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制一○

關燈
并許封贈至一品止,即不得過三公。

    如子官雖低,父曾任上項文武官,亦許封贈至三公止。

    如不曾任官,及雖曾任官,不至上件官者,即許封贈至尚書、上将軍、節度使止。

    」奏可。

     景佑三年三月十一日,诏:「吏部侍郎、知樞密院王随為曾任參知政事,今除知樞密院,曾祖母、祖母、母再經追封,特與國太夫人。

    」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勳臣封贈 勳臣封贈 傳進封信王原批:「此上系諸王。

    原稿上阙,勳臣封贈自石守信起。

    」。

     石守信,開封浚儀人。

    事周祖,得隸帳下。

    廣順初,累遷親衛都虞候。

    太祖即位,遷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改領歸德軍節度。

    後以功加平章事。

    開寶中,從征範陽,督前軍失律,責授崇信軍節度,兼中書令,俄進封衛國公。

     王晏,徐州滕人。

    家世力田。

    晏少壯勇,後唐同光中,應募隸禁軍,累遷奉國小校。

    後曆官至周世宗即位,加兼中書令。

    太祖即位,以功進封趙國公,從北征李筠。

    師還,改安遠軍節度。

    幹德元年,進封韓國公。

     武行德,并州榆次人。

    身長九尺餘,材貌奇偉。

    晉天福初,授奉國都頭,遷指揮使、甯國軍都虞候。

    曆官至周世宗,封邢國公。

    恭帝嗣位,進封宋國公。

    宋初加中書令,進封韓國公,再授忠武軍節度,改封魏國公。

     。

    後莊宗在鎮陽,隸帳下,累曆軍職。

    明宗時改神武右廂都校、領獎州刺史。

    曆官至周恭帝即位,封杞國公。

    太祖開寶四年,改鎮鄜州。

    太宗即位,進封衛國公。

    薛懷讓,其先戎人,徙居太原。

    少勇敢,喜戰 張永德,字抱一,并州陽曲人。

    家世饒财。

    周祖時授左衛将軍、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加驸馬都尉,領和州刺史。

    逾年,擢為殿前都虞候。

    至恭帝嗣位,移忠武軍節度。

    太祖即位。

    加兼侍中。

    入朝,授武勝軍節度。

    太宗即位,罷為左衛上将軍。

    真宗即位,進封衛國公。

     潘美,字仲詢,大名人。

    父鄰,以軍校戍常山。

    少倜傥。

    太祖遇美素厚,以功授泰州團練使。

    太平興國初,改南院使,加開府儀同三司。

    後封代國公,改忠武軍節度,進封韓國公。

     劉重進,幽州人。

    本名晏僧。

    梁末隸軍籍。

    晉初為西頭供奉。

    周廣順初,從征兖州。

    未幾,封薛國公。

    至世宗時,以功授武勝軍節度。

    淮南平,改鎮邠州。

    世宗北征,為先鋒都指揮使。

    恭帝即位,加開府。

    宋初,進封燕國公。

     張昭,字巘夫。

    本名昭遠,自言漢常山王耳之後,世居濮州範陽縣。

    後唐明宗署府推官。

    同光初,授真秩,加監察禦史。

    曆官至恭帝即位,封舒國公。

    宋初,拜吏部尚書。

    幹德元年,進封鄭國公,後改封陳國公。

     張耆,字符弼,開封人。

    年十一,給事真宗藩邸。

    及即位,授西頭供奉官,以功遷南作坊使、昭州刺吏州刺:原作「宗朝」,據《宋史》耆本傳改。

    。

    後進兼侍中、封鄧國公。

     劉光世,字平叔,保安軍人,延慶次子。

    初以蔭補三班奉職,累升鄜延路兵馬都監。

    以功遷護國、鎮安、保靜軍節度使。

    後拜少師、充萬壽觀使,奉朝請,封榮國公。

    卒,賜号和衆輔國功臣,進封雍國公。

     呂頤浩,字符直,其先樂陵人,徒齊州。

    中進士第。

    頤浩以轉輸功,為燕山府路轉運使。

    至高宗即位時,除少保、浙西安撫制置大使、知臨安府、行宮留守。

    明堂禮成,進封成國公。

     趙汝愚,字子直,漢恭憲王元佐七世孫,居饒之餘幹縣。

    汝愚早有大志,擢進士第一,簽書甯國軍節度判官。

    曆官至吏部尚書。

    後病作,為守臣錢鍪所窘,暴薨。

    後複資政殿學士、大夫。

    已而贈少保,複元官,谥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

    理 宗诏配享甯宗廟庭,追封福王。

    其後進封周王。

     留正字仲至,泉州永春人。

    六世祖從效事太祖,為清遠軍節度使,封鄂國公。

    紹興三十年第進士,授南恩州陽江尉、清海軍節度判官。

    積官至紹熙元年進左丞相此句疑有脫誤。

    ,後進封申國公。

    嘉(太)[泰]元年,又進封魏國公。

     趙善德,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

    善德以恩補口義郎,慶元十七年拜大理少卿,進右文殿修撰、知鎮江府、祥符縣男,賜食邑。

    後進封子,加食邑。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遠人。

    少學于永嘉葉師雍,聞輔廣者朱熹之門人,複往從廣,廣孍其善學。

    嘉定六年登進士第,調靖安主簿。

    丁父憂去官。

    起為廣德軍錄事參軍。

    後積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累進封至許國公。

    卒,贈太子少師,谥文清。

     遊似,字景仁,利路提點刑獄仲鴻之子。

    嘉定十四年進士。

    曆官為大理司直,升大理寺丞。

    後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又進爵郡公。

    淳佑七年特授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進爵國公。

    薨,贈少師。

     趙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

    與兄範俱有志事功,以戰功補承務郎、知棗陽軍。

    後授湖南路安撫使、判潭州。

    再辭,依舊職醴泉觀使,進少保、甯遠軍節度使,進封魏國公。

     吳巘,字毅夫,宣州甯國人,秘閣修撰柔勝之季子。

    嘉定十年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鎮東軍節度判官。

    後積官至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封金陵郡侯。

    淳佑十一年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進封崇國公。

    後進左丞相、進封慶國公,又改封許國公。

     程元鳳,字申甫,徽州人。

    紹定元年進士。

    調江陵府教授。

    淳佑元年遷禮兵二部架閣,後授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又累拜特進,依前職,充醴泉觀,兼侍讀。

    度宗即位,進少保。

    三年,拜少傅、右丞相兼樞密院使,進封吉國公。

     楊次山子石字介之,幹道間以恭聖仁烈後貴,賜第。

    慶元中進封信安郡侯。

    嘉定十五年以檢校少保進封開國公。

    後進封魏郡王。

    卒,贈太師。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陳請封贈 陳請封贈 【宋會要】 陳請封贈。

     太宗淳化四年二月七日,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昉上言:「臣先臣贈太子太師,诏追封陳國太夫人張氏此句疑有脫誤。

    ,是臣叔父母。

    曾任工部郎中、集賢殿(真)[直]學士超、陳留郡謝氏是臣所生父母。

    臣當未生之時,臣叔未有繼嗣,臣母謝氏指腹謂叔妣曰:『兒生是男,當與表叔妣為子。

    』襁褓之内,固不自知。

    臣叔父母鞠育之恩,慈愛兼備,至于成立,叨預官常。

    将臨壯室之年,始識所生之自。

    當時臣之父母皆已淪亡,臣更有兄,無祿早世,兩宗祭祀,獨臣主之。

    荏苒不陳,以至今日。

    臣犬馬之齒行近七十,祿位過極,生涯無幾。

    傥因循顧慮,不敢上言,一旦蒙霧露,填溝壑,既不能報昊天之罔極,亦所以為名教之罪人。

    今郊祀覃恩,泉壤被澤,臣所生父母望與追榮。

    」即日诏封超為太子太師,謝氏為鄭國太夫人。

     至道二年六月十九曰,诏故右仆射、追封晉王魏仁浦進封齊王。

    其子驸馬都尉鹹信上言有所(所)避,乞改封他國。

    帝以問宰臣,呂端奏曰:「晉國之上,維秦國為大。

    」寇準曰:「自前中書不與朝廷執持紀綱。

    如魏仁浦生為郡王,死當用三等以次追叙,豈可便封晉國況晉國是陛下舊封,舉為贈典,非允。

    乃緻今來自晉封齊,殊不滿望。

    」帝曰:「因此下诏,以近世已來天下多故,憲章隳壞,有不遵古道者若幹事,自今并從厘改。

    有司不能遵守,許憲司彈劾。

    」既而終不能奉行。

     真宗景德二年正月十七日,翰林侍講學士邢昺言:「亡兄素嘗舉進士,願沾贈典。

    」诏特贈大理評事。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太常博士陳從易以東封恩例當封母、妻,請回封祖母詹氏,诏封河間縣太君。

     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左仆射張齊賢言:「兄昭度乞賜贈官。

    」诏贈光祿寺丞。

     天禧元年八月十一日,左骐骥使、澄州刺史、入内内侍都知張景宗請封贈所生父母。

    诏特從之,餘人不得為例。

     五年七月五日,參知政事王曾上言:「臣幼孤,育于季父。

    今改葬,乞賜追贈。

    」诏故太子中舍緻仕宗元贈工部員外郎,叔母嚴氏追封懷仁縣太君。

     仁宗天聖元年二月八日,靜難軍節度使、驸馬都尉柴宗慶言:「覃慶乞賜亡兄嫂封贈。

    」诏特從之。

    初尚主,以祖禹賜為父,故有是請。

     九日,龍圖閣直學〔士〕馮元(元)乞(授)[援]登位赦與父封贈,有司言元赦後授學士,诏特與依學士例。

     十二月一日,宣州觀察使、驸馬都尉李遵勖言:「乞賜亡兄繼昌、嫂郭氏封贈。

    」從之。

    初尚主,以祖崇矩為父,故有是請。

     三年四月五日,诏國子博士王惟正援赦書,乞以妻恩回授祖母永安縣太君高氏,從之,特進封昌樂縣太君。

     十二月五日,侍禁、合門祗候王化成言:「父侍禁、合門祗候仁與先任歸峽等州 都巡檢使,與蠻賊鬥尌而殁,乞追賜贈典。

    」中書門下以歲遠未敢行,帝曰:「死于鋒镝,人之所難,如無褒贈,何以激勸!當勿限年月。

    」特贈崇義使。

     五年十二月九日,起居郎、知制诰徐奭言:「伏念臣父郁早緣叙封,猥聯表着。

    承榮東禁,已極于升遷;揆景西榆,幾傷于遲暮。

    乞回臣所加恩命,特授臣父文散一階。

    」诏郁特與朝散大夫階,奭仍依例加恩。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建州觀察司康繼英乞将南郊加恩回授先祖再遇封贈一官,從之。

     六月四日,晉州汾西縣令熊文雅言:「父任彭州永昌尉,殁于王事,乞以臣見任官回贈父一官。

    」诏特與贈官,文雅依舊。

     二十六日,大理寺丞戚舜舉言:「修國史院取索先臣綸所著文集,尋以奏議十卷進納,乞賜褒贈。

    」诏贈綸(佐)[左]谏議大夫。

    綸于先朝曾曆此官,以事累左遷,終于太常少鄉,分(使)[司]南京。

    今特舉贈典,追複舊秩。

     七月十七日,廣南西路轉運司王惟正言:「亡祖刿元無祿仕,願以合該轉官回贈。

    」诏特贈京官。

     九年正月四日,直集賢院謝绛言:「母南宮縣君許氏近歲棄背,臣父濤見任秘書監,準恩例妻合封郡君。

    臣預奉郊祀,當加階勳,望以加恩,特許追封亡母郡君之号。

    」诏特追封晉陵郡君。

     四月二十七日,彰德軍節度觀察留後、驸馬都尉王贻永言:「恩慶乞賜亡兄國子博士贻正、亡嫂鹿縣君魏氏封贈。

    」從之。

    初尚主,以祖溥為父,故有陳請。

     十月二十一日,太常博士段少連言:「臣父子昂進士及第,任陳州士曹參軍,身亡。

    先蒙贈太子中允,昨再贈國子博士。

    念先臣嘗陟詞科,望改贈一官。

    」诏:「子昂可贈太常博士。

    自今文武官請封贈祖父,并具析曾與不曾任官,文資仍具出身。

    」 十年三月二十七日,宰相張士遜言:「乞賜故表兄學究全文秀一官。

    」诏特贈太子贊善大夫。

     七月二日,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陸車(小)言:「幼喪父母,育于伯父,乞以磨勘恩例願回贈伯仁旺一官。

    」诏特贈光祿寺丞。

     (仁宗)明道二年二月十六日,六宅使、康州刺史、知貝州劉承顔上言:「新授南作坊使,乞回贈亡祖父母官封。

    」從之。

     十月十九日,國子博士盧察言:「臣父多遜位重成釁,福過生災,官秩削除,田園籍沒。

    先父前兵部尚書、亡母邠國夫人蘇氏乞授贈典,俾遂官封。

    」诏多遜特贈秘書少監,蘇氏追封郡君。

     十二月二十二日,宰臣李迪言:「昨遇籍田恩例,臣合該封贈三代。

    臣弟遜合該封贈父母,并未曾陳乞。

    望欲回贈臣叔諲谏一官,叔母薛氏邑号。

    」诏諲谏贈贊善大夫,薛氏追封縣君。

     景佑元年正月十三日,驸馬都尉李遵勖、王贻永等乞依籍田赦文封贈三代并兄嫂,從之。

     八月七日,驸馬都尉李遵勖言所生母席氏欲乞特加贈典,诏特追封郡太夫人。

     十月十一日,诏内侍押班周懷信 父母特與封贈。

     二年正月五日,诏新除景福殿使、邕州觀察使藍繼宗父母令更特與封贈。

     南郊赦,望許複舊官。

    」诏多遜贈工部尚書,蘇氏追封郡太夫人。

    四年三月一日,水部員外郎盧察言:「臣父多遜前兵部尚書,妣蘇氏前邠國夫人,昨籍田蒙恩,亡父贈秘書少監,妣追封京兆郡太君。

    伏 康定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李淑言:「伏見近歲兩制官或以賞延例換得封邑,臣有女适大理評事韓宗彥身故,欲求賜一追封名目。

    如允,其合奏子孫更不敢陳乞。

    」诏追封高邑縣君。

     慶曆五年四月四日,資政殿學士、右谏議大夫、新知邠州範仲淹上言:「念臣遭家不造,有生而孤,惟母之從,依之以立。

    繼父故淄州長山縣令朱文翰既加養育,複勤訓導,此而或忘,己将安處!伏遇禮成郊廟,澤被蟲魚,伏望以臣所授功臣階勳恩命回贈繼父一官。

    」诏文翰特贈太常博士。

     皇佑二年二月十三日,追封故宰臣王曾妻南陽郡太君蔡氏為莒國夫人,繼室贊皇縣太君李氏為沂國夫人。

    曾弟子融辭一官,乞追封之。

     十月五日,宰臣宋庠言:「亡男太常寺太祝華國乞賜贈官。

    」诏特贈秘書郎。

     十二月二十二日,祠部員外郎、知制诰胡宿言:「乞将轉兵部員外郎兩資回贈亡祖微一官,亡祖母襲氏一邑号。

    」诏許納轉官告敕,特與追贈祖父母。

    今後臣僚不得援例。

     三年八月十四日,龍圖閣直學士、前知颍州孫祖德上言:「自去夏遘疾,(乞)[迄]今緻仕。

    念臣之亡祖元匪仕途,今臣既解官,則永無贈典。

    欲乞以緻仕合轉官資回授亡祖厚、亡祖母範氏官邑。

    」诏特贈太子中允。

     嘉佑四年九月十三日,翰林學士吳奎言:「亡祖文佑壯年夭阏,不及官榮;亡祖母李氏守義勤勞。

    以持門緒。

    欲乞以臣給飨合加勳邑及後次磨勘更不遷轉,回贈一官封。

    」并奎父太常丞緻仕懷德言:「伏遇夆飨,例當改官,欲望許回授臣亡父母。

    」诏依所乞,文佑贈太子中允,李氏封縣太君。

     五年八月九日,鎮潼軍節度觀察留後李端懿卒,贈感德節度使。

    其弟端願援蔡國公主子吳守禮例陳請,诏再贈兼侍中。

     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新廣南東路兵馬钤轄、文思使、康州刺史李樞願還所除官以封贈父母,從之。

     八年八月八日,環慶路經略司言蕃官供備庫副使梅重信、内殿承制合門祗候萌逋等乞封贈父、母、妻,诏許依漢官例施行。

     英宗治平二年十二月三日,右司谏、知制诰鄭獬為尚書兵部員外郎,請回授母郡太君,從之。

     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