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以用錢為證

關燈
今再以用錢一事,為“行易知難”之證。

     夫人生用錢一事,非先天之良能,乃後天之習尚;凡文明之人,自少行之以至終身,而無日或間者也。

    飲食也,非用錢不可;衣服也,非用錢不可;居家也,非用錢不可;行路也,非用錢不可。

    吾人日日行之,視為自然,惟知有錢用,則事事如意,左右逢源;無錢用則萬般棘手,進退維谷。

    故莫不孜孜然惟錢是求,惟錢是賴矣。

    社會愈文明,工商愈發達,則用錢之事愈多,用錢之途愈廣,人之生、死、禍、福、悲、喜、憂、樂,幾悉為錢所裁制;于是金錢萬能之觀念,深中乎人心矣。

    人之于錢也,既如此其切要,人之用錢也,又如此其慣熟。

    然則錢究為何物?究屬何用?世能知之者,有幾人乎?吾今欲與讀者先從金錢之為物而研究之。

     古人有言:“錢币者,所以易貨物、通有無者也。

    ”泰西之經濟學家亦曰:“錢币者,亦貨物之屬,而具有二種重要功用:一能為百貨交易之中介,二能為百貨價格之标準者也。

    ”作者統此兩用,而名之曰“中準”,故為一簡明之定義曰:“錢币者,百貨之中準也。

    ”中國上古之錢币,初以龜、貝、布、帛、珠、玉為之,繼以金、銀、銅、錫為之。

    今日文化未開之種族,其錢币多有與我上古初期相同者。

    而遊牧之國,有以牛、羊為錢币者;漁獵之鄉,有以皮、貝為錢币者;耕種之民,有以果、粟為錢币者;今之蒙古、西藏,亦尚有以鹽、茶為錢币者。

    要之能為錢币者,固不止一物,而各種族則就其利便之物,而采之為錢币而已。

    專門之錢币學者論之曰:“凡物能為百貨之‘中準’者,尤貴有七種重要之性質,方适為錢币之上選:其一、适用而值價者,其二、便于攜帶者,其三、不能毀滅者,其四、體質純淨者,其五、價值有定者,其六、容易分開者,其七、容易識别者。

    凡物具此七種之性質者,乃為優良之錢币也。

    ”周制以黃金為上币,白金為中币,赤金為下币。

    秦并天下,統一币制,以金镒銅錢為币,而廢珠玉、龜貝、布帛、銀錫之屬,不以為币。

    周、秦而後,雖屢有變更,然總不外乎金、銀、銅三種之物以為币。

    而今文明各國,亦采用此三金為錢币:有以黃金為正币,而銀、銅為輔币者;有以銀為正币而鋼為輔币者。

    古今中外,皆采用金銀銅為錢币者,以其物适于為百貨之“中準”也。

     然則凡物适合于為百貨“中準”者,皆可為錢币,而金錢亦不過貨物中之一耳,何以今日獨具此萬能之作用也?曰:金錢本無能力,金錢之能力乃由貨物之買賣而生也。

    倘無貨物,則金錢等于泥沙矣。

    倘有貨物,而無買賣之事,則金錢亦無力量矣。

    今舉兩事以明之。

    數十年前,山、陝兩省大饑,人相食,死者千馀萬。

    夫此兩省,古稱“沃野千裡,天府之國”也,物産豐富,金錢至多。

    各省為錢業票号者,皆山、陝人也,無不獲厚利;年年運各省之金錢歸家而藏之者,不可勝數也。

    乃連年大旱,五谷不登,物産日竭,百貨耗盡,惟其金錢仍無減也。

    而饑死者之中,家資千百萬者,比比皆是;乃以萬金易鬥粟而不可得,卒至同歸于盡也。

    蓋無貨物,則金錢之能力全失矣。

    又讀者有曾讀《羅濱遜克魯梳漂流記》1者乎[今譯《魯濱遜飄流記》。

    ]?試拟設身其地,而攜有多金,漂流至無人之島。

    挾金登陸,尋見島中風光明媚,花鳥可人,林中果實,石上清泉,皆可餐可掬。

    此時島中之百物,惟彼所有,島中之貨财,惟彼所需,可以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矣。

    然而其饑也,必須自行摘果以充饑;其渴也,必須自行汲泉以止渴;事事無不自食其力,乃能生活。

    在此孤島,貨物繁殖矣,而無買賣之事,則金錢亦等于無用耳。

    而其人之依以生活者,非彼金錢也,乃一己之勞力耳。

    此時此境,金錢萬能乎?勞力萬能乎?然則金錢在文明社會中,能生如此萬能之效力者,其源委可得而窮求矣。

     吾今欲與讀者再從金錢之為用而研究之。

    夫金錢之力,雖賴買賣而宏,而買賣之事,原由金錢而起,故金錢未出之前,則世固無買賣之事也。

    然當此之時,何物為金錢之先河,何事為買賣之導線,不可不詳求确鑿,方能得金錢為用之奧蘊也。

    欲知金錢之先河、買賣之導線者,必當從人文進化之起源着眼觀察,乃有所得也。

    按今日未開化之種族,大都各成小部落,居于深山窮谷之中,自耕而食,自織而衣,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其風氣與吾古籍所記載世質民淳者相若。

    其稍開化者,則居于河流原野之間,土地肥沃,物産豐富,交通利便,于是部落與部落始有交易之事矣。

    由今以證古,可知古代未開化之時,其人無不各成部落,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足以自給,無待外求者也。

    及其稍開化也,則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