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光緒元年(乙亥)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報)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京報)
閩督李(鶴年)奏陳台澎等處被風發水大概情形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京報)
閩督李(鶴年)奏委員接署提督篆務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二十六兩日京報)
台灣土番襲殺官兵事
上谕四道(正月初十、十一兩日京報)
台灣官兵被殺情形
将軍文(煜)等奏廟神靈顯疊着籲懇敕加封号折(正月二十六日京報)
通商大臣沈(葆桢)奏嘉義縣防剿文武各員及義民人等打仗陣亡殊堪憫恻請建祠從祀片
通商大臣沈(葆桢)奏藩司因病請假起程回籍日期片
将軍文(煜)等奏為明季遺臣生而忠正殁而英靈懇予賜谥折
論台灣事
教師為難
将軍文(煜)等奏台地後山急須耕懇請開舊禁折(正月二十七日京報)
大臣沈(葆桢)奏撫番招懇在在需人請饬調員來台片
日本為琉球索還貢物
論日本向中國索還琉球貢物事
台灣近日情形
華民欲徙入台灣
福州消息
東洋雜事(一則)
閩督李(鶴年)奏遴員對調知縣折(二月二十六日京報)
生番拒敵官軍情形
谕旨(三月初四日京報)
台灣消息
武弁畏怯正法
台灣消息
論台灣近事
大臣沈(葆桢)奏遊擊剿番陣亡籲請加恩予谥建祠片(三月二十日京報)
福州發兵赴台
琉球使人來華
三月分教職單(三月二十六日京報)
台灣消息
閩省雜聞
台灣瑣聞
閩督李(鶴年)奏函咨粵督派員署南澳鎮總兵缺片(四月十二日京報)
閩督李(鶴年)等奏為揀員調補海外要缺知縣折(四月十六日京報)
雜聞(一則)
谕旨預錄
福建台灣消息
英欽使回申
福州将軍文(煜)等奏為海神助順懇加封号專建廟宇折(四月三十日京報)
大臣沈(葆桢)奏為修築城垣并擇地建火藥局片
譯論台灣善後事
台灣軍情
閩省雜聞
恭錄谕旨
台軍信息
閩省消息
台灣消息
淮軍撤回情形
欽差沈(葆桢)奏提督請假片(六月初九日京報)
台灣軍事詳記
台灣善後末議
兵船赴琉球
閩撫移鎮台灣論
台郡軍情
兵船赴琉球末該
出師宜愛惜軍士說
台疆近聞
普國請讓台灣
台灣駐兵
台灣出口煤減稅
恭錄谕旨(二道)
台灣近事
丁中丞接辦船政事宜
台灣開山情形
福州将軍文(煜)等奏為海神效順請加封号建祠折(九月初四日京報)
大臣沈(葆桢)奏為陸路提督患病咨請代奏籲懇開缺片
大臣沈(葆桢)奏記名提督病故所管營伍現已派員接管片
乙亥恩科福建鄉試題名(節取)
福州雜聞
閩浙總督李(鶴年)奏知縣調署片(九月十四日京報)
丁中丞總理船政局事宜
淮軍駐揚
丁欽使接辦船政局情形
續述日耳曼兵船至閩
閩省消息
大臣沈(葆桢)奏為委員代理新辟恒春縣片(十月三十日京報)
續述閩撫王中丞病故
炮台基址不固
懲責舟師續聞
論笞責舟師事
福州近事(一則)
琉球聘日本
恭錄谕旨
福州雜事(二則)
谕旨(十一月十四日京報)
論日本厚待琉球
上谕(十一月十六日京報)
閩撫王(凱泰)奏因病請續假折(十一月十八日京報)
閩撫王(凱泰)奏尋常軍流徒犯遇撫臣駐台之時就近勘轉片
閩省近事(三則)
福建巡撫王(凱泰)奏為抱病請假暫回内地醫治片
福建巡撫王(凱泰)奏為帶印渡台各案回省補辦片
閩浙總督李(鶴年)奏撫臣因病出缺請旨簡放折(十一月二十六日京報)
正月十五日(公曆二月二十日——即禮拜六)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報)
上谕:『沈葆桢等奏「請将福建巡撫移紮台灣以專責成」一折,着該衙門該奏。
欽此』。
正月十七日(公曆二月二十二日——即禮拜一)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京報) 上谕:『署兩江總督劉坤一,着兼署辦理通商事務大臣。
欽此』。
正月十九日(公曆二月二十四日——即禮拜三) 閩督李(鶴年)奏陳台澎等處被風發水大概情形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京報) 李鶴年等片: 再,八月十九、二十等日,台、澎被風輪船沈失,經沈葆桢就近附奏在案。
内地福甯府甯德縣之霍童地方,于八月十二日溪水暴漲,淹及田園;其大侖山海澨□日遭風,□沈巡洋師船,緻斃水師兵丁。
是月二十二日,福州府屬之連江縣亦因暴雨發水,沖塌城垣數十丈。
臣等續□□□□□□當□委員勘□□□□□巡檢在甯德縣之十二都委員查明,霍童之水系數溪合流而來,其勢浩大。
幸而不過一日,宣瀉□□□□不緻成災,傷斃□□□十餘名,均已□□。
被浸官署、民房及原設堤岸,間有損壞,分别修複。
低處□稻雜糧,酌量栽補培□,一切官為董率,民情照常安谧。
其大侖山巡船如何失事及溺斃兵丁名數、連縣江民田曾否被淹、人口有無損傷,均饬明晰查複。
至台地被風,據道員夏獻綸□府□并有坍塌,已否一律修補及此外民田、人口有無損傷之處?亦已一面饬查;統俟覆到,再行酌辦。
所有台、内各屬被風發水大概情形,臣等謹合詞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奉朱批:『所有被災地方,着饬該管官加意拊循,毋令失所。
欽此』。
正月二十五日(公曆三月初二日——即禮拜二) 閩督李(鶴年)奏委員接署提督篆務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二十六兩日京報) 李鶴年片: 再,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現在台北蘇澳辦理開山事宜,一時未能回任。
所有陸路提督篆務,應即委員接署,以重職守。
查有福建漳州鎮總兵孫開華才具開展、勇敢有為,堪委署理。
遞遺漳州鎮篆務,查有閩浙督标中軍副将李東升營務谙練、辦事實心,堪以委署。
除分别咨行遵照外,臣鶴年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奉朱批:『知道了。
欽此』。
正月二十七日(公曆三月初四日——即禮拜四) 台灣土番襲殺官兵事 西報傳曰:據打狗埠友于正月十六日所寄之私書雲:有官兵約三百名,已為生番所屠害矣。
按此事系出在台灣海島之南,番人乘夜襲攻官兵營壘,除殺斃兵士三百人外,又戕殺武弁三、四員;當即由打狗發火船往福省詳報大府,以待興問罪之師雲。
查台灣近日信息阙如,其威服、鎮撫各善後事宜,罕有聞問;而突然徒聞此節,亦令人詫異太甚矣。
追憶日兵踞台灣之際,□罹于敵人鋒刃者,當複屈指可數。
乃忽有官兵三百人,被區區土番所戮;既良可悲,又洵非加耀軍威所宜有之事也。
即雲乘夜潛襲,而營中規範何竟全無提防耶!然則弛防者已受疏懶所遺之禍,想該番人亦非不大肇其後患;将見閩督必整飾戎行,以伸天讨。
恐此後撫恤之道,不複可再示以慈惠矣。
二月初三日(公曆三月初十日——即禮拜三) 上谕四道(正月初十、十一兩日京報) 上谕:『沈葆桢奏「請将開山出力員弁獎勵」一折,福建台灣府番地經沈葆桢等督率文武員弁次第開辟,漸着成效;在事各員,均屬着有微勞,自應量予獎勵。
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着開複革職留任處分,交部從優該叙。
署台防同知袁聞柝,着俟補缺後,仍留福建以知府盡先補用,先換頂戴。
浙江溫州右營遊擊王開俊,着以參将仍留閩、浙盡先補用,并賞加副将銜。
縣丞周有基,着以知縣留于福建盡先補用。
署彰化縣知縣朱幹隆,着俟補缺後,以同知、直隸州知州留于福建盡先補用。
副将唐守贊,着俟補缺後,以總兵盡先升用。
降調總兵曾元福,着開複原官,并免繳捐複銀兩,以示鼓勵。
其餘出力各員弁,準其擇尤保獎,毋許冒濫!另片奏「提督唐定奎統領銘武等軍到台布置周密、紀律嚴明,懇請獎叙」等語。
唐定奎,着賞穿黃馬褂,以示優異。
欽此』。
上谕:『沈葆桢等奏「請将明室遺臣賜谥建祠」一折,前明故藩朱成功,曾于康熙年間奉旨準在南安地方建祠;茲據奏稱「該故藩仗節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辄應,尤屬有功台郡」。
着照所請,準于台灣府城建立專祠并予追谥,以順輿情。
該部知道。
欽此』。
上谕:『沈葆桢等奏「請調員差委」等語;工部候補員外郎陳一鶴、補用同知文炜、候選知縣李益林,着楊昌浚、王文韶飾令該員等即赴台灣交沈葆桢等差遣。
欽此』。
上谕:『沈葆桢等奏「台灣後山亟須耕墾,請開舊禁」一折,福建台灣全島自隸版圖以來,因後山各番社習俗異宜,曾禁内地民人渡台及私入番境,以杜滋生事端;現經沈葆桢等将後山地面設法開辟,礦土亟須招墾。
一切規制,自宜因時變通。
所有從前不準内地民人渡台各例禁,着悉與開除;其販買鐵、竹兩項,并着一律弛禁,以廣招徕。
該部知道。
欽此』。
二月十二日(公曆三月十九日——即禮拜五) 台灣官兵被殺情形 現得香港郵來新報雲:台灣官兵被殺一節,更詳于先前,然亦有大不相符之處。
據雲:中國十二月間,有武官兩員在小村左右名香江地方被番人設伏而所殺。
此處則離琅橋不大遠,自從東國撤兵以來,祇屯湖南營兵于彼。
山嶺崎岖,海邊有小路從海濱達入山内。
中曆正月初八日晨,該營出兵二百名赴兇手之村,以圖懲罪——管帶者,王某也;一路未遇敵人。
既及該村,番人皆以竄去,惟留年老人及婦女數人而已;官兵皆刀殺之,焚毀房屋而歸。
兵士見番人似不敢與敵,于是壯大其膽,從容散步以行。
未走多路,忽有番人無數自小徑兩邊長草密菁之内皆以火鎗放擊;軍士随走随禦。
但番人潛伏草内,微露其身。
适王某相近,從衛者約有二十兵,内尚有懼而欲奔走者;王某以劍吓威之。
既砍倒數人,餘皆不敢奔走。
又至一處,路過隘口,番人自屯駐于巅嶺之上,将石盤滾下;在榖内官兵,因而被殺者亦有之。
兩造攻戰久之,忽王某中一鎗彈,幸仍可扶靠兵役之肩掙紮而前走也。
該番人見官兵受傷,即為大益銳氣從四處(?),而皆蜂擁上前。
于是兩面互相攻打;王某身雖受傷,複殺敵人一名而後死。
其餘諸兵,又為番人攻逼;及至出山榖,己狼狽不堪,受傷無數。
計官兵被殺者九十有餘人,番人被殺者則三十人矣。
此一役也,亦官弁失于防範,受此一番折辱也。
将軍文(煜)等奏廟神靈顯疊着籲懇敕加封号折(正月二十六日京報) 福州将軍臣文煜、閩浙總督臣李鶴年、福建巡撫臣王凱泰、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臣沈葆桢跪奏:為廟神靈顯疊着,籲懇敕加封号以順輿情,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據前嘉義縣、現任台灣縣知縣白鸾卿詳稱:『嘉義縣舊祀城隍尊神,禱雨祈晴,久昭靈應。
其最著者,同治元年戴逆倡亂、圍撲嘉城,紳士等恭請神位于城樓,虔誠籲禱。
五月十一夜,地忽大震,雉堞傾頹而城垣無恙,兵民得以保全,鹹稱神佑。
九月間,戴逆複撲嘉城,衆心驚慌告廟,敬占休咎;蒙神默示平安,人心遂定。
兵民竭力誓守,複保危城:此皆該令署事任内所目擊者。
茲據紳民陳熙年等佥禀前來,伏懇奏請敕加封号,以答垂庥』等因;并經台灣道夏獻綸核詳無異。
臣等伏查廟祀正神,實能禦災捍患、有功于民,例得請加封号。
今嘉義縣城隍神保護城池,疊着靈應,洵為功在生民,允宜上邀褒寵。
合無仰懇天恩,俯準敕加封号,以順輿情,而昭靈贶。
恭折具陳,伏乞皇上聖鑒訓示! 再,此折系臣沈葆桢主稿,合并聲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禮部該奏。
欽此』 通商大臣沈(葆桢)奏嘉義縣防剿文武各員及義民人等打仗陣亡殊堪憫恻請建祠從祀片 沈葆桢等片: 再據前署嘉義縣、現任台灣縣知縣白鸾卿詳:『據嘉義縣紳士陳熙年等稱:同治元年彰化戴逆之亂,全台震動。
嘉邑兩次被圍,曆時八月;援窮糧盡,官民誓以死守。
時有義民潘締等四十四名,力戰捐軀,殊堪憫恻!請建義民祠,以慰忠魂』等因;當即饬道查覆。
據詳:『同治元年彰化之亂,所有防剿打仗陣亡之文武員弁潘恭贊、林廷翰、王鶴康、林上達并義民潘締等,業經前道丁曰健開單具奏請恤;五年八月十九日,奉旨:「潘恭贊等,均着交部分别從優該恤。
單并發。
欽此」。
伏查陣亡文武員弁及兵丁義民人等,例準入祀昭忠祠。
嘉邑未有祠宇,毅魄無依;合無仰懇天恩,饬準建祠以祀潘恭贊等,并将陣亡之義民潘締等從祀,春秋緻祭,以慰忠魂』。
臣等複核無異。
理合附片陳明,伏乞皇上聖鑒,訓示遵行。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通商大臣沈(葆桢)奏藩司因病請假起程回籍日期片 沈葆桢等片: 再,「潘霨着賞假」一片,本年十二月初一日奉到十月二十九日朱批:『潘霨,着賞假三個月回籍調理』。
該藩司遵于十二月初四日,附「伏波」輪船由滬回吳。
理合附片聲明,伏乞皇上聖鑒。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将軍文(煜)等奏為明季遺臣生而忠正殁而英靈懇予賜谥折 福州将軍臣文煜、閩新總督臣李鶴年、福建巡撫臣王凱泰、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臣沈葆桢跪奏:為明季遺臣台陽初祖生而忠正、殁而英靈,懇予賜谥、建祠,以顧輿情、以明大義事。
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據台灣府進士楊士芳等禀稱:『竊維有功德于民則祀,能正直而壹者神。
明末賜姓、延平郡王鄭成功者,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
少服儒冠,長遭國恤;感時仗節,移孝作忠。
顧寰宇難容洛邑之頑民,而滄溟獨辟田橫之别島;奉故主正朔,墾荒裔山川。
傳至子孫,納土内屬。
維我國家宥過錄忠,載在史宬。
厥後陰陽水旱之沴,時聞籲嗟祈禱之聲;肸蠁所通,神應如答。
而民間私祭,僅附叢祠;身後易名,未邀盛典。
望古□集,衆心缺然。
可否據情奏請将明故藩鄭成功準予追谥、建祠,列之祀典』等因;并據台灣道夏獻綸、台灣府知府周懋琦等該詳前來。
臣等伏思鄭成功丁無可如何之厄運,抱得未曾有之孤忠。
雖煩聖世之斧斨,足砭千秋之頑懦。
伏讀康熙三十九年聖祖仁皇帝诏曰:『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聖人之言,久垂定論。
惟祠在南安,而台郡未蒙敕建;遺靈莫妥,民望徒殷。
至于賜谥褒忠,我朝恢廓之規,遠轶隆古;如瞿式耜、張同敞等俱以殉明捐軀,谥之「忠宣」、「忠烈」。
成功所處,尤為其難;較之瞿、張,奚啻伯仲。
合無仰懇天恩,準予追谥,并于台郡敕建專祠,俾台民知忠義之大可為,雖勝國亦華衮之所必及;于勵風俗、正人心之道,或有裨于萬一。
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
再,此折系臣葆桢主稿,合并聲明。
謹奏。
奉旨已錄。
二月十三日(公曆三月二十日——即禮拜六) 論台灣事 台灣生番島内當東洋屯兵之際,各處情節信寄來申者,已可謂備而無遺矣。
屆撤兵之時,則東洋已将番人通處威服,東兵即僅兩人結伴,亦可遍走無虞。
是蓋東洋少動幹戈,故所克伐兵在台雖曆多月,即末後之時仍靜鎮無事以駐也。
東洋撤兵之該既成,中國接受東洋之後,将阖島之番設法撫鎮,使從王化;以冀将野境變為豐盛文興之屬,以期番人永後不複累于中地也。
然善後各事宜,迄今而少有聞問。
除本館昨錄官兵中伏一事,其它則實無一聞也。
竊謂善後之事,不能以偶然得悉之一端。
而總揆全局,但究竟論之,亦僅可就此一斑以求索其大概矣。
吾所甚恐者,我官兵經實有大失于行事也。
夫撫鎮之法,要在一則示以勢威、二則示以撫恤,而毫不懷小恨之氣,又毫不加以無益之懲;于是番心始而懼畏,繼而甘服也。
東洋之行,正如是也。
蓋除初臨威以刃鋒外,後惟有端以結和。
所買之物,皆出公價;所用之營地,又不強據:事事皆肅靜有度,而土人因而不懷恨矣。
是東洋雖原不宜來台灣,而舉動尚遺之好名。
現在與東洋和睦,本館亦實不願諱隐其事。
憶當時東兵與生番接戰,不肯生擒,而皆于行陳戮其敵。
但亦不過僅殺執器之敵;至若戮殺老小及女,未聞其事。
反憶一時番人舍堡留下僅一小女,東兵則始而良加撫養、繼而發至該國,彼處人亦皆趨前示憐,而賞以玩物。
及撤兵,乃還其小女也。
若昨日所陳中兵出懲,番人已舍其堡,惟留下老小及女數名,而官兵随皆付之一刃。
試問殺老小,猶得謂之撫鎮乎?試刃于軟弱老小,猶有何光于官兵乎?今承辦台灣善後之人于鎮服人之道,有罪者既已嚴懲,更施威于無辜柔弱之老小,是不過報恨而已;國家之報恨于己屬,豈為事體乎?其大失,則于此一端己見矣。
夫番人究有重山深榖,□藉以作出沒為難之計。
陳殺秉公以懲罪等事,尚可時久而忘;若肆忍心以殺無辜之老少,是則終身莫能釋之毒怨、戴天不可共之仇雠。
而官兵欲結仇恨,豈善後之事官乎?即曰番人潛殺武員兩人,事屬可惡,有應嚴行懲辦;然番人或系先受兵暴者,亦未可知。
而官兵反戮殺老小,是與生番之行為不甚差遠矣!而我官兵因野人行惡,猶應自行效惡于野人乎? 番人雖為野人,究亦有人心。
吾聞之西人,曾已遍走番境之内,而皆不懼罹害;又聞我華民與之相好者亦有,雖有蓋不與懷恨者,大抵亦實難以為常。
蓋野人一與人懷恨,則無慘不行矣。
今中兵如是辦事,恐善後事宜實難于成功,勢必番人永遠為負嵎之計;而糜費國銀,似猶無底矣。
是台之事,似不如另謀他法。
聞已有禦史進言:我朝不如将台灣處以格外之制,準西人随意就居,買地開礦行業。
想此計,實為至善。
西人用巨本于彼,則各礦可盡挖;開礦,則民數必大增。
所挖各礦,又可由中國□科以重稅。
是則逾數十年,台灣将成富盛之地;既不複為國帑之漏卮,反為國人豐庫之地也。
且台灣僅屬一島,亦與陸地各省毫無相系也;又況業雖為西人之業,而地仍為中國之地,便與上海等處租界相同。
俟生番少知仁義之日,中國再加之以教化,則其易治必較易于今日;亦如美國之舊金山,貿易者各國之人皆有,而其地仍為美國之地也夫。
教師為難 「字林報」雲:近來台灣、汕頭、金州三處傳教人頗為所窘。
其在金州者,有本地教師曾購得基地一塊,意欲蓋建禮拜堂,為人瞻仰。
起先商酌購地時,殊稱順手。
及立有契據,到地方官衙門過戶,則官竟執不準行——其或恐日後生事,抑或官員深恨教事,則皆未可知也;并饬拿賣地經手人到案,令同進教者說明宜将地契呈上,以作罷論;并以經手人罔知顧忌,将定以斬首之罪。
官果真有是舉欤?抑僅以虛詞恐吓欤?然進教之本地人則已驚虞失措,特環懇西教師至官前緩頰,務須弗殺此經手人也。
至汕頭所鬧之事,本屬微細;且該處又系通商口岸,故已調停了結矣。
若台灣之出事,其緣由又異于金州也。
蓋距台一百二十裡外,有一處離海濱亦遠,一西教師名「喀母罷洛」者在其中傳教于必巴萬番人。
該番人性本愚蠢,故彼處華人之有勢力者,素來役之如仆隸;今該教師在彼傳教,内有一華人深恐土番被其教通,漸知尊卑之分,将不肯再供役使,故會聚其同類者多人來攻禮拜堂。
斯時喀母罷洛已就寝,但聞門外喧嚷,起而視之,則見有持刀者、持鎗者、又有持火把者,勢甚洶湧,将該堂圍似鐵桶;騲呼該教師之名。
及到門口,想與華人講話;而華人又逐之使進,不令出來。
該教師因又将棉被裹身,藉以擁護;複反身到大門前,而衆又逐之不止,其棉被亦為擊破數處。
衆又将火把投之堂
欽此』。
正月十七日(公曆二月二十二日——即禮拜一)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京報) 上谕:『署兩江總督劉坤一,着兼署辦理通商事務大臣。
欽此』。
正月十九日(公曆二月二十四日——即禮拜三) 閩督李(鶴年)奏陳台澎等處被風發水大概情形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京報) 李鶴年等片: 再,八月十九、二十等日,台、澎被風輪船沈失,經沈葆桢就近附奏在案。
内地福甯府甯德縣之霍童地方,于八月十二日溪水暴漲,淹及田園;其大侖山海澨□日遭風,□沈巡洋師船,緻斃水師兵丁。
是月二十二日,福州府屬之連江縣亦因暴雨發水,沖塌城垣數十丈。
臣等續□□□□□□當□委員勘□□□□□巡檢在甯德縣之十二都委員查明,霍童之水系數溪合流而來,其勢浩大。
幸而不過一日,宣瀉□□□□不緻成災,傷斃□□□十餘名,均已□□。
被浸官署、民房及原設堤岸,間有損壞,分别修複。
低處□稻雜糧,酌量栽補培□,一切官為董率,民情照常安谧。
其大侖山巡船如何失事及溺斃兵丁名數、連縣江民田曾否被淹、人口有無損傷,均饬明晰查複。
至台地被風,據道員夏獻綸□府□并有坍塌,已否一律修補及此外民田、人口有無損傷之處?亦已一面饬查;統俟覆到,再行酌辦。
所有台、内各屬被風發水大概情形,臣等謹合詞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奉朱批:『所有被災地方,着饬該管官加意拊循,毋令失所。
欽此』。
正月二十五日(公曆三月初二日——即禮拜二) 閩督李(鶴年)奏委員接署提督篆務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二十六兩日京報) 李鶴年片: 再,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現在台北蘇澳辦理開山事宜,一時未能回任。
所有陸路提督篆務,應即委員接署,以重職守。
查有福建漳州鎮總兵孫開華才具開展、勇敢有為,堪委署理。
遞遺漳州鎮篆務,查有閩浙督标中軍副将李東升營務谙練、辦事實心,堪以委署。
除分别咨行遵照外,臣鶴年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奉朱批:『知道了。
欽此』。
正月二十七日(公曆三月初四日——即禮拜四) 台灣土番襲殺官兵事 西報傳曰:據打狗埠友于正月十六日所寄之私書雲:有官兵約三百名,已為生番所屠害矣。
按此事系出在台灣海島之南,番人乘夜襲攻官兵營壘,除殺斃兵士三百人外,又戕殺武弁三、四員;當即由打狗發火船往福省詳報大府,以待興問罪之師雲。
查台灣近日信息阙如,其威服、鎮撫各善後事宜,罕有聞問;而突然徒聞此節,亦令人詫異太甚矣。
追憶日兵踞台灣之際,□罹于敵人鋒刃者,當複屈指可數。
乃忽有官兵三百人,被區區土番所戮;既良可悲,又洵非加耀軍威所宜有之事也。
即雲乘夜潛襲,而營中規範何竟全無提防耶!然則弛防者已受疏懶所遺之禍,想該番人亦非不大肇其後患;将見閩督必整飾戎行,以伸天讨。
恐此後撫恤之道,不複可再示以慈惠矣。
二月初三日(公曆三月初十日——即禮拜三) 上谕四道(正月初十、十一兩日京報) 上谕:『沈葆桢奏「請将開山出力員弁獎勵」一折,福建台灣府番地經沈葆桢等督率文武員弁次第開辟,漸着成效;在事各員,均屬着有微勞,自應量予獎勵。
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着開複革職留任處分,交部從優該叙。
署台防同知袁聞柝,着俟補缺後,仍留福建以知府盡先補用,先換頂戴。
浙江溫州右營遊擊王開俊,着以參将仍留閩、浙盡先補用,并賞加副将銜。
縣丞周有基,着以知縣留于福建盡先補用。
署彰化縣知縣朱幹隆,着俟補缺後,以同知、直隸州知州留于福建盡先補用。
副将唐守贊,着俟補缺後,以總兵盡先升用。
降調總兵曾元福,着開複原官,并免繳捐複銀兩,以示鼓勵。
其餘出力各員弁,準其擇尤保獎,毋許冒濫!另片奏「提督唐定奎統領銘武等軍到台布置周密、紀律嚴明,懇請獎叙」等語。
唐定奎,着賞穿黃馬褂,以示優異。
欽此』。
上谕:『沈葆桢等奏「請将明室遺臣賜谥建祠」一折,前明故藩朱成功,曾于康熙年間奉旨準在南安地方建祠;茲據奏稱「該故藩仗節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辄應,尤屬有功台郡」。
着照所請,準于台灣府城建立專祠并予追谥,以順輿情。
該部知道。
欽此』。
上谕:『沈葆桢等奏「請調員差委」等語;工部候補員外郎陳一鶴、補用同知文炜、候選知縣李益林,着楊昌浚、王文韶飾令該員等即赴台灣交沈葆桢等差遣。
欽此』。
上谕:『沈葆桢等奏「台灣後山亟須耕墾,請開舊禁」一折,福建台灣全島自隸版圖以來,因後山各番社習俗異宜,曾禁内地民人渡台及私入番境,以杜滋生事端;現經沈葆桢等将後山地面設法開辟,礦土亟須招墾。
一切規制,自宜因時變通。
所有從前不準内地民人渡台各例禁,着悉與開除;其販買鐵、竹兩項,并着一律弛禁,以廣招徕。
該部知道。
欽此』。
二月十二日(公曆三月十九日——即禮拜五) 台灣官兵被殺情形 現得香港郵來新報雲:台灣官兵被殺一節,更詳于先前,然亦有大不相符之處。
據雲:中國十二月間,有武官兩員在小村左右名香江地方被番人設伏而所殺。
此處則離琅橋不大遠,自從東國撤兵以來,祇屯湖南營兵于彼。
山嶺崎岖,海邊有小路從海濱達入山内。
中曆正月初八日晨,該營出兵二百名赴兇手之村,以圖懲罪——管帶者,王某也;一路未遇敵人。
既及該村,番人皆以竄去,惟留年老人及婦女數人而已;官兵皆刀殺之,焚毀房屋而歸。
兵士見番人似不敢與敵,于是壯大其膽,從容散步以行。
未走多路,忽有番人無數自小徑兩邊長草密菁之内皆以火鎗放擊;軍士随走随禦。
但番人潛伏草内,微露其身。
适王某相近,從衛者約有二十兵,内尚有懼而欲奔走者;王某以劍吓威之。
既砍倒數人,餘皆不敢奔走。
又至一處,路過隘口,番人自屯駐于巅嶺之上,将石盤滾下;在榖内官兵,因而被殺者亦有之。
兩造攻戰久之,忽王某中一鎗彈,幸仍可扶靠兵役之肩掙紮而前走也。
該番人見官兵受傷,即為大益銳氣從四處(?),而皆蜂擁上前。
于是兩面互相攻打;王某身雖受傷,複殺敵人一名而後死。
其餘諸兵,又為番人攻逼;及至出山榖,己狼狽不堪,受傷無數。
計官兵被殺者九十有餘人,番人被殺者則三十人矣。
此一役也,亦官弁失于防範,受此一番折辱也。
将軍文(煜)等奏廟神靈顯疊着籲懇敕加封号折(正月二十六日京報) 福州将軍臣文煜、閩浙總督臣李鶴年、福建巡撫臣王凱泰、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臣沈葆桢跪奏:為廟神靈顯疊着,籲懇敕加封号以順輿情,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據前嘉義縣、現任台灣縣知縣白鸾卿詳稱:『嘉義縣舊祀城隍尊神,禱雨祈晴,久昭靈應。
其最著者,同治元年戴逆倡亂、圍撲嘉城,紳士等恭請神位于城樓,虔誠籲禱。
五月十一夜,地忽大震,雉堞傾頹而城垣無恙,兵民得以保全,鹹稱神佑。
九月間,戴逆複撲嘉城,衆心驚慌告廟,敬占休咎;蒙神默示平安,人心遂定。
兵民竭力誓守,複保危城:此皆該令署事任内所目擊者。
茲據紳民陳熙年等佥禀前來,伏懇奏請敕加封号,以答垂庥』等因;并經台灣道夏獻綸核詳無異。
臣等伏查廟祀正神,實能禦災捍患、有功于民,例得請加封号。
今嘉義縣城隍神保護城池,疊着靈應,洵為功在生民,允宜上邀褒寵。
合無仰懇天恩,俯準敕加封号,以順輿情,而昭靈贶。
恭折具陳,伏乞皇上聖鑒訓示! 再,此折系臣沈葆桢主稿,合并聲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禮部該奏。
欽此』 通商大臣沈(葆桢)奏嘉義縣防剿文武各員及義民人等打仗陣亡殊堪憫恻請建祠從祀片 沈葆桢等片: 再據前署嘉義縣、現任台灣縣知縣白鸾卿詳:『據嘉義縣紳士陳熙年等稱:同治元年彰化戴逆之亂,全台震動。
嘉邑兩次被圍,曆時八月;援窮糧盡,官民誓以死守。
時有義民潘締等四十四名,力戰捐軀,殊堪憫恻!請建義民祠,以慰忠魂』等因;當即饬道查覆。
據詳:『同治元年彰化之亂,所有防剿打仗陣亡之文武員弁潘恭贊、林廷翰、王鶴康、林上達并義民潘締等,業經前道丁曰健開單具奏請恤;五年八月十九日,奉旨:「潘恭贊等,均着交部分别從優該恤。
單并發。
欽此」。
伏查陣亡文武員弁及兵丁義民人等,例準入祀昭忠祠。
嘉邑未有祠宇,毅魄無依;合無仰懇天恩,饬準建祠以祀潘恭贊等,并将陣亡之義民潘締等從祀,春秋緻祭,以慰忠魂』。
臣等複核無異。
理合附片陳明,伏乞皇上聖鑒,訓示遵行。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通商大臣沈(葆桢)奏藩司因病請假起程回籍日期片 沈葆桢等片: 再,「潘霨着賞假」一片,本年十二月初一日奉到十月二十九日朱批:『潘霨,着賞假三個月回籍調理』。
該藩司遵于十二月初四日,附「伏波」輪船由滬回吳。
理合附片聲明,伏乞皇上聖鑒。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将軍文(煜)等奏為明季遺臣生而忠正殁而英靈懇予賜谥折 福州将軍臣文煜、閩新總督臣李鶴年、福建巡撫臣王凱泰、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臣沈葆桢跪奏:為明季遺臣台陽初祖生而忠正、殁而英靈,懇予賜谥、建祠,以顧輿情、以明大義事。
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據台灣府進士楊士芳等禀稱:『竊維有功德于民則祀,能正直而壹者神。
明末賜姓、延平郡王鄭成功者,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
少服儒冠,長遭國恤;感時仗節,移孝作忠。
顧寰宇難容洛邑之頑民,而滄溟獨辟田橫之别島;奉故主正朔,墾荒裔山川。
傳至子孫,納土内屬。
維我國家宥過錄忠,載在史宬。
厥後陰陽水旱之沴,時聞籲嗟祈禱之聲;肸蠁所通,神應如答。
而民間私祭,僅附叢祠;身後易名,未邀盛典。
望古□集,衆心缺然。
可否據情奏請将明故藩鄭成功準予追谥、建祠,列之祀典』等因;并據台灣道夏獻綸、台灣府知府周懋琦等該詳前來。
臣等伏思鄭成功丁無可如何之厄運,抱得未曾有之孤忠。
雖煩聖世之斧斨,足砭千秋之頑懦。
伏讀康熙三十九年聖祖仁皇帝诏曰:『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聖人之言,久垂定論。
惟祠在南安,而台郡未蒙敕建;遺靈莫妥,民望徒殷。
至于賜谥褒忠,我朝恢廓之規,遠轶隆古;如瞿式耜、張同敞等俱以殉明捐軀,谥之「忠宣」、「忠烈」。
成功所處,尤為其難;較之瞿、張,奚啻伯仲。
合無仰懇天恩,準予追谥,并于台郡敕建專祠,俾台民知忠義之大可為,雖勝國亦華衮之所必及;于勵風俗、正人心之道,或有裨于萬一。
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
再,此折系臣葆桢主稿,合并聲明。
謹奏。
奉旨已錄。
二月十三日(公曆三月二十日——即禮拜六) 論台灣事 台灣生番島内當東洋屯兵之際,各處情節信寄來申者,已可謂備而無遺矣。
屆撤兵之時,則東洋已将番人通處威服,東兵即僅兩人結伴,亦可遍走無虞。
是蓋東洋少動幹戈,故所克伐兵在台雖曆多月,即末後之時仍靜鎮無事以駐也。
東洋撤兵之該既成,中國接受東洋之後,将阖島之番設法撫鎮,使從王化;以冀将野境變為豐盛文興之屬,以期番人永後不複累于中地也。
然善後各事宜,迄今而少有聞問。
除本館昨錄官兵中伏一事,其它則實無一聞也。
竊謂善後之事,不能以偶然得悉之一端。
而總揆全局,但究竟論之,亦僅可就此一斑以求索其大概矣。
吾所甚恐者,我官兵經實有大失于行事也。
夫撫鎮之法,要在一則示以勢威、二則示以撫恤,而毫不懷小恨之氣,又毫不加以無益之懲;于是番心始而懼畏,繼而甘服也。
東洋之行,正如是也。
蓋除初臨威以刃鋒外,後惟有端以結和。
所買之物,皆出公價;所用之營地,又不強據:事事皆肅靜有度,而土人因而不懷恨矣。
是東洋雖原不宜來台灣,而舉動尚遺之好名。
現在與東洋和睦,本館亦實不願諱隐其事。
憶當時東兵與生番接戰,不肯生擒,而皆于行陳戮其敵。
但亦不過僅殺執器之敵;至若戮殺老小及女,未聞其事。
反憶一時番人舍堡留下僅一小女,東兵則始而良加撫養、繼而發至該國,彼處人亦皆趨前示憐,而賞以玩物。
及撤兵,乃還其小女也。
若昨日所陳中兵出懲,番人已舍其堡,惟留下老小及女數名,而官兵随皆付之一刃。
試問殺老小,猶得謂之撫鎮乎?試刃于軟弱老小,猶有何光于官兵乎?今承辦台灣善後之人于鎮服人之道,有罪者既已嚴懲,更施威于無辜柔弱之老小,是不過報恨而已;國家之報恨于己屬,豈為事體乎?其大失,則于此一端己見矣。
夫番人究有重山深榖,□藉以作出沒為難之計。
陳殺秉公以懲罪等事,尚可時久而忘;若肆忍心以殺無辜之老少,是則終身莫能釋之毒怨、戴天不可共之仇雠。
而官兵欲結仇恨,豈善後之事官乎?即曰番人潛殺武員兩人,事屬可惡,有應嚴行懲辦;然番人或系先受兵暴者,亦未可知。
而官兵反戮殺老小,是與生番之行為不甚差遠矣!而我官兵因野人行惡,猶應自行效惡于野人乎? 番人雖為野人,究亦有人心。
吾聞之西人,曾已遍走番境之内,而皆不懼罹害;又聞我華民與之相好者亦有,雖有蓋不與懷恨者,大抵亦實難以為常。
蓋野人一與人懷恨,則無慘不行矣。
今中兵如是辦事,恐善後事宜實難于成功,勢必番人永遠為負嵎之計;而糜費國銀,似猶無底矣。
是台之事,似不如另謀他法。
聞已有禦史進言:我朝不如将台灣處以格外之制,準西人随意就居,買地開礦行業。
想此計,實為至善。
西人用巨本于彼,則各礦可盡挖;開礦,則民數必大增。
所挖各礦,又可由中國□科以重稅。
是則逾數十年,台灣将成富盛之地;既不複為國帑之漏卮,反為國人豐庫之地也。
且台灣僅屬一島,亦與陸地各省毫無相系也;又況業雖為西人之業,而地仍為中國之地,便與上海等處租界相同。
俟生番少知仁義之日,中國再加之以教化,則其易治必較易于今日;亦如美國之舊金山,貿易者各國之人皆有,而其地仍為美國之地也夫。
教師為難 「字林報」雲:近來台灣、汕頭、金州三處傳教人頗為所窘。
其在金州者,有本地教師曾購得基地一塊,意欲蓋建禮拜堂,為人瞻仰。
起先商酌購地時,殊稱順手。
及立有契據,到地方官衙門過戶,則官竟執不準行——其或恐日後生事,抑或官員深恨教事,則皆未可知也;并饬拿賣地經手人到案,令同進教者說明宜将地契呈上,以作罷論;并以經手人罔知顧忌,将定以斬首之罪。
官果真有是舉欤?抑僅以虛詞恐吓欤?然進教之本地人則已驚虞失措,特環懇西教師至官前緩頰,務須弗殺此經手人也。
至汕頭所鬧之事,本屬微細;且該處又系通商口岸,故已調停了結矣。
若台灣之出事,其緣由又異于金州也。
蓋距台一百二十裡外,有一處離海濱亦遠,一西教師名「喀母罷洛」者在其中傳教于必巴萬番人。
該番人性本愚蠢,故彼處華人之有勢力者,素來役之如仆隸;今該教師在彼傳教,内有一華人深恐土番被其教通,漸知尊卑之分,将不肯再供役使,故會聚其同類者多人來攻禮拜堂。
斯時喀母罷洛已就寝,但聞門外喧嚷,起而視之,則見有持刀者、持鎗者、又有持火把者,勢甚洶湧,将該堂圍似鐵桶;騲呼該教師之名。
及到門口,想與華人講話;而華人又逐之使進,不令出來。
該教師因又将棉被裹身,藉以擁護;複反身到大門前,而衆又逐之不止,其棉被亦為擊破數處。
衆又将火把投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