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制一

關燈
之。

     幹道元年三月十一日,合門言:「昨為霪雨不止,有傷蠶麥,诏避正殿,減常膳。

    近文武百僚拜表請禦正殿,已允所請。

    」诏以三月十三日垂拱殿坐。

     四年十二月十七日,诏:「今後金國賀正旦使人赴阙,自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賀會慶節使人赴阙,自十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并放朝參,并後殿坐。

    今後準此。

    」 五年十月五日據《宋史》,此與下條确系五年事,則此條當置下條之後,删句首「五年」二字。

    ,又诏:「賀會慶節使人赴阙,自今月十一日為始,至二十五日,并放朝參,仍後殿坐。

    今後準此。

    」 五年六月十三日,宰臣陳俊卿等言:「聖躬康複,視朝有日,臣子之心,鹹欲瞻望清光。

    欲乞是日令四參官并赴後殿,随大班起居。

    」從之。

     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诏:「為暑熱,依年例自五月十三日并後殿坐,并放見、謝、辭及參假官,候秋涼日取旨。

    今後準此。

    」逐年檢會施行,以降旨立為定例,故附見(放)[于]此。

     淳熙三年二月十五日,合門言:「三月三日進 呈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太上皇帝日曆,其餘系工已假,不視事。

    」诏特禦垂拱殿,次日不視事。

    八月二十八日,禮部太常寺言:「十月五日文德殿發中官冊寶,依禮例前後殿不視事。

    」 十年七月十三日,避正殿,減,不視事。

    以季夏涉秋,旱暵為虐。

    是月二十三日以雨霖感應,文武百僚拜表請禦正殿,凡三表,從之。

     十四年十月七日,诏:「太上皇帝未禦常膳,可依唐貞觀四年典禮,自來日權不視朝。

    宰執依時赴内殿奏事,候太上皇帝康(服)[複],依舊。

    」 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秘書省著作郎、兼權禮部郎官倪思言:「檢準永昌陵神主祔廟前三日不禦殿,永熙陵虞主至京至于祔廟,皆不禦朝。

    乞今比附上件典故,其祔廟前三日,乞皇帝特不視事,庶合祖宗禮意。

    」從之。

     (淳熙)十六年二月十三日,合門言:「已降指揮,今月十七日宰執以下赴重華宮起居,乞依例不視事。

    如前一日恭奉至尊壽皇聖帝聖旨免到宮起居,乞作後殿坐。

    如值夜及至日得旨免赴起居,竊慮集朝殿官起居不及,是日亦乞依例不視事一日。

    」诏依。

    宰執以下赴重華宮起居準此。

     【宋會要】 淳熙七年九月十四日以下淳熙年六條,當分别移入前淳熙三年條後相應位置。

    ,诏:「自今垂拱殿日參宰臣特免宣名。

    」既而合門言:「得旨,垂拱殿日參宰臣特免宣名。

    所有駕出起居、奏萬福及引呈射射公事、後幄奏事、禦試舉人并唱名,對禦筵宴及諸處賜茶,合與不合宣名。

    」诏除朝賀六參并人使在庭依議,其餘日參宰臣并免宣名。

    内樞密使日參如遇押班,亦免宣名。

     八年正月十六日,诏宜州觀察使、安定郡王子棟除上壽、六參、郊祀外,餘并免趁赴。

    從其請也。

     九年八月二十日,诏安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趙伯圭令趁赴從駕筵宴、上壽、六參外,餘并免。

     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右監門衛大将軍、沂州防禦使、權知大宗正司不黯言:「乞依不(息)[心]例,趁赴六參起居。

    」從之。

     十五年七月八日,中書門下省言:「垂拱殿四參起居官,文臣監察禦史以上,武臣正任刺史以上趁赴。

    已降指揮,權令侍從官趁赴後殿起居。

    其武臣觀察使以上未有該載。

    」(照)[诏]依文臣侍從官已得指揮。

     十二月四日,诏:「少保、嗣濮王士歆特與依士輵例,除上壽、六參、郊禮外,其餘并免趁赴。

    」 紹熙二年七月十一日,皇伯太保、安德軍節度使、判大宗正事、嗣秀王伯圭言:「昨任萬壽觀使日,趁赴從駕筵宴、上壽、六參外,餘并免。

    兼照前知宗不心、不黯亦系趁赴六參,所有日後朝參,欲依已降指揮。

    」從之。

     三年四 月二十七日,诏:「皇侄永興軍承宣使、許國公柄令趁赴朝參。

    」 嘉定十二年正月十一日,臣僚奏:「竊見皇帝禦正殿或禦後殿,固可間舉,四參官亦有定日。

    近者每見改常朝為後殿,四參之禮亦多不講,正殿、後殿四參間免。

    陛下臨朝之日,固未嘗辍,而外廷不知聖意,或謂姑從簡便,非所以肅百執事也。

    常朝之禮,止于從臣;後殿之儀,從臣不與。

    四參止及卿郎,而乃累月僅或一舉。

    咫尺天威,簡至此,非所以尊君上而勵百辟也。

    伏願陛下嚴常朝後殿四參之禮,起臣下肅謹之心,彰明時厲精之治,豈不偉哉!」從之。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文德殿視朝 文德殿視朝 【宋會要】 宋沿唐制,以月朔禦紫宸殿,臣行入合之儀。

    唐敬宗寶曆初,始以月朔禦紫宸殿入合。

    後唐明宗天成初,又以月望。

    國朝但以月朔行之。

    馬端臨曰:入合,唐制起于天寶。

    明皇以無為守成,诏晏朝喚仗,百官從容至合門入。

    蓋唐前含元殿非正、至大朝會不禦,次宣政殿,謂之正衙。

    每坐朝,必立仗于正衙,或禦紫宸殿,即喚正衙仗自宣政殿兩門入,是謂東、西上合門,故謂之入合。

    其後遂為常朝之儀。

    五代以來,既廢正衙立仗,而入合亦希阙不講。

    至是複行之,然禦前殿,非唐舊矣。

    崇元殿即大慶殿前殿也,待制候對者,亦唐制也。

    每正衙,待制官兩員;正衙退後,又令六品以下于延英候對,皆所以備顧問。

    其後每入合,即有待制次對官。

    後唐天成中廢,至是複行之。

    廊下食起唐貞觀,其後常參官每日朝退賜食,謂之廊餐。

    唐末浸廢,但于入合起居日賜食。

    今循其制。

    其儀:合門先期舉奏,候诏可,即施行。

    前一日,有司供帳于文德殿。

    是(明)[日]袍,乘辇上長春殿,駐辇,樞密使以下奉谒。

    前導至文德殿上,承旨索扇卷簾,皇帝升座,扇卻。

    次儀鸾使焚香。

    次文武官等拜。

    次司天雞鳴。

    次合門勘契。

    次合門使承旨呼四色官喚仗,其南班有辭謝者再拜先退。

    次引中書門下班對揖,序立于衙門外。

    次引翰林學士、兩省官、中丞、侍禦史、殿中侍禦史分立于衙門外。

    次引左右金吾将軍押細仗入正衙門後,橫行拜訖,分行,上黃道,仗随既明,先列文武官于殿庭之東西。

    次引百官、軍校、行軍副使等序班于正衙門外。

    次引禦史中丞、三院禦史序立,中丞獨穿金吾班過揖兩班,一揖,歸本位。

    次引監察禦史兩員監合,于衙門外北面分立。

    次引中書門下、翰林學士、兩省官分班序立。

    次司天奏辰刻。

    次合門版奏班齊。

    皇帝服 入,金吾将軍至龍墀分班揖訖序立。

    次引吏部、兵部侍郎執文武班簿入,對揖立。

    次引中書門下、翰林學士、台省官入,北面拜訖,上黃道。

    将至午階階:原作「街」,據《宋史》卷一一七《禮二十》改。

    急趨揖殿。

    次中書門下、學士就位。

    合門使宣放仗,皆再拜,賜廊下食,又再拜。

    次合門使奏:「合内無事。

    」文武官出,殿上索扇垂簾,辇還宮。

    其賜廊下食,自左右勤政門北東西兩廊,文東武西,以北為上立定。

    中丞至本位,面南一揖,乃就坐。

    食至,台吏乃贊「搢笏」,食将訖,複贊「食畢」而罷。

    合内彈奏官自失儀急趨入沙墀。

    次引侍從班橫行宰臣祝月起居畢,分班序立。

    次引文武兩班出,軍校等亦随出,序立于衙門外。

    刑法、待制官赴監奏位,中書門下夾香案侍立。

    次台省官出。

    次翰林學士。

    次兵、吏部侍郎出。

    次金吾将軍押仗出。

    次監合禦史出。

    出者皆依殿就衙門外位,唯翰林學士立門側以俟宰相。

    次中書門下詣香案前奏曰「中書公事臣等已具文」,奏訖,乃退揖殿出。

    次刑法官奏事,次待制官奏事,畢,皆出就班次。

    彈奏官出,合門有失儀者彈糾如式。

    次左右史出。

    凡出者皆廉支行至折方石位,又對揖。

    北行至奏事石位,鞠躬,一員奏「軍國内外平安」,倒行就位。

    次引文武班至位,揖訖鞠躬,廉支急趣赴丹墀,彈奏禦史至吏部侍郎南便落黃道,急趨就位。

    起居郎、舍人至兵、吏部侍郎後,急趨而進,飛至香案前,皆揖訖序立。

    次金吾大将軍先對揖并鞠躬,廉支,廉支 者,起居郎、合門使、宣徽使以次糾之。

     太祖建隆元年八月朔,帝常服禦崇元殿。

    王應麟《玉海》:崇元殿即天安殿,太祖五行其禮,然禦前殿非唐舊矣。

    文武百官入合,置待制、候對官,仗退,賜食廊下。

    王應麟《玉海》:廊下食起唐貞觀。

     三年八月朔,禦崇元殿,文武百官入合,工部尚書窦儀待制,太常卿邊光範候對。

     十一月朔,禦崇元殿入合,宗正卿趙矩待制,知制诰張澹候對。

     四年四月朔,帝服通天冠、绛紗袍,禦崇元殿視朝,設金吾仗。

    臣入合,工部侍郎艾颍待制、給事中馬士元候對。

     八月朔,禦崇元殿入合,給事中劉載待制、左谏議大夫崔頌候〔對〕。

     幹德四年四月朔,禦文明殿入合。

    王應麟《玉海》:文明殿即文德殿,一雲大明殿,國史雲即文明。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閏七月二十八日,禦史台言:「八月一日入合,準舊儀,諸軍軍主、廂主以下及前任、見任行軍副使等隻于朝堂序班陪位,不入殿庭起居。

    其文武官至本位,廉支(候)[疾]趨入沙墀,再拜鞠躬,不呼萬歲。

    今請諸軍軍主、廂主及行軍副使并如冬正朝賀例,先赴殿庭陪位序立,随大班退,赴門外序立。

    其文武官起居舞蹈,并如中書門下班。

    」從之。

    制下,會雨而止。

     淳化二年十一月一日,诏:「以來月朔日禦文德殿入合,宜令史館修撰楊徽之、張洎與有司取舊圖校定儀注以聞。

    」徽之等請設殿磚位于押樂石南,其丹墀、龍墀内臣自外入至午(街)[階]急趨上黃道,急行至揖急趨就位,退時亦廉支,并廉支 就位殿位。

    文武班起居畢,亦倒廉支此句疑有脫誤。

    ,卷行急趨出。

    殿中省細仗左右各加一百人。

    廊下食,自左右勤政門北列文武兩班,門南列諸軍校。

    殿庭班當退而未退者,有司輕語令出,勿緻喧咋。

    诏悉從之。

    洎又上奏曰:「謹按今之幹元殿,即唐含元殿也,在周為外朝,唐為大朝。

    冬至設仗衛、朝萬國,在此殿也。

    今之文德殿,即唐之宣政殿也,在周為中朝,在漢為前殿,在唐為正衙。

    凡朔望起居及冊後妃、太子、諸王、三公、對四夷君長、試制策舉人在此殿也。

    今之崇德殿,即唐紫宸殿也,在周為内朝,在漢為宣室,在唐為上合,即隻日常朝之殿也。

    東晉太極殿有東(合)合,唐置紫宸上合,法此制也。

    人君恭己南面,向明而理,紫宸黃屋,至尊至重,故巡幸則有大駕法從之盛,禦殿則有鈎陳羽衛之嚴。

    雖隻日常朝,亦須立仗。

    所謂入合者,蓋隻日禦紫宸上合之時,先于宣政殿前立黃麾金吾仗,俟契勘畢,喚仗自東西門而入,故謂之入合。

    今朝廷以文德殿正衙權為上合,甚非憲度也。

    竊見長春殿正與文德殿相對,伏請改創此殿,以為上合,作隻日立仗視朝之所。

    其崇德殿、崇政殿即唐之延英殿是也,為雙日常(明)[朝]聽斷之庭,庶乎合前規,永垂昭範。

    」疏入不報。

    王應麟《玉海》:初,上以入合舊圖承五代草創,禮容不備,命徽之等讨論故事,别為新圖。

     十二月朔,禦文德殿。

    宰臣李昉前跪緻詞曰:「伏以四序将周,北陸正嚴于寒氣;一陽已發,東郊即扇于和風。

    二儀當交 時樂聖、歡呼忭蹈之至。

    」泰之期,三殿舉會朝之禮。

    伏惟法天崇道皇帝陛下三靈睠命,萬國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