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計劃
關燈
小
中
大
蕪湖。
丁由蕪湖至東流。
戊由東流至武穴。
己由武穴至漢口。
凡河流航行之阻塞,必自河口始,此自然原則也。
故凡改良河道以利航行,必由其河口發端,揚子江亦不能居于例外也。
故吾人欲治揚子江,當先察揚子江口。
揚子江入海有三口:最北為北支流,在左岸與崇明島間;中間為中水道,在崇明島與銅沙坦之間;最南為南水道,在銅沙坦與右岸之間。
故為便利計,以後當分别稱之為北水道、中水道、南水道。
凡河口所以被沙泥填塞者,以河水将入海彙流,河口寬闊,湍流減其速力,而沙泥因之沉澱也。
救之者,收窄其河口,令與上流無異,以保其湍流之速力;由此道,則沙泥被水裹挾,直抵深海。
收窄之工程,當築海堤以成之,或用一連之石壩。
如是,其沙泥為水所混,直到深海廣闊之處,未及沉澱,複遇回潮沖擊,還填入河口兩旁附近淺水之窪地,以潮長、潮退之動力與反動力,遂使河口常無淤積。
凡疏浚一河之河口,皆以利用此天然力助成之。
欲治揚子江口,吾輩須将構成其口之三水道一一研究,又擇出其一道以為入海之口。
在方希典斯坦君所提議改良上海港面通路策,列有二案:其一,閉塞北、中兩水道,獨留南水道,以為揚子江口;其二,獨修浚南水道,而置餘兩水道不理。
現在彼意以為用第二案已足,此或因經濟上目的而然。
顧惟修浚南水道,則上海通路将常見不絕提心吊膽之情形,仍如方希典斯坦君暨其他專門家現所憂慮者;因揚子江水流之大部,随時可以改灌入他兩水道,而令南水道淤塞也。
故為使上海通路永久安全、一勞永逸計,必須于三水道之中,閉塞其二,獨留一股,以為上海通路。
此又整治揚子江口惟一可得實行之路也。
在我整治揚子江口之計劃,本應選用北水道,而閉塞中南二水道。
因北水道為入深海最短之線,又用之以為惟一之揚子江口,則其兩旁有更多之沙坦窪地,正待沙泥填堵也。
故其費用為較少,而收效為較多。
但此本不為上海作計故然耳。
如其統籌全局,必須以一箭雙雕之法行之,而采中水道以為河口,則于治河與築港兩得其便。
蓋專謀治揚子江口與單謀上海之通路者,各有所志,其考察自有不同也。
在我治揚子江口之計劃,所取者有兩端:其一,則求深水道以達海洋;其二,則多收其沙泥,以填海為田,惟力所及。
中水道具有三堆積場,以受沙泥而成新陸地,即海門坦、崇明坦、銅沙坦是也。
此外尚有渟水窪地千數百英方裡,循現在之勢以往,不過十年至二十年便成陸地。
以我之第一原則為獲利故,每一舉足,不可忘之。
即令二十年不能成地,姑倍之為四十年,而所填築者有約一千英方裡之多,其于利益,已不菲矣。
以至賤計之,填積之地值二十元一畝,如使十年之後,五百英方裡之地可備耕作之用,其所得之利已為三千八百四十萬元。
如使由南水道以通上海,則接受沙泥之地面隻在一偏,即惟有銅沙坦在其左方,而右方則為深水之杭州灣,非數百年不能填滿,在此數百年間沙泥之半數歸于無用矣。
夫以上海為海港,故沙泥為之噩神;至于低地,正歡迎沙泥,而以福星視之也。
此種企業,既有填築上述海坦窪地為田之利,我等自可建一雙石堤,自長江入海之處起,直達深海,至離岸四十英裡之沙尾山為止。
以舟山列島附近有花岡石島,廉價之石,不難運緻。
故築一石堤,高六英尺至三十英尺,使剛與低潮面平,其平均所需,當不過每一英裡費二十萬元;石堤每邊長四十英裡,統共八十英裡,其所費約在一千六百萬元左右。
而在海門坦、崇明坦暨銅沙坦有二三百英方裡地,轉瞬之間,可變為農田計之,則建此石堤,已非不值矣。
況其建此石堤,實足以為上海世界港得一永久通路,又為揚子江得一深水出路也耶! 右邊之石堤,應從黃浦江合流點起,延長其右邊石壩,畫一緩曲線,到南水道深處,然後轉向對岸,橫截鴨窩沙,以至中水道,又折向東方,直築至沙尾山東南水深三十尺處。
左邊之堤,由崇寶沙起,直至崇明角,與右堤平行,兩堤中間相距約兩英裡。
此堤當在崇明之飲水角附近,稍作曲線,然後直達深海三十尺深之線,恰在沙尾山南端經過。
試一覽附圖,當知将來上海通路當何如,揚子江出路當何如矣。
此一雙水底石堤,斷不容高過低潮面,以使潮漲時水流自由通過堤面,如此則潮漲時可将沙泥夾帶回兩堤之旁,于是填塞兩堤旁所括之低地,更迅速矣。
現在南水道在黃浦江外面,已有四五十英尺之深,而新水道以兩平行石堤夾成,料必比南水道更深,因其聚三水道入于一流,其水流速力必較現在者為多也,而河身之深亦将較現在為确定,且一律。
在石堤,雖止于水深三十英尺處,而水流不于是遽停,必過此一點更突入較深之外海而後止。
則上海通路常開,與揚子江口無阻之兩目的,可得同時俱達矣。
揚子江水道中,此一部分為最不規則,又最轉變無常者。
其江流廣處,在十英裡以上;至其狹處,才得四分英裡之三,即江陰窄路是也。
在此廣闊之處,河深不過三十英尺至六十英尺;至于江陰窄路,實有一百二十尺之深。
由江陰窄路之水深以判斷之,必須有一英裡半闊之河身,以緩和此地方湍流之速力,令全河流速始終如一。
于是在黃浦口之二英裡闊河身,在江陰應闊一英裡半。
此段左岸即北岸築河堤,起自崇寶沙,與海堤相連,作一凸曲線,以至崇明島,在崇明城西北約六英裡處,接于灘邊。
然後沿崇明灘邊,直至馬孫角(譯音),然後轉而橫過北水道,離北岸約三四英裡,作一平行線,直抵金山角(譯音)。
在此處截斷近年新成之深水道,向西南,以與靖江縣城東北河岸相接。
沿此岸再築七八英裡,又挖開陸地,以增河身之闊。
令其自江陰炮台腳下起,算至對岸,常有一英裡半之距離。
此自崇寶沙至江陰對面之靖江,河堤共長約一百英裡。
在崇明島迤南,此河堤之一部及海堤,共圍有淺灘約一百六十英方裡,可以填為實地。
其河堤之他一部,自崇明島上頭馬孫角起,至靖江河岸止,另圍有淺灘一百三十英方裡。
右邊河堤,自黃浦江口石壩盡處起,循寶山岸邊,過布蘭暗灘,直至深處,橫過“孔夫子水道”,穿入額段暗灘(譯音),随哈維水道(譯音)右邊,沂〔溯〕流築至樸老花角(譯音)。
再在狼山渡,橫截深水道,穿過約翰孫沙洲(譯音),與常陰洲相接續。
再循此岸,直築至江陰炮台山腳下。
此段河堤圍有淺灘兩處,一在樸老花角上遊,他一則在其下遊,共約有一百六十英方裡。
此兩邊河堤之所圍淺灘,共約四百五十英方裡,其中大部分已成陸地,亦有一部已于低潮時露出。
此等地方,若令不與湍流相遇,則其填塞之進行更速。
所以謂二十年之内,此四百五十英方裡之地,當完全填成實地,可供耕作,亦非奢望也。
如使此種新地每畝僅值二十元,則此新填地所生利益,已約有二千九百七十六萬元矣。
而此近三千萬之利益,固從新地而生。
此新地之利益,自起工以後,則每年增長,直至其填塞完成而後已者也。
以後此二十年間可得三千萬元利益而論,此種提案,自可采供讨議。
今先計須投資本若幹,然後我填築之全計劃可以完成。
将欲填此四百五十英方裡之地,須築二百英裡之河堤。
此所計劃之河堤,有一部分為沿河岸線者,而大部分須在中流,更有一小部分須築在深水道之中。
沿河岸線者,惟有在凹曲線面之一部須以石建,或用土敏士堅結,以保護堤面,此外無須費力。
在中流者,須用石疊起,至離低潮水面下不及十尺為止,适足以抵抗下層水流,令不轶出正路之外。
如此則大股流水,将循此抵抗最少之線,以其自力,從其初級河堤所誘導,開一水道。
此種初級河堤所費,比之海堤較廉,而海堤所費,依吾前計算為二十萬元一英裡而已。
惟有在馬孫角、北水道分流點一處,須将該水道完全閉塞,其費已經專門家估算,當在百萬元以外,方能填築此二三英裡之堤。
是故由新填地所生利益,必足以回複其所築河堤所費。
可知即此填新地一節,已足令自海口到江陰兩段導江工程不緻虧本,而又有改良揚子江航路之益也。
此段河流,性質與江陰以下全異。
其水道較為鞏固,惟有三數處現出急曲線,河流蝕入凹曲線方面之陸地,因此時時于兩岸另開新水道而已。
此段長約一百八十英裡。
此處整治之工,比之江陰以下更為困難。
蓋其泛濫之地,應填築者,仍與長江下遊景況正同。
其急曲線須修之使直,旁支水道應行閉塞,中流小島應行削去,窄隘水路應行波廣,令全河上下遊一律。
然而此部分原有河堤,大抵可以聽其自然,惟其河岸四曲線面,有數處應用石或
丁由蕪湖至東流。
戊由東流至武穴。
己由武穴至漢口。
凡河流航行之阻塞,必自河口始,此自然原則也。
故凡改良河道以利航行,必由其河口發端,揚子江亦不能居于例外也。
故吾人欲治揚子江,當先察揚子江口。
揚子江入海有三口:最北為北支流,在左岸與崇明島間;中間為中水道,在崇明島與銅沙坦之間;最南為南水道,在銅沙坦與右岸之間。
故為便利計,以後當分别稱之為北水道、中水道、南水道。
凡河口所以被沙泥填塞者,以河水将入海彙流,河口寬闊,湍流減其速力,而沙泥因之沉澱也。
救之者,收窄其河口,令與上流無異,以保其湍流之速力;由此道,則沙泥被水裹挾,直抵深海。
收窄之工程,當築海堤以成之,或用一連之石壩。
如是,其沙泥為水所混,直到深海廣闊之處,未及沉澱,複遇回潮沖擊,還填入河口兩旁附近淺水之窪地,以潮長、潮退之動力與反動力,遂使河口常無淤積。
凡疏浚一河之河口,皆以利用此天然力助成之。
欲治揚子江口,吾輩須将構成其口之三水道一一研究,又擇出其一道以為入海之口。
在方希典斯坦君所提議改良上海港面通路策,列有二案:其一,閉塞北、中兩水道,獨留南水道,以為揚子江口;其二,獨修浚南水道,而置餘兩水道不理。
現在彼意以為用第二案已足,此或因經濟上目的而然。
顧惟修浚南水道,則上海通路将常見不絕提心吊膽之情形,仍如方希典斯坦君暨其他專門家現所憂慮者;因揚子江水流之大部,随時可以改灌入他兩水道,而令南水道淤塞也。
故為使上海通路永久安全、一勞永逸計,必須于三水道之中,閉塞其二,獨留一股,以為上海通路。
此又整治揚子江口惟一可得實行之路也。
在我整治揚子江口之計劃,本應選用北水道,而閉塞中南二水道。
因北水道為入深海最短之線,又用之以為惟一之揚子江口,則其兩旁有更多之沙坦窪地,正待沙泥填堵也。
故其費用為較少,而收效為較多。
但此本不為上海作計故然耳。
如其統籌全局,必須以一箭雙雕之法行之,而采中水道以為河口,則于治河與築港兩得其便。
蓋專謀治揚子江口與單謀上海之通路者,各有所志,其考察自有不同也。
在我治揚子江口之計劃,所取者有兩端:其一,則求深水道以達海洋;其二,則多收其沙泥,以填海為田,惟力所及。
中水道具有三堆積場,以受沙泥而成新陸地,即海門坦、崇明坦、銅沙坦是也。
此外尚有渟水窪地千數百英方裡,循現在之勢以往,不過十年至二十年便成陸地。
以我之第一原則為獲利故,每一舉足,不可忘之。
即令二十年不能成地,姑倍之為四十年,而所填築者有約一千英方裡之多,其于利益,已不菲矣。
以至賤計之,填積之地值二十元一畝,如使十年之後,五百英方裡之地可備耕作之用,其所得之利已為三千八百四十萬元。
如使由南水道以通上海,則接受沙泥之地面隻在一偏,即惟有銅沙坦在其左方,而右方則為深水之杭州灣,非數百年不能填滿,在此數百年間沙泥之半數歸于無用矣。
夫以上海為海港,故沙泥為之噩神;至于低地,正歡迎沙泥,而以福星視之也。
此種企業,既有填築上述海坦窪地為田之利,我等自可建一雙石堤,自長江入海之處起,直達深海,至離岸四十英裡之沙尾山為止。
以舟山列島附近有花岡石島,廉價之石,不難運緻。
故築一石堤,高六英尺至三十英尺,使剛與低潮面平,其平均所需,當不過每一英裡費二十萬元;石堤每邊長四十英裡,統共八十英裡,其所費約在一千六百萬元左右。
而在海門坦、崇明坦暨銅沙坦有二三百英方裡地,轉瞬之間,可變為農田計之,則建此石堤,已非不值矣。
況其建此石堤,實足以為上海世界港得一永久通路,又為揚子江得一深水出路也耶! 右邊之石堤,應從黃浦江合流點起,延長其右邊石壩,畫一緩曲線,到南水道深處,然後轉向對岸,橫截鴨窩沙,以至中水道,又折向東方,直築至沙尾山東南水深三十尺處。
左邊之堤,由崇寶沙起,直至崇明角,與右堤平行,兩堤中間相距約兩英裡。
此堤當在崇明之飲水角附近,稍作曲線,然後直達深海三十尺深之線,恰在沙尾山南端經過。
試一覽附圖,當知将來上海通路當何如,揚子江出路當何如矣。
此一雙水底石堤,斷不容高過低潮面,以使潮漲時水流自由通過堤面,如此則潮漲時可将沙泥夾帶回兩堤之旁,于是填塞兩堤旁所括之低地,更迅速矣。
現在南水道在黃浦江外面,已有四五十英尺之深,而新水道以兩平行石堤夾成,料必比南水道更深,因其聚三水道入于一流,其水流速力必較現在者為多也,而河身之深亦将較現在為确定,且一律。
在石堤,雖止于水深三十英尺處,而水流不于是遽停,必過此一點更突入較深之外海而後止。
則上海通路常開,與揚子江口無阻之兩目的,可得同時俱達矣。
揚子江水道中,此一部分為最不規則,又最轉變無常者。
其江流廣處,在十英裡以上;至其狹處,才得四分英裡之三,即江陰窄路是也。
在此廣闊之處,河深不過三十英尺至六十英尺;至于江陰窄路,實有一百二十尺之深。
由江陰窄路之水深以判斷之,必須有一英裡半闊之河身,以緩和此地方湍流之速力,令全河流速始終如一。
于是在黃浦口之二英裡闊河身,在江陰應闊一英裡半。
此段左岸即北岸築河堤,起自崇寶沙,與海堤相連,作一凸曲線,以至崇明島,在崇明城西北約六英裡處,接于灘邊。
然後沿崇明灘邊,直至馬孫角(譯音),然後轉而橫過北水道,離北岸約三四英裡,作一平行線,直抵金山角(譯音)。
在此處截斷近年新成之深水道,向西南,以與靖江縣城東北河岸相接。
沿此岸再築七八英裡,又挖開陸地,以增河身之闊。
令其自江陰炮台腳下起,算至對岸,常有一英裡半之距離。
此自崇寶沙至江陰對面之靖江,河堤共長約一百英裡。
在崇明島迤南,此河堤之一部及海堤,共圍有淺灘約一百六十英方裡,可以填為實地。
其河堤之他一部,自崇明島上頭馬孫角起,至靖江河岸止,另圍有淺灘一百三十英方裡。
右邊河堤,自黃浦江口石壩盡處起,循寶山岸邊,過布蘭暗灘,直至深處,橫過“孔夫子水道”,穿入額段暗灘(譯音),随哈維水道(譯音)右邊,沂〔溯〕流築至樸老花角(譯音)。
再在狼山渡,橫截深水道,穿過約翰孫沙洲(譯音),與常陰洲相接續。
再循此岸,直築至江陰炮台山腳下。
此段河堤圍有淺灘兩處,一在樸老花角上遊,他一則在其下遊,共約有一百六十英方裡。
此兩邊河堤之所圍淺灘,共約四百五十英方裡,其中大部分已成陸地,亦有一部已于低潮時露出。
此等地方,若令不與湍流相遇,則其填塞之進行更速。
所以謂二十年之内,此四百五十英方裡之地,當完全填成實地,可供耕作,亦非奢望也。
如使此種新地每畝僅值二十元,則此新填地所生利益,已約有二千九百七十六萬元矣。
而此近三千萬之利益,固從新地而生。
此新地之利益,自起工以後,則每年增長,直至其填塞完成而後已者也。
以後此二十年間可得三千萬元利益而論,此種提案,自可采供讨議。
今先計須投資本若幹,然後我填築之全計劃可以完成。
将欲填此四百五十英方裡之地,須築二百英裡之河堤。
此所計劃之河堤,有一部分為沿河岸線者,而大部分須在中流,更有一小部分須築在深水道之中。
沿河岸線者,惟有在凹曲線面之一部須以石建,或用土敏士堅結,以保護堤面,此外無須費力。
在中流者,須用石疊起,至離低潮水面下不及十尺為止,适足以抵抗下層水流,令不轶出正路之外。
如此則大股流水,将循此抵抗最少之線,以其自力,從其初級河堤所誘導,開一水道。
此種初級河堤所費,比之海堤較廉,而海堤所費,依吾前計算為二十萬元一英裡而已。
惟有在馬孫角、北水道分流點一處,須将該水道完全閉塞,其費已經專門家估算,當在百萬元以外,方能填築此二三英裡之堤。
是故由新填地所生利益,必足以回複其所築河堤所費。
可知即此填新地一節,已足令自海口到江陰兩段導江工程不緻虧本,而又有改良揚子江航路之益也。
此段河流,性質與江陰以下全異。
其水道較為鞏固,惟有三數處現出急曲線,河流蝕入凹曲線方面之陸地,因此時時于兩岸另開新水道而已。
此段長約一百八十英裡。
此處整治之工,比之江陰以下更為困難。
蓋其泛濫之地,應填築者,仍與長江下遊景況正同。
其急曲線須修之使直,旁支水道應行閉塞,中流小島應行削去,窄隘水路應行波廣,令全河上下遊一律。
然而此部分原有河堤,大抵可以聽其自然,惟其河岸四曲線面,有數處應用石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