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官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公三少
【宋會要】
舊為三公三師。
政和二年,改三師為三公,又增三少。
神宗治平四年正月十九日,已即位未改元。
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魏國公韓琦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判相州,仍诏出入如二府儀。
熙甯二年七月,宰臣曾公亮、韓琦并預言:臣等提舉兩朝實錄,乞不(進)[推]恩。
上以為有例,而公亮奏:「臣當遷司空,琦太保,三公非賞勞之官。
」從之。
三年九月十三日,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魯國公曾公亮守司空、檢校太師、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集禧觀使。
公亮在位十年,及七十緻仕,弗許。
及是,上禦集英殿,策進士。
午漏下,上移禦需雲便坐,延輔臣,賜茶。
公亮陟降殿陛,足跌,仆于地,上遽命左右掖起之遽:原作「據」,據《長編》卷二一五改。
。
明日,以病告,乃有是命。
仍诏五日一朝,大系銜曹佾上,出入如二府儀,示優恩雲。
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檢校太師、兼侍中、潞國公文彥博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陽。
仍诏大系銜曹佾上,出入如二府儀。
又诏彥博嘗受先朝顧命,今罷樞府,宜依曾公亮罷相例推恩。
九年八月五日,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潞國公文彥博守太保兼侍中再任。
彥博辭太保,乞止受所加封邑再任。
從之。
元豐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景靈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曹佾為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中書令,充景靈宮使。
仍诏出入如二府儀,公使半給見錢,後毋得為例。
又給宣借人兵五十人。
九月十七日,诏檢校官除三公、三師外并罷。
唐有檢校官。
國朝之制,檢校官一十九:三公、三師六,左仆射至水部員外郎共十三。
官制行,左仆射以下皆為職事官,故罷之。
凡三公、三師除授,司徒遷太保,太保遷太傅,太傅遷太尉,太尉遷太師。
檢校官亦如之。
二十七日,河東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潞國公文彥博落兼侍中落:原無,據《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一補。
,除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判河南府。
故事,大禮,宰臣以下惟加恩。
至是,因改官制,故彥博特遷官以寵之。
閏九月二十六日,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判河南府、潞國公文彥博為河東永興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緻仕、韓國公富弼守司徒。
以故參知政事王堯臣子水部員外郎同老言:「先臣至和中參預朝政,以仁宗不豫,與宰相文彥博、富弼等數于上前請立英宗為嗣,有定策功。
」故有是命。
而彥博固辭兩鎮,止加食邑實封。
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太尉、河東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太原尹、判河南府、潞國公文彥博守太師、充河東永興軍節度 緻仕。
于是彥博免守太師及兩鎮節度。
上批許罷兼永興軍節度,止以河東舊鎮守太師緻仕,仍貼麻行下。
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彰德軍節度使、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特進、荊國公王安石加司空,中太一宮使、護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徒、開府儀同三司、河中尹、濟陽郡王曹佾守太保。
哲宗元佑元年四月十五日,制以河東節度使、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太原尹緻仕潞國公文彥博除太師、平章軍國重事,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
诏賜彥博曰:「可一月兩赴經筵,六日一入朝,因至都堂與執政商量事。
如遇有軍國機要事,即不限時日,并令入預參決。
其餘公事,隻委仆射以下簽書發遣。
俸賜依宰臣例。
」 五年二月十三日,制以太師、平章軍國重事文彥博罷授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河中興元尹,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度使緻仕。
彥博乞停冊禮,诏允所請。
徽宗崇甯三年五月七日,左銀青光祿大夫、守尚書左仆射蔡京特授司空,行尚書左仆射,進封嘉國公,撫定鄯、廓賞也。
大觀元年十二月,司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京除太尉,以廣南西路夜郎、康居之屬納土。
二年正月八日,太尉、尚書左仆射蔡京為太師。
政和二年五月十三日,太師、楚國公緻仕蔡京落緻仕,依前太師、楚國公,三日一至都堂治事。
九月二十九日,诏:新官三公舊為三師,新官太師舊亦為太師,新官太傅舊亦為太傅,新官太保舊亦為太保,此古三公之官,為宰相之任。
今為三師,古無三師之稱,合依三代為三公。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為真相之任。
新官三少舊為三公,新官少師舊為太尉,新官少傅舊為司徒,新官少保舊為司空,太尉以下舊為三公。
緣司空周六卿之官,非三公之位,乃今之六曹尚書是也。
太尉秦官,居主兵之任,亦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合罷。
并依周制,立三孤之官,乃次輔之位。
三孤貳公洪化,寅亮天地,或稱為三少,為次相之任。
詳見官制。
十一月二十八日,司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何執中為少傅,改〔太〕太宰,兼門下侍郎。
十二月,太師、楚國公蔡京進封魯國公,以受元圭也。
六年四月八日,少師、太宰兼門下侍郎、榮國公何執中可特授太傅緻仕,依前榮國公。
五月九日,特進、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特授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
八年七月二日,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餘深特授少保,封豐國公,西夏奏捷賞也。
同日,起複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鄭居中特授起複少傅,西夏奏捷賞也。
八月四日,新除檢校太保、江甯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領樞密院事、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成國公童貫特授太保、河東節度使,改封泾國公,以進築夏國三城賞也。
宣和元年二月二十二日, 特進、知樞密事鄧洵武特授少傅,錄首陳紹述之功也。
七月十日,太保、河東節度使、領樞密院事、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泾國公童貫特授太傅、山南東道節度使,夏人納賞也。
九月十四日禦筆:鄭居中已除少傅、威武軍節度使、佑神觀使、充神霄玉清萬壽宮使,進封崇國公,所有應幹恩數請給并差破使臣人吏、諸色祗應人等,并依宰臣例施行,明堂立班在少宰之下。
從吉日令東上合門降告訖朝見上殿,冬祀陪祀仍許令先次赴受誓戒。
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衛國公餘深特授少傅,修《哲宗實錄》成,推恩。
十一月八日,诏餘深已除少傅、鎮西軍節度使,知福州,其法格未有該載三少帶節度使知州府明文,所有恩數、公使、差破使臣(付)[副]尉等,可并依鄭居中已得指揮施行。
如有未盡事件,許條畫聞奏。
十三日,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王黼特授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
三年八月十三日,太傅、山南東道節度使、領樞密院事、江浙淮南等路宣撫使、益國公童貫特授太師、劍南東川節度使,進封楚國公,平方臘也。
九月五日,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王黼特授少傅,平方臘也。
同日,少傅、威武軍節度使、領樞密院事鄭(中居)[居中]特授少師、宿國公,平方臘也。
四年正月七日,淮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蔡攸特授少保、鎮海軍節度使,依前開府儀同三司,直保和殿,明節皇後園林畢賞。
六月十九日,少傅、太宰兼門下侍郎王黼特授少師,進封崇國公,進《哲宗皇帝實錄》賞。
十二月十八日,制以少保、鎮海軍節度使、河北河東路宣撫司蔡攸為少傅,判燕山府。
五年五月九日,少師、太宰兼門下侍郎、慶國公王黼以撫定燕雲,除太傅,進封楚國公,其治事、恩數并依蔡京昨任太師體例。
同日,威武軍節度、領樞密院事兼神霄玉清萬壽宮使、宿國公鄭居中除太保,以撫定燕雲也。
十一日,少傅、鎮海軍節度使、兼侍讀、直保和殿、河北河東路宣撫使蔡攸特授少師、安遠軍節度使,撫定燕山也。
十二日禦筆:除拜三公,不領舊職、不帶節钺者,并立三官本班。
诏旨總治三省者治三省事。
應領舊職,或帶節钺,并立舊班,治舊職,立為定制。
十一月六日,制以檢校太師、瀛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沂國公鄭紳為太師。
紳乞免冊禮,從之。
七年六月十九日原批:寄案《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一作「六年」。
,制少師、領樞密院事蔡攸特授太師原批:寄案《大典》卷一百五十九作太保。
按《宋史》卷四七二《蔡攸傳》作『進太保』。
。
高宗紹興元年十月十二日,少傅原批:寄案《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一引「二」上無「十」字,又「少傅」作「少保」。
按《宋史》卷三六二《呂頤浩傳》作「拜少保」,紹興八年才「除少傅」,故此處「少傅」當為「少保」之誤。
、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頤浩罷少保,除特進。
先是,頤浩言:「少保之官,自陛下臨禦以來,未嘗輕授。
元佑間,範純仁除右仆射,亦帶寄祿官。
望追寝成命,除一階官。
」故有是命。
五年正月十八日,武成感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鎮江建康府、淮南東 路宣撫使韓世忠除少保。
十九日,起複檢校太尉、甯武、甯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江南西路宣撫使劉光世起複除少保。
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崇信、奉甯軍節度使「甯」下原衍「國」字,據《宋史》卷三六九俊本傳删。
、開府儀同三司、充江南東路宣撫使張俊除少保。
七年三月十九日,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原批:寄案:儀同下應有「三司」二字,南朝宋、齊、梁、陳有開府儀同,不加「三司」字者,趙宋無此制。
、充浙西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呂頤浩除少保。
二十二日,少保、護國、鎮安、保靖軍節度使、充淮西路兼太平州宣撫使劉光世除少師,充萬壽觀使,進封榮國公。
同日,少保、鎮洮、崇信、甯國軍節度使、充淮南西路宣撫使張俊除少傅。
九年正月八日,少保、橫海、武甯、安化軍節度使、充京東路、淮南東路宣撫處置使兼節制鎮江府韓世忠除少師。
十年五月六日,少保、護國、鎮安、保靖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劉光世除太保。
六月一日,少師、橫海、武甯、安化軍節度使、充京東路、淮南東路宣撫處置使韓世忠除太保。
同日,少傅、鎮洮、崇信、奉甯軍節度使、充淮南西路安撫使張俊除少師。
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河北、京西路宣撫使嶽飛除少保。
十一年七月〔一日〕原批:寄據《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補「一日」二字。
,鎮潼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判紹興府、充浙東安撫(司)[使]、信 安郡王孟忠厚除少保原批:寄據《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又「忠厚」作「仲原」。
。
十一日,特進、尚書左仆射秦桧除少保。
二十三日,少師、樞密使、濟國公張(浚)[俊]除太傅,進封廣國公。
十一月,太保、樞密使韓世忠除太傅。
十二年三月,檢校少保、保成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楊存(忠)[中]除少保原批:寄案《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作「存中」,下同。
今按《宋史》卷三六七《楊存中傳》:「本名沂中,字正甫,紹興間賜名存中。
」。
九月十五日,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異)[冀]國公秦桧除太師,改封魏國公。
十一月,少保、鎮潼軍節度使、信安郡王、判福州孟忠厚除少傅。
十四年六月七日,威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高世則除少保。
十月十八日,昭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平樂郡王韋淵除少師。
十五年十一月二日,檢校少保、泸州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中〕太一宮使錢忱除少保,進封榮國公。
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檢校少傅、昭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醴泉觀使、驸馬都尉潘正夫除少保。
十七年十月十九日,少保、甯遠軍節度使兼領殿前都指揮使楊存(忠)[中]除少傅。
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安民靖難功臣、太傅、靜江、甯武、清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清河郡王張俊除太師。
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少師、昭慶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韋淵除太保。
二十三年正月十三日,太保、昭慶軍節度使韋淵除太傅。
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少傅、甯遠軍節度使、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存中合得恩數,特予依樞密使例施行。
二十六年正月十六日,少傅、甯遠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信安郡王孟忠厚除少師,判平江 府。
二十七年六月,少保、泸州軍節度使、充中太一宮使、榮國公錢忱除少傅。
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少傅、甯遠軍節度使兼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恭國公楊存中除少師。
二十九年正月,奉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領禦前諸軍都統制職事、充利州西路安撫使、判興州吳璘除少保。
三十年三月六日,保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吳益除少保,以顯仁皇後攢宮總護事畢。
三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少師、甯遠軍節度使兼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恭國公楊存中除太傅,進封同安郡王,充醴泉觀使,仍奉朝請。
十二月,少保、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領禦前諸軍都統制職事、充利州西路安撫使、判興州、充陝西、河東路招讨使、成國公吳璘除少傅。
孝宗紹興三十二年已即位未改元。
七月八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诏)[兼]行宮留守、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措置淮東西、建康、鎮江府、江淮、池州軍馬、和國公張浚特授少傅,進封魏國公。
浚以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入朝奏事,繼有是命。
二十一日,少保、保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吳益特授少傅,依前保康軍節度使,進封大甯郡王,充醴泉觀使,奉朝請。
益妻王氏狀乞依楊存中昨除少傅日妻趙氏與請給等。
九月二十八日,少傅、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領禦前諸軍都統制、充(和)[利]州西路安撫使、判興州、陝西、河東路宣撫招讨使、成國公吳璘特授少傅。
十月十九日,安德軍節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鎮江府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張子蓋特授少保,以收複海州之功故也。
隆興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武安軍承宣使、主管建康府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開國侯邵宏淵特授檢校少保、甯遠軍節度使,進封開國公。
十二月三日,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信國公陳康伯特授少傅原批:寄案《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作「少保」。
、觀文殿大學士,追封福國公,判信州。
制書:「當國家多事之時,專廊廟萬機之寄,心如金石,勳在旗常。
朕方委任而責成,爾亦勤勞而匪懈。
久煩機務,屢抗封章,谕旨莫回,陳辭益固。
」故有是命。
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降授特進、尚書右仆射兼樞密使張浚可罷尚書右仆射,特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判福州,以浚自劾求去故也。
幹道元年五月一日,少師、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領禦前諸軍都統制、成國公吳璘特授太傅,進封新安郡王。
以璘除太傅、郡王,依楊存中所得恩例施行。
璘自蜀入朝故也。
六月十六日,少傅、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大甯郡王吳益特授少師,其恩數并依除少傅例施行。
同日,甯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永嘉郡開國公吳蓋特授少保,進封新興郡王。
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少師、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 大甯郡王吳益除太傅。
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史浩特授檢校少傅、保(定)[甯]軍節度使。
四月二日,诏(诰)[浩]恩數并依前宰相例施行。
八年五月一日,大同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蒲察久安特授檢校少保。
九月十二日,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華國公虞允文特授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充四川宣撫使,進封雍國公,以允文乞罷政求去故也。
淳熙三年正月七日,皇叔祖、少保、昭化軍節度使、判大宗正(師)[司]、嗣濮王士輵為少傅,依前昭化軍節度使、判大宗正司,嗣濮王。
四年三月五日,崇信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史浩為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
其後五年三月十八日,以少保為右丞相,十一月十五日罷,特授少傅、保甯軍節度使。
六年正月十一日,皇弟、少保、靜江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恩平郡王璩為少傅。
同日,武(秦)[泰]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曾觌為少保、甯武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
十月十六日,皇叔祖、少傅、昭化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嗣濮王士輵為少師。
同日,皇兄、少保、嶽陽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永陽郡王居廣為少傅。
七年五月二十八日,诏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陳俊卿以廊廟舊弼,出護留都,二年之間,績效顯著,可除少保,依前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
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少傅、保甯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兼侍讀、魯國公史浩為少師,依前保甯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進封魯國公。
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安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天水郡開國公伯圭為少保,封(榮)[荥陽]郡王。
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少保、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申國公陳俊卿為少傅,依前觀文殿大學士,進封福國公緻仕。
八月二十二日,少師、保甯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魯國公史浩為太保,依前保甯軍節度使,改封魏國公緻仕。
十三年正月十四日,太保、保甯軍節度使緻仕、魏國公史浩為太傅,依前保甯軍節度使,改封魏國公緻仕。
少傅、觀文殿大學士緻仕、福國公陳俊卿為少師,依前觀文殿大學士緻仕,進封魏國公。
皇叔祖、保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醴泉觀使、嗣濮王士歆為少保,依前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嗣濮王。
并以高宗聖壽八十慶典加恩也。
十五年六月四日,少保、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伯圭為少傅、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
以營護高宗山陵畢加恩故也。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一雜錄 雜錄 孝宗淳熙四年八月十六日,臣寮言:「已降指揮,宰執所得給使減年太濫,故定初除、轉廳為兩色。
如三公、三少、使相、太尉于法本無合得給使恩典,累有援執政恩例而特給之者。
乞自今除授如降旨許特依執政者全與初除恩數,其後不問幾經遷除,止合依轉廳減年。
如無特旨許依執政之文,不得援例放行。
」從之。
淳熙十六年三月二日,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周必大可特授少保,依前左丞相,進封益國公。
三月九日,皇子、安慶軍節度使、平陽郡王可特授少保、武甯軍節度使,進封嘉王。
二十四日,皇伯、少傅、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伯圭可特授少師,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
太傅、保甯軍節度使緻仕、魏國公史浩可特授太師,依前保甯軍節度使緻仕、魏國公。
皇叔祖、少保、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嗣濮王士歆可特授少傅,依前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嗣濮王。
皇叔祖、昭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醴泉觀使、天水郡開國公士岘可特授少保,依前昭慶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天水郡開國公。
四月十九日,皇伯祖、甯遠軍節度使、安定郡王子彤可特授檢校少保,依前甯遠軍節度使、安定郡王。
奉國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宜春郡開國公夏執中可特授檢校少保天頭原批:「夏執中以下二十九字涉上誤複。
」今删。
,依前奉國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宜春郡開國公。
光宗紹熙元年四月六日,皇伯、少師、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伯圭可特授太保,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嗣秀王。
三年六月十八日,皇伯、太保、安德軍節度使、判大宗正事、嗣秀王伯圭特授太師。
二十六日,太尉、保大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吳興郡開國公郭師禹特授少保。
紹熙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少傅、保大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郭師禹為少師、永甯郡王。
甯宗慶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郭師禹為太保,十月二十二日為太傅、永甯郡王緻仕。
慶元二年三月十七日天頭原批:「寄按,上條已有『二年』,此疑誤。
」,宰執進呈:「昨日中使宣谕皇叔祖、少師、嗣濮王士歆轉一秩。
緣已是少師,合轉太保。
自來三少之官,不輕除授。
檢照典故,嗣濮王雖親子孫,皆不曾除此官,卻有生後得之者。
」上曰:「前日曾宣引,乃有此請。
亦念其來日無多,姑從之。
其意亦見嗣秀王為三公故耳,然與嗣秀王事體不同。
既無此例,卻恐别有攀援。
」端禮奏:「誠如聖訓。
」上首肯。
四年五月二日,保甯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韓侂胄為少傅。
五年九月一日為少師,進封平原郡王,改永興軍節度使。
六年十月三日,為太傅。
嘉泰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為太師。
七月二十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葛邲為少保。
五年八月二十七日,特進、右丞相、祁國公京镗為少保,依前右丞相,進封鄭國公。
六年閏三月四日,為少傅、左丞相,封冀國公。
八月十五日,為太保、觀文殿大學士、魏國公緻仕。
十二月二十五日,特進、 右丞相、冀國公謝深甫為少保深:原作「申」,據《宋史》卷三九四《謝深甫傳》改。
,依前右丞相,進封魯國公。
既而宰執進呈,深甫力辭少保之命。
上曰:「即當批出。
」何澹等奏:「謝深甫力欲辭避,荷陛下許從其請。
」上曰:「向來留正以七官而轉,謝丞相堅不肯受,以為超躐。
今此姑從其請,卻俟他時别除。
」澹奏:「陛下可謂能成臣下之美。
」 二十七日,昭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吳為少保。
嘉泰三年五月十五日為少傅,嘉定五年八月二十二日為少師緻仕。
嘉泰二年三月十九日,鎮安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判建康府吳琚為少保。
十八日,皇弟、昭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吳興郡王炳為少傅。
二十一日,特進、右丞相、冀國公謝深甫特授少保,依前右丞相、冀國公。
二十六日,保順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謝淵為少保。
嘉定二年八月七日為少傅,四年三月十八日為少師,進封和國公緻仕。
五月十六日,皇伯、奉國軍節度使、提舉佑神觀、充秀安僖王園令、秀王位檢察尊長師揆為檢校少保。
嘉定三年六月十六日為少保,六年三月六日為少傅,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為少師。
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皇伯、定江軍節度使、提舉佑神觀師垂為檢校少保。
開禧三年十月十七日為檢校少師。
嘉定三年六月十四〔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錢象祖為少保。
四年閏五月二十六日為少傅,進封珍國公緻仕。
十七日,皇叔祖、昭慶軍節度使、提舉佑神觀、嗣濮王不俦為檢校少保。
二十六日,嶽陽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楊次山為少保,進封永陽郡王。
六年三月六日為少傅。
六年三月二十四日,保信軍節度使吳琰為檢校少保。
二十八日,保康軍節度使、充秀安僖王園令師禹為檢校少傅。
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為少保,十五年五月九日為少傅,十六年二月九日為少師,與宮觀。
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保甯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安撫使安丙為少保。
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為少傅緻仕。
十四年七月十五日,金紫光祿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史彌遠為少保。
十五年正月一日,奉國軍節度使楊谷、保甯軍節度使楊石并為檢校少保。
二月二十日,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史彌遠為少傅。
十一月九日,皇子、甯武軍節度使、祁國公(并)[竑]為檢校少保。
十六年三月二(五)[十]五日,檢校少保、安德軍節度使、知婺州師嵒為檢校少傅。
九月二十三日,保康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不兔為檢校少保此下原有「使宿國公鄭居中除太保,以撫定燕雲也。
除拜三公,不領舊職、不帶節钺者并立三公本班,诏旨總治三省者治三省事,應領舊職或帶節钺并立舊班,治舊職,立為定制。
十一月六日,制以檢校太師、瀛海軍節度使開府」一段文字重出,今删去。
。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并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
五代之制,司徒遷太保、太保遷太傅、太傅遷太尉,太尉遷太師,檢校者亦如之。
國朝因之。
太宗淳化三年,以西京留守、太保兼中書令趙普為太師,西京養疾。
普累表乞緻政,以開國元臣,故優拜之,非常例也。
真宗天禧元年二月,司徒、平章事王旦、彭王元俨同日降制加太保,三公并除雙員自此始也。
五月,以太保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王旦為太尉、侍中,聽五日入中書。
旦懇辭不拜。
七月,加太尉,依前充玉清昭應宮使。
又令禮儀院詳定赴上儀注。
國朝以來,三公不兼相,無赴上之儀。
真宗優寵元臣,特有是命。
四年十二月,以資政殿大學士、太保王欽若為司空,職如故。
時欽若求侍東宮講誦,以輔臣兼領三少,品序非便,表求換秩,乃有是命,止立學士班。
仁宗慶曆三年九月三日,司徒、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許國公呂夷簡守太尉緻仕,宜朝朔望、大朝會綴中書門下班。
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十七日,權禦史中丞賈黯言:「請自今皇子及宗室卑屬除檢校師傅官者,随其遷序,改授三公。
」诏兩制詳議。
翰林學士王珪等議,如黯所言,诏俟加恩改授。
先是,皇子颢封東陽郡王,除婺州節度使、檢校太傅,黯因以為言。
是歲南郊, 遂改授檢校太尉。
以上《國朝會要》,《續會要》以下無此門。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太尉 太尉 【宋會要】 徽宗政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禦筆:「近降武選官名,以祿多士
政和二年,改三師為三公,又增三少。
神宗治平四年正月十九日,已即位未改元。
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魏國公韓琦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判相州,仍诏出入如二府儀。
熙甯二年七月,宰臣曾公亮、韓琦并預言:臣等提舉兩朝實錄,乞不(進)[推]恩。
上以為有例,而公亮奏:「臣當遷司空,琦太保,三公非賞勞之官。
」從之。
三年九月十三日,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魯國公曾公亮守司空、檢校太師、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集禧觀使。
公亮在位十年,及七十緻仕,弗許。
及是,上禦集英殿,策進士。
午漏下,上移禦需雲便坐,延輔臣,賜茶。
公亮陟降殿陛,足跌,仆于地,上遽命左右掖起之遽:原作「據」,據《長編》卷二一五改。
。
明日,以病告,乃有是命。
仍诏五日一朝,大系銜曹佾上,出入如二府儀,示優恩雲。
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檢校太師、兼侍中、潞國公文彥博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陽。
仍诏大系銜曹佾上,出入如二府儀。
又诏彥博嘗受先朝顧命,今罷樞府,宜依曾公亮罷相例推恩。
九年八月五日,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潞國公文彥博守太保兼侍中再任。
彥博辭太保,乞止受所加封邑再任。
從之。
元豐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景靈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曹佾為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中書令,充景靈宮使。
仍诏出入如二府儀,公使半給見錢,後毋得為例。
又給宣借人兵五十人。
九月十七日,诏檢校官除三公、三師外并罷。
唐有檢校官。
國朝之制,檢校官一十九:三公、三師六,左仆射至水部員外郎共十三。
官制行,左仆射以下皆為職事官,故罷之。
凡三公、三師除授,司徒遷太保,太保遷太傅,太傅遷太尉,太尉遷太師。
檢校官亦如之。
二十七日,河東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潞國公文彥博落兼侍中落:原無,據《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一補。
,除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判河南府。
故事,大禮,宰臣以下惟加恩。
至是,因改官制,故彥博特遷官以寵之。
閏九月二十六日,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判河南府、潞國公文彥博為河東永興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緻仕、韓國公富弼守司徒。
以故參知政事王堯臣子水部員外郎同老言:「先臣至和中參預朝政,以仁宗不豫,與宰相文彥博、富弼等數于上前請立英宗為嗣,有定策功。
」故有是命。
而彥博固辭兩鎮,止加食邑實封。
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太尉、河東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太原尹、判河南府、潞國公文彥博守太師、充河東永興軍節度 緻仕。
于是彥博免守太師及兩鎮節度。
上批許罷兼永興軍節度,止以河東舊鎮守太師緻仕,仍貼麻行下。
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彰德軍節度使、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特進、荊國公王安石加司空,中太一宮使、護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徒、開府儀同三司、河中尹、濟陽郡王曹佾守太保。
哲宗元佑元年四月十五日,制以河東節度使、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太原尹緻仕潞國公文彥博除太師、平章軍國重事,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
诏賜彥博曰:「可一月兩赴經筵,六日一入朝,因至都堂與執政商量事。
如遇有軍國機要事,即不限時日,并令入預參決。
其餘公事,隻委仆射以下簽書發遣。
俸賜依宰臣例。
」 五年二月十三日,制以太師、平章軍國重事文彥博罷授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河中興元尹,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度使緻仕。
彥博乞停冊禮,诏允所請。
徽宗崇甯三年五月七日,左銀青光祿大夫、守尚書左仆射蔡京特授司空,行尚書左仆射,進封嘉國公,撫定鄯、廓賞也。
大觀元年十二月,司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京除太尉,以廣南西路夜郎、康居之屬納土。
二年正月八日,太尉、尚書左仆射蔡京為太師。
政和二年五月十三日,太師、楚國公緻仕蔡京落緻仕,依前太師、楚國公,三日一至都堂治事。
九月二十九日,诏:新官三公舊為三師,新官太師舊亦為太師,新官太傅舊亦為太傅,新官太保舊亦為太保,此古三公之官,為宰相之任。
今為三師,古無三師之稱,合依三代為三公。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為真相之任。
新官三少舊為三公,新官少師舊為太尉,新官少傅舊為司徒,新官少保舊為司空,太尉以下舊為三公。
緣司空周六卿之官,非三公之位,乃今之六曹尚書是也。
太尉秦官,居主兵之任,亦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合罷。
并依周制,立三孤之官,乃次輔之位。
三孤貳公洪化,寅亮天地,或稱為三少,為次相之任。
詳見官制。
十一月二十八日,司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何執中為少傅,改〔太〕太宰,兼門下侍郎。
十二月,太師、楚國公蔡京進封魯國公,以受元圭也。
六年四月八日,少師、太宰兼門下侍郎、榮國公何執中可特授太傅緻仕,依前榮國公。
五月九日,特進、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特授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
八年七月二日,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餘深特授少保,封豐國公,西夏奏捷賞也。
同日,起複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鄭居中特授起複少傅,西夏奏捷賞也。
八月四日,新除檢校太保、江甯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領樞密院事、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成國公童貫特授太保、河東節度使,改封泾國公,以進築夏國三城賞也。
宣和元年二月二十二日, 特進、知樞密事鄧洵武特授少傅,錄首陳紹述之功也。
七月十日,太保、河東節度使、領樞密院事、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泾國公童貫特授太傅、山南東道節度使,夏人納賞也。
九月十四日禦筆:鄭居中已除少傅、威武軍節度使、佑神觀使、充神霄玉清萬壽宮使,進封崇國公,所有應幹恩數請給并差破使臣人吏、諸色祗應人等,并依宰臣例施行,明堂立班在少宰之下。
從吉日令東上合門降告訖朝見上殿,冬祀陪祀仍許令先次赴受誓戒。
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衛國公餘深特授少傅,修《哲宗實錄》成,推恩。
十一月八日,诏餘深已除少傅、鎮西軍節度使,知福州,其法格未有該載三少帶節度使知州府明文,所有恩數、公使、差破使臣(付)[副]尉等,可并依鄭居中已得指揮施行。
如有未盡事件,許條畫聞奏。
十三日,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王黼特授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
三年八月十三日,太傅、山南東道節度使、領樞密院事、江浙淮南等路宣撫使、益國公童貫特授太師、劍南東川節度使,進封楚國公,平方臘也。
九月五日,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王黼特授少傅,平方臘也。
同日,少傅、威武軍節度使、領樞密院事鄭(中居)[居中]特授少師、宿國公,平方臘也。
四年正月七日,淮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蔡攸特授少保、鎮海軍節度使,依前開府儀同三司,直保和殿,明節皇後園林畢賞。
六月十九日,少傅、太宰兼門下侍郎王黼特授少師,進封崇國公,進《哲宗皇帝實錄》賞。
十二月十八日,制以少保、鎮海軍節度使、河北河東路宣撫司蔡攸為少傅,判燕山府。
五年五月九日,少師、太宰兼門下侍郎、慶國公王黼以撫定燕雲,除太傅,進封楚國公,其治事、恩數并依蔡京昨任太師體例。
同日,威武軍節度、領樞密院事兼神霄玉清萬壽宮使、宿國公鄭居中除太保,以撫定燕雲也。
十一日,少傅、鎮海軍節度使、兼侍讀、直保和殿、河北河東路宣撫使蔡攸特授少師、安遠軍節度使,撫定燕山也。
十二日禦筆:除拜三公,不領舊職、不帶節钺者,并立三官本班。
诏旨總治三省者治三省事。
應領舊職,或帶節钺,并立舊班,治舊職,立為定制。
十一月六日,制以檢校太師、瀛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沂國公鄭紳為太師。
紳乞免冊禮,從之。
七年六月十九日原批:寄案《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一作「六年」。
,制少師、領樞密院事蔡攸特授太師原批:寄案《大典》卷一百五十九作太保。
按《宋史》卷四七二《蔡攸傳》作『進太保』。
。
高宗紹興元年十月十二日,少傅原批:寄案《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一引「二」上無「十」字,又「少傅」作「少保」。
按《宋史》卷三六二《呂頤浩傳》作「拜少保」,紹興八年才「除少傅」,故此處「少傅」當為「少保」之誤。
、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頤浩罷少保,除特進。
先是,頤浩言:「少保之官,自陛下臨禦以來,未嘗輕授。
元佑間,範純仁除右仆射,亦帶寄祿官。
望追寝成命,除一階官。
」故有是命。
五年正月十八日,武成感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鎮江建康府、淮南東 路宣撫使韓世忠除少保。
十九日,起複檢校太尉、甯武、甯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江南西路宣撫使劉光世起複除少保。
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崇信、奉甯軍節度使「甯」下原衍「國」字,據《宋史》卷三六九俊本傳删。
、開府儀同三司、充江南東路宣撫使張俊除少保。
七年三月十九日,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原批:寄案:儀同下應有「三司」二字,南朝宋、齊、梁、陳有開府儀同,不加「三司」字者,趙宋無此制。
、充浙西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呂頤浩除少保。
二十二日,少保、護國、鎮安、保靖軍節度使、充淮西路兼太平州宣撫使劉光世除少師,充萬壽觀使,進封榮國公。
同日,少保、鎮洮、崇信、甯國軍節度使、充淮南西路宣撫使張俊除少傅。
九年正月八日,少保、橫海、武甯、安化軍節度使、充京東路、淮南東路宣撫處置使兼節制鎮江府韓世忠除少師。
十年五月六日,少保、護國、鎮安、保靖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劉光世除太保。
六月一日,少師、橫海、武甯、安化軍節度使、充京東路、淮南東路宣撫處置使韓世忠除太保。
同日,少傅、鎮洮、崇信、奉甯軍節度使、充淮南西路安撫使張俊除少師。
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河北、京西路宣撫使嶽飛除少保。
十一年七月〔一日〕原批:寄據《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補「一日」二字。
,鎮潼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判紹興府、充浙東安撫(司)[使]、信 安郡王孟忠厚除少保原批:寄據《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又「忠厚」作「仲原」。
。
十一日,特進、尚書左仆射秦桧除少保。
二十三日,少師、樞密使、濟國公張(浚)[俊]除太傅,進封廣國公。
十一月,太保、樞密使韓世忠除太傅。
十二年三月,檢校少保、保成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楊存(忠)[中]除少保原批:寄案《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作「存中」,下同。
今按《宋史》卷三六七《楊存中傳》:「本名沂中,字正甫,紹興間賜名存中。
」。
九月十五日,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異)[冀]國公秦桧除太師,改封魏國公。
十一月,少保、鎮潼軍節度使、信安郡王、判福州孟忠厚除少傅。
十四年六月七日,威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高世則除少保。
十月十八日,昭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平樂郡王韋淵除少師。
十五年十一月二日,檢校少保、泸州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中〕太一宮使錢忱除少保,進封榮國公。
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檢校少傅、昭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醴泉觀使、驸馬都尉潘正夫除少保。
十七年十月十九日,少保、甯遠軍節度使兼領殿前都指揮使楊存(忠)[中]除少傅。
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安民靖難功臣、太傅、靜江、甯武、清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清河郡王張俊除太師。
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少師、昭慶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韋淵除太保。
二十三年正月十三日,太保、昭慶軍節度使韋淵除太傅。
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少傅、甯遠軍節度使、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存中合得恩數,特予依樞密使例施行。
二十六年正月十六日,少傅、甯遠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信安郡王孟忠厚除少師,判平江 府。
二十七年六月,少保、泸州軍節度使、充中太一宮使、榮國公錢忱除少傅。
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少傅、甯遠軍節度使兼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恭國公楊存中除少師。
二十九年正月,奉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領禦前諸軍都統制職事、充利州西路安撫使、判興州吳璘除少保。
三十年三月六日,保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吳益除少保,以顯仁皇後攢宮總護事畢。
三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少師、甯遠軍節度使兼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恭國公楊存中除太傅,進封同安郡王,充醴泉觀使,仍奉朝請。
十二月,少保、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領禦前諸軍都統制職事、充利州西路安撫使、判興州、充陝西、河東路招讨使、成國公吳璘除少傅。
孝宗紹興三十二年已即位未改元。
七月八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诏)[兼]行宮留守、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措置淮東西、建康、鎮江府、江淮、池州軍馬、和國公張浚特授少傅,進封魏國公。
浚以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入朝奏事,繼有是命。
二十一日,少保、保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吳益特授少傅,依前保康軍節度使,進封大甯郡王,充醴泉觀使,奉朝請。
益妻王氏狀乞依楊存中昨除少傅日妻趙氏與請給等。
九月二十八日,少傅、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領禦前諸軍都統制、充(和)[利]州西路安撫使、判興州、陝西、河東路宣撫招讨使、成國公吳璘特授少傅。
十月十九日,安德軍節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鎮江府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張子蓋特授少保,以收複海州之功故也。
隆興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武安軍承宣使、主管建康府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開國侯邵宏淵特授檢校少保、甯遠軍節度使,進封開國公。
十二月三日,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信國公陳康伯特授少傅原批:寄案《大典》卷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二作「少保」。
、觀文殿大學士,追封福國公,判信州。
制書:「當國家多事之時,專廊廟萬機之寄,心如金石,勳在旗常。
朕方委任而責成,爾亦勤勞而匪懈。
久煩機務,屢抗封章,谕旨莫回,陳辭益固。
」故有是命。
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降授特進、尚書右仆射兼樞密使張浚可罷尚書右仆射,特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判福州,以浚自劾求去故也。
幹道元年五月一日,少師、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領禦前諸軍都統制、成國公吳璘特授太傅,進封新安郡王。
以璘除太傅、郡王,依楊存中所得恩例施行。
璘自蜀入朝故也。
六月十六日,少傅、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大甯郡王吳益特授少師,其恩數并依除少傅例施行。
同日,甯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永嘉郡開國公吳蓋特授少保,進封新興郡王。
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少師、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 大甯郡王吳益除太傅。
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史浩特授檢校少傅、保(定)[甯]軍節度使。
四月二日,诏(诰)[浩]恩數并依前宰相例施行。
八年五月一日,大同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蒲察久安特授檢校少保。
九月十二日,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華國公虞允文特授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充四川宣撫使,進封雍國公,以允文乞罷政求去故也。
淳熙三年正月七日,皇叔祖、少保、昭化軍節度使、判大宗正(師)[司]、嗣濮王士輵為少傅,依前昭化軍節度使、判大宗正司,嗣濮王。
四年三月五日,崇信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史浩為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
其後五年三月十八日,以少保為右丞相,十一月十五日罷,特授少傅、保甯軍節度使。
六年正月十一日,皇弟、少保、靜江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恩平郡王璩為少傅。
同日,武(秦)[泰]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曾觌為少保、甯武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
十月十六日,皇叔祖、少傅、昭化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嗣濮王士輵為少師。
同日,皇兄、少保、嶽陽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永陽郡王居廣為少傅。
七年五月二十八日,诏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陳俊卿以廊廟舊弼,出護留都,二年之間,績效顯著,可除少保,依前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
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少傅、保甯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兼侍讀、魯國公史浩為少師,依前保甯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進封魯國公。
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安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天水郡開國公伯圭為少保,封(榮)[荥陽]郡王。
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少保、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申國公陳俊卿為少傅,依前觀文殿大學士,進封福國公緻仕。
八月二十二日,少師、保甯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魯國公史浩為太保,依前保甯軍節度使,改封魏國公緻仕。
十三年正月十四日,太保、保甯軍節度使緻仕、魏國公史浩為太傅,依前保甯軍節度使,改封魏國公緻仕。
少傅、觀文殿大學士緻仕、福國公陳俊卿為少師,依前觀文殿大學士緻仕,進封魏國公。
皇叔祖、保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醴泉觀使、嗣濮王士歆為少保,依前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嗣濮王。
并以高宗聖壽八十慶典加恩也。
十五年六月四日,少保、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伯圭為少傅、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
以營護高宗山陵畢加恩故也。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一雜錄 雜錄 孝宗淳熙四年八月十六日,臣寮言:「已降指揮,宰執所得給使減年太濫,故定初除、轉廳為兩色。
如三公、三少、使相、太尉于法本無合得給使恩典,累有援執政恩例而特給之者。
乞自今除授如降旨許特依執政者全與初除恩數,其後不問幾經遷除,止合依轉廳減年。
如無特旨許依執政之文,不得援例放行。
」從之。
淳熙十六年三月二日,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周必大可特授少保,依前左丞相,進封益國公。
三月九日,皇子、安慶軍節度使、平陽郡王可特授少保、武甯軍節度使,進封嘉王。
二十四日,皇伯、少傅、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伯圭可特授少師,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
太傅、保甯軍節度使緻仕、魏國公史浩可特授太師,依前保甯軍節度使緻仕、魏國公。
皇叔祖、少保、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嗣濮王士歆可特授少傅,依前保康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嗣濮王。
皇叔祖、昭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醴泉觀使、天水郡開國公士岘可特授少保,依前昭慶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天水郡開國公。
四月十九日,皇伯祖、甯遠軍節度使、安定郡王子彤可特授檢校少保,依前甯遠軍節度使、安定郡王。
奉國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宜春郡開國公夏執中可特授檢校少保天頭原批:「夏執中以下二十九字涉上誤複。
」今删。
,依前奉國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宜春郡開國公。
光宗紹熙元年四月六日,皇伯、少師、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榮)[荥]陽郡王伯圭可特授太保,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嗣秀王。
三年六月十八日,皇伯、太保、安德軍節度使、判大宗正事、嗣秀王伯圭特授太師。
二十六日,太尉、保大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吳興郡開國公郭師禹特授少保。
紹熙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少傅、保大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郭師禹為少師、永甯郡王。
甯宗慶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郭師禹為太保,十月二十二日為太傅、永甯郡王緻仕。
慶元二年三月十七日天頭原批:「寄按,上條已有『二年』,此疑誤。
」,宰執進呈:「昨日中使宣谕皇叔祖、少師、嗣濮王士歆轉一秩。
緣已是少師,合轉太保。
自來三少之官,不輕除授。
檢照典故,嗣濮王雖親子孫,皆不曾除此官,卻有生後得之者。
」上曰:「前日曾宣引,乃有此請。
亦念其來日無多,姑從之。
其意亦見嗣秀王為三公故耳,然與嗣秀王事體不同。
既無此例,卻恐别有攀援。
」端禮奏:「誠如聖訓。
」上首肯。
四年五月二日,保甯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韓侂胄為少傅。
五年九月一日為少師,進封平原郡王,改永興軍節度使。
六年十月三日,為太傅。
嘉泰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為太師。
七月二十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葛邲為少保。
五年八月二十七日,特進、右丞相、祁國公京镗為少保,依前右丞相,進封鄭國公。
六年閏三月四日,為少傅、左丞相,封冀國公。
八月十五日,為太保、觀文殿大學士、魏國公緻仕。
十二月二十五日,特進、 右丞相、冀國公謝深甫為少保深:原作「申」,據《宋史》卷三九四《謝深甫傳》改。
,依前右丞相,進封魯國公。
既而宰執進呈,深甫力辭少保之命。
上曰:「即當批出。
」何澹等奏:「謝深甫力欲辭避,荷陛下許從其請。
」上曰:「向來留正以七官而轉,謝丞相堅不肯受,以為超躐。
今此姑從其請,卻俟他時别除。
」澹奏:「陛下可謂能成臣下之美。
」 二十七日,昭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吳為少保。
嘉泰三年五月十五日為少傅,嘉定五年八月二十二日為少師緻仕。
嘉泰二年三月十九日,鎮安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判建康府吳琚為少保。
十八日,皇弟、昭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吳興郡王炳為少傅。
二十一日,特進、右丞相、冀國公謝深甫特授少保,依前右丞相、冀國公。
二十六日,保順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謝淵為少保。
嘉定二年八月七日為少傅,四年三月十八日為少師,進封和國公緻仕。
五月十六日,皇伯、奉國軍節度使、提舉佑神觀、充秀安僖王園令、秀王位檢察尊長師揆為檢校少保。
嘉定三年六月十六日為少保,六年三月六日為少傅,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為少師。
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皇伯、定江軍節度使、提舉佑神觀師垂為檢校少保。
開禧三年十月十七日為檢校少師。
嘉定三年六月十四〔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錢象祖為少保。
四年閏五月二十六日為少傅,進封珍國公緻仕。
十七日,皇叔祖、昭慶軍節度使、提舉佑神觀、嗣濮王不俦為檢校少保。
二十六日,嶽陽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楊次山為少保,進封永陽郡王。
六年三月六日為少傅。
六年三月二十四日,保信軍節度使吳琰為檢校少保。
二十八日,保康軍節度使、充秀安僖王園令師禹為檢校少傅。
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為少保,十五年五月九日為少傅,十六年二月九日為少師,與宮觀。
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保甯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安撫使安丙為少保。
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為少傅緻仕。
十四年七月十五日,金紫光祿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史彌遠為少保。
十五年正月一日,奉國軍節度使楊谷、保甯軍節度使楊石并為檢校少保。
二月二十日,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史彌遠為少傅。
十一月九日,皇子、甯武軍節度使、祁國公(并)[竑]為檢校少保。
十六年三月二(五)[十]五日,檢校少保、安德軍節度使、知婺州師嵒為檢校少傅。
九月二十三日,保康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不兔為檢校少保此下原有「使宿國公鄭居中除太保,以撫定燕雲也。
除拜三公,不領舊職、不帶節钺者并立三公本班,诏旨總治三省者治三省事,應領舊職或帶節钺并立舊班,治舊職,立為定制。
十一月六日,制以檢校太師、瀛海軍節度使開府」一段文字重出,今删去。
。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并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
五代之制,司徒遷太保、太保遷太傅、太傅遷太尉,太尉遷太師,檢校者亦如之。
國朝因之。
太宗淳化三年,以西京留守、太保兼中書令趙普為太師,西京養疾。
普累表乞緻政,以開國元臣,故優拜之,非常例也。
真宗天禧元年二月,司徒、平章事王旦、彭王元俨同日降制加太保,三公并除雙員自此始也。
五月,以太保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王旦為太尉、侍中,聽五日入中書。
旦懇辭不拜。
七月,加太尉,依前充玉清昭應宮使。
又令禮儀院詳定赴上儀注。
國朝以來,三公不兼相,無赴上之儀。
真宗優寵元臣,特有是命。
四年十二月,以資政殿大學士、太保王欽若為司空,職如故。
時欽若求侍東宮講誦,以輔臣兼領三少,品序非便,表求換秩,乃有是命,止立學士班。
仁宗慶曆三年九月三日,司徒、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許國公呂夷簡守太尉緻仕,宜朝朔望、大朝會綴中書門下班。
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十七日,權禦史中丞賈黯言:「請自今皇子及宗室卑屬除檢校師傅官者,随其遷序,改授三公。
」诏兩制詳議。
翰林學士王珪等議,如黯所言,诏俟加恩改授。
先是,皇子颢封東陽郡王,除婺州節度使、檢校太傅,黯因以為言。
是歲南郊, 遂改授檢校太尉。
以上《國朝會要》,《續會要》以下無此門。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太尉 太尉 【宋會要】 徽宗政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禦筆:「近降武選官名,以祿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