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服六

關燈
史元無制度。

    今請用金鑄,大小同禦前之寶,以『天下同文之寶』為文。

    所有緣寶法物,亦請依式制造。

    其寶二枚,候封玉匮、金匮、石,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

    今封禅泰山,請依舊制,别造玉寶一枚,方寸二分,文同受命寶。

    其封石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月五日,詳定所言:「按玉牒、玉冊用皇帝受命寶印之,納玉匮于石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六寶昭受幹符之寶 昭受幹符之寶 【宋會要】 天禧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诏輔臣于滋福殿觀新刻五嶽聖帝玉寶及皇帝昭受幹符之寶,命擇日迎導赴會靈觀奉安。

    仍令禮儀院詳定儀注以聞。

    寶并金柙、玉鈕,制作精妙。

    帝以奏章上帝,承前皆用禦前之寶,理亦非便,故改用幹符之寶。

     四年閏十二月二十三日,入内供奉官朱允中言:「禦制禦書印三面,請用金鑄。

    」從之。

    《玉海》:昭受幹符之寶,以印密詞。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六寶欽崇國祀之寶 欽崇國祀之寶 【宋會要】 仁宗慶曆八年十一月三日,诏刻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宰臣陳執中書。

    天禧中,真宗刻「昭受幹符之寶」,而于醮祠表章用之。

    後經大内火,寶焚,止用禦前之寶。

    至是,下學士院定其文,命執中書而刻之。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六寶定命寶 定命寶 【宋會要】 又诏差官奏告宗廟、社稷。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六寶大宋受命中興之寶 大宋受命中興之寶 【宋會要】 紹興元年五月八日,内殿宣示「大宋受命中興之寶」,并道君皇帝所獲元圭寶玉,明潤無纖瑕,追琢精巧。

    上曰:「此玉今不複得,此道君皇帝定命寶猶大半分。

    元圭映日,則色紅且白。

    偶今日陰晦,卿等不見。

    」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六寶皇後之寶 皇後之寶 【宋會要】 孝宗隆興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诏有司備禮,冊命皇後。

    共寶文以「皇後之寶」四字為文,撰冊文官一員,篆寶文 官一員,并降差宰執、侍從。

    禮部、太常寺請撰冊文官差尚書左仆射陳康伯,書冊文官差尚書右仆射湯思退,篆寶文官差參知政事周葵。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诏冊命皇後,其寶文以「皇後之寶」四字為文。

    篆寶文同知樞密院事葛邲。

     甯宗嘉泰二年閏十二月十三日,诏令所屬依樣造皇後之寶。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六寶皇太子寶 皇太子寶 【宋會要】 至道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命賈黃中撰冊文,王旦、呂佑之書冊、寶。

    二十五日,太常禮院言:「皇太子受冊金寶一,按禮儀,羅寶以黃金為之,其沿寶法物,乞下文思院約禮修制。

    」從之。

     孝宗幹道元年八月十四日,禮部、太常寺言:「讨論到立皇太子典禮,依禮例,寶文以『皇太子寶』四字為文。

    」诏從之。

    (簽)[篆]寶文簽書樞密院事葉〔颙奏〕:「皇太子受冊金寶,按禮儀,羅寶以黃金為之,系龜鈕。

    其沿寶法物,乞下文思院修制。

    」并從之。

    仍令工部行下文思院疾速修制。

     七年二月十一日,禮部、太常寺言:「今讨論到皇太子受冊合行典禮下項。

    一、依禮例,寶文合以『皇太子寶』四字為文。

    」诏并依。

    十六日,诏皇太子冊、寶差禮部尚書劉章撰,戶部尚書曾懷書,工部侍郎胡铨篆。

     先是虞允文奏:「幹道元年洪适例,乞差梁克家撰皇太子冊文。

    」梁克家奏曰:「時無宰相,故以命适。

    」上曰:「此卻不比加上尊号,若命宰相,恐失之太重耳。

    」虞允文奏曰:「容臣等退檢 典故取旨。

    」既而進呈國朝故事,皇太子冊文皆從官書撰。

    上猶以命梁克家,克家固辭。

    虞允文奏曰:「洪适有近例,非所當辭。

    」梁克家奏曰:「故事具在,适失于檢照耳。

    臣不敢奉诏。

    」上曰:「卿具取從官姓名來。

    」至是進呈,故有是命。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六寶親王之寶 親王之寶 【宋會要】 唐制,諸司皆用銅印,宋因之。

    諸王印方二寸一分,塗以金。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六寶鼎 鼎 【宋會要】 《祭鼐鼎篇》雲:崇甯三年二月,以隐士魏漢津言,備萬物之象,鑄鼎九,四年三月告成。

    與禦制《九鼎記》年月不同。

    蔡縧《國史後補》與記同,與《會要》不同。

    今以《會要》為據,于三年二月末載始鑄九鼎,并取禦制《九鼎記》及蔡縧雲雲附此後。

    禦制《九鼎記》其略曰:「朕荷天顧諟,相時揆事,庶幾有成。

    然世俗單見淺聞之士,駭心愕聽,胥動以言。

    朕取成于心,請命上帝,屏斥邪言,乃诏有司庀徒趨事,以崇甯四年乙酉三月戊戌朔二十有一日戊午,即國之南鑄之。

    中曰帝鼐,後改為隆鼐。

    金二十二萬斤。

    镕冶之夕,中夜起視,炎光屬天,一鑄而就。

    上則日、月、星辰、雲物,中則宗廟、朝廷、臣民,下則山川、原隰、墳衍,承以神人,盤以蛟龍,飾以黃金,覆以重屋。

    既而群鶴來儀,翔舞其上,甘露感格于重屋之下。

    不遷之器,萬世永固。

    萬物東作,于時為春,故作蒼鼎,後改曰育。

    以奠齊魯。

    萬物南訛,于時為夏,故作彤鼎,後改曰明。

    以奠荊楚。

    平秩西成,于時為秋,故作晶鼎,後改曰蘊。

    以奠秦陝。

    平在朔易,于時為冬,故作寶鼎,依舊。

    以奠燕趙。

    西北之區為幹,物以資始,鼎曰魁鼎。

    後改日健。

    西南之區為坤,物以資生,鼎曰阜。

    後改曰順。

    東北之區為艮,艮為終始,鼎曰牡鼎。

    後改曰龢。

    東南之區為巽,巽以申命,鼎曰風鼎。

    後改曰潔。

    于以贊天地之化,協乾坤之用,道四時之和,遂 品物之宜,消水旱之變,弭兵甲之患,一夷夏之心,定世祚之永。

    非上帝博臨,宗廟眷佑,何以臻此!」诏于帝鼐宮立大角鼎星祠,以導迎景贶。

    系正月丙戌。

     七月甲辰,制造大樂局鑄帝鼐八鼎成,宣成郎、大司樂劉炳轉一官,賜五品服;沖顯處士、大樂府師、授大樂局制造官魏漢津為沖顯寶應先生。

     八月甲申,奉安九鼎于九成宮。

    乙酉,幸九成宮酌獻。

     蔡縧《五行篇》:崇甯四年三月,鑄九鼎,其制皆以九州島水土内鼎中。

    及奉安于九成宮,翌日,車駕幸之,以禮焉。

    至北方曰寶鼎者,上方焚香再拜,而鼎忽漏,其中水流于外。

    然鼎金既厚數寸,水又久在其中,不應及上行禮而作。

    故魯公私怪之,殊不樂。

    于是劉炳進言曰:「鼎之水土皆取九州島之地中,獨寶鼎取水土于雄州白溝之界,非幽燕之正方也。

    豈為此乎」當時尤以為神,然其後終于北方緻亂。

     九月乙未朔,以九鼎成,禦大慶殿受賀,始用新樂。

     己亥,大赦天下。

    制曰:「朕承祖宗之烈,宅兆民之上,任大守重,靡敢遑甯。

    思持盈守成之至難,念繼志述事之攸濟,選用衆正,共圖康功。

    内則講修憲章,興熙豐既墜之典;外則攘卻戎狄,複版圖已棄之(強)[疆]。

    恢雝泮以賓賢能,招岩穴以收遺逸。

    隆九廟以尊祖,戢五兵以阜民。

    荷天降康,方憂綏靖,星軌順序,年谷屢豐。

    南至夜郎、羊(柯)[牁],西逾積石、青海,向風請吏,稽首來庭。

    永惟天命之至隆,宜有靈承之丕應。

    若時夏後,幽贊成能。

    命九州島之牧而貢金,貫三才之命而制器。

    是為大寶,三代奉之。

    千載已還,百王敢議!乃者得隐逸之士于草茅之賤,窮制作之妙于範圍之先。

    乃因天之機,以身為度,王丕大象以立極,興神物以 前民。

    上承天休,下奠坤載。

    以笃邦家之慶,以協神人之和。

    宜大澤之肆均,與群生而共慶。

    可大赦天下。

    于戲!有典有則,缵禹之功;蔔世蔔年,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