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五
關燈
小
中
大
同,逢作江州,遂作真州,而萬樞家狀則江州。
況遂方年十二,決未能文,代筆私取,其理甚明。
合駁放者二也。
乞下所屬追逢、遂到部,取旨覆試。
若其能文,與真卷不異,亦合照臣所言二事而與駁放。
如見得委是代筆及有私囑僞冒等事,乞送有司追人照勘,依法施行。
」從之。
十五日,禮部言:「國子監檢舉四川類省試,乞依畫一事件施行:一、牒試得解人,依指揮除見任帥臣、監司子弟赴南省試外,餘牒試類試,并依類試舊法。
所有在任差遣去本貫戶籍二千裡者,照紹熙二年五月指揮,止許牒随行本宗缌麻以上親。
一、陝西州軍舉人,許赴類試。
昨紹興三十二年四月指揮,本路系是新複,合該免解人,若有幹照,難得保官,令不拘路分,召文官二員結罪委保本人曾經應舉年甲詣實,經所屬陳乞驗實,批保官印紙,許行赴試。
如有僞冒,申取指揮。
一、紹興二十七年五月指揮,監司、帥臣、守倅親屬門客依法牒試,及屬官幹官以上、去戶籍二千裡、随行本宗異姓缌麻以上親赴漕司試得解人,并令赴南省試。
其餘得解人,願赴南省者聽。
仍給口券,并依紹興二十九年八月指揮,合該免解進士,如願赴南省,無州軍保明公據,不在收試之限。
其人得免解進士,合赴省試,令制司置院,依累舉例類試,以十六人取一名,仍具合格等第 推恩。
内願赴禦試者,令給券于三月以前到行在,祗備禦試。
若後到人,依本司已考等第推恩。
一、該特奏名進士,依累舉例,系本司置院差官,試時務策一道,将中人分立五等推恩。
一、将來類省試下,合該特奏名人,乞照紹熙四年行在定例指揮,遞趱施行。
一、淳熙六年指揮,特奏名二人取一名,人數冗濫,欲三人取一名,寘在第四等以前,謂如三百人赴試,則取一百人出官。
其餘并入第五等,聽納再試。
後止納一次,淳熙十一年三月增而為三,至今遵用。
及每舉免解進士,丁憂疾病并門引不到、赴試不及人,并理為一舉。
今欲将實請到省終場人,方許理為舉數,逐舉準此。
」并從之。
二年正月五日,臣僚言:「天下之治亂,由于人材之盛衰,人(林)[材]之盛衰,由乎科舉之當否。
明歲春闱,乞诏有司,所試之士,必經術醇深,文章典麗,問學該博,論議中正者,然後充選。
其有詭怪迂僻,膚淺蕪陋,狂讪狡讦,阿谀側媚者,并行黜落。
如所取不當,有轍聽聞轍:疑誤。
,考官降罷,士人駁放。
庶幾積弊一空,人才輩出,以副設科取人之意。
」從之。
同日,臣僚言:「科舉之弊,無甚于今日。
近者臣僚論列,可以見。
來歲既無廷對,省試尤當關防。
大抵試院簾内簾外之弊略等,簾内知舉必差台谏官,可以紏察。
若内外則自淳熙八年以來,差卿監郎官一員封彌。
雖比向前差局務及在部官事乃稍重,然而職非彈劾,其權尚輕。
小人觊利,無所畏 憚,奸弊自若。
檢照景佑五年貢舉,封彌官則殿中侍禦史方偕,慶曆六年貢舉,封彌官則侍禦史仲(間)[簡]。
今欲簾外改差監察禦史一員,專一監督封彌等事。
如有奸弊,申舉彈劾。
庶幾塗抹試卷,漏洩字号,拆換印縫等弊,可以頓革。
」诏令于卿監郎官内選差。
二月十二日,宰執進呈,内出禦筆付知貢舉葉翥等:「朕既群天下之秀彥試于春官,期得器識偉厚、議論正平之士,副異時公卿大夫選。
屬嬰哀疚,不能親策于廷,唯賴卿輩協意悉心,精加衡鑒,網羅實才,毋使浮誇輕躁者冒吾名器。
朕則汝嘉。
」餘端禮奏乞宣付史館,上曰:「今年無殿試,省試事體不輕,欲得試官,留意考校。
他日大用人材,皆由此出。
」 三月十一日,吏部尚書葉翥等言:「二十年來,士子狃于僞學,沮喪良心,以六經子史為不足觀,以刑名度數為不足考,專習語錄詭誕之說,以蓋其空疏不學之陋,雜以禅語,遂可欺人。
三歲大比,上庠校定,為其徒者專用怪語暗号,私相識認,辄寘前列。
遂使真才實能,反擯不取。
臣等孰識其弊,比知貢舉,試取經史之疑以質之,多不能對。
觀其文理,亦有可采,而怪誕尤甚,深可憐憫。
蓋由溺習之久,不自知其為非。
欲望因今之弊,特诏有司,風谕士子,專以孔孟為師,以六經子史為習,毋得複傳語錄,以滋其盜名欺世之僞。
更乞内自太學,外自州軍學,各以月試取到前三名程文,申禦史台考察。
太學 以月,諸路以季。
太學則學官徑申,諸路則提學司類申。
如仍前不改,則坐學官、提學司之罪。
如此何憂文風之不變,士習之不革哉」從之。
《文獻通考》:甯宗慶元二年,以亮陰不親策。
省試進士,得正奏名鄒應龍等。
自韓侂胄襲秦桧故習,指道學為僞,台臣附之,上章論列,诏榜朝堂。
而劉德秀在省闱奏疏,至雲:「僞學之魁,以匹夫竊人主之柄,鼓動天下,故文風未能丕變。
請将語錄之類,并行除毀。
」既而葉翥上言:「士狃于僞學,專習語錄詭誕之說,《中庸》、《大學》之書,以文其非。
有葉适《進卷》、陳傅良《待遇集》,士人傳誦其文,每用辄效。
請内自太學,外自州軍學,各以月試合格前三名程文,上禦史台考察。
太學以月,諸路以季。
其有舊習不改,則坐學官、提學司之罪。
」是舉也,語涉道學者,皆不預選。
同日,都省言:「正免解并國學該遇覃恩免解,臨安府府學職事及臨安、慶元、安慶、英德府曾該赦文免解,國學諸州還赴慶壽恩覃恩等免解人,依紹興四年取放分數,十七人取一名,零分更取一名。
其慶元、安慶、英德府連三舉不改名人,慶元府取四人,安慶府取二人,英德府取一人。
内英德府如無應取合格卷子,即聽阙。
」從之。
四月二十九日,禮部言:「檢會幹德、鹹平典故,省試開院,合格舉人内有任兩省、台谏、侍從以上有服親屬權要親族者,從本部取索,具名奏聞覆試。
」從之。
以後準此。
三年五月六日,監察禦史沈繼祖言:「昨備數省闱較藝,恭拜禦劄,有曰:『期得器識偉厚、議論正平之士,副異時公卿大夫選,毋使浮誇輕躁者冒吾名器。
』臣竊謂教養有素,則所取皆有用之材;訓迪不先,則舊習無驟變之理。
昨者宸翰雖遄頒于禮闱,而綸音未播于郡國。
況今去科舉,止有 年餘,訓迪磨勵,今正其時。
乞诏郡國,俾四方士子精勤隸習,博通古今,種學績文,以應明時之需。
主司出題,必指事寔,毋事虛泛,庶幾寔材輩出。
」從之。
十二月十八日,臣僚言:「嘉定府系是潛藩,該遇登極赦,應鄉貢進士曾經連三次終場不改名之人,免文解一次。
本府有赦前一舉終場四千五百八十九人,緣去失前兩舉号簿,無因見得連三舉終場不曾改名之人,難以取放。
」禮部勘當:欲于慶元四年科舉除取本府解額外,于内就取五百名,以補上項人數,特與赴省試一次,令項考校,乞量立省額。
或有事故赴省不及之人,不許後舉還試。
其試下人,亦不理為到省舉數。
」都司拟定以三人為額,餘并從之。
四年正月十一日,右谏議大夫姚愈言:「乞诏天下,将來秋試春闱,司文柄者,惟取文辭根本理義,鲠直明白,無所阿佞,擢寘高等。
或文辭可采,而議論涉于柔佞谄曲,則黜之。
庶幾皆有挺特剛方之操,以備器使。
仍乞戒太學儒官、州郡教官,于訓誘考校之際,嚴加激厲,俾之涵養氣質,習為忠鲠。
如此則人材輩出,仰副教養作成之意。
」從之。
四月二十九日,右正言劉三傑言:「曩者以科舉之文虛浮迂僻,典貢舉者摘其辭而顯黜之,一洗異時之弊矣。
然而四方士子傳聞不審,但見主司命題,欲求寔學,率皆采取傳注,編摭故實,或搜求陳腐之類書,以備場屋之用。
至于詞采議論,殊不留意。
今歲大比,竊恐外方出題發策搜及隐僻,緻使耄士晚生專務記錄,幸中程度,而敢言之氣,有用之學,或抱遺才之孍。
乞将來試闱校文,必取學問典寔,文采華贍,氣識明達,議論淵源,兼是數長,乃可中選,仰副設科取士之意。
」從之。
六月十六日,臣僚言:「科舉所以收天下之英俊,且為孤寒之地。
比年百計私,内而省闱廷試,則有暗記牢籠之弊,如黃度、羅點輩私取陳亮以魁多士是也。
外而諸路,如福建考官黃廣被差之後,受金入院,尋即事發,為言者論列是也。
屬當大比,來歲春闱,萬一考官私相結約,陰取黨類,接受賄賂,欲與計偕者,并令監試留意舉覺,不得容令複蹈前轍。
春闱委在院台谏官覺察。
否則事發,并坐其罪。
」從之。
十九日,臣僚言:「近者臣僚有請,自今試場出六經合題,深中場屋之弊。
但本意正恐題目有限,士子得以準拟,返使寔學不能見一日之長。
臣謂若出合題,則合題亦自有限,士子仍舊準拟。
乞下禮部,令遍牒諸路,自今出題,或盡出全題,或三篇中欲合一題,聽從有司,庶幾不緻拘泥,不為舉人所測。
」從之。
先是,禮部侍郎胡纮言:「國家三歲大比,以經義、詩賦籠天下之士,群試于有司者,必精通所習之業,可以中選。
今之詩賦,雖未近古,然亦貫穿六藝,馳聘百家,有骈四俪六之巧。
惟經義一科,全用套類,積日窮年,搜括殆盡,溢箧盈箱,無非本領。
主司題目,鮮有出其揣拟之外。
欲令有司,今歲秋試所出六經,各于本經内摘出兩段文意相類,不緻牽強者,合為一題,庶使舉子有寔學者得盡己見,足以收一日之長,而挾策雠僞者或可退聽矣。
」從之。
至是臣僚複有請焉。
七月二十一日,臣僚言:「仰惟陛 下臨禦以來,開明公道,訓饬士類,天下皆知以孔孟為師,一洗僞學之陋,甚大惠也。
然今日僞習既除,天下雖知趨向之方。
聖經未明,學者猶有疑似之惑。
乞诏有司,自今于六經、《論語》、《孟子》中,有發明正心誠意、道德性命處,仍舊出題,以審觀程文引用趨向之邪正,庶使聖經複明于天下,學者無疑似之惑。
仍令有司考校之際,惟不背經旨,議論正平者取之。
如有竊假聖經,語涉虛浮,包藏奇僻矯誕之意,(或)[惑]亂衆聽者,痛行屏黜。
」從之。
五年正月十七日,禮部郎官陳谠言:「祖宗以來,以三場取人,蓋有深意。
今日以經義取士,觀其異時之經筵講席也;今日以詞賦取士,觀其異時之詞林翰苑也;今日以論策取士,觀其異時之崇論竑議也。
夫他所期甚大,則今日所取不可輕。
臣早遊庠序,猶及見先生長者,嘗言舉子詞賦,固不敢望如《三都》,得如《三元元佑賦》足矣。
論不敢望如《(遇)[過]秦》,得如《紹興前後論粹》足矣。
策不敢望如晁、董,得如頃時《擢犀拔象策》足矣。
義不敢望如張庭堅,得如周
況遂方年十二,決未能文,代筆私取,其理甚明。
合駁放者二也。
乞下所屬追逢、遂到部,取旨覆試。
若其能文,與真卷不異,亦合照臣所言二事而與駁放。
如見得委是代筆及有私囑僞冒等事,乞送有司追人照勘,依法施行。
」從之。
十五日,禮部言:「國子監檢舉四川類省試,乞依畫一事件施行:一、牒試得解人,依指揮除見任帥臣、監司子弟赴南省試外,餘牒試類試,并依類試舊法。
所有在任差遣去本貫戶籍二千裡者,照紹熙二年五月指揮,止許牒随行本宗缌麻以上親。
一、陝西州軍舉人,許赴類試。
昨紹興三十二年四月指揮,本路系是新複,合該免解人,若有幹照,難得保官,令不拘路分,召文官二員結罪委保本人曾經應舉年甲詣實,經所屬陳乞驗實,批保官印紙,許行赴試。
如有僞冒,申取指揮。
一、紹興二十七年五月指揮,監司、帥臣、守倅親屬門客依法牒試,及屬官幹官以上、去戶籍二千裡、随行本宗異姓缌麻以上親赴漕司試得解人,并令赴南省試。
其餘得解人,願赴南省者聽。
仍給口券,并依紹興二十九年八月指揮,合該免解進士,如願赴南省,無州軍保明公據,不在收試之限。
其人得免解進士,合赴省試,令制司置院,依累舉例類試,以十六人取一名,仍具合格等第 推恩。
内願赴禦試者,令給券于三月以前到行在,祗備禦試。
若後到人,依本司已考等第推恩。
一、該特奏名進士,依累舉例,系本司置院差官,試時務策一道,将中人分立五等推恩。
一、将來類省試下,合該特奏名人,乞照紹熙四年行在定例指揮,遞趱施行。
一、淳熙六年指揮,特奏名二人取一名,人數冗濫,欲三人取一名,寘在第四等以前,謂如三百人赴試,則取一百人出官。
其餘并入第五等,聽納再試。
後止納一次,淳熙十一年三月增而為三,至今遵用。
及每舉免解進士,丁憂疾病并門引不到、赴試不及人,并理為一舉。
今欲将實請到省終場人,方許理為舉數,逐舉準此。
」并從之。
二年正月五日,臣僚言:「天下之治亂,由于人材之盛衰,人(林)[材]之盛衰,由乎科舉之當否。
明歲春闱,乞诏有司,所試之士,必經術醇深,文章典麗,問學該博,論議中正者,然後充選。
其有詭怪迂僻,膚淺蕪陋,狂讪狡讦,阿谀側媚者,并行黜落。
如所取不當,有轍聽聞轍:疑誤。
,考官降罷,士人駁放。
庶幾積弊一空,人才輩出,以副設科取人之意。
」從之。
同日,臣僚言:「科舉之弊,無甚于今日。
近者臣僚論列,可以見。
來歲既無廷對,省試尤當關防。
大抵試院簾内簾外之弊略等,簾内知舉必差台谏官,可以紏察。
若内外則自淳熙八年以來,差卿監郎官一員封彌。
雖比向前差局務及在部官事乃稍重,然而職非彈劾,其權尚輕。
小人觊利,無所畏 憚,奸弊自若。
檢照景佑五年貢舉,封彌官則殿中侍禦史方偕,慶曆六年貢舉,封彌官則侍禦史仲(間)[簡]。
今欲簾外改差監察禦史一員,專一監督封彌等事。
如有奸弊,申舉彈劾。
庶幾塗抹試卷,漏洩字号,拆換印縫等弊,可以頓革。
」诏令于卿監郎官内選差。
二月十二日,宰執進呈,内出禦筆付知貢舉葉翥等:「朕既群天下之秀彥試于春官,期得器識偉厚、議論正平之士,副異時公卿大夫選。
屬嬰哀疚,不能親策于廷,唯賴卿輩協意悉心,精加衡鑒,網羅實才,毋使浮誇輕躁者冒吾名器。
朕則汝嘉。
」餘端禮奏乞宣付史館,上曰:「今年無殿試,省試事體不輕,欲得試官,留意考校。
他日大用人材,皆由此出。
」 三月十一日,吏部尚書葉翥等言:「二十年來,士子狃于僞學,沮喪良心,以六經子史為不足觀,以刑名度數為不足考,專習語錄詭誕之說,以蓋其空疏不學之陋,雜以禅語,遂可欺人。
三歲大比,上庠校定,為其徒者專用怪語暗号,私相識認,辄寘前列。
遂使真才實能,反擯不取。
臣等孰識其弊,比知貢舉,試取經史之疑以質之,多不能對。
觀其文理,亦有可采,而怪誕尤甚,深可憐憫。
蓋由溺習之久,不自知其為非。
欲望因今之弊,特诏有司,風谕士子,專以孔孟為師,以六經子史為習,毋得複傳語錄,以滋其盜名欺世之僞。
更乞内自太學,外自州軍學,各以月試取到前三名程文,申禦史台考察。
太學 以月,諸路以季。
太學則學官徑申,諸路則提學司類申。
如仍前不改,則坐學官、提學司之罪。
如此何憂文風之不變,士習之不革哉」從之。
《文獻通考》:甯宗慶元二年,以亮陰不親策。
省試進士,得正奏名鄒應龍等。
自韓侂胄襲秦桧故習,指道學為僞,台臣附之,上章論列,诏榜朝堂。
而劉德秀在省闱奏疏,至雲:「僞學之魁,以匹夫竊人主之柄,鼓動天下,故文風未能丕變。
請将語錄之類,并行除毀。
」既而葉翥上言:「士狃于僞學,專習語錄詭誕之說,《中庸》、《大學》之書,以文其非。
有葉适《進卷》、陳傅良《待遇集》,士人傳誦其文,每用辄效。
請内自太學,外自州軍學,各以月試合格前三名程文,上禦史台考察。
太學以月,諸路以季。
其有舊習不改,則坐學官、提學司之罪。
」是舉也,語涉道學者,皆不預選。
同日,都省言:「正免解并國學該遇覃恩免解,臨安府府學職事及臨安、慶元、安慶、英德府曾該赦文免解,國學諸州還赴慶壽恩覃恩等免解人,依紹興四年取放分數,十七人取一名,零分更取一名。
其慶元、安慶、英德府連三舉不改名人,慶元府取四人,安慶府取二人,英德府取一人。
内英德府如無應取合格卷子,即聽阙。
」從之。
四月二十九日,禮部言:「檢會幹德、鹹平典故,省試開院,合格舉人内有任兩省、台谏、侍從以上有服親屬權要親族者,從本部取索,具名奏聞覆試。
」從之。
以後準此。
三年五月六日,監察禦史沈繼祖言:「昨備數省闱較藝,恭拜禦劄,有曰:『期得器識偉厚、議論正平之士,副異時公卿大夫選,毋使浮誇輕躁者冒吾名器。
』臣竊謂教養有素,則所取皆有用之材;訓迪不先,則舊習無驟變之理。
昨者宸翰雖遄頒于禮闱,而綸音未播于郡國。
況今去科舉,止有 年餘,訓迪磨勵,今正其時。
乞诏郡國,俾四方士子精勤隸習,博通古今,種學績文,以應明時之需。
主司出題,必指事寔,毋事虛泛,庶幾寔材輩出。
」從之。
十二月十八日,臣僚言:「嘉定府系是潛藩,該遇登極赦,應鄉貢進士曾經連三次終場不改名之人,免文解一次。
本府有赦前一舉終場四千五百八十九人,緣去失前兩舉号簿,無因見得連三舉終場不曾改名之人,難以取放。
」禮部勘當:欲于慶元四年科舉除取本府解額外,于内就取五百名,以補上項人數,特與赴省試一次,令項考校,乞量立省額。
或有事故赴省不及之人,不許後舉還試。
其試下人,亦不理為到省舉數。
」都司拟定以三人為額,餘并從之。
四年正月十一日,右谏議大夫姚愈言:「乞诏天下,将來秋試春闱,司文柄者,惟取文辭根本理義,鲠直明白,無所阿佞,擢寘高等。
或文辭可采,而議論涉于柔佞谄曲,則黜之。
庶幾皆有挺特剛方之操,以備器使。
仍乞戒太學儒官、州郡教官,于訓誘考校之際,嚴加激厲,俾之涵養氣質,習為忠鲠。
如此則人材輩出,仰副教養作成之意。
」從之。
四月二十九日,右正言劉三傑言:「曩者以科舉之文虛浮迂僻,典貢舉者摘其辭而顯黜之,一洗異時之弊矣。
然而四方士子傳聞不審,但見主司命題,欲求寔學,率皆采取傳注,編摭故實,或搜求陳腐之類書,以備場屋之用。
至于詞采議論,殊不留意。
今歲大比,竊恐外方出題發策搜及隐僻,緻使耄士晚生專務記錄,幸中程度,而敢言之氣,有用之學,或抱遺才之孍。
乞将來試闱校文,必取學問典寔,文采華贍,氣識明達,議論淵源,兼是數長,乃可中選,仰副設科取士之意。
」從之。
六月十六日,臣僚言:「科舉所以收天下之英俊,且為孤寒之地。
比年百計私,内而省闱廷試,則有暗記牢籠之弊,如黃度、羅點輩私取陳亮以魁多士是也。
外而諸路,如福建考官黃廣被差之後,受金入院,尋即事發,為言者論列是也。
屬當大比,來歲春闱,萬一考官私相結約,陰取黨類,接受賄賂,欲與計偕者,并令監試留意舉覺,不得容令複蹈前轍。
春闱委在院台谏官覺察。
否則事發,并坐其罪。
」從之。
十九日,臣僚言:「近者臣僚有請,自今試場出六經合題,深中場屋之弊。
但本意正恐題目有限,士子得以準拟,返使寔學不能見一日之長。
臣謂若出合題,則合題亦自有限,士子仍舊準拟。
乞下禮部,令遍牒諸路,自今出題,或盡出全題,或三篇中欲合一題,聽從有司,庶幾不緻拘泥,不為舉人所測。
」從之。
先是,禮部侍郎胡纮言:「國家三歲大比,以經義、詩賦籠天下之士,群試于有司者,必精通所習之業,可以中選。
今之詩賦,雖未近古,然亦貫穿六藝,馳聘百家,有骈四俪六之巧。
惟經義一科,全用套類,積日窮年,搜括殆盡,溢箧盈箱,無非本領。
主司題目,鮮有出其揣拟之外。
欲令有司,今歲秋試所出六經,各于本經内摘出兩段文意相類,不緻牽強者,合為一題,庶使舉子有寔學者得盡己見,足以收一日之長,而挾策雠僞者或可退聽矣。
」從之。
至是臣僚複有請焉。
七月二十一日,臣僚言:「仰惟陛 下臨禦以來,開明公道,訓饬士類,天下皆知以孔孟為師,一洗僞學之陋,甚大惠也。
然今日僞習既除,天下雖知趨向之方。
聖經未明,學者猶有疑似之惑。
乞诏有司,自今于六經、《論語》、《孟子》中,有發明正心誠意、道德性命處,仍舊出題,以審觀程文引用趨向之邪正,庶使聖經複明于天下,學者無疑似之惑。
仍令有司考校之際,惟不背經旨,議論正平者取之。
如有竊假聖經,語涉虛浮,包藏奇僻矯誕之意,(或)[惑]亂衆聽者,痛行屏黜。
」從之。
五年正月十七日,禮部郎官陳谠言:「祖宗以來,以三場取人,蓋有深意。
今日以經義取士,觀其異時之經筵講席也;今日以詞賦取士,觀其異時之詞林翰苑也;今日以論策取士,觀其異時之崇論竑議也。
夫他所期甚大,則今日所取不可輕。
臣早遊庠序,猶及見先生長者,嘗言舉子詞賦,固不敢望如《三都》,得如《三元元佑賦》足矣。
論不敢望如《(遇)[過]秦》,得如《紹興前後論粹》足矣。
策不敢望如晁、董,得如頃時《擢犀拔象策》足矣。
義不敢望如張庭堅,得如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