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本月六、七兩日(即四月念二、三日),因沈道台得與邂逅,面談一切。
所有情節,聞經兩憲具達尊聽,故不贅述。
昨者探得麥堅已回滬地,趁船北上。
本大臣聞即派員就見,問以我外務省接了總署公文,有何說話?有何收條?麥氏秘而不言。
本大臣但見中國人回,未見本省文來,中心不禁耿耿。
用特專布寸悃,以冀丙原。
再者,本日臨封此函,承沈道台捧貴王大臣四月二十七日所發給本大臣之公文來館,親手遞下。
又述貴大臣函屬緻慰勞之意。
本大臣接已閱悉,并感惠言諄至。
除俟日再具覆文外,箋端片言,奉謝不莊。
給日本國柳原大臣照會 為照會事。
前據上海沈道禀報貴大臣到滬時,曾經詢問上年副島大臣在京派貴大臣到本署提及台灣生番之事,并未說到發兵前去,此時遽爾興兵前往,實屬違約。
當由貴大臣答以上年卻未提及帶兵,此時實恐生番再加殘害,是以帶兵自護等語。
茲于本月十七日據上海沈道申送貴大臣公函一封,知本王大臣三月二十六日專足赍送貴國外務省公文,已經收到,貴國業經照錄咨送來滬。
又四月二十七日交上海稅務司轉寄貴國外務省公文,貴大臣亦經收到代為遞去。
本王大臣三月二十六日公文,貴國外務省下郵必有回文,或委貴大臣代辦照覆各等因,函達前來。
查台灣用兵一事,上年副島大臣在京,既未與本王大臣言明,本年中将西鄉赴台,貴國複未先期照會,畔盟違約,各國皆無似此辦法。
本王大臣上兩次公文,均已詳載。
不知貴大臣此次來華,是為通好而來?抑為用兵而來?如為修好而來,則現在用兵焚掠中國地土,又将何說?來函雲雲,本王大臣前公文,或由貴大臣辦具照覆,究竟貴國外務省暨貴大臣是否辦給照覆?抑姑以好言款我?統希貴大臣詳示。
恭親王等又奏 再準沈葆桢緻臣等函稱:據洋将日意格雲,日本尚有五千兵在長崎。
台灣退兵後,将從事高麗。
法、美與高麗前隙未解。
必以兵船助之,高麗不足以敵三國。
若中國能令高麗與法、美立約通商,則日本勢孤不敢動兵。
高麗之民,得以保全,即使日本妄動,高麗力亦足支等語。
查日本觊觎朝鮮,匪伊朝夕,外國新聞紙屢言之,且亦非獨日本也。
此次日意格所言,未必無因。
若日本果欲逞志朝鮮,兼有法、美相助,勢難漠視。
至與法、美立約通商之說,從前各國屢有此意,曆經臣衙門婉轉阻止。
今既有所聞,誼應從實告知,拟請旨饬下禮部酌量密咨朝鮮國王,豫籌辦理。
謹附片密陳。
朱批:依議。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九十四。
六月丙子(初五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奏 五月十六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五月初一日奉上谕:該省防務,沈葆桢、文煜、李鶴年當統籌全局,妥為布置等因,欽此。
臣等當即恭錄咨行欽遵在案。
查日本違約稱兵之初,臣鶴年冀其尚可理谕,未敢遽議用兵。
現在倭謀顯露,恐非大張撻伐,不能戢其狡志,杜其貪心。
惟兵釁一開,勢必分擾沿海,輪舟往來倏忽,沿海處處可通。
台地防務,由沈葆桢就近妥籌;内地各口,臣等責無旁貸。
惟道路綿亘,防不勝防。
先其所急,以廈門、福州為最要。
臣等通盤籌劃,海防之要務有三:一曰選将練兵,二曰炮台炮位,三曰攔河諸物。
練兵募勇大略情形,經臣等于五月十一日奏明在案。
惟近接沈葆桢咨開,蘇澳情形吃緊,拟令陸路提臣羅大春駐紮蘇澳,業經恭折奏報,臣等已飛函催令東渡。
廈門防務,改派漳州鎮總兵孫開華統領兵勇,會同署水師提臣李新燕妥籌布置,并饬署閩安協副将楊廷輝召募附近漁人為一軍,以絕寇資而期得力。
至福州、廈門等處炮台,先經臣等派員察看,分别改築。
茲查福州五虎口炮台五座尚屬完全,惟皆系磚石砌成,薄而不堅,鐵炮尚多,不能及遠破堅。
廈門自道光二十二年失守之後,炮台一律毀平,并未重築;鐵炮尚存十餘座,炮門皆已釘毀,不可複用。
況洋人船堅炮利,日異月新,斷非尋常炮台炮位所能制勝。
臣等現已嚴饬善後局司道飛購一萬斤以上洋鐵大炮數十尊,次等洋炮一百餘尊。
其福州口炮台,咨由林壽圖于最要之長門寨,築三合土炮台一座。
其尚龜、牧龜等處,先就舊台添築沙土隔堆。
廈門等處,舊址全無,擇要先築三合土炮台一座。
至于攔河諸物,水雷為最。
省局存有二十餘尊,不足以攔一港,已由沈葆桢饬洋将購制。
沉船築壩諸法,臣等當察看情形緩急,次第豫備。
惟戰守必須兼籌,能戰而後能守。
炮台、水雷,須與鐵甲沖船、轉輪炮台鐵船相輔而行。
廈門孤懸海中,南北相距不過數裡,洋炮大炮可以對穿而過,非有轉輪炮台、鐵船梭巡海口,輔以輪舟五、六隻,恐不足恃。
除鐵甲船業經臣等奏奉谕旨準購,其轉輪炮台鐵船等,拟函商沈葆桢分别辦理。
昨準沈葆桢咨開,以台防緊要,請撥饷銀二十萬兩、洋火藥三萬磅解台,以免贻誤等因,臣等當于海關、厘捐兩項,合籌銀二十萬兩,并撥洋火藥三萬磅,交船廠輪舟解台,以濟需要。
文煜等又奏 再前泊福州口内之日本孟春兵船,已于十四日開駛。
頃據通商局禀稱:據稅務司雷得知會,探得本月二十一日,有日本鐵甲船一隻、木輪船一隻,離福州五虎口百餘裡外遊弋,如果台灣開仗,即拟内擾等語到局,理合禀報等情前來。
除饬派員查探,并嚴密防範外,謹附片密陳。
文煜、李鶴年奏,布置海防、籌撥台防饷銀軍火并探報日本船隻在五虎口外遊弋情形各折片。
日本違約稱兵,昨據沈葆桢奏報,到台後業經給與照會,向其理喻,并經潘霨親赴琅■〈王喬〉,面加诘問。
是否斂兵回國,尚未續有奏報。
現據文煜等奏福州五虎口百餘裡外,已有該國鐵甲等船在彼遊弋,是福州、廈門等處海防甚為吃緊,文煜等現拟擇要緊築炮台,并饬副将楊廷輝将附近漁人召募成軍,免資寇兵,即着迅速妥為布置,并饬總兵孫開華等認真辦理,以期有備無患。
所需水雷及轉輪炮台等,即着咨商沈葆桢妥為籌辦,以資要需。
此外沿江、沿海,如尚有扼要之處,亦當豫為防範,毋稍疏懈。
台灣近日情形,自沈葆桢給與照會之後,日本官如何照覆?能否就我範圍?着沈葆桢等相機妥辦,仍随時奏聞,以慰廑系。
六月己卯(初八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桢、幫辦台灣事宜福建布政使潘霨奏 竊臣等于五月初七日業将到台大略情形奏明在案。
是時各輪船先已派赴雞籠、淡水、琅■〈王喬〉等處。
十一日,濟安船到,臣葆桢将前折饬令遞津,讵管駕官甫登岸,即風濤大作,連日雷雨,海水橫飛。
十六日,始得出港。
續奉同治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五日谕旨兩道,遵即悉心籌劃,勉期周妥。
臣霨于初八日偕台灣道夏獻綸帶同随員張斯桂等,并邀洋将日意格、斯恭塞格乘輪船由安平沖濤出海,下午已抵琅■〈王喬〉,風濤倒卷,舢舨不得攏岸,群躍而登,晚宿車城,次早直叩倭營,晤其中将西鄉從道。
持臣葆桢照會及彼公使柳原前光信函,與之反複辯論。
迨其報谒,複逐條窮诘。
始則一味推诿,繼遂理屈詞窮。
十一日,竟托病不見。
臣霨及夏獻綸派人先傳各生番頭目,至者百五、六十人,服飾詭陋,言語啁啾,譯傳大意,皆謂日本欺陵,懇求保護。
因谕令具結前來。
次早,除牡丹、中社、裡乃三社、以避倭不出外,到者計十有五社,均呈不敢劫殺押狀。
臣霨與夏獻綸宣示國家德意,酌加賞犒,番目等歡欣鼓舞,鹹求設官經理,永隸編氓。
察其情狀,實出至誠。
臣霨函谕倭将既托病不出,即告辭登舟。
該倭将轉再三婉留。
次日接晤,仍堅以生番非中國版圖為辭,即将帶去台灣府志,檢出内載生番各社歲輸番饷之數,與各社所具切結,令其閱看。
彼反變羞成憤。
經臣霨及夏獻綸厲聲曉譬,旋複婉謝,龂龂以所用兵費無着為言。
經再據理駁斥,彼請一面緻書柳原,一面由廈門電報寄信回國,暫不必添兵前來。
即派人搭中國輪船分往廈、滬兩處等語。
臣霨等乃歸行館。
十四日,拟乘原船回郡,風潮愈厲,該船立腳不住,已退澎湖。
旋由旱路曆番社而行。
鳥道獸蹊,蜿蜒如線,輿從饑憊,宿于風港。
十五抵枋寮,方出番社。
十六到鳳山。
十七日回郡城。
此臣霨等親至琅■〈王喬〉與倭将辯論及撫谕各番之情形也。
臣等竊思倭奴雖有悔心,然窺我軍械之不精、營頭之不厚,貪鸷之念,積久難消。
退兵不甘,因求貼費。
貼費不允,必求通商。
此皆萬不可開之端,且有不可勝窮之弊,非益嚴儆備,斷難望轉圜。
傥恃其款詞,日延一日,奸民乘隙構煽,必緻事敗垂成。
班兵惰窊性成,募勇訓練無素,拟請于北洋大臣借撥久練洋槍隊三千,于南洋大臣借撥久練洋槍隊二千。
如蒙俞旨,請饬其雇坐輪船來台,乃有剿敵之軍,以為各營表率。
提督羅大春經臣鶴年奏留内地,不能不從新改圖。
南路迫近倭營,以鎮臣張其光專其任。
該鎮原有部勇一營,并内地調剿廖有富之兩營,更增募五營繼之,以遏沖突。
台北之要,甚于台南,常有倭人窺伺,以台灣道夏獻綸專其任。
該道原有部勇一營,拟添募一營繼之,以杜旁竄之謀。
據張其光稱,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打仗勇敢;據夏獻綸稱,浙江候補道劉璈甚有勇略;各請奏調前來。
合無仰懇天恩,饬兩廣總督、浙江巡撫派令刻日東行,俾收臂助。
台民尚義而難持久,且漳、泉、粵三籍氣類不同,必須得人聯絡。
前署台灣鎮曾元福熟悉民情,鄉評亦好,臣等拟令其提倡南北鄉團,以資保固。
并分招後山向導,谕緻屯番、生番各頭人,與之約要。
此布置陸路諸軍之情形也。
閩廠輪船,除來往天津、上海、廣東、福州、廈門傳遞信件外、不敷調遣。
拟于滬局添調數号,由統領吳大廷督帶來台,彌補空隙。
此續籌布置水軍之情形也。
北洋畿輔重地,南洋财賦奧區,所借洋槍隊,倭兵退後,即令歸防。
彼時召募勇營,亦當漸臻馴熟。
至倭情叵測,臣更當随時偵探。
一切防務,更宜區畫者,續當馳聞。
文煜等又奏 再本年三月間,臣葆桢接新任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天津來信雲,五月可以抵閩。
所有臣等請撥北洋洋槍隊三千人,如該提督尚在津門,應懇饬令其統帶來台,以資各營表率,謹再合詞附片陳明。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奏,理谕倭将稍有端倪,仍遵旨加緊籌防,并請饬彭楚漢帶隊赴台各折片。
覽奏均悉。
潘霨偕道員夏獻綸等于五月初八日馳抵琅■〈王喬〉,與日本中将西鄉從道反複辯論,逐條窮诘,西鄉從道理屈詞窮;旋以所用兵費無着為言,複經潘霨據理駁斥,彼請一面緻書柳原前光,一面寄信該國暫不添兵前來。
惟彼族貪鸷性成,未必遽能就我範圍。
沈葆桢等所奏,非益嚴儆備,難望轉圜。
傥恃其款詞,日延一日,奸民乘隙構煽,必緻事敗垂成等語,深合機宜。
着照所請,由北洋大臣調撥久練洋槍隊三千人、南洋大臣調撥久練洋槍隊二千人,均乘坐輪船赴台。
該郡現有兵勇不甚得力,李鴻章、李宗羲務當迅速調派,令其克日起程前往,以壯聲勢。
南北洋防務緊要,俟日本退後,沈葆桢等即令此項隊伍各歸防所。
前據文煜等奏,拟留羅大春駐紮廈門,當經降旨乃令迅即渡台,辦理淡水一帶防務;并谕李鴻章檄饬彭楚漢迅赴本任,沈葆桢等此時計可接奉前旨。
所陳台灣南北路布置情形,及令曾元福提倡鄉團各事宜,即着督饬該員等悉心籌辦,務臻周妥。
并偵探日本情形,随時詳悉具奏。
潘霨在琅■〈王喬〉時,傳各社生番頭目,至者百數十人,皆稱日本欺陵,懇求保護,并願設官經理,永隸編氓。
仍着沈葆桢等遵奉疊次谕旨,妥為收撫,以固其心。
所有奏調之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浙江候補道劉璈,着瑞麟、楊昌浚派令迅往台郡,用資任使。
閩省輪船不敷調撥,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前有旨準歸沈葆桢調遣,即着于滬局添調數号,由吳大廷督帶駛往。
前谕李鴻章饬彭楚漢赴閩,如該提督尚未起程,此次調撥之北洋洋槍隊三千人,着即令其統帶,迅由輪船馳赴台灣,毋稍遲緩。
該提督抵台後,應否留于該郡督隊辦防之處,着該大臣等與文煜、李鶴年會商辦理。
文煜等又奏 再閩廠新造輪船,前經奏定二百五十匹馬力者額設炮勇二十六名,一百五十匹馬力者額設炮勇十名,八十匹馬力者額設炮勇六名。
當時為圖節經費起見,防務吃緊,實屬不敷調遣。
今拟二百五十匹馬力者增五十名,一百五十匹馬力者增四十名,八十匹馬力者增三十名。
即着該管駕官迅募登舟,逐日練習,以臻娴熟。
朱批:知道了。
文煜等又奏 正繕折間,奉到五月初一日上谕,所拟購買鐵甲船、水雷及各項軍火,均照議行。
閩省存款如有不敷,即照所請暫借洋款以應急需等因,欽此。
臣等跪讀之下,感激莫名。
洋槍、鐵甲船二事,日意格到閩之日,臣葆桢即囑其由電線打探。
近得回報,裡明東後膛槍現成者有六千杆。
每杆配藥子四百顆,開價洋銀三十一圓。
器固适用,但價須議減。
鐵甲船現成者亦有一号,齧水一丈八尺,與中國港道尚屬相宜,約實洋銀一百二十五萬圓。
惟其船身之新舊堅脆,則未明言;拟更由電線查悉,再行購辦。
謹合詞附片陳明。
朱批:知道了。
六月辛巳(初十日)福建巡撫王凱泰奏 竊臣因病未痊,陳請開缺,渥荷恩慈,賞假兩月,俾得從容調理。
當即加緊調治,在江南北一帶沿途就醫。
旋于揚州途次,準兩江督臣李宗羲、江蘇撫臣張樹聲咨開: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十三年五月十一日奉上谕:李鶴年奏閩省海防緊要,請饬撫臣迅回本任一折等因,欽此。
聞命之下,感悚莫名。
竊臣交卸北上,病滞中途,近聞台灣有事,焦灼更深。
今蒙恩旨,饬回本任,惟有力疾遄行,星馳赴閩,會商海防事宜,以期稍盡職守。
遵即于五月二十五日起程,前赴上海,覓趁輪船,迅速回任,不敢稍有稽延。
朱批:知道了。
六月癸未(十二日)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奏 竊臣欽奉同治十三年六月初八日寄谕:着由北洋大臣調撥洋槍隊三千人、南洋大臣二千人,均乘坐輪船赴台。
該郡現有兵勇不甚得力,李鴻章、李宗羲務當迅速調派,令其克日起程前往等因,欽此。
仰見皇上慎固海疆,整軍馭遠,聖谟廣運,欽佩莫名。
伏查此次日本構兵生番,焚掠牡丹等社,實屬顯違和約,妄啟釁端。
經沈葆桢派令藩司潘霨等親赴琅■〈王喬〉,與該中将西鄉從道據理駁诘,該酋複藉詞狡展,未肯遵照撤兵,居心殊為叵測。
台灣水路兵備,自不可不厚集兵勢,豫伐詭謀。
惟沈葆桢原奏,請由北洋借撥久練洋槍隊三千、南洋二千,查直隸大枝防軍,現止廣西右江鎮總兵周盛傳所統盛仁等營,正在大沽海口以内,修造新城,添築炮台,工尚未竣。
畿輔重地,必須留備緩急,礙難分調。
南洋槍隊無多,分駐金陵、蘇、揚、上海等處,防務緊要,亦難酌撥。
且兵勢聚則氣盛,分則力弱,若于兩處零星抽撥,兵将素不相習,轉恐臨敵贻誤。
臣處疊準沈葆桢函咨,台灣現辦情形。
先經與兩江督臣李宗羲、江蘇撫臣張樹聲,往返函商。
查有記名提督唐定奎所統現駐徐州之武毅銘字一軍,向隸提督劉銘傳部下,随臣剿辦發撚,轉戰數省,極為得力。
唐定奎樸誠明幹,素為将士所服。
臣于同治十年九月内奏報曹克忠赴陝接統銘軍折内,聲明撥交若幹營外,餘仍拔回徐州屯駐,以備南北援應。
曾将此軍可備征調情形,函覆沈葆桢暨總理衙門查照。
該大臣此次陳奏,自系尚未接準前函。
現在台灣需兵設防,應仍移緩就急,力顧大局,拟即飛饬唐定奎統帶所部步隊十三營,合計六千五百人,由徐拔赴瓜洲口,分批航海赴台,聽候沈葆桢調遣。
該軍向習西洋槍炮,訓練有年,步伐整齊,技藝娴熟,将士一心,尚可資指臂之助。
其提督陳鳳樓所帶該軍馬隊三營一哨,仍暫留徐州宿遷,巡緝地方。
臣一面商請李宗羲等饬請滬局輪船,暨雇用招商局輪船駛赴瓜洲,分起裝載東渡,委令道員盛宣懷往來照料,并函請沈葆桢酌派閩廠兵船入江接載,俾期迅速。
該軍所需月饷、軍裝、子彈等項,督饬後路台局源源接濟,不令稍有缺乏。
至彭楚漢前奉谕旨,饬赴本任,籌辦福州等處海防,月内交卸來津,即令遵旨克日赴任。
唐定奎一軍,自可毋庸令彭楚漢統帶,以免分歧。
再欽奉五月三十日密谕: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亟應一體設防,聯絡聲勢,以期有備無患。
着臣等統籌全局,悉心會商布置等因。
竊念日本藉番拓地,悍不旋師,恐是中外構亂之始。
無論蘇、浙、江海各口防兵單薄,即北洋二千餘裡,口岸林立,亦多空虛。
若另募新軍,實在無此饷力。
惟有添調久練勁旅,屯紮後路适中之地,以壯聲援。
查甘省現早肅清,陝境防務已松,拟請旨饬下陝西撫臣,速饬記名臬司劉盛藻,統率陝防武毅銘軍馬步二十二營,星夜兼程拔赴山東濟甯及江南徐州一帶,擇要駐扼,以備南北海口策應,由臣會商李宗羲相機調派。
直隸應辦海防,随時妥籌具奏。
李鴻章又奏 再疊奉寄谕沈葆桢及文煜、李鶴年夾闆印封等件,由臣發交輪船,速為分别投遞。
遵查五月二五日寄谕夾闆文件,當交沈葆桢赍折千總鄭漁原輪船赍回。
五月二十七、三十等日夾闆印信各件,适有招商局輪船運糧來津,即發交該船帶至上海,饬由江海關道沈秉成專弁搭商輪船遞閩,分别轉投,當不緻誤。
惟查天津僅有駐防輪船二隻。
一系滬局操江船,前因船身損壞,回滬修整,暫難北來。
一系奏調閩局之鎮海船,現令專防要地,未便遠離。
所奉夾闆文件,實無官船可遞。
目下招商輪船漕米運竣,來津甚稀,若搭洋商輪船,究恐展轉贻誤。
況查由京五、六百裡驿遞至閩不過十五、六日,而輪船由京至滬須五、六日,又由滬至閩須三、四日,至速僅早到數日耳。
若無便船,往往候過兼旬。
即如臣于五月初一、二日商覆沈葆桢調兵之函,由商船轉寄,昨沈葆桢五月二十一日發信尚未接到。
是輪船遲速無常,确有明證。
拟請嗣後寄谕夾闆等件,除發交赍折原輪船遞回、可期迅速外,其餘似仍由驿遞徑發閩省,庶昭慎重而免遲誤。
谕軍機大臣等 李鴻章奏,遵旨籌派洋槍隊航海馳赴台防,并請調駐陝銘軍東來,以備東北海口策應一折。
前據沈葆桢等奏請由北洋撥久練洋槍隊三千人、南洋二千人馳赴台灣,當經谕令李鴻章、李宗羲迅速調派。
茲據李鴻章奏稱:直隸防軍,拱衛畿輔,必須留備緩急,礙難分調;南洋槍隊無多,亦難酌撥。
且于兩處抽撥,恐兵将素不相習,轉緻贻誤。
查有提督唐定奎所統、現駐徐州之武毅銘字一軍,素習西洋槍炮,訓練有年,堪以派往等語。
着照所請,即饬唐定奎統帶所部步隊六千五百人,由徐拔赴瓜洲口,分起航海赴台,聽候沈葆桢調遣。
由李宗羲、張樹聲饬調滬局輪船,暨雇用招商局輪船,駛赴瓜洲,以備該軍東渡。
并着沈葆桢酌派閩廠兵船,入江接載,俾期迅速。
該軍所需月饷、軍裝子藥等項,仍着源源籌撥,毋任稍有缺乏。
提督彭楚漢李鴻章饬令星速赴任,籌辦防務。
日本違約稱兵,心存叵測,所有南北洋沿海各口,均須嚴密設防,自應添調勁兵,屯紮适中之地,以壯聲援。
現在陝西防務已松,着邵亨豫迅饬臬司劉盛藻,統率陝防武毅銘軍馬
所有情節,聞經兩憲具達尊聽,故不贅述。
昨者探得麥堅已回滬地,趁船北上。
本大臣聞即派員就見,問以我外務省接了總署公文,有何說話?有何收條?麥氏秘而不言。
本大臣但見中國人回,未見本省文來,中心不禁耿耿。
用特專布寸悃,以冀丙原。
再者,本日臨封此函,承沈道台捧貴王大臣四月二十七日所發給本大臣之公文來館,親手遞下。
又述貴大臣函屬緻慰勞之意。
本大臣接已閱悉,并感惠言諄至。
除俟日再具覆文外,箋端片言,奉謝不莊。
給日本國柳原大臣照會 為照會事。
前據上海沈道禀報貴大臣到滬時,曾經詢問上年副島大臣在京派貴大臣到本署提及台灣生番之事,并未說到發兵前去,此時遽爾興兵前往,實屬違約。
當由貴大臣答以上年卻未提及帶兵,此時實恐生番再加殘害,是以帶兵自護等語。
茲于本月十七日據上海沈道申送貴大臣公函一封,知本王大臣三月二十六日專足赍送貴國外務省公文,已經收到,貴國業經照錄咨送來滬。
又四月二十七日交上海稅務司轉寄貴國外務省公文,貴大臣亦經收到代為遞去。
本王大臣三月二十六日公文,貴國外務省下郵必有回文,或委貴大臣代辦照覆各等因,函達前來。
查台灣用兵一事,上年副島大臣在京,既未與本王大臣言明,本年中将西鄉赴台,貴國複未先期照會,畔盟違約,各國皆無似此辦法。
本王大臣上兩次公文,均已詳載。
不知貴大臣此次來華,是為通好而來?抑為用兵而來?如為修好而來,則現在用兵焚掠中國地土,又将何說?來函雲雲,本王大臣前公文,或由貴大臣辦具照覆,究竟貴國外務省暨貴大臣是否辦給照覆?抑姑以好言款我?統希貴大臣詳示。
恭親王等又奏 再準沈葆桢緻臣等函稱:據洋将日意格雲,日本尚有五千兵在長崎。
台灣退兵後,将從事高麗。
法、美與高麗前隙未解。
必以兵船助之,高麗不足以敵三國。
若中國能令高麗與法、美立約通商,則日本勢孤不敢動兵。
高麗之民,得以保全,即使日本妄動,高麗力亦足支等語。
查日本觊觎朝鮮,匪伊朝夕,外國新聞紙屢言之,且亦非獨日本也。
此次日意格所言,未必無因。
若日本果欲逞志朝鮮,兼有法、美相助,勢難漠視。
至與法、美立約通商之說,從前各國屢有此意,曆經臣衙門婉轉阻止。
今既有所聞,誼應從實告知,拟請旨饬下禮部酌量密咨朝鮮國王,豫籌辦理。
謹附片密陳。
朱批:依議。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九十四。
六月丙子(初五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奏 五月十六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五月初一日奉上谕:該省防務,沈葆桢、文煜、李鶴年當統籌全局,妥為布置等因,欽此。
臣等當即恭錄咨行欽遵在案。
查日本違約稱兵之初,臣鶴年冀其尚可理谕,未敢遽議用兵。
現在倭謀顯露,恐非大張撻伐,不能戢其狡志,杜其貪心。
惟兵釁一開,勢必分擾沿海,輪舟往來倏忽,沿海處處可通。
台地防務,由沈葆桢就近妥籌;内地各口,臣等責無旁貸。
惟道路綿亘,防不勝防。
先其所急,以廈門、福州為最要。
臣等通盤籌劃,海防之要務有三:一曰選将練兵,二曰炮台炮位,三曰攔河諸物。
練兵募勇大略情形,經臣等于五月十一日奏明在案。
惟近接沈葆桢咨開,蘇澳情形吃緊,拟令陸路提臣羅大春駐紮蘇澳,業經恭折奏報,臣等已飛函催令東渡。
廈門防務,改派漳州鎮總兵孫開華統領兵勇,會同署水師提臣李新燕妥籌布置,并饬署閩安協副将楊廷輝召募附近漁人為一軍,以絕寇資而期得力。
至福州、廈門等處炮台,先經臣等派員察看,分别改築。
茲查福州五虎口炮台五座尚屬完全,惟皆系磚石砌成,薄而不堅,鐵炮尚多,不能及遠破堅。
廈門自道光二十二年失守之後,炮台一律毀平,并未重築;鐵炮尚存十餘座,炮門皆已釘毀,不可複用。
況洋人船堅炮利,日異月新,斷非尋常炮台炮位所能制勝。
臣等現已嚴饬善後局司道飛購一萬斤以上洋鐵大炮數十尊,次等洋炮一百餘尊。
其福州口炮台,咨由林壽圖于最要之長門寨,築三合土炮台一座。
其尚龜、牧龜等處,先就舊台添築沙土隔堆。
廈門等處,舊址全無,擇要先築三合土炮台一座。
至于攔河諸物,水雷為最。
省局存有二十餘尊,不足以攔一港,已由沈葆桢饬洋将購制。
沉船築壩諸法,臣等當察看情形緩急,次第豫備。
惟戰守必須兼籌,能戰而後能守。
炮台、水雷,須與鐵甲沖船、轉輪炮台鐵船相輔而行。
廈門孤懸海中,南北相距不過數裡,洋炮大炮可以對穿而過,非有轉輪炮台、鐵船梭巡海口,輔以輪舟五、六隻,恐不足恃。
除鐵甲船業經臣等奏奉谕旨準購,其轉輪炮台鐵船等,拟函商沈葆桢分别辦理。
昨準沈葆桢咨開,以台防緊要,請撥饷銀二十萬兩、洋火藥三萬磅解台,以免贻誤等因,臣等當于海關、厘捐兩項,合籌銀二十萬兩,并撥洋火藥三萬磅,交船廠輪舟解台,以濟需要。
文煜等又奏 再前泊福州口内之日本孟春兵船,已于十四日開駛。
頃據通商局禀稱:據稅務司雷得知會,探得本月二十一日,有日本鐵甲船一隻、木輪船一隻,離福州五虎口百餘裡外遊弋,如果台灣開仗,即拟内擾等語到局,理合禀報等情前來。
除饬派員查探,并嚴密防範外,謹附片密陳。
文煜、李鶴年奏,布置海防、籌撥台防饷銀軍火并探報日本船隻在五虎口外遊弋情形各折片。
日本違約稱兵,昨據沈葆桢奏報,到台後業經給與照會,向其理喻,并經潘霨親赴琅■〈王喬〉,面加诘問。
是否斂兵回國,尚未續有奏報。
現據文煜等奏福州五虎口百餘裡外,已有該國鐵甲等船在彼遊弋,是福州、廈門等處海防甚為吃緊,文煜等現拟擇要緊築炮台,并饬副将楊廷輝将附近漁人召募成軍,免資寇兵,即着迅速妥為布置,并饬總兵孫開華等認真辦理,以期有備無患。
所需水雷及轉輪炮台等,即着咨商沈葆桢妥為籌辦,以資要需。
此外沿江、沿海,如尚有扼要之處,亦當豫為防範,毋稍疏懈。
台灣近日情形,自沈葆桢給與照會之後,日本官如何照覆?能否就我範圍?着沈葆桢等相機妥辦,仍随時奏聞,以慰廑系。
六月己卯(初八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桢、幫辦台灣事宜福建布政使潘霨奏 竊臣等于五月初七日業将到台大略情形奏明在案。
是時各輪船先已派赴雞籠、淡水、琅■〈王喬〉等處。
十一日,濟安船到,臣葆桢将前折饬令遞津,讵管駕官甫登岸,即風濤大作,連日雷雨,海水橫飛。
十六日,始得出港。
續奉同治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五日谕旨兩道,遵即悉心籌劃,勉期周妥。
臣霨于初八日偕台灣道夏獻綸帶同随員張斯桂等,并邀洋将日意格、斯恭塞格乘輪船由安平沖濤出海,下午已抵琅■〈王喬〉,風濤倒卷,舢舨不得攏岸,群躍而登,晚宿車城,次早直叩倭營,晤其中将西鄉從道。
持臣葆桢照會及彼公使柳原前光信函,與之反複辯論。
迨其報谒,複逐條窮诘。
始則一味推诿,繼遂理屈詞窮。
十一日,竟托病不見。
臣霨及夏獻綸派人先傳各生番頭目,至者百五、六十人,服飾詭陋,言語啁啾,譯傳大意,皆謂日本欺陵,懇求保護。
因谕令具結前來。
次早,除牡丹、中社、裡乃三社、以避倭不出外,到者計十有五社,均呈不敢劫殺押狀。
臣霨與夏獻綸宣示國家德意,酌加賞犒,番目等歡欣鼓舞,鹹求設官經理,永隸編氓。
察其情狀,實出至誠。
臣霨函谕倭将既托病不出,即告辭登舟。
該倭将轉再三婉留。
次日接晤,仍堅以生番非中國版圖為辭,即将帶去台灣府志,檢出内載生番各社歲輸番饷之數,與各社所具切結,令其閱看。
彼反變羞成憤。
經臣霨及夏獻綸厲聲曉譬,旋複婉謝,龂龂以所用兵費無着為言。
經再據理駁斥,彼請一面緻書柳原,一面由廈門電報寄信回國,暫不必添兵前來。
即派人搭中國輪船分往廈、滬兩處等語。
臣霨等乃歸行館。
十四日,拟乘原船回郡,風潮愈厲,該船立腳不住,已退澎湖。
旋由旱路曆番社而行。
鳥道獸蹊,蜿蜒如線,輿從饑憊,宿于風港。
十五抵枋寮,方出番社。
十六到鳳山。
十七日回郡城。
此臣霨等親至琅■〈王喬〉與倭将辯論及撫谕各番之情形也。
臣等竊思倭奴雖有悔心,然窺我軍械之不精、營頭之不厚,貪鸷之念,積久難消。
退兵不甘,因求貼費。
貼費不允,必求通商。
此皆萬不可開之端,且有不可勝窮之弊,非益嚴儆備,斷難望轉圜。
傥恃其款詞,日延一日,奸民乘隙構煽,必緻事敗垂成。
班兵惰窊性成,募勇訓練無素,拟請于北洋大臣借撥久練洋槍隊三千,于南洋大臣借撥久練洋槍隊二千。
如蒙俞旨,請饬其雇坐輪船來台,乃有剿敵之軍,以為各營表率。
提督羅大春經臣鶴年奏留内地,不能不從新改圖。
南路迫近倭營,以鎮臣張其光專其任。
該鎮原有部勇一營,并内地調剿廖有富之兩營,更增募五營繼之,以遏沖突。
台北之要,甚于台南,常有倭人窺伺,以台灣道夏獻綸專其任。
該道原有部勇一營,拟添募一營繼之,以杜旁竄之謀。
據張其光稱,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打仗勇敢;據夏獻綸稱,浙江候補道劉璈甚有勇略;各請奏調前來。
合無仰懇天恩,饬兩廣總督、浙江巡撫派令刻日東行,俾收臂助。
台民尚義而難持久,且漳、泉、粵三籍氣類不同,必須得人聯絡。
前署台灣鎮曾元福熟悉民情,鄉評亦好,臣等拟令其提倡南北鄉團,以資保固。
并分招後山向導,谕緻屯番、生番各頭人,與之約要。
此布置陸路諸軍之情形也。
閩廠輪船,除來往天津、上海、廣東、福州、廈門傳遞信件外、不敷調遣。
拟于滬局添調數号,由統領吳大廷督帶來台,彌補空隙。
此續籌布置水軍之情形也。
北洋畿輔重地,南洋财賦奧區,所借洋槍隊,倭兵退後,即令歸防。
彼時召募勇營,亦當漸臻馴熟。
至倭情叵測,臣更當随時偵探。
一切防務,更宜區畫者,續當馳聞。
文煜等又奏 再本年三月間,臣葆桢接新任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天津來信雲,五月可以抵閩。
所有臣等請撥北洋洋槍隊三千人,如該提督尚在津門,應懇饬令其統帶來台,以資各營表率,謹再合詞附片陳明。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奏,理谕倭将稍有端倪,仍遵旨加緊籌防,并請饬彭楚漢帶隊赴台各折片。
覽奏均悉。
潘霨偕道員夏獻綸等于五月初八日馳抵琅■〈王喬〉,與日本中将西鄉從道反複辯論,逐條窮诘,西鄉從道理屈詞窮;旋以所用兵費無着為言,複經潘霨據理駁斥,彼請一面緻書柳原前光,一面寄信該國暫不添兵前來。
惟彼族貪鸷性成,未必遽能就我範圍。
沈葆桢等所奏,非益嚴儆備,難望轉圜。
傥恃其款詞,日延一日,奸民乘隙構煽,必緻事敗垂成等語,深合機宜。
着照所請,由北洋大臣調撥久練洋槍隊三千人、南洋大臣調撥久練洋槍隊二千人,均乘坐輪船赴台。
該郡現有兵勇不甚得力,李鴻章、李宗羲務當迅速調派,令其克日起程前往,以壯聲勢。
南北洋防務緊要,俟日本退後,沈葆桢等即令此項隊伍各歸防所。
前據文煜等奏,拟留羅大春駐紮廈門,當經降旨乃令迅即渡台,辦理淡水一帶防務;并谕李鴻章檄饬彭楚漢迅赴本任,沈葆桢等此時計可接奉前旨。
所陳台灣南北路布置情形,及令曾元福提倡鄉團各事宜,即着督饬該員等悉心籌辦,務臻周妥。
并偵探日本情形,随時詳悉具奏。
潘霨在琅■〈王喬〉時,傳各社生番頭目,至者百數十人,皆稱日本欺陵,懇求保護,并願設官經理,永隸編氓。
仍着沈葆桢等遵奉疊次谕旨,妥為收撫,以固其心。
所有奏調之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浙江候補道劉璈,着瑞麟、楊昌浚派令迅往台郡,用資任使。
閩省輪船不敷調撥,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前有旨準歸沈葆桢調遣,即着于滬局添調數号,由吳大廷督帶駛往。
前谕李鴻章饬彭楚漢赴閩,如該提督尚未起程,此次調撥之北洋洋槍隊三千人,着即令其統帶,迅由輪船馳赴台灣,毋稍遲緩。
該提督抵台後,應否留于該郡督隊辦防之處,着該大臣等與文煜、李鶴年會商辦理。
文煜等又奏 再閩廠新造輪船,前經奏定二百五十匹馬力者額設炮勇二十六名,一百五十匹馬力者額設炮勇十名,八十匹馬力者額設炮勇六名。
當時為圖節經費起見,防務吃緊,實屬不敷調遣。
今拟二百五十匹馬力者增五十名,一百五十匹馬力者增四十名,八十匹馬力者增三十名。
即着該管駕官迅募登舟,逐日練習,以臻娴熟。
朱批:知道了。
文煜等又奏 正繕折間,奉到五月初一日上谕,所拟購買鐵甲船、水雷及各項軍火,均照議行。
閩省存款如有不敷,即照所請暫借洋款以應急需等因,欽此。
臣等跪讀之下,感激莫名。
洋槍、鐵甲船二事,日意格到閩之日,臣葆桢即囑其由電線打探。
近得回報,裡明東後膛槍現成者有六千杆。
每杆配藥子四百顆,開價洋銀三十一圓。
器固适用,但價須議減。
鐵甲船現成者亦有一号,齧水一丈八尺,與中國港道尚屬相宜,約實洋銀一百二十五萬圓。
惟其船身之新舊堅脆,則未明言;拟更由電線查悉,再行購辦。
謹合詞附片陳明。
朱批:知道了。
六月辛巳(初十日)福建巡撫王凱泰奏 竊臣因病未痊,陳請開缺,渥荷恩慈,賞假兩月,俾得從容調理。
當即加緊調治,在江南北一帶沿途就醫。
旋于揚州途次,準兩江督臣李宗羲、江蘇撫臣張樹聲咨開: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十三年五月十一日奉上谕:李鶴年奏閩省海防緊要,請饬撫臣迅回本任一折等因,欽此。
聞命之下,感悚莫名。
竊臣交卸北上,病滞中途,近聞台灣有事,焦灼更深。
今蒙恩旨,饬回本任,惟有力疾遄行,星馳赴閩,會商海防事宜,以期稍盡職守。
遵即于五月二十五日起程,前赴上海,覓趁輪船,迅速回任,不敢稍有稽延。
朱批:知道了。
六月癸未(十二日)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奏 竊臣欽奉同治十三年六月初八日寄谕:着由北洋大臣調撥洋槍隊三千人、南洋大臣二千人,均乘坐輪船赴台。
該郡現有兵勇不甚得力,李鴻章、李宗羲務當迅速調派,令其克日起程前往等因,欽此。
仰見皇上慎固海疆,整軍馭遠,聖谟廣運,欽佩莫名。
伏查此次日本構兵生番,焚掠牡丹等社,實屬顯違和約,妄啟釁端。
經沈葆桢派令藩司潘霨等親赴琅■〈王喬〉,與該中将西鄉從道據理駁诘,該酋複藉詞狡展,未肯遵照撤兵,居心殊為叵測。
台灣水路兵備,自不可不厚集兵勢,豫伐詭謀。
惟沈葆桢原奏,請由北洋借撥久練洋槍隊三千、南洋二千,查直隸大枝防軍,現止廣西右江鎮總兵周盛傳所統盛仁等營,正在大沽海口以内,修造新城,添築炮台,工尚未竣。
畿輔重地,必須留備緩急,礙難分調。
南洋槍隊無多,分駐金陵、蘇、揚、上海等處,防務緊要,亦難酌撥。
且兵勢聚則氣盛,分則力弱,若于兩處零星抽撥,兵将素不相習,轉恐臨敵贻誤。
臣處疊準沈葆桢函咨,台灣現辦情形。
先經與兩江督臣李宗羲、江蘇撫臣張樹聲,往返函商。
查有記名提督唐定奎所統現駐徐州之武毅銘字一軍,向隸提督劉銘傳部下,随臣剿辦發撚,轉戰數省,極為得力。
唐定奎樸誠明幹,素為将士所服。
臣于同治十年九月内奏報曹克忠赴陝接統銘軍折内,聲明撥交若幹營外,餘仍拔回徐州屯駐,以備南北援應。
曾将此軍可備征調情形,函覆沈葆桢暨總理衙門查照。
該大臣此次陳奏,自系尚未接準前函。
現在台灣需兵設防,應仍移緩就急,力顧大局,拟即飛饬唐定奎統帶所部步隊十三營,合計六千五百人,由徐拔赴瓜洲口,分批航海赴台,聽候沈葆桢調遣。
該軍向習西洋槍炮,訓練有年,步伐整齊,技藝娴熟,将士一心,尚可資指臂之助。
其提督陳鳳樓所帶該軍馬隊三營一哨,仍暫留徐州宿遷,巡緝地方。
臣一面商請李宗羲等饬請滬局輪船,暨雇用招商局輪船駛赴瓜洲,分起裝載東渡,委令道員盛宣懷往來照料,并函請沈葆桢酌派閩廠兵船入江接載,俾期迅速。
該軍所需月饷、軍裝、子彈等項,督饬後路台局源源接濟,不令稍有缺乏。
至彭楚漢前奉谕旨,饬赴本任,籌辦福州等處海防,月内交卸來津,即令遵旨克日赴任。
唐定奎一軍,自可毋庸令彭楚漢統帶,以免分歧。
再欽奉五月三十日密谕: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亟應一體設防,聯絡聲勢,以期有備無患。
着臣等統籌全局,悉心會商布置等因。
竊念日本藉番拓地,悍不旋師,恐是中外構亂之始。
無論蘇、浙、江海各口防兵單薄,即北洋二千餘裡,口岸林立,亦多空虛。
若另募新軍,實在無此饷力。
惟有添調久練勁旅,屯紮後路适中之地,以壯聲援。
查甘省現早肅清,陝境防務已松,拟請旨饬下陝西撫臣,速饬記名臬司劉盛藻,統率陝防武毅銘軍馬步二十二營,星夜兼程拔赴山東濟甯及江南徐州一帶,擇要駐扼,以備南北海口策應,由臣會商李宗羲相機調派。
直隸應辦海防,随時妥籌具奏。
李鴻章又奏 再疊奉寄谕沈葆桢及文煜、李鶴年夾闆印封等件,由臣發交輪船,速為分别投遞。
遵查五月二五日寄谕夾闆文件,當交沈葆桢赍折千總鄭漁原輪船赍回。
五月二十七、三十等日夾闆印信各件,适有招商局輪船運糧來津,即發交該船帶至上海,饬由江海關道沈秉成專弁搭商輪船遞閩,分别轉投,當不緻誤。
惟查天津僅有駐防輪船二隻。
一系滬局操江船,前因船身損壞,回滬修整,暫難北來。
一系奏調閩局之鎮海船,現令專防要地,未便遠離。
所奉夾闆文件,實無官船可遞。
目下招商輪船漕米運竣,來津甚稀,若搭洋商輪船,究恐展轉贻誤。
況查由京五、六百裡驿遞至閩不過十五、六日,而輪船由京至滬須五、六日,又由滬至閩須三、四日,至速僅早到數日耳。
若無便船,往往候過兼旬。
即如臣于五月初一、二日商覆沈葆桢調兵之函,由商船轉寄,昨沈葆桢五月二十一日發信尚未接到。
是輪船遲速無常,确有明證。
拟請嗣後寄谕夾闆等件,除發交赍折原輪船遞回、可期迅速外,其餘似仍由驿遞徑發閩省,庶昭慎重而免遲誤。
谕軍機大臣等 李鴻章奏,遵旨籌派洋槍隊航海馳赴台防,并請調駐陝銘軍東來,以備東北海口策應一折。
前據沈葆桢等奏請由北洋撥久練洋槍隊三千人、南洋二千人馳赴台灣,當經谕令李鴻章、李宗羲迅速調派。
茲據李鴻章奏稱:直隸防軍,拱衛畿輔,必須留備緩急,礙難分調;南洋槍隊無多,亦難酌撥。
且于兩處抽撥,恐兵将素不相習,轉緻贻誤。
查有提督唐定奎所統、現駐徐州之武毅銘字一軍,素習西洋槍炮,訓練有年,堪以派往等語。
着照所請,即饬唐定奎統帶所部步隊六千五百人,由徐拔赴瓜洲口,分起航海赴台,聽候沈葆桢調遣。
由李宗羲、張樹聲饬調滬局輪船,暨雇用招商局輪船,駛赴瓜洲,以備該軍東渡。
并着沈葆桢酌派閩廠兵船,入江接載,俾期迅速。
該軍所需月饷、軍裝子藥等項,仍着源源籌撥,毋任稍有缺乏。
提督彭楚漢李鴻章饬令星速赴任,籌辦防務。
日本違約稱兵,心存叵測,所有南北洋沿海各口,均須嚴密設防,自應添調勁兵,屯紮适中之地,以壯聲援。
現在陝西防務已松,着邵亨豫迅饬臬司劉盛藻,統率陝防武毅銘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