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以飲食為證

關燈
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認矣。

    而中國人之素食,尤為适宜。

    惟豆腐一物,當與肉食同視,不宜過于身體所需材料之量,則于衛生之道其庶幾矣。

     雖然,飲食之物審擇精矣,而其份量亦适合乎身體之需要矣,而于飲食之奧義,猶未能謂為知也。

    飲食入口之後,作如何變化?及既消化之,而由腸胃收吸入血之後,又如何變化?其奧妙,比之未入口之物品更為難知也。

    食物入口之後,首經舌官試驗之,若其不适于胃腸之物,即立吐而出之;若其适合于胃腸之消化也,舌官則滋其味而歡納之。

    由是牙齒咀嚼之,口津調和溶化之,粉質之物則化之為糖,其他之物則牙齒磨碎之,舌尖卷而造之以入食管,食管申舒而送之下胃髒。

    食物入胃之後,則胃之下口立即緊閉,而收蓄食物于胃中,至足度之時,則胃之生元報告于腦,而腦則發令止食,而吾人覺之,名之曰飽。

    此胃髒作用之一,所以定全體每度所應需物料之多寡也。

    食飽之後,當立停止,如再多食則傷生矣。

    食物蓄滿于胃之後,胃津則和化肉質,如口津之化粉質焉。

    而胃肌則伸縮搖磨,将食物化為細糜,始開下口而送之入于小腸。

    到小腸上部時,則細糜與甜肉汁和合,凡口津、胃津所不能化之物,而甜肉汁可以補而化之,令之悉成為糜漿。

    而經過二十馀尺之小腸,輾轉回旋,而為小腸之機關收吸之,由回管而入于肝。

    其适于養生之料,則由肝管而導入心髒,由心髒鼓之而出脈管,以分配于百體,為生元之養料及燃料也。

    其不适于身體之物,則由肝髒淘汰之,不使入血,而導之入膽囊,再由膽管導之出小腸,而為利大便之津液。

    其小腸所吸餘之物,則為渣滓而入于大腸,在大腸時,仍有收吸機關補吸小腸所遺餘之養料,遂由大腸而推入直腸,則純為渣滓不适于身體之用矣。

    直腸積滿渣滓之後,則送之出肛門,而為大便。

    此飲食之終始也。

     惟食物既入血之後,尚多種種之變化,此非專從事于生理學者則不能知之;而雖從事于生理學者,亦不能盡知之也。

    此飲食之事之關于體内之組織者,為天然之性,吾人本屬難知;則就飲食之未入人身之前之各種問題,如糧食之生産、糧食之運輸、糧食之分配及饑馑之防備等問題純屬人為者,亦正不易知之也。

     近代國家之行民生政策者,以德國之組織為最進步。

    而此次歐戰一開,則德國海面被英封禁,糧食時虞竭乏,社會忽起恐慌,人民備受種種之痛苦。

    至兩年以後,乃始任巴特基氏為全國糧食總監。

    巴氏乃用科學之法以經理糧食,而竭乏之事始得無虞,恐慌之事漸息,而人民之痛苦亦漸減。

    由是德國乃能再支持二年之久,否則,早已絕糧而降服矣。

    按巴氏未經理糧食之前,民間之買食物者常千百候于店門之外,須費多少警察之約束,始能維持秩序。

    店夥按序分配,先到者先得,及至賣盡,則後至者常至空手而回矣。

    故欲得食物者,多有通宵不睡,先一夕而至,候于糧食店之門外,以待黎明買物者。

    當時德國有醫學博士諷之雲:“使買油之婦在家多睡六小時,則身體中所涵蓄之油,較之彼從油店所買得者多矣。

    ”此可想見其當時困苦情形也。

    而巴氏之法,亦不外乎平均節用而已。

    考德國未戰以前,其自産之糧食可足全國八成以上之用,其輸入之糧食不過二成左右耳。

    然而民家廚中及飯店廚中,每日所虛耗者已不止二成;而個人所食不需要于養生之品及過食需要之品,亦不止二成。

    故巴氏于廚中則止絕虛耗,于個人則限口給糧,而每人以若幹熱率為準。

    如是一出入之間,糧不加多,而食則綽有馀矣。

    其後更從事于推廣生産,凡園庭、花圃、遊場與及一切馀地荒土,悉墾為農田,并多制各種之化學田料,從此糧食無竭矣。

    前此兩年之久,人民備受多少之痛苦,視為無可挽救者;而巴氏之法一行,則能使家給人足,貧而能均,各取所需,無人向隅者,非行之艱,實知之艱也。

     括而言之,食物入口之後,其消化工夫、收吸工夫、淘汰工夫、建築工夫、燃燒工夫,種種作為,誰實為之?譬有人見原料之入工廠,經機器之動作,而變成精美之貨物以供世用者,謂為機器為之,可乎?不可也。

    蓋必有人工以司理機器,而精美之貨物乃可成也。

    身内飲食機關有如此之妙用者,亦非機關自為之也,乃身内之生元為之司理者也。

    由此觀之,身内飲食之事,人人行之,而終身不知其道者,既如此;而身外食貨問題,人人習之,而全國不明其理者,又如彼。

    此足以證明行之非艱,知之實惟艱也。

     或曰:“飲食之事,乃天性使然,故有終身行之而不知其道者。

    至于其他人為之事,則非可與此同日而語也。

    ”今作者更請以人為之事于下章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