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計劃
關燈
小
中
大
,使讀者三緻意焉耳。
今夫鐵路之設,間于人口繁盛之區者其利大,間于民居疏散之地者其利微,此為普通資本家、鐵路家所恒信;今以線路橫亘于荒僻無人之境,如吾人所計劃者,必将久延歲月,而後有利可圖。
北美合衆國政府于五十年前,所以給與無垠之土地于鐵路公司,誘其建築橫跨大陸幹路,以達太平洋岸者,職是之故。
餘每與外國鐵路家、資本家言興築蒙古、新疆鐵路,彼輩恒有不願。
彼将以為茲路之設,所過皆人迹稀罕,隻基于政治上軍事上理由,有如西伯利亞鐵路之例,而不知鐵路之所布置,由人口至多以達人口至少之地者,其利較兩端皆人口至多之地為大。
茲之事實,蓋為彼輩所未曾聞。
請詳言其理。
夫鐵路兩端人口至多之所,彼此經濟情況大相仿佛,不如一方人口至多、他方人口至少者,彼此相差之遠。
在兩端皆人口至多者,舍特種物産此方仰賴彼方之供給而外,兩處居民大都生活于自足經濟情況之中,而彼此之需要供給不大,貿遷交易,不能得巨利。
至于一方人口多而他方人口少者,彼此經濟情況,大相迳庭。
新開土地從事勞動之人民,除富有糧食及原料品,以待人口多處之所需求而外,一切貨物,皆賴他方之繁盛區域供給,以故兩方貿易必臻鼎盛。
不特此也,築于兩端皆人口至多之鐵路,對于人民之多數無大影響,所受益者惟少數富戶及商人而已;其在一方人口多而他方人口少者,每築鐵路一咪開始輸運,人口多處之衆必随之而合群移住于新地,是則此路建築之始,将充其量以載行客。
京奉、京漢兩路比較,其明證也。
京漢路線之延長八百有馀咪,由北京直達中國商業聚中之腹地,鐵路兩端之所包括,皆戶集人稠之所;京奉路線長僅六百咪耳,然由人口多處之京、津,開赴人口少處之滿洲。
前者雖有收益,則不若後者所得之大。
以較短之京奉線,方諸較長之京漢線,每年純利所赢,其超過之數有至三四百萬者矣。
故自理則上言之,從利益之點觀察,人口衆多之處之鐵路,遠勝于人口稀少者之鐵路。
然由人口衆多之處築至人口稀少之處之鐵路,其利尤大。
此為鐵路經濟上之原則,而鐵路家、資本家所未嘗發明者也。
據此鐵路經濟上之新原則,而斷吾人所計劃之鐵路,斯為有利中之最有利者。
蓋一方聯接吾人所計劃之港,以通吾國沿海沿江戶口至多省分;又以現存之京漢、津浦兩路,為此港暨多倫諾爾路線之給養,他方聯接大逾中國本部之饒富未開之地。
世界他處,欲求似此廣漠腴沃之地,而鄰近于四萬萬人口之中心者,真不可得矣。
殖民蒙古、新疆,實為鐵路計劃之補助,蓋彼此互相依倚,以為發達者也。
顧殖民政策,除有益于鐵路以外,其本身又為最有利之事業。
例如北美合衆國、加拿大、澳洲及阿爾然丁1等國所行之結果[今譯阿根廷。
],其成績至為昭彰。
至若吾人之所計劃,不過取中國廢棄之人力,與夫外國之機械,施于沃壤,以圖利益昭著之生産。
即以滿洲現時殖民言之,雖于雜亂無章之中,虛耗人工地力,不知凡幾,然且奇盛;假能以科學上方法行吾人之殖民政策,則其收效,将無倫比。
以此之故,予議于國家機關之下,佐以外國練達之士及有軍事上組織才者,用系統的方法指導其事,以特惠移民,而普利全國。
土地應由國家買收,以防專占投機之家置土地于無用,而遺毒害于社會。
國家所得土地,應均為農莊,長期貸諸移民。
而經始之資本、種子、器具、屋宇應由國家供給,依實在所費本錢,現款取償,或分年攤還。
而興辦此事,必當組織數大機關,行戰時工場制度,以為移民運輸居處衣食之備。
第一年不取現值,以信用貸借法行之。
一區之移民為數已足時,應授以自治特權。
每一移民,應施以訓練,俾能以民主政治的精神,經營其個人局部之事業。
假定十年之内,移民之數為一千萬,由人滿之省徙于西北,墾發自然之富源,其普遍于商業世界之利,當極浩大。
靡論所投資本龐大若何,計必能于短時期中,子償其母。
故以“
今夫鐵路之設,間于人口繁盛之區者其利大,間于民居疏散之地者其利微,此為普通資本家、鐵路家所恒信;今以線路橫亘于荒僻無人之境,如吾人所計劃者,必将久延歲月,而後有利可圖。
北美合衆國政府于五十年前,所以給與無垠之土地于鐵路公司,誘其建築橫跨大陸幹路,以達太平洋岸者,職是之故。
餘每與外國鐵路家、資本家言興築蒙古、新疆鐵路,彼輩恒有不願。
彼将以為茲路之設,所過皆人迹稀罕,隻基于政治上軍事上理由,有如西伯利亞鐵路之例,而不知鐵路之所布置,由人口至多以達人口至少之地者,其利較兩端皆人口至多之地為大。
茲之事實,蓋為彼輩所未曾聞。
請詳言其理。
夫鐵路兩端人口至多之所,彼此經濟情況大相仿佛,不如一方人口至多、他方人口至少者,彼此相差之遠。
在兩端皆人口至多者,舍特種物産此方仰賴彼方之供給而外,兩處居民大都生活于自足經濟情況之中,而彼此之需要供給不大,貿遷交易,不能得巨利。
至于一方人口多而他方人口少者,彼此經濟情況,大相迳庭。
新開土地從事勞動之人民,除富有糧食及原料品,以待人口多處之所需求而外,一切貨物,皆賴他方之繁盛區域供給,以故兩方貿易必臻鼎盛。
不特此也,築于兩端皆人口至多之鐵路,對于人民之多數無大影響,所受益者惟少數富戶及商人而已;其在一方人口多而他方人口少者,每築鐵路一咪開始輸運,人口多處之衆必随之而合群移住于新地,是則此路建築之始,将充其量以載行客。
京奉、京漢兩路比較,其明證也。
京漢路線之延長八百有馀咪,由北京直達中國商業聚中之腹地,鐵路兩端之所包括,皆戶集人稠之所;京奉路線長僅六百咪耳,然由人口多處之京、津,開赴人口少處之滿洲。
前者雖有收益,則不若後者所得之大。
以較短之京奉線,方諸較長之京漢線,每年純利所赢,其超過之數有至三四百萬者矣。
故自理則上言之,從利益之點觀察,人口衆多之處之鐵路,遠勝于人口稀少者之鐵路。
然由人口衆多之處築至人口稀少之處之鐵路,其利尤大。
此為鐵路經濟上之原則,而鐵路家、資本家所未嘗發明者也。
據此鐵路經濟上之新原則,而斷吾人所計劃之鐵路,斯為有利中之最有利者。
蓋一方聯接吾人所計劃之港,以通吾國沿海沿江戶口至多省分;又以現存之京漢、津浦兩路,為此港暨多倫諾爾路線之給養,他方聯接大逾中國本部之饒富未開之地。
世界他處,欲求似此廣漠腴沃之地,而鄰近于四萬萬人口之中心者,真不可得矣。
殖民蒙古、新疆,實為鐵路計劃之補助,蓋彼此互相依倚,以為發達者也。
顧殖民政策,除有益于鐵路以外,其本身又為最有利之事業。
例如北美合衆國、加拿大、澳洲及阿爾然丁1等國所行之結果[今譯阿根廷。
],其成績至為昭彰。
至若吾人之所計劃,不過取中國廢棄之人力,與夫外國之機械,施于沃壤,以圖利益昭著之生産。
即以滿洲現時殖民言之,雖于雜亂無章之中,虛耗人工地力,不知凡幾,然且奇盛;假能以科學上方法行吾人之殖民政策,則其收效,将無倫比。
以此之故,予議于國家機關之下,佐以外國練達之士及有軍事上組織才者,用系統的方法指導其事,以特惠移民,而普利全國。
土地應由國家買收,以防專占投機之家置土地于無用,而遺毒害于社會。
國家所得土地,應均為農莊,長期貸諸移民。
而經始之資本、種子、器具、屋宇應由國家供給,依實在所費本錢,現款取償,或分年攤還。
而興辦此事,必當組織數大機關,行戰時工場制度,以為移民運輸居處衣食之備。
第一年不取現值,以信用貸借法行之。
一區之移民為數已足時,應授以自治特權。
每一移民,應施以訓練,俾能以民主政治的精神,經營其個人局部之事業。
假定十年之内,移民之數為一千萬,由人滿之省徙于西北,墾發自然之富源,其普遍于商業世界之利,當極浩大。
靡論所投資本龐大若何,計必能于短時期中,子償其母。
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