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計劃

關燈
輸出之途。

    倘将來多倫諾爾、庫倫間鐵路完成,以與西伯利亞鐵路聯絡,則中央西伯利亞一帶皆視此為最近之海港。

    由是言之,其供給分配區域,當較紐約為大。

    窮其究竟,必成将來歐亞路線之确實終點,而兩大陸于以連為一氣。

    今餘所計劃之地,現時毫無價值可言。

    假令于此選地二三百方咪置諸國有,以為建築将來都市之用,而四十年後,發達程度即令不如紐約,僅等于美國費府,吾敢信地值所漲,已足償所投建築資金矣。

     中國該部地方,必需如是海港,自不待論。

    蓋直隸、山西、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奉天之一半、陝甘兩省之泰半,約一萬萬之人口,皆未嘗有此種海港。

    蒙古、新疆與夫煤鐵至富之山西,亦将全恃直隸海岸,為其出海通衢。

    若乎沿海、沿江各地稠聚人民,必需移實蒙古、天山一帶從事墾殖者,此港實為最近門戶,且以由此行旅為最廉矣。

     茲港所在,距深水至近,去大河至遠,而無河流滞淤,填積港口,有如黃河口、揚子江口時需浚渫之患。

    自然之障礙,于焉可免。

    又為幹燥平原,民居極鮮,人為障礙絲毫不存,建築工事,盡堪如我所欲。

    至于海港、都市兩者之工程預算,當有待于專門技士之測勘,而後詳細計劃可定。

     吾人所計劃之鐵路,由北方大港起,經灤河谷地,以達多倫諾爾,凡三百咪。

    經始之初,即築雙軌,以海港為出發點,以多倫諾爾為門戶,以吸收廣漠平原之物産,而由多倫諾爾進展于西北。

    第一線,向北偏東北走,與興安嶺山脈平行,經海拉爾,以赴漠河。

    漠河者,産金區域,而黑龍江右岸地也。

    計其延長,約八百咪。

    第二線,向北偏西北走,經克魯倫,以達中俄邊境,以與赤塔城附近之西伯利亞鐵路相接,長約六百咪。

    第三<線>,以一幹線向西北,轉正西,又轉西南,沿沙漠北境,以至國境西端之迪化城,長約一千六百咪。

    地皆平坦,無崇山峻嶺。

    第四線,由迪化迤西以達伊犁,約四百咪。

    第五線,由迪化東南,超出天山山峽,以入戈壁邊境,轉而西南走,經天山以南沼地與戈壁沙漠北偏之間一帶腴沃之地,以至喀什噶爾;由是更轉而東南走,經帕米爾高原以東,昆侖以北,與沙漠南邊之間一帶沃土,以至于阗,即克裡雅河岸。

    延長約一千二百咪,地亦平坦。

    第六線,于多倫諾爾、迪化間幹線,開一支線,由甲接合點出發,經庫倫,以至恰克圖,約長三百五十咪。

    第七線,由幹線乙接合點出發,經烏裡雅蘇台,傾北偏西北走,以至邊境,約六百咪。

    第八線,由幹線丙接合點出發,西北走,達邊境,約四百咪。

    茲所計劃之鐵路,證以“抵抗至少”之原則,實為最與理想相符合者。

    蓋以七千馀咪之路線為吾人計劃所定者,皆在坦途。

    例如多倫諾爾至喀什噶爾之間,且由斯更進之路線,延袤三千馀咪,所經均肥沃之平野,并無高山大河自然之梗阻橫貫其中也。

     以“地位适宜”之原則言之,則此種鐵路,實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

    蓋将為歐亞鐵路系統之主幹,而中、歐兩陸人口之中心,因以聯結。

    由太平洋岸前往歐洲者,以經此路線為最近;而由伊犁發出之支線,将與未來之印度、歐洲線路(即行經伯達,以通達馬斯加斯及海樓府1者)聯絡[以上地名,現依次譯為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

    ],成一連鎖。

    将來由吾人所計劃之港,可以直達好望角城。

    綜觀現在鐵路,于世界位置上無較此重要者矣。

     以“國民需要”之原則言之,此為第一需要之鐵路。

    蓋所經地方,較諸本部十八行省尤為廣闊。

    現以交通運輸機關缺乏之故,豐富地域,委為荒壤,而沿海沿江煙戶稠密省分,麇聚之貧民無所操作,其棄自然之惠澤而耗人力于無為者,果何如乎?倘有鐵路與此等地方相通,則稠密省區無業之遊民,可資以開發此等富足之地。

    此不僅有利于中國,且有以利世界商業于無窮也。

    故中國西北部之鐵路系統,由政治上經濟上言之,皆于中國今日為必要而刻不容緩者也。

     吾人所以置“必選有利之途”之第一原則而未涉及者,非遺棄之也,蓋将詳為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