,巡撫乃封圻重任。
現在地方雖稱敉靖,而用人行政關系匪輕;且值庫儲未充,本年京饷甫經完解、協饷尚多懸欠。
台灣辟境撫番,事繁費巨;又須力顧兼籌。
奴才材質疏庸,知識淺陋;忝權疆寄,彌重仔肩。
惟有謹守舊章,随同督臣李鶴年悉心經理,斷不敢因暫時護篆,稍涉懈弛,以期仰答高厚生成于萬一。
除另恭疏題報外,所有奴才暫護撫篆感悚下忱,繕折叩謝天恩,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二月初九日(公曆三月初四日——即禮拜六) 台郡煤價 台灣礦務,其向外國所購各機器,聞可随即寄到。
查現所開之礦,離雞籠停船處約三十裡;故拟鋪設一火車路,以便運移貨物也。
又據「晉源西報」雲:新出之煤,每墩由礦穴上船,合價不過一元;由彼處運到上海連水腳各費,每墩不過三元。
照中國斤兩合算,每擔僅一角八分,此亦便宜極矣;本埠之市面,不将可從此興旺乎!按上海向用之煤,俱購自日本大加西馬;是知日人之獲利,當不可以計算。
現在台灣已自開煤礦,豈非得生财之道乎!又聞湖北、江西各大憲業均講求礦務;蘇省官員亦與西人購辦采煤機器,曾已繪圖。
将見不及二年,煤礦大開;不特中國自足敷用,或将可轉售于他國,非亦緻富之一端欤!此系本館所親聞,非虛為陳說也。
二月十一日(公曆三月初六日——即禮拜一) 官兵在台灣失利 福州遞來新報,陳曰:聞得本省官憲接到台灣信息,據報官兵近又中生番之計。
蓋距台灣相近處,有官營一座,約兵五百名;番人乘間襲攻,營兵無備,惟有聞風亂竄;番人乘勢逼追,适有河溝阻住退路,故遭殺、被溺者有二百餘人,得生回者僅得其半耳。
此役如果非虛傳,則為官兵大中番計之第二次也。
而番人能在台俯相近處逞意如斯,則征台番一舉于以露其大略矣。
先以為番人皆已征服其心,今知番人比前更為猖獗。
嗚呼!兵禍之不可測如是夫。
二月十四日(公曆三月初九日——即禮拜四) 上谕(正月二十三日京報) 上谕:『文煜、李鶴年奏「總兵積勞病故,懇請賜恤附祀」一折,福建福甯鎮總兵宋桂芳上年辦理台灣開山撫番事務,着有功績;茲以感受瘴疠,積勞病故,深堪憫恻!宋桂芳,着交部照總兵軍營立功後病故例,從優該叙;并準附祀王凱泰台灣府專祠,以彰勞勚。
福建福甯鎮總兵員缺,着吳光亮補授。
欽此』。
兩江總督沈(葆桢)奏為剿番陣亡各員請恤片 沈葆桢片: 再,臣前在福建辦理海防任内,疊準總統銘、武等軍提督唐定奎報稱:統帶武毅左軍記名提督張光亮、統帶武毅右軍記名提督王德成、統帶武毅右軍前營記名提督李常孚、管帶武毅右軍後營拟保總兵兩江補用副将胡國恒、總辦營務處兼帶武毅左軍正營拟保道員分發補用知府田勤生等均已攻克番社,先後在刺桐腳、枋寮等處感受瘴疠,病殁營次;又銘中副營哨官盡先遊擊束維清于攻克草山社之役,中鎗陣亡:均經臣先後奏明在案。
茲準該提督唐定奎彙叙生平戰績、查造履曆,呈請奏恤前來。
臣查該故員張光亮等起自淮軍,轉戰數省,疊着戰功;去歲調台防海開山,艱苦備至。
旋即攻剿番社,掃穴殲渠,威績已彰;捐軀荒峤,殊堪憫悼!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将記名提督張光亮、王德成、李常孚、拟保總兵兩江補用副将胡國恒、拟保道員分發補用知府田勤生、拟保副将盡先遊擊束維清等六員,敕部按照拟保官階從優該恤;并懇加恩予谥、入祀昭忠祠,将生平戰績宣付史館,以慰忠魂。
除将該故員等戰績、履曆清冊咨部查核外,謹會同大學士直隸總督臣李鴻章合詞附片籲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奉旨已錄。
二月二十日(公曆三月十五日——即禮拜三) 恭王奏為遵該台地拟建府廳縣治折(正月三十日、二月初一日京報) 軍機大臣和碩恭親王臣奕欣等謹奏:為遵旨會該具奏事。
準軍機處交出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桢等奏「台北拟建府廳縣治暨請移駐南北路同知、換給關防」各折片,于光緒元年七月十四日軍機大臣奉旨:『着軍機大臣會同該部妥該具奏。
片并發。
欽此』。
又,軍機處交出沈葆桢等奏「酌改台地營制,統歸巡撫節制暨台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各折片,于光緒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軍機大臣奉旨:『着軍機大臣會同該部于會該建設台北府廳州縣案内一并妥該具奏。
片并發。
欽此』。
欽遵先後交出到部。
除該大臣等奏「請移駐南北路同知、換給關防」并「台屬考試請歸巡撫主政」二片由臣部會同各部另行附片陳明外,查該大臣等所奏「台北移建府廳縣治」一折原奏内稱:『台灣,始不過海外荒島耳;自康熙年間收入版圖,乃設府治,領台灣、鳳山、諸羅三縣。
諸羅,即今之嘉義;嘉義以北,未設官也。
郡南北各一百餘裡,控制綽乎有餘。
厥後,北壤漸辟。
雍正元年,拓彰化一縣;并設淡水同知,主北路捕務,與彰化知縣同城。
蓋明知非一縣政令之所能周,特以創建城池籌費維艱,姑權宜從事焉已耳。
雍正九年,割大甲以北刑名、錢榖諸務歸淡水同知,改治竹塹;自大甲溪起、至三貂嶺下之遠望坑止,計地三百四十五裡有奇。
嘉慶十五年,複以遠望坑迤北而東至蘇澳止計地一百三十裡,設噶瑪蘭通判:則人事随天時、地利為轉移,欲因陋就簡而不可複得矣。
然由噶瑪蘭上抵郡城,十三日始達;由淡水上抵郡城,亦七日始達:而政令皆統于台灣府。
當淡水設廳之初,不特淡北三貂等處榛莽四塞,即淡南各社亦土礦人稀;今則村社毘連,荒蕪日辟。
舊志稱東、西相距僅十有七裡,今則或五、六十裡,或七、八十裡不等。
蘭廳建治以後,由三貂嶺繞至遠望坑,複增地數十裡有奇。
其土壤之日辟不同,有如此者。
台北海岸前僅八裡坌一口,來往社船不過數隻;其餘叉港支河,僅堪漁捕。
今則八裡坌淤塞,新添各港口,曰大安、曰後壟、曰香山、曰滬尾、曰雞籠。
而雞籠、滬尾港門宏敞,舟楫尤多。
年來夾闆輪船,帆樯林立;洋樓客棧,阛阓喧嚣。
其口岸之歧出不同,有如此者。
前者台北幅■〈巾員〉雖廣,新墾之地,土著既少、流寓亦稀;百餘年來休養生息,前年統計戶口,噶瑪蘭外,已四十二萬有奇。
其民人之生聚不同,有如此者。
台地所産以靛、煤、茶葉、樟腦為大宗,而皆出于淡北。
比年荒山窮榖栽種愈盛,開采愈繁;客民叢集,風氣浮動,嗜好互殊。
淡南大甲一帶與彰化毘連,習尤犷悍。
同知半年駐竹塹衙門、半年駐艋舺公所,相去百二十裡;因奔馳而礦廢,勢所必然。
況由竹塹而南,至大甲尚百餘裡;由艋舺而北,至滬尾、雞籠尚各數十裡。
命、盜等案,層見疊出。
往往方急北轅,旋憂南顧;分身無術,枝節橫生。
公事之積壓、巨案之諱飾,均所不免。
督、撫知其缺之難,必擇循吏、能吏以膺是選;而到任後,往往賢聲頓減,不副所望,則地為之也。
其駕馭之難周,又有如此者。
淡、蘭文風,為全台之冠。
乃歲、科童試,廳考時淡屬六、七百人,蘭屬四、五百人;而赴道考者,不及三分之一:無非路途險遠,寒士艱于資斧,裹足不前。
而詞訟一端,則四民皆受其害:刁健者詞窮而遁,捏情控府。
一奉準提,累月窮年;被誣者縱昭雪有期,家已為之破。
矯其弊者,因噎廢食,概不準提;則廳案為胥吏所把持,使無可控訴。
而械鬥之釁,萌孽乎其中。
至徒、流以上罪名,定谳後解郡勘轉,需費繁多;淹滞歲月,賠累不資,則消弭不得不巧:官苦之,民尤苦之。
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