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皇明本紀(明)不著撰人
關燈
小
中
大
陰二旬不止,山川溢流,且降者皆船居,若非潦水盈溢,雖有船降,不能得達和陽。
水道雖有元蠻子海牙率巨舟以扼其要,不得自由而出,因潦水盈溢,平昔非船不可達之所,其降舟揚帆順趨,直抵和陽。
比降舟未至,先說誘蠻子海牙部下以舟來商,後果至,候隘要而擒之首目一、軍士十八人,皆善操走舸者,喻令教我軍士水戰。
壬寅,上率舟師抵裕溪,破蠻子海牙水寨,遂與諸將定渡江之計。
是後六月一日,發舟渡江,達江口,時方酉末,去後軍六十裡,濃雲障天,轟雷掣電,不敢輕渡。
其風雷雲雨約五時整止,于是方弗移。
明日,天將明,軍分兩道,右由西南,左由東北,俱會于牛渚磯上。
其時雷息電隱,西風和暢,軍士歡融,櫓棹齊興,微風揚帆,上與廖將軍首行,不逾時抵江東。
比未着岸之先,廖將軍曰:「舟泊何所?」上謂曰:「采石正鎮,陸廣人稠,其牛渚磯,周際江淵,況備者寡,可先取其磯。
」舟抵岸,其備者持矛來應,上令甲士應之,彼不敢當,備磯者潰。
備鎮者亦潰,遂下采石及沿江諸壘盡破降之。
時諸軍饑餒久矣,一視糧食孳畜,盡意欲取,意在盈舟而歸。
上視軍意不過圖財而已,此去再欲復渡,恐事難為,不能據有江東,因是以刃斷羣舟之纜,推入急流,須臾船漾漾而東下,諸軍恐之。
有告上曰:「如此若何?」上謂諸軍曰:「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無所不有,若破此一州,從其所取,然後方放汝歸。
」令畢,諸軍皆食。
食既,帥往太平城下,時元平章完者不花守其城。
我軍攻良久,遂拔之,僉事張旭遁去,父老出城迎上。
諸軍已入城矣,思前號令,恣意擄掠。
斯軍愚不知也,當未渡江及已渡時,雖曾省會,子女玉帛,從其所欲,不過獎軍行爾,彼時已與幕官李善長寫成禁約,不許擄掠,榜文令吏齎行。
一城之民,見軍擄掠,倉皇無措,仍令前吏昭示榜文,諸軍觀榜之後,凜然無敢犯。
獨一卒故違禁止,再喻弗悛,于是斬首示眾。
自斯之後,太平一郡,即日皆寧。
不逾旬日,元臣蠻子海牙率巨舟封采石,閉姑熟之口,絕我歸路。
將及十日,義兵元帥陳也先率兵數萬來寇城下。
上按兵于城,觀彼施勇,以窺彼計。
逾二時,彼無奇謀,上遣徐達、鄧愈、湯和出姑熟之東,轉戰城之北。
不逾時,彼兵潰敗,也先被擒。
故生之,其人奸詐多端,忽謂上曰:「生我為何?」上謂曰:「方今天下中原鼎沸,豪傑並起,自為聲教者不知其數。
汝既英豪,豈不知生汝之故?」也先曰:「欲我軍降爾。
」曰:「然。
」彼謂上曰:「軍之首目,皆親戚骨肉為之,今欲來降,甚為易哉!」書行,明日來降,首目盡至。
甲子,克溧水。
七月壬辰,以也先留太平,令部下會我大軍,命元帥張天祐者合勢共取建業。
初,攻弗克,軍回。
不逾月。
再征。
其也先者密謀於部下,建業不可力攻,必聲攻城而弗戰,少待得脫羈囚,仍與元合。
上知彼不誠意,縱軍妄掠,將以為俘囚而斬之,恐驚諸雄,于是血牛馬與彼立誓,立誓後,寧可生縱以歸。
彼既歸矣,陰與元合。
人雲方三日,也先忽數嘔血,乃背盟之驗也。
然密請元臣左納失裡至營,佯言生擒耳,意在誘上詣營。
時上蔔於黃山東嶽,神弗許,數蔔於城隍,連皆一籤耳,亦不許。
九月戊戌,也先謀叛,誘殺郭元帥等數人。
時三軍復攻建業,也先背盟棄誓,陰合元師,敗我軍秦淮之水,殺溺二萬餘。
也先因追北我軍,為義兵所殺,身瘡千竅。
當血牛馬時,其誓書乃也先自為也,誓雲:「若背再生之恩,人神共怒,天所不容。
」也先之死,天鑒誓言,(「天鑒誓言」,原無「言」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不一月而亡,定誓之道,非誠意正心,安可輕立也哉? 時蠻子海牙,以舟師泊于采石,密邇姑熟,彼以舟楫乏利,不時直造城下,於是命工造巨炮,以舟載之。
至正丙申春二月,上率諸軍親攻采石,自辰抵午擊破之,俘獲人船以歸。
其蠻子海牙率殘軍會福壽大夫、高納林大夫、阿魯灰平章共守建業。
時采石寧謐,姑熟無後顧之憂,復蔔于神祠,神乃許行。
三月一日兵起,三日抵其營,也先之姪出,不逾二刻,營壘皆破。
也先姪陳七盡以其軍降。
(「陳七」,明史卷一太祖紀一作「陳兆先」。
)明日,點視其軍,馬步三萬六千。
既得之後,也先諸將尚未安寧,時也先善戰勇士五百人已收麾下,觀其情狀,人各有疑,至暮當嚴宿衞。
上以心腹舊人處于外,獨五百人托以近衞,上不披甲冑處于中,獨馮勝親侍,上恬寢一宵,無疑彼心。
黎明,其五百人自相歡慶,鹹相謂曰:「誠生我也。
」于是諸軍雄威倍出,願效前馳。
庚寅,帥往建業,攻破其城,元福壽大夫死之,殺其平章阿魯灰、參政百家奴,擒禦史王稷,元帥康茂才以眾降。
上去城五裡,遙見諸軍已拔城矣,江東由是而定。
將欲發兵取京口,上不親行,恐帥首縱諸軍焚燒太甚,猶豫未決。
明日,坐徐達以罪,佯謂不生,乃令李善長再三求免,上謂曰:「既犯號令,安可求生?若必全生,令爾率三軍下京口,廬舍不焚,民無酷掠,方免斯罪。
」丙申,遣徐達率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舟師取鎮江。
丁酉,克之,殺平章定定,(「殺平章定定」,原無一「定」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民無兵刃之災,舍無焚燒之廢,京口之民全生,皆達等奉命之篤也。
因以徐達、湯和為元帥守之。
按:我太祖心切仁民,雖一遣將,惓惓以不殺人為戒,必禁毋擄掠,毋焚廬舍。
率軍至京口,民不加刃,舍不縱火。
而均獲全生,固徐達等篤奉號令,而太祖仁民之心亦愜矣,天命人心尚安,舍此之他耶? 夏四月乙醜,克金壇縣。
六月甲子,取廣德路。
秋七月,姑蘇張士誠以舟師來攻鎮江,上遣兵禦之。
癸巳,戰于龍潭,破之,焚其船,殺溺甚眾,我師遂乘勝進攻常州。
時徐達守東鄙,上謂之曰:「其張士誠者,起于鹽徒,術務經紀,詐出多端,交必有變,鄰必有間,當速出三軍以攻毗陵。
倘有說客,勿令擅言,沮其詐術,困其營壘。
」于是達等益督兵攻圍常州。
未幾,有義兵鄭僉院者率甲士七千叛入常州,反來攻營,達督兵與戰,常遇春引兵自東壘擊之,大破其眾,俘斬大半。
復圍常州,逾旬,彼眾宵遁,遂克其城。
初,我師攻城急,士誠遣書,卑辭求和,願歲輸米二十萬石,金五百兩,銀三百斤,以充軍用。
上命移檄報之曰:「春三月,取鎮江,兵抵奔牛壘城,彼時來降,繼復叛去,皆爾所謀。
納我逋逃之人,拘我通好之使,予之興師,亦豈得已?既蒙許給軍糧,中更爽約,原其所自,咎將誰歸?今若果能再監前盟,分給糧儲五十萬石,歸我使者,則常州之師即罷,而爭端永絕矣。
」士誠不從,故遂攻取之。
明年,復破其兵于宜興湖橋,擒其弟張九六,並獲其戰船馬匹。
夏四月丁卯,取寧國,降其守帥,獲其戰士,屬縣皆平。
五月壬午,銅陵縣降,遂破雙刀趙兵于青陽縣。
克江陰城。
七月戊寅,元帥胡大海等克績溪。
庚辰,取徽州,以鄧愈守之,及其屬縣皆平。
九月甲戌,江浙閩海平章夏章遣使請降。
元帥汪同、馬國寶皆降,命仍前職。
壬辰,破元潘萬戶兵,乘勝克武康縣。
冬十月壬申,擊破池洲兵,斬洪元帥,生擒其將魏壽等,遂平池州。
甲申,上率諸軍至大通江。
樞密張明鑑以揚州降,得其精兵戰馬,以元帥張德麟、耿再成守之。
是時,天下豪傑雖多,獨上全有江左及淮右數郡。
上宵晝自思固保江東諸郡,以觀羣雄,若仁者治世,當全江東,共樂承平。
于是嚴飭諸將,秣馬勵兵,戍守邊鄙。
至正戊戌春正月,院判鄧愈遣兵攻婺源,斬其首將帖木不花,遂克其城。
三月,元帥胡大海破長鎗軍,取淳安、建德等縣。
夏四月,苗軍參政楊完者以舟師來侵徽洲,大海引兵與戰,破之,擒其將董旺、呂升。
明日,元師何世明等復敗其軍,擒其將黃牛兒等。
丁醜,總兵李文忠大破苗軍,大海復引兵邀擊之,虜其萬戶羅受,其楊完者收餘眾遁還杭州。
未幾,張士誠取杭州,遂殺完者。
其同僉員成率眾屯桐廬,來乞師,許之。
初,士誠以水軍來寇,我師禦之,破其眾于太湖鮎魚口。
總兵廖永安又與戰于常熟福山港,大破之。
繼而復敗其兵于通州郎山,獲其戰船而還。
六月癸酉,取石埭縣,遂克宜興。
辛未,取蘭溪州,雙刀趙兵陷建德縣,元帥羅友賢退屯祁門。
戊子,友賢引兵與其將張元帥戰于葛公嶺,敗之,斬其萬戶汪彥章,復取建德。
時聞東浙有隙,婺城可下,密令守嚴州之將胡大海率兵討之,不克。
十一月,上親往婺州。
十二月,抵其城,營兩日而城下,民市肆不易,敕將守之。
凡六月班師,八月,上還京。
其後胡大海兵復克諸暨。
至正己亥春正月,總兵邵榮等破張士誠兵于餘杭。
復遣兵與戰于湖州,敗之,追至城下,彼眾入城抗守,攻之不克。
明日,乃悉兵來戰,我師弗利,遂引兵還營。
未幾,榮等聞士誠欲來攻營,乃預設伏兵以待之,戒諸軍堅守勿戰,俟山上旗竪乃起。
已而,果遣其將李右丞來攻餘杭、臨安諸營,不能下。
榮度其士眾已疲,乃竪旗,于是諸軍鼓譟四出,伏兵一時俱起,敵眾大亂,更相蹂躪,死者盈野。
久之,士誠兵復來攻營,為我師所敗,乃斂兵退守,我師攻之,弗克,亦還。
時雙刀趙寇陷太平縣,又陷陵陽、石埭等縣。
僉院張德勝率兵與戰于柵江口,破之,殺溺甚眾。
九月癸巳,徐達、張德勝引兵自無為登崖,復破雙刀趙兵于浮山、青山等處。
己亥,追至潛山,斬其首將,遂克潛山縣。
繼而雙刀趙為陳友諒所滅。
友諒既取雙刀趙,遂生隙于我,使者往來,觀其辭語,察彼人情,有必戰之計。
時徐達、常遇春皆率兵守池州,上命使星馳與之計曰:「陳兵必至,爾諸將當以五千人堅守其城,以五萬人伏于九華山下,彼兵若臨城,城上以旗搖鼓譟為約,令三軍見此而起,往絕其後,斯必克矣。
」使者至軍中,達等如計。
明日,陳兵果至,其來甚銳,直造城下,守者搖旗鼓譟,伏兵見之,緣山而出,循江而下,絕其歸路,一戰俘斬萬餘眾,生擒三千人。
常遇春不欲以聞,曰:「此皆勍敵也,既俘不殺,將貽後患。
若以聞,上必不盡誅。
」達不聽,遂以聞。
上謂使者曰:「急回軍中喻諸將,彼先開隙,今初與戰,三千精銳,未可盡廢,宜釋之,使為後用。
」遇春初聞遣使赴京,密令軍中以三千人皆殺之,黎明,止存三百人。
上聞之,再命使往,令生放還,于是俘者歸至陳。
(「于是俘者歸至陳」,「陳」原作「陣」,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陳遣使來告曰:「戰非有謀,乃巡邊者偶戰耳。
」十一月,取處州,其參政石抹宜孫遁,屬縣皆平。
至正庚子夏,閏五月,陳友諒舟師寇陷太平,列巨舟于采石,僭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遣人約張士誠來夾攻金陵。
時羣議皆以為宜速復太平,上曰:「不可,且太平初起堅壘,豈意彼以巨艦破之,若戰于陸地,彼必不能進。
今彼既勢居上流,遣兵與戰,難以取勝。
若由水上決戰,則彼舟十倍于我,勢可量也。
若親征,彼既見我其勢,不來接戰,即解纜下流,半日可至金陵,吾步騎非一日不可至,縱使可至,百裡趨戰,又非上將利也。
」乃令指揮康茂才佯為謀叛,誘使來攻。
茂才遣人具書以往,將行,以所謀問李善長。
善長曰(「善長曰」,原無「善長」二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方不得寇去,何為更誘其來?」上曰:「此計之上也,倘今不往,久則生計。
陳、張若合,吾何以支?」于是茂才遂遣人行。
乃命馮宗義率兵伏于右灰山,徐達列陣南門外,楊璟列兵大勝港,張德勝、朱虎出舟師于龍江關外。
辛醜,友諒果率舟師來寇,泊大勝港口,(「泊大勝港口」,「港」原作「江」
水道雖有元蠻子海牙率巨舟以扼其要,不得自由而出,因潦水盈溢,平昔非船不可達之所,其降舟揚帆順趨,直抵和陽。
比降舟未至,先說誘蠻子海牙部下以舟來商,後果至,候隘要而擒之首目一、軍士十八人,皆善操走舸者,喻令教我軍士水戰。
壬寅,上率舟師抵裕溪,破蠻子海牙水寨,遂與諸將定渡江之計。
是後六月一日,發舟渡江,達江口,時方酉末,去後軍六十裡,濃雲障天,轟雷掣電,不敢輕渡。
其風雷雲雨約五時整止,于是方弗移。
明日,天將明,軍分兩道,右由西南,左由東北,俱會于牛渚磯上。
其時雷息電隱,西風和暢,軍士歡融,櫓棹齊興,微風揚帆,上與廖將軍首行,不逾時抵江東。
比未着岸之先,廖將軍曰:「舟泊何所?」上謂曰:「采石正鎮,陸廣人稠,其牛渚磯,周際江淵,況備者寡,可先取其磯。
」舟抵岸,其備者持矛來應,上令甲士應之,彼不敢當,備磯者潰。
備鎮者亦潰,遂下采石及沿江諸壘盡破降之。
時諸軍饑餒久矣,一視糧食孳畜,盡意欲取,意在盈舟而歸。
上視軍意不過圖財而已,此去再欲復渡,恐事難為,不能據有江東,因是以刃斷羣舟之纜,推入急流,須臾船漾漾而東下,諸軍恐之。
有告上曰:「如此若何?」上謂諸軍曰:「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無所不有,若破此一州,從其所取,然後方放汝歸。
」令畢,諸軍皆食。
食既,帥往太平城下,時元平章完者不花守其城。
我軍攻良久,遂拔之,僉事張旭遁去,父老出城迎上。
諸軍已入城矣,思前號令,恣意擄掠。
斯軍愚不知也,當未渡江及已渡時,雖曾省會,子女玉帛,從其所欲,不過獎軍行爾,彼時已與幕官李善長寫成禁約,不許擄掠,榜文令吏齎行。
一城之民,見軍擄掠,倉皇無措,仍令前吏昭示榜文,諸軍觀榜之後,凜然無敢犯。
獨一卒故違禁止,再喻弗悛,于是斬首示眾。
自斯之後,太平一郡,即日皆寧。
不逾旬日,元臣蠻子海牙率巨舟封采石,閉姑熟之口,絕我歸路。
將及十日,義兵元帥陳也先率兵數萬來寇城下。
上按兵于城,觀彼施勇,以窺彼計。
逾二時,彼無奇謀,上遣徐達、鄧愈、湯和出姑熟之東,轉戰城之北。
不逾時,彼兵潰敗,也先被擒。
故生之,其人奸詐多端,忽謂上曰:「生我為何?」上謂曰:「方今天下中原鼎沸,豪傑並起,自為聲教者不知其數。
汝既英豪,豈不知生汝之故?」也先曰:「欲我軍降爾。
」曰:「然。
」彼謂上曰:「軍之首目,皆親戚骨肉為之,今欲來降,甚為易哉!」書行,明日來降,首目盡至。
甲子,克溧水。
七月壬辰,以也先留太平,令部下會我大軍,命元帥張天祐者合勢共取建業。
初,攻弗克,軍回。
不逾月。
再征。
其也先者密謀於部下,建業不可力攻,必聲攻城而弗戰,少待得脫羈囚,仍與元合。
上知彼不誠意,縱軍妄掠,將以為俘囚而斬之,恐驚諸雄,于是血牛馬與彼立誓,立誓後,寧可生縱以歸。
彼既歸矣,陰與元合。
人雲方三日,也先忽數嘔血,乃背盟之驗也。
然密請元臣左納失裡至營,佯言生擒耳,意在誘上詣營。
時上蔔於黃山東嶽,神弗許,數蔔於城隍,連皆一籤耳,亦不許。
九月戊戌,也先謀叛,誘殺郭元帥等數人。
時三軍復攻建業,也先背盟棄誓,陰合元師,敗我軍秦淮之水,殺溺二萬餘。
也先因追北我軍,為義兵所殺,身瘡千竅。
當血牛馬時,其誓書乃也先自為也,誓雲:「若背再生之恩,人神共怒,天所不容。
」也先之死,天鑒誓言,(「天鑒誓言」,原無「言」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不一月而亡,定誓之道,非誠意正心,安可輕立也哉? 時蠻子海牙,以舟師泊于采石,密邇姑熟,彼以舟楫乏利,不時直造城下,於是命工造巨炮,以舟載之。
至正丙申春二月,上率諸軍親攻采石,自辰抵午擊破之,俘獲人船以歸。
其蠻子海牙率殘軍會福壽大夫、高納林大夫、阿魯灰平章共守建業。
時采石寧謐,姑熟無後顧之憂,復蔔于神祠,神乃許行。
三月一日兵起,三日抵其營,也先之姪出,不逾二刻,營壘皆破。
也先姪陳七盡以其軍降。
(「陳七」,明史卷一太祖紀一作「陳兆先」。
)明日,點視其軍,馬步三萬六千。
既得之後,也先諸將尚未安寧,時也先善戰勇士五百人已收麾下,觀其情狀,人各有疑,至暮當嚴宿衞。
上以心腹舊人處于外,獨五百人托以近衞,上不披甲冑處于中,獨馮勝親侍,上恬寢一宵,無疑彼心。
黎明,其五百人自相歡慶,鹹相謂曰:「誠生我也。
」于是諸軍雄威倍出,願效前馳。
庚寅,帥往建業,攻破其城,元福壽大夫死之,殺其平章阿魯灰、參政百家奴,擒禦史王稷,元帥康茂才以眾降。
上去城五裡,遙見諸軍已拔城矣,江東由是而定。
將欲發兵取京口,上不親行,恐帥首縱諸軍焚燒太甚,猶豫未決。
明日,坐徐達以罪,佯謂不生,乃令李善長再三求免,上謂曰:「既犯號令,安可求生?若必全生,令爾率三軍下京口,廬舍不焚,民無酷掠,方免斯罪。
」丙申,遣徐達率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舟師取鎮江。
丁酉,克之,殺平章定定,(「殺平章定定」,原無一「定」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民無兵刃之災,舍無焚燒之廢,京口之民全生,皆達等奉命之篤也。
因以徐達、湯和為元帥守之。
按:我太祖心切仁民,雖一遣將,惓惓以不殺人為戒,必禁毋擄掠,毋焚廬舍。
率軍至京口,民不加刃,舍不縱火。
而均獲全生,固徐達等篤奉號令,而太祖仁民之心亦愜矣,天命人心尚安,舍此之他耶? 夏四月乙醜,克金壇縣。
六月甲子,取廣德路。
秋七月,姑蘇張士誠以舟師來攻鎮江,上遣兵禦之。
癸巳,戰于龍潭,破之,焚其船,殺溺甚眾,我師遂乘勝進攻常州。
時徐達守東鄙,上謂之曰:「其張士誠者,起于鹽徒,術務經紀,詐出多端,交必有變,鄰必有間,當速出三軍以攻毗陵。
倘有說客,勿令擅言,沮其詐術,困其營壘。
」于是達等益督兵攻圍常州。
未幾,有義兵鄭僉院者率甲士七千叛入常州,反來攻營,達督兵與戰,常遇春引兵自東壘擊之,大破其眾,俘斬大半。
復圍常州,逾旬,彼眾宵遁,遂克其城。
初,我師攻城急,士誠遣書,卑辭求和,願歲輸米二十萬石,金五百兩,銀三百斤,以充軍用。
上命移檄報之曰:「春三月,取鎮江,兵抵奔牛壘城,彼時來降,繼復叛去,皆爾所謀。
納我逋逃之人,拘我通好之使,予之興師,亦豈得已?既蒙許給軍糧,中更爽約,原其所自,咎將誰歸?今若果能再監前盟,分給糧儲五十萬石,歸我使者,則常州之師即罷,而爭端永絕矣。
」士誠不從,故遂攻取之。
明年,復破其兵于宜興湖橋,擒其弟張九六,並獲其戰船馬匹。
夏四月丁卯,取寧國,降其守帥,獲其戰士,屬縣皆平。
五月壬午,銅陵縣降,遂破雙刀趙兵于青陽縣。
克江陰城。
七月戊寅,元帥胡大海等克績溪。
庚辰,取徽州,以鄧愈守之,及其屬縣皆平。
九月甲戌,江浙閩海平章夏章遣使請降。
元帥汪同、馬國寶皆降,命仍前職。
壬辰,破元潘萬戶兵,乘勝克武康縣。
冬十月壬申,擊破池洲兵,斬洪元帥,生擒其將魏壽等,遂平池州。
甲申,上率諸軍至大通江。
樞密張明鑑以揚州降,得其精兵戰馬,以元帥張德麟、耿再成守之。
是時,天下豪傑雖多,獨上全有江左及淮右數郡。
上宵晝自思固保江東諸郡,以觀羣雄,若仁者治世,當全江東,共樂承平。
于是嚴飭諸將,秣馬勵兵,戍守邊鄙。
至正戊戌春正月,院判鄧愈遣兵攻婺源,斬其首將帖木不花,遂克其城。
三月,元帥胡大海破長鎗軍,取淳安、建德等縣。
夏四月,苗軍參政楊完者以舟師來侵徽洲,大海引兵與戰,破之,擒其將董旺、呂升。
明日,元師何世明等復敗其軍,擒其將黃牛兒等。
丁醜,總兵李文忠大破苗軍,大海復引兵邀擊之,虜其萬戶羅受,其楊完者收餘眾遁還杭州。
未幾,張士誠取杭州,遂殺完者。
其同僉員成率眾屯桐廬,來乞師,許之。
初,士誠以水軍來寇,我師禦之,破其眾于太湖鮎魚口。
總兵廖永安又與戰于常熟福山港,大破之。
繼而復敗其兵于通州郎山,獲其戰船而還。
六月癸酉,取石埭縣,遂克宜興。
辛未,取蘭溪州,雙刀趙兵陷建德縣,元帥羅友賢退屯祁門。
戊子,友賢引兵與其將張元帥戰于葛公嶺,敗之,斬其萬戶汪彥章,復取建德。
時聞東浙有隙,婺城可下,密令守嚴州之將胡大海率兵討之,不克。
十一月,上親往婺州。
十二月,抵其城,營兩日而城下,民市肆不易,敕將守之。
凡六月班師,八月,上還京。
其後胡大海兵復克諸暨。
至正己亥春正月,總兵邵榮等破張士誠兵于餘杭。
復遣兵與戰于湖州,敗之,追至城下,彼眾入城抗守,攻之不克。
明日,乃悉兵來戰,我師弗利,遂引兵還營。
未幾,榮等聞士誠欲來攻營,乃預設伏兵以待之,戒諸軍堅守勿戰,俟山上旗竪乃起。
已而,果遣其將李右丞來攻餘杭、臨安諸營,不能下。
榮度其士眾已疲,乃竪旗,于是諸軍鼓譟四出,伏兵一時俱起,敵眾大亂,更相蹂躪,死者盈野。
久之,士誠兵復來攻營,為我師所敗,乃斂兵退守,我師攻之,弗克,亦還。
時雙刀趙寇陷太平縣,又陷陵陽、石埭等縣。
僉院張德勝率兵與戰于柵江口,破之,殺溺甚眾。
九月癸巳,徐達、張德勝引兵自無為登崖,復破雙刀趙兵于浮山、青山等處。
己亥,追至潛山,斬其首將,遂克潛山縣。
繼而雙刀趙為陳友諒所滅。
友諒既取雙刀趙,遂生隙于我,使者往來,觀其辭語,察彼人情,有必戰之計。
時徐達、常遇春皆率兵守池州,上命使星馳與之計曰:「陳兵必至,爾諸將當以五千人堅守其城,以五萬人伏于九華山下,彼兵若臨城,城上以旗搖鼓譟為約,令三軍見此而起,往絕其後,斯必克矣。
」使者至軍中,達等如計。
明日,陳兵果至,其來甚銳,直造城下,守者搖旗鼓譟,伏兵見之,緣山而出,循江而下,絕其歸路,一戰俘斬萬餘眾,生擒三千人。
常遇春不欲以聞,曰:「此皆勍敵也,既俘不殺,將貽後患。
若以聞,上必不盡誅。
」達不聽,遂以聞。
上謂使者曰:「急回軍中喻諸將,彼先開隙,今初與戰,三千精銳,未可盡廢,宜釋之,使為後用。
」遇春初聞遣使赴京,密令軍中以三千人皆殺之,黎明,止存三百人。
上聞之,再命使往,令生放還,于是俘者歸至陳。
(「于是俘者歸至陳」,「陳」原作「陣」,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陳遣使來告曰:「戰非有謀,乃巡邊者偶戰耳。
」十一月,取處州,其參政石抹宜孫遁,屬縣皆平。
至正庚子夏,閏五月,陳友諒舟師寇陷太平,列巨舟于采石,僭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遣人約張士誠來夾攻金陵。
時羣議皆以為宜速復太平,上曰:「不可,且太平初起堅壘,豈意彼以巨艦破之,若戰于陸地,彼必不能進。
今彼既勢居上流,遣兵與戰,難以取勝。
若由水上決戰,則彼舟十倍于我,勢可量也。
若親征,彼既見我其勢,不來接戰,即解纜下流,半日可至金陵,吾步騎非一日不可至,縱使可至,百裡趨戰,又非上將利也。
」乃令指揮康茂才佯為謀叛,誘使來攻。
茂才遣人具書以往,將行,以所謀問李善長。
善長曰(「善長曰」,原無「善長」二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方不得寇去,何為更誘其來?」上曰:「此計之上也,倘今不往,久則生計。
陳、張若合,吾何以支?」于是茂才遂遣人行。
乃命馮宗義率兵伏于右灰山,徐達列陣南門外,楊璟列兵大勝港,張德勝、朱虎出舟師于龍江關外。
辛醜,友諒果率舟師來寇,泊大勝港口,(「泊大勝港口」,「港」原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