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十月壬申(初三日)閩浙總督李鶴年等奏
十月庚辰(十一日)廣東巡撫張兆棟奏
張兆棟又奏
十月壬午(十三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恭親王等又奏
十月乙酉(十六日)谕内閣
十月戊子(十九日)署山東巡撫漕運總督文彬奏
文彬又奏
十月壬辰(二十三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谕軍機大臣等
十月丁酉(二十八日)大學士文祥奏
谕軍機大臣等
盛京将軍都興阿奏
都興阿又奏
十月戊戌(二十九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十一月辛醜(初二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奏
十一月壬寅(初三日)升任兩廣總督英翰、安徽巡撫裕祿奏
十一月癸卯(初四日)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奏
李鴻章又奏
浙江巡撫楊昌浚奏
十一月丁未(初八日)兩江總督李宗羲奏
十一月庚戌(十一日)福建巡撫王凱泰奏
王凱泰又奏
王凱泰又奏
王凱泰又奏
湖南巡撫王文韶奏
王文韶又奏
王文韶又奏
十一月辛亥(十二日)兩江總督李宗羲奏
李宗羲又奏
十一月壬子(十三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谕軍機大臣等
十一月癸醜(十四日)湖廣總督李瀚章奏
李瀚章又奏
閩浙總督李鶴年奏
十一月丙辰(十七日)江西巡撫劉坤一奏
劉坤一又奏
湖南巡撫王文韶奏
十一月戊午(十九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奏
十一月甲子(二十五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山東巡撫丁寶桢奏
丁寶桢又奏
十一月乙醜(二十六日)安徽巡撫裕祿奏
十一月丙寅(二十七日)江蘇巡撫吳元炳奏
十二月甲戌(初五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奏
谕軍機大臣等
十月壬申(初三日)閩浙總督李鶴年等奏
竊臣鶴年九月初一日抵泉州,初九日進抵廈門。
次日,先自北岸之武口、鳥空園一帶炮台,以次巡曆。
既乃渡海,出大擔口,繞小擔、青嶼門,以達南岸之嶼仔尾等處。
兩日間将周圍海口,逐細閱視,勘得大擔、小擔、青嶼一帶,雖為入口扼要之區,然浮嶼孤懸,實未易設守,必須環以舟師,佐以水雷諸具,方足以資得力。
閩廠輪船已盡數駛往台灣備用,現經饬調提标師船擇要扼紮,往來策應,以固門戶。
其南北岸各炮台,均經興築,察看工程,尚未過半。
前署水師提臣李新燕業經卸事,已咨催新提臣彭楚漢躬親督率,限日築造,俾早訖工,分置洋制巨炮,間以鐵炮,較準度數。
即以其所部兵勇分台駐守,逐日演練。
與總兵孫開華扼防陸路之軍,及大擔各口舟師,互相應援。
此查勘廈門一島分别布置之大概情形也。
至前調記名提督李承先招募豫軍五營,均于八月二十五日到閩。
拟令繞駐泉郡,益以陸路提标練軍,及臣鶴年所帶親兵,似已足敷分布。
惟興化長福一帶,兵力較單。
署長福營參将徐洪亮催帶練兵一營,現饬添募精勇兩營,以資戰守。
所有興、泉各口炮台,早經派員勘估,擇要興修。
惟口岸林立,防不勝防。
當此經費支绌,募勇築台,勢難在在偏及。
已嚴饬各路将領,無論何處有警,彼此均當勿分畛域,節節聯絡,以壯聲威。
臣鶴年查勘事畢,拟日内仍回泉郡,居中駐紮,随時随事,仍與臣煜、臣凱泰會同妥辦,續行奏聞,以冀仰纾宸廑。
朱批:覽奏已悉,着即馳回省城,與文煜、王凱泰将應辦事宜,妥為經理。
十月庚辰(十一日)廣東巡撫張兆棟奏 據丁日昌呈稱:竊日昌前在江蘇巡撫任内,因見外海水師一切艇船,總不如輪船之堅捷,必須配駕大号輪船,方足以資巡剿。
即沿海炮台,亦應因地制宜,相度形勢,改式修築,以嚴捍衛。
曾經參以西人築台練兵之法,豫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
現值籌辦海防之際,敢請代為陳奏,以備聖慈釆擇等情前來。
臣未敢壅于上聞,謹據情附片代奏,并将原拟章程代繕清折,恭呈禦覽。
朱批:該衙門議奏,單并發。
丁日昌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 丁日昌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 一、外海水師,專用大兵輪船,及招募駕駛之人:外海水師,以火輪船為第一利器,尤以大兵輪船為第一利器。
兵輪船兩旁,分上下層,皆别炮眼,多者三十六眼,少者二十四眼。
首尾中舷,亦列炮位。
約計一船,可裝大炮四十餘位,循環疊放,無堅不摧。
一船可裝兵丁、水手六、七百人,兼用風帆,行駛如飛。
此等輪船,偶一鼓輪簸蕩,則在旁之小舢闆等船已将欹覆,何況對敵?拟先在花旗購買此種兵輪船約二、三号,即以提督所演之陸兵赴船學習,由粗而精。
一面招募中國能駕駛之人,優其廪饩,蓋甯波、漳、泉、香山、新會一帶,能駕駛輪船之人甚多。
茲拟重價招募,分别等第,設法撫馭,使全船皆無須資助外人,方可指揮如意。
其次則購買根缽輪船,以資淺水追剿之用。
以上二種輪船,初則購買,繼則由廠自制。
有此可恃,則沿海一切艇船,皆可廢棄不用。
緣并五十号艇船之費,可以養給一号大兵輪船;并五十号闊頭舢闆之費,可以養給一号根缽輪船。
海上争鋒,縱有百号之艇船,不敵一号之大兵輪船。
蓋在内海剿盜,則非炮船不為功;在外海剿盜,則非輪船不為功也。
一、沿海擇要修築炮台:自道光以來,海上交兵,沿海炮台悉經毀損,故人人皆以炮台為不足恃。
惟推原中國炮台之所以無用,非炮台之無用,乃台之式不合其宜,炮之制不得其法,演炮不得其準,守台不得其人。
查西人重城池不如重炮台。
凡海口及要隘之地,無不炮台森列,嚴為防禦。
其炮台之式,下大上楕圓,四面安炮,迤逦起伏,首尾左右互相照顧。
台下環池。
與中國炮台迥異。
拟仿照其式,沿海仍擇要修築炮台。
其炮之制,亦如西國。
演炮必求其準,守台必求其人,與沿海水師輪船,相為表裡,奇正互用,則海濱有長城之勢,而寇盜不為窺伺矣。
一、選練陸兵:防海固藉水師,然陸路之師亦不可忽。
戚繼光論水師以為宜兼習陸戰,以備上岸擊賊之用。
曾于滬上閱西人陸操,有能不假系援、徒手上城者,有能以篙植濠中、憑以躍過二、三丈之濠者,有能足緣單繩、手放洋槍者。
其助攻常州時,前者死亡,後者繼進,并不反顧。
惟其饷足而後令行,而後能以少制衆。
竊拟于沿海水師提标各精練陸兵千人,鎮标各精練陸兵五百人,減額優饷,嚴加選擇。
每人每月約給饷十圓。
如王守仁在贛州,每縣選送強力奇技之士或數人、或十餘人,歸入各标,勤行教練,申明軍法,半年在陸,半年在海,以備緩急之用。
合天下約得精兵十萬人。
有此勁旅,則聲威遠詟,豈特盜賊不敢生心哉? 一、沿海地方官宜精擇仁廉幹練之員:辦天下事非才不舉。
竊拟于沿海地方官,精擇仁廉之員,而又才具幹練者,為之拊循士民,以時修築城堡,編行保甲,教練鄉民。
使其事不擾而集。
如其功效卓著,督撫特奏優保,即令幫辦水師。
庶儲備邊材,可資緩急。
一、北東南三洋聯為一氣:查直隸至粵東,洋面南北五千餘裡。
沿海要害,互有關涉。
宜如常山之蛇,擊首尾應。
拟設北、東、南三洋提督。
以山東益南隸,而建阃于天津,為北洋提督。
以浙江益江蘇,而建阃于吳淞,為東洋提督。
以廣東益福建,而建阃于甫澳,為南洋提督。
其提督文武兼資,單銜奏事。
每洋各設大兵輪船六号,根缽輪船十号。
三洋提督,半年會哨一次。
無事則以運漕,有事則以捕盜。
計省沿海舊制各船之糜費,以之供給大小四十八号輪船,尚覺有盈無绌。
一、精設機器局:水師與制造相為表裡,偏廢則不能精。
拟三洋各設一大制造局。
每一制造局分為三廠:一廠造輪船,選通算學、熟輿地沙線、能外國語言文學之人董理其事,一廠造槍炮、火箭、火藥及各軍器,選谙兵法、優武藝、有膽略之人董理其事;一廠造耕織機器,選谙農務、通水利之人董理其事。
是今日督造輪船之人,即他日駕駛輪船出使外國之人。
今日督造槍炮之人,即他日辦理軍務之人。
今日督造耕器之人,即他日盡心民事之人也。
朱批:覽。
張兆棟又奏 同治十三年七月三十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七月初九日奉上谕:劉長佑奏,現籌剿撫越南匪徒及越南近日情形一折等因,欽此。
伏查兩粵邊境俱與越南交界,前因該國多事,匪類肆起,經廣西撫臣劉長佑饬令官軍駐高平、諒山,實力堵剿,臣亦會同前督臣瑞麟,檄饬東省欽州等處文武員弁認真防範,并奏派署南韶連鎮總兵鄭紹忠等,帶勇駐紮靈山縣一帶,約會西省交界官兵,查辦土匪,以杜蔓延。
先已陸續拿獲要犯楊日吉等三百餘名,訊明正法,經臣于本年四月間會折奏明在案。
該署鎮鄭紹忠等随赴督饬弁勇,由靈山縣屬之林墟,移紮西鄉等處,挨次搜捕。
又經先後拿獲着匪粱高超等一千餘名,照案訊明,分别正法及發縣究辦。
查看靈山等處,捕務已有端緒,正在欽州,适奉谕旨,當即轉行欽遵辦理。
惟本年夏秋間,因日本兵紮台灣番社,疊奉谕旨,饬令各省沿海口岸,一體設防等因。
在粵東洋面遼闊,且與閩洋相近,亟應嚴密籌防。
先經前督臣瑞麟與臣會商,将潮州各海口防務,會檄署潮州鎮總兵方耀,協同該道府及南澳鎮等逐一籌辦。
臣兼辦督署事務後,複肫切責成該鎮實力經理。
至廣州等處海口,更為切要,一應防務,皆須妥為布置,尚覺調遣需人。
鄭紹忠久曆戎行,所部弁勇亦多,習于戰陣,若令協辦海防,可期得力。
第欽州防堵,亦系要務。
臣體察情形,通盤籌辦,此時靈山等處土匪,甫經懲辦,莠類多已殲除,西省與越南交界各處,有知府徐延旭等駐軍關外,自可相機剿撫。
欽州地處偏隅,宜于固守邊防,以資綏靖。
查有署欽州營參将莫善喜屢立戰功,辦事極有膽識,堪勝防堵之任。
現拟饬令該參将自募舊部勁勇五百名,并饬鄭紹忠酌撥勇丁一、二營,并交管帶,在欽州一帶擇要駐紮,查探越南匪蹤,嚴密防範。
鄭紹忠将該處未完捕務,趕緊料理竣事,即選帶所部弁勇,與道員齊世熙等迅速來省,幫同布署海防。
所有欽、靈等處零星餘匪,責令莫善喜随時會同地方文員,認真捕務,淨絕根株。
傥欽州防務吃緊,仍當着令鄭紹忠由道星馳策應。
如此一轉移間,似于籌防大局,較為周密。
朱批:知道了。
十月壬午(十三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本月十一日,據廣東巡撫張兆棟奏,丁日昌豫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請代陳奏一片,本日欽奉朱批:該衙門議奏,單并發,欽此。
臣等詳閱所拟章程,如水師之添購兵輪船、炮台之改式修築、陸兵與水師并練、沿海擇廉幹之員、三洋應聯一氣、機器分處精設各條,意在整饬海防,力求實際,其大略亦不外臣衙門上月二十七日籌備海防折内之意。
茲者,欽奉谕旨,令臣衙門議奏。
臣等竊謂謀必期于慎始,制必貴乎因時,事必要諸可久,如該撫所籌練兵築台之法,是否可行,及将來如何設法備辦,應由沿海、沿江各大臣等體察就地情形,詳審推求,方可見諸行事,不緻徒托空言。
拟請饬下南北洋通商大臣、沿海、沿江各将軍、督撫等,彙入臣衙門前奏,仍于一月内并妥籌覆奏後,再由在廷王大臣詳細謀議,請旨定奪,以資集益而昭慎重。
朱批:依議。
恭親王等又奏 再美國新換使臣艾忭敏到京,九月三十日來臣衙門谒見,十月初三日呈遞照會,籲請觐見。
當經臣等答以各國使臣抵京,如有新遞國書之事,應俟奏明奉有谕旨,再為知照等語。
查本年俄國使臣布策、比國使臣謝惠施先後到京請見,臣等當照上年五國使臣同見奏定節略内載,将來觐見日期遲早,聽候谕旨辦理,具折奏請,奉朱批候旨行,欽此,欽遵各在案。
及日本國使臣柳原前光請遞國書,甫經奏明,尚未舉行。
此次美國使臣艾忭敏應否準其觐見之處,臣等未敢擅便,理合附片陳明。
朱批:候旨行。
十月乙酉(十六日)谕内閣 前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國、美國使臣先後籲請觐見,呈遞國書各折片,着準其觐見。
十月戊子(十九日)署山東巡撫漕運總督文彬奏 竊奴才于九月三十日,奉到軍機大臣密寄,奉上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陳練兵、簡器、造船、籌饷、用人、持久各條切實辦法,限于一月内覆奏,此外别有要計,亦即一并奏陳,原折單均鈔給閱看等因,欽此。
奴才恭讀谕旨,詳閱折單,謹竭愚忱,按條陳奏: 一、練兵一條:各省水路額兵,必須力求實際,汰老弱、戒因循、足額數,使一兵得一兵之用。
然祇能分守汛地,至于遊擊策應,則須另設重兵,水陸兼備。
陸路則就各省地勢情形,精練數營,分駐扼要之地。
以山東省論,則登州、煙台、埕子口、青州是也。
水路沿海各省口岸繁多,恐如原奏所雲有防不勝防之苦。
若于各岸口分設火輪鐵甲等船,微論無此經費,即有此經費,料理不得其人,尤為可惜。
且分之則勢單,不如合之而力厚。
奴才愚見,請設水軍三大營:一紮天津,一紮江口,一紮閩省。
簡派大員為之統帥。
何省有事,除由本省審度地勢,或扼之不使登岸,或引使登岸擊之,一面自嚴戰守,一面飛報就近水軍,或斷其接濟,或來則迎擊,或敗則尾追。
如此布置,協力同心,戰守得宜,海防可期聯絡矣。
一、簡器一條:兵家有因敵之法。
原奏内稱在津、滬、閩分設船炮機器局,令兵弁等肄習,漸有成效等語,此誠因敵之妙用也。
惟學其已成者而步其後,何若求其制勝者以開其先?奴才前奏雲,器械精巧,洋人為最,殚精竭慮,精益求精。
造器之基,拟請于通商各口,擇熟習洋情者,使之博搜密訪,無論華人、洋人,有能創為新奇、破其利器者,制造果能當用,準令世其業而專其利,且更與以厚賞。
洋人嗜利,必有為我用者。
此以敵攻敵之法也。
一、造船一條:船不難于造,而難于精。
經理得人,則所造之船必能堅固,水戰以船為性命,則造船之舉,豈能輕議停止?然必須制造核實,方為有益。
請每造成一船,撥交水軍演試,合用則留為戰具,不合用則罰令賠造。
惟用火輪船,必須鐵甲船以衛之。
查美國鐵船水炮台之名為坐港者,打仗時吃水九尺,新樣大号水炮台,打仗時吃水二丈二尺,英國船吃水二丈一尺。
以上各項鐵船,外國亦不過十餘隻。
現在英國更造精者,稱為新試鐵船,第一号者吃水一丈,第二号者吃者一丈六尺,第三号者吃水一丈,四号者吃水一丈,制造靈巧。
每水軍一營,先購一、二隻以為根本。
一面令各省沿海州縣,将某口潮來時水深若幹尺、潮退後水深若幹尺,分報水軍大臣。
再由該大臣派員分赴各處,将水勢沙線,查探明确,記明裡數,及行船時刻,以便臨時布置策應。
如此則若網在綱,數萬裡海江,可以連成一線。
至各省能否自備此船,則視各省之力自為購備應用。
至能攻鐵船之炮,誠為設防利器,惟各處口岸形勢,有緊嚴漫散之不同,則設立炮台,亦有疏密近遠之各異。
況來船之高小,又視潮汐之漲落。
至炮出之遠近遲速,必平時較準,臨事方不張惶。
東省沿海多山,可資屏蔽,則明設炮台,不如暗立炮架之既便于運動,又可節省經費也。
兵事須利鈍并計,每有設施,總當先事豫籌,使利有所得,鈍亦不緻大挫,方為計出萬全。
如是則水路之防雖稱周密,陸路之防斷不可少。
蓋水路則彼此智均力敵,陸路則我主彼客。
若引之登岸,則在彼己失所憑依。
且陸路之戰可以智取,果能摧奇得當,彼火器雖利,其技亦有時而窮也。
一、籌饷一條:原奏内稱提出四成洋稅、另款存儲等語。
是以洋稅辦洋防,誠為善策。
惟現在不敷開辦,應權衡輕重,移緩就急,以濟要需。
在各省自為修備,亦各就本省設法籌措。
山東若盡力搜羅,尚堪自固。
除由奴才将現在辦法、随時另折奏陳外,至以後接濟,亦當詳細統籌。
縱有地利,尤須俯察民情,相機妥為試辦,以期有利無害,方為善策也。
一、用人一條:最關緊要。
凡事得人則理,不得人則立廢。
凡在臣工,均已久邀聖明洞鑒,奴才何敢妄拟?至本省鎮将統領,則須率之以正,課之以勤,感之以誠,馭之以義。
如有不能得力者,奴才随時奏請懲辦,以期振作而收實效。
一、持久一條:自強之道,譬如一人之身,受病已久,必須先醫其病,病去又須調養其氣,氣充然後能強,誠非一日所能奏功。
若朝換一醫,暮更一方,未有不敗者。
古人雲,政貴有恒,方能持久。
處此時勢,凡在臣工,惟持以堅定之志,勿存私見,勿生惰心,平時則竭力講求,遇事尤須和衷商搉,内患不生則外侮可禦矣。
文彬又奏 奴才渥荷殊恩,前曾于同治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仰蒙恩谕:兖沂曹濟道已放文彬,并以長赓補授沂州府知府,該二員熟悉地方情形,是以特加簡擢;着閻敬銘饬令該員等力圖報稱,将地方防守事宜,妥為布置,以資得力,将此谕令知之,欽此。
奴才每與長赓敬述及此,相對感激涕零。
勉力從公,自恨毫無報稱。
現蒙聖恩,委以封疆重任,惟有竭盡愚誠,力求實際。
若稍存隐飾徇庇之見,遇事不據實奏陳,自問何以為人? 東省用人、理财、治軍諸要政,近年以來,頗滋弊混。
奴才自今春到任,與藩、臬兩司設法整頓,漸次清厘,湔洗惡習,何敢稍避嫌怨。
至必須奏辦者,則不得不暫寬時日,妥籌辦法。
自強之策,原不能朝課功、夕責效,此等下情,早在聖明洞鑒之中。
現在日本之事雖暫了結,探聞該國饷糈甚匮,事事仰濟西洋,猶然練兵修武,且有制買江火輪船之說,其心叵測,已可概見。
奴才請設水軍三大營:一紮江口,以固長江之險。
一紮閩省,以防該夷明攻台浦、廈門,暗襲台灣之計。
至天津、山東為畿輔門戶,尤須有水師重兵以鎮守之。
然将領必須得人,天津一軍,請即以李鴻章兼統之。
江口一軍,請交彭玉麟統之,必能勝任。
閩省一軍,可否以沈葆桢統之之處,請皇上聖明酌定。
再前任山東撫臣閻敬銘,理财用人,均能守正不阿,奴才從事多年,實所深悉,請起而用之,必能得力。
惟用人乃朝廷之大權,雖準各舉所知,奴才究不敢列入正折,謹附片密陳,以備采擇。
奴才必欲操練陸隊者,既可固守海疆,又可為豫防俄夷地步。
蓋俄夷與中國壤地相接,其國既強,其志亦愈隐而愈險,患雖未形,必須早為豫備者也。
十月壬辰(二十三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竊臣等于本年八月二十八日,奉到八月初二日上谕:日本兵船在後灣楓港一帶,意圖招誘番衆,恫喝村民,日久相持,情形漸怯各等因,欽此。
九月十六日,複奉到八月十九日上谕:日本雖未啟兵端,然日久相持,終非了局各等因,欽此。
臣等伏讀之下,感激莫名。
查八月二十三日,倭營到輪船一号,内載兵七百餘人,并藥鉛、洋氈等物。
二十七日,複到一号,内裝琉球小工二百餘人,鍬鋤四百餘具、鐵釘十餘挑及炮子繩索等件。
二十三日之船,于二十八日駛歸,内載病兵七百餘人,小工三百餘人,花旗人機慎亦在其中。
二十七日之船,于九月初二日駛歸,内載病兵四百餘人。
初二日複到一船,初四日即駛歸,蓋以傳遞信件者。
初七日午刻,倭兵忽拔營栅一架,紮新街渡頭。
莊民公憤,聲言戶出壯丁二人,各帶軍器防護。
申刻,倭遂撤栅而歸。
初八日,倭列大銅炮八尊、飛輪炮一尊、小銅炮十餘尊于營外,添兵巡邏,以防莊兵。
初十日,四張告白雲:新兵之至,乃替換舊兵,并無他意,各莊其安堵如故等語。
其營中疫氣猶盛,死者日八、九人或兩、三人不等。
病者邀醫診治,醫雲:此水土不服所緻,皆涕泣思歸。
此近日倭營之情狀也。
刺桐腳莊民句倭攻龜紋社一案,臣等照會倭酋後,旋接王開俊禀稱:已有生番十三人與該莊釋嫌尋好,倭兵亦未前來。
琅■〈王喬〉諸社,經臣霨派員入山,清查戶口,發給印牌,鹹受約束,業均送冊前來。
現複派由海濱繞往卑南一帶,逐社稽查矣。
自台郡至鳳山,近亦疫氣流行,兵勇染者不少,王開俊一營尤甚。
該營偪近前敵,其将鎮定有謀,深知大體,近亦染病甚重,臣等馳念殊深。
淮軍三起,九月十五日均抵澎湖,現由靖海、長勝兩船盤運旗後未畢也。
南路開山,據袁聞柝禀稱,已越過昆侖坳,再八十餘裡,即卑南之界,憑高俯瞰,台東海色如在幾前。
惟入山愈深,番社愈雜,沿途留隊扼險,兵力漸單,請添營濟之。
臣等饬張其光親率新到粵勇兩營,于十二日馳赴内埔察看情形,調發前途各軍,挨次進紮,使無後慮。
若工程順手,下月當能東達海濱。
此台南一帶之情形也。
北路近準提臣羅大春函稱:八月十三後,該處風雨始歇,大南澳兩河遽決為四。
勇丁方結筏以渡,蘆葦中突出生番狙擊,守備黃朋厚等各受镖傷。
十九日,複有生番率衆撲犯蘇澳碉樓,傷斃兵丁一名。
迨大隊趕至,紛然獸散,逃匿無蹤。
辰下開山已抵石屋。
石屋者,以石崖如屋而名也。
自大南澳至石屋,中皆平坡,縱橫數十裡,雖菅茅荒穢,高至丈餘,而山水清腴,勃勃有生氣。
溪溜成坳,可備旱澇,後日耕種,悉屬膏腴。
過石屋十餘裡為濁水溪,路極險仄,須得兵勇由海道前途扼紮,方免邀截之虞。
現已造船五隻,足資配載。
前移戴德祥一營、并招新勇一旗,均抵蘇澳。
兵力漸集,可以鼓勇直前,開荒雖煩人力,果步步腳踏實地,原可日有起功。
顧必碉堡足恃,兇番乃無可逞其鋒、居民漸多,番割乃無所施其技。
欲集居民,必先招墾。
所難者窮戶拮據無資,紳富之家往往畏難不進。
臣等函商羅大春設法招徕,無論兵民,鹹許領墾。
此北路一帶之情形也。
台郡城工,經夏獻綸、周懋琦督催,業已過半。
安平炮台,先由洋匠踩址繪圖,拟設于三鲲身之地。
該處下臨大海,計去安平一千三百九十三丈有奇,去郡城七裡有餘,為海濱離城最近之所,外可遙擊敵船,内可近衛郡治。
台為方式,其制四面共寬一百八十丈,四角為凸形,中為凹形;凸者列大炮以利遠功,凹者列洋槍以防近撲。
台頂至地高一丈六尺有奇,厚一丈八尺有奇,外更掘濠一重,濠岸以一丈為率,注水以七尺為常。
台上容一千五百人,周圍配大炮五尊、小炮六尊。
除炮兵二百七十二名外,餘皆洋槍隊也。
台之下為避炮室,以備換班歇息,後為倉庫,以儲糧米鉛藥。
其牆均須極厚,層層必以竹木撐持,敵炮乃不能入。
論洋法炮台,皆疊土為之,而時有旁坍之患,歲修之費頗煩。
台地常震,海雨動辄經旬,土台尤易傾塌。
今拟外圍方磚,内實以三合土;圍磚則永無旁坍之慮,實土則不至為巨炮所摧。
外圍之磚厚須五尺有奇,約估大數,已在六百萬塊以外,竹木石灰稱之。
據洋匠雲,諸物齊備,工程以六個月為期。
況該處本屬沙洲,取土須十餘裡以外。
台地向無磚廠,須由泉、廈購運而來。
海上風浪靡常,恐非刻期可緻。
臣等派候補府淩定國于本月十五日興工,先修道架橋,以供辇運,搭寮蓋草,以居匠徒。
一面購運磚灰木料前來,填地壘土之功,方能舉辦。
中路開山,經黎兆棠召募營勇,業已成軍。
惟該處徑途百出,岩壑阻深。
水沙連一帶,久為逋逃之薮,非先搜捕積匪,無以撫綏生番。
新軍無多,不敷分布,現饬南澳鎮吳光亮率粵勇兩營赴之,已于十四、十五等日由郡城拔隊北行。
臣霨于八月十六日回郡,以外受岚瘴,内迫焦勞,複患嘔血,臣沈葆桢竊為心憂,幸體氣尚壯,漸已平複。
浙江候補道劉璈,業于本月十七日抵台,臣等可以藉資廣益。
黎兆棠之奉旨東渡也,禀稱賦質羸弱,無志出山,茲以疆事方殷,為臣子者何敢自耽安逸?懇倭事定後,仍予回籍,理合聲明。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奏,台灣近日情形并淮軍到台一折。
日本兵船尚未退出台灣,刻下退兵章程業經定議。
惟此後海防各事宜,亟須認真講求,以期有備無患。
現在淮軍三起,均抵澎湖,應如何分紮要隘之處,仍着沈葆桢等酌度情形,妥為布置。
其南、北開路,以及郡城修築炮壘各事,并着該大臣等悉心經理,毋得以日本事已辦結,稍形松勁。
刺桐腳莊民已與龜紋社釋嫌尋好,琅■〈王喬〉諸社均受約束,其餘亟須次第清查。
惟入山愈深,番社愈雜,北路複有生番撲犯碉樓、傷斃兵丁之事,亟應妥為籌辦,俾番衆悉為我用,藉可自固藩籬,着沈葆桢、文煜、李鶴年、王凱泰、潘霨饬令派出各員設法招徕,随時撫恤。
招墾事宜,須商同羅大春認真籌劃。
台郡城工,業已過半,安平炮台,現拟設于三鲲身地方,一切工程,沈葆桢等務當悉心經畫,毋得畏艱思阻。
十月丁酉(二十八日)大學士文祥奏 竊奴才自本年六月請假期内恭奉寄谕,令奴才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籌辦事件。
數月以來,力疾趨公,商辦台灣一事,祇以備虛力绌,将就完結。
然問心殊多郁憤,更不能不思患豫防。
前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奏切籌海防一折,系遠謀持久,尚待從容會議。
而目前所難緩者,惟防日本為尤亟。
以時局論之,日本與閩、浙一葦可杭。
倭人習慣食言,此番退兵即無中變,不能保其必無後患。
尤可慮者,彼國近年改變舊制,大失人心,叛藩亂民,一旦崩潰,則我沿海各口,岌岌堪虞,明季之倭患可鑒前車。
今台灣一役,彼為理曲而勉就範圍,傥再尋一有理之端,來與我為難,或唆通西洋各國,别滋事端,雖欲委曲将就,亦恐不能。
當台灣有事之秋,曾議買鐵甲船、購水炮台,倉猝莫辦。
緣西洋風俗,于凡與和約之國,遇有互相構兵,則異常利器,不準出售。
是以迄未辦成。
今倭兵既退,正宜及此無事之時,認真辦理,不容稍懈。
夫日本、東洋一小國耳,新習西洋兵法,僅購鐵甲船二隻,竟敢藉端發難,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鐵甲船尚未購妥,不便與之決裂。
是此次之遷就了事,實以制備未齊之故。
若再因循洩沓,而不亟求整頓,一旦變生,更形棘手。
伏懇饬下沈葆桢、李鶴年悉心籌商,所有在台兵勇應如何酌留?全台事宜應如何布置?均宜經畫周妥,以善将來。
并會同南北洋通商大臣,将前議欲購未成之鐵甲船、水炮台及應用軍械等件,趕緊籌款購買。
無論如何為難,務須設法辦妥,不得以倭兵已回,稍涉松勁。
果能實事求是,兵械日精,彼族雖欲謀我,或當知難而退。
即使狡然思逞,而我既有備,亦可恃以無恐矣。
奴才自台案奏結後,精神益憊,病複增劇。
現雖延醫調理,未能入署。
而事關當務之急,一息尚存,未敢自安緘默。
謹就管見所及,勉效一得之愚,敬繕折密陳。
谕軍機大臣等 大學士文祥奏敬陳管見一折。
台灣之事,現雖權宜辦結,而後患在在堪虞。
日本與閩、浙一葦可杭,倭人習慣食言,難保不再生枝節。
前因議買鐵甲船及水炮台各節,倉猝莫辦,措手無從,不得不為暫緩目前之計。
刻下事機已緩,亟宜趕緊籌劃,以期未雨綢缪。
豈可仍蹈因循故習?着沈葆桢、文煜、李鶴年、王凱泰、潘霨悉心籌商。
所有在台兵勇,應如何酌留?淮軍素稱得力,現在業已到台,應如何分紮防堵?全台事宜,應如何布置?該大臣等務當妥為經畫,以善将來。
并着李鴻章、李宗羲将前議購買未成之鐵甲船、水炮台及應用軍械等件,迅速籌款購辦。
無論如何為難,務須妥為設法,庶幾兵械精良,有備無患。
原折均着鈔給閱看。
盛京将軍都興阿奏 竊于本年十月初一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奉上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海防急宜切籌,将緊要應辦事宜,撮叙數條,請饬詳議一折等因,欽此。
自中外交涉以來,惟賴總理王大臣随時随事,辯駁争執,十有餘年,藉以相安。
亟圖自立,振起自強之心,堅苦貞定,曆久不移,則籌防禦侮之事機,必将有無形之效。
庚申之釁,變起非常,智或不及施,力有不足恃,不得不顧全大局,姑事羁縻。
在當時中外臣民,固皆有卧薪嘗膽之心,蓄銳以俟之志。
乃迄今沿海各處之防務,仍無把握,誠如王大臣所稱從前情事,幾于日久相安也。
夫恒情多暗于遠識,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傥遇将見未見之患,一朝之猝發,誠恐痿蹶不能複振,備禦之策,更無所憑。
是以密陳各條,請饬疆臣妥籌詳議,皆刻下當先切要之急務。
奴才詳繹各節,若徒執舍短用長之說,以矛刺盾之喻,轉緻于事無濟。
兵機至要,原無一定之規,亦無萬全勝算之法,要在備不可廢,志不可奪,上行下效,曆久彌新,事機必有可乘者。
撮其要而言之,自強之道,實不外乎練兵、求财、籌饷、制器而已。
伏查沿海各省口岸繁多,處處設防,本有防不勝防之虞。
現既購備鐵甲船并添造輪船,教練水師,如能牽制敵船,我之陸路防範自易得手,誠為至要之論。
然制造教演,需費浩繁,若非有大宗巨款,實難開辦,非有不竭之饷源,亦無以支持久遠。
及今亟事綢缪,惟有中外一心一計,凡于一切開源節流之計,悉力設法,凡可盡人力之處,切實經營,庶可期補注挽之急需,求充永遠之支應。
自強有實,則外侮誠有不足慮者。
查奉省濱海之處,自山海關、甯遠、牛莊,營口、蓋州、熊嶽、複州、金州、旅順口迤東,直至岫屬之大孤山等處,緊要口岸三十餘處。
其中金州地界,海口多系老水貼岸,亟為扼要。
前于道光年間,曾經設防于山海關錦屬各處,調吉林、黑龍江官兵,并簡派大員統帶。
今則與昔情形不同。
牛莊、營口,人煙辏輻,作為通商口岸,設立槍隊,添蓋營房,湄雲輪船灣泊防範,似已嚴密。
岫岩所屬之孤山,亦時有重兵設守。
奴才前經奏請抽練各外城馬隊,請帑墊發,以俟練有成效,将留防客兵陸續遣撒;以本省之款,練本省之兵,分布各城,呼應較靈,庶可先清内患,以禦外侮。
仰荷聖恩允準。
惟外省撥饷遲滞,雖經屢催,僅由山東解銀一萬兩,其餘迄未解到。
金州地勢寬廣,海口扼要居多,自應先行其所急。
查前由錦州府知府慶愛捐備洋槍二百杆,由府尹衙門咨調來營,拟即運往金州,添練洋槍步隊二百名,即以山東解到練兵款項,先行借墊支發。
并由省撥派洋槍步隊,教習演練。
再奴才前請練兵墊款十二萬兩,若各省撥解較遲,勢難久持。
又按照省城步隊章程,墊發添練洋槍月饷,再有續到之款,拟先盡至要城分開支,以昭慎重。
并拟于前議各城練兵成數内,分别緩急,或增或減,詳細酌定,續行奏明辦理。
都興阿又奏 正在封奏間,據總理衙門咨,議覆廣東巡撫具奏丁日昌豫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
奴才詳繹該巡撫條款,固系目前急切至要機宜,惟是購備大号輪船、添造一切機器,無論用度不赀,一不得人,皆為虛費。
況重洋之内,巨浸稽天,既不可以道裡計,又不可以兼程及,疾風怒濤,潮汐沙線,自古所難。
昔之論海防者,故多守重于戰。
當此國家度支浩繁、帑項支绌之際,恐似此之巨款,籌備尤難。
誠如王大臣所議,就地審時,方可見諸行事,不緻徒托空言。
奴才前折愚見,正所謂經久良圖,無過于慎始也。
十月戊戌(二十九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竊臣于十月初九日,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稱,倭事議定三條辦法,已畫押互換,大久保即赴台灣會同其中将撤兵,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交付中國官員收管,當先期委派妥員馳赴倭營驗收,随即派兵駐守,以便将來籌辦善後事宜各等因。
并鈔會議憑單一扣、互換條約一扣、給總稅司赫德劄一扣寄來。
初十日,倭領事福島九成帶同該國通事吳碩等來谒,據稱大久保已往琅■〈王喬〉,特令該領事到郡面陳一切,并開事宜五條,大意與總署原約相符,惟中一條稱,該國民人被生番殺害者,已于收埋舊址建立墓碑,以後如有該國民人親友登岸祭掃,請準其拜奠而歸等語。
蓋指其初入番社時陣斃者言之也。
臣等以為撫局已成,尤其所請,與約來時須有領事官蓋印執照,祭畢即歸,俾免生事。
另由台灣道具文照覆。
該領事感謝而去。
臣等即派台灣府周懋琦帶同委員弁兵,定于本月十三日坐永保輪船前赴琅■〈王喬〉。
随帶照會一道,面給倭将西鄉,令其按照條約,交代明白。
一面劄饬臣霨所部遊擊鄭榮安撫軍一營,由赤山拔隊,自陸路會之。
周懋琦事竣旋郡,即留安撫軍駐守琅■〈王喬〉。
旋據探稱,初八日,琅■〈王喬〉到倭船一号,有倭官帶兵役三十餘人登岸,蓋即大久保也。
初九日,又到倭船一号,亦系空船。
倭兵均已收拾行李,用牛軍裝載槍炮器具下船。
此數日間,倭營死者複二十餘人,帶來洋氈又為大風刮去百餘件。
想該倭将等接到照會,交代已畢,即當撤營登舟矣。
淮軍三起,九月十五日即到澎湖,方派長勝、靖海兩船陸續盤運,奈日來風濤暴興,兼旬不息。
十月初四日,兵勇始得盡數登岸。
至後山番社一帶善後事宜,俟倭兵退後,臣等再當悉心通籌,請旨定奪。
朱批:該衙門知道。
倭領事呈請事宜五條 倭領事呈請事宜五條 茲因本國征番一事,在北京總理衙門,兩國大臣業經會議妥平,互立辦法文據。
我全權大臣饬敝領事就貴道面陳一切,轉請沈大臣查辦事宜,開列于左: 一、從今約五、六日之間,敝國所撥大船,自必齊到琅■〈王喬〉,載兵回國。
次日,先自北岸之武口、鳥空園一帶炮台,以次巡曆。
既乃渡海,出大擔口,繞小擔、青嶼門,以達南岸之嶼仔尾等處。
兩日間将周圍海口,逐細閱視,勘得大擔、小擔、青嶼一帶,雖為入口扼要之區,然浮嶼孤懸,實未易設守,必須環以舟師,佐以水雷諸具,方足以資得力。
閩廠輪船已盡數駛往台灣備用,現經饬調提标師船擇要扼紮,往來策應,以固門戶。
其南北岸各炮台,均經興築,察看工程,尚未過半。
前署水師提臣李新燕業經卸事,已咨催新提臣彭楚漢躬親督率,限日築造,俾早訖工,分置洋制巨炮,間以鐵炮,較準度數。
即以其所部兵勇分台駐守,逐日演練。
與總兵孫開華扼防陸路之軍,及大擔各口舟師,互相應援。
此查勘廈門一島分别布置之大概情形也。
至前調記名提督李承先招募豫軍五營,均于八月二十五日到閩。
拟令繞駐泉郡,益以陸路提标練軍,及臣鶴年所帶親兵,似已足敷分布。
惟興化長福一帶,兵力較單。
署長福營參将徐洪亮催帶練兵一營,現饬添募精勇兩營,以資戰守。
所有興、泉各口炮台,早經派員勘估,擇要興修。
惟口岸林立,防不勝防。
當此經費支绌,募勇築台,勢難在在偏及。
已嚴饬各路将領,無論何處有警,彼此均當勿分畛域,節節聯絡,以壯聲威。
臣鶴年查勘事畢,拟日内仍回泉郡,居中駐紮,随時随事,仍與臣煜、臣凱泰會同妥辦,續行奏聞,以冀仰纾宸廑。
朱批:覽奏已悉,着即馳回省城,與文煜、王凱泰将應辦事宜,妥為經理。
十月庚辰(十一日)廣東巡撫張兆棟奏 據丁日昌呈稱:竊日昌前在江蘇巡撫任内,因見外海水師一切艇船,總不如輪船之堅捷,必須配駕大号輪船,方足以資巡剿。
即沿海炮台,亦應因地制宜,相度形勢,改式修築,以嚴捍衛。
曾經參以西人築台練兵之法,豫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
現值籌辦海防之際,敢請代為陳奏,以備聖慈釆擇等情前來。
臣未敢壅于上聞,謹據情附片代奏,并将原拟章程代繕清折,恭呈禦覽。
朱批:該衙門議奏,單并發。
丁日昌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 丁日昌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 一、外海水師,專用大兵輪船,及招募駕駛之人:外海水師,以火輪船為第一利器,尤以大兵輪船為第一利器。
兵輪船兩旁,分上下層,皆别炮眼,多者三十六眼,少者二十四眼。
首尾中舷,亦列炮位。
約計一船,可裝大炮四十餘位,循環疊放,無堅不摧。
一船可裝兵丁、水手六、七百人,兼用風帆,行駛如飛。
此等輪船,偶一鼓輪簸蕩,則在旁之小舢闆等船已将欹覆,何況對敵?拟先在花旗購買此種兵輪船約二、三号,即以提督所演之陸兵赴船學習,由粗而精。
一面招募中國能駕駛之人,優其廪饩,蓋甯波、漳、泉、香山、新會一帶,能駕駛輪船之人甚多。
茲拟重價招募,分别等第,設法撫馭,使全船皆無須資助外人,方可指揮如意。
其次則購買根缽輪船,以資淺水追剿之用。
以上二種輪船,初則購買,繼則由廠自制。
有此可恃,則沿海一切艇船,皆可廢棄不用。
緣并五十号艇船之費,可以養給一号大兵輪船;并五十号闊頭舢闆之費,可以養給一号根缽輪船。
海上争鋒,縱有百号之艇船,不敵一号之大兵輪船。
蓋在内海剿盜,則非炮船不為功;在外海剿盜,則非輪船不為功也。
一、沿海擇要修築炮台:自道光以來,海上交兵,沿海炮台悉經毀損,故人人皆以炮台為不足恃。
惟推原中國炮台之所以無用,非炮台之無用,乃台之式不合其宜,炮之制不得其法,演炮不得其準,守台不得其人。
查西人重城池不如重炮台。
凡海口及要隘之地,無不炮台森列,嚴為防禦。
其炮台之式,下大上楕圓,四面安炮,迤逦起伏,首尾左右互相照顧。
台下環池。
與中國炮台迥異。
拟仿照其式,沿海仍擇要修築炮台。
其炮之制,亦如西國。
演炮必求其準,守台必求其人,與沿海水師輪船,相為表裡,奇正互用,則海濱有長城之勢,而寇盜不為窺伺矣。
一、選練陸兵:防海固藉水師,然陸路之師亦不可忽。
戚繼光論水師以為宜兼習陸戰,以備上岸擊賊之用。
曾于滬上閱西人陸操,有能不假系援、徒手上城者,有能以篙植濠中、憑以躍過二、三丈之濠者,有能足緣單繩、手放洋槍者。
其助攻常州時,前者死亡,後者繼進,并不反顧。
惟其饷足而後令行,而後能以少制衆。
竊拟于沿海水師提标各精練陸兵千人,鎮标各精練陸兵五百人,減額優饷,嚴加選擇。
每人每月約給饷十圓。
如王守仁在贛州,每縣選送強力奇技之士或數人、或十餘人,歸入各标,勤行教練,申明軍法,半年在陸,半年在海,以備緩急之用。
合天下約得精兵十萬人。
有此勁旅,則聲威遠詟,豈特盜賊不敢生心哉? 一、沿海地方官宜精擇仁廉幹練之員:辦天下事非才不舉。
竊拟于沿海地方官,精擇仁廉之員,而又才具幹練者,為之拊循士民,以時修築城堡,編行保甲,教練鄉民。
使其事不擾而集。
如其功效卓著,督撫特奏優保,即令幫辦水師。
庶儲備邊材,可資緩急。
一、北東南三洋聯為一氣:查直隸至粵東,洋面南北五千餘裡。
沿海要害,互有關涉。
宜如常山之蛇,擊首尾應。
拟設北、東、南三洋提督。
以山東益南隸,而建阃于天津,為北洋提督。
以浙江益江蘇,而建阃于吳淞,為東洋提督。
以廣東益福建,而建阃于甫澳,為南洋提督。
其提督文武兼資,單銜奏事。
每洋各設大兵輪船六号,根缽輪船十号。
三洋提督,半年會哨一次。
無事則以運漕,有事則以捕盜。
計省沿海舊制各船之糜費,以之供給大小四十八号輪船,尚覺有盈無绌。
一、精設機器局:水師與制造相為表裡,偏廢則不能精。
拟三洋各設一大制造局。
每一制造局分為三廠:一廠造輪船,選通算學、熟輿地沙線、能外國語言文學之人董理其事,一廠造槍炮、火箭、火藥及各軍器,選谙兵法、優武藝、有膽略之人董理其事;一廠造耕織機器,選谙農務、通水利之人董理其事。
是今日督造輪船之人,即他日駕駛輪船出使外國之人。
今日督造槍炮之人,即他日辦理軍務之人。
今日督造耕器之人,即他日盡心民事之人也。
朱批:覽。
張兆棟又奏 同治十三年七月三十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七月初九日奉上谕:劉長佑奏,現籌剿撫越南匪徒及越南近日情形一折等因,欽此。
伏查兩粵邊境俱與越南交界,前因該國多事,匪類肆起,經廣西撫臣劉長佑饬令官軍駐高平、諒山,實力堵剿,臣亦會同前督臣瑞麟,檄饬東省欽州等處文武員弁認真防範,并奏派署南韶連鎮總兵鄭紹忠等,帶勇駐紮靈山縣一帶,約會西省交界官兵,查辦土匪,以杜蔓延。
先已陸續拿獲要犯楊日吉等三百餘名,訊明正法,經臣于本年四月間會折奏明在案。
該署鎮鄭紹忠等随赴督饬弁勇,由靈山縣屬之林墟,移紮西鄉等處,挨次搜捕。
又經先後拿獲着匪粱高超等一千餘名,照案訊明,分别正法及發縣究辦。
查看靈山等處,捕務已有端緒,正在欽州,适奉谕旨,當即轉行欽遵辦理。
惟本年夏秋間,因日本兵紮台灣番社,疊奉谕旨,饬令各省沿海口岸,一體設防等因。
在粵東洋面遼闊,且與閩洋相近,亟應嚴密籌防。
先經前督臣瑞麟與臣會商,将潮州各海口防務,會檄署潮州鎮總兵方耀,協同該道府及南澳鎮等逐一籌辦。
臣兼辦督署事務後,複肫切責成該鎮實力經理。
至廣州等處海口,更為切要,一應防務,皆須妥為布置,尚覺調遣需人。
鄭紹忠久曆戎行,所部弁勇亦多,習于戰陣,若令協辦海防,可期得力。
第欽州防堵,亦系要務。
臣體察情形,通盤籌辦,此時靈山等處土匪,甫經懲辦,莠類多已殲除,西省與越南交界各處,有知府徐延旭等駐軍關外,自可相機剿撫。
欽州地處偏隅,宜于固守邊防,以資綏靖。
查有署欽州營參将莫善喜屢立戰功,辦事極有膽識,堪勝防堵之任。
現拟饬令該參将自募舊部勁勇五百名,并饬鄭紹忠酌撥勇丁一、二營,并交管帶,在欽州一帶擇要駐紮,查探越南匪蹤,嚴密防範。
鄭紹忠将該處未完捕務,趕緊料理竣事,即選帶所部弁勇,與道員齊世熙等迅速來省,幫同布署海防。
所有欽、靈等處零星餘匪,責令莫善喜随時會同地方文員,認真捕務,淨絕根株。
傥欽州防務吃緊,仍當着令鄭紹忠由道星馳策應。
如此一轉移間,似于籌防大局,較為周密。
朱批:知道了。
十月壬午(十三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本月十一日,據廣東巡撫張兆棟奏,丁日昌豫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請代陳奏一片,本日欽奉朱批:該衙門議奏,單并發,欽此。
臣等詳閱所拟章程,如水師之添購兵輪船、炮台之改式修築、陸兵與水師并練、沿海擇廉幹之員、三洋應聯一氣、機器分處精設各條,意在整饬海防,力求實際,其大略亦不外臣衙門上月二十七日籌備海防折内之意。
茲者,欽奉谕旨,令臣衙門議奏。
臣等竊謂謀必期于慎始,制必貴乎因時,事必要諸可久,如該撫所籌練兵築台之法,是否可行,及将來如何設法備辦,應由沿海、沿江各大臣等體察就地情形,詳審推求,方可見諸行事,不緻徒托空言。
拟請饬下南北洋通商大臣、沿海、沿江各将軍、督撫等,彙入臣衙門前奏,仍于一月内并妥籌覆奏後,再由在廷王大臣詳細謀議,請旨定奪,以資集益而昭慎重。
朱批:依議。
恭親王等又奏 再美國新換使臣艾忭敏到京,九月三十日來臣衙門谒見,十月初三日呈遞照會,籲請觐見。
當經臣等答以各國使臣抵京,如有新遞國書之事,應俟奏明奉有谕旨,再為知照等語。
查本年俄國使臣布策、比國使臣謝惠施先後到京請見,臣等當照上年五國使臣同見奏定節略内載,将來觐見日期遲早,聽候谕旨辦理,具折奏請,奉朱批候旨行,欽此,欽遵各在案。
及日本國使臣柳原前光請遞國書,甫經奏明,尚未舉行。
此次美國使臣艾忭敏應否準其觐見之處,臣等未敢擅便,理合附片陳明。
朱批:候旨行。
十月乙酉(十六日)谕内閣 前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國、美國使臣先後籲請觐見,呈遞國書各折片,着準其觐見。
十月戊子(十九日)署山東巡撫漕運總督文彬奏 竊奴才于九月三十日,奉到軍機大臣密寄,奉上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陳練兵、簡器、造船、籌饷、用人、持久各條切實辦法,限于一月内覆奏,此外别有要計,亦即一并奏陳,原折單均鈔給閱看等因,欽此。
奴才恭讀谕旨,詳閱折單,謹竭愚忱,按條陳奏: 一、練兵一條:各省水路額兵,必須力求實際,汰老弱、戒因循、足額數,使一兵得一兵之用。
然祇能分守汛地,至于遊擊策應,則須另設重兵,水陸兼備。
陸路則就各省地勢情形,精練數營,分駐扼要之地。
以山東省論,則登州、煙台、埕子口、青州是也。
水路沿海各省口岸繁多,恐如原奏所雲有防不勝防之苦。
若于各岸口分設火輪鐵甲等船,微論無此經費,即有此經費,料理不得其人,尤為可惜。
且分之則勢單,不如合之而力厚。
奴才愚見,請設水軍三大營:一紮天津,一紮江口,一紮閩省。
簡派大員為之統帥。
何省有事,除由本省審度地勢,或扼之不使登岸,或引使登岸擊之,一面自嚴戰守,一面飛報就近水軍,或斷其接濟,或來則迎擊,或敗則尾追。
如此布置,協力同心,戰守得宜,海防可期聯絡矣。
一、簡器一條:兵家有因敵之法。
原奏内稱在津、滬、閩分設船炮機器局,令兵弁等肄習,漸有成效等語,此誠因敵之妙用也。
惟學其已成者而步其後,何若求其制勝者以開其先?奴才前奏雲,器械精巧,洋人為最,殚精竭慮,精益求精。
造器之基,拟請于通商各口,擇熟習洋情者,使之博搜密訪,無論華人、洋人,有能創為新奇、破其利器者,制造果能當用,準令世其業而專其利,且更與以厚賞。
洋人嗜利,必有為我用者。
此以敵攻敵之法也。
一、造船一條:船不難于造,而難于精。
經理得人,則所造之船必能堅固,水戰以船為性命,則造船之舉,豈能輕議停止?然必須制造核實,方為有益。
請每造成一船,撥交水軍演試,合用則留為戰具,不合用則罰令賠造。
惟用火輪船,必須鐵甲船以衛之。
查美國鐵船水炮台之名為坐港者,打仗時吃水九尺,新樣大号水炮台,打仗時吃水二丈二尺,英國船吃水二丈一尺。
以上各項鐵船,外國亦不過十餘隻。
現在英國更造精者,稱為新試鐵船,第一号者吃水一丈,第二号者吃者一丈六尺,第三号者吃水一丈,四号者吃水一丈,制造靈巧。
每水軍一營,先購一、二隻以為根本。
一面令各省沿海州縣,将某口潮來時水深若幹尺、潮退後水深若幹尺,分報水軍大臣。
再由該大臣派員分赴各處,将水勢沙線,查探明确,記明裡數,及行船時刻,以便臨時布置策應。
如此則若網在綱,數萬裡海江,可以連成一線。
至各省能否自備此船,則視各省之力自為購備應用。
至能攻鐵船之炮,誠為設防利器,惟各處口岸形勢,有緊嚴漫散之不同,則設立炮台,亦有疏密近遠之各異。
況來船之高小,又視潮汐之漲落。
至炮出之遠近遲速,必平時較準,臨事方不張惶。
東省沿海多山,可資屏蔽,則明設炮台,不如暗立炮架之既便于運動,又可節省經費也。
兵事須利鈍并計,每有設施,總當先事豫籌,使利有所得,鈍亦不緻大挫,方為計出萬全。
如是則水路之防雖稱周密,陸路之防斷不可少。
蓋水路則彼此智均力敵,陸路則我主彼客。
若引之登岸,則在彼己失所憑依。
且陸路之戰可以智取,果能摧奇得當,彼火器雖利,其技亦有時而窮也。
一、籌饷一條:原奏内稱提出四成洋稅、另款存儲等語。
是以洋稅辦洋防,誠為善策。
惟現在不敷開辦,應權衡輕重,移緩就急,以濟要需。
在各省自為修備,亦各就本省設法籌措。
山東若盡力搜羅,尚堪自固。
除由奴才将現在辦法、随時另折奏陳外,至以後接濟,亦當詳細統籌。
縱有地利,尤須俯察民情,相機妥為試辦,以期有利無害,方為善策也。
一、用人一條:最關緊要。
凡事得人則理,不得人則立廢。
凡在臣工,均已久邀聖明洞鑒,奴才何敢妄拟?至本省鎮将統領,則須率之以正,課之以勤,感之以誠,馭之以義。
如有不能得力者,奴才随時奏請懲辦,以期振作而收實效。
一、持久一條:自強之道,譬如一人之身,受病已久,必須先醫其病,病去又須調養其氣,氣充然後能強,誠非一日所能奏功。
若朝換一醫,暮更一方,未有不敗者。
古人雲,政貴有恒,方能持久。
處此時勢,凡在臣工,惟持以堅定之志,勿存私見,勿生惰心,平時則竭力講求,遇事尤須和衷商搉,内患不生則外侮可禦矣。
文彬又奏 奴才渥荷殊恩,前曾于同治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仰蒙恩谕:兖沂曹濟道已放文彬,并以長赓補授沂州府知府,該二員熟悉地方情形,是以特加簡擢;着閻敬銘饬令該員等力圖報稱,将地方防守事宜,妥為布置,以資得力,将此谕令知之,欽此。
奴才每與長赓敬述及此,相對感激涕零。
勉力從公,自恨毫無報稱。
現蒙聖恩,委以封疆重任,惟有竭盡愚誠,力求實際。
若稍存隐飾徇庇之見,遇事不據實奏陳,自問何以為人? 東省用人、理财、治軍諸要政,近年以來,頗滋弊混。
奴才自今春到任,與藩、臬兩司設法整頓,漸次清厘,湔洗惡習,何敢稍避嫌怨。
至必須奏辦者,則不得不暫寬時日,妥籌辦法。
自強之策,原不能朝課功、夕責效,此等下情,早在聖明洞鑒之中。
現在日本之事雖暫了結,探聞該國饷糈甚匮,事事仰濟西洋,猶然練兵修武,且有制買江火輪船之說,其心叵測,已可概見。
奴才請設水軍三大營:一紮江口,以固長江之險。
一紮閩省,以防該夷明攻台浦、廈門,暗襲台灣之計。
至天津、山東為畿輔門戶,尤須有水師重兵以鎮守之。
然将領必須得人,天津一軍,請即以李鴻章兼統之。
江口一軍,請交彭玉麟統之,必能勝任。
閩省一軍,可否以沈葆桢統之之處,請皇上聖明酌定。
再前任山東撫臣閻敬銘,理财用人,均能守正不阿,奴才從事多年,實所深悉,請起而用之,必能得力。
惟用人乃朝廷之大權,雖準各舉所知,奴才究不敢列入正折,謹附片密陳,以備采擇。
奴才必欲操練陸隊者,既可固守海疆,又可為豫防俄夷地步。
蓋俄夷與中國壤地相接,其國既強,其志亦愈隐而愈險,患雖未形,必須早為豫備者也。
十月壬辰(二十三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竊臣等于本年八月二十八日,奉到八月初二日上谕:日本兵船在後灣楓港一帶,意圖招誘番衆,恫喝村民,日久相持,情形漸怯各等因,欽此。
九月十六日,複奉到八月十九日上谕:日本雖未啟兵端,然日久相持,終非了局各等因,欽此。
臣等伏讀之下,感激莫名。
查八月二十三日,倭營到輪船一号,内載兵七百餘人,并藥鉛、洋氈等物。
二十七日,複到一号,内裝琉球小工二百餘人,鍬鋤四百餘具、鐵釘十餘挑及炮子繩索等件。
二十三日之船,于二十八日駛歸,内載病兵七百餘人,小工三百餘人,花旗人機慎亦在其中。
二十七日之船,于九月初二日駛歸,内載病兵四百餘人。
初二日複到一船,初四日即駛歸,蓋以傳遞信件者。
初七日午刻,倭兵忽拔營栅一架,紮新街渡頭。
莊民公憤,聲言戶出壯丁二人,各帶軍器防護。
申刻,倭遂撤栅而歸。
初八日,倭列大銅炮八尊、飛輪炮一尊、小銅炮十餘尊于營外,添兵巡邏,以防莊兵。
初十日,四張告白雲:新兵之至,乃替換舊兵,并無他意,各莊其安堵如故等語。
其營中疫氣猶盛,死者日八、九人或兩、三人不等。
病者邀醫診治,醫雲:此水土不服所緻,皆涕泣思歸。
此近日倭營之情狀也。
刺桐腳莊民句倭攻龜紋社一案,臣等照會倭酋後,旋接王開俊禀稱:已有生番十三人與該莊釋嫌尋好,倭兵亦未前來。
琅■〈王喬〉諸社,經臣霨派員入山,清查戶口,發給印牌,鹹受約束,業均送冊前來。
現複派由海濱繞往卑南一帶,逐社稽查矣。
自台郡至鳳山,近亦疫氣流行,兵勇染者不少,王開俊一營尤甚。
該營偪近前敵,其将鎮定有謀,深知大體,近亦染病甚重,臣等馳念殊深。
淮軍三起,九月十五日均抵澎湖,現由靖海、長勝兩船盤運旗後未畢也。
南路開山,據袁聞柝禀稱,已越過昆侖坳,再八十餘裡,即卑南之界,憑高俯瞰,台東海色如在幾前。
惟入山愈深,番社愈雜,沿途留隊扼險,兵力漸單,請添營濟之。
臣等饬張其光親率新到粵勇兩營,于十二日馳赴内埔察看情形,調發前途各軍,挨次進紮,使無後慮。
若工程順手,下月當能東達海濱。
此台南一帶之情形也。
北路近準提臣羅大春函稱:八月十三後,該處風雨始歇,大南澳兩河遽決為四。
勇丁方結筏以渡,蘆葦中突出生番狙擊,守備黃朋厚等各受镖傷。
十九日,複有生番率衆撲犯蘇澳碉樓,傷斃兵丁一名。
迨大隊趕至,紛然獸散,逃匿無蹤。
辰下開山已抵石屋。
石屋者,以石崖如屋而名也。
自大南澳至石屋,中皆平坡,縱橫數十裡,雖菅茅荒穢,高至丈餘,而山水清腴,勃勃有生氣。
溪溜成坳,可備旱澇,後日耕種,悉屬膏腴。
過石屋十餘裡為濁水溪,路極險仄,須得兵勇由海道前途扼紮,方免邀截之虞。
現已造船五隻,足資配載。
前移戴德祥一營、并招新勇一旗,均抵蘇澳。
兵力漸集,可以鼓勇直前,開荒雖煩人力,果步步腳踏實地,原可日有起功。
顧必碉堡足恃,兇番乃無可逞其鋒、居民漸多,番割乃無所施其技。
欲集居民,必先招墾。
所難者窮戶拮據無資,紳富之家往往畏難不進。
臣等函商羅大春設法招徕,無論兵民,鹹許領墾。
此北路一帶之情形也。
台郡城工,經夏獻綸、周懋琦督催,業已過半。
安平炮台,先由洋匠踩址繪圖,拟設于三鲲身之地。
該處下臨大海,計去安平一千三百九十三丈有奇,去郡城七裡有餘,為海濱離城最近之所,外可遙擊敵船,内可近衛郡治。
台為方式,其制四面共寬一百八十丈,四角為凸形,中為凹形;凸者列大炮以利遠功,凹者列洋槍以防近撲。
台頂至地高一丈六尺有奇,厚一丈八尺有奇,外更掘濠一重,濠岸以一丈為率,注水以七尺為常。
台上容一千五百人,周圍配大炮五尊、小炮六尊。
除炮兵二百七十二名外,餘皆洋槍隊也。
台之下為避炮室,以備換班歇息,後為倉庫,以儲糧米鉛藥。
其牆均須極厚,層層必以竹木撐持,敵炮乃不能入。
論洋法炮台,皆疊土為之,而時有旁坍之患,歲修之費頗煩。
台地常震,海雨動辄經旬,土台尤易傾塌。
今拟外圍方磚,内實以三合土;圍磚則永無旁坍之慮,實土則不至為巨炮所摧。
外圍之磚厚須五尺有奇,約估大數,已在六百萬塊以外,竹木石灰稱之。
據洋匠雲,諸物齊備,工程以六個月為期。
況該處本屬沙洲,取土須十餘裡以外。
台地向無磚廠,須由泉、廈購運而來。
海上風浪靡常,恐非刻期可緻。
臣等派候補府淩定國于本月十五日興工,先修道架橋,以供辇運,搭寮蓋草,以居匠徒。
一面購運磚灰木料前來,填地壘土之功,方能舉辦。
中路開山,經黎兆棠召募營勇,業已成軍。
惟該處徑途百出,岩壑阻深。
水沙連一帶,久為逋逃之薮,非先搜捕積匪,無以撫綏生番。
新軍無多,不敷分布,現饬南澳鎮吳光亮率粵勇兩營赴之,已于十四、十五等日由郡城拔隊北行。
臣霨于八月十六日回郡,以外受岚瘴,内迫焦勞,複患嘔血,臣沈葆桢竊為心憂,幸體氣尚壯,漸已平複。
浙江候補道劉璈,業于本月十七日抵台,臣等可以藉資廣益。
黎兆棠之奉旨東渡也,禀稱賦質羸弱,無志出山,茲以疆事方殷,為臣子者何敢自耽安逸?懇倭事定後,仍予回籍,理合聲明。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奏,台灣近日情形并淮軍到台一折。
日本兵船尚未退出台灣,刻下退兵章程業經定議。
惟此後海防各事宜,亟須認真講求,以期有備無患。
現在淮軍三起,均抵澎湖,應如何分紮要隘之處,仍着沈葆桢等酌度情形,妥為布置。
其南、北開路,以及郡城修築炮壘各事,并着該大臣等悉心經理,毋得以日本事已辦結,稍形松勁。
刺桐腳莊民已與龜紋社釋嫌尋好,琅■〈王喬〉諸社均受約束,其餘亟須次第清查。
惟入山愈深,番社愈雜,北路複有生番撲犯碉樓、傷斃兵丁之事,亟應妥為籌辦,俾番衆悉為我用,藉可自固藩籬,着沈葆桢、文煜、李鶴年、王凱泰、潘霨饬令派出各員設法招徕,随時撫恤。
招墾事宜,須商同羅大春認真籌劃。
台郡城工,業已過半,安平炮台,現拟設于三鲲身地方,一切工程,沈葆桢等務當悉心經畫,毋得畏艱思阻。
十月丁酉(二十八日)大學士文祥奏 竊奴才自本年六月請假期内恭奉寄谕,令奴才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籌辦事件。
數月以來,力疾趨公,商辦台灣一事,祇以備虛力绌,将就完結。
然問心殊多郁憤,更不能不思患豫防。
前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奏切籌海防一折,系遠謀持久,尚待從容會議。
而目前所難緩者,惟防日本為尤亟。
以時局論之,日本與閩、浙一葦可杭。
倭人習慣食言,此番退兵即無中變,不能保其必無後患。
尤可慮者,彼國近年改變舊制,大失人心,叛藩亂民,一旦崩潰,則我沿海各口,岌岌堪虞,明季之倭患可鑒前車。
今台灣一役,彼為理曲而勉就範圍,傥再尋一有理之端,來與我為難,或唆通西洋各國,别滋事端,雖欲委曲将就,亦恐不能。
當台灣有事之秋,曾議買鐵甲船、購水炮台,倉猝莫辦。
緣西洋風俗,于凡與和約之國,遇有互相構兵,則異常利器,不準出售。
是以迄未辦成。
今倭兵既退,正宜及此無事之時,認真辦理,不容稍懈。
夫日本、東洋一小國耳,新習西洋兵法,僅購鐵甲船二隻,竟敢藉端發難,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鐵甲船尚未購妥,不便與之決裂。
是此次之遷就了事,實以制備未齊之故。
若再因循洩沓,而不亟求整頓,一旦變生,更形棘手。
伏懇饬下沈葆桢、李鶴年悉心籌商,所有在台兵勇應如何酌留?全台事宜應如何布置?均宜經畫周妥,以善将來。
并會同南北洋通商大臣,将前議欲購未成之鐵甲船、水炮台及應用軍械等件,趕緊籌款購買。
無論如何為難,務須設法辦妥,不得以倭兵已回,稍涉松勁。
果能實事求是,兵械日精,彼族雖欲謀我,或當知難而退。
即使狡然思逞,而我既有備,亦可恃以無恐矣。
奴才自台案奏結後,精神益憊,病複增劇。
現雖延醫調理,未能入署。
而事關當務之急,一息尚存,未敢自安緘默。
謹就管見所及,勉效一得之愚,敬繕折密陳。
谕軍機大臣等 大學士文祥奏敬陳管見一折。
台灣之事,現雖權宜辦結,而後患在在堪虞。
日本與閩、浙一葦可杭,倭人習慣食言,難保不再生枝節。
前因議買鐵甲船及水炮台各節,倉猝莫辦,措手無從,不得不為暫緩目前之計。
刻下事機已緩,亟宜趕緊籌劃,以期未雨綢缪。
豈可仍蹈因循故習?着沈葆桢、文煜、李鶴年、王凱泰、潘霨悉心籌商。
所有在台兵勇,應如何酌留?淮軍素稱得力,現在業已到台,應如何分紮防堵?全台事宜,應如何布置?該大臣等務當妥為經畫,以善将來。
并着李鴻章、李宗羲将前議購買未成之鐵甲船、水炮台及應用軍械等件,迅速籌款購辦。
無論如何為難,務須妥為設法,庶幾兵械精良,有備無患。
原折均着鈔給閱看。
盛京将軍都興阿奏 竊于本年十月初一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奉上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海防急宜切籌,将緊要應辦事宜,撮叙數條,請饬詳議一折等因,欽此。
自中外交涉以來,惟賴總理王大臣随時随事,辯駁争執,十有餘年,藉以相安。
亟圖自立,振起自強之心,堅苦貞定,曆久不移,則籌防禦侮之事機,必将有無形之效。
庚申之釁,變起非常,智或不及施,力有不足恃,不得不顧全大局,姑事羁縻。
在當時中外臣民,固皆有卧薪嘗膽之心,蓄銳以俟之志。
乃迄今沿海各處之防務,仍無把握,誠如王大臣所稱從前情事,幾于日久相安也。
夫恒情多暗于遠識,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傥遇将見未見之患,一朝之猝發,誠恐痿蹶不能複振,備禦之策,更無所憑。
是以密陳各條,請饬疆臣妥籌詳議,皆刻下當先切要之急務。
奴才詳繹各節,若徒執舍短用長之說,以矛刺盾之喻,轉緻于事無濟。
兵機至要,原無一定之規,亦無萬全勝算之法,要在備不可廢,志不可奪,上行下效,曆久彌新,事機必有可乘者。
撮其要而言之,自強之道,實不外乎練兵、求财、籌饷、制器而已。
伏查沿海各省口岸繁多,處處設防,本有防不勝防之虞。
現既購備鐵甲船并添造輪船,教練水師,如能牽制敵船,我之陸路防範自易得手,誠為至要之論。
然制造教演,需費浩繁,若非有大宗巨款,實難開辦,非有不竭之饷源,亦無以支持久遠。
及今亟事綢缪,惟有中外一心一計,凡于一切開源節流之計,悉力設法,凡可盡人力之處,切實經營,庶可期補注挽之急需,求充永遠之支應。
自強有實,則外侮誠有不足慮者。
查奉省濱海之處,自山海關、甯遠、牛莊,營口、蓋州、熊嶽、複州、金州、旅順口迤東,直至岫屬之大孤山等處,緊要口岸三十餘處。
其中金州地界,海口多系老水貼岸,亟為扼要。
前于道光年間,曾經設防于山海關錦屬各處,調吉林、黑龍江官兵,并簡派大員統帶。
今則與昔情形不同。
牛莊、營口,人煙辏輻,作為通商口岸,設立槍隊,添蓋營房,湄雲輪船灣泊防範,似已嚴密。
岫岩所屬之孤山,亦時有重兵設守。
奴才前經奏請抽練各外城馬隊,請帑墊發,以俟練有成效,将留防客兵陸續遣撒;以本省之款,練本省之兵,分布各城,呼應較靈,庶可先清内患,以禦外侮。
仰荷聖恩允準。
惟外省撥饷遲滞,雖經屢催,僅由山東解銀一萬兩,其餘迄未解到。
金州地勢寬廣,海口扼要居多,自應先行其所急。
查前由錦州府知府慶愛捐備洋槍二百杆,由府尹衙門咨調來營,拟即運往金州,添練洋槍步隊二百名,即以山東解到練兵款項,先行借墊支發。
并由省撥派洋槍步隊,教習演練。
再奴才前請練兵墊款十二萬兩,若各省撥解較遲,勢難久持。
又按照省城步隊章程,墊發添練洋槍月饷,再有續到之款,拟先盡至要城分開支,以昭慎重。
并拟于前議各城練兵成數内,分别緩急,或增或減,詳細酌定,續行奏明辦理。
都興阿又奏 正在封奏間,據總理衙門咨,議覆廣東巡撫具奏丁日昌豫拟海洋水師章程六條。
奴才詳繹該巡撫條款,固系目前急切至要機宜,惟是購備大号輪船、添造一切機器,無論用度不赀,一不得人,皆為虛費。
況重洋之内,巨浸稽天,既不可以道裡計,又不可以兼程及,疾風怒濤,潮汐沙線,自古所難。
昔之論海防者,故多守重于戰。
當此國家度支浩繁、帑項支绌之際,恐似此之巨款,籌備尤難。
誠如王大臣所議,就地審時,方可見諸行事,不緻徒托空言。
奴才前折愚見,正所謂經久良圖,無過于慎始也。
十月戊戌(二十九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竊臣于十月初九日,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稱,倭事議定三條辦法,已畫押互換,大久保即赴台灣會同其中将撤兵,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交付中國官員收管,當先期委派妥員馳赴倭營驗收,随即派兵駐守,以便将來籌辦善後事宜各等因。
并鈔會議憑單一扣、互換條約一扣、給總稅司赫德劄一扣寄來。
初十日,倭領事福島九成帶同該國通事吳碩等來谒,據稱大久保已往琅■〈王喬〉,特令該領事到郡面陳一切,并開事宜五條,大意與總署原約相符,惟中一條稱,該國民人被生番殺害者,已于收埋舊址建立墓碑,以後如有該國民人親友登岸祭掃,請準其拜奠而歸等語。
蓋指其初入番社時陣斃者言之也。
臣等以為撫局已成,尤其所請,與約來時須有領事官蓋印執照,祭畢即歸,俾免生事。
另由台灣道具文照覆。
該領事感謝而去。
臣等即派台灣府周懋琦帶同委員弁兵,定于本月十三日坐永保輪船前赴琅■〈王喬〉。
随帶照會一道,面給倭将西鄉,令其按照條約,交代明白。
一面劄饬臣霨所部遊擊鄭榮安撫軍一營,由赤山拔隊,自陸路會之。
周懋琦事竣旋郡,即留安撫軍駐守琅■〈王喬〉。
旋據探稱,初八日,琅■〈王喬〉到倭船一号,有倭官帶兵役三十餘人登岸,蓋即大久保也。
初九日,又到倭船一号,亦系空船。
倭兵均已收拾行李,用牛軍裝載槍炮器具下船。
此數日間,倭營死者複二十餘人,帶來洋氈又為大風刮去百餘件。
想該倭将等接到照會,交代已畢,即當撤營登舟矣。
淮軍三起,九月十五日即到澎湖,方派長勝、靖海兩船陸續盤運,奈日來風濤暴興,兼旬不息。
十月初四日,兵勇始得盡數登岸。
至後山番社一帶善後事宜,俟倭兵退後,臣等再當悉心通籌,請旨定奪。
朱批:該衙門知道。
倭領事呈請事宜五條 倭領事呈請事宜五條 茲因本國征番一事,在北京總理衙門,兩國大臣業經會議妥平,互立辦法文據。
我全權大臣饬敝領事就貴道面陳一切,轉請沈大臣查辦事宜,開列于左: 一、從今約五、六日之間,敝國所撥大船,自必齊到琅■〈王喬〉,載兵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