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七月乙巳(初五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桢等奏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又奏
署山東巡撫漕運總督文彬奏
文彬又奏
谕軍機大臣等
七月丙午(初六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七月戊申(初八日)江蘇巡撫張樹聲奏
七月辛亥(十一日)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奏
七月壬子(十二日)兩江總督李宗羲奏
七月乙卯(十五日)安徽巡撫英翰奏
七月丙辰(十六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桢等奏
沈葆桢等又奏
谕軍機大臣等
七月庚申(二十日)兩江總督李宗羲奏
七月辛酉(二十一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七月壬戌(二十二日)署山東巡撫漕運總督文彬奏
文彬又奏
谕軍機大臣等
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奏
七月乙醜(二十五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谕軍機大臣等
恭親王等又奏
恭親王等又奏
恭親王等又奏
八月壬申(初二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沈葆桢等又奏
沈葆桢等又奏
沈葆桢等又奏
沈葆桢等又奏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又奏
大學士兩廣總督瑞麟、廣東巡撫張兆棟奏
瑞麟等又奏
八月丁醜(初七日)浙江巡撫楊昌浚奏
八月甲申(十四日)禮部奏
八月己醜(十九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又奏
八月壬辰(二十二日)盛京将軍都興阿等奏
八月乙未(二十五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八月丙申(二十六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七月乙巳(初五日)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桢等奏
竊臣等于六月初五日奉到五月二十五日谕旨:沈葆桢等拟于海口築台安炮,北路淡水等處派兵駐紮,并分招勁勇,多備軍火等事,均着妥速辦理等因,欽此。
臣等伏讀之下,感激莫名。
臣霨前自琅■〈王喬〉歸,即函緻倭使柳原前光申明前約。
嗣接其來信,以未得聯銜印文為詞,無非立意刁難,宕延時日。
臣等如其所請,換聯銜印文寄給。
聞柳原已由滬入都矣。
倭營雖麇聚龜山、風港等處,仍不時遊弋各莊。
五月二十八日,有倭兵五人在柴城調戲民婦張楊氏,其族人張來生前往阻止,為倭奴刃戳,身受重傷數處。
鄉鄰擲石喊捕,一倭兵頭額被傷,乃歸率五、六十人尋殺,經其魁遏之始息。
臣等一面委員驗明張來生傷痕,一面照會倭将查辦。
據委員報稱,張來生傷已漸瘥,而倭将于臣等照會仍置之不覆。
六月初三日,山後有大鳥萬、千仔帛二社,被脅至倭營說和。
初四日,又有倭兵百餘名添紮風港。
下午有倭兵四人,至離風港二十四裡之茄鹿塘哨探。
臣等思該處迫近枋寮,急宜防衛,一面劄饬王開俊由東港帶兵進紮枋寮,以戴德祥一營由鳳山填紮東港。
初七日,臣霨偕前署鎮曾元福、稅務司薄朗暨委員人等馳赴鳳山舊城,一面招募土勇,一面獎勵鄉團。
次日,旋親履海口之打鼓山、大科圍、五塊厝等地踩勘,分别要隘,催建兵棚,以便淮軍到時分紮。
沿途莊衆鼓舞歡迎,民情尚覺安固。
當臣霨至舊城之日,鎮臣張其光業至鳳山,周巡下淡水之麟樂、上元等莊。
同知袁聞柝派往卑南之弁回報,卑南番目與西路各社生番素無來往,仍須從下淡水一帶,先行設法招徕開路,方有把握。
适張其光到彼查勘,詢自土人,鹹以由潮州莊開通,路直而坦。
現拟招徕後再行動工。
當張其光之到鳳山也,千總郭占鳌帶昆侖铙、望祖力、扶圳、鹿坡角四社番人遮谒,已經慰遣還山。
迨抵下淡水,都司丁汝霖複禀稱,山豬毛社番之總頭人,亦願出山求見;張其光遂駐騎待之。
十一日,臣霨留曾元福、薄朗等于鳳山,募勇練軍,躬馳歸郡,将所勘營地繪圖貼說帶歸,與臣葆桢籌商。
此台南諸路布置之情形也。
五月二十九日,台灣道夏獻綸由旗後坐輪船北去。
三十日泊澎湖,即有紳董等禀稱,前有倭船一隻,駛近口岸放炮,居民驚慌。
該道谕以此地已有輪船駐紮,續當添募水勇,民間宜急辦鄉團。
初一日抵滬尾,初二日抵雞籠,初三日抵蘇澳。
現據禀稱:淡、蘭各處鄉團,業經剀谕舉辦,該紳民等俱知踴躍趨公。
淡屬者派員會辦,蘭屬者該道躬駐蘇澳督之。
蘇澳民番關鍵之區,港道寬深,非東南風輪舶亦可停泊。
而倭人之在北路者,全用利誘,非如南路之惟以威脅,番民愚蠢,往往墜其術中,招撫較難,而情形尤急。
查本年四月間,倭人劉穆齋等,雇墨西國人卑噜船隻赴後山岐萊等處,船至花蓮港打破。
時有加禮宛社及七交川等五社生番,助之拖曳上岸。
該倭人等以被濕貨物分給各番,餘物未動。
且登岸寄住五社番莊。
嗣倭人成富清風及卑噜先回,路經頭圍,晤縣丞鄒祖壽,僅雲此次失去洋銀一千餘圓。
詢其緣故,答應含糊。
劉穆齋等三人又作一起,回至蘇澳。
該道拟先将此案徹底查辦。
社番如無搶其财物,即令各具切結帶回,以免日後倭奴借口,兼可随機招撫岐萊一帶,聽我指揮。
滬尾稅務司好博遜熟察倭情,頗深義憤,願出相助,許與委員偕行,以為征證。
惟由蘇澳至岐萊,港道艱險異常,輪船既不能通,小艇須候風汛。
開通陸路,曠日需時。
該道以所部一營,駐紮蘇澳,兵力甚單,拟就淡、蘭添募土勇兩營,有事則當勇,無事則開山。
山路既開,即可分移岐萊各處墾荒等語。
至所需火藥,臣等已派輪船趕運赴之。
此台北諸路布置之情形也。
六月初五日,濟安輪船自津歸,臣李鴻章寄來洋炮二十尊、洋火藥四萬磅。
初八日,永保輪船自粵至,臣鶴年撥解洋火藥三萬磅。
現雖南北防務,略有端倪,鄉團募勇,漸次舉辦,而采購西洋船炮,尚無定局,招募繪畫炮台洋匠,亦尚未到。
東洋探報,變态日增,勿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備之,非得大枝勁旅,仍無以壯民氣而戢戎心。
前者請旨饬提督唐定奎統帶徐州洋槍隊十三營至台,合無仰懇天恩催其迅速前來。
臣等業一面備集輪船,到瓜洲口迎之矣。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奏,台灣南北路防守情形,請饬淮軍迅速來台一折。
日本兵營麇聚龜山、風港等處,不時遊弋各莊,且有脅偪大鳥萬、幹仔帛二社到營說和及在茄鹿塘哨探情事,沈葆桢現饬王開俊由東港進紮枋寮、戴德祥由鳳山填紮東港。
潘霨與曾元福等馳赴鳳山招募土勇激勵鄉團,并于海口要隘催建兵棚,以備淮軍分紮。
台北諸路,以夏獻綸所部一營駐紮蘇澳,拟就淡、蘭添募土勇兩營,以厚兵力,并開通山路,即可分移岐萊各處墾荒。
布置尚屬周妥。
即饬沈葆桢饬令派出各軍認真防守,毋稍疏虞。
并令潘霨等将生番各社,設法招徕,俾為我用。
倭人雇墨西國船隻被傷一案,并着沈葆桢、文煜、李鶴年、王凱泰饬令夏獻綸速行辦結;仍一面招撫岐萊各處生番,剀切曉谕,毋為倭人利誘,堕其術中。
省城各路海防,文煜等務當嚴密布置。
現在濟安等輪船次第駛回,台灣南北防務,略有端倪,沈葆桢等惟當慎密防維,固不可掉以輕心,亦不宜冒昧從事,總期審度機宜,悉心籌劃,以副委任。
唐定奎所帶徐州洋槍隊十三營,現在曾否起程?着李鴻章、李宗羲、張樹聲饬令該提督迅速赴台,以資得力。
沈葆桢等又奏 正繕折聞,長勝輪船由工次到台,奉五月二十七日上谕:沈葆桢現于淡水等處派兵駐紮,由羅大春督率巡防等因,欽此。
查閩局輪船,梭巡台灣各口岸,往來無間,近省一帶信息,可以互通,所有臣等彼此函牍,投遞尚無阻滞。
水師提督彭楚漢,臣等曾請旨饬其統率洋槍隊航海東來。
嗣準臣李鴻章函稱,所撥徐州之十三營有提督唐定奎統之。
今彭楚漢奉旨馳赴新任,金、廈諸防,尤資鞏固,台、澎氣脈,亦藉以通;所有欽感下私,合再附片陳明。
朱批:知道了。
署山東巡撫漕運總督文彬奏 竊奴才奉到軍機大臣密寄,五月三十日奉上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濱海防務一折等因,欽此。
奴才伏思洋人重利,作為奇巧以争之,愈巧則愈難持久,漸至财耗利微,勢必迫為争奪。
即以通商論,當其未設口岸以前,洋貨已遍行内地;迨通商後,所銷之貨,仍不過此數,而彼則添此無數口岸,蓋房用人,所費不赀,因而得利亦少。
又如輪船一事,當其創造也,船少煤賤,獲利較易;今則船日加多,煤日見少,竭外國之煤,不足以供其用,而仰給中國,久而久之,煤亦有時而竭,則輪船頓廢。
彼一賠本,必有計以求償,求之不得,勢将用武。
蓋洋人之情,利在外國,則彼此并吞,利在中原,則連橫要挾。
貪得無厭,總有不能以口舌羁縻之一日。
總理衙門奏請饬沿海各省振刷精神,以挽積弱之勢,誠為老成謀國,洞見機先。
奴才恭讀聖谕,詳閱原折,謹就山東情形為皇上陳之。
山東威海一帶産金,登州一帶出鐵,與夫東府近海州縣之煤窯,洋人垂涎已久,将來勢所必争。
禦之之道,一曰選将才。
治夷與剿匪不同。
中原土匪肆擾,萃數省兵力,且有時借重洋兵,資其利器,轉戰數年,始克平定。
夫以土匪烏合之衆,尚且勝敗不常,戰守屢乖。
今以僥幸成功之将,禦洋人訓練之師,孰得孰失,不待智者而後決。
此将才之難也。
一曰制軍器。
器械精巧,洋人為最。
在彼諸國互争雄長,各有利器,不肯輕以示人。
一經人知,即售以牟利。
必更殚精竭慮,再制精者。
如洋槍、洋炮已利,而今更有後镗者矣;輪船已利,而今更有鐵甲者矣。
狡狯者夷情也,詭秘者兵法也。
以狡狯之人,行詭秘之事,彼炫其奇,以多方誤我,竭我财力,一旦對壘,彼自用之器,必有更利于此者,則我為其所制。
此制器之難也。
一曰慎防守。
夷人數術精通,每有建造,動合算法。
則我之沿海防守,築炮台、立圍寨,稍有不合,既不适用,且先已為彼所輕。
此防守不可不慎也。
一曰審地勢。
水上争鋒,可勝不可敗。
何也?一敗則船隻器械,必有損失。
一經損失,整頓費多,恐難再振。
況水戰則我客彼主,陸戰則我主彼客;主客形分;戰守勢異。
彼洋人雖于中原之地,各處遊曆,其用心亦必詳審地勢,而臨時布置伏防,則憑識力,制勝之機,全恃乎此。
山東形勢可憑,民力可用。
奴才此次閱兵東府,見其武勇猶昔,而民風漸薄,心竊憂之。
當此之時,以固結民心為第一要務,民心既固,不難成節制訓練之師。
所謂有勇知方,誠非朝夕所能課效。
而以奴才料之,此次日本有事生番,未必不因台灣後山之金沙溪可以淘金而往。
如果為此,彼有所利,則暫時得志,不暇他計;彼無所利,則必多方要求,暗中另籌勝算,一時未必即逞。
我乘此時,正當為自強之計。
以山東民情而論,訓練教養,三年可成勁旅。
所有應用戰守器具,防具或可購自外洋,戰具則必須自造。
蓋器無利鈍,以習用不習用為利鈍也。
至于設防處所,則以登州府城為要。
此外各岸口兵力不能遍及,或設伏以劫之,或嚴守以扼之,惟在調度得人。
平時成竹在胸,臨事庶無贻誤。
此時不必張皇,總以不動聲色、有意無意之間,相機布置,以免耗帑饷而啟戎心。
總之,洋人狡詐靈警,在我果能施設得當,訓練有方,使彼不敢輕視,則不戰屈人,是為上計。
必不得已而用兵,謀成後戰,使彼三戰三敗,則其财匮智窮。
日本陸戰雖冠諸夷,亦未必即能逞志也。
文彬又奏 再山東地勢,戰守可憑,奴才自當竭力布置。
惟近接天津,洋船閱時可到。
如山東有事,彼必分赴天津,以相牽制。
天津陸路無險可扼,必防守确有把握,方可言戰。
奴才遇有重大洋務,當與直隸督臣李鴻章和衷共濟,密商妥籌,總期維持全局,斷不敢鹵莽從事,取快一時,緻難收拾也。
谕軍機大臣等 文彬奏籌議海防事宜一折,所陳選将才、制軍器、慎防守、審地勢各條,本系自強要務,惟須實事求是,立見施行,方能有把握,不緻徒托空言。
事前固不可張皇,而未雨綢缪,布置必期周密。
該署撫于訓練設防諸事,雖已奏及,尚未将實在辦法,确切指陳。
究應如何豫籌經費,慎選人材,諒文彬必有籌策,即着直抒所見,詳細奏聞,請旨辦理,毋再含混。
另片奏遇有洋務當與李鴻章密商妥籌等語,直、東壤地相接,海道毗連,自應聲息互通,彼此聯為一氣。
嗣後遇有洋務,應與李鴻章商辦者,着該署撫随時知照,和衷共濟,毋失機宜。
原折、片留中。
七月丙午(初六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臣衙門于五月初一日,軍機處鈔交欽奉上谕:文煜、李鶴年、沈葆桢奏,遵旨會籌台灣防務大概情形一折,準其将閩省存款,移緩就急,酌量動用;如有不敷,即照所請暫借洋款,以應急需等因,欽此。
并準沈葆桢等咨鈔奏稿前來。
臣等伏查台灣防務吃緊,調兵募勇,以及購買軍火船炮各件,在在需饷,自宜寬為籌備,以期應手。
惟各國向以通商牟利,無事之時,尚于約外多所要求,現因事機萬緊,辄向洋商籌借洋款,雖今日悉意經營者,皆關軍國之計,不至耗财無益,緻為彼族所輕,然急而與謀,居奇不免,即使照常議息,分年歸還,要亦不外各省海關按結分扣。
恐嗣後部庫之支绌日形,外國之要求日甚,通盤籌劃,實非計之得者。
臣等悉心公同商酌,除現由該省業經遵旨議借若幹暫應急需外,拟請饬下戶部權衡利害,酌度緩急,非至萬不得已,不可籌借洋款。
總期于無可設法之中,竭力籌劃,以濟時艱。
朱批:依議。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九十五。
七月戊申(初八日)江蘇巡撫張樹聲奏 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十三年五月三十日奉上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兵紮番社,濱海防務,請饬先事籌辦一折。
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亟應一體設防等因,欽此。
又奏六月十二日寄谕:李鴻章奏,遵旨籌派洋槍隊航海馳赴台防,并請饬調駐陝銘軍東來,以備南北海口策應一折。
着照所請,即饬唐定奎統帶所部步隊六千五百人,由徐拔赴瓜洲口,分起航海赴台,聽候沈葆桢調遣,由李宗羲、張樹聲饬調滬局輪船,暫雇用招商局輪船,駛赴瓜洲,以備該軍東渡等因,欽此。
除恭錄移行欽遵辦理、并咨山東、浙江各撫臣一體會商聯絡外,伏查日本開釁台番,骎骎内偪,雖經沈葆桢等反複诘責,至今堅不退兵。
倭人狡詐多端,意指洵為叵測,江蘇乃中外通商總彙,沿海濱江縱橫各千餘裡,港嶼林立,防不勝防,誠如總理衙門所奏,不趁此時振刷精神,一旦事變猝來,實屬不堪設想。
綜核江南形勢,以吳淞内洋為外海入江、并南通黃浦、内達蘇松第一關鍵。
惟洋面過闊,控扼匪易。
其次則狼、福兩山以上,如江陰之鵝鼻嘴、丹徒之圌山關,均屬天生鎖鑰,乃長江下遊門戶。
各該處向有墩台炮壘,軍興以後,廢址僅存。
臣于倭兵初抵台境時,即與督臣李宗羲往複函商,殆無虛日。
并約提臣李朝斌來省,密籌備禦事宜。
先就現在水陸兵力,扼紮江海各要隘,會哨分防,以壯聲勢。
惟近日海上用兵,必恃西洋船炮,若但用相沿舊法,防務實無把握。
急宜修築江海炮台,密購外洋利器,用備不虞。
而購炮築台,委曲繁重,決非旦夕所能集事。
所有籌款設防,先期商辦情形,業由李宗羲附片會陳聖鑒在案。
蘇省留防淮勇僅止二十餘營,分戍大江南北,彈壓巡防。
臣與李宗羲會商,本拟将現駐徐州之淮勇十六營酌撥南來,移緩就急,适準李鴻章、沈葆桢先後來函,奏請該軍赴台,當即函囑提督唐定奎整隊以待。
茲奉谕旨,又經飛饬欽遵,并饬蘇松太道沈秉成,前台灣道吳大廷等分别調雇滬局、招商局各項輪船,駛赴瓜洲,裝送唐定奎一軍,分起東渡。
并據徐州道禀報,唐軍定于六月二十日自徐郡宿遷接續啟行,兼程南下。
江省少此勁旅,兵力更單,幸蒙我皇上通籌并顧,準調駐陝銘軍移紮南北适中之地,借壯聲援。
計該營東下,約在中秋節以後。
臣等現已密派妥員,馳赴江陰、上海等處,查勘水陸形勢,以備臨時商調策應。
蘇、滬華洋錯雜,民氣浮嚣,動辄謠言四起。
當此邊釁将開,大局未定之時,臣惟有不動聲色,随時察看緩急,密商督臣殚力籌維,斷不敢稍涉張皇,緻滋紛擾,亦不敢稍涉懈緩,贻誤事機,以仰副聖主緩靖東南、有備無患之至意。
朱批:知道了。
仍着随時與李宗羲密籌妥辦,毋誤事機。
七月辛亥(十一日)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奏 竊查同治十三年五月十六日,準閩浙督臣李鶴年咨,準欽差大臣沈葆桢函商,奏調奴才駐紮台北蘇澳,本應照咨辦理,緣先準福州将軍文煜、督臣李鶴年咨會創設練營,招募壯勇,以固内地,事方經營伊始,未便分身;其蘇澳應即别調鎮将扼紮,登時咨覆去後。
旋于五月二十一日,由奴才密奏日本狂悖漸形、籌防大略折内,陳明尚未赴台。
嗣準督臣咨會,督率兵勇移駐廈門,業經奏請在案。
茲複準督臣咨開,仍應前往蘇澳駐守,以赴事機。
正在定期起行間,又于六月十五日函催前來,并恭錄本年五月二十七日奉上谕:現于淡水等處派兵駐紮,由羅大春督率巡防,責任綦重,仍當遵奉前旨,檄令即日赴台,以資得力等因,欽此。
查曆任提督赴台剿匪及查辦閩粵關案,均系帶印往還,以資钤束而便調遣。
現在奴才仿照向章,赍帶印信,于本年六月二十日,由泉州臭塗口,乘坐靖遠輪船,随帶親勇一哨,計一百零八員名,放洋東渡。
本衙門日行事件,委令提标中軍參将周德富代拆代行。
該參将樸誠谙練,人甚可靠。
如系緊要公事,仍饬随時包封交奴才常雇停泊蚶江口船隻遞至行營,親自核辦。
朱批:知道了。
七月壬子(十二日)兩江總督李宗羲奏 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密寄,同治十三年五月三十日奉上谕: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亟應一體設防等因,欽此。
仰見皇上訓示周詳、先事豫籌之至意。
臣等伏查江蘇海口極多,防不勝防。
若論蘇、常門戶,自以寶山、吳淞口兩處,尤為緊要。
然論向來之形勢,則扼險設防,實為天然關鍵。
論目前之情事,則通商互市已久,盡撤藩籬。
論者謂西洋各國,麇聚上海,坦然示以不疑,或可釋猜嫌而為援助。
此雖審度時勢之論,究屬僥幸萬一之謀。
況江防、海防,無論有事、無事,均不可無備。
惟寶山、吳淞等處,非大枝隊伍,不足以資控扼。
其餘如崇明等處,以及入江後、江陰以上沿江一路,雖不能處處設兵,而擇要駐守,與相機策宜,合而計之,必須五、六萬人,方可略資展布。
論兵力則無此勁旅,論饷項則無此巨款。
展轉躊躇,蓋寝饋不安者數月于茲矣。
臣初與撫臣函商,本拟将提督唐定奎所統武毅軍十三營,由徐州移調南來,為海疆重鎮。
現因閩省需兵,業經直隸督臣李鴻章奏調福建,自應先其所急,饬令迅速前往。
而蘇州防勇,本屬無多,即江甯亦僅有記名提督吳長慶所統慶字八營,前蘇松鎮總兵章合才所統合字六營,記名提督朱淮森所統新兵五營,除雨花台屯紮六營、省城留駐三營、鎮江分紮一營、揚州分紮兩營不敢輕動外,現以兩營開拔鵝鼻嘴,三營開拔烏龍山,趕築炮台,又一營會同撫臣所派蔡金章一營,共紮吳淞,暫顧門戶。
又經撫臣抽調樊政升一營,權紮浏河。
處處俱形單薄。
且圌山關各隘,均應設防,尚無營勇可以調紮。
臣上次曾奏明拟于吳淞、江陰等處堅築炮台。
約計炮台一處,總須鎮紮三、四營。
如辦成五、六處,即須守兵二十餘營。
現已檄饬吳長慶添募四營、章合才添募一營、朱淮森添募一營、記名總兵劉啟發招募一營。
又派前雲南鶴麗鎮總兵宋國永、前貴州威寗鎮總兵萬化林、記名提督高占彪各募二營。
又前記名提督成大吉,為前安徽撫臣李續宜舊部骁将,侍郎彭玉麟極稱之,現亦檄饬招募二營。
又檄蘇松鎮總兵滕嗣林,以崇明孤懸海口,應在本處招募一營,略補水師之不足。
以上共添十六營。
内吳長慶、章合才、朱淮森、高占彪所募八營,拟令就近招募,成軍較易;其宋國永等在湖南北招集舊勇,尚需時日,即使各營募齊,猶須訓練精熟,方能得力。
惟現在吳淞僅紮兩營,兵力過薄。
因思昨奉寄谕,饬令臬司劉盛藻統率陝防武毅銘軍馬步十二營,拔赴濟甯、徐州一帶扼紮,以備南北海口策應等因,欽此
臣等伏讀之下,感激莫名。
臣霨前自琅■〈王喬〉歸,即函緻倭使柳原前光申明前約。
嗣接其來信,以未得聯銜印文為詞,無非立意刁難,宕延時日。
臣等如其所請,換聯銜印文寄給。
聞柳原已由滬入都矣。
倭營雖麇聚龜山、風港等處,仍不時遊弋各莊。
五月二十八日,有倭兵五人在柴城調戲民婦張楊氏,其族人張來生前往阻止,為倭奴刃戳,身受重傷數處。
鄉鄰擲石喊捕,一倭兵頭額被傷,乃歸率五、六十人尋殺,經其魁遏之始息。
臣等一面委員驗明張來生傷痕,一面照會倭将查辦。
據委員報稱,張來生傷已漸瘥,而倭将于臣等照會仍置之不覆。
六月初三日,山後有大鳥萬、千仔帛二社,被脅至倭營說和。
初四日,又有倭兵百餘名添紮風港。
下午有倭兵四人,至離風港二十四裡之茄鹿塘哨探。
臣等思該處迫近枋寮,急宜防衛,一面劄饬王開俊由東港帶兵進紮枋寮,以戴德祥一營由鳳山填紮東港。
初七日,臣霨偕前署鎮曾元福、稅務司薄朗暨委員人等馳赴鳳山舊城,一面招募土勇,一面獎勵鄉團。
次日,旋親履海口之打鼓山、大科圍、五塊厝等地踩勘,分别要隘,催建兵棚,以便淮軍到時分紮。
沿途莊衆鼓舞歡迎,民情尚覺安固。
當臣霨至舊城之日,鎮臣張其光業至鳳山,周巡下淡水之麟樂、上元等莊。
同知袁聞柝派往卑南之弁回報,卑南番目與西路各社生番素無來往,仍須從下淡水一帶,先行設法招徕開路,方有把握。
适張其光到彼查勘,詢自土人,鹹以由潮州莊開通,路直而坦。
現拟招徕後再行動工。
當張其光之到鳳山也,千總郭占鳌帶昆侖铙、望祖力、扶圳、鹿坡角四社番人遮谒,已經慰遣還山。
迨抵下淡水,都司丁汝霖複禀稱,山豬毛社番之總頭人,亦願出山求見;張其光遂駐騎待之。
十一日,臣霨留曾元福、薄朗等于鳳山,募勇練軍,躬馳歸郡,将所勘營地繪圖貼說帶歸,與臣葆桢籌商。
此台南諸路布置之情形也。
五月二十九日,台灣道夏獻綸由旗後坐輪船北去。
三十日泊澎湖,即有紳董等禀稱,前有倭船一隻,駛近口岸放炮,居民驚慌。
該道谕以此地已有輪船駐紮,續當添募水勇,民間宜急辦鄉團。
初一日抵滬尾,初二日抵雞籠,初三日抵蘇澳。
現據禀稱:淡、蘭各處鄉團,業經剀谕舉辦,該紳民等俱知踴躍趨公。
淡屬者派員會辦,蘭屬者該道躬駐蘇澳督之。
蘇澳民番關鍵之區,港道寬深,非東南風輪舶亦可停泊。
而倭人之在北路者,全用利誘,非如南路之惟以威脅,番民愚蠢,往往墜其術中,招撫較難,而情形尤急。
查本年四月間,倭人劉穆齋等,雇墨西國人卑噜船隻赴後山岐萊等處,船至花蓮港打破。
時有加禮宛社及七交川等五社生番,助之拖曳上岸。
該倭人等以被濕貨物分給各番,餘物未動。
且登岸寄住五社番莊。
嗣倭人成富清風及卑噜先回,路經頭圍,晤縣丞鄒祖壽,僅雲此次失去洋銀一千餘圓。
詢其緣故,答應含糊。
劉穆齋等三人又作一起,回至蘇澳。
該道拟先将此案徹底查辦。
社番如無搶其财物,即令各具切結帶回,以免日後倭奴借口,兼可随機招撫岐萊一帶,聽我指揮。
滬尾稅務司好博遜熟察倭情,頗深義憤,願出相助,許與委員偕行,以為征證。
惟由蘇澳至岐萊,港道艱險異常,輪船既不能通,小艇須候風汛。
開通陸路,曠日需時。
該道以所部一營,駐紮蘇澳,兵力甚單,拟就淡、蘭添募土勇兩營,有事則當勇,無事則開山。
山路既開,即可分移岐萊各處墾荒等語。
至所需火藥,臣等已派輪船趕運赴之。
此台北諸路布置之情形也。
六月初五日,濟安輪船自津歸,臣李鴻章寄來洋炮二十尊、洋火藥四萬磅。
初八日,永保輪船自粵至,臣鶴年撥解洋火藥三萬磅。
現雖南北防務,略有端倪,鄉團募勇,漸次舉辦,而采購西洋船炮,尚無定局,招募繪畫炮台洋匠,亦尚未到。
東洋探報,變态日增,勿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備之,非得大枝勁旅,仍無以壯民氣而戢戎心。
前者請旨饬提督唐定奎統帶徐州洋槍隊十三營至台,合無仰懇天恩催其迅速前來。
臣等業一面備集輪船,到瓜洲口迎之矣。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奏,台灣南北路防守情形,請饬淮軍迅速來台一折。
日本兵營麇聚龜山、風港等處,不時遊弋各莊,且有脅偪大鳥萬、幹仔帛二社到營說和及在茄鹿塘哨探情事,沈葆桢現饬王開俊由東港進紮枋寮、戴德祥由鳳山填紮東港。
潘霨與曾元福等馳赴鳳山招募土勇激勵鄉團,并于海口要隘催建兵棚,以備淮軍分紮。
台北諸路,以夏獻綸所部一營駐紮蘇澳,拟就淡、蘭添募土勇兩營,以厚兵力,并開通山路,即可分移岐萊各處墾荒。
布置尚屬周妥。
即饬沈葆桢饬令派出各軍認真防守,毋稍疏虞。
并令潘霨等将生番各社,設法招徕,俾為我用。
倭人雇墨西國船隻被傷一案,并着沈葆桢、文煜、李鶴年、王凱泰饬令夏獻綸速行辦結;仍一面招撫岐萊各處生番,剀切曉谕,毋為倭人利誘,堕其術中。
省城各路海防,文煜等務當嚴密布置。
現在濟安等輪船次第駛回,台灣南北防務,略有端倪,沈葆桢等惟當慎密防維,固不可掉以輕心,亦不宜冒昧從事,總期審度機宜,悉心籌劃,以副委任。
唐定奎所帶徐州洋槍隊十三營,現在曾否起程?着李鴻章、李宗羲、張樹聲饬令該提督迅速赴台,以資得力。
沈葆桢等又奏 正繕折聞,長勝輪船由工次到台,奉五月二十七日上谕:沈葆桢現于淡水等處派兵駐紮,由羅大春督率巡防等因,欽此。
查閩局輪船,梭巡台灣各口岸,往來無間,近省一帶信息,可以互通,所有臣等彼此函牍,投遞尚無阻滞。
水師提督彭楚漢,臣等曾請旨饬其統率洋槍隊航海東來。
嗣準臣李鴻章函稱,所撥徐州之十三營有提督唐定奎統之。
今彭楚漢奉旨馳赴新任,金、廈諸防,尤資鞏固,台、澎氣脈,亦藉以通;所有欽感下私,合再附片陳明。
朱批:知道了。
署山東巡撫漕運總督文彬奏 竊奴才奉到軍機大臣密寄,五月三十日奉上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濱海防務一折等因,欽此。
奴才伏思洋人重利,作為奇巧以争之,愈巧則愈難持久,漸至财耗利微,勢必迫為争奪。
即以通商論,當其未設口岸以前,洋貨已遍行内地;迨通商後,所銷之貨,仍不過此數,而彼則添此無數口岸,蓋房用人,所費不赀,因而得利亦少。
又如輪船一事,當其創造也,船少煤賤,獲利較易;今則船日加多,煤日見少,竭外國之煤,不足以供其用,而仰給中國,久而久之,煤亦有時而竭,則輪船頓廢。
彼一賠本,必有計以求償,求之不得,勢将用武。
蓋洋人之情,利在外國,則彼此并吞,利在中原,則連橫要挾。
貪得無厭,總有不能以口舌羁縻之一日。
總理衙門奏請饬沿海各省振刷精神,以挽積弱之勢,誠為老成謀國,洞見機先。
奴才恭讀聖谕,詳閱原折,謹就山東情形為皇上陳之。
山東威海一帶産金,登州一帶出鐵,與夫東府近海州縣之煤窯,洋人垂涎已久,将來勢所必争。
禦之之道,一曰選将才。
治夷與剿匪不同。
中原土匪肆擾,萃數省兵力,且有時借重洋兵,資其利器,轉戰數年,始克平定。
夫以土匪烏合之衆,尚且勝敗不常,戰守屢乖。
今以僥幸成功之将,禦洋人訓練之師,孰得孰失,不待智者而後決。
此将才之難也。
一曰制軍器。
器械精巧,洋人為最。
在彼諸國互争雄長,各有利器,不肯輕以示人。
一經人知,即售以牟利。
必更殚精竭慮,再制精者。
如洋槍、洋炮已利,而今更有後镗者矣;輪船已利,而今更有鐵甲者矣。
狡狯者夷情也,詭秘者兵法也。
以狡狯之人,行詭秘之事,彼炫其奇,以多方誤我,竭我财力,一旦對壘,彼自用之器,必有更利于此者,則我為其所制。
此制器之難也。
一曰慎防守。
夷人數術精通,每有建造,動合算法。
則我之沿海防守,築炮台、立圍寨,稍有不合,既不适用,且先已為彼所輕。
此防守不可不慎也。
一曰審地勢。
水上争鋒,可勝不可敗。
何也?一敗則船隻器械,必有損失。
一經損失,整頓費多,恐難再振。
況水戰則我客彼主,陸戰則我主彼客;主客形分;戰守勢異。
彼洋人雖于中原之地,各處遊曆,其用心亦必詳審地勢,而臨時布置伏防,則憑識力,制勝之機,全恃乎此。
山東形勢可憑,民力可用。
奴才此次閱兵東府,見其武勇猶昔,而民風漸薄,心竊憂之。
當此之時,以固結民心為第一要務,民心既固,不難成節制訓練之師。
所謂有勇知方,誠非朝夕所能課效。
而以奴才料之,此次日本有事生番,未必不因台灣後山之金沙溪可以淘金而往。
如果為此,彼有所利,則暫時得志,不暇他計;彼無所利,則必多方要求,暗中另籌勝算,一時未必即逞。
我乘此時,正當為自強之計。
以山東民情而論,訓練教養,三年可成勁旅。
所有應用戰守器具,防具或可購自外洋,戰具則必須自造。
蓋器無利鈍,以習用不習用為利鈍也。
至于設防處所,則以登州府城為要。
此外各岸口兵力不能遍及,或設伏以劫之,或嚴守以扼之,惟在調度得人。
平時成竹在胸,臨事庶無贻誤。
此時不必張皇,總以不動聲色、有意無意之間,相機布置,以免耗帑饷而啟戎心。
總之,洋人狡詐靈警,在我果能施設得當,訓練有方,使彼不敢輕視,則不戰屈人,是為上計。
必不得已而用兵,謀成後戰,使彼三戰三敗,則其财匮智窮。
日本陸戰雖冠諸夷,亦未必即能逞志也。
文彬又奏 再山東地勢,戰守可憑,奴才自當竭力布置。
惟近接天津,洋船閱時可到。
如山東有事,彼必分赴天津,以相牽制。
天津陸路無險可扼,必防守确有把握,方可言戰。
奴才遇有重大洋務,當與直隸督臣李鴻章和衷共濟,密商妥籌,總期維持全局,斷不敢鹵莽從事,取快一時,緻難收拾也。
谕軍機大臣等 文彬奏籌議海防事宜一折,所陳選将才、制軍器、慎防守、審地勢各條,本系自強要務,惟須實事求是,立見施行,方能有把握,不緻徒托空言。
事前固不可張皇,而未雨綢缪,布置必期周密。
該署撫于訓練設防諸事,雖已奏及,尚未将實在辦法,确切指陳。
究應如何豫籌經費,慎選人材,諒文彬必有籌策,即着直抒所見,詳細奏聞,請旨辦理,毋再含混。
另片奏遇有洋務當與李鴻章密商妥籌等語,直、東壤地相接,海道毗連,自應聲息互通,彼此聯為一氣。
嗣後遇有洋務,應與李鴻章商辦者,着該署撫随時知照,和衷共濟,毋失機宜。
原折、片留中。
七月丙午(初六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臣衙門于五月初一日,軍機處鈔交欽奉上谕:文煜、李鶴年、沈葆桢奏,遵旨會籌台灣防務大概情形一折,準其将閩省存款,移緩就急,酌量動用;如有不敷,即照所請暫借洋款,以應急需等因,欽此。
并準沈葆桢等咨鈔奏稿前來。
臣等伏查台灣防務吃緊,調兵募勇,以及購買軍火船炮各件,在在需饷,自宜寬為籌備,以期應手。
惟各國向以通商牟利,無事之時,尚于約外多所要求,現因事機萬緊,辄向洋商籌借洋款,雖今日悉意經營者,皆關軍國之計,不至耗财無益,緻為彼族所輕,然急而與謀,居奇不免,即使照常議息,分年歸還,要亦不外各省海關按結分扣。
恐嗣後部庫之支绌日形,外國之要求日甚,通盤籌劃,實非計之得者。
臣等悉心公同商酌,除現由該省業經遵旨議借若幹暫應急需外,拟請饬下戶部權衡利害,酌度緩急,非至萬不得已,不可籌借洋款。
總期于無可設法之中,竭力籌劃,以濟時艱。
朱批:依議。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九十五。
七月戊申(初八日)江蘇巡撫張樹聲奏 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十三年五月三十日奉上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兵紮番社,濱海防務,請饬先事籌辦一折。
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亟應一體設防等因,欽此。
又奏六月十二日寄谕:李鴻章奏,遵旨籌派洋槍隊航海馳赴台防,并請饬調駐陝銘軍東來,以備南北海口策應一折。
着照所請,即饬唐定奎統帶所部步隊六千五百人,由徐拔赴瓜洲口,分起航海赴台,聽候沈葆桢調遣,由李宗羲、張樹聲饬調滬局輪船,暫雇用招商局輪船,駛赴瓜洲,以備該軍東渡等因,欽此。
除恭錄移行欽遵辦理、并咨山東、浙江各撫臣一體會商聯絡外,伏查日本開釁台番,骎骎内偪,雖經沈葆桢等反複诘責,至今堅不退兵。
倭人狡詐多端,意指洵為叵測,江蘇乃中外通商總彙,沿海濱江縱橫各千餘裡,港嶼林立,防不勝防,誠如總理衙門所奏,不趁此時振刷精神,一旦事變猝來,實屬不堪設想。
綜核江南形勢,以吳淞内洋為外海入江、并南通黃浦、内達蘇松第一關鍵。
惟洋面過闊,控扼匪易。
其次則狼、福兩山以上,如江陰之鵝鼻嘴、丹徒之圌山關,均屬天生鎖鑰,乃長江下遊門戶。
各該處向有墩台炮壘,軍興以後,廢址僅存。
臣于倭兵初抵台境時,即與督臣李宗羲往複函商,殆無虛日。
并約提臣李朝斌來省,密籌備禦事宜。
先就現在水陸兵力,扼紮江海各要隘,會哨分防,以壯聲勢。
惟近日海上用兵,必恃西洋船炮,若但用相沿舊法,防務實無把握。
急宜修築江海炮台,密購外洋利器,用備不虞。
而購炮築台,委曲繁重,決非旦夕所能集事。
所有籌款設防,先期商辦情形,業由李宗羲附片會陳聖鑒在案。
蘇省留防淮勇僅止二十餘營,分戍大江南北,彈壓巡防。
臣與李宗羲會商,本拟将現駐徐州之淮勇十六營酌撥南來,移緩就急,适準李鴻章、沈葆桢先後來函,奏請該軍赴台,當即函囑提督唐定奎整隊以待。
茲奉谕旨,又經飛饬欽遵,并饬蘇松太道沈秉成,前台灣道吳大廷等分别調雇滬局、招商局各項輪船,駛赴瓜洲,裝送唐定奎一軍,分起東渡。
并據徐州道禀報,唐軍定于六月二十日自徐郡宿遷接續啟行,兼程南下。
江省少此勁旅,兵力更單,幸蒙我皇上通籌并顧,準調駐陝銘軍移紮南北适中之地,借壯聲援。
計該營東下,約在中秋節以後。
臣等現已密派妥員,馳赴江陰、上海等處,查勘水陸形勢,以備臨時商調策應。
蘇、滬華洋錯雜,民氣浮嚣,動辄謠言四起。
當此邊釁将開,大局未定之時,臣惟有不動聲色,随時察看緩急,密商督臣殚力籌維,斷不敢稍涉張皇,緻滋紛擾,亦不敢稍涉懈緩,贻誤事機,以仰副聖主緩靖東南、有備無患之至意。
朱批:知道了。
仍着随時與李宗羲密籌妥辦,毋誤事機。
七月辛亥(十一日)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奏 竊查同治十三年五月十六日,準閩浙督臣李鶴年咨,準欽差大臣沈葆桢函商,奏調奴才駐紮台北蘇澳,本應照咨辦理,緣先準福州将軍文煜、督臣李鶴年咨會創設練營,招募壯勇,以固内地,事方經營伊始,未便分身;其蘇澳應即别調鎮将扼紮,登時咨覆去後。
旋于五月二十一日,由奴才密奏日本狂悖漸形、籌防大略折内,陳明尚未赴台。
嗣準督臣咨會,督率兵勇移駐廈門,業經奏請在案。
茲複準督臣咨開,仍應前往蘇澳駐守,以赴事機。
正在定期起行間,又于六月十五日函催前來,并恭錄本年五月二十七日奉上谕:現于淡水等處派兵駐紮,由羅大春督率巡防,責任綦重,仍當遵奉前旨,檄令即日赴台,以資得力等因,欽此。
查曆任提督赴台剿匪及查辦閩粵關案,均系帶印往還,以資钤束而便調遣。
現在奴才仿照向章,赍帶印信,于本年六月二十日,由泉州臭塗口,乘坐靖遠輪船,随帶親勇一哨,計一百零八員名,放洋東渡。
本衙門日行事件,委令提标中軍參将周德富代拆代行。
該參将樸誠谙練,人甚可靠。
如系緊要公事,仍饬随時包封交奴才常雇停泊蚶江口船隻遞至行營,親自核辦。
朱批:知道了。
七月壬子(十二日)兩江總督李宗羲奏 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密寄,同治十三年五月三十日奉上谕: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亟應一體設防等因,欽此。
仰見皇上訓示周詳、先事豫籌之至意。
臣等伏查江蘇海口極多,防不勝防。
若論蘇、常門戶,自以寶山、吳淞口兩處,尤為緊要。
然論向來之形勢,則扼險設防,實為天然關鍵。
論目前之情事,則通商互市已久,盡撤藩籬。
論者謂西洋各國,麇聚上海,坦然示以不疑,或可釋猜嫌而為援助。
此雖審度時勢之論,究屬僥幸萬一之謀。
況江防、海防,無論有事、無事,均不可無備。
惟寶山、吳淞等處,非大枝隊伍,不足以資控扼。
其餘如崇明等處,以及入江後、江陰以上沿江一路,雖不能處處設兵,而擇要駐守,與相機策宜,合而計之,必須五、六萬人,方可略資展布。
論兵力則無此勁旅,論饷項則無此巨款。
展轉躊躇,蓋寝饋不安者數月于茲矣。
臣初與撫臣函商,本拟将提督唐定奎所統武毅軍十三營,由徐州移調南來,為海疆重鎮。
現因閩省需兵,業經直隸督臣李鴻章奏調福建,自應先其所急,饬令迅速前往。
而蘇州防勇,本屬無多,即江甯亦僅有記名提督吳長慶所統慶字八營,前蘇松鎮總兵章合才所統合字六營,記名提督朱淮森所統新兵五營,除雨花台屯紮六營、省城留駐三營、鎮江分紮一營、揚州分紮兩營不敢輕動外,現以兩營開拔鵝鼻嘴,三營開拔烏龍山,趕築炮台,又一營會同撫臣所派蔡金章一營,共紮吳淞,暫顧門戶。
又經撫臣抽調樊政升一營,權紮浏河。
處處俱形單薄。
且圌山關各隘,均應設防,尚無營勇可以調紮。
臣上次曾奏明拟于吳淞、江陰等處堅築炮台。
約計炮台一處,總須鎮紮三、四營。
如辦成五、六處,即須守兵二十餘營。
現已檄饬吳長慶添募四營、章合才添募一營、朱淮森添募一營、記名總兵劉啟發招募一營。
又派前雲南鶴麗鎮總兵宋國永、前貴州威寗鎮總兵萬化林、記名提督高占彪各募二營。
又前記名提督成大吉,為前安徽撫臣李續宜舊部骁将,侍郎彭玉麟極稱之,現亦檄饬招募二營。
又檄蘇松鎮總兵滕嗣林,以崇明孤懸海口,應在本處招募一營,略補水師之不足。
以上共添十六營。
内吳長慶、章合才、朱淮森、高占彪所募八營,拟令就近招募,成軍較易;其宋國永等在湖南北招集舊勇,尚需時日,即使各營募齊,猶須訓練精熟,方能得力。
惟現在吳淞僅紮兩營,兵力過薄。
因思昨奉寄谕,饬令臬司劉盛藻統率陝防武毅銘軍馬步十二營,拔赴濟甯、徐州一帶扼紮,以備南北海口策應等因,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