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皇明本紀(明)不著撰人
關燈
小
中
大
人,(「亂雄無人」,原無「人」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擾害生民,(「擾害生民」,「生」原作「之」,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亡自某始。
」詞成,命黃冠設壇儀章,伏于上帝前,期三月而驗。
後三月,上兵愈昌。
時滁陽王名稱尚微,意在據滁陽而稱王號,與上雖不明言,就中覘視可否。
上知有不可,概說滁陽一山城也,舟楫不通,商賈不集,非古形勢,非英雄所居,王乃默然。
明年,至正乙未春正月戊寅,上率師取和州。
初,兵眾乏糧,議謀征所向。
時上數諫王,為人所譖,初少被言辱,然上終不以為意,必欲成事,不免數諫。
王性聰明,其納言如流,及讒,俄說轉若發機,累受責辱,因是緻疾。
當議征之際,遣人召謀,因疾不赴,召至再三,終不能會。
復遣人至,令定計以出三軍,上許之,謀曰:「曩征民寨,得義兵號二枚,其書曰『廬州路義兵』,皆故衣布為之,可作此三千,拔勇者,衣青衣,腹背懸此,垂髫左袵,佯為彼兵。
復令萬人衣絳,繼其後,相去二十餘裡,慎探騎,謹隊伍,嚴號令,南趨和陽,其城可下。
」王乃善其謀,如其算。
兵行,其衣青者在前,衣絳者在後,青者渡陡陽關,和陽斥堠者知,報廬州路義兵至,耆老以牛酒迎之。
其前帥青衣者異其道而飲食,(「其前帥青衣者異其道而飲食」,「帥」原作「師」,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帥衣絳者少謀怠智,(「帥衣絳者少謀怠智」,「帥」原作「師」,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循正道而抵和陽。
元守帥出師以迎之,衣絳之士敗,逐北二十餘裡。
時帥青衣者將抵和陽,(「時帥青衣者將抵和陽」,「帥」原作「師」,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和陽守帥獲勝,至暮而歸,遇青衣者至城下,際昏合戰,一鼓破之,平章帖木兒兵潰遁去。
初,衣絳者敗歸,報滁陽王曰:「衣青者人皆陷陣。
」滁陽王驚,怒責上失計。
怒間,俄城南報元遣使來招,滁陽王驚恐益甚,召問:「若何?」(「若何」,「若」原作「者」,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彼時兵出城虛,(「彼時兵出城虛」,原無「兵」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特將三門兵合滁陽南門,密令稠簇于南街,然後令來者入。
(「然後令來者入」,原作「然後來者令入」,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至滁陽王所,上令來者膝行以見王,代王喻之。
及其喻也,王言非智,眾議欲殺來者。
上謂王曰:「兵出城虛,若殺來使,彼必知我虛而殺其使也,敵反卒至。
若生縱還,示以大言,彼必逡巡弗敢加我。
」王如其言,縱之。
明旦,有人來報元兵遁去,王命上持命復收敗軍及總守和陽兩意。
奉命之和陽,所帥者二千人。
途中,敗軍聞上親往,喜復從征者千人。
南越陡陽關,令兵就息,喻眾曰:「一兵務燃十炬。
」以在初昏,令罷兵息。
上單騎帥驍勇者數十人暮抵和陽。
及至,知衣青者已破城而守之,是夜入城,與諸將議守。
未至之先,元兵日戰甚急,諸將皆欲收子女玉帛而歸,及上至,人心乃定。
然上未至公座署事,靜思方今比肩者眾,況人皆年長,語坐之間,進止之際,皆遜讓為上,即今秉令行事,設使遜讓難為,必名正言順方可。
細思此輩,決無相讓之意,若依命而尊,又恐此輩或不同心。
明日陞座,密令左右將州衙公座盡行撤去,惟置木凳于正面東西滿間。
其徒不下十餘人,且待明日取齊入衙,觀諸人情況,讓與不讓,悉皆知之。
明日,諸人五鼓而至,上黎明而到,惟存東北一位,當時以右為上,此等雖右末不許,但存在左未。
為位竣,上就之。
日有公事,諸人若木偶人,凡公務一切事務,上悉處之,每每如是,至公無私,久之略少心服。
時城未葺,上觀諸人心未效勤,若不身先,不能動彼。
于是敕徐達先集故磚,以城為十分,與諸人分繕,我得幾何。
量分集磚將及,而乃與諸人議葺城之道,眾詣城上,各限以丈尺日數。
以人覘視,諸人皆無用功者。
三日後,會諸人閱城,至城上所分地位,徐達率士卒工將及完,諸人之工,土木並無分毫,間有善良,亦未盡力。
于是上作色,以交床置于正面,出滁陽王所命之辭置之於上,令左右呼諸人拜于前,諸人既見王命,拜而弗違。
上謂諸人曰:「總兵非我擅專,乃王命也,諸人俾我逆王命,可乎?然我與諸人約帥兵之道,非尋常,自今以後,敢有違令者,吾行總兵之道。
」 初,城中殺伐甚眾,存者少,縱有存者,夫婦不相認。
一日,暇,上馬臺前一小兒,但能言語,不知人情,上謂小兒曰:「汝父安在?」曰:「與官人喂馬。
」「汝母安在?」曰:「官人處,有與父娣妹相呼。
」上知不可。
明日,會諸人喻曰:「兵自滁陽來,人皆隻身,並無妻小。
今城破,凡有所得婦人女子,惟無夫未嫁者許之,有夫婦人不許擅配。
」期明日闔城婦女男子盡行會衙門前。
明旦,依期而至,上令婦人入衙,以男子列門外街兩傍,令婦人相繼而出,下令曰:「果真夫婦,即便識認,非夫無妄為。
」令既,婦女出,完聚者半之。
辛巳,元將以兵十萬來攻和陽,上惟以萬人守,連兵三月,元兵數敗而死者多。
逮夏,元兵解去,和陽乏糧。
時元禿堅太子及樞密副使絆住馬、義兵元帥陳也先等眾分屯新塘、高望、青山、雞籠山,(「絆馬住」,「絆」原作「伴」,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梗塞道路,上親帥師以討之。
抵所在,克其羽翼,根本未下。
明日清晨,因宵勞防慎,寢于山側。
不寐,復起,有異風來觸,上將謂和陽有兵,先發數隊歸。
復寢,未寐,(「未寐」,「寐」原作「寢」,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有蛇由右臂而上,傍曰:「蛇上身矣。
」上舉臂而視,乃是蛇,類龍而無角,上意其必神也,于是祝蛇入帽絳纓,蛇循祝而入絳纓,隱而弗動。
上頂戴其蛇詣敵寨下,設辭以喻寨主,寨主請降,乃得還師。
歸至和陽,將及三裡,有卒持矛亦歸,問:「何往而歸?」對曰:「適來賊攻和陽,幕官李善長督兵已敗之矣,而又俘獲焉。
」 上還居處,聞善長已敗敵人,喜氣增益,一時忘蛇在首。
久之方悟,取帽視之,其蛇乃隱于絳纓中。
時引觴酌蛇,蛇乃即飲微酒,于是縱蛇入家神牌,蛇乃由中升頂,矯首四視,儼若雕刻之狀。
良久,升房入脊桁中,莫知所之,此神龍之報吉兇也。
未幾,彼眾皆走渡江。
時濠梁舊雄俞、魯、孫、潘亦乏糧,其部下皆挈家就食于和陽四鄉。
其雄孫德崖者欲入城,聲言客居數月。
上恐此來有機,意在止之,奈彼眾我寡,若阻其來,倘有戰爭,我必力不及,且容入城。
明日,軍入。
彼時滁陽王信讒,自滁陽起馬,聞多取子女,強要三軍財物,意欲歸罪於上,左右讒者欲因是而緻上於死。
不旬日,聞滁陽王果至。
將至之日,上喻諸官:「此來問罪,恐晝不至,若或夜至,諸人隻待我至門首,親開戶而迎。
」其後,果夜至,字門者亦讒人在其中,聞至,彼不行報,上亦不候闢戶,先開門以迎,至下所乃報入矣。
上往視之,滁陽王怒,久而不言,其性剛烈,其言終不能含忍於久,而謂上曰:「誰?」上答曰:「某。
」王曰:「其罪何逃?」上曰:「兒女之罪,又何逃耶?家中之事緩急皆可理,外事當速謀。
」王曰:「爾言外事急,何事?」曰:「曩與俞、魯、孫、潘有隙,長者受制,其等搜索圍彼宅舍,踰墻升舍,殺彼祖父母,脫長者之患。
今讎在斯,彼眾我寡,王此一來,與讎相見,甚慮安危。
」王弗信。
明日五鼓間,孫德崖遣人謂上曰:「彼翁至矣,吾將他往。
」上大驚,曰:「事不諧矣。
」急報滁陽王以備之。
上復與孫會,謂孫曰:「何去之速耶?」曰:「彼翁不可相處者也,故行。
」上觀孫之辭色,未見行兇,特謂:「兩兵舍城,今一軍盡起,恐下人有不諧者,公當留後,令軍先行。
」諾其言,軍出矣。
忽有人邀送友人,時共往,出門一裡許,上將辭歸,其初邀者弗舍去,又再囑遠送,于是去城十有五裡而止之。
後人來報,城內兩軍相傷,小人多死。
上聞是,見入彼軍中,(「見入彼軍中」,原無「入」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事難猶豫,即呼部將耿炳文、吳禎將騎來,騎至,上急策而長驅,左右軍大呼擒住,羣騎迫逐。
初彼後而我先,追弗及我,未逾刻,途逢來者,皆抽刃以隘道,上倉皇間緣身尋刃,無有,遂單騎挺身入彼叢中,皆舊友人也。
彼時人皆疑信未決,乃曰:「彼城中陷某軍士甚多,(「彼城中陷某軍士甚多」,「某」原作「謀」,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公豈無知謀乎?」上謂彼曰:「初為送諸友人,所以遠行,不期諸人在後,我反在先,城中之鬥,吾安能知?」諸人手握馬銜,意在羈以隨行,上謂之曰:「爾眾我寡,何如是之行耶?」(「何如是之行耶」,「之」原作「比」,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中一人曰:「散而同行不妨。
」上得脫馬銜,力策而馳之。
又羣馬追逐,彼時衣內披甲,雖鎗甚多,皆無重傷,亦無甚損,略有微傷,如麥粒大,皆鎗透連環之甲而傷也。
展轉支吾十有二裡,為羣騎所逼,因鎗墜馬,正急間,傍友人至,以馬橫于崖,呼來同往,上步奔其所,騙于馬後,同乘載而行之。
復至十五裡外,其德崖之弟以鐵鎖繫上,欲加害,友人張姓者謂諸人曰:「我等首帥孫德崖見於和陽,想被擒矣,若此時加害于朱,孫必不存,姑存之,而吾往視焉。
」(「而吾往視焉」,「往」原作「枉」,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張往入城,見滁陽繫孫之項共案而飲。
張歸謂諸人曰:「依眾所為,幾傷兩命,今各生存,事不難矣。
」其諸人猶未捨根,尚欲加害,張懇切固留,夜與同寢,恐為他人所傷,並首護抱而終宵。
明旦,囚入麻湖中羈縻。
(「囚入麻湖中羈縻」,「囚」原作「因」,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又明日,復上路行。
行間,徐達等奉滁陽王命以數人至,上謂曰:「汝來為何?」曰:「易爾。
」為是得歸。
既歸,亦釋孫歸。
彼時,滁陽王聞上被擒,驚疑緻疾,後終不復起,卒于和陽。
未幾,潁、汝倡亂者杜遵道、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君,(「汝穎倡亂者杜遵道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君」,「韓林兒」原作「寒林」,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小明王引皇明本紀補改。
)都于亳,召亂雄是其門弟子者從之。
韓林兒造言宋之苗裔也。
(「韓林兒造言宋之苗裔也」,「韓林兒」原作「寒林」,又原無「宋」字,皆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小明王引皇明本紀補改。
)時王方卒,歸葬滁陽。
未久,聞召諭造言門弟子孰先後之列?今亂之功孰魁?況孫德崖以滁陽部將,(「況孫德崖以滁陽部將」,「陽」字下原有一「為」字,「將」原作「稱」皆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小明王引皇明本紀刪改。
)意欲統滁陽之子,其子聞之,懼辯不能以文,召上代辯。
上總兵戎于和陽,日與元戰,三軍與羣官聞上有他往,不悅。
時諸戰將謂張天祐曰:「公當自察,果能率眾禦胡,則朱往;(「則朱往」,「朱」原作「未」,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小明王引皇明本紀改。
)不然,則公往。
]言既,張自知率眾難事,情願代往。
時發兵及親率將和陽正西、西南民寨,節次削平。
其時張自亳歸,齎亳州杜遵道文憑,授滁陽王子為都元帥,張為右副,上為左副。
未久,和陽乏糧,謀欲渡江,奈無舟濟,諸軍饑餒窘甚。
(「諸軍饑餒窘甚」,「甚」原作「其」,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時巢湖內操舟水雄雙刀趙、李扒頭者讎于廬州左君弼,其趙、李力不及,(「其趙李力不及」,原無「李」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被窘于巢湖,(「被窘于巢湖」,「被」原作「從」,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因無依怙,遣人來訴,欲以舟師歸我,訴者凡三至,後上親往。
夏五月,值天大雨,連
)擾害生民,(「擾害生民」,「生」原作「之」,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亡自某始。
」詞成,命黃冠設壇儀章,伏于上帝前,期三月而驗。
後三月,上兵愈昌。
時滁陽王名稱尚微,意在據滁陽而稱王號,與上雖不明言,就中覘視可否。
上知有不可,概說滁陽一山城也,舟楫不通,商賈不集,非古形勢,非英雄所居,王乃默然。
明年,至正乙未春正月戊寅,上率師取和州。
初,兵眾乏糧,議謀征所向。
時上數諫王,為人所譖,初少被言辱,然上終不以為意,必欲成事,不免數諫。
王性聰明,其納言如流,及讒,俄說轉若發機,累受責辱,因是緻疾。
當議征之際,遣人召謀,因疾不赴,召至再三,終不能會。
復遣人至,令定計以出三軍,上許之,謀曰:「曩征民寨,得義兵號二枚,其書曰『廬州路義兵』,皆故衣布為之,可作此三千,拔勇者,衣青衣,腹背懸此,垂髫左袵,佯為彼兵。
復令萬人衣絳,繼其後,相去二十餘裡,慎探騎,謹隊伍,嚴號令,南趨和陽,其城可下。
」王乃善其謀,如其算。
兵行,其衣青者在前,衣絳者在後,青者渡陡陽關,和陽斥堠者知,報廬州路義兵至,耆老以牛酒迎之。
其前帥青衣者異其道而飲食,(「其前帥青衣者異其道而飲食」,「帥」原作「師」,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帥衣絳者少謀怠智,(「帥衣絳者少謀怠智」,「帥」原作「師」,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循正道而抵和陽。
元守帥出師以迎之,衣絳之士敗,逐北二十餘裡。
時帥青衣者將抵和陽,(「時帥青衣者將抵和陽」,「帥」原作「師」,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和陽守帥獲勝,至暮而歸,遇青衣者至城下,際昏合戰,一鼓破之,平章帖木兒兵潰遁去。
初,衣絳者敗歸,報滁陽王曰:「衣青者人皆陷陣。
」滁陽王驚,怒責上失計。
怒間,俄城南報元遣使來招,滁陽王驚恐益甚,召問:「若何?」(「若何」,「若」原作「者」,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彼時兵出城虛,(「彼時兵出城虛」,原無「兵」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特將三門兵合滁陽南門,密令稠簇于南街,然後令來者入。
(「然後令來者入」,原作「然後來者令入」,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至滁陽王所,上令來者膝行以見王,代王喻之。
及其喻也,王言非智,眾議欲殺來者。
上謂王曰:「兵出城虛,若殺來使,彼必知我虛而殺其使也,敵反卒至。
若生縱還,示以大言,彼必逡巡弗敢加我。
」王如其言,縱之。
明旦,有人來報元兵遁去,王命上持命復收敗軍及總守和陽兩意。
奉命之和陽,所帥者二千人。
途中,敗軍聞上親往,喜復從征者千人。
南越陡陽關,令兵就息,喻眾曰:「一兵務燃十炬。
」以在初昏,令罷兵息。
上單騎帥驍勇者數十人暮抵和陽。
及至,知衣青者已破城而守之,是夜入城,與諸將議守。
未至之先,元兵日戰甚急,諸將皆欲收子女玉帛而歸,及上至,人心乃定。
然上未至公座署事,靜思方今比肩者眾,況人皆年長,語坐之間,進止之際,皆遜讓為上,即今秉令行事,設使遜讓難為,必名正言順方可。
細思此輩,決無相讓之意,若依命而尊,又恐此輩或不同心。
明日陞座,密令左右將州衙公座盡行撤去,惟置木凳于正面東西滿間。
其徒不下十餘人,且待明日取齊入衙,觀諸人情況,讓與不讓,悉皆知之。
明日,諸人五鼓而至,上黎明而到,惟存東北一位,當時以右為上,此等雖右末不許,但存在左未。
為位竣,上就之。
日有公事,諸人若木偶人,凡公務一切事務,上悉處之,每每如是,至公無私,久之略少心服。
時城未葺,上觀諸人心未效勤,若不身先,不能動彼。
于是敕徐達先集故磚,以城為十分,與諸人分繕,我得幾何。
量分集磚將及,而乃與諸人議葺城之道,眾詣城上,各限以丈尺日數。
以人覘視,諸人皆無用功者。
三日後,會諸人閱城,至城上所分地位,徐達率士卒工將及完,諸人之工,土木並無分毫,間有善良,亦未盡力。
于是上作色,以交床置于正面,出滁陽王所命之辭置之於上,令左右呼諸人拜于前,諸人既見王命,拜而弗違。
上謂諸人曰:「總兵非我擅專,乃王命也,諸人俾我逆王命,可乎?然我與諸人約帥兵之道,非尋常,自今以後,敢有違令者,吾行總兵之道。
」 初,城中殺伐甚眾,存者少,縱有存者,夫婦不相認。
一日,暇,上馬臺前一小兒,但能言語,不知人情,上謂小兒曰:「汝父安在?」曰:「與官人喂馬。
」「汝母安在?」曰:「官人處,有與父娣妹相呼。
」上知不可。
明日,會諸人喻曰:「兵自滁陽來,人皆隻身,並無妻小。
今城破,凡有所得婦人女子,惟無夫未嫁者許之,有夫婦人不許擅配。
」期明日闔城婦女男子盡行會衙門前。
明旦,依期而至,上令婦人入衙,以男子列門外街兩傍,令婦人相繼而出,下令曰:「果真夫婦,即便識認,非夫無妄為。
」令既,婦女出,完聚者半之。
辛巳,元將以兵十萬來攻和陽,上惟以萬人守,連兵三月,元兵數敗而死者多。
逮夏,元兵解去,和陽乏糧。
時元禿堅太子及樞密副使絆住馬、義兵元帥陳也先等眾分屯新塘、高望、青山、雞籠山,(「絆馬住」,「絆」原作「伴」,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梗塞道路,上親帥師以討之。
抵所在,克其羽翼,根本未下。
明日清晨,因宵勞防慎,寢于山側。
不寐,復起,有異風來觸,上將謂和陽有兵,先發數隊歸。
復寢,未寐,(「未寐」,「寐」原作「寢」,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有蛇由右臂而上,傍曰:「蛇上身矣。
」上舉臂而視,乃是蛇,類龍而無角,上意其必神也,于是祝蛇入帽絳纓,蛇循祝而入絳纓,隱而弗動。
上頂戴其蛇詣敵寨下,設辭以喻寨主,寨主請降,乃得還師。
歸至和陽,將及三裡,有卒持矛亦歸,問:「何往而歸?」對曰:「適來賊攻和陽,幕官李善長督兵已敗之矣,而又俘獲焉。
」 上還居處,聞善長已敗敵人,喜氣增益,一時忘蛇在首。
久之方悟,取帽視之,其蛇乃隱于絳纓中。
時引觴酌蛇,蛇乃即飲微酒,于是縱蛇入家神牌,蛇乃由中升頂,矯首四視,儼若雕刻之狀。
良久,升房入脊桁中,莫知所之,此神龍之報吉兇也。
未幾,彼眾皆走渡江。
時濠梁舊雄俞、魯、孫、潘亦乏糧,其部下皆挈家就食于和陽四鄉。
其雄孫德崖者欲入城,聲言客居數月。
上恐此來有機,意在止之,奈彼眾我寡,若阻其來,倘有戰爭,我必力不及,且容入城。
明日,軍入。
彼時滁陽王信讒,自滁陽起馬,聞多取子女,強要三軍財物,意欲歸罪於上,左右讒者欲因是而緻上於死。
不旬日,聞滁陽王果至。
將至之日,上喻諸官:「此來問罪,恐晝不至,若或夜至,諸人隻待我至門首,親開戶而迎。
」其後,果夜至,字門者亦讒人在其中,聞至,彼不行報,上亦不候闢戶,先開門以迎,至下所乃報入矣。
上往視之,滁陽王怒,久而不言,其性剛烈,其言終不能含忍於久,而謂上曰:「誰?」上答曰:「某。
」王曰:「其罪何逃?」上曰:「兒女之罪,又何逃耶?家中之事緩急皆可理,外事當速謀。
」王曰:「爾言外事急,何事?」曰:「曩與俞、魯、孫、潘有隙,長者受制,其等搜索圍彼宅舍,踰墻升舍,殺彼祖父母,脫長者之患。
今讎在斯,彼眾我寡,王此一來,與讎相見,甚慮安危。
」王弗信。
明日五鼓間,孫德崖遣人謂上曰:「彼翁至矣,吾將他往。
」上大驚,曰:「事不諧矣。
」急報滁陽王以備之。
上復與孫會,謂孫曰:「何去之速耶?」曰:「彼翁不可相處者也,故行。
」上觀孫之辭色,未見行兇,特謂:「兩兵舍城,今一軍盡起,恐下人有不諧者,公當留後,令軍先行。
」諾其言,軍出矣。
忽有人邀送友人,時共往,出門一裡許,上將辭歸,其初邀者弗舍去,又再囑遠送,于是去城十有五裡而止之。
後人來報,城內兩軍相傷,小人多死。
上聞是,見入彼軍中,(「見入彼軍中」,原無「入」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事難猶豫,即呼部將耿炳文、吳禎將騎來,騎至,上急策而長驅,左右軍大呼擒住,羣騎迫逐。
初彼後而我先,追弗及我,未逾刻,途逢來者,皆抽刃以隘道,上倉皇間緣身尋刃,無有,遂單騎挺身入彼叢中,皆舊友人也。
彼時人皆疑信未決,乃曰:「彼城中陷某軍士甚多,(「彼城中陷某軍士甚多」,「某」原作「謀」,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公豈無知謀乎?」上謂彼曰:「初為送諸友人,所以遠行,不期諸人在後,我反在先,城中之鬥,吾安能知?」諸人手握馬銜,意在羈以隨行,上謂之曰:「爾眾我寡,何如是之行耶?」(「何如是之行耶」,「之」原作「比」,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中一人曰:「散而同行不妨。
」上得脫馬銜,力策而馳之。
又羣馬追逐,彼時衣內披甲,雖鎗甚多,皆無重傷,亦無甚損,略有微傷,如麥粒大,皆鎗透連環之甲而傷也。
展轉支吾十有二裡,為羣騎所逼,因鎗墜馬,正急間,傍友人至,以馬橫于崖,呼來同往,上步奔其所,騙于馬後,同乘載而行之。
復至十五裡外,其德崖之弟以鐵鎖繫上,欲加害,友人張姓者謂諸人曰:「我等首帥孫德崖見於和陽,想被擒矣,若此時加害于朱,孫必不存,姑存之,而吾往視焉。
」(「而吾往視焉」,「往」原作「枉」,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張往入城,見滁陽繫孫之項共案而飲。
張歸謂諸人曰:「依眾所為,幾傷兩命,今各生存,事不難矣。
」其諸人猶未捨根,尚欲加害,張懇切固留,夜與同寢,恐為他人所傷,並首護抱而終宵。
明旦,囚入麻湖中羈縻。
(「囚入麻湖中羈縻」,「囚」原作「因」,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又明日,復上路行。
行間,徐達等奉滁陽王命以數人至,上謂曰:「汝來為何?」曰:「易爾。
」為是得歸。
既歸,亦釋孫歸。
彼時,滁陽王聞上被擒,驚疑緻疾,後終不復起,卒于和陽。
未幾,潁、汝倡亂者杜遵道、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君,(「汝穎倡亂者杜遵道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君」,「韓林兒」原作「寒林」,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小明王引皇明本紀補改。
)都于亳,召亂雄是其門弟子者從之。
韓林兒造言宋之苗裔也。
(「韓林兒造言宋之苗裔也」,「韓林兒」原作「寒林」,又原無「宋」字,皆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小明王引皇明本紀補改。
)時王方卒,歸葬滁陽。
未久,聞召諭造言門弟子孰先後之列?今亂之功孰魁?況孫德崖以滁陽部將,(「況孫德崖以滁陽部將」,「陽」字下原有一「為」字,「將」原作「稱」皆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小明王引皇明本紀刪改。
)意欲統滁陽之子,其子聞之,懼辯不能以文,召上代辯。
上總兵戎于和陽,日與元戰,三軍與羣官聞上有他往,不悅。
時諸戰將謂張天祐曰:「公當自察,果能率眾禦胡,則朱往;(「則朱往」,「朱」原作「未」,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小明王引皇明本紀改。
)不然,則公往。
]言既,張自知率眾難事,情願代往。
時發兵及親率將和陽正西、西南民寨,節次削平。
其時張自亳歸,齎亳州杜遵道文憑,授滁陽王子為都元帥,張為右副,上為左副。
未久,和陽乏糧,謀欲渡江,奈無舟濟,諸軍饑餒窘甚。
(「諸軍饑餒窘甚」,「甚」原作「其」,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時巢湖內操舟水雄雙刀趙、李扒頭者讎于廬州左君弼,其趙、李力不及,(「其趙李力不及」,原無「李」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被窘于巢湖,(「被窘于巢湖」,「被」原作「從」,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因無依怙,遣人來訴,欲以舟師歸我,訴者凡三至,後上親往。
夏五月,值天大雨,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