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八

關燈
,寬猛相濟,政是以和,無異道也。

    而《記》稱商周尊而不親、親而不尊之異,議者乃有尚嚴者尊、尚恩者親之說焉。

    史述齊魯有舉賢上功、尊尊親親之異,議者乃有齊政近商,周公治周,乃所以治魯之說焉。

    聖賢之為國,若是其不同欤抑道初無二,而因時制宜,有不可得而同者欤施之當今,亦将有所取舍欤漢七制皆賢君也,太宗躬行恭儉,以德化民,寬足尚矣,而議者謂不若孝宣之 嚴明;顯宗法令分明,幽枉必達,嚴足尚矣,而議者〔謂〕不若章帝之長者。

    然則治道所尚,又将孰從而可欤今世之當務多矣,吏道之未勤也,士風之未醇也,民力之未裕也。

    将寬以禦之,則無以革偷惰之習;将嚴以督之,則懼其有苛察之失。

    伊欲風流而令行,寔修而名立,比迹兩漢而庶幾三代,其何道以臻此子大夫茂明之,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梁克家以下四百一十二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黃鵬舉以下五百一十三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以上《中興會要》。

     孝宗隆興元年四月十二日,上禦射殿引見禮部奏名進士正奏名木待問以下五百三十七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引見特奏名梅瑛以下二百七十七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同日,引見武舉進士正奏名孫顯祖以下三十七人,顯祖補保義郎,餘悉補承節郎,減磨勘年有差。

    材武汪國材降二等,補進義校尉。

     幹道二年三月九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特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以不敏,嗣承大寶,循堯之道,于茲五載,寤寐俊秀,始得親策于庭。

    子大夫裒然待問,必有崇論遠慮,副朕詳延。

    蓋聞唐虞之世,法度彰,禮樂着,不賞而民勸,畫像而刑措,都俞赓歌,不下堂而天下治,朕甚慕之。

    今朕夙 興昃食,兢兢業業,懼無以協帝華而繩祖武,若涉淵冰,未知攸濟。

    間者設舉薦之科,下聘召之命,而寔材猶未出也。

    塞徼幸之門,申奔兢之禁,而公道猶未行也;廣言路,恢治具,而紀綱未立;擇守令,務寬恤,而民俗未裕;贓墨之刑非不嚴,而未能使人皆君子之行;錢谷之問非不勤,而未能使國有積年之儲。

    屯田以實塞下,或謂兵不如農;改弊以贍邦用,或謂鐵不如楮。

    豈為之不得其要欤抑文勝而弊難革欤何視古之弗及也。

    夫内修政事,宣王所以興周;綜核名寔,中宗所以隆漢。

    考之方策,其施行之迹何如子大夫通達古今,明于當世之務,凡可以移風易俗,富國(疆)[強]兵者,悉陳無隐,朕将覽焉。

    」得正奏名蕭國梁以下四百九十四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黃碩以下二百九十五人,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同日,試武舉進士,内出制策曰:「有陣必有名,有名必有數。

    吳之常山,鄭之魚麗,太公之五行,李靖之六花,即其名可以知其義,即其數可以知其法,固有不待考而明者。

    至于掘機之陣,其制出于黃帝,因邱井之法而開九方,因方隅之位而分奇正,雖後世有天智神略,莫能出其阃阈。

    今考其問對之辭,所謂數起于五,何以不起于四數終于八,何以不終于九四為正,不知何者為正四為奇,不知何者為奇陣間容陣, 隊間容隊,所容者何地散而成八,複而為一,所别者何形其後又有論風後八陣者,謂衡抗于外,軸布于内,風雲附其四維,所以備物,虎張翼以進,蛇向敵而蟠,飛龍翔鳥,上下其勢,所以緻用,不知又何以分乎子大夫講此熟矣,其詳(者)[着]于篇,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蔡必勝以下二十人。

    必勝補成忠郎,餘悉補承節郎,減磨勘年有差。

    第二名李可久、第三名林桂與第一人恩例。

    可久先有官,複進官二等,用龍飛榜恩例也。

     五年三月八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特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蓋聞虞舜無為而天下治,周文王則日昃不遑暇食;漢文帝寬厚長者,務以德化民;而宣帝則嚴綜核之政,以法繩下。

    此四君者,為道不同,同歸于治。

    然則勞逸寬猛之宜,亦各因其世耶朕以菲薄,獲承丕緒,循堯之道,兢業萬機,罔敢逸豫,亦惟治古帝王是是式,八年于此矣。

    而德有所未至,信有所未孚,阙政尚多,虛文尚勝。

    敦樸以示化,而踰制者尚繁;欽恤以祥刑,而(祗)[抵]法者尚衆;嚴入仕之塗,而铨曹猶未清;察長民之官,而循吏猶未着。

    至于士風之未厚,民俗之未淳,廣儲蓄而食未豐,蠲賦租而人未裕,有勸農之官而田不加辟,任觀風之使而民或告冤,側席幽人而賢才尚遺,伏轼勇士而猛将猶阙。

    屯田積谷,或以為兵不如農;擇帥安邊,或以為文不如武。

    救弊之術,時措之宜,子大夫之謂講聞也,其悉心以對, 毋枉執事,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鄭僑以下三百九十一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劉鼎以下二百九十一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同日,試武舉進士,内出制策曰:「昔唐太宗與其臣李靖講論兵法,至終篇,發最深之問,靖則等而三之:一曰道,謂神武不殺也:二曰天地,謂天時地利也;三曰将法,謂任人利器也。

    太宗亦以不戰而屈人兵為上,百戰百勝為中,深池高壘為下,要使學者繇下以及中,繇中以及上。

    其言是矣,然任人利器,深池高壘,此在我者固可以自善其術,至若不殺之武,不戰之功,雖我之本心,然有不可得而自必者。

    我欲待之以誠信,彼且複我以詐謀;我欲懷之以德義,彼且應我以(疆)[強]暴。

    若之何其使學者習而進于上乎太宗身百戰以平禍亂,李靖窮兵沙碛,每出于中下之舉,終莫能踐其上者,豈亦言之易(行)而〔行〕之難乎抑自治之策,伐謀之兵,精神之折沖,道德之安疆,亦有說乎子大夫儒而談兵者也,其悉以法之最深者,為朕條陳之,毋略。

    」得正奏名趙鼐以下二十九人。

    鼐補保義郎,餘悉補承節郎。

    特奏名鄭砺進武校尉,吳嘉賓進義校尉,減磨勘年有差。

     八年三月十七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丕承大命,司牧兆人,寅畏嚴恭,懼德弗類,是以順考帝王之憲,鋪尋載籍之傳,求其可師, 以濟于治。

    惟七制之明後,若三宗之顯王。

    固本培基,則有務德之君;振旅治兵,則有雄材之主。

    習聞其号,亦觀厥成,鹹有所偏,未臻于極。

    若孝文之德,則罪不拏,宮不女。

    惜露台之費,除租稅之征,可謂仁矣。

    然而恬芒刃之施,釋斤斧之用,唯尚寬厚,其威不伸。

    朕以孝文之文也,而能厲之以武,不亦善乎。

    若孝武之功,則選明将,讨不服,匈奴遠遁,百蠻向風,可謂盛矣。

    然而積屍暴骨,快心胡越,财略耗而不贍,幹戈因以日滋。

    朕以孝武之武也,而能本之以仁,不亦善乎嗚呼!文者王帝之利器,武者文德之輔助也。

    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服者大。

    唐之太宗,實惟兼之。

    觀其内平禍亂,外除戎狄,安堵黎元,各有生業。

    史氏所以稱其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者也。

    瞻言清風,切所向慕。

    伊欲規其能事,跋其成績,何修何飾而外戶不閉,行旅不赍何取何營而斷獄幾刑措,米直三錢欤家給人足,厥道曷由仁義功利四者之宜,當安所施子大夫習先聖之術,通當世之務,合志度義,其知之矣。

    其明以啟告朕,悉意正論,毋枉執事,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黃定以下三百八十九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陳瑀以下四百八十一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同日,試武舉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惟在昔修攻戰之具,設守禦之備,常出于國家無事之 時。

    而富國(雖)[強]兵之道,率皆取于人事。

    鋤耰以當矛戟,簦笠以當甲楯,春鏺夏褥乃其步騎也,田裡相伍乃其符信也。

    凡所以取于民者何其順且便,而教其民者何其簡且易欤今江淮襄漢榛莽千裡,故号沃壤。

    抑欲推古人已行之事而時措之,留屯萬人,如趙充國之在金城欤,則兵不安于為農,而或妨于閱習;将兵民雜耕,如諸葛亮之在渭南欤,則兵農不能以相安,而或至于兩廢。

    何古人行之,功如此之可必,而今日為之,如此其難也豈規畫之未盡,抑奉行之一不得其人耶子大夫為朕推原其所以然,無略。

    」得正奏名林宗臣以下三十三人。

    宗臣賜武舉及第,補保義郎,餘悉賜武舉出身,補承節郎。

    特奏名呂庭彥補進武校尉,李元老補進義校尉,減磨勘年有差天頭原批:「『林宗臣』一作『林管』,下同。

    『三十三人』一作『四十一人』,『保義郎』一作『秉義郎』。

    『減』字上一本有『各展』二字。

    」。

    以上《幹道會要》。

     甯宗慶元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宰執進呈來年臨軒策士,依祖宗典故合權免。

    上曰:「今以國恤,當俟後舉施行。

    」餘端禮等奏曰:「後舉方為龍飛牓,卻行臨軒之禮。

    」 同日,诏:「慶元二年禮部奏名進士,可依祖宗故事,更不臨軒策試。

    」 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閣門言:「已降指揮,慶元二年禮部奏名進士更不臨軒策試,依故例,閣門引見,退赴幕次,祇授牒袍笏訖,引門謝,分作兩日引見。

    先是一引見舉人日,依儀于後殿引,系七拜大起居。

    班首出班,緻詞歸位,五拜訖退。

    一、檢會紹興八年六月引見舉人,系在徽宗皇帝顯肅皇後服制内,未純吉服。

    其 舉人止令四拜起居,緻詞訖再兩拜。

    一、今來引見舉人,系在孝宗皇帝服制内,未純吉服。

    依例止令四拜起居,緻詞訖再兩拜。

    一、檢會紹興八年、隆興元年引見舉人,并系射殿坐。

    不引見,謝、辭。

    上殿班止三省、密院,奏事畢,移椅子。

    皇帝臨軒坐見舉人。

    若系假故日分,令合門官已下祗應諸司官、承旨、修注、管軍、禦帶、環衛官行門起居,次三省、密院起居奏事,餘官并免赴。

    一、舊例引見舉人訖,出殿候有司給散牒并袍笏畢,逐甲赴殿門外,謝訖退。

    一、舊例引見舉人前二日,合門差舍人一員、承受二人,就淨慈寺習儀,令禮部告報。

    一、舊例引見舉人,候禮部牒編排到黃甲姓名,合門取旨引見。

    」诏為在孝宗皇帝服制内,權于後殿引見,依例分作兩日,止令上三甲入殿立班,餘門見,并令入出和甯門,經由門戶并早一刻開,餘從之。

     五月十二日,上禦後殿引見禮部奏名進士,正奏名鄒應龍已下五百六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程維顯已下五百七十八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同日,引見武舉進士正奏名周虎已下五十九人,虎補秉義郎,林仲虎、遊叔昌補保義郎,并賜武舉及第。

    餘悉武舉出身,補承節郎。

    特奏名補進武校尉、進義校尉,減磨勘有差。

     五年四月十八日,上禦集英殿引見禮部奏名進士,得正奏名曾從 龍已下四百一十二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謝藻已下七百八十九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文)諸〔州〕助教。

     同日,試武舉進士,得正奏名陳良彪已下四十五人。

    良彪、 胡應時并補從義郎,李亮補成忠郎,并賜武舉及第。

    餘悉武舉出身,補承節郎。

    特奏名補進武校尉,減磨勘有差。

     十九日,上禦幄殿,引呈武舉人射射。

     二十六日,上禦幄殿引呈文士正奏名射射。

     二十七日,上禦幄殿,引呈文士特奏名射射。

     五月七日,上禦集英殿,臨軒唱名,賜進士及第。

    至第一、第二甲畢,進膳。

    禦藥院欲用近例,自三甲已後,隻逐甲撥。

    京镗等同入劄子,乞遵祖宗故事,逐一宣名。

    上欣然從之。

    至再臨軒,镗等奏曰:「臣等适來僭越陳情,此乃祖宗舊制。

    孝宗皇帝晚年艱于久坐,隻一兩舉權宜如此,自後遂以為例。

    陛下一旦複舉舊制,多士在廷,皆得一一仰望清光,實為盛事。

    臣等與多士不勝榮幸。

    」上曰:「既是祖宗舊制。

    豈可輕廢」同日,诏曾一龍可改名從龍。

     十三日,宰執進呈次,京镗奏曰:「凡是祖宗法度,皆不可輕改。

    如臣等前日冒昧奏陳第二甲以後進士逐一宣名,蓋自來舊制。

    陛下從善如流,即賜施行。

    」上曰:「當日雖覺得汗浃體,亦不以為勞。

    」镗奏曰:「三歲一策士,他日多有為國家用者。

    逐一宣名之制,誠不可廢。

    非特龍飛之初為然,後舉亦合如此。

    」謝 深甫奏曰:「唐憲宗與宰相論治道,日旰暑甚,汗透禦服,宰相求退,憲宗留之曰:『與卿等論治道,殊不知倦。

    』青史書之,以為美談。

    」上曰:「嘗見史冊載憲宗此事,深切歎慕。

    」 十四日,诏:「正奏名射射,将中垛帖箭依格推恩。

    特奏名免射射。

    」從禮部言照紹熙四年例故也。

     嘉泰元年五月二十六日,诏:「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