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制一三

關燈
,故也。

     馬骘為左朝奉大夫,言:「準,差發遣衡州。

    緣本州島所管五縣内,一縣系是安仁縣,犯父名,乞宮觀差遣一次。

    」诏差主管台州崇道觀。

     張時義為右朝散郎,言:「蒙差通判成都府,緣時義父名成,乞别換一班差遣。

    」诏與通判潼川府鮮于戬兩易其任。

     歐陽懋提舉江州太平觀,改差提舉亳州明道宮。

    以觀字系犯曾祖名也。

     王令誏新〔除〕昭慶軍承宣使、安定郡,改除崇慶軍。

    以令誏言昭字系高祖燕王名諱故也。

     草土楊倓言:「父存中追封信王,緣父五世祖名信,慮合回避。

    」改封和王。

     何撚所主管台州崇道觀改主管建甯府(右)[佑]沖佑觀。

    以撚父名志,從其請也。

     李椿新除知隆興府,言曾祖名乞避。

    诏改除湖南運副。

     郭棐敦武郎、新差知成州,與知階州家誠之兩易。

    以曾祖名成,乞避故也。

     餘端禮朝議大夫、提舉南京鴻慶宮。

    以慶字犯曾祖名,乞避。

    诏改差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三辭官避諱 辭官避諱 【宋會要】 宋慕容延钊鎮甯軍節度使宋:當删。

    、加同中書門下二品。

    以父名章故也。

     吳廷(祈)[祚]樞密使,為同中書門下二品,以父名璋故也。

     趙延進右龍武軍将軍、起複雲麾将軍,以麾字與私(鑄)[諱]音同,改授起複光祿大夫。

     晁迥以翰林學士權判吏部流内铨、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

    迥以父名佺,援前诏上言,遂換其任。

     王溥為秘書省著作佐郎,言:「父名著,乞改授大理寺丞。

    」從之。

     張子奭為太常寺奉禮郎,言:「父名宗禮,乞換一官。

    」遂換太祝。

     薛奎為參知政事,上言:「蒙恩授金紫光祿大夫,光字是先臣名,願守舊階。

    」诏可,仍賜推忠佐理功臣。

     徐處仁以資政殿學士新知青州,改除端明殿學士。

    以處仁自陳避祖諱故也。

     謝克家新除翰林學士,诏以為述古殿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初,克家除翰林學士,以知制诰犯祖諱,有诏權不系知制诰三字。

    克家言祖宗時,翰林學士若兼領他官,止與職名同。

    元豐官制既行,專典内制,則必帶知制诰三字,此不易之制也,讵可緣微臣輕有改革乞除一宮觀故也。

     張俊新除樞密使,以樞使稱呼。

    俊自陳父名密,乞回避故也。

     詹猷新差主管官告院,猷言:「高祖名告字,乞易一般差遣。

    」诏與新監進奏院胡涓兩易其任。

     祝師龍诏新主管台州崇道觀, 改差主管建州武夷山沖佑觀。

    以師龍自陳道字系父名也。

     董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改差提舉台州崇道觀。

    以避祖名有請也。

     沈該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言:「準差提舉編修玉牒所,緣舉字系曾祖名,合行避免。

    」诏改作提領。

     湯思退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言:「被旨差提舉(寶)[實]錄院詳定一司令所,緣舉字系父名,合行避免。

    」诏改作提領。

     朱倬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诏改提舉《三朝國史》。

    先是,倬提舉修《三朝國史》。

    緣修字系祖名,乞避免故也。

     周葵為參知政事,诏兼權知樞密院事。

    以祖諱密,乞避。

    除事關本院外,并免系銜。

     王剛中為敷文閣直學士,以除翰林學士官稱首系祖名,诏改除禮部尚書。

     張永年為右朝請大夫,以繳進父閣遺文,授直秘閣。

    緣犯父名,請避。

    繼被論列,該赦,許令複職,乞以職名易一近下差遣。

    從之。

     梁克家為右丞相,以《國朝中興會要》書成,轉左銀青光祿大夫。

    内光字犯父名,诏回授施行。

    又觀文殿學士、宣奉大夫、新授醴泉觀使兼侍讀克家言:「叨恩遷三官,内有光字系先臣名,當避。

    」诏用舊官系銜。

     樓鑰以太府寺丞除太常博士,以常字犯曾祖名,乞避。

    诏依舊太府寺丞。

     奚商衡宣教郎、樞密院編修官、除太常丞,以祖名丞,乞避。

    诏改除太常博士。

     施師點新除簽書樞密院事、加食實封,緣實字犯父名,乞寝免。

    诏免系銜。

     羅點朝散郎、新除起居舍人,以起字犯曾祖名,乞避。

    诏改除太常 少卿。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三犯諱 犯諱 【宋會要】 李評任成(志)[忠]郎、建康府溧水縣管押巡檢,诏依斷特降一官。

    評祖名建,被辟辄冒居之。

    偶赦原,止該杖罪也。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三不諱 不諱 【宋會要】 趙洙以國子司業為宗正少卿。

    洙父名漢卿,禦史以其冒寵授官,欲糾之;執政者舉禮文不偏諱之義,乃止。

     畢士安知制诰,除翰林學士,言父名乂林,請罷新命。

    朝議以二名不偏諱,乃诏不避。

     王繼英新授樞密使,言:「蒙賜推忠佐理功臣,其忠字與先臣名同。

    」诏不避。

     寇準新授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言:「臣父名湘,今州名與父諱音同,乞守舊鎮。

    」宰臣言:「景德中樞密使王繼英父名忠,而功臣有推忠号,旨不避。

    況湘襄嫌名,成命已行,不可追改。

    」遂诏谕之。

     劉筠為翰林學士承旨、授兼龍圖閣學士,上言:「臣父繼隆與兼職音同。

    」诏不避。

     韓億以龍圖閣(侍)[待]制授樞密直學士,上言:「父名保樞,與新授官稱同。

    」诏不避。

     宋(祈)[祁]為太常丞、直史館,言:「差同修起居注,緣臣父名。

    」诏更不回避。

    景佑五年差修起居注亦然。

     李迪知徐州,刑部尚書,言:「蒙恩授戶部尚書,臣父名與戶字音同,望許且守舊官。

    」诏迪除資政殿大學士,仍舊戶部尚書、知兖州,嫌名更不回避。

     韓绛新除樞密副使,言:「樞字是臣祖名下一字,于禮合從避免。

    」诏不許。

     吳中複以龍圖閣直學士新差知荊南府、充荊湖北路兵馬都钤轄、提舉本路兵馬巡檢等事,言:「銜内提舉字系先臣名,乞改充提轄字。

    」手诏曰:「易朝廷官稱,避守臣私諱,于義未安,宜不行。

    」先是,中書以(忠)[中]複狀入奏請依,上特批也。

     趙雄禮部尚書,言:「以韓世忠賜谥忠武,得旨差書撰碑額。

    臣曾祖名忠,适與世〔忠〕名谥相犯,秉筆之際,實所未安。

    」诏:「君前臣名臨文不諱,不許辭避。

    」 史浩以少傅、保甯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衛國公除少師,以先臣師仲與今來官稱适同,乞避。

    吏部奏:「淳熙令:諸府号、官稱犯父祖嫌名及二名偏犯者皆不避,違诏大臣合降诏不允違诏:疑誤。

    。

    可坐(熙)[淳]熙令令學士降诏。

    」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三私忌 私忌 【宋會要】 太祖開寶九年九月三日,诏:「應常參官及内殿起居職官等自今刺史、郎中、将軍已上遇私忌,請準式(給)假一日。

    」 真宗景德三年二月二日,诏:「文武官私忌并給假一日,忌前之夕聽還私第。

    」開寶文不載編,然有司相沿遵用,至是降诏,遂溥及焉。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龍圖閣待制陳彭年言:「今月二十七日上太廟尊谥冊寶,前夕宿齋,其日私忌,望下禮官詳定。

    」太常禮院上言:「唐貞元八年,将作監元亘攝太尉,薦飨昭德皇後廟,以私忌不受誓戒,為禦史劾奏。

    今假甯令雖有給假一日之文,又緣《春秋》之義,不以家事辭王事。

    望令彭年依例宿齋。

    」從之。

     【宋會要】 慶曆五年六月五日,诏輔臣自今私忌給假。

    以疆事漸甯,複舊制也。

     【宋會要】 熙甯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太常禮院言:「參詳三司奏臣僚忌日諸神祠生日道場,事無稽據,誠為非禮,伏乞寝罷。

    」從之。

     四年三月十八日,太常禮院言:「檢詳令,諸私忌給假一日,忌前之夕聽還私第。

    又按《禮記祭義》曰: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

    忌日,親亡之日。

    看詳父母之忌則有《禮記》明文,其餘親為忌,于禮無聞。

    今請凡子為父母、為人後者為所後父母并與依令給假。

    」從之。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一大駕五副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