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隻赴後山,琅■〈王喬〉遂無倭船。
二十九日,又有輪船運軍裝、糧食而來。
此水路情形也。
岸上倭兵約二千餘人,一紮大埔角,一紮琅■〈王喬〉,一紮龜山,時以甘言财利說降各社。
牡丹社在下者已為攻破,餘數百人逃往山頂,倭人未能仰攻。
龜仔角生番,亦不肯降。
其降者網索等十一社,倭營給一旗為憑。
有加錐來社生番頭人,引倭人往磘社駐紮,則已轉過琅■〈王喬〉山嘴,屬後山界址矣。
二十八日,倭兵添二百餘名從石門入,八十餘名從風港入,殺生番三名,捦五名。
此陸路情形也。
探員晤倭先鋒副島,據稱破生番三社,取首級十二顆,伊兵傷者五十餘人,死者二十餘人。
二十六日夜,又被其殺傷五人,死者二人。
官氏所報,生番死者多于倭兵;而倭将所稱,則倭兵死者多于生番。
或者留為索價地步,未可知也。
又據淡水廳陳星聚禀報:近有日本兵船名牧源源吾載兵百餘名,由台南繞後山一帶,過噶瑪蘭,入雞籠口,買煤一百五十頓而去等語。
臣等悉心籌度,辰下所宜行者三:一曰理谕,一曰設防,一曰開禁。
開禁非旦夕所能猝辦,必外侮稍定,乃可節節圖之。
理谕一節,則臣霨過滬時,業與彼國公使柳原前光往複辯論。
該酋始則一味推委,繼忽自陳追悔為西人所賣,商允退兵,有手書可據。
乃到台後,察其情狀,恐未足信。
臣葆桢先發照會一道,破其狂愚。
臣霨拟于初八日同台灣道夏獻綸及洋将日意格、斯恭塞格等帶該公使手書,親赴琅■〈王喬〉,面诘其中将西鄉從道。
彼族狡詐性成,即果弭首無辭,難保不旋萌觊志。
設防之事,萬不容緩。
台地綿亘千餘裡,固屬防不勝防,要以郡城為根本。
城去海十裡而近,洋船炮力,及之有餘。
海口安平,沙水交錯,望之坦然,其中一小阜突出,俗呼紅毛台,蓋明季荷蘭國揆一王踞台灣時所築也,為地震所傾圮,而磚石堅厚,遺址尚存,炮亦鏽而不适用。
近日西洋炮火猛烈,磚石炮台雖堅不足恃。
臣拟仿西洋新法,于是處築三合土大炮台一座,安放西洋巨炮,使海口不得停泊兵船,而後郡城可守。
台地精華,又在北路淡水、噶瑪蘭、雞籠一帶,物産殷阜;蘇澳民番關鍵,尤他族所垂涎,故日意格謂急須派兵駐紮。
且去郡千裡,有事鞭長莫及,臣等商派靖遠輪船迎陸路提督羅大春鎮之。
并饬長勝輪船同通曉算法之藝生轉入山後,周回量水淺深,探其形勢。
鎮、道等添招勁勇,着力訓練,多籌子藥、煤炭,以備不虞。
沈葆桢等又奏 西洋各國,在通商口岸,兵船來往,本無虛日;遇兩國構釁,尤必确探風聲;至交戰時,且作壁上觀,将其勝負關鍵,飛報本國,筆之于書,其結習然也。
使倭人得志于生番,西人必不令獨享其利。
若就目前而論,則必不冒不韪之名,為倭分謗。
同知袁聞柝在琅■〈王喬〉面晤副島,與談他事,皆随問随答,獨提及上年救出日本難民利八等護送回國一節,再三問之,默無一語;可見倭奴亦難自泯其羞惡之心。
臣等方慮番民為其甘言财利所誘,旋得夏獻綸呈縣丞周有基報:各社番目托粵莊頭人籲乞歸化,謂沐皇上深恩,向由伊等居山,自作自食,今日本肆虐,心實不甘,乞垂憐作主,保全數千生命。
用兵之日,各願先行等語。
似此驅倭撫番,機勢愈順,臣等斷不敢喜事以圖戰功,亦不敢畏事而傷政體。
沈葆桢等又奏 台澎之用内地班兵也,當時以新入版圖,民情浮動,若用在地之兵,恐其聯為一氣,計弭内變,非計禦外侮也。
積久弊生,班兵視為畏途,往往雇倩而來,伍籍且不符,何有于技勇?臣等昨到澎湖踩勘,陂陀周圍數十裡,無一山、無一田、并無一樹,為向來未見之瘠壤,然台飓作時,台南數百裡舍此更無泊船之處,地則極要,守則極難。
守将吳奇勳謂此地班兵七百餘人,皆疲弱不可用。
該處不生五谷,民以捕魚為業,自少至老,衽席風濤,誠招此輩以易班兵,民間既開生途,防務尤為得力。
臣等商諸鎮、道,鹹謂全台均宜照此辦理。
否則,弁兵缺額,候内地募補而來,動淹累月,于防務大有窒礙。
且台地閩、粵兩籍,互相箝制,可無意外之虞。
即使弊端踵生,事平之後,不難改歸舊制。
可否将台、澎班兵疲弱者先行撤之歸伍,其曠饷招在地精壯充補,以固邊防? 沈葆桢等又奏 防務方始,費用殷繁。
臣等既駐台地,時有動支,若俟省城展轉發解,恐難應手,緻誤機宜。
可否将台灣鹽課、關稅、厘金等款應行解省者,盡數截留,歸台灣道衙門支銷,俾遇事得速舉行。
再有不足,則由省城撥解而來,以免支绌?伏乞聖鑒訓示施行。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奏,到台日期,籌辦大概情形,并番目籲乞歸化,台、澎防兵拟另招精壯充補,請将台灣課稅等銀撥充經費各折片。
覽奏均悉。
沈葆桢、潘霨先後行抵台灣,察看該處情形;沈葆桢給予日本西鄉從道照會,詞義頗為嚴正;潘霨于本月初八日親赴琅■〈王喬〉,面加诘問,彼族狡詐性成,中藏叵測,設防之事,自屬萬不容緩。
沈葆桢等拟于海口建築炮台,安放巨炮,使不得停泊兵船;北路淡水等處派兵駐紮,由提督羅大春督率巡防,并另招勁勇、多備軍火等事,所籌均是。
即着該大臣等分别妥速辦理。
日本借口他國積年舊案,違約稱兵,曲直是非,中外共見。
沈葆桢等務當與之極力理論,斷不可任其妄為。
傥該國悍然不顧,亦當示以兵威,不得稍涉遷就,緻誤事機。
該國如何照覆?潘霨到琅■〈王喬〉後如何辯論情形?着随時詳悉奏聞,以慰廑系。
生番本隸中國版圖,朝廷一視同仁,疊谕該大臣等設法撫綏,不得視同化外,任其慘罹荼毒。
現據各社番目籲乞歸化,即着該大臣等酌度機宜,妥為收撫,聯絡聲勢,以固其心,俾不至為彼族所誘。
台、澎向用内地班兵,率皆疲弱。
現在因時制宜,自不妨變通辦理。
沈葆桢等拟将班兵疲弱者撤令歸伍,另招本地籍精壯充補,事平之後,察看情形,再行酌辦;即着照所議行。
台灣鹽課、關稅、厘金等款,準其盡數截留,撥充海防經費,歸台灣道衙門支銷,不敷之款,着文煜、李鶴年籌撥接濟,毋令缺乏。
給日本國中将西鄉照會 給日本國中将西鄉照會 為照會事。
照得生番土地,隸中國者二百餘年,雖其人頑蠢無知,究系天生赤子,是以朝廷不忍遽繩以法,欲其漸仁摩義,默化潛移,由生番而成熟番,由熟番而成士庶,所以仰體仁愛之天心也。
至于殺人者死,律有明條,雖生番亦豈能輕縱?然此中國分内應辦之事,不當轉煩他國勞師糜饷而來。
乃聞貴中将忽然以船載兵,由不通商之琅■〈王喬〉登岸。
台民惶恐,謂不知開罪何端,使貴國置和約不顧。
即西洋曾經換約各國,亦群以為駭人聽聞!及觀貴中将照會閩浙總督公文,方知為牡丹社生番戕害琉球國難民而起。
無論琉球雖弱,亦俨然一國,盡可自鳴不平。
即貴國專意恤鄰,亦何妨照會總理衙門商辦。
傥中國袒護生番,以不肯懲辦回複,抑或以兵力不及,籍助貴國,則貴國甚為有辭。
乃積累年之舊案,而不能候數日之回文,此中曲直是非,想亦難逃洞鑒。
今牡丹社已殘毀矣,而又波及于無辜之高士佛等社。
來文所稱殛其兇首者謂何也?所稱往攻其心者謂何也?幫辦潘布政使自上海面晤貴國柳原公使,已商允退兵,以為必非虛語;乃聞貴中将仍紮營牡丹社,且有将攻卑南社之謠。
夫牡丹社戕琉球難民者也,卑南社救貴國難民者也,相去奚啻霄壤?以德為怨,想貴中将必不其然。
第貴中将照會閩浙總督公文,有佐藤利八至卑南番地亦被劫掠之語,誠恐謠傳未必無因。
夫凫水逃生,何有餘資可劫?天下有劫人之财,肯養其人數月不受值者耶?即謂地方官所報難民口供不足據,貴國謝函具在,并未涉及劫掠一言。
貴國所賞之陳安生,即卑南社生番頭目也。
所賞之人,即所誅之人,貴國未必有此政體。
或謂貴國方耀武功,天理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然以積年精練之良将勁兵,逞志于蠢蠢無知之生番,似未足以示威。
即操全勝之勢,亦必互有殺傷。
生番即不見憐,貴國之人民亦不足惜耶?或謂貴國既波及無辜各社,可知意不在複仇。
無論中國版圖尺寸不敢以與人,即通商諸邦豈甘心貴國獨享其利? 日來南風司令,琅■〈王喬〉口岸資糧轉運益難。
中國與貴國和誼載在盟府,永矢弗谖。
本大臣心有所危,何敢不開誠布公,以效愚者之一得?惟高明裁察見覆,幸甚! 五月戊辰(二十七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奏 竊五月初四、初九兩日,欽奉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六、二十兩日寄信谕旨兩道,臣等當即恭錄咨行,遵将撥兵、撥饷事宜,妥速籌辦,并悉心布置,務臻周密。
茲據通商局司道禀稱:據馬尾分局委員報稱,四月二十九、五月初一、二等日,距福州口一百三十餘裡之馬祖澳及白犬洋面,先後有日本鐵甲船二隻、木輪船一隻在彼遊弋。
及饬委員馳往查問,業已開駛。
初八日酉刻,複有半枝桅兵船一隻,名為「孟春」,吃水八尺,直至馬尾,自廈門沿途測水而來。
委員毛文藻前往查問,言語枝梧等情前來。
臣等查倭人詭谲異常。
初攻生番,托言非中國版圖,并未失和。
乃沈葆桢甫欲巡洋,鐵甲船即至福州口外。
臣等方派員查察,孟春一船,竟敢自廈門測水直至中岐,雖通商口岸、外國輪船來往如織,何以不先不後相繼而來?其意存恫喝,已可概見。
臣等通盤籌劃,台灣固不可大意,福、廈各口,尤宜亟為之防。
惟閩省近數年來,壹志并心,專為外省轉輸兵饷,而于本省海防大計,未暇講求。
炮台炮位,猶仍舊制,以之禦尋常則可,恐未足以制外洋新式船炮。
若欲改築購制,舍舊謀新,倉猝固難集事,巨款尤不易籌。
現幸兵釁未開,人心尚定,惟有先就目前所急,派員相度形勢,或修或改,迅速舉辦,以免臨事張皇。
至福建内地陸路,制兵計一萬餘名,先經會商陸路提臣羅大春,就中挑練精兵一十二營,仿勇營之制,酌加津貼,以備調遣。
其詳細章程,俯容另折奏報。
其通省留防營勇,本祇福靖中左右前後五營,近複陸續添募九營,共成一十四營,次第據報成軍。
如不敷調撥,再行酌量添募。
陸路提臣羅大春,前經沈葆桢咨調赴台。
臣等就目前情形權衡輕重,拟令暫緩赴台,統領兵勇六營,駐紮廈門,以與省城犄角。
仍會商水師提臣李新燕,督饬所屬妥籌布置。
其福州及福甯、連江一帶海口,則由臣等就近派隊,饬屬嚴密準備,一面知會浙江撫、提諸臣,暨嚴饬該管文武,一體設防,俾臻周密。
谕軍機大臣等 文煜、李鶴年奏,籌辦沿海各口防務一折。
馬祖澳及白犬洋面已有日本鐵甲兵船、木輪舟在彼遊弋,并有孟春兵船自廈門測水,直至中岐,意存恫喝,此時防務萬難稍緩,自應嚴密布置,以備不虞。
覽文煜、李鶴年所奏籌防情形,半屬空言,并無切實辦法。
當此事機緊要之際,若再掉以輕心,必至臨時張皇,贻誤大局。
究竟福、廈各口,何處最為扼要?現應如何設防?福甯、連江沿海一帶,作何準備?是否已臻周密?着文煜、李鶴年悉心籌劃,立見施行,不得以含混一奏,遂為了事。
沈葆桢現于淡水等處派兵駐紮,由羅大春督率巡防,責任綦重,仍當遵奉前旨,檄令即日赴台,以資得力。
着文煜、李鶴年另派得力之員,統兵駐紮廈門,并會商李新燕妥為籌布。
近省情形,當随時知照沈葆桢、潘霨,以期聲息互通。
該省水師提督彭楚漢,本日已谕李鴻章饬令迅赴本任矣。
又谕 現在日本與台灣生番稱兵構釁,疊經據理曉谕,仍未遵約退兵。
近複有兵船在福州口外往來。
本日據文煜、李鶴年奏請留提督羅大春暫緩赴台,駐紮廈門一帶以資鎮守。
但台灣事機甚急,昨經沈葆桢奏,業與潘霨先後抵台,拟于該處海口建築炮台,并派兵駐紮淡水等處,由羅大春督率巡防。
是該提督亟應速赴台灣,省防一時未能兼顧,而福州各處海口,關系緊要,防守需人;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前經李鴻章奏請留帶直隸練軍,暫緩赴任,刻下閩省防務正急,着李鴻章即饬彭楚漢克日馳赴新任,以重地方。
直隸練軍即由該督另揀妥員統帶。
本日有寄谕沈葆桢及文煜、李鶴年夾闆印封一件,李鴻章接到後,即着發交輪船,速為分别投遞,毋稍遲誤。
李鶴年又奏 前陝西布政使林壽圖,經臣葆桢會同臣等奏派稽查船政在案。
現在沿海各口,在在宜防。
五虎一帶為省城門戶,距船政工廠尤近,倭人屢來窺伺,尤宜加意嚴防。
查林壽圖才堪濟變,器識過人,前曾督辦慶陽軍務,聲望素着,所有福州口海防,拟令就近督辦。
在防水陸兵勇及閩安、連江各營将,均歸節制,以重海防而資臂助。
朱批:知道了。
五月辛未(三十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據沈葆桢等咨鈔具奏到台日期,并籌大略情形一折,臣等公同閱看,所叙水路陸路、倭船運糧、倭兵駐紮及與生番殺傷情形,并籌理谕、設防、開禁三事,深中肯綮。
臣等伏查前日本兵赴台灣,并船泊廈門,曾由臣衙門具照會兩次,诘問該國外務省因何興兵,迄未見覆。
嗣日本國使臣柳原前光來滬,經該關道屢向诘責,雖據柳原前光函緻臣等,而意存推诿,無一切實語。
臣等複又照會柳原前光,嚴詞切責在案。
至沈葆桢等原奏内稱:倭兵約二千餘人,一紮大埔角,一紮琅■〈王喬〉,一紮龜山,并有輪船運軍裝、糧食。
牡丹社已為攻破。
近有兵船載兵百餘名,由台南繞後山一帶,過噶瑪蘭、入雞籠口、買煤而去。
台地設防,萬不容緩,要以郡城為根本;其精華又在北路淡水、噶瑪蘭、雞籠一帶。
蘇澳民番關鍵,尤他族所垂涎,因派輪船迎提督羅大春鎮之。
并饬長勝輪船同通曉算法之藝生轉入後山,量水深淺,探明形勢。
由鎮、道等添招勁勇訓練,以備不虞等因。
是台灣地方既經沈葆桢等竭力籌備,而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不乘此時振刷精神,為有備無患之計,則積弱之勢,曷由奮興?設一日事變猝乘,又将何以禦之?臣等承辦各國事務,遇筆舌相争時,無一事不防決裂,實無一日敢忘戰守。
應請饬下南北洋兩大臣暨兩廣、兩江、閩浙、山東、奉天各督、撫、将軍,統籌全局,體察各該省沿海情勢,何處可以扼要?何處必應設防?應如何聯為一氣,得操勝算之處,會商妥籌,請旨辦理。
谕軍機大臣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兵紮番社,濱海防務,請饬先事籌辦一折。
日本有事生番,占踞台灣牡丹社一帶。
前據沈葆桢等奏,拟于海口及北路深水等處,嚴密設防。
當谕該大臣等妥速辦理。
又據文煜等奏,馬祖澳等處已有日本兵船遊戈,複谕該将軍等于沿海各口,妥為籌布。
刻下辦理情形若何?及該國近日作何動靜?着沈葆桢、文煜、李鶴年、潘霨詳細奏聞,以慰廑系。
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亟應一體設防,為未雨綢缪之計。
并當聯絡聲勢,藉壯兵威,以期有備無患。
着瑞麟、李鴻章、都興阿、志和、恭镗、李宗羲、文彬、張樹聲、楊昌浚、張兆棟統籌全局,于各該省沿海地方形勢,詳細體察。
何處最為扼要?何處必當設防?并如何聯為一氣,得操勝算之處,務當悉心會商,妥籌布置,奏明辦理。
原折着鈔給閱看。
給日本國柳原前光照會 給日本國外務省大臣照會 日本國柳原前光覆函 給日本國柳原大臣照會 給日本國柳原前光照會 為照會事。
照得上年貴國副島大臣奉使來華,曾令貴大臣同翻譯官鄭來本衙門面詢台灣生番戕害琉球人民之事。
當經細詢原委,曾準答複:台灣生番地方,祇以遣人告知,嗣後日本人前往,好為相待,其意非為用兵等情。
迨貴副島大臣并貴大臣瀕行時,本王大臣曾向貴副島大臣觌面,言及嗣後須按照修好條規所載,兩國所屬邦土,不可稍有侵越。
承副島大臣以「固所甚願」一言相答。
乃本年三月間,準各國住京大臣向本王大臣告知,貴國興兵赴台灣,将有事于生番。
并疊據中國沿海各地方官申報,有貴國戰船一隻名孟春,自台灣澎湖來寄泊廈港,帶兵官海軍少尉家柯聲稱,拟借地操兵等語。
本王大臣當彙叙函報各節,先行照會貴國外務省大臣。
四月十四日,本王大臣續将欽奉上谕,沈葆祯着授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以重事權,欽此,照會各在案。
迄今均未準見覆。
嗣接閩省咨開,貴國火輪船一号駛過旗後口外,又有輪船二号到琅■〈王喬〉社寮港口停泊,至柴城踏看紮營地勢各情;并接貴國中将西鄉照會,率親兵由水路直進番地,因琉球人民遭害,招酋開導,殛兇示懲等情,咨報前來。
本王大臣查台灣全地,久隸中國版圖,雖生番種類散處深山,向未繩以法律,總屬中國管轄之人。
即偶有洋面失險,如流球人民受害前事,亦當知會應管轄之地方官查辦。
此次貴國興兵,未經向本王大臣議及,亦未準知照因何事派兵赴台,既與上年所言非為用兵之語未符,亦與條規内未載兩國所屬邦土不可稍有侵越等詞相背,本王大臣殊為不解。
今據各處探報,貴大臣奉命來華,已抵上海。
經江蘇應藩司、沈道将貴國船赴台灣一事,向貴大臣詳細剖說,業經貴大臣允為函緻貴國外務省,并有電報知會廈門領事,轉告貴國中将等因。
足見貴大臣克敦和誼,顧全大局。
俟貴外務省暨廈門覆信到滬,仍希貴大臣與應藩司、沈道平心妥議,總期彼此同守修好條規,永久不渝。
貴大臣既為兩國通好而來,如能盡其事權,以固睦誼,本王大臣自當與各國來華大臣一體優禮相待。
為此照會貴大臣查照可也。
給日本國外務省大臣照會 為照會事。
照得本王大臣前據中國沿海各地方官咨報,并準各國住京大臣告知,貴國有派兵前往台灣之事。
當以此事未經先行議及,未之深信。
曾于本年三月二十六日彙叙函報各節,照會貴外務省大臣查照見覆在案。
刻下想已接閱,當有覆文在途矣。
本年四月十四日奉上谕:沈葆桢着授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以重事權,欽此。
本衙門查台灣等處遇有各國事務,閩浙總督駐紮省垣,相距較遠;船政大臣沈素悉中外情形,茲奉特旨派充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必能悉心籌劃,盡其事權,以符條約而敦睦誼。
相應照會貴外務省大臣查照可也。
日本國柳原前光覆函 謹啟者:本大臣猥以菲材,簡命住華。
陽曆五月二十八日(即四月十三日)行抵上海,晤沈道台,始悉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經貴王大臣早有公文,專人寄往東京,給我外務省大臣,取具覆文等語。
故本大臣暫停滬上,等候本省有何音耗。
續于六月十三日(即四月念九日),本大臣接由上海新關稅務司将貴王大臣于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再給我外務大臣之公文一角,傳遞前來。
本大臣接此,即于是日付郵寄回去後,于六月十八日(即五月初五日)接到本省六月九日(即四月念四日)發來給本大臣函文,内雲本月四日(即四月二十日),有英國士人麥堅者,來省面遞總理衙門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所發之公文,本省接閱之下,此郵未及即修覆文等因。
并照錄貴署來文咨送前來。
據此可期下郵必有回文,或委本大臣代為辦具照覆。
惟以海路■〈艹迢〉■〈艹遰〉,雖有汽輪,一往一來,辄需兼旬。
知關貴王大臣盼念,理合先茲具聞。
至于本國命将征番一事,會潘藩台奉旨下閩,路經滬渎,本大臣于
二十九日,又有輪船運軍裝、糧食而來。
此水路情形也。
岸上倭兵約二千餘人,一紮大埔角,一紮琅■〈王喬〉,一紮龜山,時以甘言财利說降各社。
牡丹社在下者已為攻破,餘數百人逃往山頂,倭人未能仰攻。
龜仔角生番,亦不肯降。
其降者網索等十一社,倭營給一旗為憑。
有加錐來社生番頭人,引倭人往磘社駐紮,則已轉過琅■〈王喬〉山嘴,屬後山界址矣。
二十八日,倭兵添二百餘名從石門入,八十餘名從風港入,殺生番三名,捦五名。
此陸路情形也。
探員晤倭先鋒副島,據稱破生番三社,取首級十二顆,伊兵傷者五十餘人,死者二十餘人。
二十六日夜,又被其殺傷五人,死者二人。
官氏所報,生番死者多于倭兵;而倭将所稱,則倭兵死者多于生番。
或者留為索價地步,未可知也。
又據淡水廳陳星聚禀報:近有日本兵船名牧源源吾載兵百餘名,由台南繞後山一帶,過噶瑪蘭,入雞籠口,買煤一百五十頓而去等語。
臣等悉心籌度,辰下所宜行者三:一曰理谕,一曰設防,一曰開禁。
開禁非旦夕所能猝辦,必外侮稍定,乃可節節圖之。
理谕一節,則臣霨過滬時,業與彼國公使柳原前光往複辯論。
該酋始則一味推委,繼忽自陳追悔為西人所賣,商允退兵,有手書可據。
乃到台後,察其情狀,恐未足信。
臣葆桢先發照會一道,破其狂愚。
臣霨拟于初八日同台灣道夏獻綸及洋将日意格、斯恭塞格等帶該公使手書,親赴琅■〈王喬〉,面诘其中将西鄉從道。
彼族狡詐性成,即果弭首無辭,難保不旋萌觊志。
設防之事,萬不容緩。
台地綿亘千餘裡,固屬防不勝防,要以郡城為根本。
城去海十裡而近,洋船炮力,及之有餘。
海口安平,沙水交錯,望之坦然,其中一小阜突出,俗呼紅毛台,蓋明季荷蘭國揆一王踞台灣時所築也,為地震所傾圮,而磚石堅厚,遺址尚存,炮亦鏽而不适用。
近日西洋炮火猛烈,磚石炮台雖堅不足恃。
臣拟仿西洋新法,于是處築三合土大炮台一座,安放西洋巨炮,使海口不得停泊兵船,而後郡城可守。
台地精華,又在北路淡水、噶瑪蘭、雞籠一帶,物産殷阜;蘇澳民番關鍵,尤他族所垂涎,故日意格謂急須派兵駐紮。
且去郡千裡,有事鞭長莫及,臣等商派靖遠輪船迎陸路提督羅大春鎮之。
并饬長勝輪船同通曉算法之藝生轉入山後,周回量水淺深,探其形勢。
鎮、道等添招勁勇,着力訓練,多籌子藥、煤炭,以備不虞。
沈葆桢等又奏 西洋各國,在通商口岸,兵船來往,本無虛日;遇兩國構釁,尤必确探風聲;至交戰時,且作壁上觀,将其勝負關鍵,飛報本國,筆之于書,其結習然也。
使倭人得志于生番,西人必不令獨享其利。
若就目前而論,則必不冒不韪之名,為倭分謗。
同知袁聞柝在琅■〈王喬〉面晤副島,與談他事,皆随問随答,獨提及上年救出日本難民利八等護送回國一節,再三問之,默無一語;可見倭奴亦難自泯其羞惡之心。
臣等方慮番民為其甘言财利所誘,旋得夏獻綸呈縣丞周有基報:各社番目托粵莊頭人籲乞歸化,謂沐皇上深恩,向由伊等居山,自作自食,今日本肆虐,心實不甘,乞垂憐作主,保全數千生命。
用兵之日,各願先行等語。
似此驅倭撫番,機勢愈順,臣等斷不敢喜事以圖戰功,亦不敢畏事而傷政體。
沈葆桢等又奏 台澎之用内地班兵也,當時以新入版圖,民情浮動,若用在地之兵,恐其聯為一氣,計弭内變,非計禦外侮也。
積久弊生,班兵視為畏途,往往雇倩而來,伍籍且不符,何有于技勇?臣等昨到澎湖踩勘,陂陀周圍數十裡,無一山、無一田、并無一樹,為向來未見之瘠壤,然台飓作時,台南數百裡舍此更無泊船之處,地則極要,守則極難。
守将吳奇勳謂此地班兵七百餘人,皆疲弱不可用。
該處不生五谷,民以捕魚為業,自少至老,衽席風濤,誠招此輩以易班兵,民間既開生途,防務尤為得力。
臣等商諸鎮、道,鹹謂全台均宜照此辦理。
否則,弁兵缺額,候内地募補而來,動淹累月,于防務大有窒礙。
且台地閩、粵兩籍,互相箝制,可無意外之虞。
即使弊端踵生,事平之後,不難改歸舊制。
可否将台、澎班兵疲弱者先行撤之歸伍,其曠饷招在地精壯充補,以固邊防? 沈葆桢等又奏 防務方始,費用殷繁。
臣等既駐台地,時有動支,若俟省城展轉發解,恐難應手,緻誤機宜。
可否将台灣鹽課、關稅、厘金等款應行解省者,盡數截留,歸台灣道衙門支銷,俾遇事得速舉行。
再有不足,則由省城撥解而來,以免支绌?伏乞聖鑒訓示施行。
谕軍機大臣等 沈葆桢等奏,到台日期,籌辦大概情形,并番目籲乞歸化,台、澎防兵拟另招精壯充補,請将台灣課稅等銀撥充經費各折片。
覽奏均悉。
沈葆桢、潘霨先後行抵台灣,察看該處情形;沈葆桢給予日本西鄉從道照會,詞義頗為嚴正;潘霨于本月初八日親赴琅■〈王喬〉,面加诘問,彼族狡詐性成,中藏叵測,設防之事,自屬萬不容緩。
沈葆桢等拟于海口建築炮台,安放巨炮,使不得停泊兵船;北路淡水等處派兵駐紮,由提督羅大春督率巡防,并另招勁勇、多備軍火等事,所籌均是。
即着該大臣等分别妥速辦理。
日本借口他國積年舊案,違約稱兵,曲直是非,中外共見。
沈葆桢等務當與之極力理論,斷不可任其妄為。
傥該國悍然不顧,亦當示以兵威,不得稍涉遷就,緻誤事機。
該國如何照覆?潘霨到琅■〈王喬〉後如何辯論情形?着随時詳悉奏聞,以慰廑系。
生番本隸中國版圖,朝廷一視同仁,疊谕該大臣等設法撫綏,不得視同化外,任其慘罹荼毒。
現據各社番目籲乞歸化,即着該大臣等酌度機宜,妥為收撫,聯絡聲勢,以固其心,俾不至為彼族所誘。
台、澎向用内地班兵,率皆疲弱。
現在因時制宜,自不妨變通辦理。
沈葆桢等拟将班兵疲弱者撤令歸伍,另招本地籍精壯充補,事平之後,察看情形,再行酌辦;即着照所議行。
台灣鹽課、關稅、厘金等款,準其盡數截留,撥充海防經費,歸台灣道衙門支銷,不敷之款,着文煜、李鶴年籌撥接濟,毋令缺乏。
給日本國中将西鄉照會 給日本國中将西鄉照會 為照會事。
照得生番土地,隸中國者二百餘年,雖其人頑蠢無知,究系天生赤子,是以朝廷不忍遽繩以法,欲其漸仁摩義,默化潛移,由生番而成熟番,由熟番而成士庶,所以仰體仁愛之天心也。
至于殺人者死,律有明條,雖生番亦豈能輕縱?然此中國分内應辦之事,不當轉煩他國勞師糜饷而來。
乃聞貴中将忽然以船載兵,由不通商之琅■〈王喬〉登岸。
台民惶恐,謂不知開罪何端,使貴國置和約不顧。
即西洋曾經換約各國,亦群以為駭人聽聞!及觀貴中将照會閩浙總督公文,方知為牡丹社生番戕害琉球國難民而起。
無論琉球雖弱,亦俨然一國,盡可自鳴不平。
即貴國專意恤鄰,亦何妨照會總理衙門商辦。
傥中國袒護生番,以不肯懲辦回複,抑或以兵力不及,籍助貴國,則貴國甚為有辭。
乃積累年之舊案,而不能候數日之回文,此中曲直是非,想亦難逃洞鑒。
今牡丹社已殘毀矣,而又波及于無辜之高士佛等社。
來文所稱殛其兇首者謂何也?所稱往攻其心者謂何也?幫辦潘布政使自上海面晤貴國柳原公使,已商允退兵,以為必非虛語;乃聞貴中将仍紮營牡丹社,且有将攻卑南社之謠。
夫牡丹社戕琉球難民者也,卑南社救貴國難民者也,相去奚啻霄壤?以德為怨,想貴中将必不其然。
第貴中将照會閩浙總督公文,有佐藤利八至卑南番地亦被劫掠之語,誠恐謠傳未必無因。
夫凫水逃生,何有餘資可劫?天下有劫人之财,肯養其人數月不受值者耶?即謂地方官所報難民口供不足據,貴國謝函具在,并未涉及劫掠一言。
貴國所賞之陳安生,即卑南社生番頭目也。
所賞之人,即所誅之人,貴國未必有此政體。
或謂貴國方耀武功,天理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然以積年精練之良将勁兵,逞志于蠢蠢無知之生番,似未足以示威。
即操全勝之勢,亦必互有殺傷。
生番即不見憐,貴國之人民亦不足惜耶?或謂貴國既波及無辜各社,可知意不在複仇。
無論中國版圖尺寸不敢以與人,即通商諸邦豈甘心貴國獨享其利? 日來南風司令,琅■〈王喬〉口岸資糧轉運益難。
中國與貴國和誼載在盟府,永矢弗谖。
本大臣心有所危,何敢不開誠布公,以效愚者之一得?惟高明裁察見覆,幸甚! 五月戊辰(二十七日)福州将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奏 竊五月初四、初九兩日,欽奉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六、二十兩日寄信谕旨兩道,臣等當即恭錄咨行,遵将撥兵、撥饷事宜,妥速籌辦,并悉心布置,務臻周密。
茲據通商局司道禀稱:據馬尾分局委員報稱,四月二十九、五月初一、二等日,距福州口一百三十餘裡之馬祖澳及白犬洋面,先後有日本鐵甲船二隻、木輪船一隻在彼遊弋。
及饬委員馳往查問,業已開駛。
初八日酉刻,複有半枝桅兵船一隻,名為「孟春」,吃水八尺,直至馬尾,自廈門沿途測水而來。
委員毛文藻前往查問,言語枝梧等情前來。
臣等查倭人詭谲異常。
初攻生番,托言非中國版圖,并未失和。
乃沈葆桢甫欲巡洋,鐵甲船即至福州口外。
臣等方派員查察,孟春一船,竟敢自廈門測水直至中岐,雖通商口岸、外國輪船來往如織,何以不先不後相繼而來?其意存恫喝,已可概見。
臣等通盤籌劃,台灣固不可大意,福、廈各口,尤宜亟為之防。
惟閩省近數年來,壹志并心,專為外省轉輸兵饷,而于本省海防大計,未暇講求。
炮台炮位,猶仍舊制,以之禦尋常則可,恐未足以制外洋新式船炮。
若欲改築購制,舍舊謀新,倉猝固難集事,巨款尤不易籌。
現幸兵釁未開,人心尚定,惟有先就目前所急,派員相度形勢,或修或改,迅速舉辦,以免臨事張皇。
至福建内地陸路,制兵計一萬餘名,先經會商陸路提臣羅大春,就中挑練精兵一十二營,仿勇營之制,酌加津貼,以備調遣。
其詳細章程,俯容另折奏報。
其通省留防營勇,本祇福靖中左右前後五營,近複陸續添募九營,共成一十四營,次第據報成軍。
如不敷調撥,再行酌量添募。
陸路提臣羅大春,前經沈葆桢咨調赴台。
臣等就目前情形權衡輕重,拟令暫緩赴台,統領兵勇六營,駐紮廈門,以與省城犄角。
仍會商水師提臣李新燕,督饬所屬妥籌布置。
其福州及福甯、連江一帶海口,則由臣等就近派隊,饬屬嚴密準備,一面知會浙江撫、提諸臣,暨嚴饬該管文武,一體設防,俾臻周密。
谕軍機大臣等 文煜、李鶴年奏,籌辦沿海各口防務一折。
馬祖澳及白犬洋面已有日本鐵甲兵船、木輪舟在彼遊弋,并有孟春兵船自廈門測水,直至中岐,意存恫喝,此時防務萬難稍緩,自應嚴密布置,以備不虞。
覽文煜、李鶴年所奏籌防情形,半屬空言,并無切實辦法。
當此事機緊要之際,若再掉以輕心,必至臨時張皇,贻誤大局。
究竟福、廈各口,何處最為扼要?現應如何設防?福甯、連江沿海一帶,作何準備?是否已臻周密?着文煜、李鶴年悉心籌劃,立見施行,不得以含混一奏,遂為了事。
沈葆桢現于淡水等處派兵駐紮,由羅大春督率巡防,責任綦重,仍當遵奉前旨,檄令即日赴台,以資得力。
着文煜、李鶴年另派得力之員,統兵駐紮廈門,并會商李新燕妥為籌布。
近省情形,當随時知照沈葆桢、潘霨,以期聲息互通。
該省水師提督彭楚漢,本日已谕李鴻章饬令迅赴本任矣。
又谕 現在日本與台灣生番稱兵構釁,疊經據理曉谕,仍未遵約退兵。
近複有兵船在福州口外往來。
本日據文煜、李鶴年奏請留提督羅大春暫緩赴台,駐紮廈門一帶以資鎮守。
但台灣事機甚急,昨經沈葆桢奏,業與潘霨先後抵台,拟于該處海口建築炮台,并派兵駐紮淡水等處,由羅大春督率巡防。
是該提督亟應速赴台灣,省防一時未能兼顧,而福州各處海口,關系緊要,防守需人;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前經李鴻章奏請留帶直隸練軍,暫緩赴任,刻下閩省防務正急,着李鴻章即饬彭楚漢克日馳赴新任,以重地方。
直隸練軍即由該督另揀妥員統帶。
本日有寄谕沈葆桢及文煜、李鶴年夾闆印封一件,李鴻章接到後,即着發交輪船,速為分别投遞,毋稍遲誤。
李鶴年又奏 前陝西布政使林壽圖,經臣葆桢會同臣等奏派稽查船政在案。
現在沿海各口,在在宜防。
五虎一帶為省城門戶,距船政工廠尤近,倭人屢來窺伺,尤宜加意嚴防。
查林壽圖才堪濟變,器識過人,前曾督辦慶陽軍務,聲望素着,所有福州口海防,拟令就近督辦。
在防水陸兵勇及閩安、連江各營将,均歸節制,以重海防而資臂助。
朱批:知道了。
五月辛未(三十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據沈葆桢等咨鈔具奏到台日期,并籌大略情形一折,臣等公同閱看,所叙水路陸路、倭船運糧、倭兵駐紮及與生番殺傷情形,并籌理谕、設防、開禁三事,深中肯綮。
臣等伏查前日本兵赴台灣,并船泊廈門,曾由臣衙門具照會兩次,诘問該國外務省因何興兵,迄未見覆。
嗣日本國使臣柳原前光來滬,經該關道屢向诘責,雖據柳原前光函緻臣等,而意存推诿,無一切實語。
臣等複又照會柳原前光,嚴詞切責在案。
至沈葆桢等原奏内稱:倭兵約二千餘人,一紮大埔角,一紮琅■〈王喬〉,一紮龜山,并有輪船運軍裝、糧食。
牡丹社已為攻破。
近有兵船載兵百餘名,由台南繞後山一帶,過噶瑪蘭、入雞籠口、買煤而去。
台地設防,萬不容緩,要以郡城為根本;其精華又在北路淡水、噶瑪蘭、雞籠一帶。
蘇澳民番關鍵,尤他族所垂涎,因派輪船迎提督羅大春鎮之。
并饬長勝輪船同通曉算法之藝生轉入後山,量水深淺,探明形勢。
由鎮、道等添招勁勇訓練,以備不虞等因。
是台灣地方既經沈葆桢等竭力籌備,而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不乘此時振刷精神,為有備無患之計,則積弱之勢,曷由奮興?設一日事變猝乘,又将何以禦之?臣等承辦各國事務,遇筆舌相争時,無一事不防決裂,實無一日敢忘戰守。
應請饬下南北洋兩大臣暨兩廣、兩江、閩浙、山東、奉天各督、撫、将軍,統籌全局,體察各該省沿海情勢,何處可以扼要?何處必應設防?應如何聯為一氣,得操勝算之處,會商妥籌,請旨辦理。
谕軍機大臣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兵紮番社,濱海防務,請饬先事籌辦一折。
日本有事生番,占踞台灣牡丹社一帶。
前據沈葆桢等奏,拟于海口及北路深水等處,嚴密設防。
當谕該大臣等妥速辦理。
又據文煜等奏,馬祖澳等處已有日本兵船遊戈,複谕該将軍等于沿海各口,妥為籌布。
刻下辦理情形若何?及該國近日作何動靜?着沈葆桢、文煜、李鶴年、潘霨詳細奏聞,以慰廑系。
各省沿海口岸甚多,亟應一體設防,為未雨綢缪之計。
并當聯絡聲勢,藉壯兵威,以期有備無患。
着瑞麟、李鴻章、都興阿、志和、恭镗、李宗羲、文彬、張樹聲、楊昌浚、張兆棟統籌全局,于各該省沿海地方形勢,詳細體察。
何處最為扼要?何處必當設防?并如何聯為一氣,得操勝算之處,務當悉心會商,妥籌布置,奏明辦理。
原折着鈔給閱看。
給日本國柳原前光照會 給日本國外務省大臣照會 日本國柳原前光覆函 給日本國柳原大臣照會 給日本國柳原前光照會 為照會事。
照得上年貴國副島大臣奉使來華,曾令貴大臣同翻譯官鄭來本衙門面詢台灣生番戕害琉球人民之事。
當經細詢原委,曾準答複:台灣生番地方,祇以遣人告知,嗣後日本人前往,好為相待,其意非為用兵等情。
迨貴副島大臣并貴大臣瀕行時,本王大臣曾向貴副島大臣觌面,言及嗣後須按照修好條規所載,兩國所屬邦土,不可稍有侵越。
承副島大臣以「固所甚願」一言相答。
乃本年三月間,準各國住京大臣向本王大臣告知,貴國興兵赴台灣,将有事于生番。
并疊據中國沿海各地方官申報,有貴國戰船一隻名孟春,自台灣澎湖來寄泊廈港,帶兵官海軍少尉家柯聲稱,拟借地操兵等語。
本王大臣當彙叙函報各節,先行照會貴國外務省大臣。
四月十四日,本王大臣續将欽奉上谕,沈葆祯着授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以重事權,欽此,照會各在案。
迄今均未準見覆。
嗣接閩省咨開,貴國火輪船一号駛過旗後口外,又有輪船二号到琅■〈王喬〉社寮港口停泊,至柴城踏看紮營地勢各情;并接貴國中将西鄉照會,率親兵由水路直進番地,因琉球人民遭害,招酋開導,殛兇示懲等情,咨報前來。
本王大臣查台灣全地,久隸中國版圖,雖生番種類散處深山,向未繩以法律,總屬中國管轄之人。
即偶有洋面失險,如流球人民受害前事,亦當知會應管轄之地方官查辦。
此次貴國興兵,未經向本王大臣議及,亦未準知照因何事派兵赴台,既與上年所言非為用兵之語未符,亦與條規内未載兩國所屬邦土不可稍有侵越等詞相背,本王大臣殊為不解。
今據各處探報,貴大臣奉命來華,已抵上海。
經江蘇應藩司、沈道将貴國船赴台灣一事,向貴大臣詳細剖說,業經貴大臣允為函緻貴國外務省,并有電報知會廈門領事,轉告貴國中将等因。
足見貴大臣克敦和誼,顧全大局。
俟貴外務省暨廈門覆信到滬,仍希貴大臣與應藩司、沈道平心妥議,總期彼此同守修好條規,永久不渝。
貴大臣既為兩國通好而來,如能盡其事權,以固睦誼,本王大臣自當與各國來華大臣一體優禮相待。
為此照會貴大臣查照可也。
給日本國外務省大臣照會 為照會事。
照得本王大臣前據中國沿海各地方官咨報,并準各國住京大臣告知,貴國有派兵前往台灣之事。
當以此事未經先行議及,未之深信。
曾于本年三月二十六日彙叙函報各節,照會貴外務省大臣查照見覆在案。
刻下想已接閱,當有覆文在途矣。
本年四月十四日奉上谕:沈葆桢着授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以重事權,欽此。
本衙門查台灣等處遇有各國事務,閩浙總督駐紮省垣,相距較遠;船政大臣沈素悉中外情形,茲奉特旨派充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必能悉心籌劃,盡其事權,以符條約而敦睦誼。
相應照會貴外務省大臣查照可也。
日本國柳原前光覆函 謹啟者:本大臣猥以菲材,簡命住華。
陽曆五月二十八日(即四月十三日)行抵上海,晤沈道台,始悉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經貴王大臣早有公文,專人寄往東京,給我外務省大臣,取具覆文等語。
故本大臣暫停滬上,等候本省有何音耗。
續于六月十三日(即四月念九日),本大臣接由上海新關稅務司将貴王大臣于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再給我外務大臣之公文一角,傳遞前來。
本大臣接此,即于是日付郵寄回去後,于六月十八日(即五月初五日)接到本省六月九日(即四月念四日)發來給本大臣函文,内雲本月四日(即四月二十日),有英國士人麥堅者,來省面遞總理衙門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所發之公文,本省接閱之下,此郵未及即修覆文等因。
并照錄貴署來文咨送前來。
據此可期下郵必有回文,或委本大臣代為辦具照覆。
惟以海路■〈艹迢〉■〈艹遰〉,雖有汽輪,一往一來,辄需兼旬。
知關貴王大臣盼念,理合先茲具聞。
至于本國命将征番一事,會潘藩台奉旨下閩,路經滬渎,本大臣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