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一一
關燈
小
中
大
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等科
皇佑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命觀文殿學士丁度、知制诰稽穎、李絢、直龍圖閣王洙就秘閣考試制科。
度等上吳奎論六首。
《損益弗違之吉孰先》、《教詩以六德為本》、《三有俊克即俊》、《因神以明道》、《韓延壽楊阜人不忍欺優劣》、《聖人文質論》。
八月二十日,上封者言:「伏見國家每設制科,以收賢材。
中選之後,多至大用,以此知不獨取于刀筆,蓋将觀其器能也。
舊制秘閣先試六論,合格者然後禦試策一道。
先論者蓋欲探其博學,後策者又欲觀其才用。
近來禦前所試策題,其中多問典籍名數及細碎經義,乃是又重欲探其博學,竟不能〔不〕觀其才用天頭原批:「『不』字疑誤。
」據删。
,豈朝廷求賢之意耶欲乞将來禦試策題中,止令問事關治亂、體系安危、用之則明昌、舍之則微弱、往古之已試、當今之可行者十餘條,限三千字已上成。
所對人若文理優長,識慮深遠,其言真可行于世,其論果有補于時者,即為優等;若是文意平常,例無可采者,即為末等。
量與恩澤。
所有名數及細碎經義,更不詳問。
如此則不為空言,可得實效。
」诏撰策題官先問治亂安危大體,其餘所問經史名數自依舊制。
十四日,帝禦崇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殿中丞吳奎。
制策曰:「朕祗畏天明,以臨萬。
陟降在上,日監在茲。
至 于禮樂政教,刑辟威獄,罔弗是憲。
以起大治,故親策俊良,及此而六,宜謂得人之盛,無媿古先。
且欲詢變化之道而知神之所為,求述作之原而察聖明之所本,燭理于昧,圖危于安。
子大夫窮天人之端,識治亂之兆,其恭聽朕命,着之敷言。
《書》曰:『在知人,在安民,能哲而惠,惟帝其難。
』朕惟取群材以班庶職,而才有未叙,職有未修,何也愛育兆民,若視赤子,賦不加重而人已匮,役不奪時而衆已困,裒薄益厚,貧富不均,何也《記》曰:『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朕天之秩,寅庸五禮,因民之和,考正大樂,未有露泉象物之感,何也慎令詳刑,允于出納,無有師保,如承祭祀,尚乖有恥且格之應,何也向若大河決溢,水不順道,較财僝力,将議堙補,而年谷不登,人用流轉。
軍師屯防無事而厚費不給,奸宄盜寇有時而竊發弗禁,求之彜倫,其咎安在彼劉毅損難之議,唐官善最之目,周人荒政之數,管氏版法之經,禮樂所損益者孰知,刑罰世輕重于何代東漢而上,塞河之術安從西魏以先,為兵之制奚見酌古之利,屬今之宜,别白以言,無悼患害。
」奎策考入第四等,诏以為太常博士、通判陳州。
五年八月初三日,命觀文殿學士高若讷、王舉正、端明殿學士楊察、直史館專詢就秘閣考試制科專詢:「專」字疑誤。
或為唐詢。
。
若讷等上趙彥若論六首。
《哲人惟刑》、《貸以國服息》、《五官為上公》、《舜明庶物》、《治天下審所尚》、《施孟梁年易學如何論》。
十五日,帝禦崇政殿策試賢良方正 能直言極谏太常寺太祝趙彥若。
制策曰:「蓋聞治古之隆,民風淳,王道易,心通誠孚而天下之理得,是以六氣順,三光明,祲厲屏,厘祥臻,靈豫安,諸産茂嘉,朕甚慕焉。
後世寖薄,智僞日滋,為君者難,習俗多弊,故善氣罕應而陰陽和。
朕承祖宗之休,執天地之政,深惟大器至重,大麓至敏,寅威兢業,罔敢暇豫。
所懼明有未燭,道有未昭,天時舛宜,民業重困,故間歲下诏,舉達學絕才之士,以直言補阙。
子大夫懷業優博,盛年為舉首,期有以荅揚精微,闡論朕志。
夫王者之道,有統有運,有文有質,曆世之序,或悠或促,豈所遭之時不同,抑所尚之術有異者邪五帝敻遠,弗可得詳。
三代綿永,其規足術。
二漢以降,七制為美。
暨鼎列南北,光靈不競,陵夷至于唐室,貞觀、開元之主,接轸于二百年間,大盜三發,不絕如線。
五季之末,極窮而複。
皇天眷我烈祖之丕命,二聖繼武,重光協華。
肆朕繼承,彌越三紀,未嘗一喜怒以賤刑賞,一奢欲而耗财用,一偏聽以咈谏诤,一力役以奪民務,虛心至懷,率蹈公路,蓋欲大先猷而恢帝步也。
何則比年以來,星躔爽行,蠻夷驟聳;烈風迅雷,間成驚暴;河流坤載,頃常震溢;蟊旱作沴,風俗寖漓居位者或拱嘿以養名,懷道者或隐身而遜志,人力尚屈,王澤未流,夙宵浩然,若涉淵水。
今欲遠鑒列古興壞之本,近迹當世得失之宜,上求天端,消複變眚,下革時弊,化行忠厚,使 大臣亮而小臣力,仁惠浃而氓細纾。
嗚呼,何道而臻此邪子大夫其詳之着之,茂之明之,副朕觀覽。
又,王政之急在知人,在齊俗,在務本,在阜财,經之以文物,輔之以武事,而治具備矣。
然而碔砆類玉,蕭糧亂穑,能哲而惠,惟帝攸歎。
侈縱犯上,貧富正等,流弊日久,于變甚難。
四人之生,常屈于倚耒之士;九歲之蓄,未逮于三登之年。
伊欲任忠而判邪,敦風而軌俗。
因财理以辨人物,則九偏七似,或盧于大煩;尚法制以正上下,則六柄四位,未知其安執。
稽任地授田之職以限農畝,可适于今乎設平準均輸之令以禦物貨,果便于世乎仲舒之明情性,賈誼之言國體,于道孰粹管氏之陳七法,荀卿之條六術,論兵誰至商因夏禮,所因者何文漢雜霸道,所雜者何迹至于今世之務最切者何事前朝之政可循者何規既往之失,孰者宜懲将然之虞,奚者宜備子大夫其悉意極慮,正辭以陳。
興自朕懷,毋憫有司。
」彥若策考不入等而罷。
嘉佑二年六月十九日,诏曰:「國家之所以為國者以有士也,豈有挾其所取之路,而輕其所付與哉!士之所以為士者以有道藝行誼也,豈可不自重愛而颛于進取哉。
古先帝王之于士,審于所求而裕于所用。
《詩》雲『翹翹錯薪,言刈其楚』,審于其所求也;『濟濟多士,文王以甯』,裕于其所用也。
朕承祖宗之休,思與天下之士偕之至治,故設賢良而下凡九科,其取之豈一路哉。
每 一诏下,而應書者不過數十人,中選者才一二,豈有司課試之未精而或有遺逸邪抑士不自勵以自取棄邪此皆非朕之所以待天下士之意也。
自今太常博士而下充台、省、閣職及提點刑獄以上差使選人,不限有無考第,并草澤人,并聽待制以上奏舉,即不得自陳。
内草澤人并許本路轉運使采察文行,保明奏舉。
如程文荒淺,中選才行不如所舉,并坐舉者。
有司務精考校,以廣搜羅,毋緻遺逸。
其初中選所推恩命,别加裁定,厥後須視才行能否差次進用,不得更援舊比,無名超擢,餘從舊制。
布告中外,明谕朕指。
」先是以制科得人數少,诏兩制詳議。
及孫暨等上議,乃降是诏。
八月七日,命三司使張方平、龍圖閣直學士陳升之、知制诰吳奎、直秘閣王疇就秘閣考試制舉科。
方平等上王彰、夏噩論各六首。
《設卦以盡情僞》、《德者性之端》、《作稽中德》、《君子知微知顯》、《周寔助法》、《兩漢儒林治經孰深論》。
十九日,帝禦崇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秘書丞王彰、材識兼茂明于體用明州觀察推官夏噩。
制策曰:「朕缵祖宗之洪業,撫區夏之重器。
臨政思治,于茲三紀,何嘗不中夕惕厲,昧旦丕顯,延訪茂士,詢求谠言,冀臻治平,以垂久大。
子大夫覢然充賦,鹹造在庭,得不欲摅發智蘊,開沃朕心邪方今庶務小康,至化猶;兵戎雖戢,饋饷頗勞;學校雖興,禮讓殊鮮;官冗而浮食者衆,民疲而失職者多;陰陽爽和,眚沴間作;經渎弛于常道,淫雨溢于舊防;賦調尚繁,昏墊靡息。
豈朕明 有未燭,德有未孚緻咎之來,在予為懼。
自昔繼體守文之君,承前聖之烈,(籍)[藉]累世之資,緻圄空之隆,騰頌聲之美。
惟建武中興,極修文德,貞觀特起,驟緻太平。
豈天時之協符,将人事之胥濟。
功業遲疾,奚其不同側席求懷,望古盈愧。
夫聖王之制世也,必本仁義之統帥,道德之說,飾以儒雅。
頒其教令,尋孝宣之治;尚于刑名,迹顯宗之政;本于理法,當二後之際。
信賞必罰,刑清國富,鳳凰屢下于郡國,神雀比集于京師,緻茲美祥,繄何然哉今公卿大夫與朕總萬略,美風俗,而吏治未甚淳,民德未甚厚,豪右踰制,奸猾冒禁。
以至守宰之任,循良罕聞,廚傳侈于使客,繇役迫于下貧,始有愁歎之聲,未弭堙之氣。
豈躬化之弗類,而圖治之匪章欤昔晁錯舉于賢良,公孫對以文學,深陳政道,并先術數。
仲父治國之器,内史诏王之柄,鹹垂格訓,當安設施至于《春秋》之稱一元,《洪範》之推九類,何行而正其本,何施而建其極子大夫習先聖之術,熟當世之務,識古今王事之體,究天人精祲之原,思所以蕩饑緻祥,革弊興利。
受冊應問,鹹以正對,毋諱有司,稱朕詳延之指焉。
」噩策考入第四等,彰不入等。
诏噩為光祿寺丞。
噩既磨勘,自當改著作佐郎,又對策第四等,宰相富弼以親嫌而裁之。
三年閏十月十二日,诏:「自今制科入三等、進士第一人及第,并除大理(事)評事、簽書兩使幕職官廳公事,或知縣代還升 通判,再任滿與試館職;制科入第四等、進士第二(等)第三(等)人,并除兩使幕職官,代還改次等京官,送審官院;制科入四等次、進士第四第五人,并除試銜知縣,任滿送流内铨,與兩使職官。
廳人比類取旨。
」 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命翰林學士吳奎、權禦史中丞韓绛、知制诰範鎮、起居舍人知谏院範師道就秘閣考試制科。
奎等上陳舜俞、錢藻、汪輔之論各六首。
《萃緻考飨》、《魚麗廢則法度缺》、《漢制因時之宜》、《陶叙九德》、《君子所養》、《徐有功比幹張論》天頭原批:「『張』字疑誤。
」。
八月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試材識兼茂明于體用明州觀察推官陳舜俞、賢良方正直言極谏宣州旌德縣尉錢藻、汪輔之。
制策曰:「朕承先聖大業,守天下重器,兢兢萬務,旰而後食。
進見公卿師尹,與圖試事,複延方正、茂異之材,以咨治道,思欲跻時于仁壽,昭前之光明。
三紀于茲,策問者八矣。
子大夫覢然來思,造庭待對,必有奇論,進當虛(侍)[伫]伫:原作「侍」。
天頭原批:「『侍』,疑『伫』。
」據改。
。
夫天地之道,帝王之功,豈非久而成哉。
今朕志治而未洽,躬化而未孚,飾禮而教未馴,制樂而功未章,法用中典而刑辟未措,賦從薄斂而頌聲未作,山澤畢入而倉府未充,邊塞既甯而轉饷未息,災害或作,盜賊間興,必世而後仁,将非妄欤重以承五代之交喪,曆百年之全盛,官制殊駁,吏員大溢,文昌之職不遷于中台,京師之官猶莅于外任,必也正名重于改作。
伊欲用夏之忠,營救時弊,可條其施設;參漢之制,斥去霸道,試陳其用舍。
省方之禮廢,将受 郡國之計,以勸其風俗,何以使人知恥格而俗識廉讓底績之法弛,将書内外之考,以課文武,何以使吏稱其職而官宿其業北方厚戍,欲收三品之更以贍屯衛,得無有加賦之譏乎南徼屢警,欲按五管之略以經蠻夷,得無有留兵之費乎書法不隐,《春秋》所諱有四;議事以制,甫刑其罰且千。
申、韓之原道家,理将安在遷、固之贊循吏,義有不同。
災害消複之原,水旱變正之術,《洪範》之禦六沴,《皇極》之斂五福,馴緻之宜,必有其要。
子大夫講于上古之學,通于經世之務,蘊蓄有素,詳定在茲。
悉心以陳,輔朕不逮。
」舜俞等制策并考入第四等。
诏舜俞為秘書省著作佐郎,藻為秘書省校書郎、無為軍判官,輔之雖同入等,而言者以無士行而罷之。
六年八月十七日,命翰林學士吳奎、龍圖閣直學士楊畋、(權)[禦]史中丞王疇、知制诰王安石就秘閣考試制科。
奎等上王介、蘇轼、蘇轍論各六首。
《王者不治夷狄》、《禮義信足以成德》、《劉恺丁鴻孰賢》、《禮以養人為》、《既醉備萬福》、《形勢不如德論》。
二十五日,帝禦崇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著作佐郎王介、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轼、河南府渑池縣主簿蘇轍。
制策曰:「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于理,志勤道遠,治不加進,夙興夜寐,于茲三紀。
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和氣成盩。
田野雖辟,民多亡聊;邊境雖安,兵不得徹;利入已浚,浮費彌廣;軍冗而未練,官冗而未澄;庠序比興,禮樂 未具;戶罕可封之俗,士忽廉讓之節。
此所以訟未息于虞芮,刑未措于成康,意在位者不以教化為心,治民者多以文法為拘。
禁防繁多,民不知避,叙法寬濫,吏不知懼,累(繁)[系]者衆,愁歎者多。
仍歲以來,災異數見,乃六月壬子日食于朔,淫雨過節,氣不效,江河潰決,百川騰溢。
永思厥咎,深切在予。
變不虛生,緣政而起。
五事之失,六沴之作,劉向所傳,呂氏所紀。
五行何修而得其性,四時何行而順其令。
非正陽之月,代鼓救變,其合于經乎方盛夏之時,論囚報重,其考于古乎京師諸夏之根本,王教之淵源,百工淫巧無禁,豪右僭差不度。
治當先内,或曰何以為京師;政在摘奸,或曰不可撓獄市。
推尋前世,探觀治迹,孝文尚老子而天下富殖,孝武用儒術而海
度等上吳奎論六首。
《損益弗違之吉孰先》、《教詩以六德為本》、《三有俊克即俊》、《因神以明道》、《韓延壽楊阜人不忍欺優劣》、《聖人文質論》。
八月二十日,上封者言:「伏見國家每設制科,以收賢材。
中選之後,多至大用,以此知不獨取于刀筆,蓋将觀其器能也。
舊制秘閣先試六論,合格者然後禦試策一道。
先論者蓋欲探其博學,後策者又欲觀其才用。
近來禦前所試策題,其中多問典籍名數及細碎經義,乃是又重欲探其博學,竟不能〔不〕觀其才用天頭原批:「『不』字疑誤。
」據删。
,豈朝廷求賢之意耶欲乞将來禦試策題中,止令問事關治亂、體系安危、用之則明昌、舍之則微弱、往古之已試、當今之可行者十餘條,限三千字已上成。
所對人若文理優長,識慮深遠,其言真可行于世,其論果有補于時者,即為優等;若是文意平常,例無可采者,即為末等。
量與恩澤。
所有名數及細碎經義,更不詳問。
如此則不為空言,可得實效。
」诏撰策題官先問治亂安危大體,其餘所問經史名數自依舊制。
十四日,帝禦崇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殿中丞吳奎。
制策曰:「朕祗畏天明,以臨萬。
陟降在上,日監在茲。
至 于禮樂政教,刑辟威獄,罔弗是憲。
以起大治,故親策俊良,及此而六,宜謂得人之盛,無媿古先。
且欲詢變化之道而知神之所為,求述作之原而察聖明之所本,燭理于昧,圖危于安。
子大夫窮天人之端,識治亂之兆,其恭聽朕命,着之敷言。
《書》曰:『在知人,在安民,能哲而惠,惟帝其難。
』朕惟取群材以班庶職,而才有未叙,職有未修,何也愛育兆民,若視赤子,賦不加重而人已匮,役不奪時而衆已困,裒薄益厚,貧富不均,何也《記》曰:『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朕天之秩,寅庸五禮,因民之和,考正大樂,未有露泉象物之感,何也慎令詳刑,允于出納,無有師保,如承祭祀,尚乖有恥且格之應,何也向若大河決溢,水不順道,較财僝力,将議堙補,而年谷不登,人用流轉。
軍師屯防無事而厚費不給,奸宄盜寇有時而竊發弗禁,求之彜倫,其咎安在彼劉毅損難之議,唐官善最之目,周人荒政之數,管氏版法之經,禮樂所損益者孰知,刑罰世輕重于何代東漢而上,塞河之術安從西魏以先,為兵之制奚見酌古之利,屬今之宜,别白以言,無悼患害。
」奎策考入第四等,诏以為太常博士、通判陳州。
五年八月初三日,命觀文殿學士高若讷、王舉正、端明殿學士楊察、直史館專詢就秘閣考試制科專詢:「專」字疑誤。
或為唐詢。
。
若讷等上趙彥若論六首。
《哲人惟刑》、《貸以國服息》、《五官為上公》、《舜明庶物》、《治天下審所尚》、《施孟梁年易學如何論》。
十五日,帝禦崇政殿策試賢良方正 能直言極谏太常寺太祝趙彥若。
制策曰:「蓋聞治古之隆,民風淳,王道易,心通誠孚而天下之理得,是以六氣順,三光明,祲厲屏,厘祥臻,靈豫安,諸産茂嘉,朕甚慕焉。
後世寖薄,智僞日滋,為君者難,習俗多弊,故善氣罕應而陰陽和。
朕承祖宗之休,執天地之政,深惟大器至重,大麓至敏,寅威兢業,罔敢暇豫。
所懼明有未燭,道有未昭,天時舛宜,民業重困,故間歲下诏,舉達學絕才之士,以直言補阙。
子大夫懷業優博,盛年為舉首,期有以荅揚精微,闡論朕志。
夫王者之道,有統有運,有文有質,曆世之序,或悠或促,豈所遭之時不同,抑所尚之術有異者邪五帝敻遠,弗可得詳。
三代綿永,其規足術。
二漢以降,七制為美。
暨鼎列南北,光靈不競,陵夷至于唐室,貞觀、開元之主,接轸于二百年間,大盜三發,不絕如線。
五季之末,極窮而複。
皇天眷我烈祖之丕命,二聖繼武,重光協華。
肆朕繼承,彌越三紀,未嘗一喜怒以賤刑賞,一奢欲而耗财用,一偏聽以咈谏诤,一力役以奪民務,虛心至懷,率蹈公路,蓋欲大先猷而恢帝步也。
何則比年以來,星躔爽行,蠻夷驟聳;烈風迅雷,間成驚暴;河流坤載,頃常震溢;蟊旱作沴,風俗寖漓居位者或拱嘿以養名,懷道者或隐身而遜志,人力尚屈,王澤未流,夙宵浩然,若涉淵水。
今欲遠鑒列古興壞之本,近迹當世得失之宜,上求天端,消複變眚,下革時弊,化行忠厚,使 大臣亮而小臣力,仁惠浃而氓細纾。
嗚呼,何道而臻此邪子大夫其詳之着之,茂之明之,副朕觀覽。
又,王政之急在知人,在齊俗,在務本,在阜财,經之以文物,輔之以武事,而治具備矣。
然而碔砆類玉,蕭糧亂穑,能哲而惠,惟帝攸歎。
侈縱犯上,貧富正等,流弊日久,于變甚難。
四人之生,常屈于倚耒之士;九歲之蓄,未逮于三登之年。
伊欲任忠而判邪,敦風而軌俗。
因财理以辨人物,則九偏七似,或盧于大煩;尚法制以正上下,則六柄四位,未知其安執。
稽任地授田之職以限農畝,可适于今乎設平準均輸之令以禦物貨,果便于世乎仲舒之明情性,賈誼之言國體,于道孰粹管氏之陳七法,荀卿之條六術,論兵誰至商因夏禮,所因者何文漢雜霸道,所雜者何迹至于今世之務最切者何事前朝之政可循者何規既往之失,孰者宜懲将然之虞,奚者宜備子大夫其悉意極慮,正辭以陳。
興自朕懷,毋憫有司。
」彥若策考不入等而罷。
嘉佑二年六月十九日,诏曰:「國家之所以為國者以有士也,豈有挾其所取之路,而輕其所付與哉!士之所以為士者以有道藝行誼也,豈可不自重愛而颛于進取哉。
古先帝王之于士,審于所求而裕于所用。
《詩》雲『翹翹錯薪,言刈其楚』,審于其所求也;『濟濟多士,文王以甯』,裕于其所用也。
朕承祖宗之休,思與天下之士偕之至治,故設賢良而下凡九科,其取之豈一路哉。
每 一诏下,而應書者不過數十人,中選者才一二,豈有司課試之未精而或有遺逸邪抑士不自勵以自取棄邪此皆非朕之所以待天下士之意也。
自今太常博士而下充台、省、閣職及提點刑獄以上差使選人,不限有無考第,并草澤人,并聽待制以上奏舉,即不得自陳。
内草澤人并許本路轉運使采察文行,保明奏舉。
如程文荒淺,中選才行不如所舉,并坐舉者。
有司務精考校,以廣搜羅,毋緻遺逸。
其初中選所推恩命,别加裁定,厥後須視才行能否差次進用,不得更援舊比,無名超擢,餘從舊制。
布告中外,明谕朕指。
」先是以制科得人數少,诏兩制詳議。
及孫暨等上議,乃降是诏。
八月七日,命三司使張方平、龍圖閣直學士陳升之、知制诰吳奎、直秘閣王疇就秘閣考試制舉科。
方平等上王彰、夏噩論各六首。
《設卦以盡情僞》、《德者性之端》、《作稽中德》、《君子知微知顯》、《周寔助法》、《兩漢儒林治經孰深論》。
十九日,帝禦崇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秘書丞王彰、材識兼茂明于體用明州觀察推官夏噩。
制策曰:「朕缵祖宗之洪業,撫區夏之重器。
臨政思治,于茲三紀,何嘗不中夕惕厲,昧旦丕顯,延訪茂士,詢求谠言,冀臻治平,以垂久大。
子大夫覢然充賦,鹹造在庭,得不欲摅發智蘊,開沃朕心邪方今庶務小康,至化猶;兵戎雖戢,饋饷頗勞;學校雖興,禮讓殊鮮;官冗而浮食者衆,民疲而失職者多;陰陽爽和,眚沴間作;經渎弛于常道,淫雨溢于舊防;賦調尚繁,昏墊靡息。
豈朕明 有未燭,德有未孚緻咎之來,在予為懼。
自昔繼體守文之君,承前聖之烈,(籍)[藉]累世之資,緻圄空之隆,騰頌聲之美。
惟建武中興,極修文德,貞觀特起,驟緻太平。
豈天時之協符,将人事之胥濟。
功業遲疾,奚其不同側席求懷,望古盈愧。
夫聖王之制世也,必本仁義之統帥,道德之說,飾以儒雅。
頒其教令,尋孝宣之治;尚于刑名,迹顯宗之政;本于理法,當二後之際。
信賞必罰,刑清國富,鳳凰屢下于郡國,神雀比集于京師,緻茲美祥,繄何然哉今公卿大夫與朕總萬略,美風俗,而吏治未甚淳,民德未甚厚,豪右踰制,奸猾冒禁。
以至守宰之任,循良罕聞,廚傳侈于使客,繇役迫于下貧,始有愁歎之聲,未弭堙之氣。
豈躬化之弗類,而圖治之匪章欤昔晁錯舉于賢良,公孫對以文學,深陳政道,并先術數。
仲父治國之器,内史诏王之柄,鹹垂格訓,當安設施至于《春秋》之稱一元,《洪範》之推九類,何行而正其本,何施而建其極子大夫習先聖之術,熟當世之務,識古今王事之體,究天人精祲之原,思所以蕩饑緻祥,革弊興利。
受冊應問,鹹以正對,毋諱有司,稱朕詳延之指焉。
」噩策考入第四等,彰不入等。
诏噩為光祿寺丞。
噩既磨勘,自當改著作佐郎,又對策第四等,宰相富弼以親嫌而裁之。
三年閏十月十二日,诏:「自今制科入三等、進士第一人及第,并除大理(事)評事、簽書兩使幕職官廳公事,或知縣代還升 通判,再任滿與試館職;制科入第四等、進士第二(等)第三(等)人,并除兩使幕職官,代還改次等京官,送審官院;制科入四等次、進士第四第五人,并除試銜知縣,任滿送流内铨,與兩使職官。
廳人比類取旨。
」 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命翰林學士吳奎、權禦史中丞韓绛、知制诰範鎮、起居舍人知谏院範師道就秘閣考試制科。
奎等上陳舜俞、錢藻、汪輔之論各六首。
《萃緻考飨》、《魚麗廢則法度缺》、《漢制因時之宜》、《陶叙九德》、《君子所養》、《徐有功比幹張論》天頭原批:「『張』字疑誤。
」。
八月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試材識兼茂明于體用明州觀察推官陳舜俞、賢良方正直言極谏宣州旌德縣尉錢藻、汪輔之。
制策曰:「朕承先聖大業,守天下重器,兢兢萬務,旰而後食。
進見公卿師尹,與圖試事,複延方正、茂異之材,以咨治道,思欲跻時于仁壽,昭前之光明。
三紀于茲,策問者八矣。
子大夫覢然來思,造庭待對,必有奇論,進當虛(侍)[伫]伫:原作「侍」。
天頭原批:「『侍』,疑『伫』。
」據改。
。
夫天地之道,帝王之功,豈非久而成哉。
今朕志治而未洽,躬化而未孚,飾禮而教未馴,制樂而功未章,法用中典而刑辟未措,賦從薄斂而頌聲未作,山澤畢入而倉府未充,邊塞既甯而轉饷未息,災害或作,盜賊間興,必世而後仁,将非妄欤重以承五代之交喪,曆百年之全盛,官制殊駁,吏員大溢,文昌之職不遷于中台,京師之官猶莅于外任,必也正名重于改作。
伊欲用夏之忠,營救時弊,可條其施設;參漢之制,斥去霸道,試陳其用舍。
省方之禮廢,将受 郡國之計,以勸其風俗,何以使人知恥格而俗識廉讓底績之法弛,将書内外之考,以課文武,何以使吏稱其職而官宿其業北方厚戍,欲收三品之更以贍屯衛,得無有加賦之譏乎南徼屢警,欲按五管之略以經蠻夷,得無有留兵之費乎書法不隐,《春秋》所諱有四;議事以制,甫刑其罰且千。
申、韓之原道家,理将安在遷、固之贊循吏,義有不同。
災害消複之原,水旱變正之術,《洪範》之禦六沴,《皇極》之斂五福,馴緻之宜,必有其要。
子大夫講于上古之學,通于經世之務,蘊蓄有素,詳定在茲。
悉心以陳,輔朕不逮。
」舜俞等制策并考入第四等。
诏舜俞為秘書省著作佐郎,藻為秘書省校書郎、無為軍判官,輔之雖同入等,而言者以無士行而罷之。
六年八月十七日,命翰林學士吳奎、龍圖閣直學士楊畋、(權)[禦]史中丞王疇、知制诰王安石就秘閣考試制科。
奎等上王介、蘇轼、蘇轍論各六首。
《王者不治夷狄》、《禮義信足以成德》、《劉恺丁鴻孰賢》、《禮以養人為》、《既醉備萬福》、《形勢不如德論》。
二十五日,帝禦崇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著作佐郎王介、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轼、河南府渑池縣主簿蘇轍。
制策曰:「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于理,志勤道遠,治不加進,夙興夜寐,于茲三紀。
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和氣成盩。
田野雖辟,民多亡聊;邊境雖安,兵不得徹;利入已浚,浮費彌廣;軍冗而未練,官冗而未澄;庠序比興,禮樂 未具;戶罕可封之俗,士忽廉讓之節。
此所以訟未息于虞芮,刑未措于成康,意在位者不以教化為心,治民者多以文法為拘。
禁防繁多,民不知避,叙法寬濫,吏不知懼,累(繁)[系]者衆,愁歎者多。
仍歲以來,災異數見,乃六月壬子日食于朔,淫雨過節,氣不效,江河潰決,百川騰溢。
永思厥咎,深切在予。
變不虛生,緣政而起。
五事之失,六沴之作,劉向所傳,呂氏所紀。
五行何修而得其性,四時何行而順其令。
非正陽之月,代鼓救變,其合于經乎方盛夏之時,論囚報重,其考于古乎京師諸夏之根本,王教之淵源,百工淫巧無禁,豪右僭差不度。
治當先内,或曰何以為京師;政在摘奸,或曰不可撓獄市。
推尋前世,探觀治迹,孝文尚老子而天下富殖,孝武用儒術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