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七

關燈
舉士十三 親試天頭原批:「一作殿試。

    」 【宋會要】 太祖開寶六年三月十九日,帝禦講武殿,覆試新及第進士宋準并下第進士徐士廉、終場下第諸科等,内出《未明求衣賦》、《懸爵待士詩》題,召殿中侍禦史李瑩、右司員外郎侯陟、國子監丞郝益為考官。

    得進士宋準已下二十六人,諸科五經已下一百一人,乃诏曰:「國家懸科取士,校藝求人,有司雖務于搜羅,積歲不無其漏落。

    所以親臨考試,精辨否臧,或憫其年深,或允其才進,俾鹹登于上第,諒克于至公。

    其進士宋準等百二十七人,并賜及第、出身。

    」先是禮部放準等十一人、五經郝镕等二十一人及第,謝于講武殿。

    進士武濟川、三傳劉浚以人質蕞陋及占對失次,命黜去。

    又下第進士徐士廉等檛登聞鼓上言,以久困場屋無由奮發,及訴知舉李昉取舍非當,即诏貢部籍入策進士并終場經學,與準等并親覆于殿庭。

    禦試舉人,自茲始也。

    仍賜準等錢二十萬,令宴會。

    濟川乃昉之鄉人,既黜,昉亦責太常少卿。

     《文獻通考》:開寶六年,李昉知貢舉,取宋準等十一人。

    上以進士武濟川、三傳劉浚材質最陋,诎去之。

    濟川,昉鄉人也,上頗不悅。

    會有訴昉用情取人者,上乃令籍終場下第人姓名,得三百六十人,皆召見,擇其一百九十五人并準以下,乃禦講武殿,各賜紙紮,别試詩賦,命殿中侍禦史李瑩等為考官,得進士二十六人,五經四人,《開元禮》七人,三禮三十八人,三傳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學究十八人,明法五人,皆賜及第。

    又賜錢二十萬,以張宴會。

    尋昉等皆坐責。

    自茲殿試遂為例程。

     是歲新修《開寶通禮》成,诏鄉貢《開元禮》宜改稱鄉貢《通禮》本科,并以新書試問。

     江南進士林松雷說試不中格,以其間道來歸,并賜三傳出身。

     是歲,诏貢士之下第者特免将來請解,許直詣貢部。

     馬端臨曰:按,殿前試士始于唐武後,然唐制以考功郎中任取士之責,後不過下行其事,以取士譽,非考功已試之後再試之也。

    開元以後,始以禮部侍郎知貢舉,送中書門下詳覆。

    然惟元和間錢徽為侍郎知貢舉,宰相段文昌言其取士不公,覆試多不中選,徽坐免官。

    長慶以後則禮部所取士,先詳覆而後發榜,則雖有詳覆之名,而寔未曾再試矣。

    五代以來,所謂詳覆者,間有升黜。

    入宋太 祖幹德六年,命中書覆試,則以帝疑陶谷之子不能文而中選,故覆之,亦未嘗别為之升黜。

    至開寶六年,李昉知舉,放進士後,下第人徐士廉等打鼓論榜,上遂于講武殿命題重試,禦試自此試始。

    昉等所取十一人,重試共取二十六人,然于昉等所取十一人内,隻出武濟川一人,餘十人則高下一依元次,而續取到二十六人,不過附名在此十人之後,共為一榜。

    然則是年雖别試而共為一榜,亦未嘗有省試殿試之分也。

    至八年,覆試禮部貢院合格舉人王式等于講武殿,内出試題,得進士三十六(十)[人],而以王嗣宗為首。

    王式者,禮部所定合格第一人,則居其四,蓋自是禦試始别為升降,始有省試殿試之分,省元狀元之别雲。

     八年二月二十五日,帝禦講武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橋梁渡長江賦》、《龍舡習水戰詩》題,得王嗣宗已下三十一人,賜及第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三禮紀自成已下三十四人,賜本科及第、出身。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正月七日,帝禦講武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訓兵練将賦》、《主聖臣賢詩》題,得呂蒙正已下一百九人,并賜及第。

    命翰林學士李昉、扈蒙閱所試,定其優劣為三等。

     九日,試諸科,得九經已下二百七人,并賜本科及第。

    九經、五經一人不合格,帝憐其老,亦賜同三傳出身。

    自隋大業中始設進士科,至唐以來尤盛。

    當時每歲不過三十人,鹹亨、上元中,增舊額為七十人,尋亦複故。

    開成中,連數歲放四十人,旋複舊制。

    進士外,以經術登科者亦不及百人。

    自帝即位,以州縣阙官,故旬浃之中,貢士幾三百人,将以補缺員而振滞淹也。

     《文獻通考》: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上初即位,思振淹滞,顧謂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彥于科場中,非敢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緻治之具矣。

    」于是禮部上所試合格人姓名,上禦講武殿覆試,内出詩賦題,賦韻平仄相間依次用,李昉、扈蒙定其優劣為三等,得呂蒙正以下一百九人。

    越二日,覆試諸科,得諸科三百餘人,并賜及第。

    又诏禮部閱貢籍,得十舉以上至十五舉進士、諸科一百八十餘人,并賜出身。

    九經七人,不中格,上憐其老,特賜同三傳出身。

    凡五百餘人,皆先賜(祿)[綠]笏,賜宴開寶寺,上自為詩二章賜之。

    第一、第二等進士及九經授将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餘皆優等注拟,寵章袍 殊異,曆代未有也。

    薛居正等言取人太多,用人太驟,不聽。

     唐朝有賜及第以表特恩,至是禦試中第者皆稱之,其後文學之臣有不由科第者,或獻文别試,亦賜進士及第。

     馬端臨曰:按是年諸道所發貢士,得五千三百餘人,賜第者共五百餘人,為十取其一。

     石林葉氏曰:國初取進士,循唐故事,每歲多不過三十人。

    太宗初即位,天下已定,有意于修文,嘗語宰相薛文惠公治道長久之術,因曰莫若參用文武之士。

    是歲禦試題,以《訓兵練将》為賦,《主聖臣賢》為詩,蓋示以參用之意。

    特取一百九人,自唐以來,未之有也。

    遂得呂文穆公為狀頭,李參政至第二人,張仆射齊賢、王參政化基等數人皆在其間。

    自是連放五榜,通取八百一人,一時名臣悉自茲出矣。

     三年九月二日,帝禦講武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不陣而成功賦》、《二儀合德詩》、《登講武台觀習戰論》,得胡旦已下七十四人,并賜及第。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已下八十二人,并賜本科及第。

    先是去年諸州已發解,遽诏罷貢舉,帝恐場屋間有(有)留滞者,複诏郡國(徐)[除]三禮、三傳學究外,悉以今年八月至阙下。

    及是,帝親試而特放焉。

    故事,禮部唯春發榜,至是秋試,非常例也。

     《文獻通考》:興國三年九月,上禦講武殿試禮部貢試舉人,進士加論一首,自是以三題為準。

    故事,禮部惟春放牓,至是秋試,非常例也。

    是冬諸州舉人并集,會将親征北漢,罷之。

    自是每間一年或二年,乃置貢舉。

    按《選舉志》言,是年試進士始加論一首,然考《登科記》所載,建隆以來,逐科試士皆是一賦一詩一論,凡三題,非始于是年也。

     五年閏三月十一日,帝禦講武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春雨如膏賦》、《明州進白鹦鹉詩》、《文武何先論》題,得蘇易簡已下一百一十九人,并賜及第、出身。

    十四日,試諸科,得九經已下五百三十四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文獻通考》:興國五年,覆試進士,得蘇易簡以下一百二十一人,并分甲乙之第,賜宴。

    時顔明遠、劉昌言、張觀、樂史等四人,皆以見任官舉進士,上惜科第不與,特授近藩掌書記。

    是歲有趙國昌者,求應百篇舉,謂一日作詩百篇,不設此科,求應者即試之。

    上出雜題二十字,曰「松風雪月天,花竹鶴雲煙,詩酒春池雨,山僧道柳泉」,各令賦五篇,篇八句。

    逮日旰,僅成數十首,率無可觀。

    上以此科久廢,特賜及第,以勸來 者。

    仍诏有司,今後應百篇舉,約此題為式。

     八年三月十五日,帝禦講武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六合為家賦》、《鹦啭上林詩》、《文武雙興論》題,得王世則已下二百二十九人,并賜及第、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已下七百六十四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颍川貢白雉賦》、《烹小鮮詩》、《玄女授兵符論》題,得梁颢已下一百七十九人,第為三等。

     翌日,帝臨軒唱名,面賜及第、出身。

    颢先以程試上進,帝嘉其敏速,以首科處焉。

    十七日,試九經已下,得三百一十八人,第為三等,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是日,召考官分出問目,舉人就坐既定,遣左右監視,非預考試者不得入殿門。

     是日,(日)诏殿前不合格南省已奏名進士内文采可取者,許令再試。

     十八日,帝複禦崇政殿親試,内出《庭燎賦》、《淡交如水詩》題,又得進士洪湛已下七十六人,并賜及第,以姓名附本等,湛以文采遒麗,特升為第三人。

     翌日又試禦前下第三傳、《毛詩》、《尚書》學究三科,得三百二人,并賜本科出身。

    時有五經王從善能并注誦其書,帝取五經,舉其端,從善應聲念之,甚嗟賞,賜九經及第。

     《文獻通考》:雍熙二年,令考官親戚别試。

    是年親試舉人人:原脫,據《文獻通考》卷三○補。

    。

    初唱名賜第,得梁颢以下一百七十餘人,諸科百餘人,李昉、呂蒙正之子皆入等。

    上以勢家不宜與孤寒競進,罷之。

    左右言尚有遺材,複試,又得洪湛等七十餘人,諸科三百餘人,并賜及第。

     端拱元年閏五月十七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不合格進士,内出《暑月頒冰詩》題,得馬國祥已下五十四人。

    翌日又出《冰壺詩》題,得張熙堯以下四十七人。

    十九日,又試諸科,内出《夏雨翻萍詩》題,得王又言已 下六百二十一人,令樞密院給牒,以試中為目。

    先是,南省下第舉人投登聞鼓乞再試,至是複親臨試。

     六月十一日,帝禦崇政殿試武成王廟合格進士,内出《一葉落知天下秋賦》、《堂上有奇兵詩》題,得葉齊已下三十一人,并賜及第。

    又試諸科舉人,得盧範已下八十九人,并賜本科出身。

    時郡縣缺官甚多,前诏禮部發榜,帝慮有司遺才,故複命王世則等于武成王廟重試諸道進士、諸科,得合格者數百人,複親試焉。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聖人不尚賢賦》、《五色一何鮮詩》、《禹拜昌言論》題,得陳堯叟已下百八十六人,并賜及第。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孫奭已下四百七十八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時越州進士劉少逸年十三中禮部之選。

    及帝臨軒,親試少逸詩賦之外,召升殿别賜禦題詩數章,皆有旨趣,特授校書郎,令于三館讀書。

     《文獻通考》:端拱三年,親試舉人,有中書吏人及第,上令奪所授牒,及诏禁吏人應舉。

     淳化三年三月四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言日出賦》、《射不主皮詩》、《儒行論》題,得孫何已下三百五十三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

    時禦出賦題,孫何等不知所出,相顧惶駭,閣筆不敢措詞。

    人教之上請,因相率叩殿檻乞指示。

    帝初不為言,既所請再三,始為陳其大義焉。

    命三司使、翰林學士、丞郎、兩省給舍已上三館職事官等糊名考校,定優劣為五等,第一至三賜及第,第四第五賜出身。

     七日,試諸科,得九經王惟慶已下七百四十七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真宗鹹平三年三月十七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觀人文以化成天下賦》、《崇德報功詩》、《為政寬猛先後論》題,得陳堯咨已下三百六十五人,(等)[第]為六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學究出身。

    時命(翰林) 翰林學士承旨宋白、侍讀學士夏侯峤、呂文仲、工部尚書張宏、給事董俨、右谏議大夫李若拙、知制诰梁周翰、師颃、朱昂、知雜禦史馮拯為考官,列于殿之東閣。

    又命直昭文館安德裕、句中正,直史館 姚铉、孫何、曾緻堯,秘閣校理舒雅,諸王府翊善張蔚、楊澈、郭成範,三司判官施護為考官,列于殿之西閣。

    又命國子博士雷說,著作佐郎梅詢于殿後封印卷首。

    始命德裕等(老)[考](訖)[試],次命白等覆之,然後取入等者帝親覽之,賜第一、二、三等及第,四等出身,五等同三傳學究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馬龜符已下四百三十二人,第為三等,并賜本科及第、出身、同出身。

    命翰林侍讀學士邢昺等十五人為考官,賜第一等本科及第,第二等同本科出身,自餘第降同諸科出身。

    又試進士五舉、諸科八舉已上,及曾經先朝禦試,洎年五十以上者,内出《禮樂刑政緻理何先論》題。

    時帝謂左右曰:「此輩潦倒場屋,皆已遲暮。

    傥例試三題,則遺落多矣。

    」故止令試論一篇,粗觀其智識也。

    得進士張浩然已下二百三十六人,第為四等,并賜同學究出身,授試銜官,第一、二(第)[等]賜同學究出身,第三等授試校書郎,第四等授試主簿。

     十九日,試諸科,得三史劉昌已下六百九十七人,第為二等,并賜本科出身。

     《文獻通考》:鹹平三年,親試舉人,上臨軒三日無倦色,得進士陳堯咨以下四百九人,諸色四百三十餘人。

    又試進士五舉、諸科八舉,及嘗經禦試,或年踰五十者,得進士及諸科凡九百餘人,共千八百餘人。

    其中有(普)[晉]天福随計者,較藝之 詳,推恩之廣,近代未有。

    诏曰:「孔門四科,德行為貴。

    言念近歲,偷薄成風,務扇朋遊,以圖進取,潛相诟病,指摘瑕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