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八
關燈
小
中
大
舉士
親試
【宋會要】
高宗建炎二年八月二十三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蓋聞治道本天,天道本民,故視聽從違不急于筭數占候,而惟民是察。
持以至誠,無遠弗屆,古先哲王罔不由斯道也。
朕承宗廟社稷之托于俶擾阽危之後,懷父母兄弟之憂于攜貳單微之時,念必撫民以格天,庶幾悔禍以靖難。
踰年于茲,寝興在是。
故府庫殚匮,軍費倍滋,而賦斂加薄;外患未弭,寇盜尚多,而追胥有程。
擇守令以厚牧養,責按廉以戢貪暴,命令為民而下者十常六七。
凡曰聚所欲、去所惡者,朕有弗聞,未有聞而不恤,恤而不行也。
然而迎親之使接武在道,而敵情未孚;保國之謀刻意在兵,而軍勢未張;躬純儉以厚本,而驕侈之習未悛;擴大公以示,而私枉之俗尚勝。
刑賞不足以振偷惰之氣,播告不足以革狂迷之心,田畝未安,旱蝗害歲。
豈朕不德,無以動天,抑政令失宜,而民以為病乎何精誠之弗,而禍患之難戡也。
伊欲複親族,奠(強)[疆]埸,清寇壞,善風俗,使百姓安業而亹亹迓衡,何修而可以臻此子大夫涉艱險以副詳延,誠亦勤矣。
其必有至言,欲為朕陳者,其悉言之毋隐。
若乃矜空文而無補于實,咎既往而無益于今者,非朕之所 欲聞也。
其以朕所未聞而宜于時者言之,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李易以下四百五十一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内何元仲等五名同學究出身。
是歲以兵興道梗,諸路進士赴殿試不及者,河北路李彙等二人,京東路祝師龍等二人,四川類試正奏名進士八十三人,陝西類試正奏名周忠厚等十六人,并賜同進士出身。
特奏名進士張鴻舉以下,賜進士及第、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諸州助教)特(奉)[奏]名自來常格,第一等第一名賜同進士出身,第二名、第三名并賜學究出身。
時上初即位,禦殿試舉人,特恩也。
紹興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承中否之運,獲奉大統,六年于茲。
顧九廟未還,兩宮猶遠,夙興夕惕,靡敢康甯。
闵國步之久艱,悼已事之失策,虛心求治,不憚改圖,故詳延子大夫于廷,咨當世之急務,冀聞長計,以興大業。
将核其言,收其用,非特循故事,設科舉,塞人情而已。
古先辟王,繼中微之世,乘思治之民,芟夷大亂,事半而功倍。
少康一旅而複有夏,宣王興衰以隆成周,光武三年而興漢祚,肅宗再歲而複兩京,皆蒙前人之緒業,撥亂反正,若此其易也。
今賴四方黎獻翊(載)[戴]眇躬戴:原作「載」,據《忠惠集》卷八《行在禦試策題》及《橫浦集》卷一二《狀元策一道》改。
,列聖之澤未遠也。
朕焦心勞思,不敢愛身以勤民。
然屈己以和戎,而戎狄内侵;招攜以弭盜,而盜賊猶熾;以食為 急,漕運不繼而廪乏羨儲;以軍為重,選練未精而軍多冗籍;吏員猥并,而失職之士尚衆;田(菜)[萊]多荒,而複業之農尚寡;嚴贓吏之誅,而不能革貪污之俗;優軍功之賞,而無以銷冒濫之風。
方今非外攘夷狄則不足以靖民,〔非〕取于民有制則不足以給車徒之衆,為人父而搉其子,則又何以保民而王哉朕弗明治道,仍闇事機,凡此數者,常交戰于胸中,徒寝而不寐,當食而歎也。
子大夫與國同患難久矣,宜考前世中興之主,其施為次序有切于今者,祖宗傳序累世,其法度有可舉而行者,平時種學待問,奇謀碩畫,本于自得,可以持危扶颠者,其悉意以陳,朕将親覽。
」是日,上批賜禦試考校官曰:「今次殿試對策,直言之人擢在高等,谄佞者置之下等,辭語尤谄佞人與諸州文學。
仍限十日考校。
」得正奏名張九成以下二百五十九人,第為五等,并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是歲,四川類試正奏名楊希仲等一百二十人,第一人依殿試第五人恩例,餘并賜同進士出身。
特奏名石公辄以下一百五十八人,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文獻通考》:紹興二年,親策進士張九成等。
時淩景夏為第二,呂頤浩言景夏詞寔勝九成,請更賞第一。
上曰:「士人初進,便須别其忠佞。
九成上自朕躬,下至百執事,言之無所畏避。
」乃擢賞首選。
九成以類試及親策俱第一,特進一官。
四川類試正奏名第一人,依殿試第五人恩例。
五年八月二十二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德匪陋,紹承 大統,遭家多難,求濟未獲。
是以博延豪俊,鹹造在廷,觊聞治道之要。
子大夫其必盡精極慮,樂為朕言之。
蓋聞在昔聖王之治天下,正心誠意,躬行乎上者,固自有道。
而措諸事業之間,則或寬或猛,或質或文,變通随時,不膠于迹,故其成布在方冊,昭昭乎其可觀也。
朕甚慕之。
越自即位,九年于此矣,思欲雪父兄之恥而複祖宗之烈,夙夜祗懼,罔敢荒甯。
而施為缪盭,治效缺然,深惟其故,不憚改作。
間者乃下铨量之令以擇吏,而真才猶未顯也;嚴科斂之禁以恤民,而寔惠猶未孚也;謹簡練之法以治兵,而冗食猶未革也。
夫吏道未肅,民力未蘇,兵勢未(疆)[強],朕之治所以未也。
顧何以輯事功,弭禍亂哉而建議之臣并欲考課以核殿最,省官以抑奉稍。
力役不足以供饷饋也,為之屯戍營田以寬之;賦入不足給調度也,為之平準均輸以佐之;爵賞未艾也,為之定武功之等;紀律未明也,為之參府衛之制。
凡若此者,其合于古,便于今乎其或有不然者耶雖然,此治之迹也。
上之欲三辰明,四時序,災沴不生而動植遂性;下之欲風化行,習俗厚,奸(究)[宄]不作而中外協心,茲可以占天人之助矣。
夫何敵不克,何難不濟,興複大業,其庶幾乎。
子大夫以為何修何營而可以臻此,其條列而茂明之,務适于用,朕将有稽焉。
」得正奏名汪洋賜名應辰以下二百二十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内王日 休為雜犯,賜同學究出身。
特奏名汪喬年以下二百七十二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八年六月十八日,上特禦射殿引見禮部正奏名、特奏名進士,正奏名同四川類試合格人參定,第為五等,得黃公度以下二百九十五人,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林恪以下賜進士出身、同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以涼薄之資,撫艱難之運,宵衣旰食,未知攸濟。
今朕祗承上帝,而寵綏之未着;述追(光)[先]烈,而紹開之勳未集。
至德要道,聖治之本也,而欲未得;散利薄征,王政之所先也,而勢未行。
設科以取士,而或以為虛文;休兵以息民,而或以不武。
至若宗社遷寄,扈衛單寡,士狃見聞而專用私智,民習偷惰而莫知返本。
子大夫所宜共憂也,其何以助朕拯幾墜之緒,振中興之業,詳着于篇,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陳(成)[誠]之以下二百五十三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葉侁雜犯,與同學究出身。
林觀國犯諱,與下州文學。
特奏名胡鼎才以下五百一十四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蓋聞古先哲王博求賢能而任使之,故治功昭著, 名聲流聞,邈乎不可以跂及,朕甚慕焉。
今朕托士民之上,不敏不明,郁于大道,所賴以濟者,惟真賢寔能是望。
然扶世導民,須德行也,乃或同于鄉原;排難解紛,須智略也,乃或專于謀身。
為政苟趣辨,則不修廉隅;摛文徒華藻,則不本忠信。
平居下輕上爵,肆貪得之心;臨事避劇就易,蔑首公之節。
豈古之所謂德行智略,政事文章,心術節,與今舉異欤将教化不明,狃于末習而然欤子大夫學優而仕,于斯數者,其自處固已審,使風俗曠然大變必有術。
悉之複之,詳着于篇,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劉章以下三百人,賜進士(出身)及第、出身、同出身。
内汪安仁雜(記)[犯],特賜學究出身。
徐涓、李程犯廟諱嫌名,特與下州文學。
特奏名林洵美以下二百四十七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十八年四月三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觀自古中興之主,莫如(先)[光]武之盛。
蓋既取諸新室,又恢一代宏模,巍乎與高祖相望,垂統皆二百祀,朕甚慕之。
今子大夫達通國體,鹹造于廷,願聞今日治道,何興補可以起晉唐之陵夷,何馳驟可以接東漢之軌迹夫既抑臧宮之銳,謝西域之質,則柔道所理,必有品章條貫,要兼創業守文之懿,視夏康周宣猶有光焉,固子大夫之則蓄積也。
其着于篇,朕将親覽。
」得正奏名王佐以下三百三十一人,第為五等,賜進 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俞舜觊以下四百五十七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
是年京府助教改将仕郎。
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二十一年閏四月十七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惟祖宗創守之宏規,舉可掩迹三五,然而中遭厄會,變起弗圖,蓋許國之臣無幾,而自為謀者總總也。
今朕乘中興之運,任撥亂之責,所賴于有官君子為至切矣。
顧狃于聞見,小慧相先,謂了官事為癡,謂履忠信為拙,以括囊為深計,以首鼠為圓機,如此則國家何望焉子大夫讀先聖之書,通當世之務,其為究複,何灑濯可以華舊習,何陶冶可以成美化,明着于篇,副朕虛伫,且以見子大夫入官之志,毋忽。
」得正奏名趙逵以下四百四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内杜時可為四犯,犯廟諱嫌名,特與下州文學。
特奏名昌永以下五百三十一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二十四年三月八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承烈聖之休,偶中否之運,遺大投艱,罔知攸濟。
賴天悔禍,中外甯一。
及間暇之時,延見儒生,博詢當務。
子大夫裒然鹹造,其精思經術,詳究史傳,具陳師友之淵源,志念所欣慕,行何修而無僞,心何治而克誠,不徒觀子大夫之立志,抑國家收取士之寔,夫豈小補其詳着于篇,靡有所 隐。
」得正奏名張孝祥以下三百五十六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呂克成以下四百三十四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二十七年三月八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蓋聞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仰惟祖宗以來,立經陳紀,百度着明,細大畢舉,皆列聖相授之谟,為萬世不刊之典。
朕缵紹丕圖,恪守洪業,凡一号令,一施為,靡不稽諸故寔,惟祖宗成法是憲是若。
然畫一之禁,賞刑之具猶昔也,而奸弊未盡革;賦斂之制,經常之度猶昔也,而财用未甚裕;取士之科,作成之法猶昔也,而人材尚未盛;黜陟之典,訓迪之方猶昔也,而官師或未勵。
其咎安在豈道雖久而不渝,法有時而或弊,損益之宜,有不可已耶抑推而行之者非其人耶朕欲參稽典冊之訓,講明推行之要,俾祖宗緻治之複見于今,其必有道。
子大夫學古入官,明于治道,蘊蓄以待問久矣,詳着于篇。
朕将親覽。
」得正奏名王十朋以下四百二十六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上宣谕宰臣沈該等曰:「殿試卷子,其間極有直言者,論理财有言欲省修造,如崇台榭,起樓閣,以為虛費之事。
朕雖無此事,然喜其直言。
至說銷金鋪翠,朕累年禁止,尚未盡革,當焚之通衢,并可立法,必于禁止。
前後廷對,未見有此。
朕謂 祖宗設科,非特網羅人材,蓋将以求直言之士。
朕前日谕考試官,令取直言,置之上列,非為虛文。
可将任賢輝字号卷居第一。
」特奏名李三英以下三百九十二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文獻通考》:紹興二十七年,先時蜀士赴殿試不及者,皆賜同進士出身。
上念其中有俊秀能高第者,不宜皆置下列,至是先期谕都省,寬展試日以待。
宰相沈該奏:「天時向暑,臨軒非便。
請後至者,臣等策之中書,定高下。
」上曰:「三年策士,朕豈憚一日之勞邪」及唱第,王十朋為首,第二人閻安中,第三人梁介。
安中、梁介皆蜀士也,上大悅。
三十年三月九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承祖宗之休德,臨禦丕圖,于茲三紀,宵衣旰日旰日:據文意當作「旰食」。
,以求治功,志勤道遠,未知攸濟。
今詳延子大夫于廷,冀聞古昔之宜,以裁當世之務。
其悉意緻思,朕垂聽而問焉。
蓋聞善為國者仁以得民,義以制事
持以至誠,無遠弗屆,古先哲王罔不由斯道也。
朕承宗廟社稷之托于俶擾阽危之後,懷父母兄弟之憂于攜貳單微之時,念必撫民以格天,庶幾悔禍以靖難。
踰年于茲,寝興在是。
故府庫殚匮,軍費倍滋,而賦斂加薄;外患未弭,寇盜尚多,而追胥有程。
擇守令以厚牧養,責按廉以戢貪暴,命令為民而下者十常六七。
凡曰聚所欲、去所惡者,朕有弗聞,未有聞而不恤,恤而不行也。
然而迎親之使接武在道,而敵情未孚;保國之謀刻意在兵,而軍勢未張;躬純儉以厚本,而驕侈之習未悛;擴大公以示,而私枉之俗尚勝。
刑賞不足以振偷惰之氣,播告不足以革狂迷之心,田畝未安,旱蝗害歲。
豈朕不德,無以動天,抑政令失宜,而民以為病乎何精誠之弗,而禍患之難戡也。
伊欲複親族,奠(強)[疆]埸,清寇壞,善風俗,使百姓安業而亹亹迓衡,何修而可以臻此子大夫涉艱險以副詳延,誠亦勤矣。
其必有至言,欲為朕陳者,其悉言之毋隐。
若乃矜空文而無補于實,咎既往而無益于今者,非朕之所 欲聞也。
其以朕所未聞而宜于時者言之,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李易以下四百五十一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内何元仲等五名同學究出身。
是歲以兵興道梗,諸路進士赴殿試不及者,河北路李彙等二人,京東路祝師龍等二人,四川類試正奏名進士八十三人,陝西類試正奏名周忠厚等十六人,并賜同進士出身。
特奏名進士張鴻舉以下,賜進士及第、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諸州助教)特(奉)[奏]名自來常格,第一等第一名賜同進士出身,第二名、第三名并賜學究出身。
時上初即位,禦殿試舉人,特恩也。
紹興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承中否之運,獲奉大統,六年于茲。
顧九廟未還,兩宮猶遠,夙興夕惕,靡敢康甯。
闵國步之久艱,悼已事之失策,虛心求治,不憚改圖,故詳延子大夫于廷,咨當世之急務,冀聞長計,以興大業。
将核其言,收其用,非特循故事,設科舉,塞人情而已。
古先辟王,繼中微之世,乘思治之民,芟夷大亂,事半而功倍。
少康一旅而複有夏,宣王興衰以隆成周,光武三年而興漢祚,肅宗再歲而複兩京,皆蒙前人之緒業,撥亂反正,若此其易也。
今賴四方黎獻翊(載)[戴]眇躬戴:原作「載」,據《忠惠集》卷八《行在禦試策題》及《橫浦集》卷一二《狀元策一道》改。
,列聖之澤未遠也。
朕焦心勞思,不敢愛身以勤民。
然屈己以和戎,而戎狄内侵;招攜以弭盜,而盜賊猶熾;以食為 急,漕運不繼而廪乏羨儲;以軍為重,選練未精而軍多冗籍;吏員猥并,而失職之士尚衆;田(菜)[萊]多荒,而複業之農尚寡;嚴贓吏之誅,而不能革貪污之俗;優軍功之賞,而無以銷冒濫之風。
方今非外攘夷狄則不足以靖民,〔非〕取于民有制則不足以給車徒之衆,為人父而搉其子,則又何以保民而王哉朕弗明治道,仍闇事機,凡此數者,常交戰于胸中,徒寝而不寐,當食而歎也。
子大夫與國同患難久矣,宜考前世中興之主,其施為次序有切于今者,祖宗傳序累世,其法度有可舉而行者,平時種學待問,奇謀碩畫,本于自得,可以持危扶颠者,其悉意以陳,朕将親覽。
」是日,上批賜禦試考校官曰:「今次殿試對策,直言之人擢在高等,谄佞者置之下等,辭語尤谄佞人與諸州文學。
仍限十日考校。
」得正奏名張九成以下二百五十九人,第為五等,并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是歲,四川類試正奏名楊希仲等一百二十人,第一人依殿試第五人恩例,餘并賜同進士出身。
特奏名石公辄以下一百五十八人,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文獻通考》:紹興二年,親策進士張九成等。
時淩景夏為第二,呂頤浩言景夏詞寔勝九成,請更賞第一。
上曰:「士人初進,便須别其忠佞。
九成上自朕躬,下至百執事,言之無所畏避。
」乃擢賞首選。
九成以類試及親策俱第一,特進一官。
四川類試正奏名第一人,依殿試第五人恩例。
五年八月二十二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德匪陋,紹承 大統,遭家多難,求濟未獲。
是以博延豪俊,鹹造在廷,觊聞治道之要。
子大夫其必盡精極慮,樂為朕言之。
蓋聞在昔聖王之治天下,正心誠意,躬行乎上者,固自有道。
而措諸事業之間,則或寬或猛,或質或文,變通随時,不膠于迹,故其成布在方冊,昭昭乎其可觀也。
朕甚慕之。
越自即位,九年于此矣,思欲雪父兄之恥而複祖宗之烈,夙夜祗懼,罔敢荒甯。
而施為缪盭,治效缺然,深惟其故,不憚改作。
間者乃下铨量之令以擇吏,而真才猶未顯也;嚴科斂之禁以恤民,而寔惠猶未孚也;謹簡練之法以治兵,而冗食猶未革也。
夫吏道未肅,民力未蘇,兵勢未(疆)[強],朕之治所以未也。
顧何以輯事功,弭禍亂哉而建議之臣并欲考課以核殿最,省官以抑奉稍。
力役不足以供饷饋也,為之屯戍營田以寬之;賦入不足給調度也,為之平準均輸以佐之;爵賞未艾也,為之定武功之等;紀律未明也,為之參府衛之制。
凡若此者,其合于古,便于今乎其或有不然者耶雖然,此治之迹也。
上之欲三辰明,四時序,災沴不生而動植遂性;下之欲風化行,習俗厚,奸(究)[宄]不作而中外協心,茲可以占天人之助矣。
夫何敵不克,何難不濟,興複大業,其庶幾乎。
子大夫以為何修何營而可以臻此,其條列而茂明之,務适于用,朕将有稽焉。
」得正奏名汪洋賜名應辰以下二百二十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内王日 休為雜犯,賜同學究出身。
特奏名汪喬年以下二百七十二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八年六月十八日,上特禦射殿引見禮部正奏名、特奏名進士,正奏名同四川類試合格人參定,第為五等,得黃公度以下二百九十五人,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林恪以下賜進士出身、同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以涼薄之資,撫艱難之運,宵衣旰食,未知攸濟。
今朕祗承上帝,而寵綏之未着;述追(光)[先]烈,而紹開之勳未集。
至德要道,聖治之本也,而欲未得;散利薄征,王政之所先也,而勢未行。
設科以取士,而或以為虛文;休兵以息民,而或以不武。
至若宗社遷寄,扈衛單寡,士狃見聞而專用私智,民習偷惰而莫知返本。
子大夫所宜共憂也,其何以助朕拯幾墜之緒,振中興之業,詳着于篇,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陳(成)[誠]之以下二百五十三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葉侁雜犯,與同學究出身。
林觀國犯諱,與下州文學。
特奏名胡鼎才以下五百一十四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蓋聞古先哲王博求賢能而任使之,故治功昭著, 名聲流聞,邈乎不可以跂及,朕甚慕焉。
今朕托士民之上,不敏不明,郁于大道,所賴以濟者,惟真賢寔能是望。
然扶世導民,須德行也,乃或同于鄉原;排難解紛,須智略也,乃或專于謀身。
為政苟趣辨,則不修廉隅;摛文徒華藻,則不本忠信。
平居下輕上爵,肆貪得之心;臨事避劇就易,蔑首公之節。
豈古之所謂德行智略,政事文章,心術節,與今舉異欤将教化不明,狃于末習而然欤子大夫學優而仕,于斯數者,其自處固已審,使風俗曠然大變必有術。
悉之複之,詳着于篇,朕将親覽焉。
」得正奏名劉章以下三百人,賜進士(出身)及第、出身、同出身。
内汪安仁雜(記)[犯],特賜學究出身。
徐涓、李程犯廟諱嫌名,特與下州文學。
特奏名林洵美以下二百四十七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十八年四月三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觀自古中興之主,莫如(先)[光]武之盛。
蓋既取諸新室,又恢一代宏模,巍乎與高祖相望,垂統皆二百祀,朕甚慕之。
今子大夫達通國體,鹹造于廷,願聞今日治道,何興補可以起晉唐之陵夷,何馳驟可以接東漢之軌迹夫既抑臧宮之銳,謝西域之質,則柔道所理,必有品章條貫,要兼創業守文之懿,視夏康周宣猶有光焉,固子大夫之則蓄積也。
其着于篇,朕将親覽。
」得正奏名王佐以下三百三十一人,第為五等,賜進 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俞舜觊以下四百五十七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
是年京府助教改将仕郎。
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二十一年閏四月十七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惟祖宗創守之宏規,舉可掩迹三五,然而中遭厄會,變起弗圖,蓋許國之臣無幾,而自為謀者總總也。
今朕乘中興之運,任撥亂之責,所賴于有官君子為至切矣。
顧狃于聞見,小慧相先,謂了官事為癡,謂履忠信為拙,以括囊為深計,以首鼠為圓機,如此則國家何望焉子大夫讀先聖之書,通當世之務,其為究複,何灑濯可以華舊習,何陶冶可以成美化,明着于篇,副朕虛伫,且以見子大夫入官之志,毋忽。
」得正奏名趙逵以下四百四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内杜時可為四犯,犯廟諱嫌名,特與下州文學。
特奏名昌永以下五百三十一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二十四年三月八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承烈聖之休,偶中否之運,遺大投艱,罔知攸濟。
賴天悔禍,中外甯一。
及間暇之時,延見儒生,博詢當務。
子大夫裒然鹹造,其精思經術,詳究史傳,具陳師友之淵源,志念所欣慕,行何修而無僞,心何治而克誠,不徒觀子大夫之立志,抑國家收取士之寔,夫豈小補其詳着于篇,靡有所 隐。
」得正奏名張孝祥以下三百五十六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特奏名呂克成以下四百三十四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二十七年三月八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蓋聞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仰惟祖宗以來,立經陳紀,百度着明,細大畢舉,皆列聖相授之谟,為萬世不刊之典。
朕缵紹丕圖,恪守洪業,凡一号令,一施為,靡不稽諸故寔,惟祖宗成法是憲是若。
然畫一之禁,賞刑之具猶昔也,而奸弊未盡革;賦斂之制,經常之度猶昔也,而财用未甚裕;取士之科,作成之法猶昔也,而人材尚未盛;黜陟之典,訓迪之方猶昔也,而官師或未勵。
其咎安在豈道雖久而不渝,法有時而或弊,損益之宜,有不可已耶抑推而行之者非其人耶朕欲參稽典冊之訓,講明推行之要,俾祖宗緻治之複見于今,其必有道。
子大夫學古入官,明于治道,蘊蓄以待問久矣,詳着于篇。
朕将親覽。
」得正奏名王十朋以下四百二十六人,第為五等,賜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上宣谕宰臣沈該等曰:「殿試卷子,其間極有直言者,論理财有言欲省修造,如崇台榭,起樓閣,以為虛費之事。
朕雖無此事,然喜其直言。
至說銷金鋪翠,朕累年禁止,尚未盡革,當焚之通衢,并可立法,必于禁止。
前後廷對,未見有此。
朕謂 祖宗設科,非特網羅人材,蓋将以求直言之士。
朕前日谕考試官,令取直言,置之上列,非為虛文。
可将任賢輝字号卷居第一。
」特奏名李三英以下三百九十二人,賜同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學、諸州助教。
《文獻通考》:紹興二十七年,先時蜀士赴殿試不及者,皆賜同進士出身。
上念其中有俊秀能高第者,不宜皆置下列,至是先期谕都省,寬展試日以待。
宰相沈該奏:「天時向暑,臨軒非便。
請後至者,臣等策之中書,定高下。
」上曰:「三年策士,朕豈憚一日之勞邪」及唱第,王十朋為首,第二人閻安中,第三人梁介。
安中、梁介皆蜀士也,上大悅。
三十年三月九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承祖宗之休德,臨禦丕圖,于茲三紀,宵衣旰日旰日:據文意當作「旰食」。
,以求治功,志勤道遠,未知攸濟。
今詳延子大夫于廷,冀聞古昔之宜,以裁當世之務。
其悉意緻思,朕垂聽而問焉。
蓋聞善為國者仁以得民,義以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