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三三
關燈
小
中
大
唐介為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
至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京西轉運使、刑部郎中陳宗古直史館,再任。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翰林學士、群牧使楊偉等言:判官、殿中丞王安石文行推高,乞除職名供職。
中書門下檢會王安石累有旨召試,本人不願。
诏特充集賢校理,安石固辭不拜。
八月十四日,翰林學士承旨孫抃等言:大理評事韓維,欲望差充檢讨。
诏充史館檢讨。
十 二月二十二日,侍禦史梁蒨為刑部員外郎、直史館、知襄州。
嘉佑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光祿卿呂居簡為右谏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梓州。
三年九月十五日,起居舍人毋湜直史館,充兩浙轉運使。
四年五月十九日,中書門下言:三司度支判官、祠部員外郎王安石,累除館職,并辭未受,(未)今取旨。
诏與直集賢院。
六月七日,太常博士陳洙、太子中允王陶、大理評事趙彥若、杭州于潛縣令孫洙并充館閣編校書籍。
編校自是始置。
須供職二年,即奏取旨後,皆充館閣校勘。
七月九日,屯田員外郎、知渠州(襲)[龔]鼎臣編校史館書籍。
八月十八日,國子博士傅卞編校集賢院書籍,仍候天章閣侍講有阙差充。
八年五月十五日,都官郎中編校昭文館書籍孟恂、秘書丞編校秘閣書籍孫思恭并充秘閣校理,大理評事編校昭文館書籍趙彥若、杭州于潛縣令編校秘閣書籍孫洙并充館閣校勘。
九月十八日,殿中丞、編校集賢院書籍錢藻充秘閣校理,太平州司法參軍、編校史館書籍曾鞏充館〔閣〕校勘,太常博士、知越州諸暨縣丁寶臣編校秘閣書籍。
治平三年五月,寶臣充秘閣校理。
英宗治平元年九月二十二日,屯田員外郎周孟陽直秘閣、同知太常禮院。
二年正月九日,編排中書諸房文字、屯田員外郎王廣淵直集賢院。
二十四日,皇子位翊善邵亢直史館兼判司農寺。
二 月二十八日,侍禦史知雜龔鼎臣充集賢殿修撰、知應天府。
五月十一日,右谏議大夫孫長卿兼集賢院學士,充河東轉運使。
九月二十五日,宣州泾縣主簿林希編校集賢院書籍,揚州司理參軍沈括編校昭文館書籍。
括熙甯元年八月,希三年五月,并充館閣校勘。
十二月十五日,陝西轉運副使、司封員外郎蔡挺為工部郎中、直龍圖閣、權知慶州。
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太常少卿齊恢直昭文館,充颍王府翊善。
八月十三日,秘書少監王綽為殿中監、直龍圖閣。
十月五日,河北轉運使沈立充集賢殿修撰、知滄州。
十一月三日,知徐州、光祿卿李士先直昭文館、知荊南府。
以上《國朝會要》。
治平四年四月五日,神宗已即位,末改元。
度支郎中、知兖州李師中直史館、知鳳翔府。
七月十九日,著作佐郎、充三司檢法官呂惠卿編校集賢院書籍,試秘書省校書郎、知睦州壽昌縣梁焘編校秘閣書籍。
焘熙甯二年二月充館閣校勘。
神宗熙甯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度支郎中、知桂州張田為太常少卿、直龍圖閣、知廣州。
五月二十五日,江南西路轉運使、光祿卿程師孟直昭文館、知福州。
六月二十五日,權河北轉運使、兵部員外郎張(間)〔問〕直史館、知澶州。
九月二十九日,大理寺丞、編校秘閣書籍顧臨充館閣校勘。
十一月二十五日,廣南東路轉運使、司勳郎中王靖為太常少卿、直 昭文館、知廣州,皇城使、端州刺史、知冀州潘夙改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桂州。
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知滄州、工部郎中李壽朋直史館。
翰林學士司馬光河北相度河事回,薦壽朋經地震完葺有勞,故有是命。
四月八日,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範純仁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
七月十四日,成都府路轉運使、工部郎中李複圭直龍圖閣、權知慶州。
九月十一日,禦史中丞呂公着言:「伏見秘書省著作佐郎張載,為學得修身事君之大要,久在陝西,一方士人以為師表。
前河南府永安縣主簿邢恕剛毅不撓,勇于為善,學術操守,實賈誼、馬周之流。
伏望特賜裁擇,或召對以觀其才,或置之館閣,以待任使。
」诏令閣門引對。
既對,并特命為崇文院校書。
校書自是始置,有诏須供職二年,奏取旨。
是後非以故罷黜者,皆充館閣校勘。
十一月一日,著作佐郎呂惠卿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尋充集賢校理。
三年五月十七日,兵部郎中張師顔充集賢殿修撰、河北轉運使。
二十四日,工部郎中沈起直舍人院。
六月十七日,兵部郎中、同知審官西院韓缜直舍人院。
二十一日,兵部郎中、同知審官西院韓缜充集賢殿修撰。
缜辭直院,故複有是命。
七月十一日,三司鹽鐵使、工部郎中沈起為集賢殿修撰、權陝西都轉運使。
二十五日,前陝州陝縣令範育為光祿寺丞、崇文院校書。
以育嘗召對 言事及看詳轉運文字稱旨故也。
九月四日,禮部郎中、權三司副使張(間)[問]充集賢殿修撰、河東轉運使。
六日,著作佐郎曾布賜對,命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
布固辭,改充集賢校理。
二十七日,比部員外郎曾孝寬以父公亮罷相恩,命充秘閣校理。
十月六日,職方員外郎、通判甯州鄧绾上書陳利便,賜對,命充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孔目房公事。
十一月二十五日,著作佐郎、編修中書條例張琥充集〔賢〕校理。
十二月二十三日,太子中允李定賜對,命為崇政殿說書。
定固辭,改充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
四年正月九日,工部郎中兼侍禦史知雜事謝景溫直史館兼侍讀。
景溫固辭兼侍讀,出知鄧州。
二十五日,著作佐郎朱明之賜對,命為崇政殿說書。
明之固辭,改充崇文院校書、删定令式。
六年二月,充館閣校勘。
四月十九日,試将作監主簿常秩賜對,命為右正言、直集賢院、管勾國子監公事。
秩,颍上人,經明行修,恬退自守。
嘉佑中,近臣數論薦之。
後召見亦不至,至是上特起之。
七月八日,權夔州路轉運使、尚書屯田郎中孫構為司封郎中、直昭文館、夔州路轉運使,落「權」字。
權夔州路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張诜為司封郎中、直集賢院、權夔州路轉運副使。
十五日,秘書丞、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兼編修條例章惇賜對,命充集賢校理。
八月三日,著作佐郎、同提舉秦州西路 蕃部及市易等公事王韶為太子中允、秘閣校理。
六日,光祿寺丞、知開封府陽武縣崔公度上《熙甯稽古一法百利論》,賜對,命為崇文院校書、編修三司令式删定官。
六年九月,充館閣校勘。
十月二十一日,武昌軍節度推官王安國以翰林學士韓維等薦,诏充崇文院校書。
六年十一月,為著作佐郎,充秘閣校理。
五年二月十一日,著作佐郎王安禮賜對,命充崇文院校書。
九月八日,光祿寺丞黃履為館閣校勘。
十月十八日,太常丞鄧潤甫充集賢校理、直舍人院、同知審官東院。
七年二月六日,秘書丞、崇文院校書王安禮為館閣校勘。
三月十六日,知虔州、都官員外郎劉彜直史館、知桂州。
十七日,太子中允、檢詳樞密院兵房文字黎侁充館閣校勘。
五月八日,河州通判、秘書丞鮮于中師以河州平,命為祠部員外郎,充集賢校理。
十一日,湖北轉運使孫構為太常少卿,充集賢殿修撰。
十二日,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裡行蔡确直集賢院、權發遣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
二十八日,大理寺丞、國子監直講沈季長為太子中允,充崇政殿說書。
太子中允、館閣校勘呂升卿充崇政殿說書。
六月二十一日,睦州軍事推官、禮房習學公事葉适為光祿寺丞、館閣校勘、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
二十八日,太子中允、權監察禦史裡行丁執禮充館閣校勘。
七月三日,權發遣淮南 東路轉運副使、太子中允俞充充集賢校理。
六日,大理寺丞韓宗古賜對,命為館閣校勘。
十月二十八日,太常博士、魏王宮教授虞太熙賜對,命充崇文院校書。
九年十一月,充館閣校勘。
八年正月二十四日,鎮南軍節度推官、中書戶房習學公事徐禧賜對,命為太子中允、館閣校勘、權監察禦史裡行。
四月二十五日,皇城使、忠州刺史、廣西钤轄石鑒自陳乞複文資,诏換衛尉少卿、直昭文館。
閏四月十二日,橫海軍節度推官練亨甫、太原府法曹參軍範镗賜對,并命充崇文院校書、習學公事,亨甫戶房,镗刑房。
九年十月,亨甫罷黜。
十年四月,镗充館閣校勘。
八月十四日,诏韓琦子忠彥,候服阕,除直龍圖閣。
二十三日,太子中允、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張谔直舍人院,檢正五房公事。
十月六〔日〕,颍州進士常立為天平軍節度推官、充崇文院校書。
十二日,右谏議大夫賈昌衡充集賢殿修撰、知河南府。
十一月二十九日,著作佐郎王仲修賜對,命充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
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秘書監高賦充集賢院學士。
十年四月三日,撫州司戶參軍、太常寺主簿兼禮院檢詳文字黃君俞命充崇文院校書。
以樞密直學士陳襄等薦也。
五月十九日,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裡行蔡承禧充集賢校理、權發遣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
六月二十五日,太子中允、樞密 院檢詳戶房文字趙君錫充秘閣校理、知大宗正丞事。
八月一日,舒州團練推官蔡京賜對,命為崇文院校書、中書禮房習學公事。
十月二十六日,金部員外郎呂嘉問為司封員外郎、直昭文館、知江甯府。
元豊元年閏正月一日,權發遣三司戶部使、尚書兵部郎中陳安石為集賢殿修撰。
六日,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劉奉世直史館,為國史院編修官。
四月二十三日,〔三〕司鹽鐵副使、尚書工部郎中李複圭為集賢殿修撰、知滄州。
二十八日,秘書丞、崇文院校書範育直集賢院。
以上批:「育數受命案事,能以直道自持,不為黨勢回屈,而擿發奸慝,多得隐伏情狀。
且今士人方以養私庇奸罔上為俗,如育者賞豈宜緩」故有是命。
五月九日,大理寺丞、館閣校勘曾肇為集賢校理。
六月四日,同知太常禮院、太常丞、館閣校勘劉摯為集賢校理。
九月十一日,大理寺丞、館閣校勘韓宗古為集賢校理。
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大理評事元耆甯為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
以上批「參知政事元绛子耆甯,訪于士人,多其孝謹。
觀所為文,頗亦典贍」故也。
三月一日,權監察禦史裡行舒亶為集賢校理。
以上批「亶優于辭學,詳于吏治,自丞屬憲府,能以先後左右朝廷政事為己職責」故也。
四月二十三日,真州軍事推官、崇文殿校書黃君俞為館閣校勘。
六月十六日,光祿寺丞陸佃為集賢校理。
上 批「(伸)[佃]資性敏明,學術贍博」,故擢之。
八月五日,大理評事、崇文院校書、權檢正中書戶房公事蔡京為太子中允、館閣校勘。
二十一日,權江淮等路發運副使、尚書刑部員外郎盧秉加集賢殿修撰。
二十七日,修定《說文》兼知太常禮院、太子中允王子韶為集賢校理。
十月四日,詳定郊廟禮文朝會儀注所檢讨文字、秘書省著作佐郎何洵直為秘閣校理。
上批「洵直資性超敏,強記多聞」,故擢之。
十一月十八日,河東路轉運判官、通直郎蔡熚直龍圖閣、知秦州。
三年二月十一日,秘書丞、崇文院校書王仲修為館閣校勘。
二十五日,太子中允張商英為館閣校勘、權發遣司農寺丞。
八月五日,太子中允、檢正中書禮房公事王震為館閣校勘。
九月十一日,太子中允、館閣校勘、權監察禦史裡行何正臣直集賢院兼侍禦史知雜事。
十一月十八日
至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京西轉運使、刑部郎中陳宗古直史館,再任。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翰林學士、群牧使楊偉等言:判官、殿中丞王安石文行推高,乞除職名供職。
中書門下檢會王安石累有旨召試,本人不願。
诏特充集賢校理,安石固辭不拜。
八月十四日,翰林學士承旨孫抃等言:大理評事韓維,欲望差充檢讨。
诏充史館檢讨。
十 二月二十二日,侍禦史梁蒨為刑部員外郎、直史館、知襄州。
嘉佑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光祿卿呂居簡為右谏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梓州。
三年九月十五日,起居舍人毋湜直史館,充兩浙轉運使。
四年五月十九日,中書門下言:三司度支判官、祠部員外郎王安石,累除館職,并辭未受,(未)今取旨。
诏與直集賢院。
六月七日,太常博士陳洙、太子中允王陶、大理評事趙彥若、杭州于潛縣令孫洙并充館閣編校書籍。
編校自是始置。
須供職二年,即奏取旨後,皆充館閣校勘。
七月九日,屯田員外郎、知渠州(襲)[龔]鼎臣編校史館書籍。
八月十八日,國子博士傅卞編校集賢院書籍,仍候天章閣侍講有阙差充。
八年五月十五日,都官郎中編校昭文館書籍孟恂、秘書丞編校秘閣書籍孫思恭并充秘閣校理,大理評事編校昭文館書籍趙彥若、杭州于潛縣令編校秘閣書籍孫洙并充館閣校勘。
九月十八日,殿中丞、編校集賢院書籍錢藻充秘閣校理,太平州司法參軍、編校史館書籍曾鞏充館〔閣〕校勘,太常博士、知越州諸暨縣丁寶臣編校秘閣書籍。
治平三年五月,寶臣充秘閣校理。
英宗治平元年九月二十二日,屯田員外郎周孟陽直秘閣、同知太常禮院。
二年正月九日,編排中書諸房文字、屯田員外郎王廣淵直集賢院。
二十四日,皇子位翊善邵亢直史館兼判司農寺。
二 月二十八日,侍禦史知雜龔鼎臣充集賢殿修撰、知應天府。
五月十一日,右谏議大夫孫長卿兼集賢院學士,充河東轉運使。
九月二十五日,宣州泾縣主簿林希編校集賢院書籍,揚州司理參軍沈括編校昭文館書籍。
括熙甯元年八月,希三年五月,并充館閣校勘。
十二月十五日,陝西轉運副使、司封員外郎蔡挺為工部郎中、直龍圖閣、權知慶州。
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太常少卿齊恢直昭文館,充颍王府翊善。
八月十三日,秘書少監王綽為殿中監、直龍圖閣。
十月五日,河北轉運使沈立充集賢殿修撰、知滄州。
十一月三日,知徐州、光祿卿李士先直昭文館、知荊南府。
以上《國朝會要》。
治平四年四月五日,神宗已即位,末改元。
度支郎中、知兖州李師中直史館、知鳳翔府。
七月十九日,著作佐郎、充三司檢法官呂惠卿編校集賢院書籍,試秘書省校書郎、知睦州壽昌縣梁焘編校秘閣書籍。
焘熙甯二年二月充館閣校勘。
神宗熙甯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度支郎中、知桂州張田為太常少卿、直龍圖閣、知廣州。
五月二十五日,江南西路轉運使、光祿卿程師孟直昭文館、知福州。
六月二十五日,權河北轉運使、兵部員外郎張(間)〔問〕直史館、知澶州。
九月二十九日,大理寺丞、編校秘閣書籍顧臨充館閣校勘。
十一月二十五日,廣南東路轉運使、司勳郎中王靖為太常少卿、直 昭文館、知廣州,皇城使、端州刺史、知冀州潘夙改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桂州。
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知滄州、工部郎中李壽朋直史館。
翰林學士司馬光河北相度河事回,薦壽朋經地震完葺有勞,故有是命。
四月八日,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範純仁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
七月十四日,成都府路轉運使、工部郎中李複圭直龍圖閣、權知慶州。
九月十一日,禦史中丞呂公着言:「伏見秘書省著作佐郎張載,為學得修身事君之大要,久在陝西,一方士人以為師表。
前河南府永安縣主簿邢恕剛毅不撓,勇于為善,學術操守,實賈誼、馬周之流。
伏望特賜裁擇,或召對以觀其才,或置之館閣,以待任使。
」诏令閣門引對。
既對,并特命為崇文院校書。
校書自是始置,有诏須供職二年,奏取旨。
是後非以故罷黜者,皆充館閣校勘。
十一月一日,著作佐郎呂惠卿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尋充集賢校理。
三年五月十七日,兵部郎中張師顔充集賢殿修撰、河北轉運使。
二十四日,工部郎中沈起直舍人院。
六月十七日,兵部郎中、同知審官西院韓缜直舍人院。
二十一日,兵部郎中、同知審官西院韓缜充集賢殿修撰。
缜辭直院,故複有是命。
七月十一日,三司鹽鐵使、工部郎中沈起為集賢殿修撰、權陝西都轉運使。
二十五日,前陝州陝縣令範育為光祿寺丞、崇文院校書。
以育嘗召對 言事及看詳轉運文字稱旨故也。
九月四日,禮部郎中、權三司副使張(間)[問]充集賢殿修撰、河東轉運使。
六日,著作佐郎曾布賜對,命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
布固辭,改充集賢校理。
二十七日,比部員外郎曾孝寬以父公亮罷相恩,命充秘閣校理。
十月六日,職方員外郎、通判甯州鄧绾上書陳利便,賜對,命充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孔目房公事。
十一月二十五日,著作佐郎、編修中書條例張琥充集〔賢〕校理。
十二月二十三日,太子中允李定賜對,命為崇政殿說書。
定固辭,改充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
四年正月九日,工部郎中兼侍禦史知雜事謝景溫直史館兼侍讀。
景溫固辭兼侍讀,出知鄧州。
二十五日,著作佐郎朱明之賜對,命為崇政殿說書。
明之固辭,改充崇文院校書、删定令式。
六年二月,充館閣校勘。
四月十九日,試将作監主簿常秩賜對,命為右正言、直集賢院、管勾國子監公事。
秩,颍上人,經明行修,恬退自守。
嘉佑中,近臣數論薦之。
後召見亦不至,至是上特起之。
七月八日,權夔州路轉運使、尚書屯田郎中孫構為司封郎中、直昭文館、夔州路轉運使,落「權」字。
權夔州路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張诜為司封郎中、直集賢院、權夔州路轉運副使。
十五日,秘書丞、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兼編修條例章惇賜對,命充集賢校理。
八月三日,著作佐郎、同提舉秦州西路 蕃部及市易等公事王韶為太子中允、秘閣校理。
六日,光祿寺丞、知開封府陽武縣崔公度上《熙甯稽古一法百利論》,賜對,命為崇文院校書、編修三司令式删定官。
六年九月,充館閣校勘。
十月二十一日,武昌軍節度推官王安國以翰林學士韓維等薦,诏充崇文院校書。
六年十一月,為著作佐郎,充秘閣校理。
五年二月十一日,著作佐郎王安禮賜對,命充崇文院校書。
九月八日,光祿寺丞黃履為館閣校勘。
十月十八日,太常丞鄧潤甫充集賢校理、直舍人院、同知審官東院。
七年二月六日,秘書丞、崇文院校書王安禮為館閣校勘。
三月十六日,知虔州、都官員外郎劉彜直史館、知桂州。
十七日,太子中允、檢詳樞密院兵房文字黎侁充館閣校勘。
五月八日,河州通判、秘書丞鮮于中師以河州平,命為祠部員外郎,充集賢校理。
十一日,湖北轉運使孫構為太常少卿,充集賢殿修撰。
十二日,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裡行蔡确直集賢院、權發遣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
二十八日,大理寺丞、國子監直講沈季長為太子中允,充崇政殿說書。
太子中允、館閣校勘呂升卿充崇政殿說書。
六月二十一日,睦州軍事推官、禮房習學公事葉适為光祿寺丞、館閣校勘、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
二十八日,太子中允、權監察禦史裡行丁執禮充館閣校勘。
七月三日,權發遣淮南 東路轉運副使、太子中允俞充充集賢校理。
六日,大理寺丞韓宗古賜對,命為館閣校勘。
十月二十八日,太常博士、魏王宮教授虞太熙賜對,命充崇文院校書。
九年十一月,充館閣校勘。
八年正月二十四日,鎮南軍節度推官、中書戶房習學公事徐禧賜對,命為太子中允、館閣校勘、權監察禦史裡行。
四月二十五日,皇城使、忠州刺史、廣西钤轄石鑒自陳乞複文資,诏換衛尉少卿、直昭文館。
閏四月十二日,橫海軍節度推官練亨甫、太原府法曹參軍範镗賜對,并命充崇文院校書、習學公事,亨甫戶房,镗刑房。
九年十月,亨甫罷黜。
十年四月,镗充館閣校勘。
八月十四日,诏韓琦子忠彥,候服阕,除直龍圖閣。
二十三日,太子中允、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張谔直舍人院,檢正五房公事。
十月六〔日〕,颍州進士常立為天平軍節度推官、充崇文院校書。
十二日,右谏議大夫賈昌衡充集賢殿修撰、知河南府。
十一月二十九日,著作佐郎王仲修賜對,命充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
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秘書監高賦充集賢院學士。
十年四月三日,撫州司戶參軍、太常寺主簿兼禮院檢詳文字黃君俞命充崇文院校書。
以樞密直學士陳襄等薦也。
五月十九日,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裡行蔡承禧充集賢校理、權發遣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
六月二十五日,太子中允、樞密 院檢詳戶房文字趙君錫充秘閣校理、知大宗正丞事。
八月一日,舒州團練推官蔡京賜對,命為崇文院校書、中書禮房習學公事。
十月二十六日,金部員外郎呂嘉問為司封員外郎、直昭文館、知江甯府。
元豊元年閏正月一日,權發遣三司戶部使、尚書兵部郎中陳安石為集賢殿修撰。
六日,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劉奉世直史館,為國史院編修官。
四月二十三日,〔三〕司鹽鐵副使、尚書工部郎中李複圭為集賢殿修撰、知滄州。
二十八日,秘書丞、崇文院校書範育直集賢院。
以上批:「育數受命案事,能以直道自持,不為黨勢回屈,而擿發奸慝,多得隐伏情狀。
且今士人方以養私庇奸罔上為俗,如育者賞豈宜緩」故有是命。
五月九日,大理寺丞、館閣校勘曾肇為集賢校理。
六月四日,同知太常禮院、太常丞、館閣校勘劉摯為集賢校理。
九月十一日,大理寺丞、館閣校勘韓宗古為集賢校理。
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大理評事元耆甯為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
以上批「參知政事元绛子耆甯,訪于士人,多其孝謹。
觀所為文,頗亦典贍」故也。
三月一日,權監察禦史裡行舒亶為集賢校理。
以上批「亶優于辭學,詳于吏治,自丞屬憲府,能以先後左右朝廷政事為己職責」故也。
四月二十三日,真州軍事推官、崇文殿校書黃君俞為館閣校勘。
六月十六日,光祿寺丞陸佃為集賢校理。
上 批「(伸)[佃]資性敏明,學術贍博」,故擢之。
八月五日,大理評事、崇文院校書、權檢正中書戶房公事蔡京為太子中允、館閣校勘。
二十一日,權江淮等路發運副使、尚書刑部員外郎盧秉加集賢殿修撰。
二十七日,修定《說文》兼知太常禮院、太子中允王子韶為集賢校理。
十月四日,詳定郊廟禮文朝會儀注所檢讨文字、秘書省著作佐郎何洵直為秘閣校理。
上批「洵直資性超敏,強記多聞」,故擢之。
十一月十八日,河東路轉運判官、通直郎蔡熚直龍圖閣、知秦州。
三年二月十一日,秘書丞、崇文院校書王仲修為館閣校勘。
二十五日,太子中允張商英為館閣校勘、權發遣司農寺丞。
八月五日,太子中允、檢正中書禮房公事王震為館閣校勘。
九月十一日,太子中允、館閣校勘、權監察禦史裡行何正臣直集賢院兼侍禦史知雜事。
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