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記與禀啟卷三

關燈
禀理齋叔祖,又書緻馮嶽丈,又書複朱苕園觀察,又書複範膏民。

     初六日,得汪玉農、江如點書各一。

    作書緻葉玉田。

     初七日,作書複汪玉農,又書緻譚麗卿。

     初八日,作書緻江如點論宋梅芳等案,囑其就近代給還贓款。

     初九日,作書緻姜芳坡。

    收台南辦來紹酒十壇。

     初十日,得李麗川大令書一、汪鐵舫書一。

     十一日,得汪辛孜書二、範膏民書一、姜芳坡書一;均即複。

    又書緻譚麗卿,囑其派弁送炮子樣并書交汪辛孜也。

     光緒二十年八月十六日,加上皇太後徽号恩诏第七條:内外大小各官,除各以現在品級已得封贈外,凡升級及改任者,着照新銜封贈。

     十二日,作書複虎臣兄。

     十五日,詣埤南各廟行香。

     十七日,得範膏民書二;即複。

    得台南臬道陳公書。

    作書緻李麗川大令。

     十八日,書複汪玉農,作書上臬道台陳。

     二十一日,得範膏民書一、湧泉弟金陵書一、叔祖、玉弟、上錦兄書各一,得汪玉農書。

     二十二日,作書複膏民;派黃錦春明日帶去。

    作書寄昭甫兄。

     二十三日,作書複湧弟并書緻祝封弟,又複汪玉農。

     二十四日,作書寄範膏民,又書複黃子林。

     二十九日,得藩台顧書一、李麗川大令書一、顧月如先生書一、範膏民書一、汪辛孜書一并炮子樣一個。

     十二月初一日,詣埤南各廟行香;兼于海濱演放大炮。

     初二日,作書複範、汪二君。

    得沉韻松太守書一。

     初三日,作書上藩台顧。

    得沉少韻書一。

     初四日,作書上吳清卿師。

     初六日,作書緻後海吾總鎮夫人;派員裴錦堂送後公靈柩由海道至安平。

    又書由站排遞安平,托範膏民以六八銀一百三十二元送交夫人,預備磚灰,俟柩到安葬也。

     初七日,率各哨弁至天後宮送後海吾總鎮靈柩登舟;計船價銀四十元。

     初八日,作書上皖南道袁爽秋觀察。

     沉韻松太守由杭州寄示自詠東山行旅圖冊詩稿及紙索和;率占一律: 萬裡馳驅意氣雄,當年我亦共從戎。

    (光緒壬午、癸未年曾在甯古塔共事于吳愙齋師幕府)周遊黑水、白山外,久住冰天雪海中。

    翦燭何時逢舊雨,乘槎惟願駕長風。

    (此次倭奴侵占我朝鮮屬國,豕突狼奔,入我奉天邊界,人人知直搗倭巢為勝算,而艦船堅而大者少,不足以濟師,真大憾事也!)迩聞都護将重出,(吳愙齋師現已奉旨督師東征将出關。

    )那得追随馬首東。

     十一日,作書并詩寄沉韻松太守,又書上吳培卿世伯,又書緻程周卿;又書複李麗川大令,托領冬季三月津貼一千七百零四兩。

    又書寄膏民。

     十四日,作書緻蘇冶生、李麗川、張月樓。

     十五日,詣各廟行香。

     十六日,作書緻萬軍門、萬棣花、俞冬生、顧月卿、陳子垣,又複柯月坡。

     十七日,作書緻範膏民,托領十一月饷銀二千二百一十兩有奇。

     十八日,得孫靜甫書。

    作書緻江如點。

     十九日,封印。

     二十日,作書上藩台。

     二十一日,作書寄宋渤生、袁行南二觀察,兼複查友三。

     二十二日,得汪玉農書;即複。

     二十三日,作書緻江如點、孫靜甫,為劃交錢糧銀四百五十七兩九錢七分七厘八毫以抵秀姑巒局饷也。

     二十四日,作書緻江如點,托其就近饬催新鄉未完錢糧。

    又書緻孫靜甫,為派冊書林金榜解交庫平銀二百四十二兩有零,找足冬饷尾數也。

    得範膏民書(十六号)。

     二十五日,得範膏民書(十七号),知後海吾總鎮之靈柩已于十七日到安平。

    得李麗川大令書一。

    又得鄧季垂大令書一,即複。

     二十六日,得張月樓軍門十三、四日二書;即複。

     二十七日,得江如點書,知新鄉冊書朱紫貴脫逃;即作書令追保人逐一經理。

     二十八日,作書以各營屯寄到助後海吾總鎮葬費銀共一百四十元五角寄送其夫人。

    合前次運柩五十四元,寄送一百三十二元,總共三百二十六元五角;一并寄清。

     二十九日。

    得虎臣兄十一月二十四日書;即複。

     三十日,作書寄範膏民。

     ·日記(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元日迄二十一日)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正月戊寅,元朔日癸酉,率領所屬文武于本營設位向阙叩賀祝萬壽;詣各神廟壇行香;與僚屬團拜。

    招募友飲春酒。

     初二日,接範膏民上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書(十九号)。

    江如點自新開園防營至。

     初三日,江如點回營。

    葉玉田自大麻裡至。

     初四日,葉玉田回營。

    陳玉堂自新開園至。

     初五日,開操。

    得譚桂林書,知臬道台委忠令滿字若靈者至鳳、恒查營。

     初六日,陳玉堂回營。

     初七日,得汪玉農書。

    又得範膏民書(二十号)。

     初八日,作書複汪玉農,又書緻江如點。

     初九日,作書緻範膏民,并票根一紙。

     初十日,接範膏民書一(元号)。

    是日立春。

     十一日,拟發行李;因天陰竟日未畢。

    作書緻葉玉田、譚桂林各一;作書并以番草席二條、燕窩二匣寄蘇州吳培卿世伯轉寄關外送吳清卿師。

    (原注:由四弟帶至上海轉寄。

    ) 十二日,作書唁潘子靜觀察丁外艱;又寄範膏民。

     十三日,介如、吉庭兩弟偕内人、秠兒、穈兒、稷姪起程赴台南,内渡回裡。

     十四日,得汪玉農書;即複。

    又得李麗川大令書一。

     十五日,詣埤南各廟、祠行香。

    袁雪卿自花蓮港至。

     十六日,作書上藩台;又書複淡水李大令,複書寄四弟于台南。

     十七日,裴錦堂自台南回營,帶至後宅複函。

     十八日,得範膏民書(四号)。

     十九日,開印。

    辰初,見倭船一自南而北,又二船自北而南,停泊紅頭、火燒二嶼之間。

    未刻向東開去。

    即飛禀各大憲;并饬本部各防加意防備。

    作書複膏民。

     二十日,得臬道台書,言得撫台電示:倭中集議。

    其相欲攻台南,由恒、鳳或後山進兵;其君欲攻北京,由山東進兵。

     二十一日,作書上臬道台陳。

    又得範膏民第五号書;即複。

     ·禀撫憲邵(水按:邵字應為唐字的誤筆。

    ) 謹禀者:竊卑職正月十九日,禀報倭船三艘在後山洋面遊弋停泊情形,想已蒙憲鑒。

    茲奉台南營務處臬道憲函開:頃奉撫台密電:聞倭廷集議,其相大島圭介欲攻台南,由恒、鳳或後山進兵;其君欲攻北京,由山東進兵。

    今山東之說既驗,台南恐亦不免。

    饬各路嚴加防範。

    等因。

    奉此:伏查蹈瑕抵虛,抄襲後路,乃兵家常用之策。

    此次倭攻金州、旅順,皆以此而得計。

    又查前後山水陸地勢:陸路由巴塱衛登岸,逾嶺至鳳山之東港,不過百裡;輕兵疾走,一日可達。

    海道由埤南開輪,六點鐘可駛至台南之安平口。

    倭議欲由後山進兵以攻台南,似欲乘我之虛,出我不意;先使陸兵于後山登岸,預為抄襲地步,而後以舟師駛至安、旗各口,以為夾攻之計。

    又查上年八、九月中,倭船曾四次來泊後山洋面紅頭、火燒二嶼之間,窺伺已久;今卒又複來泊,奸謀已露。

    其兵所向,動辄萬數千人,槍炮異常精利。

    而卑部防兵,至多之處不滿四百人。

    至少之處隻有二十人。

    衆寡懸殊;萬萬不能抵禦。

    其勢本甚岌岌。

    茲查倭兵已三路萃于遼、沈,又分擾及山東榮城、威海一帶,勢已北注。

    其兵輪必俟渤海開凍,以圖大逞于北,或無餘力更襲台灣。

    則後山之幸也。

    然兵無常勢。

    萬一倭用大島圭介之策,後山必殆。

    卑職等死不足惜,惟恐贻前山之憂。

    屆期禀報,亦無路可達。

    再四籌思,隻有籲請幫辦憲劉所部之兵派二百名預駐卑轄六儀社、大樹前二處。

    此二處地在高山,天生奇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又距東港隻五、六十裡,勢相聯絡,可杜由巴塱衛逾嶺至前山之路。

    卑部原防人數太單,又無利炮,恐不足恃。

    其地亦甚狹,不能駐紮多兵。

    得二百人以炮扼此,雖不足以兼顧後山,而前山可免由後抄襲之患。

    亦綢缪未雨之道也。

    是否有當,理合禀請憲台裁酌施行。

    再此事業已函禀台南營務處憲就近商酌;理合聲明。

    此禀;恭請鈞安。

    伏祈垂鑒。

    正月二十一日 ·日記(光緒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迄二十五日) 二十二日,因雨未出大操。

    作書寄玉農、如點、靜甫各一。

    是日,雪卿回花蓮港局。

    予為代撰昭忠祠聯句雲: 見斯祠兩度落成;急先務也。

     為家君七年經始;到今稱之。

     以祠并祀袁警齋太守,即其父也。

     二十三日,忌辰。

    孫靜甫自秀姑巒局至,為奉劄來驗收各處工程也。

     二十四日,得範膏民書二(六、七号)。

    作書緻五管帶。

     二十五日,作書上藩台顧。

     ·禀臬道憲顧(水按:顧時已是藩台。

    ) 謹禀者:卑職今年正月初三、十六、十九、二十一日疊呈三禀一函;想均蒙憲鑒。

    近聞威海失守,海軍覆沒;不但北洋勢愈岌岌,而中國之大,遂無複有能馳逐海面之船,如人病痿痹,手足麻木,動彈不得:後患不堪設想矣。

    将奈之何!又查倭奴所向,皆以輪船載兵乘虛登岸,包抄夾擊;其攻金州、旅順、岫岩、榮城、威海,如出一轍。

    是彼船多人衆,挾其全力,乘便趨利;而我陸兵各處設防,因勢分而力弱,又防不勝防。

    戰則衆寡不敵;援則勞逸懸殊,緩不濟念。

    勝負之計,似其勢使然;不待交兵而可決也。

    倭議攻台南,欲由恒、鳳進兵,或由後山進兵,其欲乘虛登岸包抄夾擊也,明什。

    恒、鳳兵多,尚可并合,厚集其力以待人。

    後山地勢、兵力無一可恃,無可如何。

    前者,我公以程昱之守甄城者相勖。

    現在後山實類甄城;實恃敵不來攻,即敵不攻後山,而攻鳳山、旗後、東港,後山饷道立斷,亦饑潰堪虞。

    程昱謂,「增兵二千,亦徒同斃」:言甚明切;足為殷鑒。

    卑職前日禀請六儀社、大樹前二處增設炮兵,以杜由後山抄襲台南之路;耑為前山計,請勿以不顧後山為嫌。

    卑職豈不顧劉幫憲部下精銳之兵分一營駐于巴塱衛海邊山内,杜其登岸,兼壯後山之勢?而恐敵來則船多兵衆,非一營之力所能禦,如程昱所雲。

    故請據險,稍易為力,兼與東港相聯絡,呼應通靈耳。

    至後山危殆情形,二十一日禀内業經陳明。

    伏乞我公與撫憲格外鑒諒。

    不勝企禱之至。

    此禀;恭請鈞安。

    正月二十五日 ·日記(光緒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迄四月二十九日) 二十六日,孫靜甫回局。

     二十七日,作書複範膏民。

     二十八日,得李麗川大令書一、張經甫書一、汪鐵舫、範膏民(八号)及四弟書各一。

    又得玉農、如點書各一;即複。

     二十九日,作書複李麗川大令、張經甫别駕。

     三十日,作書複範膏民。

    姜芳坡報查新墾田五百六十八甲四分八厘七毫二絲二忽二微。

     二月初一日,詣埤南各廟行香;并演放克虜伯炮。

    得四弟及範膏民書(九号)各一,報正月二十四日趁福星輪船竟開上海也。

     初二日,得江如點書;即複。

    又書緻葉玉田。

    補記:正月三十日得藩台顧手谕;當即禀複。

    得理齋叔祖正月十一日信。

     初三日,得範膏民信(十、十一号);即複。

    又書呈理叔祖,又書寄四弟。

     初四日,作書緻膏民,領安撫軍正月饷一(水按:下阙。

    ) 初五日,得汪玉農正月二十九日書;即複。

     初七日,作書托李麗川大令代為撥解十九年錢糧平餘、補水、支剩、減平四項銀兩共計八百四十兩零五錢五分五厘四毫六絲;又書托範膏民領本營正月分饷銀二千二百兩有奇。

     初九日,得譚麗卿書;即複。

     初十日,作書寄沉昂青。

    得撫台唐正月二十五日複函。

     十一日,作書禀複撫台。

    又得玉農、雪卿二書;即複。

    黃錦春領饷銀四千回營。

    得範膏民書;即複,并寄票根五紙。

    又書緻江如點。

     十二日,接到準補台東州缺部文。

    坐十二月初三日。

    又接到虎臣兄去臘初六日書。

    又書寄沉昂青。

     十三日,接李麗川大令書一。

     十五日,得範膏民信一。

     十六日,得範膏民信一(十四号),祝封及漢生弟、燮堂弟信各一,又秀林兄、嗣業姪信各一。

     十七日,作書複燮堂弟,又書緻湧泉弟、鐘宏弟,又書緻介如弟及膏民兄,又作書複李麗川大令。

     十八日,閱操。

    江如點代辦軍米一千零四十餘石,是日運齊。

     十九日,作書複虎臣兄,作書複江如點。

     二十日,作書上藩台,又書緻範膏民。

     二十一日,得範膏民、沉昂青書各一,汪玉農書一。

     二十二日,作書複沉昂青,又書複汪玉農。

    是日決計自請臬道台陳揭參。

     二十三日,代玉農辦米袋一百條,寄交孫靜甫。

     二十四日,通詳撫藩臬道憲,自請撤參揭參。

    作書上藩台顧,又書緻李麗川大令及範膏民。

     二十五日,作書上藩台顧,又書緻孫靜甫、汪玉農,又書緻江雲山。

     二十六日,得四弟書,報正月二十七日到上海也。

    又得範膏民書(十九号)。

     二十七日,作書緻葉玉田。

     二十八日,得玉農書;即複。

    得範膏民書,又得譚麗卿報。

     東漢以六經為外學、七緯為内學。

    七緯者:易緯稽覽圖、幹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辯終備也;書緯璇玑钤、考靈耀、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也;詩緯推度災、記曆樞、含神霧也;禮緯含文嘉、稽命繳、鬥威儀也;樂緯動聲儀、稽耀嘉、葉圖征也;孝經緯援神契、鈎命決也;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文耀鈎、運鬥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幹圖、漢含孳、佑助期、握誠圖、潛譚巴、說題辭也。

     二十九日,得範膏民書,即複。

     三月初一日,詣埤南各廟行香。

    令營勇加土于所有各墳冢。

    作書緻本部五管帶;為倭船十數艘在南洋各處遊弋,須加意防守也。

     初二日,作書緻範膏民。

    是日得信,倭船十八艘午刻已攻澎湖。

     初四日,作書緻範膏民。

    又得沉昂青書;即複。

     初五日,得譚桂林書,又得範膏民書(二十一号),又得李麗川、陳子垣書:均即複。

     初六日,作書寄四弟及兒輩,又書禀叔祖,又書複湧泉弟;又書緻範膏民請代領二月中營軍饷。

     初七日,作書上藩台;又書緻範膏民請代領春季番饷。

     得沉昂青初二日書,有愙師内召、禍恐不測之語;怆然于心,不能複釋。

     初八日,得範膏民初三夜信,知澎湖已陷,伊已準于初四日趁糖船。

    所經手領存尚有庫平銀八百九十兩有奇;無處可寄,亦帶回滬。

    且就此款内拟借用二百兩;兼詢至滬應寄存何處雲。

    比即複書,請代寄存張經甫兄處。

    又作書緻汪辛孜,托其照料一切。

    又書懇顧月卿先生:聞有緊急軍情,飛函賜教。

     初九日,姜吏目偕黃錦春、劉德杓赴郡領饷;作書緻朱苕園太守及汪辛孜。

     初十日,得汪玉農書;即複。

    又書緻吳達生。

     十一日,清明。

    詣埤南教場祭疠。

    得藩台顧二月二十九日書;又得四弟、秠兒二月初十日在滬報起程回籍書各一;又得程周卿書,報彙款已于正月二十六日收存。

    夜作書複藩台。

    是日辰初,見倭船一隻自東北向西南駛去。

     十二日,作書緻麗卿、玉田、玉農。

     通鑒:晉成帝鹹康七年,燕王皝使陽裕等築城于柳城之北、龍山之西,立宗廟宮阙,命曰龍城。

    注:由此改柳城為龍城。

    八年十月,皝遷都龍城。

    注:慕容瘣先居徒河之青山;後徙棘城;今自棘城徙都龍城。

    杜佑曰:營州柳城郡,古孤竹國也。

    春秋為山戎、肥子二國地。

    漢徒河之青山,在郡城東百九十裡。

    棘城即颛顼之虛,在郡城東南百七十裡。

    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德之地,遂遷都龍城;号新宮為和龍宮。

    柳城縣有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漢扶犁縣故城在東南。

    其龍山,即慕容皝祭龍所也;有饒樂水,漢徒河縣城。

     穆帝永和元年,燕有黑龍、白龍見于龍山;交首遊戲,解角而去。

    燕王皝祀以太牢;赦其境内;命所居新宮曰和龍。

     宋元嘉十二年,燕主弘數為魏所攻,遣使至建康稱藩奉貢。

    诏封為燕王。

    江南謂之黃龍國。

    注:以其都和龍也。

    今北國以和龍為黃龍府。

     十三日,江如點自新開園至。

     十五日,赴埤南各廟行香。

    是日得沉昂青書,始知澎湖已于二月二十八日失守。

    三月初七日,中、倭兩國停戰二十一日,洋人所謂三箇禮拜,以李傅相赴倭議和故也。

    作書複沉昂青。

    緻本部五管帶。

    得虎臣兄正月初九日書。

     十六日,得汪玉農書;即複。

    作書寄川沙萬和。

     十七日,陳玉堂自前營至。

     十八日,作書緻張經甫托收範膏民帶歸之款。

    又書緻四弟,又書禀叔祖,又書緻汪辛孜。

     十九日,得李麗川大令、沉昂青、汪辛孜書各一。

     二十日,複李、沉、汪三書。

    又書緻汪鐵舫,又書複虎臣兄。

     二十一日,得汪玉農書一;即複。

    又書緻葉玉田、汪辛孜。

     二十二日,得顧月卿及汪辛孜書各一。

     齊竟陵王子良笃好釋氏;範缜盛稱無佛。

    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缜曰:「人生如樹花同發,随風而散:或拂簾幌墜茵席之上;或關籬牆落糞溷之中。

    墜茵席者殿下者也;墜糞溷者下官是也。

    貴賤雖複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無以難。

    缜又着神滅論,以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猶利之于刀;未聞刀沒利而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論出,朝野喧嘩難之;終不能屈。

     二十三日,作書複汪辛孜。

    得汪玉農書;即複。

     二十四日,得臬道台陳書一,汪辛孜書一。

     二十五日,作書複臬道台。

     二十六日,得葉玉田書。

     陳太建九年,周滅齊;惟營州刺吏高寶甯不下。

    注:五代志:遼西郡置營州,治和龍城。

    又十二月,高寶甯自黃龍上表勸進于高紹義;紹義遂稱皇帝,改元武平。

    注:黃龍即和龍,今之黃龍府。

    又十三年,開皇元年也,隋文帝以長孫晟為車騎将軍,出黃龍道(注同上)赍币賜奚、霫、契丹。

    注:奚,本曰庫莫奚,東部胡之種也。

    為慕容氏所破,遺落竄匿松、漠之間;後稍強盛。

    霫,匈奴之别種;居潢水北。

    契丹之先,與奚同種而異類,并為慕容氏所破;其後稍大,居黃龍之北數百裡。

     陳至德元年,隋幽州總管陰壽師步騎十萬出盧龍塞擊高寶甯。

    寶甯求救于突厥;突厥方禦隋師,不能救。

    寶甯棄城奔碛北,和龍諸縣悉平。

     二十七日,得汪辛孜及譚桂林書各一。

    作書複譚。

     隋韋世康為吏部尚書十餘年,時稱廉平;常有止足之志,謂子弟曰;「祿豈須多;防滿則退。

    年不待暮;有疾便辭。

    」 隋書:靺鞨在高麗之北,凡有七種:其一栗末部,與高麗接;其二伯咄部,在栗末之北;其三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拂■〈涅,工代土〉部,在伯咄東;其五曰号室部,在拂■〈涅,工代土〉之東;其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其七曰白山部,在栗末東南。

    而黑水部尤為勁健;即古之肅慎氏也。

    按:此即今吉林、黑龍江二省地。

    白山在南;黑水在北:古今不移也。

     隋炀帝大業元年,契丹寇營州;诏通事谒者韋雲起護突厥兵讨之。

    契丹本事突厥,情無猜忌。

    雲起使突厥詐雲向柳城與高麗交易。

    契丹不為備;遂襲而破之。

    注:隋志:遼西郡、營州并治柳城縣,乃龍城縣。

    龍城本和龍城;自後魏以來,營州治焉。

    開皇元年改為龍山縣;十八年改為柳城。

     二十九日,得汪辛孜信,始知和議已成。

    申刻,姜芳坡、劉德杓領饷到營。

    得朱苕園觀察書一。

    作書複朱、汪。

     四月初一日,赴埤南各廟行香。

    得汪辛孜第五号信并申報。

     初二日,作書緻李麗川大令,托領春季津貼銀一千二百九十兩有奇。

     初三日,作書緻汪辛孜,托領營房工價銀七百三十餘兩。

     初四日,作書緻汪辛孜,托領運腳銀二百三十餘兩;又書托寄張經甫。

    得羅肯堂書一、朱苕園觀察書一。

    又作書緻李麗川大令。

    又得汪玉農書;即複。

    又得汪鐵舫書。

     初六日,得藩台顧三月二十五日書、李麗川大令書各一;即複。

    并托李大令撥解二十年應解存留、支剩、補水、平餘、減平各款共庫平銀八百四十二兩八錢三分五厘九毫零九忽九微。

    是夜三更,又得李麗川二十七日書一、汪辛孜三十日書一。

     初七日,得汪辛孜四月初一日書并申報,又得叔祖及仁恩叔、介如弟、畏三弟、秠兒、汪上錦書各一。

    作書緻五管帶。

    發秀姑巒、花蓮港二局春季番饷。

    又得範膏民書一。

     初八日,作書複汪辛孜、範膏民并叔祖、四弟、畏弟;又書複汪玉農。

    是日江如點自前營至。

     初九日,作書上藩台,又緻李麗川大令。

    江如點回新開園。

     初十日,得汪玉農書,即複。

     十三日,得李麗川大令書及汪辛孜書;各即複。

    作書緻五管帶。

    又得萬棣花都戎書一。

    是日始聞俄攻日本。

     十五日,作書複萬棣花。

     十六日,得臬道台十二日手書,又得汪辛孜初十日書,又得高渭川書。

    作書複臬道台,又緻各管帶。

     十七日,作書複汪辛孜。

     十八日,三更後,得朱苕園觀察書一。

     十九日,送宋雨生、查玉笙出山。

    作書複朱觀察;又作書托汪辛孜領三月饷,以二千兩彙申交張經甫代收;又書寄經甫。

     二十日,作書上藩台顧。

     通鑒:天福十二年正月,契丹以晉主為負義侯,置于黃龍府;黃龍府即慕容氏和龍城也。

    注:「歐史曰:自幽州行十日過平州;出榆關,行沙碛中七、八日至錦州;又行五、六日過海北州;又行十餘日渡遼水至渤海國鐵州;又行七、八日過南海府;遂至黃龍府。

    按契丹後改黃龍府為隆州;北至混同江一百三十裡。

    又按慕容氏之和龍,若據晉書及水經注,當在漢遼西郡界。

    今晉主陷蕃,度遼水而後至黃龍府,又其地近混同江,疑非慕容氏之和龍城。

    」 二十二日,作書緻朱觀察。

     二十三日,發各處賀節禀函。

     二十四日,發各處賀節禀函。

    得皖南道袁二月二十六日書;又得汪鐵舫、汪辛孜書各一。

    作書上湘撫吳清師。

     二十五日,複二汪書。

    又得汪辛孜十八日十三号書。

    又得汪玉農書;即複。

     二十六日,作書複汪辛孜。

    補:二十四日,接到理叔祖書。

     二十七日,作書緻江辛孜,請領安撫軍三月分饷百九十四兩有奇。

    得汪玉農書;即複。

     二十八日,作書寄葉玉田。

     二十九日,得譚桂林書;即複。

     ·日記(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一日迄二十八日) 五月朔日辛未、卯初,詣埤南各廟行香;午初回營。

    作書緻吉林宋渤生觀察,又作書禀叔祖、緻四弟及汪上錦,又書緻汪辛孜。

     初二日,得汪辛孜二十四日十四号書。

    作書緻本部五管帶。

    又得上海範膏民書一、川沙汪上錦書一。

    又書緻孫、袁二撫墾委員。

     初三日,奉撫台唐批,始見和議已成、台地已割明文;而撫台欲設法堅守,不肯交地,始有确信也。

    作書複汪辛孜。

    又得汪玉農二十七日書。

     初四日,得汪辛孜二十七日信,始知撫台唐初拟約西洋各國保台,各國不允;又為紳士所逼,請共堅守,又恐礙和局;乃援外洋例,改為民主國,換挂虎旗矣。

    即複;并拟稿請代電台北。

    江如點自前營至。

     初五日,江如點賀節而歸。

    得譚桂林書及抄寄各電音。

     初六日,作書禀撫台唐,陳時事變動,則後山必乏饷不能複守。

    請早撤遣防軍;兼自請開缺回籍治病。

    又書上藩台顧。

    又得李麗川大令四月十九日來書;即複。

    其家眷移寓申江英大馬路德馨裡内;問二擺渡信昌隆客棧内同順布号黟縣人吳鳌峰兄自然知悉。

     又密啟關照本部五管帶。

    得皖南道袁爽秋觀察書;即複。

     初七日,得葉玉田禀,自言病危,請委該屯前哨哨官黃名魁代理。

    酉刻,又得該屯文案楊鴻鈞等禀,稱葉管帶國廷已不幸于初六日酉刻病故矣。

    惜哉!補發禀各憲請撤防開缺。

     初八日。

    得朱苕園觀察初一日書,始知台北民主之議已決,兼聽南郡文武各官自便。

    又得李麗川大令四月二十四日書,悉知春季津貼銀已領出;除去解繳藩庫各項應解之款八百四十二兩八錢三分六厘二毫零六忽九微九尖,仍餘四百二十八兩九錢七分。

    作書緻譚麗卿,算清去年秋代墊槍子運腳款項。

    又書緻江如點、吳達生二管帶,亦關照運腳數目囑寄交譚也。

    又作書複朱觀察,又作書寄虎臣兄于京都。

     初九日,作書上藩台顧,又書複淡水李大令及汪辛孜。

    申刻,奉到藩台顧四月二十四日手書,言後山防兵如撤,可派輪船東來;惟就近遣撤與調出台南而後汰并,尚未能定也。

    又得汪辛孜五月初一、二、三日三信。

    拟電稿寄台南,托辛孜代電撫、藩二大憲,兼寄文領請代領四月分饷銀二千零六十五兩四分八厘二毫,又領安撫軍饷一百八十八兩九錢三分五厘五毫。

    又得汪玉農、江如點書;即複。

    又收支應局發三月營饷銀二千一百三十七兩九錢八分一厘,又節賞銀八十二兩七錢四分一厘九毫。

     初十日,黃名魁自大麻裡來見,詢知已故葉管帶軍饷無虧欠;身後事易于了結。

    得汪鐵舫書;即複。

     十一日,大雨竟日。

     十二日,筮易,得遁之明夷。

    法當以之卦二、三爻占,仍以下爻為主。

    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按二爻所言,傷而未切;救之速則可免也。

    又按本卦遁「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

    九三:系遁,有疾厲,畜臣妾吉。

    象曰,系遁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言有維絷之固使不能遁者,因此系戀遲回,則于己有害而其勢亦危。

    系乃臣妾為人所畜養者之道,非君子見機明決之所為也。

    卦言:去之宜決宜速乃吉也 是日,得汪玉農書一、袁雪卿書一。

     十三日,作書複玉農,并告以領饷弁偕前營營弁本日午刻到此,報後哨隊什長蘇登鳳在白石口被水沖去。

     十四日,大雨。

     十五日,詣埤南各廟行香。

    得汪辛孜初六、初八日二書、萬棣花初七日書、汪鐵舫初七日書,始知撫台已于五月初二日改稱台(純按:台字下疑脫一灣字。

    )民主國大總統,劉幫辦稱主軍大總統。

    初七日倭船載兵攻金包裡,張月樓軍門擊之獲勝;藩台顧已先回滬;鎮道及署台南府朱均請内渡;鳳山、嘉義、恒春三縣令均準開缺;前山局面已大變矣。

    夜作書以此事告前、左二營管帶。

    以後山至今未奉明文,又無官電報,無所适從;隻有不動聲色,照常防守,暫顧目前。

    其餘亦措手不及也。

     十六日,作書複汪辛孜,又書緻江、汪二管帶。

    又書緻譚桂林;并拟電禀撫憲請準開缺委員接統防軍并署州事稿,囑令派妥弁馳至鳳山電局發電,兼守候回電。

     十七日,接淡水李大令初四日書,始知藩台顧初三日已内渡;李亦于初四日交卸,候船到即内渡:以四月二十七日,已奉有電旨,在台大小文武員弁均着陸續内渡故也。

    又得汪辛孜初十日書,又得萬棣花初十日書,言初八日倭攻三刁,粵軍大勝;并言萬鎮台亦已決計即日内渡矣。

    作書複汪辛孜。

     十八日,得汪辛孜十二日信,言陳道台已請假,準委候補道賴(印鶴年)接署;安平縣委忠若虛大令(滿)接署;台南府朱亦準假。

    均俟代者到交卸,即内渡矣。

    作書複辛孜,又緻高謂生、譚桂林。

    接江如點書;即複。

    又得汪玉農書;即複。

    聞十一日大甲溪電線被水沖斷,故未知初九、初十、十一等日台北戰事也。

     台北改布政使司為内政衙門。

    不設專員;以刑部主事俞明震為督辦、禮部主事李秉瑞、副将陳季同為會辦;善後總局隸之。

    其關防文曰:『台灣承宣布政總理内務衙門關防』。

    又設外務衙門。

    以副将陳季同為督辦,主事俞明震、李秉瑞為會辦。

    其關防文曰:『台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關防』。

    又改全台營務處為軍務衙門。

    其關防曰:『台灣軍務衙門關防』。

    以主事李秉瑞為督辦,主事俞明震、副将陳季同為會辦。

    所有應辦事宜,即着該衙門悉心核議,呈請撫台核奪。

    其餘地方民事,仍由道、府、廳、縣照舊辦理。

    撫台于外洋各國稱台灣民主國大總統,而于本省文武屬員仍照銜相稱。

     十九日,作書緻花蓮港、秀姑巒二撫墾委員,關照以時事也。

     二十日,得汪玉農十七日二信,知為謠傳初七日基隆兵潰、十三日台北不守之言惑動;作書開解之。

    兼示江如點、吳大生。

    是夜三更,得汪辛孜十三日書,言初九日台北獲勝,斬倭首六百餘級。

    又得顧月卿書。

     二十一日,複以汪辛孜十三日書告玉農,兼示江、吳二管帶。

    酉刻,得汪玉農十八日一禀,求代二函,言軍民心惶甚。

    即作複書。

    是日,委都司劉德杓充中營幫帶。

    以辛孜、月卿二書皆言二十左右有糖船至。

    必趁此内渡。

    故未作複書也。

     二十二日,複作書緻玉農,并如所請,以邱光鬥接統該營下委。

     二十三日,得汪玉農二十一日書。

    又得譚麗卿二十日書,報倭輪一隻,十八日至東港口分開二十餘炮;複駛至下寮,以小船渡二十餘人登岸;聞各莊鳴鑼,取竹筍、竹葉、粟穗、清水各少許而去。

    東港一帶鄉勇,已集二、三千人,沿海嚴防矣。

    作書複玉農,并告以譚所報信,兼示江、吳二管帶。

    又書複麗卿。

    又書緻黃漢星。

    又得孫靜甫書;即複。

    久盼電報;是夜三更,接鳳山、旗後電局來函,稱:北線久不通,難以轉電;原電發還。

    真令人大失所望!卧不能寐,複起作書,請禀台南道台代電請開缺;兼請以駐東港統領忠字各營吳總兵光忠兼統後山各營屯,以期聲勢聯絡,信息通靈;或權宜停委署州,兼暫停番,俟放州官補給。

     二十四日,辰刻發書禀臬道陳。

    酉刻得汪辛孜十八日書,言自初十日以後,各處電報生逃去者多,是以不通。

    台北戰事無确信。

    台南道陳、府朱、安平縣謝、鹽提調顧、軍械局委員沉及鎮台萬,均拟于明日趁斯美輪内渡;道府代者尚未至也。

    我營請領四月分饷銀,于十六日投文;恐難領出。

    所存郡銀四百餘兩,渠為帶滬。

    亦準于是日内渡。

    其饷後或發出;已代托陳翥伯見予手書乃發也。

    自此台南文報難望矣。

     二十五日,作書緻陳翥伯,又書上劉幫辦。

    前營幫帶陳玉堂至。

     二十六日,發上劉辦幫禀。

     二十八日,書遺囑授秬兒: 予生不辰;自弱冠以後,備曆艱險;幾死者數矣。

    鹹、同之間,粵寇蹂躏吾鄉;流離播越,五年之久,刀兵、疠疫、饑餓,三者交迫,屢瀕于危;而不死。

    在婺源覆舟于鵝掌灘下;亦幸不死。

    光緒癸未正月,在寗古塔奉檄由瑚布圖河曆老松嶺赴珲春與俄羅斯廓米薩爾會勘邊界;中途遇大雪,失道誤入窩棘中,絕糧三日;不死。

    (窩棘者譯言老林也。

    )乙酉,署五常撫民同知;八月二十三日,馬賊猝來攻城;城人逃散,予以十三人禦之;幸勝而不死。

    丁亥,在粵東,奉檄渡海至瓊州察看黎峒地勢;自瓊而南,直穿黎心以達崖州,染瘴病困于陵水;亦不死。

    壬辰之春,奉旨調台灣差委;至則派查全省營伍;台灣瘴疠與瓊州等;予自三月奉檄,遍曆台南北、前後山,兼至澎湖,馳驅于炎蒸瘴毒之中凡六閱月;從人死盡,而予獨不死。

    今朝廷已棄台灣,诏臣民内渡;予守後山,地僻而遠,聞命獨遲,不得早自拔;台民變,後山饷源斷,路梗文報不通,又陷于絕地;将死矣!嗟乎,往昔之所曆,自以為必死而卒得免于死;今者之所遇,義可以無死而或不能免于死。

    要之皆命也。

    汝從予于此;将來能免與否,亦命也。

    書此付汝知之。

    勿為無益之憂懼也。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書于台東鎮海後軍中營示秬兒。

    鐵花 一九五一年九月二日夜十一點到三日晨一點改編第一卷。

    九月六日夜,改編第二卷。

    九月二十三日夜,改編第三卷。

     七年之後,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到十六日,校勘一遍,稍有補正之處。

     胡适敬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