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計劃

關燈
此則造特别之舟、車以應之。

     此項建築事業,包括一切公私屋宇。

    公衆建築,以公款為之,以應公有,無利可圖,由政府設專部以司其事。

    其私人居室,為國際發展計劃所建築者,乃以低廉居室供給人民,而司建築者仍須有利可獲。

    此類居室之建築,須依一定模範。

    在城市中所建屋,分為二類:一為一家之居室,一為多家同居室。

    前者分為八房間、十房間、十二房間諸種;後者分為十家、百家、千家同居者諸種,每家有四房間至六房間。

    鄉村中之居室,依人民之營業而異,為農民所居者當附屬谷倉、乳房之類。

    一切居室設計,皆務使居人得其安适,故須設特别建築部以考察人民習慣、營業需要,随處加以改良。

    建造工事,務須以節省人力之機器為之,于是工事可加速、費用可節省也。

     中國所有居室既須改造,則一切家具亦須改用新式者,以圖國人之安适,而應其需要。

    食堂、書室、客廳、卧室、廚房、浴室、便所所用家具,皆須制造。

    每種皆以特别工場制造之,立于國際發展機關管理之下。

     家用物為水、光、燃料、電話等。

    (一)除通商口岸之外,中國諸城市中無自來水,即通商口岸亦多不具此者。

    許多大城市所食水為河水,而污水皆流至河中,故中國大城市中所食水皆不合衛生。

    今須于一切大城市中設供給自來水之工場,以應急需。

    (二)于中國一切大城市供給燈光,設立制造機器發光工場。

    (三)設立電工場、煤氣工場、蒸氣工場,以供給暖熱。

    (四)廚用燃料在中國為日用者。

    最貧鄉村之人,每費年工十分之一以采集柴薪。

    城市之人,買柴薪之費占其生活費十分之二。

    故柴薪問題,為國民最大耗費。

    今當使鄉村中以煤炭代木草,城市用煤氣或電力。

    然欲用煤炭、煤氣、電力等,皆須有特别設備,即由國際發展機關設制造煤氣、電力火爐諸工場。

    (五)無論城鄉各家,皆宜有電話。

    故當于中國設立制造電話器具工場,以使其價甚廉。

     中國人為凝滞民族,自古以來,安居于家,僅煩慮近事者,多為人所贊稱。

    與孔子同時之老子有言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中國人民每述此為黃金時代。

    惟據近世文明,此種狀态已全變。

    人生時期内,行動最多,各人之有行動,故文明得以進步。

    中國欲得近時文明,必須行動。

    個人之行動為國民之重要部分,每人必須随時随地行動,甚易甚速。

    惟中國現在尚無法使個人行動容易,因古時大道既已廢毀,内地尚不識自動車即摩托為何物。

    自動車為近時所發明,乃急速行動所必要。

    吾侪欲行動敏捷,作工較多,必須以自動車為行具。

    但欲用自動車,必先建造大路。

    吾于國際發展計劃,提前一部已提議造大路一百萬英裡。

    是須按每縣人口之比率,以定造路之裡數。

    中國本部十八省約有縣二千,若中國全國設縣制,将共有四千縣,每縣平均造路二百五十英裡。

    惟縣内人民多少不同,若以大路一百萬英裡除四萬萬人數,則四百人乃得大路一英裡。

    以四百人造一英裡之大路,決非難事。

    若用予計劃,以造路為允許地方自治條件,則一百萬英裡之大路将于至短時期内制成矣。

     中國人民既決定建造大路,國際發展機關即可設立制造自動車之工場。

    最初用小規模,後乃逐漸擴張,以供給四萬萬人之需要。

    所造之車當合于各種用途,為農用車、工用車、商用車、旅行用車、運輸用車等。

    此一切車以大規模制造,實可較今更廉,欲用者皆可得之。

     除供給廉價車之外,尚須供給廉價燃料,否則人民不能用之。

    故于發展自動車工業之後,即須開發中國所有之煤、油礦,是當于礦工業中詳論之。

     此項工業為以知識供給人民,是為近世社會一種需要,人類非此無由進步。

    一切人類大事皆以印刷紀述之,一切人類知識以印刷蓄積之,故此為文明一大因子。

    世界諸民族文明之進步,每以其每年出版物之多少衡量之。

    中國民族雖為發明印刷術者,而印刷工業之發達,反甚遲緩。

    吾所定國際發展計劃,亦須兼及印刷工業。

    若中國依予實業計劃發達,則四萬萬人所需印刷物必甚多。

    須于一切大城鄉中設立大印刷所,印刷一切自報紙以至百科全書。

    各國所出新書,以中文翻譯,廉價售出,以應中國公衆之所需。

    一切書市,由一公設機關管理,結果乃廉。

     欲印刷事業低廉,尚須同時設立其他輔助工業。

    其最重要者為紙工業。

    現今中國報紙所用紙張,皆自外國輸入。

    中國所有制紙原料不少,如西北部之天然森林,揚子江附近之蘆葦,皆可制為最良之紙料。

    除紙工場之外,如墨膠工場、印模工場、印刷機工場等,皆須次第設立,歸中央管理,産出印刷工業所需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