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三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召;呂珪者亦以高節文學有盛名,隐居弗仕,數召不至。
始起,仍遂其性,乃诏以方士服随班朝谒入侍焉,亦國朝之盛舉也。
蔡除崇政殿說書月日,檢未獲。
六日,常州進士孫逵、河南府進士李晖 并特授将仕郎。
宣和元年四月二十七日,诏饒州樂平縣免舉進士夏非霆與上州文學。
以江東路轉運使等奏(北)[非]霆「見年七十七,熙甯二年發舉,不赴省試,合該特進名推恩,亦不曾受。
鄉人稱其孝行,委是隐逸,不求聞達」,保明故也。
欽宗靖康元年四月九日,诏布衣江端友為承務郎,賜出身。
以少宰吳敏言端友「隐居京城東郊,素有高行,士大夫多稱道之。
臣頃見吳幵,詳言其養母之孝。
端友躬耕蔬食,守節自重。
聞頃講議司欲招之,端友不肯就。
自陛下即位,求直言,端友當圍城時上 書論事甚衆,而終不肯一至公卿之門。
近者陛下招延草茅鄒柄、任申先、尹焞、鄧肅之流,偶未及端友,望特加官使,以風四方」,故有是诏。
以上《續國朝會要》。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三月八日,诏布衣王大智特授迪功郎、添差樞密院計議官。
以大智習兵法,故命之。
三年五月七日,诏迪功郎王忠民特改宣教郎。
以商虢陝州鎮撫使翟琮言忠民「智通今古,識達事機。
自靖康以來,屢陳軍國邊機利害,三召不至」,故有是命。
九月十八日,诏以布衣朱敦儒為迪功郎。
以廣南東西路宣谕明言「面奉聖谕,訪求山林不仕賢者。
敦儒深達治體,有經世之才,靜退無競,安于貧賤,嘗三召不赴」,故有是命。
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诏撫州草〔澤〕鄧名世令合門引見上殿。
以吏部尚書胡松年看詳到名世所著《春秋四譜》六卷、《辨論譜說》十篇、《古今姓氏書辨證》一十四卷,學有淵源,辭亦簡古,考訂明切,多所按據,故有是命。
後賜進士出身,充史館校勘。
十一月二十五日,诏以布衣王蘋為右迪功郎。
以權發遣平江府孫佑言蘋「有憂國愛君之心,開物成務之學,素行高潔」,上既召見,而有是命。
再命賜出身,為秘書省正字。
五年十一月六日,诏和靖處士尹焞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說書。
左仆射張浚言焞「頃緣叛臣劉豫迫以僞命,經涉大河,投身山谷,自長安徒步趣蜀,乞食門路,僅獲生全」;徽猷合待制、史館修撰 範沖言焞行義淳固,故有是命。
其後引對,除秘書郎、崇政殿說書。
九年二月八日,右谏議大夫李誼言:「伏見河南諸路境土初複,差遣使轺,布宣德音,雖拊循将士,存問耆老,固在所先。
然而(綱)[網]羅幽隐,振拔淹滞,亦不可後。
蓋自中原淪陷,久隔照臨,豈無出衆之材、潔身之士或陸沉州縣,與夫高蹈于山林者,當此恢複,所宜褒采。
」诏令周聿等搜訪,具名以聞。
是後陝西路宣谕使周聿 言:「尋訪到前通判原州緻仕米璞、前知隴州劉化源、敦武郎秦州定西寨兵馬都監鄭涓三人,于兵火中各操守忠義。
」诏米璞、劉化源召赴行在,内鄭涓與監嶽廟,賜銀絹各一百匹兩。
十年二月十七日,臣僚言:「恢複土宇,必以得人材為重。
兩年以來,銜命之使,旌聘甚多,固已得于州縣官僚之間及衆所共知者。
其有中國淪陷,越在草野,伏而不見,實為滞淹。
況山西出将,風聲氣俗,亦豈易泯,必有英偉(毫)[豪]傑之材。
今日誠得而用之,彼于中原休戚利害既皆深知,非特贊經理之謀,而人望所歸,斯民視之以為向慕,則愛戴之心愈見其不可解。
所有新複州軍,專責使者,恐隐遯幽遠之間,尚有埋光鏟采、不求聞達之士,更加搜舉而大用之,是乃中興無窮之計。
」從之。
二十八年二月七日,诏以布衣鄭樵為右迪功郎。
經筵官薦樵「耽嗜墳籍,杜門著書,嘗獻之朝廷」,故有是命。
十一月二十三日,赦:「應天下士人有節行 才識之懿,文學術業為鄉裡所推重,不求聞達者,委監司、帥臣同加搜訪,每路一二人。
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連銜結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
三省再加詢察,如非妄舉,當議召試擢用。
」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明堂赦同此制。
以上《中興會要》。
壽皇聖帝隆興元年三月十四日,诏曰:「朕惟明俊德,所以和萬邦之治;舉逸名,所以緻天下之歸。
方古先盛時,弓旌之招,束帛之贲,安車蒲輪之召,使阿澗無考盤之人,而台菜詠得賢之樂,朕心慕焉。
故嗣位之初,驿召旁午,凡缙紳之老,儒林之秀,莫不明揚顯擢,布列中外。
尚念山林之際,漁釣之間,豈無荷莜濯纓之倫,飯牛版築之士或自晦于蔔祝,或沈痼于煙霞,未膺好爵之縻,徒劇冥鴻之慕。
部刺史二千石,其為朕博訪岩薮,搜羅逸遺。
其有懷瑾握瑜、埋光鏟采,迹其行實,鹹以名聞。
朕将厚禮特招,虛懷延納,庶幾得人之盛,無媿于前古,而緻治之美,增光于祖宗,不其韪欤!咨爾多方,其體朕意。
」 幹道四年七月七日,诏遂甯府布衣雍山賜進士出身,添差遂甯府府學教授。
山志行修潔,好學,多所通究,尤邃于《易》。
守臣杜莘老以名聞,诏召不起。
至是,守臣張震、漕臣馬骐乞就褒擢,乃有是命。
九月二十七日,诏興化軍仙遊縣布衣林彖賜進士出身,添差興化軍軍學教授。
知泉州周葵言:「彖行義修潔,凡六經百氏之書,無所 不讀。
杜門自守,不謀婚娶,不應科舉。
所居之鄉,鄙惡之民,往往化為良善。
頃加君命,固辭不起。
乞檢會故事,賜以先生處士之号。
」同知樞密院事劉珙奏:「祖宗自有典故,太上皇時,曾召臣鄉人胡憲。
兩召不至,賜同進士出身,差本州島教授。
今若召之不來,故事可用也。
」再召不起,遂有是命。
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诏郭雍賜号沖晦處士。
以湖北帥臣張孝祥等言雍「名臣之後,父忠孝師伊川程頤,盡得其學。
雍推原本意,着《易》、《中庸》之書十餘萬言。
隐于峽州長陽山下,安貧樂道,行義高潔,乞賜褒擢」,故有是命。
以上《幹道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禮遣本書敦遣 禮遣本書敦遣 仁宗嘉佑四年十月十三日,夆飨赦書:「學術行能,見推鄉裡,困于草野,是謂遺賢。
屬我治朝,所宜搜采。
應天下士人,素敦節行,兼通學術,又為鄉裡所推者,委轉運使、提點刑獄臣僚同加搜訪,每路各三兩人。
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及所通學術,連書結罪保舉聞奏。
委中書門下再行詢察,如非妄舉,當議特加試用。
」 五年十月十四日,诏:「諸路奏舉有行義文學之士濮州進士李植等二十三人,令本州島長吏敦遣赴阙,送舍人院試策、論各一道。
仍于明年三月終已前到阙。
在路給與奉職驿券,候到,館于太學。
」 六年五月七日,舍人院試諸州敦遣進士:徐州顔複、 成都府章、潤州焦千之、開封府韓盈、荊南府樂京、許州辛廱、大名府李抃策論第三等下,賜進士出身;相州劉安道、安州趙疇、邵武軍王景、潭州陸湘策論第四等上,賜同進士出身;渝州牟載、趙州左用策論第四等下;通州随翊、潭州廖倚、太原府崔遠策五等,并為試秘書省校書郎。
先是,諸路應敕舉者二十三人,而濮州李植道卒,嶽州顧立有(基)[期]服,梓州章衮、蜀州張中理、處州吳戭、廣安軍蒲伯明、越州吳孜辭不就試。
至是,衮等五人并為試将作監主簿。
七月十六日,诏諸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司:「比用夆飨赦書,搜采天下有節行學術之人。
如聞沽飾名譽,徼進者多,非所以厚風俗也。
其罷之。
」以上《國朝會要》。
神宗熙甯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诏颍州敦遣試将作監主簿常秩赴阙,毋得受秩辭避章表。
初,歐陽修等言秩「好學不倦,尤精《春秋》。
退處窮年,事親盡禮,不肯碌碌苟合衆人。
經明行修,可助教化。
宜召至阙下,試觀其能,苟有可采,特降一官」,而秩累召不至,故有是命。
十一月八日,南郊赦書:「應天下士人,有節行才識之懿,濟以學術,素為鄉裡所推重者,委轉運、提點刑獄臣僚同加搜訪,每路三兩人。
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連銜結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
委中書門下再加詢察,如非(忘)[妄]舉,當議召試擢用。
」 三年五月十三日,诏:「諸路長吏準敕保明敦遣行 義之士二十九人,令九月赴阙,仍給驿券料。
至則館于太學,送舍人院試策、論各并一道。
」 十月二十一日,舍人院試諸州敦遣人:濱州劉蒙、處州管師常、阆州賈蘊、雍之奇、嘉州李逵、衢州周穎、齊州胡鄢論策并第三等下,賜進士出身;太原府李抗、忠州(潭邱)[譚丘]之、眉州孫潛、太原田籍、張由、劍州陳舜嶽、大名府尚景淳、嶽陽軍窦恂論并策第四等上,賜同進士出身;眉州任通夫、邢州國采、荊南伊珣論策并第四等下,并為試銜知縣、判司簿尉。
時蒙号處士,師常等皆進士,逵、通夫試秘書省校書郎,不理選限。
徽宗崇甯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诏江甯府進士侍其革、常州進士鞏寔并令乘驿赴阙。
以江東、兩浙監司薦革、寔經行為鄉闾所推故也。
七月四日,常州言:「搜訪得進士潘民質,博學通經,行義淳正,抱道自處,見重鄉闾,乞賜量才擢用。
」逐司今采察得潘民質實有學行,所養恬靜,議論操持皆可稱述。
诏民質發遣赴阙,仍支破遞馬大将驿券。
政和三年三月八日,淮南轉運等司言:「壽州壽鄉縣東山隐士李璞,孝悌之行,鄉裡所推。
度數之學,士人所服。
幼小以來,無意婚宦,惡衣粝食,人所難堪,而璞安之,不以為戚。
自其父喪,居廬東山,三十餘年,迄今野處。
雖樂道忌勢,有外方之志,然和光同塵,無行怪之迹。
崇甯五年,本州島欲以遺逸應诏,避之不就。
大觀三年,又欲以八行應制,亦辭之不受。
若蒙朝廷 原禮旌獎,則可以激厲貪競,雅厚風俗,上助聖化。
」契堪上件李璞,逐司審驗保明,委是詣實。
诏令本州島長貳赴阙「赴阙」上疑脫「趣」或「發遣」等字。
,仍許乘遞馬,沿路依貢士令與進武副尉驿券。
候到,令辟廱審驗訖,召赴都堂審察。
九月十三日,诏:「濮州隐逸王志老,令王亶以禮敦遣赴阙,與依第二等奉使格支破人從券馬,人吏親随等依第三等支賜。
志老賜給從義郎遞馬驿券,仍許差擔擎兵士三十人,許乘轎,給盤纏錢五百貫與本家。
先具起發月日,申尚書省,取旨賜安泊處。
所有合帶人,多少從便。
如要水路,即仰本州島差撥人舡,并仰如法津遣。
」 六年二月十九日,诏:「棣州士人劉棟蔬食葆神棣:原阙,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九補。
下文「處」同。
,虛心契道,人之隐奧,洞然照知,〔處〕方書符,每有應驗。
可令敦遣赴尚書省審驗外,于上清寶箓宮安下,仍給路費、驗券、遞馬,無令失所。
」 宣和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知江州劉绛言:「張頤碧自号海峰閑人,近遊行至本州島,見在開元觀安下,得廣成修身之要,傳混元抱一之訣。
伏望特賜诏聘劉绛敦遣赴阙。
」 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诏涪陵人谯定赴阙。
以殿中侍禦史胡舜陟言定「究極《易》數,逆知人事,洞曉諸葛亮八陣法」故也。
以上《續國朝會要》。
光堯皇帝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赦:「應中外有文武才略出倫,或淹布衣,或沉下僚,内自禁從,外至監司、郡守,廣行搜訪,各舉所知一名。
舉得其人,并行旌擢。
仍以所舉人移文州縣,以禮 敦遣赴行在。
」 七月十二日,尚書省言錢伯言召赴行〔在〕,至滄州滄州:疑誤。
下文雲「揚州津遣」。
,遷延未至。
诏:「艱難之際,人臣義當體國,豈可徇私自便。
應召赴行在并除授職任人,并令吏部三日一次舉催。
仍令郎官常切檢舉,如尚敢遷延,重行黜責。
錢伯言令鎮江府揚州疾速津遣。
」 八月十五日,诏蜀人谯定、長盧隐士張自牧,令守臣以禮遣赴行在。
定知兵法,曉八陣圖。
靖康間,嘗命以通直郎、崇政殿說書。
自牧沈毅有謀,亦知兵。
宣和末,召至京師,不用。
至是,提舉南京鴻慶宮許翰奏聞,故有是命。
四年五月十四日,三省言:「已诏盧法原降吏部尚書,謝克家除禮部尚書,胡直孺除刑部尚書,李擢除給事中,席益、胡交修并除中書舍人,辛炳除起居舍人,宜加優禮敦遣。
方時艱難,欲速赴行在,共濟國事。
仰所在州軍協力應副,以稱優禮之意。
」 八月二十六日,知建昌軍仇(愈)[疊]奉诏敦遣成忠郎、合門祗候、前權主管建昌軍事蔡延世前來,赴都堂審察。
十一月十四日,知福州程邁言:「奉诏親詣新除起居舍人辛炳所居,以禮敦遣,限三日發赴行在。
本官累稱病廢日久,供職不得,乞備申朝廷。
」诏辛炳依舊宮觀。
紹興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诏:「徐俯文學行義有聞于時,可特除右谏議大夫。
令所在州軍疾速敦遣赴行在。
」 十二月十五日,诏:「辛炳、常同、唐恕、張杲在遠之人,恐不能趣赴朝命,可令所在州軍各給辦裝錢三百貫, 以趣其行。
」上謂輔臣曰「士人廉則貧,恐不能治行」故也。
三年三月七日,诏:「布衣蘇庠,令鎮江府以禮敦遣赴行在。
候到,令合門引見上殿。
」先是,召庠赴都堂審察,庠辭以疾,故有是诏。
五月十日,诏特補迪功郎王忠民特改宣教郎,令董先候路稍通日,津遣赴行在。
其詳見舉遺逸門。
五年十一月六日,诏和靖處士尹焞除崇政殿說書,四川宣撫司加禮敦遣赴行在所。
其詳見舉遺逸門。
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前知開封府尉氏縣姚邦基令東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所。
以二京、淮北宣谕方庭實言邦基「頃自解官,遂匿村落,聚徒學,廉靖守節,不求祿仕」,故有是命。
六月八日,诏華州鄭縣主簿趙汧、河南府登封縣令雙虔、颍昌府進士範墀,并令西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
以二京、淮北宣谕方庭寔言「準诏許臣采訪文武才能可備國家之用者。
汧性剛直,通曉吏事;虔為縣豈弟;墀名臣之後」,故有是命。
十三日,诏左承奉郎高穎,令東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所。
以簽書樞密院事樓照言穎「宣和六年進士及第,隐于民間」,故有是命。
以上《中興會要》。
壽皇聖帝隆興元年三月二十七日,興化軍守臣及本路監司、帥臣列奏仙遊縣布衣林彖經行,诏召不起。
其秋,丞相陳康伯、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賢其所為,再取(止)[旨],令監司、郡守備禮敦請就道。
本軍守、丞親具羔鴈詣其廬,谕以朝廷搜訪 之意甚厚,而彖外遠名利,複引疾固辭。
天下士大夫聞而高之。
幹道元年正月一日,南郊赦書:「應天下士人有節行才識之懿,濟以學術,素為鄉裡推重,不求聞達者,委監司、帥臣同加搜訪,每路一二人。
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連銜結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
委三省再加詢察,如所舉不妄,當議擢用。
」三年十一月二日、六年十一月六日、九年十一月九日南郊赦書,并同此制。
八月十二日,冊皇太子赦書:「應州軍有隐逸之士,不求聞達者,仰長吏采訪,具名以聞。
」七年二月八日冊皇太子赦書同此制。
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湖北諸司言:「陝州長陽寄居河南人郭雍,行業深美,召赴行在,州郡以禮敦請,至于再三,力辭不就。
」诏賜号沖晦處士。
以上《幹道會要》。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垂拱殿視朝
始起,仍遂其性,乃诏以方士服随班朝谒入侍焉,亦國朝之盛舉也。
蔡除崇政殿說書月日,檢未獲。
六日,常州進士孫逵、河南府進士李晖 并特授将仕郎。
宣和元年四月二十七日,诏饒州樂平縣免舉進士夏非霆與上州文學。
以江東路轉運使等奏(北)[非]霆「見年七十七,熙甯二年發舉,不赴省試,合該特進名推恩,亦不曾受。
鄉人稱其孝行,委是隐逸,不求聞達」,保明故也。
欽宗靖康元年四月九日,诏布衣江端友為承務郎,賜出身。
以少宰吳敏言端友「隐居京城東郊,素有高行,士大夫多稱道之。
臣頃見吳幵,詳言其養母之孝。
端友躬耕蔬食,守節自重。
聞頃講議司欲招之,端友不肯就。
自陛下即位,求直言,端友當圍城時上 書論事甚衆,而終不肯一至公卿之門。
近者陛下招延草茅鄒柄、任申先、尹焞、鄧肅之流,偶未及端友,望特加官使,以風四方」,故有是诏。
以上《續國朝會要》。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三月八日,诏布衣王大智特授迪功郎、添差樞密院計議官。
以大智習兵法,故命之。
三年五月七日,诏迪功郎王忠民特改宣教郎。
以商虢陝州鎮撫使翟琮言忠民「智通今古,識達事機。
自靖康以來,屢陳軍國邊機利害,三召不至」,故有是命。
九月十八日,诏以布衣朱敦儒為迪功郎。
以廣南東西路宣谕明言「面奉聖谕,訪求山林不仕賢者。
敦儒深達治體,有經世之才,靜退無競,安于貧賤,嘗三召不赴」,故有是命。
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诏撫州草〔澤〕鄧名世令合門引見上殿。
以吏部尚書胡松年看詳到名世所著《春秋四譜》六卷、《辨論譜說》十篇、《古今姓氏書辨證》一十四卷,學有淵源,辭亦簡古,考訂明切,多所按據,故有是命。
後賜進士出身,充史館校勘。
十一月二十五日,诏以布衣王蘋為右迪功郎。
以權發遣平江府孫佑言蘋「有憂國愛君之心,開物成務之學,素行高潔」,上既召見,而有是命。
再命賜出身,為秘書省正字。
五年十一月六日,诏和靖處士尹焞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說書。
左仆射張浚言焞「頃緣叛臣劉豫迫以僞命,經涉大河,投身山谷,自長安徒步趣蜀,乞食門路,僅獲生全」;徽猷合待制、史館修撰 範沖言焞行義淳固,故有是命。
其後引對,除秘書郎、崇政殿說書。
九年二月八日,右谏議大夫李誼言:「伏見河南諸路境土初複,差遣使轺,布宣德音,雖拊循将士,存問耆老,固在所先。
然而(綱)[網]羅幽隐,振拔淹滞,亦不可後。
蓋自中原淪陷,久隔照臨,豈無出衆之材、潔身之士或陸沉州縣,與夫高蹈于山林者,當此恢複,所宜褒采。
」诏令周聿等搜訪,具名以聞。
是後陝西路宣谕使周聿 言:「尋訪到前通判原州緻仕米璞、前知隴州劉化源、敦武郎秦州定西寨兵馬都監鄭涓三人,于兵火中各操守忠義。
」诏米璞、劉化源召赴行在,内鄭涓與監嶽廟,賜銀絹各一百匹兩。
十年二月十七日,臣僚言:「恢複土宇,必以得人材為重。
兩年以來,銜命之使,旌聘甚多,固已得于州縣官僚之間及衆所共知者。
其有中國淪陷,越在草野,伏而不見,實為滞淹。
況山西出将,風聲氣俗,亦豈易泯,必有英偉(毫)[豪]傑之材。
今日誠得而用之,彼于中原休戚利害既皆深知,非特贊經理之謀,而人望所歸,斯民視之以為向慕,則愛戴之心愈見其不可解。
所有新複州軍,專責使者,恐隐遯幽遠之間,尚有埋光鏟采、不求聞達之士,更加搜舉而大用之,是乃中興無窮之計。
」從之。
二十八年二月七日,诏以布衣鄭樵為右迪功郎。
經筵官薦樵「耽嗜墳籍,杜門著書,嘗獻之朝廷」,故有是命。
十一月二十三日,赦:「應天下士人有節行 才識之懿,文學術業為鄉裡所推重,不求聞達者,委監司、帥臣同加搜訪,每路一二人。
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連銜結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
三省再加詢察,如非妄舉,當議召試擢用。
」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明堂赦同此制。
以上《中興會要》。
壽皇聖帝隆興元年三月十四日,诏曰:「朕惟明俊德,所以和萬邦之治;舉逸名,所以緻天下之歸。
方古先盛時,弓旌之招,束帛之贲,安車蒲輪之召,使阿澗無考盤之人,而台菜詠得賢之樂,朕心慕焉。
故嗣位之初,驿召旁午,凡缙紳之老,儒林之秀,莫不明揚顯擢,布列中外。
尚念山林之際,漁釣之間,豈無荷莜濯纓之倫,飯牛版築之士或自晦于蔔祝,或沈痼于煙霞,未膺好爵之縻,徒劇冥鴻之慕。
部刺史二千石,其為朕博訪岩薮,搜羅逸遺。
其有懷瑾握瑜、埋光鏟采,迹其行實,鹹以名聞。
朕将厚禮特招,虛懷延納,庶幾得人之盛,無媿于前古,而緻治之美,增光于祖宗,不其韪欤!咨爾多方,其體朕意。
」 幹道四年七月七日,诏遂甯府布衣雍山賜進士出身,添差遂甯府府學教授。
山志行修潔,好學,多所通究,尤邃于《易》。
守臣杜莘老以名聞,诏召不起。
至是,守臣張震、漕臣馬骐乞就褒擢,乃有是命。
九月二十七日,诏興化軍仙遊縣布衣林彖賜進士出身,添差興化軍軍學教授。
知泉州周葵言:「彖行義修潔,凡六經百氏之書,無所 不讀。
杜門自守,不謀婚娶,不應科舉。
所居之鄉,鄙惡之民,往往化為良善。
頃加君命,固辭不起。
乞檢會故事,賜以先生處士之号。
」同知樞密院事劉珙奏:「祖宗自有典故,太上皇時,曾召臣鄉人胡憲。
兩召不至,賜同進士出身,差本州島教授。
今若召之不來,故事可用也。
」再召不起,遂有是命。
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诏郭雍賜号沖晦處士。
以湖北帥臣張孝祥等言雍「名臣之後,父忠孝師伊川程頤,盡得其學。
雍推原本意,着《易》、《中庸》之書十餘萬言。
隐于峽州長陽山下,安貧樂道,行義高潔,乞賜褒擢」,故有是命。
以上《幹道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禮遣本書敦遣 禮遣本書敦遣 仁宗嘉佑四年十月十三日,夆飨赦書:「學術行能,見推鄉裡,困于草野,是謂遺賢。
屬我治朝,所宜搜采。
應天下士人,素敦節行,兼通學術,又為鄉裡所推者,委轉運使、提點刑獄臣僚同加搜訪,每路各三兩人。
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及所通學術,連書結罪保舉聞奏。
委中書門下再行詢察,如非妄舉,當議特加試用。
」 五年十月十四日,诏:「諸路奏舉有行義文學之士濮州進士李植等二十三人,令本州島長吏敦遣赴阙,送舍人院試策、論各一道。
仍于明年三月終已前到阙。
在路給與奉職驿券,候到,館于太學。
」 六年五月七日,舍人院試諸州敦遣進士:徐州顔複、 成都府章、潤州焦千之、開封府韓盈、荊南府樂京、許州辛廱、大名府李抃策論第三等下,賜進士出身;相州劉安道、安州趙疇、邵武軍王景、潭州陸湘策論第四等上,賜同進士出身;渝州牟載、趙州左用策論第四等下;通州随翊、潭州廖倚、太原府崔遠策五等,并為試秘書省校書郎。
先是,諸路應敕舉者二十三人,而濮州李植道卒,嶽州顧立有(基)[期]服,梓州章衮、蜀州張中理、處州吳戭、廣安軍蒲伯明、越州吳孜辭不就試。
至是,衮等五人并為試将作監主簿。
七月十六日,诏諸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司:「比用夆飨赦書,搜采天下有節行學術之人。
如聞沽飾名譽,徼進者多,非所以厚風俗也。
其罷之。
」以上《國朝會要》。
神宗熙甯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诏颍州敦遣試将作監主簿常秩赴阙,毋得受秩辭避章表。
初,歐陽修等言秩「好學不倦,尤精《春秋》。
退處窮年,事親盡禮,不肯碌碌苟合衆人。
經明行修,可助教化。
宜召至阙下,試觀其能,苟有可采,特降一官」,而秩累召不至,故有是命。
十一月八日,南郊赦書:「應天下士人,有節行才識之懿,濟以學術,素為鄉裡所推重者,委轉運、提點刑獄臣僚同加搜訪,每路三兩人。
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連銜結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
委中書門下再加詢察,如非(忘)[妄]舉,當議召試擢用。
」 三年五月十三日,诏:「諸路長吏準敕保明敦遣行 義之士二十九人,令九月赴阙,仍給驿券料。
至則館于太學,送舍人院試策、論各并一道。
」 十月二十一日,舍人院試諸州敦遣人:濱州劉蒙、處州管師常、阆州賈蘊、雍之奇、嘉州李逵、衢州周穎、齊州胡鄢論策并第三等下,賜進士出身;太原府李抗、忠州(潭邱)[譚丘]之、眉州孫潛、太原田籍、張由、劍州陳舜嶽、大名府尚景淳、嶽陽軍窦恂論并策第四等上,賜同進士出身;眉州任通夫、邢州國采、荊南伊珣論策并第四等下,并為試銜知縣、判司簿尉。
時蒙号處士,師常等皆進士,逵、通夫試秘書省校書郎,不理選限。
徽宗崇甯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诏江甯府進士侍其革、常州進士鞏寔并令乘驿赴阙。
以江東、兩浙監司薦革、寔經行為鄉闾所推故也。
七月四日,常州言:「搜訪得進士潘民質,博學通經,行義淳正,抱道自處,見重鄉闾,乞賜量才擢用。
」逐司今采察得潘民質實有學行,所養恬靜,議論操持皆可稱述。
诏民質發遣赴阙,仍支破遞馬大将驿券。
政和三年三月八日,淮南轉運等司言:「壽州壽鄉縣東山隐士李璞,孝悌之行,鄉裡所推。
度數之學,士人所服。
幼小以來,無意婚宦,惡衣粝食,人所難堪,而璞安之,不以為戚。
自其父喪,居廬東山,三十餘年,迄今野處。
雖樂道忌勢,有外方之志,然和光同塵,無行怪之迹。
崇甯五年,本州島欲以遺逸應诏,避之不就。
大觀三年,又欲以八行應制,亦辭之不受。
若蒙朝廷 原禮旌獎,則可以激厲貪競,雅厚風俗,上助聖化。
」契堪上件李璞,逐司審驗保明,委是詣實。
诏令本州島長貳赴阙「赴阙」上疑脫「趣」或「發遣」等字。
,仍許乘遞馬,沿路依貢士令與進武副尉驿券。
候到,令辟廱審驗訖,召赴都堂審察。
九月十三日,诏:「濮州隐逸王志老,令王亶以禮敦遣赴阙,與依第二等奉使格支破人從券馬,人吏親随等依第三等支賜。
志老賜給從義郎遞馬驿券,仍許差擔擎兵士三十人,許乘轎,給盤纏錢五百貫與本家。
先具起發月日,申尚書省,取旨賜安泊處。
所有合帶人,多少從便。
如要水路,即仰本州島差撥人舡,并仰如法津遣。
」 六年二月十九日,诏:「棣州士人劉棟蔬食葆神棣:原阙,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九補。
下文「處」同。
,虛心契道,人之隐奧,洞然照知,〔處〕方書符,每有應驗。
可令敦遣赴尚書省審驗外,于上清寶箓宮安下,仍給路費、驗券、遞馬,無令失所。
」 宣和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知江州劉绛言:「張頤碧自号海峰閑人,近遊行至本州島,見在開元觀安下,得廣成修身之要,傳混元抱一之訣。
伏望特賜诏聘劉绛敦遣赴阙。
」 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诏涪陵人谯定赴阙。
以殿中侍禦史胡舜陟言定「究極《易》數,逆知人事,洞曉諸葛亮八陣法」故也。
以上《續國朝會要》。
光堯皇帝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赦:「應中外有文武才略出倫,或淹布衣,或沉下僚,内自禁從,外至監司、郡守,廣行搜訪,各舉所知一名。
舉得其人,并行旌擢。
仍以所舉人移文州縣,以禮 敦遣赴行在。
」 七月十二日,尚書省言錢伯言召赴行〔在〕,至滄州滄州:疑誤。
下文雲「揚州津遣」。
,遷延未至。
诏:「艱難之際,人臣義當體國,豈可徇私自便。
應召赴行在并除授職任人,并令吏部三日一次舉催。
仍令郎官常切檢舉,如尚敢遷延,重行黜責。
錢伯言令鎮江府揚州疾速津遣。
」 八月十五日,诏蜀人谯定、長盧隐士張自牧,令守臣以禮遣赴行在。
定知兵法,曉八陣圖。
靖康間,嘗命以通直郎、崇政殿說書。
自牧沈毅有謀,亦知兵。
宣和末,召至京師,不用。
至是,提舉南京鴻慶宮許翰奏聞,故有是命。
四年五月十四日,三省言:「已诏盧法原降吏部尚書,謝克家除禮部尚書,胡直孺除刑部尚書,李擢除給事中,席益、胡交修并除中書舍人,辛炳除起居舍人,宜加優禮敦遣。
方時艱難,欲速赴行在,共濟國事。
仰所在州軍協力應副,以稱優禮之意。
」 八月二十六日,知建昌軍仇(愈)[疊]奉诏敦遣成忠郎、合門祗候、前權主管建昌軍事蔡延世前來,赴都堂審察。
十一月十四日,知福州程邁言:「奉诏親詣新除起居舍人辛炳所居,以禮敦遣,限三日發赴行在。
本官累稱病廢日久,供職不得,乞備申朝廷。
」诏辛炳依舊宮觀。
紹興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诏:「徐俯文學行義有聞于時,可特除右谏議大夫。
令所在州軍疾速敦遣赴行在。
」 十二月十五日,诏:「辛炳、常同、唐恕、張杲在遠之人,恐不能趣赴朝命,可令所在州軍各給辦裝錢三百貫, 以趣其行。
」上謂輔臣曰「士人廉則貧,恐不能治行」故也。
三年三月七日,诏:「布衣蘇庠,令鎮江府以禮敦遣赴行在。
候到,令合門引見上殿。
」先是,召庠赴都堂審察,庠辭以疾,故有是诏。
五月十日,诏特補迪功郎王忠民特改宣教郎,令董先候路稍通日,津遣赴行在。
其詳見舉遺逸門。
五年十一月六日,诏和靖處士尹焞除崇政殿說書,四川宣撫司加禮敦遣赴行在所。
其詳見舉遺逸門。
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前知開封府尉氏縣姚邦基令東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所。
以二京、淮北宣谕方庭實言邦基「頃自解官,遂匿村落,聚徒學,廉靖守節,不求祿仕」,故有是命。
六月八日,诏華州鄭縣主簿趙汧、河南府登封縣令雙虔、颍昌府進士範墀,并令西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
以二京、淮北宣谕方庭寔言「準诏許臣采訪文武才能可備國家之用者。
汧性剛直,通曉吏事;虔為縣豈弟;墀名臣之後」,故有是命。
十三日,诏左承奉郎高穎,令東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所。
以簽書樞密院事樓照言穎「宣和六年進士及第,隐于民間」,故有是命。
以上《中興會要》。
壽皇聖帝隆興元年三月二十七日,興化軍守臣及本路監司、帥臣列奏仙遊縣布衣林彖經行,诏召不起。
其秋,丞相陳康伯、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賢其所為,再取(止)[旨],令監司、郡守備禮敦請就道。
本軍守、丞親具羔鴈詣其廬,谕以朝廷搜訪 之意甚厚,而彖外遠名利,複引疾固辭。
天下士大夫聞而高之。
幹道元年正月一日,南郊赦書:「應天下士人有節行才識之懿,濟以學術,素為鄉裡推重,不求聞達者,委監司、帥臣同加搜訪,每路一二人。
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連銜結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
委三省再加詢察,如所舉不妄,當議擢用。
」三年十一月二日、六年十一月六日、九年十一月九日南郊赦書,并同此制。
八月十二日,冊皇太子赦書:「應州軍有隐逸之士,不求聞達者,仰長吏采訪,具名以聞。
」七年二月八日冊皇太子赦書同此制。
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湖北諸司言:「陝州長陽寄居河南人郭雍,行業深美,召赴行在,州郡以禮敦請,至于再三,力辭不就。
」诏賜号沖晦處士。
以上《幹道會要》。
儀制宋會要輯稿儀制一垂拱殿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