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一
關燈
小
中
大
章閣待制鄧绾、直舍人院鄧潤甫并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邵剛已下四百八人。
九年正月八日,以翰林學士鄧绾權知貢舉,知制诰鄧潤甫、集賢校理同修起居注蒲宗孟并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張嵫已下四百二十六人。
元豐二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許将權知貢舉,知制诰蒲宗孟、天章閣侍講兼直舍人院沈季長并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三百四十八人。
五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李清臣權知貢舉,知制诰舒亶、侍禦史知雜事滿中行并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四百八十五人。
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兵部侍郎許将、給事中陸佃、秘書少監孫覺并權知貢舉,準诏放合格奏名進士焦蹈已下四百八十五人。
先差尚書戶部侍郎季定權知貢舉,給事中兼侍講蔡卞、起居舍人朱服權同知貢舉,以貢舉院火,至是再差也。
哲宗元佑三年正月,以翰林學士、知制诰蘇轼權知貢舉,吏部侍郎孫覺、右谏議大夫孔文仲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二十三人。
六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知制诰範百祿權知貢舉,天章閣待制吏部侍郎顧臨、國子司業孔 武仲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一十九人。
紹聖元年正月十八日,以兵部尚書鄧溫伯權知貢舉,翰林學士範祖禹、戶部侍郎王觌、侍禦史虞策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一十三人。
是年二月八日,鄧溫伯就院除尚書左丞,以範祖禹為知貢舉。
四年正月十四日,以翰林學士林希權知貢舉,刑部侍郎徐铎、起居郎沈铢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六十九人。
元符三年二月十四日,徽宗已即位,未改元。
以尚書吏部侍郎徐铎權知貢舉,給事中趙挺之、寶文閣待制何執中、起居郎吳伯舉同知貢舉,準诏放合格奏名進士李釜已下五百五十八人。
徽宗崇甯二年正月十八日,以兵部尚書安惇權知貢舉,尚書吏部侍 郎劉拯、尚書吏部侍郎鄧洵武、尚書兵部侍郎範緻虛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三十八人。
三年,貢士知舉官阙,合格貢士一十六人。
四年,貢士知舉官阙,合格貢士三十五人。
五年正月五日,以兵部尚書朱锷知貢舉,禦史中丞侯蒙、吏部侍郎白時中、大司成薛升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六百七十一人。
大觀元年,貢士知舉官阙,合格貢士四十人。
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以吏部尚書餘深知貢舉,給事中蔡薿、中書舍人霍端友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五十一人。
三年正月六日,以兵部尚書薛昂知貢舉,吏部侍郎慕容彥逢、禮部侍郎李圖南、給事中霍端友、中書舍人(餘)[俞]、右谏議 大夫蔡居厚、侍禦史劉安上、符寶郎宇文粹中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六百八十五人。
四年正月十九日,以工部尚書李圖南知貢舉,尚書吏部侍郎慕容彥逢、尚書禮部侍郎霍端友并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一十五人。
政和元年正月十九日,以尚書吏部侍郎兼實錄修撰同修國(吏)[史]姚祜知貢舉,中書舍人兼實錄修撰同修國史充議禮局詳議官宇文粹中、尚書禮部侍郎潘兌并同知貢舉,合格阙。
二年正月八日,以翰林學士蔡薿知貢舉,尚書吏部侍郎慕容彥逢、給事中宇文粹中、起居舍人張并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七百一十三人。
三年正月十九日,以試兵部尚書俞知貢舉,給事中宇文粹中、試中書舍人張并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一十九人。
四年正月二十三日,以吏部尚書兼侍讀修國史張克公知貢舉,吏部侍郎霍端友、兵部侍郎同修國史宇文粹中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一十七人。
五年正月六日,以戶部尚書兼侍讀王甫知貢舉,刑部尚書兼侍讀慕容彥逢、給事中同修國史翟汝文、大司成同修國史馮熙載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六百七十人。
六年閏正月二十二日,以刑部尚書慕容彥逢知貢舉,尚書禮部侍郎張(崇)、起居舍人宇文黃中 同知貢舉宇文黃中:據《宋史》卷三七一《宇文虛中傳》,疑應為宇文虛中。
,合格貢士一十一人。
七年正月二十一日,以兵部尚書蔣猷知貢舉,大司成王孝迪、中書舍人李 邦彥、太常少卿賈安宅并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一十二人。
八年,貢士知舉官阙,合格進士七百八十三人。
宣和元年正月二十一日,以禦史中丞陸德先知貢舉,給事中趙野、起居郎李綱同知貢舉,合格進士五十四人。
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以禮部尚書王孝迪知貢舉,給事中盧襄、中書舍人梅執禮同知貢舉,合格貢士六十六人。
三年正月十二日,以翰林學士趙野知貢舉,尚書兵部侍郎黃齊、給事中郭三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六百三十人。
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以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講修國史宇文粹中知貢舉,尚書吏部侍郎同修國史王時雍、中書舍人沈思、何、王绹、左司谏高伯振并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八百五人。
以上《續國朝會要》。
高宗建炎二年、紹興二年,以軍興道梗,權宜諸路類試。
事見《雜錄》。
紹興五年六月二十六日,以翰林學士孫近知貢舉,給事中廖剛、中書舍人劉大中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樊光遠以下二百一人。
八年四月二十七日,以翰林學士、知制诰朱震知貢舉,給事中張緻遠、起居舍人勾龍如淵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黃公度已下二百一十二人。
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以給事中程克俊知貢舉,中書舍人王铢、右谏議大夫羅汝楫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何溥已下二百五十四人。
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以右谏議大夫何若知貢舉,權吏部 侍郎陳康伯、秘書少監遊操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林機以下二百三十人。
十八年二月十二日,以權吏部侍郎邊知白知貢舉,權禮部侍郎周執羔、右正言巫伋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徐履以下二百三十二人。
二十一年三月七日,以禮部侍郎陳誠之知貢舉,殿中侍禦史湯允恭、右正言章夏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鄭聞已下二百三十七人。
二十四年正月九日,以禦史中丞魏師遜知貢舉,權禮部侍郎湯思退、右正言鄭仲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秦埙以下二百六人。
二十七年正月九日,以禦史中丞湯鵬舉知貢舉,中書舍人王綸、起居郎趙逵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張宋卿以下二百四十三人。
三十年正月九日,以禦史中丞朱倬知貢舉,右谏議大夫何溥、起居郎黃中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劉朔以下二百五十四人。
以上《中興會要》。
孝宗隆興元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承旨洪遵知貢舉,兵部侍郎周葵、中書舍人張震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木待問以下五百六十人。
幹道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诏曰:「開學校以育一時之英,設科舉以來四方之俊,悉從大比,率用三年。
宜安裡選之公,各就秋闱之賦,出胸次蘊藏之富,應司存程度之嚴。
與計吏以偕來,造大廷而親策,用副虛心之待,豈惟好爵之縻。
當體至懷,勿雲故事。
」 二年正月九日,以中書舍人蔣芾知貢舉, 權戶部侍郎林安宅、起居舍人梁克家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何澹以下四百九十二人。
四年三月一日,诏曰:「蓋聞治道以得賢為首,非博采而精鑒之,賢奚由進。
惟我祖宗以來,建學設科,以風厲四方之多士,取其尤賢者,寘之公卿大夫之列。
二百餘年間,治效昭然,視漢、唐有光矣。
朕祗承洪業,夙夜不敢康,惟豪傑之士,所在而有,常懼其逸遺也。
三年賓興,着在令典。
有司其為朕選擇可者,令偕計吏,升于春官。
朕将進之大廷,詢以言而試以事焉。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 五年正月九日,以吏部尚書兼侍讀兼權翰林學士汪應辰知貢舉,給事中兼侍讀兼直學士院梁克家、右谏議大夫兼侍講陳良佑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方恬以下三百九十人。
七年三月一日,诏曰:「朕稽列聖之诒謀,本右文而為治,每在虛己,務在得人。
遵守三年大比之常,庶博收于儒效。
舉四海來遊之彥,顧敢後于兵興要使無失職之嗟,期各懋濟時之略,既嘉言之罔伏,宜庶績之鹹熙。
可令有司,精核多士,俾偕秋計,較藝春官。
且将親策于廷,以盡求賢之道。
布告天下,明體朕懷。
」 八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知制诰兼侍讀王曮知貢舉,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趙雄、侍禦史李衡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蔡幼學以下三百八十九人。
以上《幹道會要》。
【宋續會要】
九年正月八日,以翰林學士鄧绾權知貢舉,知制诰鄧潤甫、集賢校理同修起居注蒲宗孟并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張嵫已下四百二十六人。
元豐二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許将權知貢舉,知制诰蒲宗孟、天章閣侍講兼直舍人院沈季長并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三百四十八人。
五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李清臣權知貢舉,知制诰舒亶、侍禦史知雜事滿中行并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四百八十五人。
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兵部侍郎許将、給事中陸佃、秘書少監孫覺并權知貢舉,準诏放合格奏名進士焦蹈已下四百八十五人。
先差尚書戶部侍郎季定權知貢舉,給事中兼侍講蔡卞、起居舍人朱服權同知貢舉,以貢舉院火,至是再差也。
哲宗元佑三年正月,以翰林學士、知制诰蘇轼權知貢舉,吏部侍郎孫覺、右谏議大夫孔文仲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二十三人。
六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知制诰範百祿權知貢舉,天章閣待制吏部侍郎顧臨、國子司業孔 武仲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一十九人。
紹聖元年正月十八日,以兵部尚書鄧溫伯權知貢舉,翰林學士範祖禹、戶部侍郎王觌、侍禦史虞策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一十三人。
是年二月八日,鄧溫伯就院除尚書左丞,以範祖禹為知貢舉。
四年正月十四日,以翰林學士林希權知貢舉,刑部侍郎徐铎、起居郎沈铢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六十九人。
元符三年二月十四日,徽宗已即位,未改元。
以尚書吏部侍郎徐铎權知貢舉,給事中趙挺之、寶文閣待制何執中、起居郎吳伯舉同知貢舉,準诏放合格奏名進士李釜已下五百五十八人。
徽宗崇甯二年正月十八日,以兵部尚書安惇權知貢舉,尚書吏部侍 郎劉拯、尚書吏部侍郎鄧洵武、尚書兵部侍郎範緻虛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五百三十八人。
三年,貢士知舉官阙,合格貢士一十六人。
四年,貢士知舉官阙,合格貢士三十五人。
五年正月五日,以兵部尚書朱锷知貢舉,禦史中丞侯蒙、吏部侍郎白時中、大司成薛升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六百七十一人。
大觀元年,貢士知舉官阙,合格貢士四十人。
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以吏部尚書餘深知貢舉,給事中蔡薿、中書舍人霍端友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五十一人。
三年正月六日,以兵部尚書薛昂知貢舉,吏部侍郎慕容彥逢、禮部侍郎李圖南、給事中霍端友、中書舍人(餘)[俞]、右谏議 大夫蔡居厚、侍禦史劉安上、符寶郎宇文粹中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六百八十五人。
四年正月十九日,以工部尚書李圖南知貢舉,尚書吏部侍郎慕容彥逢、尚書禮部侍郎霍端友并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一十五人。
政和元年正月十九日,以尚書吏部侍郎兼實錄修撰同修國(吏)[史]姚祜知貢舉,中書舍人兼實錄修撰同修國史充議禮局詳議官宇文粹中、尚書禮部侍郎潘兌并同知貢舉,合格阙。
二年正月八日,以翰林學士蔡薿知貢舉,尚書吏部侍郎慕容彥逢、給事中宇文粹中、起居舍人張并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七百一十三人。
三年正月十九日,以試兵部尚書俞知貢舉,給事中宇文粹中、試中書舍人張并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一十九人。
四年正月二十三日,以吏部尚書兼侍讀修國史張克公知貢舉,吏部侍郎霍端友、兵部侍郎同修國史宇文粹中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一十七人。
五年正月六日,以戶部尚書兼侍讀王甫知貢舉,刑部尚書兼侍讀慕容彥逢、給事中同修國史翟汝文、大司成同修國史馮熙載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六百七十人。
六年閏正月二十二日,以刑部尚書慕容彥逢知貢舉,尚書禮部侍郎張(崇)、起居舍人宇文黃中 同知貢舉宇文黃中:據《宋史》卷三七一《宇文虛中傳》,疑應為宇文虛中。
,合格貢士一十一人。
七年正月二十一日,以兵部尚書蔣猷知貢舉,大司成王孝迪、中書舍人李 邦彥、太常少卿賈安宅并同知貢舉,合格貢士一十二人。
八年,貢士知舉官阙,合格進士七百八十三人。
宣和元年正月二十一日,以禦史中丞陸德先知貢舉,給事中趙野、起居郎李綱同知貢舉,合格進士五十四人。
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以禮部尚書王孝迪知貢舉,給事中盧襄、中書舍人梅執禮同知貢舉,合格貢士六十六人。
三年正月十二日,以翰林學士趙野知貢舉,尚書兵部侍郎黃齊、給事中郭三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六百三十人。
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以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講修國史宇文粹中知貢舉,尚書吏部侍郎同修國史王時雍、中書舍人沈思、何、王绹、左司谏高伯振并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八百五人。
以上《續國朝會要》。
高宗建炎二年、紹興二年,以軍興道梗,權宜諸路類試。
事見《雜錄》。
紹興五年六月二十六日,以翰林學士孫近知貢舉,給事中廖剛、中書舍人劉大中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樊光遠以下二百一人。
八年四月二十七日,以翰林學士、知制诰朱震知貢舉,給事中張緻遠、起居舍人勾龍如淵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黃公度已下二百一十二人。
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以給事中程克俊知貢舉,中書舍人王铢、右谏議大夫羅汝楫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何溥已下二百五十四人。
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以右谏議大夫何若知貢舉,權吏部 侍郎陳康伯、秘書少監遊操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林機以下二百三十人。
十八年二月十二日,以權吏部侍郎邊知白知貢舉,權禮部侍郎周執羔、右正言巫伋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徐履以下二百三十二人。
二十一年三月七日,以禮部侍郎陳誠之知貢舉,殿中侍禦史湯允恭、右正言章夏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鄭聞已下二百三十七人。
二十四年正月九日,以禦史中丞魏師遜知貢舉,權禮部侍郎湯思退、右正言鄭仲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秦埙以下二百六人。
二十七年正月九日,以禦史中丞湯鵬舉知貢舉,中書舍人王綸、起居郎趙逵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張宋卿以下二百四十三人。
三十年正月九日,以禦史中丞朱倬知貢舉,右谏議大夫何溥、起居郎黃中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劉朔以下二百五十四人。
以上《中興會要》。
孝宗隆興元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承旨洪遵知貢舉,兵部侍郎周葵、中書舍人張震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木待問以下五百六十人。
幹道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诏曰:「開學校以育一時之英,設科舉以來四方之俊,悉從大比,率用三年。
宜安裡選之公,各就秋闱之賦,出胸次蘊藏之富,應司存程度之嚴。
與計吏以偕來,造大廷而親策,用副虛心之待,豈惟好爵之縻。
當體至懷,勿雲故事。
」 二年正月九日,以中書舍人蔣芾知貢舉, 權戶部侍郎林安宅、起居舍人梁克家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何澹以下四百九十二人。
四年三月一日,诏曰:「蓋聞治道以得賢為首,非博采而精鑒之,賢奚由進。
惟我祖宗以來,建學設科,以風厲四方之多士,取其尤賢者,寘之公卿大夫之列。
二百餘年間,治效昭然,視漢、唐有光矣。
朕祗承洪業,夙夜不敢康,惟豪傑之士,所在而有,常懼其逸遺也。
三年賓興,着在令典。
有司其為朕選擇可者,令偕計吏,升于春官。
朕将進之大廷,詢以言而試以事焉。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 五年正月九日,以吏部尚書兼侍讀兼權翰林學士汪應辰知貢舉,給事中兼侍讀兼直學士院梁克家、右谏議大夫兼侍講陳良佑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方恬以下三百九十人。
七年三月一日,诏曰:「朕稽列聖之诒謀,本右文而為治,每在虛己,務在得人。
遵守三年大比之常,庶博收于儒效。
舉四海來遊之彥,顧敢後于兵興要使無失職之嗟,期各懋濟時之略,既嘉言之罔伏,宜庶績之鹹熙。
可令有司,精核多士,俾偕秋計,較藝春官。
且将親策于廷,以盡求賢之道。
布告天下,明體朕懷。
」 八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學士、知制诰兼侍讀王曮知貢舉,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趙雄、侍禦史李衡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蔡幼學以下三百八十九人。
以上《幹道會要》。
【宋續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