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九
關燈
小
中
大
。
召對便殿,誦《易》二卦,試詩二首,賜彩而命之。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賜饒州童子夏有章出身。
有章年九歲,能為詩。
本州島送至阙下,帝親試之而有是命。
四年五月十三日,賜吉州童子黃敖出身。
時召敖于内殿賦詩,又送中書再試,而有是命焉。
五年正月十三日,賜建州童子劉濟出身。
濟年十三,父為建州監軍,上言其能文,召試中書而命之。
六年七月十日,賜童子李仲芳、仲安出身。
仲芳年十一,仲安九歲,皆合門祗候惟正之子。
以念書聞,召對視問而有是命。
七年正月二十五日,賜童子李淑進士出身。
淑即通判亳州若谷之子。
乘輿朝谒太清宮,制置使丁謂言淑年十二歲,穎悟勤笃,獻頌以述盛禮。
召對行在,面命賦《朝谒太清宮》詩,援筆立成。
帝嘉賞之,诏中使引送中書,即有是命。
二月,賜楚州念書童子徐世長、世昌出身。
世長年十二,念五經;世昌年八歲,念三經。
本州島以聞,召見而命之。
五月二十六日,賜代州念書童子姚育材出身。
育材年十一歲,通三經。
本州島以聞,引對試之,故有是命。
八年閏六月二日,诏以念書童子蔡伯俙為秘書省校書郎。
伯俙始四歲,善誦書。
帝賞其俊異,特有是命,仍以禦書賜之。
王氏《揮麈錄》曰:「《真宗實錄》,召試神童蔡伯俙,授官之後,寂無所傳。
明清因于故書中得其奏狀一紙雲:『伏念臣先于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遣内臣毛昌達宣召,賜對,試誦真宗皇帝禦制歌詩,即日蒙恩釋褐,授守秘書省正字。
臣遭遇之年,方始三歲。
及賜臣禦詩雲:「七閩山水多才俊,三歲奇童出盛時。
」續蒙宣赴東宮,侍仁宗皇帝讀書,朝夕親近,頗曆歲年。
其後臣年一十七歲,以家貧陳乞差遣。
仁宗皇帝聖念矜憐,特依所乞,仍有旨餘人不得援例。
自茲累曆任使,今來本任至來年二月當滿。
重念臣生事蕭條,累族重大,又無 得力兒男可以供侍。
一日舍祿,無以為生。
幸遇皇帝陛下至仁至治,無一物失所,其于老者,惠恤尤深。
臣以祥符八年三歲,甲子庚申,即未至衰老。
欲望聖慈特賜許臣再經管勾江州太平觀一任,觊仍廪稍,得養單貧。
』蓋元豐初,計其年尚未七十。
司農少卿,今之朝議大夫也。
碌碌無所聞,豈非總明不及于前時耶」 朱興仲《續歸田錄》雲:「伯俙字景蕃,與晏元獻俱五六歲,以神童侍仁宗于東宮。
元獻自初梗介,蔡最柔媚,每太子過門闌高者,蔡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
既踐祚,元獻被知遇,至宰相。
蔡竟不大用,以舊恩常領郡,頗不循法令。
或被劾取旨,上識其姓名,必曰藩邸舊臣,且令轉官。
凡更四朝,元符初緻仕,已八十歲矣。
監司薦之,乞落緻仕,與宮祠。
其辭略雲:『蔡伯俙年八十歲,食祿七十五年。
』餘謂人生名位固可得,罕得綿長如此者。
」 馬端臨曰:按,史言晏殊以景德二年召試,年十四。
仁宗以大中祥符三年生,則仁宗有生之年,殊年已十九。
今謂殊與蔡伯俙俱以五六歲為神童,侍仁宗于東宮,誤矣。
仁宗天聖元年九月六日,南康軍都昌縣進士王用舟言男國祥年八歲,念得五經書及詩賦,望賜呈試。
诏候年長令應舉。
《文獻通考》:仁宗即位,以童子賜出身者凡十人,寶元元年以為無補而罷之。
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賜江甯府童子夏錫出身。
錫幼能為文,本州島以聞,召試而命之。
七年二月三日,賜童子樂九出身。
九以誦書召見,試而命之。
三月十日,賜階州讀書童子劉應祥出身,令于國學聽讀。
十月二十日,賜楚州童子周應期出身。
景佑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和州童子朱思黯、朱公誼、楚州童子周應辰年八歲,念《孝經》、《論語》、《周易》、《毛詩》、雜詩,召見,各賜絹二十匹。
五年六月十三日,婺州童子廖之才七歲,念誦經書,召見,賜絹二十匹。
诏今後不得奏念書童子。
康定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賜童子譚仲衍出身。
仲衍年七歲,召對便座,念書精通,有是命。
慶曆四年二月十四日,賜念九經童子郭永孚出身。
六年 五月十一日,賜念書童子鄒漢卿出身。
七年五月十三日,賜念書童子鄭佐堯出身,仍許國子監聽讀。
皇佑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賜念書童子曾天麟出身。
三年九月十五日,诏:「今後諸處更不得申奏及發遣念書童子赴阙。
」以上《國朝會要》。
《韶州府曲江志》:宋譚必字子思,伍汪市人,六歲通九經。
天聖間殿中丞王益出守韶州,時嶺表自五季兵革之後,文風凋喪,人未有知童子舉。
王荊公喜其(總)[聰]慧,日誦萬言,遂狀其事以聞。
必至京師,引試稱旨,特免文解,厚賜銀帛以赒路費。
神宗元豐七年四月八日,賜饒州童子朱天錫五經出身。
天錫年九歲,禮部試誦七經通。
上召入禁中,取諸經試之,随問即誦,孍曰:「其童誦書,不遺一字,無所畏懼,乃天禀也。
」又賜錢五萬,使買書以歸,戒以後無廢學。
《文昌雜錄》:四月初五日,禮部試饒州童子朱天錫,年十一,念《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論語》、《孟子》凡七經,各五道,皆全通,無一字少誤者。
是日,禮部侍郎召本曹郎官赴坐,左右觀者數百人,此童諷誦自若,略無懾懼。
後數日,召至睿思殿,賜五經出身。
昔晏元獻公貫撫州,近年何正臣名占臨江,皆童子舉。
江南多奇偉,亦山川之秀使然邪 十月十四日,賜童子朱天申五經出身。
禮部言天申對于睿思殿,誦十經通也。
《文昌雜錄》:十月四日,禮部試饒州進士朱天申,年十二,念《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孝經》、《論語》、《孟子》、《揚子》、《老子》凡十經,合一百通。
前日所試童子天錫之再從兄也,亦召至睿思殿,賜五經出身。
十一月六日,诏賜撫州童子黃居仁五經出身。
禮部言居仁年十一,試五經通也。
《文昌雜錄》:二十七日,禮部試撫州進士黃居仁,年十二,誦《尚書》、《毛詩》并正義、《禮記》、《周禮》、《孝經》、《孟子》、《老子》及《太玄經》凡九經,合七十五通,又試《論語》大義三道,文理稍通,賜五經出身,合門送袍笏至禮部給賜焉。
哲宗元佑元年三月十六日,賜秦伯祥童子出身,仍賜服。
先是路州進士秦鵬言男伯祥年十二歲,通誦《孝經》、《論語》、《孟子》、《周易》、《尚書》、《周禮》、《禮記》、《揚子》、《荀子》、《莊子》,乞依例召試。
诏禮部試驗以聞,繼而禮部言試驗通也。
二十一日,诏囗州童子張師古特賜童子出身,仍賜服。
以禮部試驗所誦并通也。
五月十 二日,诏禮部:「自今乞試童子誦書,所屬毋得令收接。
」 六月二十二日,诏朱君陟賜童子出身,仍賜服;朱君升賜絹三十匹。
以禮部言試到朱君陟誦《易》、《詩》、《書》、《論語》、《孟子》、《老子》并通為第一等,朱君升誦《易》、《詩》、《書》、《論語》、《孟子》各十通,粗者為第二等。
徽宗大觀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诏:「童子李天寵支賜絹一十匹,林天與等令尚書省試驗,如委精熟,亦各支絹一十匹。
今後更有似此之人,不許陳乞試驗。
」 政和二年二月十一日,知成都府吳拭奏:「蜀州小學生張通安年七歲,通誦《詩》、《書》、《易》、《禮記》、《周禮》、《春秋》、《論語》、《孝經》、《孟子》等書,無一字脫誤。
願依近此,寵以一命。
」诏從之。
九月七日,诏:「童子陳乞誦書,今又九人,愈見滋多。
所有近令辟廱長貳等通試人數,并今來并不試驗。
」時饒州進士範天佐等上書,并為有弟侄孫能誦書,乞召試,故有是命。
十二月,诏:「童子陳乞誦書,兩月又複八人,可依已降指揮,速行告示止絕。
」以饒州進士朱天端等上書,并為有子能誦書,乞召試故也。
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诏金時澤、李徽賜童子出身,并赴将來廷試。
以大司成馮熙載奏國子監小學生合格優等李徽、金時澤,尋于太學私試日,對衆學官,在敦化堂出本經義題,當面試驗,文理可采故也。
《文獻通考》:政和四年,小學生近一千人,尚有繼至者,分十齋以處之,增教谕俸,不許受束修。
自八歲至十二歲,率以誦經書字多少差次補内舍上舍。
若能文,從博士試本經、小經義各一道,稍通補内舍,優補上舍。
後曹芬以文優賜同上舍出身。
崇甯五年,參在京小學規約,頒之州縣,小學州隸教授,縣隸學長,其小學生皆自備餐錢附食,至宣和罷其法。
童子科,元豐以後賜出身者五人。
元佑時,诏禮部自今請試童子誦書,毋收接。
大觀後複其科,賜補官者五人。
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念書童子十歲以下許試。
宣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诏童子十歲以下許試指揮更不施行。
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诏饒州童子包茂實、程淵誦書貫通,并補将仕郎。
以上《續國朝會要》。
高宗建炎二年,初試童子,祖宗朝皆天子親試,其命官免舉皆臨期取旨,無常格也。
紹興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诏以饒州童子朱虎臣為承信郎。
虎臣十歲,誦七書,排沖方陣,兼習步射。
八月二十三日,诏以汀州童子萬頃為文林郎,仍改賜名嚴。
頃十歲誦經子書十一種,内殿引見,诏頃既通文武,誦聲如流,略無差誤,故有是命。
三年三月十一日,輔臣進呈誦書習射童子求試于有司者凡九人,上曰:「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
蓋繇昨嘗推恩一二童子,故求試者雲集。
此雖善事,然可以知人主好惡,不可不審也。
」有旨各賜束泉,歸本貫。
四月二十一日,诏以童子彭興祖為迪功郎,劉毂為進武校尉。
興祖,神武右軍将官彭勝之子,毂,小校劉武之子,各年五歲。
本軍都統制張俊以聞,内殿引試,興祖能誦《孝經》、《語》、《孟》,毂善騎射,皆中格,既賜袍笏而有是命。
召對便殿,誦《易》二卦,試詩二首,賜彩而命之。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賜饒州童子夏有章出身。
有章年九歲,能為詩。
本州島送至阙下,帝親試之而有是命。
四年五月十三日,賜吉州童子黃敖出身。
時召敖于内殿賦詩,又送中書再試,而有是命焉。
五年正月十三日,賜建州童子劉濟出身。
濟年十三,父為建州監軍,上言其能文,召試中書而命之。
六年七月十日,賜童子李仲芳、仲安出身。
仲芳年十一,仲安九歲,皆合門祗候惟正之子。
以念書聞,召對視問而有是命。
七年正月二十五日,賜童子李淑進士出身。
淑即通判亳州若谷之子。
乘輿朝谒太清宮,制置使丁謂言淑年十二歲,穎悟勤笃,獻頌以述盛禮。
召對行在,面命賦《朝谒太清宮》詩,援筆立成。
帝嘉賞之,诏中使引送中書,即有是命。
二月,賜楚州念書童子徐世長、世昌出身。
世長年十二,念五經;世昌年八歲,念三經。
本州島以聞,召見而命之。
五月二十六日,賜代州念書童子姚育材出身。
育材年十一歲,通三經。
本州島以聞,引對試之,故有是命。
八年閏六月二日,诏以念書童子蔡伯俙為秘書省校書郎。
伯俙始四歲,善誦書。
帝賞其俊異,特有是命,仍以禦書賜之。
王氏《揮麈錄》曰:「《真宗實錄》,召試神童蔡伯俙,授官之後,寂無所傳。
明清因于故書中得其奏狀一紙雲:『伏念臣先于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遣内臣毛昌達宣召,賜對,試誦真宗皇帝禦制歌詩,即日蒙恩釋褐,授守秘書省正字。
臣遭遇之年,方始三歲。
及賜臣禦詩雲:「七閩山水多才俊,三歲奇童出盛時。
」續蒙宣赴東宮,侍仁宗皇帝讀書,朝夕親近,頗曆歲年。
其後臣年一十七歲,以家貧陳乞差遣。
仁宗皇帝聖念矜憐,特依所乞,仍有旨餘人不得援例。
自茲累曆任使,今來本任至來年二月當滿。
重念臣生事蕭條,累族重大,又無 得力兒男可以供侍。
一日舍祿,無以為生。
幸遇皇帝陛下至仁至治,無一物失所,其于老者,惠恤尤深。
臣以祥符八年三歲,甲子庚申,即未至衰老。
欲望聖慈特賜許臣再經管勾江州太平觀一任,觊仍廪稍,得養單貧。
』蓋元豐初,計其年尚未七十。
司農少卿,今之朝議大夫也。
碌碌無所聞,豈非總明不及于前時耶」 朱興仲《續歸田錄》雲:「伯俙字景蕃,與晏元獻俱五六歲,以神童侍仁宗于東宮。
元獻自初梗介,蔡最柔媚,每太子過門闌高者,蔡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
既踐祚,元獻被知遇,至宰相。
蔡竟不大用,以舊恩常領郡,頗不循法令。
或被劾取旨,上識其姓名,必曰藩邸舊臣,且令轉官。
凡更四朝,元符初緻仕,已八十歲矣。
監司薦之,乞落緻仕,與宮祠。
其辭略雲:『蔡伯俙年八十歲,食祿七十五年。
』餘謂人生名位固可得,罕得綿長如此者。
」 馬端臨曰:按,史言晏殊以景德二年召試,年十四。
仁宗以大中祥符三年生,則仁宗有生之年,殊年已十九。
今謂殊與蔡伯俙俱以五六歲為神童,侍仁宗于東宮,誤矣。
仁宗天聖元年九月六日,南康軍都昌縣進士王用舟言男國祥年八歲,念得五經書及詩賦,望賜呈試。
诏候年長令應舉。
《文獻通考》:仁宗即位,以童子賜出身者凡十人,寶元元年以為無補而罷之。
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賜江甯府童子夏錫出身。
錫幼能為文,本州島以聞,召試而命之。
七年二月三日,賜童子樂九出身。
九以誦書召見,試而命之。
三月十日,賜階州讀書童子劉應祥出身,令于國學聽讀。
十月二十日,賜楚州童子周應期出身。
景佑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和州童子朱思黯、朱公誼、楚州童子周應辰年八歲,念《孝經》、《論語》、《周易》、《毛詩》、雜詩,召見,各賜絹二十匹。
五年六月十三日,婺州童子廖之才七歲,念誦經書,召見,賜絹二十匹。
诏今後不得奏念書童子。
康定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賜童子譚仲衍出身。
仲衍年七歲,召對便座,念書精通,有是命。
慶曆四年二月十四日,賜念九經童子郭永孚出身。
六年 五月十一日,賜念書童子鄒漢卿出身。
七年五月十三日,賜念書童子鄭佐堯出身,仍許國子監聽讀。
皇佑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賜念書童子曾天麟出身。
三年九月十五日,诏:「今後諸處更不得申奏及發遣念書童子赴阙。
」以上《國朝會要》。
《韶州府曲江志》:宋譚必字子思,伍汪市人,六歲通九經。
天聖間殿中丞王益出守韶州,時嶺表自五季兵革之後,文風凋喪,人未有知童子舉。
王荊公喜其(總)[聰]慧,日誦萬言,遂狀其事以聞。
必至京師,引試稱旨,特免文解,厚賜銀帛以赒路費。
神宗元豐七年四月八日,賜饒州童子朱天錫五經出身。
天錫年九歲,禮部試誦七經通。
上召入禁中,取諸經試之,随問即誦,孍曰:「其童誦書,不遺一字,無所畏懼,乃天禀也。
」又賜錢五萬,使買書以歸,戒以後無廢學。
《文昌雜錄》:四月初五日,禮部試饒州童子朱天錫,年十一,念《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論語》、《孟子》凡七經,各五道,皆全通,無一字少誤者。
是日,禮部侍郎召本曹郎官赴坐,左右觀者數百人,此童諷誦自若,略無懾懼。
後數日,召至睿思殿,賜五經出身。
昔晏元獻公貫撫州,近年何正臣名占臨江,皆童子舉。
江南多奇偉,亦山川之秀使然邪 十月十四日,賜童子朱天申五經出身。
禮部言天申對于睿思殿,誦十經通也。
《文昌雜錄》:十月四日,禮部試饒州進士朱天申,年十二,念《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孝經》、《論語》、《孟子》、《揚子》、《老子》凡十經,合一百通。
前日所試童子天錫之再從兄也,亦召至睿思殿,賜五經出身。
十一月六日,诏賜撫州童子黃居仁五經出身。
禮部言居仁年十一,試五經通也。
《文昌雜錄》:二十七日,禮部試撫州進士黃居仁,年十二,誦《尚書》、《毛詩》并正義、《禮記》、《周禮》、《孝經》、《孟子》、《老子》及《太玄經》凡九經,合七十五通,又試《論語》大義三道,文理稍通,賜五經出身,合門送袍笏至禮部給賜焉。
哲宗元佑元年三月十六日,賜秦伯祥童子出身,仍賜服。
先是路州進士秦鵬言男伯祥年十二歲,通誦《孝經》、《論語》、《孟子》、《周易》、《尚書》、《周禮》、《禮記》、《揚子》、《荀子》、《莊子》,乞依例召試。
诏禮部試驗以聞,繼而禮部言試驗通也。
二十一日,诏囗州童子張師古特賜童子出身,仍賜服。
以禮部試驗所誦并通也。
五月十 二日,诏禮部:「自今乞試童子誦書,所屬毋得令收接。
」 六月二十二日,诏朱君陟賜童子出身,仍賜服;朱君升賜絹三十匹。
以禮部言試到朱君陟誦《易》、《詩》、《書》、《論語》、《孟子》、《老子》并通為第一等,朱君升誦《易》、《詩》、《書》、《論語》、《孟子》各十通,粗者為第二等。
徽宗大觀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诏:「童子李天寵支賜絹一十匹,林天與等令尚書省試驗,如委精熟,亦各支絹一十匹。
今後更有似此之人,不許陳乞試驗。
」 政和二年二月十一日,知成都府吳拭奏:「蜀州小學生張通安年七歲,通誦《詩》、《書》、《易》、《禮記》、《周禮》、《春秋》、《論語》、《孝經》、《孟子》等書,無一字脫誤。
願依近此,寵以一命。
」诏從之。
九月七日,诏:「童子陳乞誦書,今又九人,愈見滋多。
所有近令辟廱長貳等通試人數,并今來并不試驗。
」時饒州進士範天佐等上書,并為有弟侄孫能誦書,乞召試,故有是命。
十二月,诏:「童子陳乞誦書,兩月又複八人,可依已降指揮,速行告示止絕。
」以饒州進士朱天端等上書,并為有子能誦書,乞召試故也。
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诏金時澤、李徽賜童子出身,并赴将來廷試。
以大司成馮熙載奏國子監小學生合格優等李徽、金時澤,尋于太學私試日,對衆學官,在敦化堂出本經義題,當面試驗,文理可采故也。
《文獻通考》:政和四年,小學生近一千人,尚有繼至者,分十齋以處之,增教谕俸,不許受束修。
自八歲至十二歲,率以誦經書字多少差次補内舍上舍。
若能文,從博士試本經、小經義各一道,稍通補内舍,優補上舍。
後曹芬以文優賜同上舍出身。
崇甯五年,參在京小學規約,頒之州縣,小學州隸教授,縣隸學長,其小學生皆自備餐錢附食,至宣和罷其法。
童子科,元豐以後賜出身者五人。
元佑時,诏禮部自今請試童子誦書,毋收接。
大觀後複其科,賜補官者五人。
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念書童子十歲以下許試。
宣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诏童子十歲以下許試指揮更不施行。
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诏饒州童子包茂實、程淵誦書貫通,并補将仕郎。
以上《續國朝會要》。
高宗建炎二年,初試童子,祖宗朝皆天子親試,其命官免舉皆臨期取旨,無常格也。
紹興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诏以饒州童子朱虎臣為承信郎。
虎臣十歲,誦七書,排沖方陣,兼習步射。
八月二十三日,诏以汀州童子萬頃為文林郎,仍改賜名嚴。
頃十歲誦經子書十一種,内殿引見,诏頃既通文武,誦聲如流,略無差誤,故有是命。
三年三月十一日,輔臣進呈誦書習射童子求試于有司者凡九人,上曰:「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
蓋繇昨嘗推恩一二童子,故求試者雲集。
此雖善事,然可以知人主好惡,不可不審也。
」有旨各賜束泉,歸本貫。
四月二十一日,诏以童子彭興祖為迪功郎,劉毂為進武校尉。
興祖,神武右軍将官彭勝之子,毂,小校劉武之子,各年五歲。
本軍都統制張俊以聞,内殿引試,興祖能誦《孝經》、《語》、《孟》,毂善騎射,皆中格,既賜袍笏而有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