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貨六四
關燈
小
中
大
匹帛
題下原批:「始幹德五年,訖幹道八年
。
」 【宋會要】 凡稅租之入,羅八百六十匹:兩浙路夏八百六十匹。
绫一萬四千二百九十一匹:京東西路夏四千三十二匹,河北東路夏七千三百一十五匹,淮南西路夏二千八百七十一匹,夔州路夏八十三匹。
絹二百九十三萬五千五百八十六匹:府界夏四萬六千三百七十二匹;京東東路夏二十六萬三千一百九十四匹二十:原作「二千」,天頭原批:「二千疑二十」,據改。
,秋一萬九千六百四十六匹;西路夏二十萬七千五百八十九匹;京西南路夏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七匹,秋三匹;北路夏二十九萬八千二百五十九匹;西路夏二十三萬九百一十匹;淮南東路夏四萬六百四十六匹;西路夏三萬九千三十八匹;兩浙路夏六十七萬三千九匹;江南東路夏三十六萬七千一十一匹,秋一萬六千六百四十八匹;西路夏一十萬五千四百七十八匹,秋六十匹,荊湖南路夏四十五匹;北路夏一十二萬二千六十四匹,秋九千七十三匹,福建路夏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五匹;成都府路夏六萬三千七百六十匹;梓州路夏一十二萬一千三百八匹,秋九萬二千八十八匹;利州路夏六萬五千八百六十匹,秋四萬五千七百九十匹;夔州路夏一萬七千一百七十六匹,秋二千二百六十四匹。
絁四萬七千八百六十一匹:京西北路夏四十二匹;河東路夏二萬二千七百二十六匹,秋三匹;淮南東 路夏二千一百四十九匹;西路夏二千二百四十七匹;荊湖南路夏二萬六百九十四匹。
紬四十一萬五千五百七十匹:府界夏三千八百五十一匹;京東東路夏二萬五千五百三十二匹,秋七千七百二十一匹;西路夏二萬一千五百七十四匹;京西南路夏二千五百一十四匹;北路夏三千五百三十匹;河東路夏五萬二千九百八十八匹;西路夏四萬七百五十三匹;淮南東路夏一萬五百三十七匹;西路夏八千三百一匹;兩浙路夏一十萬四千二百五十六匹;江南東路夏六萬二千六十七匹,秋二百二十一匹;西路秋二十五匹;荊湖北路夏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匹,秋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三匹;成都府路夏一萬一千七百三匹;梓州路夏一萬四千六十匹,秋五千七百八十匹;利州路夏九千四十六匹,秋二千六百三十匹;夔州路夏四千六百七十六匹,秋四十六匹。
布四十八萬七千八百四十七匹端:京東路夏二百七十九匹,秋四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匹;京西南路夏六萬九百六十一匹端;永興軍等路秋八百端;秦鳳路秋三百五匹;河東路夏一十萬九千六百一十八端,秋四萬一千四百九十八匹端;淮南東路夏九千九百一十八匹,秋五百四匹;西路夏二千三百八十九匹,秋九匹;江南東路夏九千三百一十匹,秋五百八十六匹;西路夏二千八百八匹;荊湖南路夏七萬三 千七百七十二匹;北路夏一萬二千九百一十匹,秋二千六百七十一匹;廣南西路夏一十萬五千六百四十七匹;成都府路夏四千五百五十四匹;利州路秋二十二段。
絲綿九百一十一萬五千四百二十一兩:府界夏一十七萬六百三十三兩;京東東路夏三萬五千九十九兩;西路夏四十六萬九千三百三十二兩;京西南路夏六萬二千九百二十八兩;北路夏五十萬八千二十三兩,秋三百九十二兩;永興軍路夏一百一兩;秦鳳路夏一千二百二十六兩;河北東路夏六十一萬八千八百四兩,西路夏九十五萬五千八兩;河東路夏八十六兩;淮南東路夏六十六萬二千八百三十五兩;西路夏四十五萬二千五百九十五兩;兩浙路夏二百萬四千八百兩;江南東路一百一十九萬八千二百四十四兩;西路夏三十四萬四千七百八十四兩;荊湖北路夏一十九萬八千一百一兩;成都府路夏八十三萬一千五百五兩;梓州路夏三十萬七千六百五十兩,秋一十二萬三千七百三十四兩;利州路夏一十五萬六千五百六兩,秋三萬八千一百六十四兩;夔州路夏九萬四千四百三十九兩。
凡山澤之利,绫四萬四千七百七匹:鹽利五百二十二匹,榷易三千一百八十七匹,諸路雜稅官鹽一匹、買撲五十九匹,酒曲買撲三千一百二十六匹,房園一匹,入中博籴買賣三萬七千八百一 十一匹。
羅五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匹:入中博籴買賣五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匹。
絹三百九十九萬八千七百一十八匹:鹽利一十二萬二百八匹;茶租一千九百一十六匹;川(陝)[峽]路鹽井課利十二萬二百八匹,搉易一十五萬四千八百三匹;府界買撲酒曲九匹,房園五十四匹;諸路雜稅官鹽五百九十六匹,買撲八千五百四十四匹,酒曲買樸一十四萬六百二十二匹,房園四千九百七十八匹,入中博籴買賣三百四十四萬六千七百六十匹。
紬八十萬二千九百二十七匹:鹽利三萬九千五十五匹;茶租二千一十匹;川(陝西)[峽四]路鹽井課利三萬九千五十五匹,搉易五萬七千二百六匹;諸路雜稅官鹽一百五匹,買樸二千三百六十八匹,酒曲買樸五萬四千六百六十四匹,房園六十九匹,入中博籴買賣六十萬八千三百九十五匹。
布一百九萬九千六百二十六匹端:鹽利一百九十五匹;搉易一萬三百九匹端;諸路雜稅官鹽五端、買樸一百三十四匹端,酒曲買樸一萬一百六十九匹端,房園一匹,市舶三百三十五匹段,入中博籴買賣一百七萬八千四百七十八匹端。
絲綿四百六萬六千五百五十四兩:鹽利七萬一千九百三十一兩;川(陝)[峽]路鹽井課利七萬一千九百三十一兩,搉易二十六萬九千九百一十一兩;府界買樸酒曲二百七十五兩,房園一百七十三兩;諸路 雜稅買樸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一兩,酒曲買樸二十五萬一千一百一十四兩,房園六千五百九十八兩,入中博籴買賣三百三十八萬二千八百七十兩。
凡歲總收之數,錦绮、鹿胎、透背九千六百一十五匹:在京二千七百九十九匹,諸路三千四百八匹,京東東路二百五十匹,秦鳳路一匹,河北西路一千二百四十六匹,兩浙路一十匹,福建路二段,廣南東路一匹,成都府路一千九十四匹段,梓州路八百四匹段。
羅一十六萬六百二十匹:在京三百一十四匹,諸路八萬二百三匹,京東東路四匹,西路七匹,永興軍路一匹,河北東路四匹,西路一十八匹,淮南東路二十二匹,西路一十二匹,兩浙路六萬五千七百三十一匹,江南東路一萬二千四百九匹,西路一匹,荊湖北路四十二匹,福建路二十八匹,廣南東路一匹,西路一匹,成都府路一千五百二十四匹,梓州路四百一十八匹。
绫十四萬七千三百八十五匹:在京一千三百四十一匹,諸路七萬二千九百九十五匹,京東東路四百四十七匹,西路五千四百六十八匹,京西南路三匹,北路二十五匹,永興軍路六十匹,秦鳳路一十四匹,河北東路二萬二千三百二十一匹,西路三十五匹,河東路三百七十九匹,淮南東路七匹,西路四千一百六匹,兩浙路一千三百六十九匹,江南東路一千四匹,西路四匹,荊湖北路五匹,南 路七匹,福建路四十三匹,廣南東路一十二匹,成都府路一萬六千七百九十三匹,梓州路二萬六百匹,利州路一千二百八十九匹,夔州路八十八匹。
絹五百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匹:在京七千五百七十八匹,京西南路一十三萬七千三百九十六匹,北路一十一萬三千九百四十匹,永興軍路六十六匹,秦鳳路三千七百一十七匹,河北東路六十七萬九千四百七十匹,西路三十二萬三千八百九十九匹,河東路一百六十八匹,淮南東路七萬一千五十一匹,西路六萬五百三十七匹,兩浙路一百六十六萬七千二百八十五匹,江南東路六十萬六千三百三十四匹,西路四十二萬八千一十匹,荊湖北路三十一萬二千九百二十三匹,南路七千九百三匹,福建路二萬八千九百一匹,廣南東路五百九十四匹,西路五百七十匹,成都府路三十三萬七千三百五十七匹,梓州路三十八萬一千三百五十三匹,利州路一十九萬九百二十三匹一十:原作「一千」,眉批:「一千,疑一十。
」當是,據改。
,夔州路二萬八千九百三十五匹。
絁绫、縠子、隔織一十一萬一千七百一十六匹:在京一千七百四十六匹,諸路五萬四千九百九十匹,京東東路二十四匹,西路一百九十八匹,京西南路二十三匹,北路一百六十匹,永興軍路三十六匹,秦鳳路三匹,河北東路八十匹,西路一十二匹,河東路二萬二千八百二十一匹,淮南東路二千五百匹,西 路二千六百一十四匹,兩浙路三百七十六匹,江南東路一十匹,西路二匹,荊湖北路三匹,南路二萬三千七百五十匹,福建路七十五匹,廣南東路五十匹,西路四百三十匹,成都府路一千八百二十一匹,梓州路六十九匹,利州路三匹。
紬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六十六匹:在京三百九十匹,府界三千八百五十一匹,諸路一百一十七萬三千二百六十六匹,京東東路一十萬二千八百二匹,西路八萬七千八百七十匹,京西南路一萬七千一百八匹,北路四萬八百六十六匹,永興軍路一千一百二十三匹,秦鳳路三百七十五匹,河北東路八萬九千五十九匹,西路五萬六百二十七匹,河東路三十三匹,淮南東路二萬六百五十五匹,西路一萬八千九百三十九匹,(西)[兩]浙路一十七萬一千五百一十一匹,江南東路一十八萬四千八百一匹,西路七萬五千九百五十一匹,荊湖北路七萬二千五百四匹,南路二千二百六十三匹,福建路二十六匹,廣南東路四匹,西路三匹,成都府路八萬六千三百二十九匹,梓州路八萬七千五百二十六匹,利州路五萬三千一百五十二匹,夔州路九千七百四十匹。
布三百一十九萬二千七百六十五匹端段:在京二十八匹,府界九匹段,諸路一百五十九萬六千三百六十四匹,京東東路一十九萬六千二百八十三匹,西路二百四十二匹,京西南路七 萬八千六百八十匹,北路四百四十一匹,永興軍路一千五百一十一匹,秦鳳路六百五十三匹,河北東路一十二萬八千九百八匹,西路一十二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匹,河東路一十五萬九百九十匹端,(準)[淮]南東路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四匹,西路三千八百七十匹,兩浙路三千三百七十二匹,江南東路一萬一千四匹,西路五千四十七匹,荊湖北路一萬七千二百二十三匹,南路一十萬一千九百六十二匹,福建路九百九十五匹,廣南東路四百六十二匹,西路一十七萬九千七百九十一匹,成都府路五十五萬四千七百三十九匹,梓州路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七匹,利州路五百八十五匹,夔州路二千四百七十八匹。
絲綿、葺線一千三百八十五萬二千七百九十七兩:在京四十六萬四千八百七十四兩,府界一十七萬三千一百七十九兩,諸路一千三百一十一萬七千六百三十七兩,京東東路二十二萬九千三百五十四兩,西路五十一萬五千六百七十七兩,京西南路一十五萬一千三百七十五兩,北路六十三萬七千三百六十六兩,永興軍路四萬一百四十八兩,秦鳳路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三兩,河北東路一百一十三萬四千六百五十三兩,西路一百三十三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兩,河東路五千七百九十九兩,淮南東路七十一萬七千二十八兩,西路四十七萬四千五百三 十兩,兩浙路二百九萬五千三百四十五兩,江南東路一百三十萬九千一百三十九兩,西路三十六萬八千一百九十六兩,荊湖北路二十二萬九千四百三十三兩,南路一十萬一千九百六十二兩,福建路三萬三千四百四十八兩,廣南東路二萬六千六百四十七兩,西路四百八十九兩,成都府路一百四十八萬四百八十兩,梓州路一百二十三萬四千七百二兩,利州路八十五萬四千九百一十三兩,夔州路一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三兩。
雜色匹帛五萬六千一百三十一匹:在京二萬七千八百八十九匹,府界二匹,諸路一萬四千一百二十匹,京東東路九十一匹,西路一百五十八匹,京西南路六十五匹,北路六百二匹,永興軍路三百一十一匹,秦鳳路一百六十匹,河北東路八百五十四匹,西路一百二匹,河東路三百四十四匹,淮南東路四十七匹,西路一百九匹,兩浙路一百七十八匹,江東東路二百二十八匹,西路一十八匹,荊湖北路一百六十三匹,南路八十一匹,福建路五百九十三匹,廣南東路三百二十七匹,西路一十五匹,成都府路三百一十五匹,梓州路七千九百七十二匹,利州路一千一百三匹,夔州路三百八十四匹。
凡諸路上供之數,錦绮、鹿胎、透背一千一十匹:京東東路二百五十匹,淮南西路一匹,成都府路七百五十九匹。
羅一十萬六千四百八十一匹:河北西 路四匹,淮南東路二萬四千七百五十匹,西路五匹,兩浙路六萬九千六百五十七匹,江南東路一萬一百一十四匹,成都府路一千九百四十二匹。
绫四萬四千九百六匹:京東東路五十二匹,西路一萬一千四百匹,河北東路一萬六百匹,河東路三匹,淮南西路六千四百一十七匹,兩浙路二千二十九匹,江南西路三匹,成都路六千一百二十六匹,梓州路八千三百三十匹。
絹二百八十七萬六千一百五匹:府界二萬一千五百七十七匹,京東東路三十九萬八千八百四十九匹,西路二十九萬六千八百二十二匹,京西南路二萬一千七百六十五匹,北路二萬一千七百九十一匹,河北東路一萬二千匹,西路七千匹,淮南東路一十二萬一千七百六十八匹,西路八萬四千一百九十一匹,兩浙路一百五萬八千五十二匹,江南東路四十萬五千八百三十四匹,西路三十二萬七百八十七匹,荊湖北路八萬四千七百三十三匹,成都府路七千三百六十九匹,梓州路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二匹,利州路一十五匹。
絁紗、縠子、隔織、通身六千六百一十一匹段:京東東路一十六[匹],京西北路三百七十五匹,河東路一匹,淮南東路一千七百六十三匹,西路二千九百二十八匹,兩浙路一十九匹,成都府路一千四百四十二匹,梓州路六十七段。
紬四十六萬八千七百四十四匹: 京東東路七萬七千五百九十六匹,京西南路三千四百三十九匹,北路四千九百二十七匹,河北東路一百六匹,淮南東路三萬五千三百匹,西路三萬七千六百三十六匹,兩浙路一十二萬四千二百八十五匹,江南東路九萬三百三十匹,西路六萬四千八百八十七匹,荊湖北路二萬九千七十一匹,成都府路三十四匹,梓州路二千一百八十三匹。
布五十五萬五千八百二十九匹端:京東東路七萬六百九十六匹,西路七千八百三十匹,河東路一端,淮南西路一匹,江南東路七百三十匹,西路一匹,荊湖南路一十二萬三千四十匹,北路三十五萬一千六百一十九匹端,福建路二百匹,成都府路七百八匹,梓州路一千四匹。
絲綿二百三十六萬五千八百四十八兩:京東東路一十一萬九千一百一十二兩,西路二千兩,淮南東路九萬六千二百七十九兩,西路三萬五千四百二十九兩,兩浙路一百六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九兩,西路三萬五千四百二十九兩,兩浙路一百六十一萬三千三百九十八兩,江南東路四十萬八千九百四十三兩,西路九萬一千兩,荊湖北路六百七十五兩,成都府路一十二兩。
雜色匹帛四萬八千九百五十一匹:京東東路五匹,西路二匹,河東路二匹,成都府路二萬八千七百六十七匹,梓州路二萬一百七十三匹,利州路二匹。
諸 路合發布帛總數:紬三十九萬九千八百三十六匹三丈四尺,絹二百一十萬四千七百四十四匹一尺六寸,羅二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匹,绫四萬八千二百三十三匹,平絁三千匹,布七十七萬一千匹端,紫碧绮一百八十匹,綿一千七百匹。
浙東路:上供紬八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匹,内折錢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匹一丈二尺,折绫四千一百四十匹,本色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一匹三丈;絹四十三萬六千九匹,内折錢一十萬八千六百三十五匹三丈三尺,本色三十二萬七千三百七十三匹九尺;羅二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匹,绫五千二百三十四匹。
淮衣紬八千六百一十一匹,内折錢六千八百八十九匹,折绫七百五十二匹,本色九百七十匹;絹四萬九千三百三十二匹,内折錢一萬四千八百匹,本色三萬四千五百三十二匹。
福衣紬七百五十七匹;絹三千七百八十匹。
天申節絹四千五百匹。
大禮絹三千五百匹。
浙西路:上供紬九萬二千八百四匹,内折錢五萬八千三十四匹,折绫一萬二千三百四匹,本色二萬二千四百三十匹;絹三十八萬一千二百二十九匹,内折錢一十四萬三千八百五十二匹四尺二寸,本色二十三萬七千三百七十六匹三丈七尺八寸;绫八千七百六十六匹。
淮衣紬一萬六千三百二十八匹,内折錢一萬一千二百四十二匹,本色四千 二百七十八匹;絹一十三萬六千八百五匹,内折錢三萬九千四百二十一匹三丈一尺,本色九萬七千三百九十三匹三丈一尺。
福衣絹一千四百四十匹。
天申節絹七千匹。
大禮絹三千七百匹。
江東路:上供紬九萬八千八百七十餘匹,内折錢七萬九千二十四匹,本色一萬九千八百四十八匹;絹四十萬六千三百三十餘匹,内折錢一十一萬九千六百五十八匹,本色二十八萬六千六百七十四匹。
淮衣紬二萬六千五百三十餘匹,内折錢二萬一千二百二十九匹,本色五千三百六匹;絹一十三萬七千九百五十餘匹,内折四萬一千三百八十六匹,本色九萬六千五百六十八匹。
浙衣紬六百匹;絹二萬八千匹。
福衣紬一千一百九十七匹;絹四千五百六十八匹半。
天申節絹三千匹。
大禮絹五千五百匹。
江西路:上供紬五萬二千五百八匹,内折錢四萬二千六匹一丈六尺八寸,本色一萬五百一匹二丈五尺三寸;絹三十萬五千四百七十五匹,内折錢九萬一千六百四十二匹二丈三尺一寸,本色二十一萬三千八百三十二匹二丈五尺九寸。
淮衣紬一萬三千四百一十八匹三丈四尺,内折錢一萬七百三十五匹二尺,本色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三尺;絹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五匹八尺,内折錢二萬一百七十三匹二丈三尺四寸,本色四萬七千七十一匹二丈六尺六寸。
福衣 紬二千一十二匹;絹七千五百六十八匹。
天申節絹四千匹。
大禮進奉絹四千七百匹。
淮東路:天申節絹一千二百五十匹。
大禮絹三千七百匹。
淮西路:大禮絹三千七百匹。
湖南路:上供平絁三千匹。
天申節絹二百匹。
大禮[絹]二百匹。
湖北路:上供紬三百七十七匹;絹三千九百五十九匹五丈三尺八寸;布八百匹。
天申節絹九百匹。
大禮進奉絹四千二百匹。
廣東路:天申節絹一千六百匹。
大禮絹三千匹。
已上并折銀。
廣西路:上供布一十萬匹,折錢。
天申節絹三千二百五十匹。
大禮絹三千二百五十匹。
并折錢。
成都府路:上供羅四十五匹;布六十七萬二百匹;紫碧绮一百八十匹;生大绫七千八百六十五匹;錦一千七百段。
天申節絹六千五百匹。
大禮絹六千五百(一)[匹]。
潼川府路:上供绫二萬六千三百六十八匹;絹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匹。
天申節絹五千三百匹。
大禮絹五千三百匹。
夔州路:上供紬八百六十匹;絹二萬二千三百三十二匹。
天申節絹三千五百匹。
大禮絹三千五百匹。
利州路:上供絹一千五百匹。
天申節絹四千五十匹。
大禮絹四千二百五十匹。
浙東路:上供紬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一匹三丈,絹三十二萬七千三百七十三匹九尺,綿六十四萬七千五百三十四兩五錢,絲二萬五千三百八十九兩,羅二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匹,绫五千二百 三十四匹。
淮衣紬九百七十匹,絹三萬四千五百三十二匹。
福衣紬七百五十七匹,絹三千七百八十匹,綿三萬二千二百四十一兩五錢。
浙西路:上供紬二萬二千四百三十匹,絹二十三萬七千三百七十六匹三丈七尺八寸,綿二十四萬一千五百九十六兩五錢,絲七萬五千兩,绫八千七百六十六匹。
淮衣紬四千二百七十八匹,絹九萬七千三百九十三匹二丈一尺。
福衣紬一千四百四十匹。
江東路:上供紬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二匹三丈七尺八寸,絹二十八萬六千六百八十一匹二丈六尺六寸,絲二萬八千二十二兩,綿六十一萬四千四百七十二兩二錢。
淮衣紬五千三百八匹,絹九萬六千五百七十二匹。
浙衣紬六百匹,絹二萬八千匹,綿八萬五千兩。
福衣紬一千一百九十七匹,絹四千五百六十八匹半,綿一萬九千四十七兩。
江西路:上供紬一萬五百一匹二丈五尺二寸,絹二十一萬三千八百三十二匹二丈五尺九寸,絲五萬二百兩,綿八萬六千三百六十四兩。
淮衣紬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三丈二尺,絹四萬七千七十一匹二丈六尺六寸。
福衣紬二千一十二匹,絹二千五百六十八匹半,綿二萬九千六百七十四兩。
湖南路:上供平絁二千匹。
湖北路:上供紬三百七十七匹,絹四千八十三匹八尺四寸,絲一萬二千四百四十九兩六錢,布八百端。
利州路:上供紬一千五百匹,絲四十兩。
成都府路:上供紫碧绮一百八十匹,生大绫七千八百六十五匹,川毛布二百匹,錦一千七百段,布六十七萬匹。
潼川府路:上供绫二萬六千三百六十八匹,絹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匹,絲二萬兩。
夔州路:上供絹二萬二千三百三十二匹絹:原作「紬」,據上文夔州路條改。
,紬八百六十匹,綿一萬四千兩。
已上十路據戶部供到合發上供外,餘福建、京西、廣東、廣西、淮東、淮西六路并無合發數。
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四雜錄 雜錄 太祖幹德五年十月,命水部郎中于繼徽監視绫錦院。
朝廷平蜀,得绫錦工人,乃于國門東南創置機杼院,始命繼徽監領焉。
十二月,诏曰:「布帛之用,世道攸資;行濫之禁,律文具載。
而商賈末此句當脫一字。
,奸僞萌生,塗以粉藥,咤而規利。
渎亂典刑,無甚于茲。
自今宜禁民不得辄以纰布帛鬻于市,及塗粉入藥。
吏察捕之,重寘其罪。
」 開寶四年三月,監绫錦院、右拾遺梁周翰言:「在院見管戶頭,逐人料錢七百文,糧三石五鬥,口食米、豆六鬥;各用女工三四人,每人月糧二石,米、豆又六D。
有一戶頭并女工共請一十六石五鬥者,或少者一十三石五鬥者。
每人隻管機三四張供應事,(禠)[褫]絲線、染練、紡絡,又别破錢并物料。
或布帛低弱,即科校匠人,戶頭不管。
欲乞不置戶頭,令工匠自管供機,各與女工一分請受。
所貴濟贍得匠人。
内有貧者,恐散失物料,即上曆旋給,庶令均濟。
又看驗大、小 錦并皆顔色淺淡「小」字後原衍一「小」字,眉批:「『小』疑誤。
」當是,據删。
,每匹中錦破深紅線九兩三分,花八斤。
昨令匠人當面入染,每匹減下花一斤,比舊顔色鮮好。
逐料更有餘剩花,計至年終,極有出剩。
所收出剩,乞逐季具數申奏。
」從之。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廢湖州織绫務,[男]工十人送京師,女工五十八人悉纟之。
七年八月,诏曰:「淚巧之蕩人心,載記申乎訓戒;纂組之害女工,漢诏形于深谕。
方今務修儉德,以敦俗化,而侈靡猶競,淳素未隆。
宜頒畫一之規,以申率下之義。
宜令諸處市買場及織造院,除供軍绫、羅、絁、布、紬、絹、綿外,其錦绮、鹿胎、透背、六铢、欹正、龜殼等匹段,不得更買及織造。
民間有織賣者,勿禁。
川、陝諸州匹帛、絲綿、紬布之類堪備軍裝者,商人不得私市取販鬻。
」 九年十月,诏曰:「有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鬻于市,斯古制麼。
頗聞民間所織錦绮、绫羅及它匹帛,多幅狹不中程序,及纰輕弱,功藥塗粉,以欺诳販鬻,咤而規利。
宜令兩京諸州告谕民,所織匹帛須及程序。
賈肆之未售者,限以百日當盡鬻之。
民敢違诏複織,募告者,三分賞其一。
」 淳化元年八月,诏:「川、陝諸州,官歲市絲綿、紬布、絹帛等不能充舊貫,蓋賈人利市侵其利,自今嚴禁之。
限诏到,賈人先所市者悉送所在官,官以市價償之。
藏匿者,寘于法。
」初,諸州上供絹皆常度外長數尺,及西上合門副使張昭允、内班都知馮守規類知左、右藏庫類:疑當作「數」。
,裂取餘者, 付染所上官雜染,以備他用,每歲獲羨數甚衆。
既而士卒受冬服,度之不及程,昭允等悉坐免。
至道元年二月,诏杭州置織室,歲市諸郡絲給其用。
真宗鹹平元年七月,廣南西路轉運使陳堯叟言:「準诏,勸課人民栽種桑、棗。
切緣嶺外惟産苎麻,望令折數,許官吏書曆為課,仍許織布赴官場,以錢博市。
每匹準錢百五十至二百,仍免其算稅。
如私自貿易,不在免限。
」從之。
九月,绫錦院以新織絹上進。
是院舊有錦绮機四百餘,帝令停作,改織絹焉。
十月,诏:「揚州折博羅九萬二千三百餘匹天願原批:「折,疑織。
」,輕弱不中度,三司失于拘檢,合行推鞠,用戒咤循。
但以歲月稍深,幹系者衆,慮成追擾,特示寬矜。
其幹系官吏更不問罪。
傥複有犯,斷訖,仍勒備償。
」 二年四月,廢常州羅務。
六年正月,戶部言:「乞令江南、兩浙轉運司(輸)[谕]轄下州軍人民,今後不得織造短狹缣帛市易,緻公私使用。
如違,乞依法科罪。
」帝曰:「風俗所用已麼,官司驟行改革,恐民間不知,有犯者。
可先行曉谕,限百日内改造。
如違,方得科罪。
」 景德二年二月,诏諸路所市上供紬絹減三分之一。
六月,禁造行濫物帛。
申舊制麼。
三年五月,诏潤州造羅務人工仍舊限十二日成一匹。
時有言舊限如此,王子如制置江淮,減勒一月,日限既促,功課不供,比至年終,頗用笞捶。
故有是诏。
仍命劉承珪察京師庫務,有類此不便事條例以聞。
大中 祥符三年閏二月九日,河北轉運使李士衡言:「本路歲給諸軍帛七十萬。
民間罕有缗錢,常預假于豪民,出倍稱之息,及期,則輸賦之外先償逋負,以是工機之利愈薄。
請令官司預給帛錢,俾及時輸送,則民利獲而官亦足用。
」從之,仍令優與其直。
八年七月,诏并州置場,中買軍人所給衣絹。
初,言事者稱并州軍衣歲給絹四萬餘匹,并自京辇送,如聞軍中得之,悉以貿易土絁。
起今如有願中賣入官者,每匹官給錢千二百文,可省辇送之半。
诏三司定(特)[奪],悉以為便,故從其請。
九月,诏三司給沿邊戍兵冬衣,不得以輕纖物帛充支。
初,河北轉運司言:「(斂)[欲]以轄下諸州買撲酒課及次遠軍州折納紬絹充軍衣,卻以天雄軍等處絹上供。
」帝慮其虧軍士,故有是命。
九年八月,诏三司:[諸]道州府上供物帛并須四十尺已上,其輕纖短狹者,收其直罪之收:疑當作「取」。
。
天禧元年三月,三司請令益州罷供鹿胎、透背,悉以衣帛上供,以給軍衣。
帝曰:「此色皆内藏所實,每郊禮,以充賞給,罷之非便。
」令三司與内藏同議以聞。
幹興元年十二月,仁宗即位,未改元。
三司言:「臣僚奏:『兩川遠地,所産雖富,般運實多。
收買折科,豈無虧損織造染記記:疑誤。
,甯不(廢)[費]工押綱衙前,雖有酬獎,戶下小客,最受辛勤。
俱荷照臨,誠宜轸恤。
欲乞益、梓兩路州軍綱運量與減放三二分,庶便民俗。
』」下三司詳定。
三司言:「自來計度聖節、端午、十月一日内人春冬衣 賜,并準備取索及國信往來、南郊支用绫羅、錦绮、鹿胎、透背、欹正、生白大小绫、花紗絹等,下益、梓州兩路織買出染,計綱上京。
(令)[今]除錦三十五段全減不織外,餘绫羅、鹿胎、透背、欹正、生白大小绫、花紗絹等,欲且依舊。
所貴支用不至阙。
又勘會益、梓、利、夔四路州軍每年買納紬、絹、絲、綿,除應副陝西、河東、京西州軍及本路衣賜支遣外,餘有剩數,即上京送納,元不曾(椿)[樁]定數目。
每年自西川水路起發布帛六十六萬匹赴京南路,轉般上京,(并)[應]副在京并京西州軍衣賜,難議減省,欲且依舊。
」從之。
仁宗天聖元年二月,裁造院言:「每年所造諸節衣服萬數甚多,枉費人工。
欲望自今逐節除十月一日、端午、非泛傳宣造作料次依舊造成送納,其長甯、幹元兩節并料段送納支遣。
」诏今年幹元節合支衣服依舊縫造送納外,餘從之。
七月二十八日,三司鹽鐵副使俞獻可言:「川界每年織造錦绮、鹿胎等,所破物料倍有損費。
欲望似此不急之物,除支賜近上武臣及蕃戎并合要緣飾,隻令在京量事織造,其餘權且停止。
」诏三司會勘以聞。
二年四月四日,工部侍郎、知池州李虛己言:「天下州縣每年春初預先支官錢和買紬絹,頗聞煩擾,乞不更行均配。
」诏今後支紬絹價錢并取人戶情願,其不出産州軍,不得一例抑配。
三年七月二日,淮南江浙荊湖制置都大發運副使方仲荀言:乞斷絕諸州軍短狹 纰疏粉藥匹帛及新小砂錫錢。
帝曰:「約束錢帛前後條目已繁,止令三司下淮南、江、浙、荊湖轉運司申明指揮。
」 四年閏五月,诏绫錦院自今不得衷私織造異色花紋匹段及禦服顔色機樣,委本院監官覺察,并許人陳首,所犯人當行嚴斷。
二月二十八日,中書門下言:益、梓等州每年織造錦绮、鹿胎、透背段子、欹正等,累有臣僚上言科率勞擾,況錦繡纂組尤費蠶絲,雖未能全行禁止,欲乞漸次減數織造。
帝曰:「川西至遠,非惟織造勞費,亦不易津置。
」令每年數内特減一半。
五年正月二十一日,中書門下言:「西川益、梓等州每年織造錦绮、鹿胎、透背段子、欹正等,權減一半外,餘生熟黃白大小绫、花紗,元未減省。
累據臣僚言,乞下益、梓兩路轉運司權住織造,一并織絹,應副諸州軍及邊上支費。
」帝曰:「速與行遣。
」宰臣王曾等奏:「錦繡纂組,有害無益,約計每錦繡一端,可織絹數匹。
如此指揮,實為至便。
」 八年十月,三司言:「江南西路轉運使苒稹言:『檢會轄下一十州軍每春冬衣賜數内三衣布,除興國軍支遣得足外,餘洪、虔等九州島年支布五萬匹,自來并從福建路州軍收買,轉般應副。
其布,全然粗疏,不堪裝着,軍人請到,貨賣價少。
自來于福、泉、漳州、興化軍四處置場收買,每匹價錢并津般往回官錢三百四十九文,軍人出賣,得錢三百一十一文省,亦有隻得百五十六文足錢去處。
以此比 仿,實兩虧損。
今欲酌中取洪州定支布價每匹三百二十文省,令洪、虔等九州島依例給見錢。
所是元支破買布價錢,仍乞令本司勘會,酌實貫(伯)[佰],每年發送,赴當路交納,應副春冬支給布價。
』省司勘會:洪、虔等九州島軍分折各情願,乞依洪州例請領衣布價錢,乞令福建路轉運司将每買布價錢般運赴江南西路州軍下卸「每」下疑有脫字。
,應副支給軍人布價。
又緣見錢腳重,陸路難以津般,今更不行外,仍乞下福建轉運司,今後更不科買綿、絲、布,将每年合買賣錢于出産銀貨州軍收買铤銀,計綱上京送納。
」從之。
十二月,三司言:乞依每年例抛數下京東等路轉運司,預支絹紬價,及時收買。
诏準去年例施行。
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诏已令三司将在京庫藏内佩玉、犀牙、閑雜物色物變轉貨賣外物色物:後一「物」字疑當衍。
,其西川織造上供绫羅、錦绮等項,議特行減省。
诏曰:「朕祗膺先訓,寅奉寶圖。
發一念必在于政經,舉一事必先于教本。
庶惇古治,用澄化源。
自惟臨禦以來,性崇儉素。
慕衣绨之先囑,遵抵璧之令猷。
冀厚民風,期臻淳樸。
去奢務本,斯為至懷。
乃者昭示攸司,悉索長物,佩玑犀象,減貿貨泉。
顧彼坼維,俗善纂組。
苟浮靡而呈技,慮紃組之有妨。
不戒纖華,将害有益。
特頒明命,與時作程。
應東、西兩川織造上供绫羅、透背、花紗之類,令今後三分中特令織造一分,其餘二分織造紬絹。
如民不願織造紬絹者,不得抑勒。
别具擘 畫聞奏,及令都進奏院告報上項路分州軍,令出暝曉示。
」 景(佑)[佑]元年四月十二日,青州言:織造錦乞減放一半。
從之,所減數目令在京绫錦院織造。
五月七日,中書門下言:在京及諸道州府臣僚、士庶之家,多用錦背及遍地密花透背段等制造衣服,欲并禁止。
從之。
閏六月二十一日,三司言:「準禁止錦背段子等,勘會内衣庫見管諸般段子萬數不少,乞留充北朝人使到阙相兼支賜。
」從之。
二十二日,梓州路轉運使張從革言:「乞申明條貫,禁絕透背段子等,所貴刑名别無疑慮。
」诏應遍地密花錦背段子及織成遍地密花錦背衣服等,并依舊禁斷,其餘稀花、團窠、雜花不相連接者,更不禁止。
三年七月九日,龍圖待制張逸言:「昨知梓州,本州島機織戶數千家,咤明道二年降,每年绫織三分,隻賣一分,後來消折,貧不能活。
欲乞于元買數十分中許買五分。
」诏兩川上供绫羅、錦背、透背、花紗之類,依明道二年十月命三分織造一分,餘二分今後隻許織造一分绫羅、花紗,一分令織紬絹。
五年四月九日,三司言:西川織買绫紗三分内減下一分紬絹,乞依舊織買绫紗支用。
從之。
慶曆五年六月十三日,诏益州每歲上供物帛數特減歲額三分之一,益、梓路州軍所織錦绮、鹿胎等,并減其半。
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诏:「應預支人戶紬絹價錢,令随夏稅送納。
朝廷之意,本在利農。
近年 降數多,三司每年約度,隻合要紬絹,務在裁減。
仍先具數申奏,下中書相度指揮。
内江西一路多以鹽充折絹價,虧損小民,轉運司今後須管支見錢和買。
」 皇佑二年閏十一月,出内藏庫缗錢四十萬、紬絹六十萬,下河北便粜糧草。
先是,河朔頻年水災,朝廷蠲民幾盡,至秋,禾谷将登,而鎮定複大水,并邊尤被其害被:原作「備」,據《長編》卷一六九改。
。
仁宗憂軍儲不給,故特出内府錢帛以助之。
至和元年二月,三司言:「陝西、河東歲減西川所上物帛,而軍衣不足,又河北入中糧草數多,未有紬絹筭還。
請貸内藏庫紬十萬、絹十萬。
欲乞輸左藏庫缗錢十萬,餘計其值,以限計還。
」從之。
」 【宋會要】 凡稅租之入,羅八百六十匹:兩浙路夏八百六十匹。
绫一萬四千二百九十一匹:京東西路夏四千三十二匹,河北東路夏七千三百一十五匹,淮南西路夏二千八百七十一匹,夔州路夏八十三匹。
絹二百九十三萬五千五百八十六匹:府界夏四萬六千三百七十二匹;京東東路夏二十六萬三千一百九十四匹二十:原作「二千」,天頭原批:「二千疑二十」,據改。
,秋一萬九千六百四十六匹;西路夏二十萬七千五百八十九匹;京西南路夏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七匹,秋三匹;北路夏二十九萬八千二百五十九匹;西路夏二十三萬九百一十匹;淮南東路夏四萬六百四十六匹;西路夏三萬九千三十八匹;兩浙路夏六十七萬三千九匹;江南東路夏三十六萬七千一十一匹,秋一萬六千六百四十八匹;西路夏一十萬五千四百七十八匹,秋六十匹,荊湖南路夏四十五匹;北路夏一十二萬二千六十四匹,秋九千七十三匹,福建路夏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五匹;成都府路夏六萬三千七百六十匹;梓州路夏一十二萬一千三百八匹,秋九萬二千八十八匹;利州路夏六萬五千八百六十匹,秋四萬五千七百九十匹;夔州路夏一萬七千一百七十六匹,秋二千二百六十四匹。
絁四萬七千八百六十一匹:京西北路夏四十二匹;河東路夏二萬二千七百二十六匹,秋三匹;淮南東 路夏二千一百四十九匹;西路夏二千二百四十七匹;荊湖南路夏二萬六百九十四匹。
紬四十一萬五千五百七十匹:府界夏三千八百五十一匹;京東東路夏二萬五千五百三十二匹,秋七千七百二十一匹;西路夏二萬一千五百七十四匹;京西南路夏二千五百一十四匹;北路夏三千五百三十匹;河東路夏五萬二千九百八十八匹;西路夏四萬七百五十三匹;淮南東路夏一萬五百三十七匹;西路夏八千三百一匹;兩浙路夏一十萬四千二百五十六匹;江南東路夏六萬二千六十七匹,秋二百二十一匹;西路秋二十五匹;荊湖北路夏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匹,秋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三匹;成都府路夏一萬一千七百三匹;梓州路夏一萬四千六十匹,秋五千七百八十匹;利州路夏九千四十六匹,秋二千六百三十匹;夔州路夏四千六百七十六匹,秋四十六匹。
布四十八萬七千八百四十七匹端:京東路夏二百七十九匹,秋四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匹;京西南路夏六萬九百六十一匹端;永興軍等路秋八百端;秦鳳路秋三百五匹;河東路夏一十萬九千六百一十八端,秋四萬一千四百九十八匹端;淮南東路夏九千九百一十八匹,秋五百四匹;西路夏二千三百八十九匹,秋九匹;江南東路夏九千三百一十匹,秋五百八十六匹;西路夏二千八百八匹;荊湖南路夏七萬三 千七百七十二匹;北路夏一萬二千九百一十匹,秋二千六百七十一匹;廣南西路夏一十萬五千六百四十七匹;成都府路夏四千五百五十四匹;利州路秋二十二段。
絲綿九百一十一萬五千四百二十一兩:府界夏一十七萬六百三十三兩;京東東路夏三萬五千九十九兩;西路夏四十六萬九千三百三十二兩;京西南路夏六萬二千九百二十八兩;北路夏五十萬八千二十三兩,秋三百九十二兩;永興軍路夏一百一兩;秦鳳路夏一千二百二十六兩;河北東路夏六十一萬八千八百四兩,西路夏九十五萬五千八兩;河東路夏八十六兩;淮南東路夏六十六萬二千八百三十五兩;西路夏四十五萬二千五百九十五兩;兩浙路夏二百萬四千八百兩;江南東路一百一十九萬八千二百四十四兩;西路夏三十四萬四千七百八十四兩;荊湖北路夏一十九萬八千一百一兩;成都府路夏八十三萬一千五百五兩;梓州路夏三十萬七千六百五十兩,秋一十二萬三千七百三十四兩;利州路夏一十五萬六千五百六兩,秋三萬八千一百六十四兩;夔州路夏九萬四千四百三十九兩。
凡山澤之利,绫四萬四千七百七匹:鹽利五百二十二匹,榷易三千一百八十七匹,諸路雜稅官鹽一匹、買撲五十九匹,酒曲買撲三千一百二十六匹,房園一匹,入中博籴買賣三萬七千八百一 十一匹。
羅五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匹:入中博籴買賣五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匹。
絹三百九十九萬八千七百一十八匹:鹽利一十二萬二百八匹;茶租一千九百一十六匹;川(陝)[峽]路鹽井課利十二萬二百八匹,搉易一十五萬四千八百三匹;府界買撲酒曲九匹,房園五十四匹;諸路雜稅官鹽五百九十六匹,買撲八千五百四十四匹,酒曲買樸一十四萬六百二十二匹,房園四千九百七十八匹,入中博籴買賣三百四十四萬六千七百六十匹。
紬八十萬二千九百二十七匹:鹽利三萬九千五十五匹;茶租二千一十匹;川(陝西)[峽四]路鹽井課利三萬九千五十五匹,搉易五萬七千二百六匹;諸路雜稅官鹽一百五匹,買樸二千三百六十八匹,酒曲買樸五萬四千六百六十四匹,房園六十九匹,入中博籴買賣六十萬八千三百九十五匹。
布一百九萬九千六百二十六匹端:鹽利一百九十五匹;搉易一萬三百九匹端;諸路雜稅官鹽五端、買樸一百三十四匹端,酒曲買樸一萬一百六十九匹端,房園一匹,市舶三百三十五匹段,入中博籴買賣一百七萬八千四百七十八匹端。
絲綿四百六萬六千五百五十四兩:鹽利七萬一千九百三十一兩;川(陝)[峽]路鹽井課利七萬一千九百三十一兩,搉易二十六萬九千九百一十一兩;府界買樸酒曲二百七十五兩,房園一百七十三兩;諸路 雜稅買樸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一兩,酒曲買樸二十五萬一千一百一十四兩,房園六千五百九十八兩,入中博籴買賣三百三十八萬二千八百七十兩。
凡歲總收之數,錦绮、鹿胎、透背九千六百一十五匹:在京二千七百九十九匹,諸路三千四百八匹,京東東路二百五十匹,秦鳳路一匹,河北西路一千二百四十六匹,兩浙路一十匹,福建路二段,廣南東路一匹,成都府路一千九十四匹段,梓州路八百四匹段。
羅一十六萬六百二十匹:在京三百一十四匹,諸路八萬二百三匹,京東東路四匹,西路七匹,永興軍路一匹,河北東路四匹,西路一十八匹,淮南東路二十二匹,西路一十二匹,兩浙路六萬五千七百三十一匹,江南東路一萬二千四百九匹,西路一匹,荊湖北路四十二匹,福建路二十八匹,廣南東路一匹,西路一匹,成都府路一千五百二十四匹,梓州路四百一十八匹。
绫十四萬七千三百八十五匹:在京一千三百四十一匹,諸路七萬二千九百九十五匹,京東東路四百四十七匹,西路五千四百六十八匹,京西南路三匹,北路二十五匹,永興軍路六十匹,秦鳳路一十四匹,河北東路二萬二千三百二十一匹,西路三十五匹,河東路三百七十九匹,淮南東路七匹,西路四千一百六匹,兩浙路一千三百六十九匹,江南東路一千四匹,西路四匹,荊湖北路五匹,南 路七匹,福建路四十三匹,廣南東路一十二匹,成都府路一萬六千七百九十三匹,梓州路二萬六百匹,利州路一千二百八十九匹,夔州路八十八匹。
絹五百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匹:在京七千五百七十八匹,京西南路一十三萬七千三百九十六匹,北路一十一萬三千九百四十匹,永興軍路六十六匹,秦鳳路三千七百一十七匹,河北東路六十七萬九千四百七十匹,西路三十二萬三千八百九十九匹,河東路一百六十八匹,淮南東路七萬一千五十一匹,西路六萬五百三十七匹,兩浙路一百六十六萬七千二百八十五匹,江南東路六十萬六千三百三十四匹,西路四十二萬八千一十匹,荊湖北路三十一萬二千九百二十三匹,南路七千九百三匹,福建路二萬八千九百一匹,廣南東路五百九十四匹,西路五百七十匹,成都府路三十三萬七千三百五十七匹,梓州路三十八萬一千三百五十三匹,利州路一十九萬九百二十三匹一十:原作「一千」,眉批:「一千,疑一十。
」當是,據改。
,夔州路二萬八千九百三十五匹。
絁绫、縠子、隔織一十一萬一千七百一十六匹:在京一千七百四十六匹,諸路五萬四千九百九十匹,京東東路二十四匹,西路一百九十八匹,京西南路二十三匹,北路一百六十匹,永興軍路三十六匹,秦鳳路三匹,河北東路八十匹,西路一十二匹,河東路二萬二千八百二十一匹,淮南東路二千五百匹,西 路二千六百一十四匹,兩浙路三百七十六匹,江南東路一十匹,西路二匹,荊湖北路三匹,南路二萬三千七百五十匹,福建路七十五匹,廣南東路五十匹,西路四百三十匹,成都府路一千八百二十一匹,梓州路六十九匹,利州路三匹。
紬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六十六匹:在京三百九十匹,府界三千八百五十一匹,諸路一百一十七萬三千二百六十六匹,京東東路一十萬二千八百二匹,西路八萬七千八百七十匹,京西南路一萬七千一百八匹,北路四萬八百六十六匹,永興軍路一千一百二十三匹,秦鳳路三百七十五匹,河北東路八萬九千五十九匹,西路五萬六百二十七匹,河東路三十三匹,淮南東路二萬六百五十五匹,西路一萬八千九百三十九匹,(西)[兩]浙路一十七萬一千五百一十一匹,江南東路一十八萬四千八百一匹,西路七萬五千九百五十一匹,荊湖北路七萬二千五百四匹,南路二千二百六十三匹,福建路二十六匹,廣南東路四匹,西路三匹,成都府路八萬六千三百二十九匹,梓州路八萬七千五百二十六匹,利州路五萬三千一百五十二匹,夔州路九千七百四十匹。
布三百一十九萬二千七百六十五匹端段:在京二十八匹,府界九匹段,諸路一百五十九萬六千三百六十四匹,京東東路一十九萬六千二百八十三匹,西路二百四十二匹,京西南路七 萬八千六百八十匹,北路四百四十一匹,永興軍路一千五百一十一匹,秦鳳路六百五十三匹,河北東路一十二萬八千九百八匹,西路一十二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匹,河東路一十五萬九百九十匹端,(準)[淮]南東路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四匹,西路三千八百七十匹,兩浙路三千三百七十二匹,江南東路一萬一千四匹,西路五千四十七匹,荊湖北路一萬七千二百二十三匹,南路一十萬一千九百六十二匹,福建路九百九十五匹,廣南東路四百六十二匹,西路一十七萬九千七百九十一匹,成都府路五十五萬四千七百三十九匹,梓州路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七匹,利州路五百八十五匹,夔州路二千四百七十八匹。
絲綿、葺線一千三百八十五萬二千七百九十七兩:在京四十六萬四千八百七十四兩,府界一十七萬三千一百七十九兩,諸路一千三百一十一萬七千六百三十七兩,京東東路二十二萬九千三百五十四兩,西路五十一萬五千六百七十七兩,京西南路一十五萬一千三百七十五兩,北路六十三萬七千三百六十六兩,永興軍路四萬一百四十八兩,秦鳳路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三兩,河北東路一百一十三萬四千六百五十三兩,西路一百三十三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兩,河東路五千七百九十九兩,淮南東路七十一萬七千二十八兩,西路四十七萬四千五百三 十兩,兩浙路二百九萬五千三百四十五兩,江南東路一百三十萬九千一百三十九兩,西路三十六萬八千一百九十六兩,荊湖北路二十二萬九千四百三十三兩,南路一十萬一千九百六十二兩,福建路三萬三千四百四十八兩,廣南東路二萬六千六百四十七兩,西路四百八十九兩,成都府路一百四十八萬四百八十兩,梓州路一百二十三萬四千七百二兩,利州路八十五萬四千九百一十三兩,夔州路一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三兩。
雜色匹帛五萬六千一百三十一匹:在京二萬七千八百八十九匹,府界二匹,諸路一萬四千一百二十匹,京東東路九十一匹,西路一百五十八匹,京西南路六十五匹,北路六百二匹,永興軍路三百一十一匹,秦鳳路一百六十匹,河北東路八百五十四匹,西路一百二匹,河東路三百四十四匹,淮南東路四十七匹,西路一百九匹,兩浙路一百七十八匹,江東東路二百二十八匹,西路一十八匹,荊湖北路一百六十三匹,南路八十一匹,福建路五百九十三匹,廣南東路三百二十七匹,西路一十五匹,成都府路三百一十五匹,梓州路七千九百七十二匹,利州路一千一百三匹,夔州路三百八十四匹。
凡諸路上供之數,錦绮、鹿胎、透背一千一十匹:京東東路二百五十匹,淮南西路一匹,成都府路七百五十九匹。
羅一十萬六千四百八十一匹:河北西 路四匹,淮南東路二萬四千七百五十匹,西路五匹,兩浙路六萬九千六百五十七匹,江南東路一萬一百一十四匹,成都府路一千九百四十二匹。
绫四萬四千九百六匹:京東東路五十二匹,西路一萬一千四百匹,河北東路一萬六百匹,河東路三匹,淮南西路六千四百一十七匹,兩浙路二千二十九匹,江南西路三匹,成都路六千一百二十六匹,梓州路八千三百三十匹。
絹二百八十七萬六千一百五匹:府界二萬一千五百七十七匹,京東東路三十九萬八千八百四十九匹,西路二十九萬六千八百二十二匹,京西南路二萬一千七百六十五匹,北路二萬一千七百九十一匹,河北東路一萬二千匹,西路七千匹,淮南東路一十二萬一千七百六十八匹,西路八萬四千一百九十一匹,兩浙路一百五萬八千五十二匹,江南東路四十萬五千八百三十四匹,西路三十二萬七百八十七匹,荊湖北路八萬四千七百三十三匹,成都府路七千三百六十九匹,梓州路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二匹,利州路一十五匹。
絁紗、縠子、隔織、通身六千六百一十一匹段:京東東路一十六[匹],京西北路三百七十五匹,河東路一匹,淮南東路一千七百六十三匹,西路二千九百二十八匹,兩浙路一十九匹,成都府路一千四百四十二匹,梓州路六十七段。
紬四十六萬八千七百四十四匹: 京東東路七萬七千五百九十六匹,京西南路三千四百三十九匹,北路四千九百二十七匹,河北東路一百六匹,淮南東路三萬五千三百匹,西路三萬七千六百三十六匹,兩浙路一十二萬四千二百八十五匹,江南東路九萬三百三十匹,西路六萬四千八百八十七匹,荊湖北路二萬九千七十一匹,成都府路三十四匹,梓州路二千一百八十三匹。
布五十五萬五千八百二十九匹端:京東東路七萬六百九十六匹,西路七千八百三十匹,河東路一端,淮南西路一匹,江南東路七百三十匹,西路一匹,荊湖南路一十二萬三千四十匹,北路三十五萬一千六百一十九匹端,福建路二百匹,成都府路七百八匹,梓州路一千四匹。
絲綿二百三十六萬五千八百四十八兩:京東東路一十一萬九千一百一十二兩,西路二千兩,淮南東路九萬六千二百七十九兩,西路三萬五千四百二十九兩,兩浙路一百六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九兩,西路三萬五千四百二十九兩,兩浙路一百六十一萬三千三百九十八兩,江南東路四十萬八千九百四十三兩,西路九萬一千兩,荊湖北路六百七十五兩,成都府路一十二兩。
雜色匹帛四萬八千九百五十一匹:京東東路五匹,西路二匹,河東路二匹,成都府路二萬八千七百六十七匹,梓州路二萬一百七十三匹,利州路二匹。
諸 路合發布帛總數:紬三十九萬九千八百三十六匹三丈四尺,絹二百一十萬四千七百四十四匹一尺六寸,羅二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匹,绫四萬八千二百三十三匹,平絁三千匹,布七十七萬一千匹端,紫碧绮一百八十匹,綿一千七百匹。
浙東路:上供紬八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匹,内折錢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匹一丈二尺,折绫四千一百四十匹,本色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一匹三丈;絹四十三萬六千九匹,内折錢一十萬八千六百三十五匹三丈三尺,本色三十二萬七千三百七十三匹九尺;羅二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匹,绫五千二百三十四匹。
淮衣紬八千六百一十一匹,内折錢六千八百八十九匹,折绫七百五十二匹,本色九百七十匹;絹四萬九千三百三十二匹,内折錢一萬四千八百匹,本色三萬四千五百三十二匹。
福衣紬七百五十七匹;絹三千七百八十匹。
天申節絹四千五百匹。
大禮絹三千五百匹。
浙西路:上供紬九萬二千八百四匹,内折錢五萬八千三十四匹,折绫一萬二千三百四匹,本色二萬二千四百三十匹;絹三十八萬一千二百二十九匹,内折錢一十四萬三千八百五十二匹四尺二寸,本色二十三萬七千三百七十六匹三丈七尺八寸;绫八千七百六十六匹。
淮衣紬一萬六千三百二十八匹,内折錢一萬一千二百四十二匹,本色四千 二百七十八匹;絹一十三萬六千八百五匹,内折錢三萬九千四百二十一匹三丈一尺,本色九萬七千三百九十三匹三丈一尺。
福衣絹一千四百四十匹。
天申節絹七千匹。
大禮絹三千七百匹。
江東路:上供紬九萬八千八百七十餘匹,内折錢七萬九千二十四匹,本色一萬九千八百四十八匹;絹四十萬六千三百三十餘匹,内折錢一十一萬九千六百五十八匹,本色二十八萬六千六百七十四匹。
淮衣紬二萬六千五百三十餘匹,内折錢二萬一千二百二十九匹,本色五千三百六匹;絹一十三萬七千九百五十餘匹,内折四萬一千三百八十六匹,本色九萬六千五百六十八匹。
浙衣紬六百匹;絹二萬八千匹。
福衣紬一千一百九十七匹;絹四千五百六十八匹半。
天申節絹三千匹。
大禮絹五千五百匹。
江西路:上供紬五萬二千五百八匹,内折錢四萬二千六匹一丈六尺八寸,本色一萬五百一匹二丈五尺三寸;絹三十萬五千四百七十五匹,内折錢九萬一千六百四十二匹二丈三尺一寸,本色二十一萬三千八百三十二匹二丈五尺九寸。
淮衣紬一萬三千四百一十八匹三丈四尺,内折錢一萬七百三十五匹二尺,本色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三尺;絹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五匹八尺,内折錢二萬一百七十三匹二丈三尺四寸,本色四萬七千七十一匹二丈六尺六寸。
福衣 紬二千一十二匹;絹七千五百六十八匹。
天申節絹四千匹。
大禮進奉絹四千七百匹。
淮東路:天申節絹一千二百五十匹。
大禮絹三千七百匹。
淮西路:大禮絹三千七百匹。
湖南路:上供平絁三千匹。
天申節絹二百匹。
大禮[絹]二百匹。
湖北路:上供紬三百七十七匹;絹三千九百五十九匹五丈三尺八寸;布八百匹。
天申節絹九百匹。
大禮進奉絹四千二百匹。
廣東路:天申節絹一千六百匹。
大禮絹三千匹。
已上并折銀。
廣西路:上供布一十萬匹,折錢。
天申節絹三千二百五十匹。
大禮絹三千二百五十匹。
并折錢。
成都府路:上供羅四十五匹;布六十七萬二百匹;紫碧绮一百八十匹;生大绫七千八百六十五匹;錦一千七百段。
天申節絹六千五百匹。
大禮絹六千五百(一)[匹]。
潼川府路:上供绫二萬六千三百六十八匹;絹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匹。
天申節絹五千三百匹。
大禮絹五千三百匹。
夔州路:上供紬八百六十匹;絹二萬二千三百三十二匹。
天申節絹三千五百匹。
大禮絹三千五百匹。
利州路:上供絹一千五百匹。
天申節絹四千五十匹。
大禮絹四千二百五十匹。
浙東路:上供紬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一匹三丈,絹三十二萬七千三百七十三匹九尺,綿六十四萬七千五百三十四兩五錢,絲二萬五千三百八十九兩,羅二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匹,绫五千二百 三十四匹。
淮衣紬九百七十匹,絹三萬四千五百三十二匹。
福衣紬七百五十七匹,絹三千七百八十匹,綿三萬二千二百四十一兩五錢。
浙西路:上供紬二萬二千四百三十匹,絹二十三萬七千三百七十六匹三丈七尺八寸,綿二十四萬一千五百九十六兩五錢,絲七萬五千兩,绫八千七百六十六匹。
淮衣紬四千二百七十八匹,絹九萬七千三百九十三匹二丈一尺。
福衣紬一千四百四十匹。
江東路:上供紬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二匹三丈七尺八寸,絹二十八萬六千六百八十一匹二丈六尺六寸,絲二萬八千二十二兩,綿六十一萬四千四百七十二兩二錢。
淮衣紬五千三百八匹,絹九萬六千五百七十二匹。
浙衣紬六百匹,絹二萬八千匹,綿八萬五千兩。
福衣紬一千一百九十七匹,絹四千五百六十八匹半,綿一萬九千四十七兩。
江西路:上供紬一萬五百一匹二丈五尺二寸,絹二十一萬三千八百三十二匹二丈五尺九寸,絲五萬二百兩,綿八萬六千三百六十四兩。
淮衣紬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三丈二尺,絹四萬七千七十一匹二丈六尺六寸。
福衣紬二千一十二匹,絹二千五百六十八匹半,綿二萬九千六百七十四兩。
湖南路:上供平絁二千匹。
湖北路:上供紬三百七十七匹,絹四千八十三匹八尺四寸,絲一萬二千四百四十九兩六錢,布八百端。
利州路:上供紬一千五百匹,絲四十兩。
成都府路:上供紫碧绮一百八十匹,生大绫七千八百六十五匹,川毛布二百匹,錦一千七百段,布六十七萬匹。
潼川府路:上供绫二萬六千三百六十八匹,絹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匹,絲二萬兩。
夔州路:上供絹二萬二千三百三十二匹絹:原作「紬」,據上文夔州路條改。
,紬八百六十匹,綿一萬四千兩。
已上十路據戶部供到合發上供外,餘福建、京西、廣東、廣西、淮東、淮西六路并無合發數。
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四雜錄 雜錄 太祖幹德五年十月,命水部郎中于繼徽監視绫錦院。
朝廷平蜀,得绫錦工人,乃于國門東南創置機杼院,始命繼徽監領焉。
十二月,诏曰:「布帛之用,世道攸資;行濫之禁,律文具載。
而商賈末此句當脫一字。
,奸僞萌生,塗以粉藥,咤而規利。
渎亂典刑,無甚于茲。
自今宜禁民不得辄以纰布帛鬻于市,及塗粉入藥。
吏察捕之,重寘其罪。
」 開寶四年三月,監绫錦院、右拾遺梁周翰言:「在院見管戶頭,逐人料錢七百文,糧三石五鬥,口食米、豆六鬥;各用女工三四人,每人月糧二石,米、豆又六D。
有一戶頭并女工共請一十六石五鬥者,或少者一十三石五鬥者。
每人隻管機三四張供應事,(禠)[褫]絲線、染練、紡絡,又别破錢并物料。
或布帛低弱,即科校匠人,戶頭不管。
欲乞不置戶頭,令工匠自管供機,各與女工一分請受。
所貴濟贍得匠人。
内有貧者,恐散失物料,即上曆旋給,庶令均濟。
又看驗大、小 錦并皆顔色淺淡「小」字後原衍一「小」字,眉批:「『小』疑誤。
」當是,據删。
,每匹中錦破深紅線九兩三分,花八斤。
昨令匠人當面入染,每匹減下花一斤,比舊顔色鮮好。
逐料更有餘剩花,計至年終,極有出剩。
所收出剩,乞逐季具數申奏。
」從之。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廢湖州織绫務,[男]工十人送京師,女工五十八人悉纟之。
七年八月,诏曰:「淚巧之蕩人心,載記申乎訓戒;纂組之害女工,漢诏形于深谕。
方今務修儉德,以敦俗化,而侈靡猶競,淳素未隆。
宜頒畫一之規,以申率下之義。
宜令諸處市買場及織造院,除供軍绫、羅、絁、布、紬、絹、綿外,其錦绮、鹿胎、透背、六铢、欹正、龜殼等匹段,不得更買及織造。
民間有織賣者,勿禁。
川、陝諸州匹帛、絲綿、紬布之類堪備軍裝者,商人不得私市取販鬻。
」 九年十月,诏曰:「有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鬻于市,斯古制麼。
頗聞民間所織錦绮、绫羅及它匹帛,多幅狹不中程序,及纰輕弱,功藥塗粉,以欺诳販鬻,咤而規利。
宜令兩京諸州告谕民,所織匹帛須及程序。
賈肆之未售者,限以百日當盡鬻之。
民敢違诏複織,募告者,三分賞其一。
」 淳化元年八月,诏:「川、陝諸州,官歲市絲綿、紬布、絹帛等不能充舊貫,蓋賈人利市侵其利,自今嚴禁之。
限诏到,賈人先所市者悉送所在官,官以市價償之。
藏匿者,寘于法。
」初,諸州上供絹皆常度外長數尺,及西上合門副使張昭允、内班都知馮守規類知左、右藏庫類:疑當作「數」。
,裂取餘者, 付染所上官雜染,以備他用,每歲獲羨數甚衆。
既而士卒受冬服,度之不及程,昭允等悉坐免。
至道元年二月,诏杭州置織室,歲市諸郡絲給其用。
真宗鹹平元年七月,廣南西路轉運使陳堯叟言:「準诏,勸課人民栽種桑、棗。
切緣嶺外惟産苎麻,望令折數,許官吏書曆為課,仍許織布赴官場,以錢博市。
每匹準錢百五十至二百,仍免其算稅。
如私自貿易,不在免限。
」從之。
九月,绫錦院以新織絹上進。
是院舊有錦绮機四百餘,帝令停作,改織絹焉。
十月,诏:「揚州折博羅九萬二千三百餘匹天願原批:「折,疑織。
」,輕弱不中度,三司失于拘檢,合行推鞠,用戒咤循。
但以歲月稍深,幹系者衆,慮成追擾,特示寬矜。
其幹系官吏更不問罪。
傥複有犯,斷訖,仍勒備償。
」 二年四月,廢常州羅務。
六年正月,戶部言:「乞令江南、兩浙轉運司(輸)[谕]轄下州軍人民,今後不得織造短狹缣帛市易,緻公私使用。
如違,乞依法科罪。
」帝曰:「風俗所用已麼,官司驟行改革,恐民間不知,有犯者。
可先行曉谕,限百日内改造。
如違,方得科罪。
」 景德二年二月,诏諸路所市上供紬絹減三分之一。
六月,禁造行濫物帛。
申舊制麼。
三年五月,诏潤州造羅務人工仍舊限十二日成一匹。
時有言舊限如此,王子如制置江淮,減勒一月,日限既促,功課不供,比至年終,頗用笞捶。
故有是诏。
仍命劉承珪察京師庫務,有類此不便事條例以聞。
大中 祥符三年閏二月九日,河北轉運使李士衡言:「本路歲給諸軍帛七十萬。
民間罕有缗錢,常預假于豪民,出倍稱之息,及期,則輸賦之外先償逋負,以是工機之利愈薄。
請令官司預給帛錢,俾及時輸送,則民利獲而官亦足用。
」從之,仍令優與其直。
八年七月,诏并州置場,中買軍人所給衣絹。
初,言事者稱并州軍衣歲給絹四萬餘匹,并自京辇送,如聞軍中得之,悉以貿易土絁。
起今如有願中賣入官者,每匹官給錢千二百文,可省辇送之半。
诏三司定(特)[奪],悉以為便,故從其請。
九月,诏三司給沿邊戍兵冬衣,不得以輕纖物帛充支。
初,河北轉運司言:「(斂)[欲]以轄下諸州買撲酒課及次遠軍州折納紬絹充軍衣,卻以天雄軍等處絹上供。
」帝慮其虧軍士,故有是命。
九年八月,诏三司:[諸]道州府上供物帛并須四十尺已上,其輕纖短狹者,收其直罪之收:疑當作「取」。
。
天禧元年三月,三司請令益州罷供鹿胎、透背,悉以衣帛上供,以給軍衣。
帝曰:「此色皆内藏所實,每郊禮,以充賞給,罷之非便。
」令三司與内藏同議以聞。
幹興元年十二月,仁宗即位,未改元。
三司言:「臣僚奏:『兩川遠地,所産雖富,般運實多。
收買折科,豈無虧損織造染記記:疑誤。
,甯不(廢)[費]工押綱衙前,雖有酬獎,戶下小客,最受辛勤。
俱荷照臨,誠宜轸恤。
欲乞益、梓兩路州軍綱運量與減放三二分,庶便民俗。
』」下三司詳定。
三司言:「自來計度聖節、端午、十月一日内人春冬衣 賜,并準備取索及國信往來、南郊支用绫羅、錦绮、鹿胎、透背、欹正、生白大小绫、花紗絹等,下益、梓州兩路織買出染,計綱上京。
(令)[今]除錦三十五段全減不織外,餘绫羅、鹿胎、透背、欹正、生白大小绫、花紗絹等,欲且依舊。
所貴支用不至阙。
又勘會益、梓、利、夔四路州軍每年買納紬、絹、絲、綿,除應副陝西、河東、京西州軍及本路衣賜支遣外,餘有剩數,即上京送納,元不曾(椿)[樁]定數目。
每年自西川水路起發布帛六十六萬匹赴京南路,轉般上京,(并)[應]副在京并京西州軍衣賜,難議減省,欲且依舊。
」從之。
仁宗天聖元年二月,裁造院言:「每年所造諸節衣服萬數甚多,枉費人工。
欲望自今逐節除十月一日、端午、非泛傳宣造作料次依舊造成送納,其長甯、幹元兩節并料段送納支遣。
」诏今年幹元節合支衣服依舊縫造送納外,餘從之。
七月二十八日,三司鹽鐵副使俞獻可言:「川界每年織造錦绮、鹿胎等,所破物料倍有損費。
欲望似此不急之物,除支賜近上武臣及蕃戎并合要緣飾,隻令在京量事織造,其餘權且停止。
」诏三司會勘以聞。
二年四月四日,工部侍郎、知池州李虛己言:「天下州縣每年春初預先支官錢和買紬絹,頗聞煩擾,乞不更行均配。
」诏今後支紬絹價錢并取人戶情願,其不出産州軍,不得一例抑配。
三年七月二日,淮南江浙荊湖制置都大發運副使方仲荀言:乞斷絕諸州軍短狹 纰疏粉藥匹帛及新小砂錫錢。
帝曰:「約束錢帛前後條目已繁,止令三司下淮南、江、浙、荊湖轉運司申明指揮。
」 四年閏五月,诏绫錦院自今不得衷私織造異色花紋匹段及禦服顔色機樣,委本院監官覺察,并許人陳首,所犯人當行嚴斷。
二月二十八日,中書門下言:益、梓等州每年織造錦绮、鹿胎、透背段子、欹正等,累有臣僚上言科率勞擾,況錦繡纂組尤費蠶絲,雖未能全行禁止,欲乞漸次減數織造。
帝曰:「川西至遠,非惟織造勞費,亦不易津置。
」令每年數内特減一半。
五年正月二十一日,中書門下言:「西川益、梓等州每年織造錦绮、鹿胎、透背段子、欹正等,權減一半外,餘生熟黃白大小绫、花紗,元未減省。
累據臣僚言,乞下益、梓兩路轉運司權住織造,一并織絹,應副諸州軍及邊上支費。
」帝曰:「速與行遣。
」宰臣王曾等奏:「錦繡纂組,有害無益,約計每錦繡一端,可織絹數匹。
如此指揮,實為至便。
」 八年十月,三司言:「江南西路轉運使苒稹言:『檢會轄下一十州軍每春冬衣賜數内三衣布,除興國軍支遣得足外,餘洪、虔等九州島年支布五萬匹,自來并從福建路州軍收買,轉般應副。
其布,全然粗疏,不堪裝着,軍人請到,貨賣價少。
自來于福、泉、漳州、興化軍四處置場收買,每匹價錢并津般往回官錢三百四十九文,軍人出賣,得錢三百一十一文省,亦有隻得百五十六文足錢去處。
以此比 仿,實兩虧損。
今欲酌中取洪州定支布價每匹三百二十文省,令洪、虔等九州島依例給見錢。
所是元支破買布價錢,仍乞令本司勘會,酌實貫(伯)[佰],每年發送,赴當路交納,應副春冬支給布價。
』省司勘會:洪、虔等九州島軍分折各情願,乞依洪州例請領衣布價錢,乞令福建路轉運司将每買布價錢般運赴江南西路州軍下卸「每」下疑有脫字。
,應副支給軍人布價。
又緣見錢腳重,陸路難以津般,今更不行外,仍乞下福建轉運司,今後更不科買綿、絲、布,将每年合買賣錢于出産銀貨州軍收買铤銀,計綱上京送納。
」從之。
十二月,三司言:乞依每年例抛數下京東等路轉運司,預支絹紬價,及時收買。
诏準去年例施行。
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诏已令三司将在京庫藏内佩玉、犀牙、閑雜物色物變轉貨賣外物色物:後一「物」字疑當衍。
,其西川織造上供绫羅、錦绮等項,議特行減省。
诏曰:「朕祗膺先訓,寅奉寶圖。
發一念必在于政經,舉一事必先于教本。
庶惇古治,用澄化源。
自惟臨禦以來,性崇儉素。
慕衣绨之先囑,遵抵璧之令猷。
冀厚民風,期臻淳樸。
去奢務本,斯為至懷。
乃者昭示攸司,悉索長物,佩玑犀象,減貿貨泉。
顧彼坼維,俗善纂組。
苟浮靡而呈技,慮紃組之有妨。
不戒纖華,将害有益。
特頒明命,與時作程。
應東、西兩川織造上供绫羅、透背、花紗之類,令今後三分中特令織造一分,其餘二分織造紬絹。
如民不願織造紬絹者,不得抑勒。
别具擘 畫聞奏,及令都進奏院告報上項路分州軍,令出暝曉示。
」 景(佑)[佑]元年四月十二日,青州言:織造錦乞減放一半。
從之,所減數目令在京绫錦院織造。
五月七日,中書門下言:在京及諸道州府臣僚、士庶之家,多用錦背及遍地密花透背段等制造衣服,欲并禁止。
從之。
閏六月二十一日,三司言:「準禁止錦背段子等,勘會内衣庫見管諸般段子萬數不少,乞留充北朝人使到阙相兼支賜。
」從之。
二十二日,梓州路轉運使張從革言:「乞申明條貫,禁絕透背段子等,所貴刑名别無疑慮。
」诏應遍地密花錦背段子及織成遍地密花錦背衣服等,并依舊禁斷,其餘稀花、團窠、雜花不相連接者,更不禁止。
三年七月九日,龍圖待制張逸言:「昨知梓州,本州島機織戶數千家,咤明道二年降,每年绫織三分,隻賣一分,後來消折,貧不能活。
欲乞于元買數十分中許買五分。
」诏兩川上供绫羅、錦背、透背、花紗之類,依明道二年十月命三分織造一分,餘二分今後隻許織造一分绫羅、花紗,一分令織紬絹。
五年四月九日,三司言:西川織買绫紗三分内減下一分紬絹,乞依舊織買绫紗支用。
從之。
慶曆五年六月十三日,诏益州每歲上供物帛數特減歲額三分之一,益、梓路州軍所織錦绮、鹿胎等,并減其半。
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诏:「應預支人戶紬絹價錢,令随夏稅送納。
朝廷之意,本在利農。
近年 降數多,三司每年約度,隻合要紬絹,務在裁減。
仍先具數申奏,下中書相度指揮。
内江西一路多以鹽充折絹價,虧損小民,轉運司今後須管支見錢和買。
」 皇佑二年閏十一月,出内藏庫缗錢四十萬、紬絹六十萬,下河北便粜糧草。
先是,河朔頻年水災,朝廷蠲民幾盡,至秋,禾谷将登,而鎮定複大水,并邊尤被其害被:原作「備」,據《長編》卷一六九改。
。
仁宗憂軍儲不給,故特出内府錢帛以助之。
至和元年二月,三司言:「陝西、河東歲減西川所上物帛,而軍衣不足,又河北入中糧草數多,未有紬絹筭還。
請貸内藏庫紬十萬、絹十萬。
欲乞輸左藏庫缗錢十萬,餘計其值,以限計還。
」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