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七
關燈
小
中
大
郭弁、太常丞富言、著作郎張暐為覆考官,知制诰晏殊、起居舍人呂夷簡為參詳官,太常博士闾〔邱〕夢松、蕭賀為封彌官,直史館陳堯佐、右正言陳執中為編排官,設次于崇正殿之後。
帝作七言詩賜考官等,又出别本以賜輔臣,乃皇太子書也。
鹹各次韻。
十日,幸考較官幕次,撫問久之。
殿試之制,舉人納卷,先付編排官,去卷首鄉貫狀,以字号第之,付封彌官謄本比較,始付考官定等訖,複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仍送參詳官啟封閱其同異,參詳着庭,始付編排官,取鄉貫狀,以字号合之,第其姓名差次試卷以聞,即放牓焉。
編排之職,無覆考驗,第據參詳所定而已。
是歲堯佐、執中辄有所改易。
翌日内定覆驗多不同,盡出卷子付中書,命魯宗道、馮元審驗,召堯佐等洎元考、覆考官對辨,具伏鹵莽之咎,各奪官厘務。
其已落複收及第者,進士二人,諸科二人。
免省試者,進士十四人,諸科二十三人。
免解者,進士十四人。
已及第、出身而複追奪者二十一人。
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帝禦崇正殿試禮部下第特奏名舉人李宗孟已下一百五十五人,内出《澤及四海詩》、《禮樂何以合天地之化論》題,命翰林學士楊億已下充考試官。
翌日,(已)[以]宗孟已下一百五人補三班奉職。
内五科所試不合格者,特與 本州島上佐及東西班殿侍、三班借差,餘以藝業全者補本州島長史、司馬、文學。
仁宗天聖二年三月十八日,禮部上合格進士吳感已下二百人,诏翰林學士晏殊、龍圖閣直學士馮元編排等第。
翌日,帝禦崇政殿召對,賜宋郊已下一百五十四人及第,翟翕已下四十六人同出身,曹平已下七人同三禮出身,諸科李九言已下三百五十四人并賜及第、同本科出身, 《文獻通考》:仁宗天聖二年,賜舉人宋郊、葉清臣、鄭戬以下及諸科凡四百八十餘人(賜)及第、出身有差。
先是,上封事者言經學未究經旨,乞于本科問策一道,對者纰缪。
上以執經肄業,不善為文,特命取其所長,(周)[用]廣仕路,并不黜落。
國朝以策擢高第者,自清臣始。
郊與弟祁俱以詞賦得名,時奏祁第一,太後不欲弟先兄,乃擢郊第一,祁第十。
時天下登〔第〕者,不數年辄赫然顯貴,取士之路,可謂盛矣。
雖耄鈍之士,數诎于試,後多收入仕版,謂之特奏名。
至或因循不學,欲積舉以應令。
乃诏曰:「學猶殖也,不學将落。
遜志遜志:原作「恭孫」,據《文獻通通考》卷三一改。
務時敏,厥修乃來。
朕慮天下之士或有遺也,既已臨較得失,而憂其屢不中科,則衰邁而無所成,退不能返其裡闾,而進不能預于祿位,故常數之外,特為之甄采。
而狃于寬恩,遂隳素業,頹弛苟簡,寖以成風,甚可恥也。
自今宜笃進厥學,無習僥幸焉。
」 四月二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賜禮部特奏名六舉已上進士李宗道已下四十三人、八舉已上諸科王播已下七十七人諸州司馬、長史,試将作監主簿。
五年三月二十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聖有谟訓賦》、《南風之熏詩》、《執政如金石論》題,進士吳育等以聖題淵奧上請。
帝宣谕久之,後錄三題所出經疏以示之,命翰林學士宋绶已下二十六人于崇政殿各設幕次,封彌謄錄考校,編排等第,得王堯臣已下三百七十七人,第為六等,并賜及 第、同進士、學究出身、試銜。
第一、第二、第三等及第四等同進士出身,第五等同學究出身,第六等試銜。
翌日,得九經楊中和已下八百九十四人,并賜及第本科出身、試銜文學。
四月三日,帝禦崇政殿召禮部特奏名舉人進士,試《天地節而四時成論》,經科止試墨義五道,仍命翰林學士宋绶已下考核優劣以聞。
得進士孟楷已下(考核優劣以聞得進士孟楷已下)一百九人,賜同學究出身及試監簿、四門助教、諸州文學長史,諸科崔用化已下二百三十四人,授試監簿、國子四門助教、文學。
八年三月十一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藏珠于淵賦》、《溥愛無私詩》、《儒者可與守成論》題,進士歐陽修等以聖題淵奧上請。
帝宣谕久之,仍錄所出經疏示之,命翰林學士章得象等三十五人于崇政殿後各設幕次,封彌謄錄考校,編排等第,得王拱辰已下二百四十九人,第為四等,并賜及第、同出身。
第一、二、三等及第,第四等同出身。
拱辰本名拱壽,诏改今名。
十三日試諸科,得九經徐摭已下五百七十三人,并賜及第、本科出身。
景佑元年三月十八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房心為明堂賦》、《和氣緻祥詩》、《積善成德論》題,命翰林學士承旨盛度已下三十六人鎖宿考試,如新制。
得張唐卿已下七百一十五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第一第二第三等及第,第四等出 身,第五等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王元亨已下四百八十一人,并賜及第本科出身。
二十一日,試禮部特奏名進士、諸科,内出《六律為萬事本論》、《群玉山詩》題,得田諒已下八百五十七人,并賜及第、出身,授長史、别駕。
五年三月十七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富民之要在節儉賦》、《鲲化為鵬詩》、《廉吏民之表論》題,得呂溱已下三百一十人,第為四等,并賜及第、出身。
第等同元年,後遂定為例。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傅褒已下六百一十七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長史、文學。
十九日,試特奏名舉人,内出《修詞立誠詩》、《大德曰生論》題,得進士錢仲師已下二十六人,諸科李安上已下五百八十七人,并賜同出身,長史、文學、助教。
慶曆二年三月十五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應天以實不以文賦》、《吹律聽鳳鳴詩》、《順德者昌論》題,得楊寘已下四百三十六人,(等)[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親将征關外詩》、《五帝憲老不乞言論》題,得劉嘉正已下三百三十二人,并賜〔同〕五經、(同)《〔三〕禮》三傳學究出身,授諸州長(吏)[史]文學。
十七日,試諸科,得九經已下若幹人。
六年三月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戎祀國之大事賦》、《形鹽象武詩》、《兩漢循吏孰優論》題,得賈黯已下五百三十八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劉孝顯已下四 百十五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十六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宜木名社詩》、《安危在出令論》題,得郭震已下二百二十三人,并賜同九經、五經、三禮學究出身,授長史、司馬、文學。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一千六百五十五人,并賜本科出身,長史、司馬、文學。
皇佑元年三月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蓋轸象天地賦》、《日昃不暇食詩》、《天聽君人之言論》題,得馮京已下四百八十九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于觀色已下五百五十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五年三月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圓丘象天賦》、《吹律聽軍聲詩》、《樂本人心論》題,得鄭獬已下五百二十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夏侯圭已下五百二十六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十六日,試特奏名并廣南進士,内出《緻美黼冕詩》、《強兵務富民論》題,得吳骧已下百六十六人,并賜出身,試銜文學、長史。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王德潤已下四百三十人,并賜出身,試銜文學、長史。
嘉佑二年三月五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民監賦》、《鸾刀詩》、《重巽命論》題,得張衡已下三百八十八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單至誠已下三百八十九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七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齋居決事詩》、《乾坤示人易 簡論》題,得張應已下一百二十二人,并賜同五經、三禮學究出身,授文學、長史。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一百二人,并賜同本科出身,授文學、長史。
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堯舜性仁賦》、《求遺書于天下詩》、《易簡得天下之理論》題,得劉(渾)[輝]已下一百六十三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明經一百八十四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三月一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雲覆叢蓍詩》、《中者天下之大本論》題,得康師服已下二十九人,并賜同五經學究出身,授試監簿、長史。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五經張亨已下一十六人,授試監簿、助教、長史。
六年二月十七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王者通天地人賦》、《天德清明詩》、《水幾于道論》題,得王俊民已下一百八十三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明經呂房已下一百二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十九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作樂薦上帝詩》、《謹用五事明天道論》題,得翟诏已下四十四人,并賜同五經、三禮學究出身,授長史、文學。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四十一人,并賜同本科出身,授長史、文學。
八年三月九日,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帝不禦殿,内出《寅畏以飨福賦》、《樂通神明詩》、《成敗之機在察言論》題。
翌日,試諸科奏名進士,内出《溫洛呈圖詩》、《治天下自五事始論》題。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
二十二日,帝禦延和殿,賜進士許将已下一百九十四人及第、出身、同出身。
諸科一百四十七人本科及第、同出身,特奏名進士劉景陽已下七十二人,諸科程銘已下二十八人,并賜同五經三禮學究出身,授長史、文學。
以上《國朝會要》。
無所不得其性者,其富足以備禮,其知足以廣樂,其治足以緻刑。
子大夫以謂何施而可以臻此方今之弊,可謂衆矣。
捄之之道,必有本末,所施之宜,必有先後,此子大夫所宜知也。
生民以來,所謂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時,《詩》《書》稱其迹可見。
以至後世,賢明之君,忠智之臣,相與優勤,以營一代之業,雖未盡善,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
其詳着之,朕将親覽焉。
」舊制,殿試進士以詩、賦、論,特奏名進士一論。
至是進士就席,有司猶給《禮部韻》。
及試題出,乃策問也。
上顧執政曰:「對策亦何足以實盡人材,然愈于以詩賦取人爾。
」得葉祖洽以下三百五十五人,第為五等,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神宗熙甯三年三月八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德不類,托于士民之上,所與待天下之治者,惟萬方黎獻之求。
詳延于庭,诹以世務,豈特考子大夫之所學,且以博朕之所聞。
蓋聖人之王天下也,百官得其職,萬事得其序。
有所不為,為之而無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無不服。
田疇辟,溝洫治,草木鬯茂,鳥獸魚 翌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制 策曰:「子大夫問學日久,閱義理多矣。
唐虞三代所以治中國兼夷狄,與夫秦漢以來天下所以存亡興壞,其要可得而聞欤堯舜聖而不可知也,而以能哲而惠為難。
乃至憂驩兜,畏巧言令色孔壬,而不能使有苗化其道,安在乎其為神也。
伯夷、柳下惠,皆古聖人也,而孔子曰:『我則異于是。
』楊朱、墨翟,雖不合大中之道,然其一以為為我,其一以為兼愛,于義未甚悖也。
而孟子绌之,以比禽獸。
此其故何也各以所聞,詳着于篇。
」 同日,試特奏名明經諸科大義十道,得許铨以下四百七十四人,賜本科及第、同出身,授試監簿、諸州文學、長史、助教。
《文獻通考》:熙甯三年,親試舉人,初用策。
舊制,進士一日而兼(賦)[試]詩、賦、論,謂之三題,特奏名人止試論一道。
至是進士就席,有司猶循故事給《禮部韻》。
及題出,乃策問也。
葉祖洽對策,言祖宗多因循苟簡之政,陛下即革而新之。
初考為三等,覆考為五等。
上令宰相陳升之面讀,以祖洽為第一。
考官蘇轼嫉其阿谀,因拟進士策一篇以進。
是年南郊赦書,訪求節行才識學術之士。
諸路監司以劉蒙等二十一人應诏,送舍人院試而命以官。
熙甯初,诏進士、諸科經仁宗朝殿試,或進士明經三舉、殿試五舉省試下,諸科五舉、殿試七舉省試下,并免解。
因應舉授諸州司士、長史、文學、助教、參軍,不理選限,年未六十,注權入官。
三年,又诏景佑五年以前禮部試下進士一舉、諸科二舉,〔年〕六十五,若遞加一舉,則不限年。
州縣以名聞,特與推恩。
府監舉人,以京朝官二人保識。
進士七舉、諸科八舉,年四十,禮部嘗奏名者,并特赴殿試。
惟河北、河東、陝西三路,各減一舉以優之。
舊止試論
帝作七言詩賜考官等,又出别本以賜輔臣,乃皇太子書也。
鹹各次韻。
十日,幸考較官幕次,撫問久之。
殿試之制,舉人納卷,先付編排官,去卷首鄉貫狀,以字号第之,付封彌官謄本比較,始付考官定等訖,複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仍送參詳官啟封閱其同異,參詳着庭,始付編排官,取鄉貫狀,以字号合之,第其姓名差次試卷以聞,即放牓焉。
編排之職,無覆考驗,第據參詳所定而已。
是歲堯佐、執中辄有所改易。
翌日内定覆驗多不同,盡出卷子付中書,命魯宗道、馮元審驗,召堯佐等洎元考、覆考官對辨,具伏鹵莽之咎,各奪官厘務。
其已落複收及第者,進士二人,諸科二人。
免省試者,進士十四人,諸科二十三人。
免解者,進士十四人。
已及第、出身而複追奪者二十一人。
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帝禦崇正殿試禮部下第特奏名舉人李宗孟已下一百五十五人,内出《澤及四海詩》、《禮樂何以合天地之化論》題,命翰林學士楊億已下充考試官。
翌日,(已)[以]宗孟已下一百五人補三班奉職。
内五科所試不合格者,特與 本州島上佐及東西班殿侍、三班借差,餘以藝業全者補本州島長史、司馬、文學。
仁宗天聖二年三月十八日,禮部上合格進士吳感已下二百人,诏翰林學士晏殊、龍圖閣直學士馮元編排等第。
翌日,帝禦崇政殿召對,賜宋郊已下一百五十四人及第,翟翕已下四十六人同出身,曹平已下七人同三禮出身,諸科李九言已下三百五十四人并賜及第、同本科出身, 《文獻通考》:仁宗天聖二年,賜舉人宋郊、葉清臣、鄭戬以下及諸科凡四百八十餘人(賜)及第、出身有差。
先是,上封事者言經學未究經旨,乞于本科問策一道,對者纰缪。
上以執經肄業,不善為文,特命取其所長,(周)[用]廣仕路,并不黜落。
國朝以策擢高第者,自清臣始。
郊與弟祁俱以詞賦得名,時奏祁第一,太後不欲弟先兄,乃擢郊第一,祁第十。
時天下登〔第〕者,不數年辄赫然顯貴,取士之路,可謂盛矣。
雖耄鈍之士,數诎于試,後多收入仕版,謂之特奏名。
至或因循不學,欲積舉以應令。
乃诏曰:「學猶殖也,不學将落。
遜志遜志:原作「恭孫」,據《文獻通通考》卷三一改。
務時敏,厥修乃來。
朕慮天下之士或有遺也,既已臨較得失,而憂其屢不中科,則衰邁而無所成,退不能返其裡闾,而進不能預于祿位,故常數之外,特為之甄采。
而狃于寬恩,遂隳素業,頹弛苟簡,寖以成風,甚可恥也。
自今宜笃進厥學,無習僥幸焉。
」 四月二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賜禮部特奏名六舉已上進士李宗道已下四十三人、八舉已上諸科王播已下七十七人諸州司馬、長史,試将作監主簿。
五年三月二十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聖有谟訓賦》、《南風之熏詩》、《執政如金石論》題,進士吳育等以聖題淵奧上請。
帝宣谕久之,後錄三題所出經疏以示之,命翰林學士宋绶已下二十六人于崇政殿各設幕次,封彌謄錄考校,編排等第,得王堯臣已下三百七十七人,第為六等,并賜及 第、同進士、學究出身、試銜。
第一、第二、第三等及第四等同進士出身,第五等同學究出身,第六等試銜。
翌日,得九經楊中和已下八百九十四人,并賜及第本科出身、試銜文學。
四月三日,帝禦崇政殿召禮部特奏名舉人進士,試《天地節而四時成論》,經科止試墨義五道,仍命翰林學士宋绶已下考核優劣以聞。
得進士孟楷已下(考核優劣以聞得進士孟楷已下)一百九人,賜同學究出身及試監簿、四門助教、諸州文學長史,諸科崔用化已下二百三十四人,授試監簿、國子四門助教、文學。
八年三月十一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藏珠于淵賦》、《溥愛無私詩》、《儒者可與守成論》題,進士歐陽修等以聖題淵奧上請。
帝宣谕久之,仍錄所出經疏示之,命翰林學士章得象等三十五人于崇政殿後各設幕次,封彌謄錄考校,編排等第,得王拱辰已下二百四十九人,第為四等,并賜及第、同出身。
第一、二、三等及第,第四等同出身。
拱辰本名拱壽,诏改今名。
十三日試諸科,得九經徐摭已下五百七十三人,并賜及第、本科出身。
景佑元年三月十八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房心為明堂賦》、《和氣緻祥詩》、《積善成德論》題,命翰林學士承旨盛度已下三十六人鎖宿考試,如新制。
得張唐卿已下七百一十五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第一第二第三等及第,第四等出 身,第五等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王元亨已下四百八十一人,并賜及第本科出身。
二十一日,試禮部特奏名進士、諸科,内出《六律為萬事本論》、《群玉山詩》題,得田諒已下八百五十七人,并賜及第、出身,授長史、别駕。
五年三月十七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富民之要在節儉賦》、《鲲化為鵬詩》、《廉吏民之表論》題,得呂溱已下三百一十人,第為四等,并賜及第、出身。
第等同元年,後遂定為例。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傅褒已下六百一十七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長史、文學。
十九日,試特奏名舉人,内出《修詞立誠詩》、《大德曰生論》題,得進士錢仲師已下二十六人,諸科李安上已下五百八十七人,并賜同出身,長史、文學、助教。
慶曆二年三月十五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應天以實不以文賦》、《吹律聽鳳鳴詩》、《順德者昌論》題,得楊寘已下四百三十六人,(等)[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親将征關外詩》、《五帝憲老不乞言論》題,得劉嘉正已下三百三十二人,并賜〔同〕五經、(同)《〔三〕禮》三傳學究出身,授諸州長(吏)[史]文學。
十七日,試諸科,得九經已下若幹人。
六年三月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戎祀國之大事賦》、《形鹽象武詩》、《兩漢循吏孰優論》題,得賈黯已下五百三十八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劉孝顯已下四 百十五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十六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宜木名社詩》、《安危在出令論》題,得郭震已下二百二十三人,并賜同九經、五經、三禮學究出身,授長史、司馬、文學。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一千六百五十五人,并賜本科出身,長史、司馬、文學。
皇佑元年三月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蓋轸象天地賦》、《日昃不暇食詩》、《天聽君人之言論》題,得馮京已下四百八十九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于觀色已下五百五十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五年三月十三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圓丘象天賦》、《吹律聽軍聲詩》、《樂本人心論》題,得鄭獬已下五百二十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夏侯圭已下五百二十六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十六日,試特奏名并廣南進士,内出《緻美黼冕詩》、《強兵務富民論》題,得吳骧已下百六十六人,并賜出身,試銜文學、長史。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王德潤已下四百三十人,并賜出身,試銜文學、長史。
嘉佑二年三月五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民監賦》、《鸾刀詩》、《重巽命論》題,得張衡已下三百八十八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九經單至誠已下三百八十九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七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齋居決事詩》、《乾坤示人易 簡論》題,得張應已下一百二十二人,并賜同五經、三禮學究出身,授文學、長史。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一百二人,并賜同本科出身,授文學、長史。
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堯舜性仁賦》、《求遺書于天下詩》、《易簡得天下之理論》題,得劉(渾)[輝]已下一百六十三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明經一百八十四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三月一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雲覆叢蓍詩》、《中者天下之大本論》題,得康師服已下二十九人,并賜同五經學究出身,授試監簿、長史。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五經張亨已下一十六人,授試監簿、助教、長史。
六年二月十七日,帝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王者通天地人賦》、《天德清明詩》、《水幾于道論》題,得王俊民已下一百八十三人,第為五等,并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翌日,試諸科,得明經呂房已下一百二人,并賜本科及第、出身。
十九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作樂薦上帝詩》、《謹用五事明天道論》題,得翟诏已下四十四人,并賜同五經、三禮學究出身,授長史、文學。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得四十一人,并賜同本科出身,授長史、文學。
八年三月九日,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帝不禦殿,内出《寅畏以飨福賦》、《樂通神明詩》、《成敗之機在察言論》題。
翌日,試諸科奏名進士,内出《溫洛呈圖詩》、《治天下自五事始論》題。
同日,試特奏名諸科。
二十二日,帝禦延和殿,賜進士許将已下一百九十四人及第、出身、同出身。
諸科一百四十七人本科及第、同出身,特奏名進士劉景陽已下七十二人,諸科程銘已下二十八人,并賜同五經三禮學究出身,授長史、文學。
以上《國朝會要》。
無所不得其性者,其富足以備禮,其知足以廣樂,其治足以緻刑。
子大夫以謂何施而可以臻此方今之弊,可謂衆矣。
捄之之道,必有本末,所施之宜,必有先後,此子大夫所宜知也。
生民以來,所謂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時,《詩》《書》稱其迹可見。
以至後世,賢明之君,忠智之臣,相與優勤,以營一代之業,雖未盡善,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
其詳着之,朕将親覽焉。
」舊制,殿試進士以詩、賦、論,特奏名進士一論。
至是進士就席,有司猶給《禮部韻》。
及試題出,乃策問也。
上顧執政曰:「對策亦何足以實盡人材,然愈于以詩賦取人爾。
」得葉祖洽以下三百五十五人,第為五等,賜及第、出身、同出身。
神宗熙甯三年三月八日,上禦集英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内出制策曰:「朕德不類,托于士民之上,所與待天下之治者,惟萬方黎獻之求。
詳延于庭,诹以世務,豈特考子大夫之所學,且以博朕之所聞。
蓋聖人之王天下也,百官得其職,萬事得其序。
有所不為,為之而無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無不服。
田疇辟,溝洫治,草木鬯茂,鳥獸魚 翌日,試特奏名進士,内出制 策曰:「子大夫問學日久,閱義理多矣。
唐虞三代所以治中國兼夷狄,與夫秦漢以來天下所以存亡興壞,其要可得而聞欤堯舜聖而不可知也,而以能哲而惠為難。
乃至憂驩兜,畏巧言令色孔壬,而不能使有苗化其道,安在乎其為神也。
伯夷、柳下惠,皆古聖人也,而孔子曰:『我則異于是。
』楊朱、墨翟,雖不合大中之道,然其一以為為我,其一以為兼愛,于義未甚悖也。
而孟子绌之,以比禽獸。
此其故何也各以所聞,詳着于篇。
」 同日,試特奏名明經諸科大義十道,得許铨以下四百七十四人,賜本科及第、同出身,授試監簿、諸州文學、長史、助教。
《文獻通考》:熙甯三年,親試舉人,初用策。
舊制,進士一日而兼(賦)[試]詩、賦、論,謂之三題,特奏名人止試論一道。
至是進士就席,有司猶循故事給《禮部韻》。
及題出,乃策問也。
葉祖洽對策,言祖宗多因循苟簡之政,陛下即革而新之。
初考為三等,覆考為五等。
上令宰相陳升之面讀,以祖洽為第一。
考官蘇轼嫉其阿谀,因拟進士策一篇以進。
是年南郊赦書,訪求節行才識學術之士。
諸路監司以劉蒙等二十一人應诏,送舍人院試而命以官。
熙甯初,诏進士、諸科經仁宗朝殿試,或進士明經三舉、殿試五舉省試下,諸科五舉、殿試七舉省試下,并免解。
因應舉授諸州司士、長史、文學、助教、參軍,不理選限,年未六十,注權入官。
三年,又诏景佑五年以前禮部試下進士一舉、諸科二舉,〔年〕六十五,若遞加一舉,則不限年。
州縣以名聞,特與推恩。
府監舉人,以京朝官二人保識。
進士七舉、諸科八舉,年四十,禮部嘗奏名者,并特赴殿試。
惟河北、河東、陝西三路,各減一舉以優之。
舊止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