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曆二
關燈
小
中
大
,熙庶績;逮大舜在玑衡以齊七政,然後類上帝,禋六宗。
肆朕纂承,常患觀天之器,未詳垂象之原。
乃得元儒,有明往制。
卿順考古道,博極書,詳《洪範》之陳,得妙極之數。
受至言于方士,出盛物(于)之次,具存制樣,若合契符。
成百代不易之儀,正諸家相駁之說,究觀審核,嘉孍不忘。
」元佑間蘇頌更作者,上寘渾儀,中設渾象,旁設昏曉更籌,激水以運之,三器一機,合躔度,最為奇巧。
宣和間又(常)[嘗]更作之,而此五儀者悉歸于金。
中興更謀制作。
高宗紹興二年十一月二日「年」上原脫「二」字,「月」下原衍「二」字,據本類後文所引補删。
,工部員外郎袁正功言:「制度,渾儀安立非子午之正「安」上原衍「法要」二字,據本類後文所引删。
,即有差錯。
今渾儀器象将欲安立,定測樞極,合要定子午正局官二員,乞下太史局差取。
」诏測驗官差李繼宗,定正官差趙旗。
俟造畢進呈日同參詳指說制度。
乃召蘇頌子攜取頌遺書子:原作「之」,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考質舊法,而攜亦不能通也。
至十四年,乃命宰臣秦桧提舉鑄渾儀,而以内侍邵谔專領其事領:原作「令」,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久而儀成。
三十二年,始出其二置太史局,而高宗先自為一儀寘諸宮中,以測天象測:原作「則」,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
其制差小,而谔所鑄蓋祖是焉。
後在锺鼓院者是也。
清台之儀,後其 一在秘書省。
按儀制度按:原作「撰」,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表裡凡三重:其第一重曰六合儀,陽經徑四尺九寸六分,闊三寸二分,厚五分。
南北正位位:原作「立」,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兩面各列周天度數,南北極出入地皆三十一度少,度闊三分。
陰緯單環緯:原作「為」,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大小如陽經,闊三寸二分,厚一寸八分。
上置水平池,闊九分,深四分,沿環通流,亦如舊制。
内外八幹,十二枝,畫艮、巽、坤、幹卦于四維。
第二重曰三辰儀,徑四尺三分,闊二寸二分,厚五分。
釭钏刻畫如陽經。
赤道單環,徑四尺一寸四分,闊一寸二分,上列二十八宿,均天度數,闊二分七厘。
黃道單環環:原脫,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補。
,徑四尺一寸四分,闊一寸二分,厚五分。
上列七十二候,均分卦策,與赤道相交,出入各二十四度弱。
百刻單環,徑四尺五寸六分,闊一寸一分,厚五分,上列晝夜刻數。
第三重曰四遊儀,徑三尺九寸,闊一寸九分,厚五分。
釭钏刻畫如璇玑,度闊二分半,望筩長三尺六寸五分,内員外方,中通孔竅,四面闊一寸四分七厘,窺眼闊三分,夾窺徑五尺三分。
鳌雲以負龍柱,各高五尺二寸。
十字平水台高一尺一寸七分,長五尺七寸,闊五寸二分。
水槽闊七分,深一寸二分。
(深一寸二分)若水運之法與夫渾象,則不複設。
其後朱熹家有渾儀,頗考水運制度,卒不可得。
蘇頌之書雖在,大抵于渾象為詳,而其尺寸多不載,是以難遽複雲。
舊制有白道儀以考月行,在望筩之旁。
自熙甯沈括以為無益而去之,南渡更造,亦不複設焉。
極度。
極星之在紫垣,為七曜、三垣、二十八宿衆星所拱,是謂北極,為天之正中。
而自唐以來,曆家以儀象考測,則中國南北極之正,實去極星之北一度有半,此蓋中原地勢之度數也。
中興更造渾儀,而太史令丁師仁乃言:「臨安府地勢向南,于北極高下當量行移易。
」局官呂璨言:「渾天無量行更易之制,若用于臨安與天參合,移之他往必有差忒。
」遂罷議。
後十餘年邵谔鑄儀,則果用臨安北極高下為之。
以清台儀校之,實去極星四度有奇也。
正月十六日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此條為紹興三年事,當移至上文該年十一月條前。
,太史局參詳指說制度渾儀丁師仁等言:「省記昨東京渾儀四座,至道儀一座,測驗渾儀刻漏所安設皇佑儀一座,翰林天文局安設熙甯儀一座,太史局天文院安設元佑儀一座,合台安設,每約重二萬餘斤。
今若制造折半渾儀一座,約度合用赤銅一萬餘斤。
左右司覆實用赤銅八千四百八斤二兩。
昨元佑間制造渾儀真器,當時系兩府提舉。
」诏合用物料令戶部收買應副,其工匠下臨安府和雇。
仍令工部長貳專一提舉。
七年夏,資中士人張大以木為蓋天,言可備軍幕中候驗,獻諸朝。
十三年十月庚寅,诏制渾天儀。
《高宗紀》。
十四年四月五日,太史局言:「制作渾儀,乞依舊例差官提舉。
」宰臣秦桧奏曰:「在廷之臣,罕能通曉。
」上曰:「此實阙典,朕已令就宮中制造,範制雖小,可用窺測。
日以晷度、夜以樞星為則,蓋樞星中也。
非久降出,用以為式,但當廣其尺寸耳。
」于是 命桧提舉修制渾儀。
先是,工部員外郎謝伋伋:原作「汲」,據《宋史》卷八一《律曆一四》改。
言:「臣職贊共工之事,嘗詢渾儀之法,太史官生論議法制不同,幾成聚訟,鑄作之工,今尚阙焉。
臣愚以為所費既多,事體亦大,宜先詢考制度,敷求通曉天文曆數之學,如漢之賈逵、張衡,本朝之蘇頌者,參訂是非,決疑而合古制,傳之永久。
望博訪而審擇之。
蘇頌之子攜近得旨赴阙,乞就攜訪求頌之遺書,考質制度,必有所補。
」至是,命秦桧提舉修制。
其後委内侍邵谔專主之。
後渾儀雖成,至紹興三十二年谔亦罷職,遂以渾儀付太史局安設焉。
孝宗幹道三年正月,诏令太史局将太上皇帝昨降下渾儀一副就本局置台安設,測驗七政行度,演造新曆。
慶元四年七月,秘省築渾儀台成。
《玉海》:元佑渾天儀象:「吏部尚書臣蘇頌先準元佑元年冬十一月诏旨,定奪新舊渾儀。
對得新儀系至道、皇佑年制造,并堪行用。
舊渾儀系熙甯中所造,環器怯薄,怯:原作「法」,據《新儀象法要》卷上所引改。
,水趺低墊趺:原作,「跌」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難以行使。
臣切以儀象之法,度數備存,而日官所以互有論訴者,蓋以器未合古,名亦不正,至于測候,須人運動,人手有高下,故躔度亦從而移轉。
是故兩競,各指得失,終無定論。
蓋古人測候天數,其法有二:一曰渾天儀,規天矩地天矩:原脫《宋史》卷四八《天文一》補。
,機隐于内,上布經躔,以考日星行度、寒暑進退,如張衡渾天、開元水運銅渾是也;二曰銅候儀,(令)[今]新舊渾儀翰林天文院與太史局所有是也。
又案吳中常侍王蕃雲,渾 天儀者,羲和之舊器,積代相傳,謂之機衡。
其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度宿者也。
又有渾天象者,以着天體,以布星辰。
二者以考于天蓋密矣。
詳此渾天儀、銅候儀之外,又有渾天象,凡三器也。
渾天象曆代罕傳,其制惟書志稱梁武密府有之,雲是宋元嘉中所造者。
由是而言,古人候天,具此三器,乃能盡妙。
今唯一法,誠恐未得親密。
然則張衡之制,史失其傳;開元舊器,唐世已亡。
國朝太平興國初,巴蜀人張思訓首創其式以獻,太宗皇帝召工造于禁中,踰年而成,诏置文明殿今文德殿是也。
東鼓樓下,題曰太平渾儀。
自思訓死,機繩斷壞,無複知其法制者。
臣昨訪得吏部守當官韓公廉通《九章算術》,常以鈎股法推考天度。
臣思古人言:天有周髀之術,其說曰:髀,股也;股,表也。
日行周徑裡數各依算術,用勾股二裡差推晷影極遊,以為遠近之數,皆得表股。
周人受之,故曰周髀。
若通此術,則天數從可知也。
因說與張衡、一行、梁令瓒、張思訓法式大綱,問其可以尋究依仿制造否其人稱若據算術,案器象,亦可成就。
既而撰到《九章鈎股測驗渾天書》一卷,并造到木樣機輪一座。
臣觀其器範,雖不盡如古人之說,然以水運輪,亦有巧思,若今造作,必有可取,遂具奏陳,乞先創木樣進呈,差官試樣。
如候果有準,即别造銅器。
奉二年八月十六日诏,如臣所講,置局差官及專作材料等,遂奏差壽州州學教授王沇之 充專監造作,太史局夏官正周日嚴、秋官正于太古、冬官正張仲宣等與韓公廉同充制(官度)[度官],局生袁惟幾、苗景、張端節、劉仲景,學生候允和、于湯臣驗晷景、刻漏等。
至三年先造成小樣,有旨赴都堂呈驗,造大木樣。
至十二月工畢,閏十二月二日甲辰,得旨置于集英殿。
臣謹案曆代天文之器,制範頗多,法亦小異。
至于激水運機,其用則一。
蓋天者運行不息,水者注之不竭;以不竭之流,逐不息之運,苟注挹均調,則參校旋轉之勢無有差舛也。
故張衡渾天則雲:室中以漏水轉之,令司之者閉戶唱之,以告靈台之觀天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始中,某今沒,皆如符合。
唐開元中,诏浮圖一行與率府兵曹梁令瓒及諸術士更造鑄銅渾,為之員天之象,上具列宿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
又别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
每天西轉一匝,日正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畸。
凡二十九轉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
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
又立二木偶人于地平之前,置锺鼓,使木人自然撞擊,以候辰刻,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
既成,置武成殿前以下原衍重文廿九字,據《新儀象法要》卷上所引删。
,以示百官。
梁朝渾象以木為之,其員如丸,體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黃赤道及天河等别為橫規環以繞其外,上下半之, 以象地。
張思訓渾儀為樓數層,高丈餘,中有輪軸阙柱,激水以輪。
又有神直搖鈴、扣锺、擊鼓,每一夜周而複始。
又有十二神,各直一時,以定晝夜之長短。
至冬至水凝,則以水銀代之,故無差舛。
按舊法,日月行度皆人所運,新制成于自然,尤為精妙。
然則據上所造,張衡所謂靈台之璇玑者,兼渾儀、候儀之法也。
置(蜜)[密]室中者渾象也,故洪雲:張平子、陸公紀之徒,鹹以為推步七曜之運,以度曆象昏明之證候;校以三八之氣,考以刻漏之分,占晷景之往來,求形驗于事情,莫密于渾象也。
開元水運俯視圖亦渾象也,思訓準開元之法,而上以蓋為紫宮,旁周天度而正東西,轉出其新意也。
今則兼采諸家之說,備儀象之器,共置一台,有二隔,渾儀置于上,渾象置于下,樞機輪軸隐于中,锺鼓時刻司辰運于輪上。
木閣五層蔽于前,司辰擊鼓搖鈴執牌出沒于閣内。
以水激輪,輪轉而儀象鹹動。
此兼用諸家法。
渾儀則上候三辰之行度,增黃道為單環,環中日見半體,使望筒常指日月,體常在筒竅中。
天西行一周,日東移一度。
此出新意也。
渾象則列紫宮于北頂北:原作「此」,據《新儀象法要》卷上改。
,布中外官星、二十八舍、周天度、赤黃道、天河于天體,此用王蕃及《隋志》所說也。
二器皆出一機。
以水激之,不由人力力:原脫,據《新儀象法要》卷上改。
補。
。
校之前古,法之密未易知,而器度算數亦彷佛其遺象也。
《虞書》稱舜在璇玑,以齊七政,蓋觀四七之中星,以知節候之早晚。
《考靈曜》 曰:觀玉儀之遊,昏明主時,乃命中星
肆朕纂承,常患觀天之器,未詳垂象之原。
乃得元儒,有明往制。
卿順考古道,博極書,詳《洪範》之陳,得妙極之數。
受至言于方士,出盛物(于)之次,具存制樣,若合契符。
成百代不易之儀,正諸家相駁之說,究觀審核,嘉孍不忘。
」元佑間蘇頌更作者,上寘渾儀,中設渾象,旁設昏曉更籌,激水以運之,三器一機,合躔度,最為奇巧。
宣和間又(常)[嘗]更作之,而此五儀者悉歸于金。
中興更謀制作。
高宗紹興二年十一月二日「年」上原脫「二」字,「月」下原衍「二」字,據本類後文所引補删。
,工部員外郎袁正功言:「制度,渾儀安立非子午之正「安」上原衍「法要」二字,據本類後文所引删。
,即有差錯。
今渾儀器象将欲安立,定測樞極,合要定子午正局官二員,乞下太史局差取。
」诏測驗官差李繼宗,定正官差趙旗。
俟造畢進呈日同參詳指說制度。
乃召蘇頌子攜取頌遺書子:原作「之」,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考質舊法,而攜亦不能通也。
至十四年,乃命宰臣秦桧提舉鑄渾儀,而以内侍邵谔專領其事領:原作「令」,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久而儀成。
三十二年,始出其二置太史局,而高宗先自為一儀寘諸宮中,以測天象測:原作「則」,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
其制差小,而谔所鑄蓋祖是焉。
後在锺鼓院者是也。
清台之儀,後其 一在秘書省。
按儀制度按:原作「撰」,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表裡凡三重:其第一重曰六合儀,陽經徑四尺九寸六分,闊三寸二分,厚五分。
南北正位位:原作「立」,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兩面各列周天度數,南北極出入地皆三十一度少,度闊三分。
陰緯單環緯:原作「為」,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大小如陽經,闊三寸二分,厚一寸八分。
上置水平池,闊九分,深四分,沿環通流,亦如舊制。
内外八幹,十二枝,畫艮、巽、坤、幹卦于四維。
第二重曰三辰儀,徑四尺三分,闊二寸二分,厚五分。
釭钏刻畫如陽經。
赤道單環,徑四尺一寸四分,闊一寸二分,上列二十八宿,均天度數,闊二分七厘。
黃道單環環:原脫,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補。
,徑四尺一寸四分,闊一寸二分,厚五分。
上列七十二候,均分卦策,與赤道相交,出入各二十四度弱。
百刻單環,徑四尺五寸六分,闊一寸一分,厚五分,上列晝夜刻數。
第三重曰四遊儀,徑三尺九寸,闊一寸九分,厚五分。
釭钏刻畫如璇玑,度闊二分半,望筩長三尺六寸五分,内員外方,中通孔竅,四面闊一寸四分七厘,窺眼闊三分,夾窺徑五尺三分。
鳌雲以負龍柱,各高五尺二寸。
十字平水台高一尺一寸七分,長五尺七寸,闊五寸二分。
水槽闊七分,深一寸二分。
(深一寸二分)若水運之法與夫渾象,則不複設。
其後朱熹家有渾儀,頗考水運制度,卒不可得。
蘇頌之書雖在,大抵于渾象為詳,而其尺寸多不載,是以難遽複雲。
舊制有白道儀以考月行,在望筩之旁。
自熙甯沈括以為無益而去之,南渡更造,亦不複設焉。
極度。
極星之在紫垣,為七曜、三垣、二十八宿衆星所拱,是謂北極,為天之正中。
而自唐以來,曆家以儀象考測,則中國南北極之正,實去極星之北一度有半,此蓋中原地勢之度數也。
中興更造渾儀,而太史令丁師仁乃言:「臨安府地勢向南,于北極高下當量行移易。
」局官呂璨言:「渾天無量行更易之制,若用于臨安與天參合,移之他往必有差忒。
」遂罷議。
後十餘年邵谔鑄儀,則果用臨安北極高下為之。
以清台儀校之,實去極星四度有奇也。
正月十六日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此條為紹興三年事,當移至上文該年十一月條前。
,太史局參詳指說制度渾儀丁師仁等言:「省記昨東京渾儀四座,至道儀一座,測驗渾儀刻漏所安設皇佑儀一座,翰林天文局安設熙甯儀一座,太史局天文院安設元佑儀一座,合台安設,每約重二萬餘斤。
今若制造折半渾儀一座,約度合用赤銅一萬餘斤。
左右司覆實用赤銅八千四百八斤二兩。
昨元佑間制造渾儀真器,當時系兩府提舉。
」诏合用物料令戶部收買應副,其工匠下臨安府和雇。
仍令工部長貳專一提舉。
七年夏,資中士人張大以木為蓋天,言可備軍幕中候驗,獻諸朝。
十三年十月庚寅,诏制渾天儀。
《高宗紀》。
十四年四月五日,太史局言:「制作渾儀,乞依舊例差官提舉。
」宰臣秦桧奏曰:「在廷之臣,罕能通曉。
」上曰:「此實阙典,朕已令就宮中制造,範制雖小,可用窺測。
日以晷度、夜以樞星為則,蓋樞星中也。
非久降出,用以為式,但當廣其尺寸耳。
」于是 命桧提舉修制渾儀。
先是,工部員外郎謝伋伋:原作「汲」,據《宋史》卷八一《律曆一四》改。
言:「臣職贊共工之事,嘗詢渾儀之法,太史官生論議法制不同,幾成聚訟,鑄作之工,今尚阙焉。
臣愚以為所費既多,事體亦大,宜先詢考制度,敷求通曉天文曆數之學,如漢之賈逵、張衡,本朝之蘇頌者,參訂是非,決疑而合古制,傳之永久。
望博訪而審擇之。
蘇頌之子攜近得旨赴阙,乞就攜訪求頌之遺書,考質制度,必有所補。
」至是,命秦桧提舉修制。
其後委内侍邵谔專主之。
後渾儀雖成,至紹興三十二年谔亦罷職,遂以渾儀付太史局安設焉。
孝宗幹道三年正月,诏令太史局将太上皇帝昨降下渾儀一副就本局置台安設,測驗七政行度,演造新曆。
慶元四年七月,秘省築渾儀台成。
《玉海》:元佑渾天儀象:「吏部尚書臣蘇頌先準元佑元年冬十一月诏旨,定奪新舊渾儀。
對得新儀系至道、皇佑年制造,并堪行用。
舊渾儀系熙甯中所造,環器怯薄,怯:原作「法」,據《新儀象法要》卷上所引改。
,水趺低墊趺:原作,「跌」據《宋史》卷四八《天文一》改。
,難以行使。
臣切以儀象之法,度數備存,而日官所以互有論訴者,蓋以器未合古,名亦不正,至于測候,須人運動,人手有高下,故躔度亦從而移轉。
是故兩競,各指得失,終無定論。
蓋古人測候天數,其法有二:一曰渾天儀,規天矩地天矩:原脫《宋史》卷四八《天文一》補。
,機隐于内,上布經躔,以考日星行度、寒暑進退,如張衡渾天、開元水運銅渾是也;二曰銅候儀,(令)[今]新舊渾儀翰林天文院與太史局所有是也。
又案吳中常侍王蕃雲,渾 天儀者,羲和之舊器,積代相傳,謂之機衡。
其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度宿者也。
又有渾天象者,以着天體,以布星辰。
二者以考于天蓋密矣。
詳此渾天儀、銅候儀之外,又有渾天象,凡三器也。
渾天象曆代罕傳,其制惟書志稱梁武密府有之,雲是宋元嘉中所造者。
由是而言,古人候天,具此三器,乃能盡妙。
今唯一法,誠恐未得親密。
然則張衡之制,史失其傳;開元舊器,唐世已亡。
國朝太平興國初,巴蜀人張思訓首創其式以獻,太宗皇帝召工造于禁中,踰年而成,诏置文明殿今文德殿是也。
東鼓樓下,題曰太平渾儀。
自思訓死,機繩斷壞,無複知其法制者。
臣昨訪得吏部守當官韓公廉通《九章算術》,常以鈎股法推考天度。
臣思古人言:天有周髀之術,其說曰:髀,股也;股,表也。
日行周徑裡數各依算術,用勾股二裡差推晷影極遊,以為遠近之數,皆得表股。
周人受之,故曰周髀。
若通此術,則天數從可知也。
因說與張衡、一行、梁令瓒、張思訓法式大綱,問其可以尋究依仿制造否其人稱若據算術,案器象,亦可成就。
既而撰到《九章鈎股測驗渾天書》一卷,并造到木樣機輪一座。
臣觀其器範,雖不盡如古人之說,然以水運輪,亦有巧思,若今造作,必有可取,遂具奏陳,乞先創木樣進呈,差官試樣。
如候果有準,即别造銅器。
奉二年八月十六日诏,如臣所講,置局差官及專作材料等,遂奏差壽州州學教授王沇之 充專監造作,太史局夏官正周日嚴、秋官正于太古、冬官正張仲宣等與韓公廉同充制(官度)[度官],局生袁惟幾、苗景、張端節、劉仲景,學生候允和、于湯臣驗晷景、刻漏等。
至三年先造成小樣,有旨赴都堂呈驗,造大木樣。
至十二月工畢,閏十二月二日甲辰,得旨置于集英殿。
臣謹案曆代天文之器,制範頗多,法亦小異。
至于激水運機,其用則一。
蓋天者運行不息,水者注之不竭;以不竭之流,逐不息之運,苟注挹均調,則參校旋轉之勢無有差舛也。
故張衡渾天則雲:室中以漏水轉之,令司之者閉戶唱之,以告靈台之觀天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始中,某今沒,皆如符合。
唐開元中,诏浮圖一行與率府兵曹梁令瓒及諸術士更造鑄銅渾,為之員天之象,上具列宿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
又别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
每天西轉一匝,日正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畸。
凡二十九轉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
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
又立二木偶人于地平之前,置锺鼓,使木人自然撞擊,以候辰刻,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
既成,置武成殿前以下原衍重文廿九字,據《新儀象法要》卷上所引删。
,以示百官。
梁朝渾象以木為之,其員如丸,體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黃赤道及天河等别為橫規環以繞其外,上下半之, 以象地。
張思訓渾儀為樓數層,高丈餘,中有輪軸阙柱,激水以輪。
又有神直搖鈴、扣锺、擊鼓,每一夜周而複始。
又有十二神,各直一時,以定晝夜之長短。
至冬至水凝,則以水銀代之,故無差舛。
按舊法,日月行度皆人所運,新制成于自然,尤為精妙。
然則據上所造,張衡所謂靈台之璇玑者,兼渾儀、候儀之法也。
置(蜜)[密]室中者渾象也,故洪雲:張平子、陸公紀之徒,鹹以為推步七曜之運,以度曆象昏明之證候;校以三八之氣,考以刻漏之分,占晷景之往來,求形驗于事情,莫密于渾象也。
開元水運俯視圖亦渾象也,思訓準開元之法,而上以蓋為紫宮,旁周天度而正東西,轉出其新意也。
今則兼采諸家之說,備儀象之器,共置一台,有二隔,渾儀置于上,渾象置于下,樞機輪軸隐于中,锺鼓時刻司辰運于輪上。
木閣五層蔽于前,司辰擊鼓搖鈴執牌出沒于閣内。
以水激輪,輪轉而儀象鹹動。
此兼用諸家法。
渾儀則上候三辰之行度,增黃道為單環,環中日見半體,使望筒常指日月,體常在筒竅中。
天西行一周,日東移一度。
此出新意也。
渾象則列紫宮于北頂北:原作「此」,據《新儀象法要》卷上改。
,布中外官星、二十八舍、周天度、赤黃道、天河于天體,此用王蕃及《隋志》所說也。
二器皆出一機。
以水激之,不由人力力:原脫,據《新儀象法要》卷上改。
補。
。
校之前古,法之密未易知,而器度算數亦彷佛其遺象也。
《虞書》稱舜在璇玑,以齊七政,蓋觀四七之中星,以知節候之早晚。
《考靈曜》 曰:觀玉儀之遊,昏明主時,乃命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