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一八

關燈
彥樁補承節郎,餘并補承信郎,趙彥大二等五人展二年出官。

    宰臣洪适等奏:「前舉試者七百餘人,榜首補承節郎。

    (令)[今]試人數不多,然為榜首者乃前舉丁憂,今方就試,即非已黜再試之人。

    」上曰:「前舉未試,可依例補官。

    」适等又言:「前舉黜落人,續降指揮,年四十亦推恩承信郎,仍展二年到部。

    今舉取聖裁。

    」上曰:「前此一時指揮,今豈得援例。

    」 四月二十五日,上禦集英殿唱名,取應宗子師份以下三人,特補保義郎,汝舟以下三十六人,特補承節郎。

     十一月二十六日,禮部言:「無官宗子趙岩夫、南夫、善欽,于紹興三十二年請成都府路轉運司取應文解,未曾到省,乞依赦文推恩,年皆十六以下,慮赴試假名傳義,冒濫不實。

    今措置無官宗子赦前取應合格未曾到省之人,依已赴省試下赦前委年及二十五歲,方與補官。

    」從之。

     五年 正月十二日,量試宗子彥輔、緻夫、彥京等言:「昨該覃恩,量試不中,準指揮許再一試,以憂制未赴。

    竊見五州該恩士人,今已還試,乞許還赴量試施行。

    」禮部勘會,更許附今舉一試。

    後舉再有仿此之人,下諸州軍無得保明申發,本部亦不受詞。

    從之。

     二十六日,禮部貢院言:「引試有官鎖應宗子七十三人,一名《春秋》,一名《詩》。

    無官應舉宗子五十五人,一名《周禮》,一名《禮記》,一名《易》,各系孤經,欲依公精考。

    如文優合格,前期具真草卷繳尚書省取栽;即不合格,徑從本院黜落。

    後更有無官取應孤經之人,乞依此施行。

    」從之。

     三月七日,禮部言:「量試宗子經隔兩舉止有八人,即無黜落,第一名難依前旨補承節郎。

    欲将今舉合格公俣、伯逵、伯康、升之、彥輔、緻夫、師邈、彥楫八人,并補承信郎。

    」從之。

     二十一日,上禦集英殿唱名,取應宗子善寬以下三人特補保義郎,彥侃以下三十五人并特補承節郎。

     七年正月二十五日,賜進士出身、成忠郎趙師恺言:「登極赦書,宗室曾經鎖試兩得解,許赴殿試。

    臣幸預兩請文解,附木待問榜,準賜進士出身。

    伏見祖宗以來格法,應宗室武臣因應舉換授,并于元官上先轉兩官,然後改換文質。

    于去年陳乞改換,吏部謂臣已用恩例免省,不許又行轉官。

    竊詳同榜免省宗子趙善洙等二十餘人,與臣事體實同,已皆用恩赦轉官換授。

    伏望與臣于見官上轉兩官換授 施行。

    」诏特與轉官上換授文資。

     八年四月二日,上禦集英殿唱名,取應宗子知夫以下三人特補保義郎,公茂以下三十八人特補承節郎。

     五月六日,權尚書吏部侍郎韓元吉言:「應舉宗子趙師烜幹道八年四月黃定榜賜進士及第第一甲十六名,依條合注教授。

    昨經吏部自言,緣有紹興三十二年七月之制不許。

    竊詳殿試第一甲,依格合注教官,即與其它宗室有出身事體合稍優。

    别乞以宗室及第一甲應格之人,許集注教官差遣,餘不許除注。

    」從之。

    紹興三十二年七月初二日「初二日」下疑有脫文。

    ,不行。

    以上《幹道會要》。

    前三書無此門。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效士 效士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六月二日,诏:「進士陳獻邊事利便,内有可采及有自河北、京東遠赴行在之人,理宜優恤,并收充效士。

    每月各支錢一十貫、米一石,令樞密院檢詳官置籍總轄,以便差使。

    」 六年十二月十八日,诏:「應今行在所及行宮樞密院、都督府效士,并令附來年春選人類試所就試時務策一道,分優、平兩等考校,具合格姓名申尚書省。

    其試中優等人,再令學士院召試,以時務、文理優異者取旨推恩。

    」 七年五月二十三日,行宮吏部言行宮:疑為「行在」之誤。

    :「類試所考校到效士,合格人陳壽昌等在優平等計一十人,不合格人計四十三人。

    」诏:「試中優等人,依已降指揮。

    平等人與免将來文解一次,如已系免解人,與永免文解;已系永免人,即此比附優等推恩。

    不預等人,令吏部 支賜束帛,各從其便。

    」 十年七月二十九日,诏前東京留守司效士夏穎達、孫定、張漢、呂彌文、李光朝并與免文解一次,差充諸州效士。

    」自東京脫身來歸故也。

     八月十一日,(紹)[诏]前東京留守司效士林雲與免文解一次,差充江州效士。

    自東京脫身來歸故也。

    以上《中興會要》。

    餘無此門。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百篇國朝不設此科,來應者即命試。

     百篇國朝不設此科,來應者即命試。

     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應百篇趙國昌始自陳求試,帝禦便殿,親出五言四句詩為題雲:「松風雪月天,花竹雲鶴煙。

    詩酒春池雨,山僧道柳泉。

    」凡二十字,為五篇,篇率四韻。

    國昌至晚僅成數十首,皆無可取。

    帝欲激勸後學,故特賜及第。

    仍诏今後應此科者,約此題為式。

     呂原明《雜記》:自唐來有應百篇舉者,每詩一篇二韻,但日力能辦,即中選。

    太宗時,總為二題以試之,曰:「夫子七十二賢,賢賢何德;光武二十八将,将将何功。

    」皆不能措辭,遂廢此科。

     真宗景德三年八月十七日,召應百篇太子右贊善大夫張化基赴中書試百題,至日晡僅成六十五篇,罷之。

    以上《國朝會要》。

    後三書無此門。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童子試四歲五歲 童子試 四歲五歲 【續宋會要】 林公洽四歲,誦六經、《語》、《孟》、《孝經》、禦制史贊詩賦碑銘等凡十種。

     林公潤四歲,誦《易》、《書》、《詩》、三禮篇名、《論語》、《孝經》、《春秋》、禦制贊記詩賦、《孫子》、曆代名賢傳及雜文,排諸葛武侯方圖陣凡二十一種,能開弓發箭。

     【續宋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童子試六歲 六歲 林公滋六歲,誦《詩》、《書》、《易》、《周禮》《禮記》篇名、《春秋》隐桓莊闵僖文六公、《論語》、《孝經》、禦制贊跋詩賦及雜文,講《書》、《禮記》、《論》、《孟》、《孝經》大義,畫卦、切韻,凡三十五種。

     【續宋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童子試七歲 七歲 何緻遠七歲,誦六經、《語》、《孟》、《孝經》、《孫子》、《吳子》、禦制詩論,畫卦《太玄》潛虛圖,揲《大衍》、《太玄》潛虛數,排八陣圖,推河圖(落)[洛]書數,能寫大字,開弓發箭,凡四十九種。

     黃樞七歲,誦六經、語、孟,凡八種。

     杜元定七歲,背誦六經、《語》、《孟》、《孝經》。

     【續宋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童子試八歲九歲十歲 八歲九歲十歲 林公汪九歲,誦《尚書》、《毛詩》、《周易》、《周禮》、《禮記》、《春秋》、《語》、《孟》、《孝經》,凡九種。

     鄭台孫九歲,誦《尚書》、《周易》、《毛詩》、《周禮》、《禮記》、《春秋》、《語》、《孟》凡八種。

     詹應韶九歲,全誦九經。

     【續宋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童子試十一歲 十一歲 畢應孫十一歲,背誦六經、《語》、《孟》。

     【續宋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童子試五歲 五歲 趙斌五歲,誦《易》、《書》、《詩》、《周禮》、《語》、《孟》、《孝經》、《禮記》篇名、禦制贊序、諸家雜文,凡二十二種。

     羅鈞五歲,誦六經、《語》、《孟》、《孝經》、禦制詩賦、畫卦、切韻、書字凡二十種。

     林公澤五歲,誦《詩》、《書》、《易》、《周禮》、子書篇名、《春秋左傳序》、《孟子》、《孝經》、禦制贊跋記詩賦及雜文,又通《孝經》大義,畫卦、書字、切韻,凡四十一種。

     【續宋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童子試八歲 八歲 張粲八歲,背誦六經、《語》、《孟》、《孝經》及講說《語》、《孟》、《尚書》大義。

     葉行之八歲,誦《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春秋》、《語》、《孟》、《孝經》,凡九種。

     林岊八歲,誦六經、《語》、《孟》、《孝經》、禦制詩贊,能解《毛詩》全義及開弓發箭,凡二十種。

     【續宋會要】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八童子試十歲 十歲 盧端夫十 歲,全誦六經、 《語》、《孟》及講說《春秋》、《論語》、《孟子》、《孝經》。

     林梅十歲,試《春秋》義三道,終場合格。

    挑試九經,講說《春秋》。

     胡仲龍十歲,皆誦六經。

     郭本誠(本)[十]歲,背誦九經及講說《尚書》大義。

     卞十歲,誦《毛詩》、《尚書》、《周易》、《周禮》、《禮記》、《春秋》、《論》、《孟》凡八種。

     包時習十歲,背誦九經,講說《論語》、《孟子梁惠王》上下篇。

     選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