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八

關燈
郊祀禦劄 【宋會要】 幹德元年八月一日,内出禦劄曰:「王者誕膺駿命,光啟鴻圖,罔不升中于泰壇,昭祀于上帝,着諸令典,是謂彜章。

    朕自撫中區,行周四載,稼穑既聞于豐稔,邦家屢集于休祺。

    豈涼德之升聞,感茲多祜;蓋上穹之降鑒,錫我小康。

    得不祗率前文,躬行大禮!式展奉先之志,虔申報本之誠本:原作「木」,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八改。

    。

    用荅天庥,且符人欲。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有事于南郊。

    宜令所司,各揚其職,務從省約,無至煩勞。

    諸道州府不得以進奉為名,辄有率斂,庶遵儉德,以奉嚴禋。

    中外臣僚,當體予意。

    」先是,有司言:「《通禮》以冬至日祀圜丘,今歲十一月二十九日冬至,國家初行郊祀,近晦日,乞改用十六日。

    」乃從之而下(诏是)[是诏]。

    後親郊禦劄唯裁制變革則備載。

     二日,诏曰:「中原多故,百有餘載,禮樂儀制,不絕如線。

    方今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禮神報本禮:原作「神」,據《群書考索》前集卷二五改。

    ,資乎備物。

    執事者所宜講求遺逸,遵行典故,無或廢墜,以副我寅恭之意。

    」于是宰臣範質等相與讨尋故事。

    時官籍散落,舊吏皆物故吏:原作「史」,據《長編》卷四改。

    ,惟得後唐天成中《南郊鹵簿字圖》,考以今文,頗為疏略,其相違戾者亦多。

    質等參定新本,曰《南郊行禮圖》,質自為序,乙未上之。

    凡壇壝、牲器、玉帛、醴馔、齋戒之制,與祠官定儀以聞。

     六日,太常禮院言:「皇帝親祀南郊,諸司應奉,預申嚴辦: 鹵簿儀仗,兵部。

    鼓吹、樂懸、登歌,太常寺。

    六軍儀仗、左右金吾仗,六軍諸衛、左右金吾衛。

    芳亭、鳳辇、香蹬、腰輿、傘扇,殿中省。

     立金雞擊鼓,将作監、大常寺。

    祭器、朝服、祭服、諸法司物,少府監。

    皇帝通天冠、绛紗袍、衮冕服、鎮圭、拂翟、殿上扇,宣徽院。

    明德門外太廟、南郊齋宮百官幕次,郊壇棘(成)[城],青闆城籸盆,開封府。

    舁寶令史、贊者牙版位版,門下省。

    百官班次,前資緻仕官、諸方客使、進奉僧道耆壽番客陪位,禦史台、四方館、鴻盧寺。

    崇元殿、明德樓、太廟禦幄、大次郊壇彩樓、席褥、蠟燭,儀鸾司。

    皇帝位版、行事位版,太常禮院。

    南郊壇衆星位版并刻漏時辰,司天台。

    開啟宮門,皇城司、武德司。

    仗馬,宮苑司。

    修撰儀注、移牒諸司、詳定儀仗法物,殿庭并太廟、南郊壇贊引行事,禮儀使司、太常禮院。

    南郊壇、太廟、城門外并沿路軷祭供備,逐處禮料粢盛。

    光祿寺、太常寺、太仆寺、太府寺、将作監、少府監、司農寺、司天台、宗正寺、衛尉寺、秘書省。

    」從之。

     十一月二日,太常禮院言:「唐韋綏為太常卿知禮儀事,又杜鴻漸、楊绾并以太常卿為禮儀使,其職一也。

    準儀注,以禮儀使贊導,而《開元禮》合用太常卿,今請并置,分左右前引。

    」從之。

     二十日,命皇弟開封尹匡義(克)[充]南郊禦營使,殿前都指揮使韓重赟為儀仗都總管,殿前都虞候楊義副之。

    自後親郊增置行宮使四人,青城内至郊壇巡檢及押儀仗、新舊城裡權都巡檢使、權都同巡檢使各二人,管勾大内。

     十三日,帝宿齋于崇元殿。

    翌日,服通天冠、绛紗袍,執鎮 圭,乘玉辂,由明德門,群臣夾侍,鹵簿前導,赴太廟。

    五鼓,朝飨禮畢。

    質明,乘辂赴郊,齋于帷宮。

    十六日甲子,服冕服,執圭,合祭天地于圜丘,奉宣祖配宣:原作「禧」,據《長編》卷四改。

    。

    以皇弟開封尹匡義為亞獻,興元尹光美為終獻。

    舊制,皇帝升壇以褥藉地,象天之黃道,帝曰:「朕潔誠事天,不必用此。

    」命徹之。

    自是親郊宿齋、朝飨率如儀,唯變革則錄。

     四年七月甲子朔,诏冬至郊祀。

    既平嶺南,行報謝禮。

     十一月二十六日戊午,親飨太廟,始用繡衣鹵簿。

     二十七日己未,合祭圜丘,肆赦。

     四月三日,合祭天地于圜丘。

    還禦五鳳樓,肆赦。

     大平興國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太平興國: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八補。

    ,诏曰:「并汾平殄,吳越來朝,萬國封疆,盡禀正朔。

    又飛蝗盡瘗,霖雨頻沾,稼穑鹹登,黎元大慶。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七日親行大禮,躬詣圓壇,虔伸告謝之誠,用表吉蠲之懇。

    」 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诏權停封禅,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有事于南郊。

    畢,肆赦。

     淳化三年九月二日淳化三年:原無,據《太常因革禮》卷三三補。

    ,诏将以十一月二十日有事于南郊。

    前祀十日,皇子許王薨,有司言薨在未受誓戒之前,準禮天地社稷之祀不廢。

    帝疑禮有未便,命宰臣于中書集公卿詳議。

    吏部尚書宋琪等議曰:「伏見先王制禮,本于人情,垂為世範,匪天降而地出,必适變以從宜,允大中,是為要道。

    國家以冬至之日皇帝有事于圜丘,适值親 王薨謝,獻議者據禮文,雲天地社稷之祭不廢。

    竊以許王薨謝,去郊禮纔十餘日,诏辍十一日已後五日常朝。

    且至尊成服,百寮皆當入慰皆當:原無,據《太常因革禮》卷三三補。

    ,又以今月十二、十三日,百僚并赴尚書省受誓戒并赴:原無,據《太常因革禮》卷三三補。

    。

    按令式,受誓戒之後不得吊喪問疾、決斷刑獄。

    皇帝既辍朝而未成服,則全爽禮文;百僚既受誓戒而入奉慰,則又違令式。

    所謂國家之儀盡失,吉兇之制相幹。

    況在聖明,所宜慎重。

    且許王地處親賢,望隆盤石,于朝廷為世子,于昆仲為大宗大:原作「太」,據《太常因革禮》卷三三改。

    。

    薨謝已來,臣庶泣孍,伏想聖情追念,其可量也!當悲悼慘傷之日,行昭升嚴配之儀,臣等實慮上帝之不歆,下民之斯惑矣。

    今陛下浚發精意,親祀昊穹,制書既已宣行,大禮不可中辍,當更祭日,庶通規。

    臣等按祭天之數之:原作「地」,據《太常因革禮》卷三三改。

    ,歲有四焉,載于禮經,非有差降。

    伏請移日就來年正月二日上辛行禋祀之禮,則許王之喪紀已終,郊廟之吉儀獲展,以家以國,情禮兼申。

    」诏從琪議從:原作「後」,據《太常因革禮》卷三三改。

    ,改用來年正月二日上辛行郊祀之禮,其冬飨太廟差公卿攝事。

    漢武以正月上辛祀甘泉圜丘,取齋戒自新之義。

     至道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诏曰:「昨降明诏,将奉郊丘,取來歲之仲春,伸大報于上帝。

    載稽方策,旁求故實。

    二月初吉,蓋是中和之辰;獻歲上辛,合伸祈谷之典。

    宜從改作,庶通規。

    朕今用來年正月十日有事于南郊。

    」先是,帝語近臣:「凡郊飨必在合祭之日,不當違經制。

    」故改用 正月上辛。

     二年正月己酉,親飨太廟。

    辛亥,合祭天地于圓丘,肆赦。

     真宗鹹平元年八月二日,翰林學士承旨宋白等上新畫南郊圖。

    先是,至道二年,太宗令内侍裴愈、石承慶于朝元殿集畫工繪此圖,命白總其事。

    至是方畢,凡為三幅,外幅列儀衛,中幅辂車及導駕官,人物皆長寸餘。

    又畫圜壇、祭器、樂架及青城警場,悉皆詳備。

    命藏于秘府,賜白銀、彩一百匹兩,愈、承慶各錢三萬,翰林畫待诏高元吉賜绯,餘工迨掌事缗錢有差。

    王延德為行宮使,為《南郊錄》。

     景德二年七月十日,诏:「向來每因郊祀,于京畿近州配率供億。

    念茲氓庶,良可矜優,宜令三司未得循例施行,别俟進止。

    」 十一月十三日,親郊前七日,百官習儀于郊壇。

    是日大雪,诏改用次日習儀。

    禮成,還禦幹元門,召從官,賜酒,三行而罷。

    帝自齋即進蔬茹,至是始飲酒焉。

     大中祥符六年八月一日,诏以來春親詣亳州太清宮行朝谒之禮,先于京城東别置壇,回日恭謝天地。

     七年二月十六日,有事于東郊。

     九年五月一日,诏以來年正月一日詣玉清昭應宮,與天下臣庶恭上玉皇大天帝聖号冊,十日有事于南郊,行恭謝之禮。

     三日,禮儀院言:「諸司每行郊禋文字,皆指名郊天,恐非寅恭之意。

    欲自今凡于郊禮止稱南郊,凡言合祭亦不得指名『地』字。

    」從之。

     仁宗天聖二年八月十二日,太常禮院言:「南郊合行薦 告之禮,望降所用日。

    」诏将來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太廟同日行禮。

     十六日,橋道頓遞使王臻言:「自太廟赴郊壇日,望取舊路向西,經景靈宮前過,令禦街直南,由朱雀門青城。

    」奏可。

    自景靈宮成,真宗飨廟畢赴青城,改路由廟南(低)[抵]麗景門街西,合禦街南出,蓋不欲乘辂過景靈宮門。

    至是,臻請始複景德舊制,仍令至日差官奏告景靈宮。

     九月二十二日,太常禮院言:「将來南郊,隻自行禮前三日禁止京城裡外喪葬哭泣,候禮畢次日依舊例。

    」 十一月丁酉,祭圓丘,禦正陽門赦天下,天安殿上尊号。

     五年七月二十八日,诏:「将來南郊除奉天地、宗廟自依典禮外,其餘供應乘輿服禦等物(各)[合]行雅飾者飾:原批以為當作「饬」,其語雲:「饬,見下熙甯二年八月诏書。

    」,令三司相度減省,務從簡約。

    」 二十九日,禮儀使劉筠言:「伏詳天聖二年南郊制度,皇帝自天安殿一日之内數次展禮,萬乘之陟降為勞,百執之駿奔不暇。

    欲乞将來南郊禮畢,别定日詣玉清昭應宮、景靈宮行恭謝之禮。

    」诏送太常禮院,禮官言:「皇帝郊前宿齋行禮,實為煩并。

    參詳前三日緻齋于天安殿,其赴太廟日,先詣景靈宮行薦飨之禮如太廟之儀,赴太廟緻齋。

    俟南郊禮畢,别擇日詣玉清昭應宮行恭謝之禮。

    」從之。

     景佑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合祭天地于圜丘,三聖并侑。

    降壇如禦小次,須三獻禮畢複版位,望燎還次,鼓吹振作。

    先是,帝以祖宗功德之大,重配侑之典,命禮官詳定 其事。

    有司着儀,以太祖定配,太宗疊配。

    今歲親郊,請以三聖侑。

    至是,壇上設太祖、太宗、真宗三位配祭。

    又親(揆)[撰]歌(樂曲)[曲樂]章,(樂)以申嚴奉。

    故事郊廟親祀,上設更衣幄殿,未有小次。

    至是,禮官引《周禮》之文,請設小次于版位少東,每獻畢降壇就小次,俟三獻行禮畢,複就版位。

    诏如所議。

     八月十六日,禦大慶殿門觀新南郊儀仗法物,宰臣、兩制以上預焉。

     十一月十八日親郊,以迎江軍節度使允讓為郊廟亞獻,安化軍節度觀察留後允弼為終獻。

    事畢肆赦。

     慶曆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诏免諸蕃太廟陪位,其宣德門、景靈宮門外及南郊壇立班如故。

     二十日,親郊诏:「郊壇黃道褥改用绯絹。

    奠(弊)[币]登獻畢,朕更不就小次,并卷去簾障,以表恭事天地之意。

    」 二十二日,帝齋于大慶殿。

    翌日,詣景靈宮行薦飨禮畢,次赴奉慈廟行躬谒之禮。

     二十四日,齋于郊宮。

    夜四鼓,合祭天地于圜丘。

    始至壇下,诏太常大樂六變,無擅減節,不禦小次,徹黃道褥,以盡恭肅之心。

    舊制,郊禮黃道褥鋪至一級,其第一級接以绯褥,至神位。

    至是,盡令徹去。

     治平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合祭天地于南郊,以太祖配。

    故事,皇帝将就版位,祠官回班向皇帝,須就位乃複;侍 臣跪(講)[讀]冊,至禦名則興。

    至是,诏以尊奉祠,勿回班及興。

    時呂公着攝太仆卿參乘,為上言仁宗親祠,徹黃道以登,虛小次不入,上皆循用之。

     熙甯元年二月九日,翰林學士承旨王珪言:「準诏令兩制以上至台谏官,與太常禮院同詳定今年冬至當與未當親行郊禮,謹上議曰:按《王制》:『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绋而行事。

    』傳謂『不敢以卑廢尊也』。

    是則居喪而可得見天地也可得:原倒,據王珪《華陽集》卷四五《服除躬行郊廟議》乙。

    。

    《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傳》:『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嘗禘于廟。

    』杜預以謂親主既特祀于寝,則宗廟四時常祀,自當如舊。

    是則居喪而可得見宗廟也。

    周公稱商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子張疑之,以問仲尼。

    仲尼荅雲:『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古:原作「故」,據王珪《華陽集》卷四五《服除躬行郊廟議》改。

    。

    』高宗不雲服喪三年而雲諒闇三年者,杜預又謂古者天子、諸侯三年之喪,既葬而服除,諒陰以居心喪,不與士庶同禮也。

    然則服除之後,郊廟之祭可勿舉乎南齊以前,人君嗣位,或仍前郊之年,或别自為郊,下有司議。

    而王儉乃援晉、宋以來皆改元即郊,而不用前郊之年。

    自漢文以來,皆即位而谒廟。

    至唐德宗以後宗:原無,據王珪《華陽集》卷四五《服除躬行郊廟議》補。

    ,亦踰年而行郊。

    況本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太後之喪,既易月而服除,明年遂飨太廟而合祀天地于圜丘。

    請冬至行郊廟之禮,其服冕、車辂、儀物、音樂,緣神事者皆不可廢。

    」诏用景德故事,惟郊廟及景靈宮禮神用樂,鹵簿鼓吹及樓 前宮架、諸軍音樂皆備而不作,警場止鳴金钲、鼓角,仍罷諸軍呈閱騎隊。

    故事,齋宿必禦樓警嚴嚴:原作「言」,據《宋史》卷九九《禮志》二改。

    ,幸後苑觀花,作水戲,至是悉罷之。

    有司言:「故事,當谒謝于祖宗神禦殿,獻享月吉禮,以禮官攝。

    」诏遣輔臣,仍罷詣佛寺。

    是後國有故,皆遣輔臣。

     七月四日,内出禦劄曰:「有天下者,莫重上神之報;為人子者,莫嚴宗廟之承。

    率躬三歲之祠,常候一陽之運。

    緬慕先聖,光施沖人,載循禋類之期,适在諒陰之際,大懼不能備飾儀物,奉将粢盛。

    于是刺六經之文,傅博士之議,皆以謂喪有以權而順變,祭無以卑而廢尊。

    矧稽參西漢之彜,沿用景德之制。

    顧予涼菲予:原作「子」,據王珪《華陽集》卷一一《熙甯元年南郊禦劄》改。

    ,賴帝況臨,遂蔔天正之辰,往修郊見之禮。

    方且進祈茂祉,以大芘黎元;昭格至精,以終圖熙事。

    庶幾能飨,其敢憚勤!朕以今歲十一月十八日有事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厥職。

    諸道州府不得以進奉為名,辄行科率辄:原作「辍」,據王珪《華陽集》卷一一《熙甯元年南郊禦劄》改。

    ,其百司除事神之物并宜仍舊外,餘應幹供奉所須,務令純約,以稱朕不忘孝思之義。

    」 八月,诏:「将來南郊,除祗奉天地、宗廟依典禮外,其餘供應乘輿、服禦等事件,務從簡約。

    應不須雅饬之物,不得妄有申舉,枉有勞費。

    」 十一月十七日,上齋于郊宮,罷臨觀阙、幸苑囿。

     十八日昧爽,合祭天地于圜丘。

    帝至壝門,卻禦蓋登壇,〔徹〕黃道褥,不禦小次,命侍祠官勿回班,以罄寅恭報本之意。

     四年,楊傑為禮官,識諸司 所職祠事,為《郊祀總要》一卷。

     七年七月二日,内出禦劄曰:「王者飨帝圜丘,以虔報本之誼;尊宗親廟,以将反始之誠。

    人道至隆,國章茲重。

    維五聖之故事,謹三歲之親祠。

    朕以不德,獲承先憲,以時稱秩,其敢怠荒!宜蔔天正,往修郊類。

    庶繇精意之享,以祚蒸民之生。

    且诏先期,用孚群聽。

    朕以今年十月己未有事于南郊。

    咨爾有司,各揚厥職,相予祀事,罔或不恭。

    」 十年七月三日,内出禦劄曰:「燔柴而祭泰壇,執币以事上帝,陟配祖烈,靈承天明。

    永惟五聖之謀,率用三年之禮。

    顧朕菲德,缵時丕圖。

    亟蒙宗廟之休,裒對神祇之佑。

    累迪熙典,訖登至平。

    是用蔔天之正,考日之至,緻精以嚴大報,飨福而庇黎元。

    戒以前期,告于有衆。

    朕以今年十一月甲戌有事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職,協成祀事,稱朕志焉。

    」 十一日,提點南郊事務向宗儒言:「準式,後苑造回鸾花草牡丹一萬朵,銮枝七百五十朵,請如宴式更造新樣,依式賜外,禦營喝探軍别無應奉,教駿隻系牧馬及擎,乞罷給。

    」從之。

    仍(照)[诏]殿前、馬步軍都副指揮使已下等第益數,四廂都指揮使、橫行使副、兩省供奉官殿頭舊無例者,并特贈給。

     元豐元年二月八日元豐元年二月八日:原作「二年八月」。

    按《長編》卷二八八記此事于元豐元年二月癸醜,是月丙午朔,癸醜正為八日,據以補改。

    ,诏:「自今親祀,奠而不酹。

    内壝之外衆星位,周環每二步别植筍椿一,繃青繩三重,以為限域。

    」先是,提點南郊事務向宗儒言:「車駕詣太廟行禮畢,焚冊于齋 殿門外,禁衛于此坐甲,地步狹隘,而郊壇内壝之外衆星設位舊無限域,乞自今于南神門外少東焚冊,以筍椿繃繩為壝外之限。

    」又言:「冕服器用多參以今禮,唯匏爵獨循古制,恐未為稱。

    又酹酒于盤,嫌于祼獻,恐非大神不祼之意「神」下原有「大」字,據《長編》卷二八八删。

    。

    乞下禮官詳議。

    」至是,禮院奏,以為焚冊于南神門外,壇壝繃繩以限星域及匏爵奠而不酹,當如宗儒議,至欲飾匏爵即非古。

    按先儒義說,但曰破匏為爵而不雲有飾,且取其自然,以象天地之性。

    故有是诏。

     六年七月四日,内出禦劄曰:「王者炀煙泰壇,以緻承天之義;祼鬯清廟,以嚴達孝之誠。

    永惟五聖之谟,必躬三歲之祀。

    肆惟菲德,獲紹丕圖,賴帝(博)[溥]臨,豐年屢應,群生和而草木茂,三光全而寒暑平。

    宜蔔天正,恭修郊類,以對笃周之祜,以展放唐之文。

    特戒先期,用孚大号。

    朕以今年十一月丙午有事于南郊。

    咨爾有司,各揚厥職,相予祀事,罔或不恭。

    」 哲宗元佑七年七月七日,内出禦劄曰:「萬物皆本于天,顧何以報;五經莫重于祭,所貴者誠。

    惟本朝郊禘之文,有列聖典章之舊。

    朕勤遵太母之訓,祗守丕基之成,八年于茲,萬宇以治。

    深惟菲德之及此,實由上帝之佑民,宜修親飨之恭,以盡欽承之義。

    奠玉以緻純潔,升煙以達高明。

    嘉與臣工,共圖厘事。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四日 有事于南郊。

    咨爾有司,各揚厥職,相予禋祀,罔或不恭。

    」 九月十八日,诏:「今歲圜丘,宜依熙甯十年故事,設皇地祇位以申始見之禮。

    候親祠北郊,依元豐六年五月八日指揮。

    」時輔臣建言,帝初郊,特設皇地祇位以合祭。

    帝至壇外壝,命徹蓋;及内壝,诏百官不回班;自小次曆午階升壇,不設茵褥。

    稽首跪奠禮畢,禦史言:「皇帝親祀南郊,自誓戒之後,陰時不常,十二日微雪,十三日郊壇點馔,亦有大風。

    至夜星月爛然,行事之時氣和風靜,宣赦之日天色澄明,其夜陰風,次日大雪。

    乃知天地神祇感應歆飨,以彰盛德。

    乞宣付史館。

    」從之。

    是時宰臣至侍從官皆進詩稱賀。

     紹聖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诏罷合祭。

     元符元年七月三日,制曰:「朕缵承聖緒,紹述先猷,以微渺之身,托士民之上。

    惟德弗類,荷帝降衷,錫之元符,以申景命,天休滋至,殆弗克堪。

    黎民時雍,西戎即叙,協氣來應,豐年屢臻。

    永惟方夏之底甯,寔自穹昊之眷佑。

    若稽大報之義,蓋講宗祈之文。

    炀高煙于紫壇,薦爵鬯于清廟,庶幾祖考之格,且獲明靈之歆。

    嘉與臣工,共圖厘事。

    亶孚有衆,申戒前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日有事于南郊。

    咨爾有司,各揚乃職。

    」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五日,内出禦劄:「敕内外文武臣僚等:祭莫重于天,聖人極郊丘之報;德莫加于孝,王 者嚴宗廟之儀。

    朕以渺躬,獲嗣丕祚,茕然銜恤,逮茲踰年。

    欽惟三歲之郊,每候一陽之應。

    稽諸禮典,不以卑而廢尊;越予沖人,亦惟事而師古。

    矧德弗類,賴帝降康,諸夏乂安,遠人附,四時不忒,百谷用成。

    若稽先王之猷,祗遹列聖之訓,順迎谷旦,躬飨圜壇,以緻靈承之心,以祈右序之贶。

    用孚大号,誕告前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有事于南郊。

    咨爾有司,各揚厥職,相予禋祀,罔或不恭。

    」 八月五日,诏将來南郊,權行合祭之禮。

     二十六日,诏罷合祭。

    《政和會要》誤于崇甯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始載罷合祭,今改正。

     十一月四日,诏:「将來南郊行禮,入壝門、就版位,百官皆不得回班,讀冊至禦名勿興,壇陛徹去黃道茵褥,入壝門不張蓋,并如故事。

    」 十八日,帝将(來)親郊,初自景靈宮赴太廟即雪作,聖情憂轸,形之詞色。

    乃命太官屏常膳,禦素食以緻禱,是夕尋霁。

    及宿齋青城,星月爛然。

    帝升壇行事,凡三登三降,有司請禦小次,終不許,秉圭立于版位,以至禮畢。

     崇甯三年七月六日,诏曰:「朕欽若昊天,丕厘景命,稽七聖之彜訓,謹三歲之親祠。

    粵自缵圖,敢忘繼志!嘗率循于典禮,已祗見于郊丘。

    寔賴顧歆,益臻綏靖。

    故七政靡忒,三農屢豐,四夷鹹賓,九功惟叙。

    爰念高穹之眷,聿當大報之時。

    禮于泰壇,敬稱秩于元祀;侑以烈祖,嚴陟配之上儀。

    申戒前期,誕(為)[孚]衆聽。

    朕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南 郊。

    咨爾有司,各揚乃職,相予祀事,罔或不恭。

    」 十一月二十六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前三日,帝發神宗徽号(于)[玉]寶冊于大慶殿,至郊禮畢,悉如元豐三年之儀。

     大觀四年七月五日,内出禦劄曰:「朕恭典神天,嗣膺曆服,永惟七聖之成憲,必尊三歲之親祠。

    爰自缵承,敢忘祗率!嘗緝于曠禮,再稱秩于明禋。

    荷帝況臨,跻世(齊)康乂,四序鹹若,三農屢豐,邊陲敉甯,民俗和豫。

    宜順新陽之(侯)[候],肆陳大報之儀。

    祼玉以緻乎孝思,燔柴以達乎精意。

    配侑烈祖,對越上靈。

    庶飨德于昊穹,用均厘于寰宇。

    其孚渙号,以戒先期。

    朕以今年冬至日祀天于圜丘。

    咨爾攸司,各揚厥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以皇弟燕王俣為亞獻,越王戚為終獻。

    禮成,上禦端誠殿,宰臣以下稱賀。

    遣中使賜禦制詩一首,許輔臣和進。

     十一月十五日,宰臣何執中言:「臣備位近司,猥緣使事,陪侍親祀。

    伏見陛〔下〕專精其德,(齊)[齋]莊其容,靡不盡禮。

    又如升壇、入壝不回班,不張蓋,不設黃褥,讀祝至禦名勿興之類,皆已先事頒旨,遵為典常。

    其事天事神之禮,凡可以緻崇奉之意者,亦皆講于平時,訓敕無所不盡。

    宿于端誠,遣黃經臣傳旨,谕臣以『前此風霾,器币、禮料每事務在精潔』。

    臣奉诏令,遣官屬親臨按視,再加潔滌。

    翌日升壇奠獻,俯降跪興皆過于恭,退立壇下,不禦小次,略無怠容。

    用是神靈歆格,幹清坤夷,盛德之事,足以示訓。

    乞宣付史館,以傳無窮。

    」又言:「臣等伏見涉冬以來, 盛事,竊自欣幸,不敢但已。

    伏望宣付史館,傳示無窮。

    」诏并從之。

    率多陰晦,風霾雪霰繼作。

    逮冬祀前期十日而戒,天乃晴霁。

    車駕殿宿之旦,陰雲四合,抵晚微雨垂作,中夜風師盡驅纖翳。

    黎明銮輿順動,杲日東升,至朝谒原廟,祼獻太室,祗見圜丘,熙事備成,天景晏溫,日星明潤,中外士庶歡呼鼓舞。

    蓋由皇帝陛下有大舜慕親之孝,盡文王事帝之心,齊明誠一,克舉元祀。

    又比年以來,修益政事,求合于天,建皇極之道,下寬大之書,善繼善述,無偏無黨,民情和于下,天意得于上,歲以有年,雨旸時若,熙熙庶俗,若登春台。

    斯足以昭聖人之能事,驗天神之飨德矣。

    臣等備位近司,親 政和三年七月五日,内出禦劄曰:「朕惟乃聖乃神,克禋克祀。

    舉三歲之大典,不數不疏;得四海之歡心,以妥以侑。

    肆予菲德,遵國舊章。

    升煙紫壇,伸昭事上帝之義;祼鬯清廟,嚴衎我烈祖之誠。

    宜蔔景長,往修郊類。

    俾緝熙于純嘏,用敷錫于庶民。

    誕告前期,式孚群聽。

    朕以今年冬至日祀天于圜壇。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祀事,罔有不恭。

    」 九月七日,管幹龍圖天章等閣言:「舊制,大禮圜壇設瑞物十,今來受命玉玺、篆字玉印已留禁中,更不排設。

    」诏以天正堯瑞石及天下太平瑞木代。

     九月二十一日,诏曰:「若昔先王,父天母地,嚴恭祀事,躬行而歲(偏)[]。

    朕嗣承丕祚,率循舊章,三歲一郊,大赉天下,祗載郊廟,荷天之休,罔有 不格。

    率時昭考,既革合祭之非;牽狃故常,尚稽夏至之禮。

    大報天地,弗及方丘,夙夜以思,靡遑甯處。

    夫祭不欲數,數則煩;不欲疏,疏則怠。

    廢而不舉,其可乎惟明與察,不敢不虔。

    自今每遇冬大禮後祭地于方澤,其儀物、仗衛、應奉事,悉從減省,從祭臣僚與随駕衛士量行支賜。

    簡而易行,無偏而不舉之失,以稱朕意。

    可令禮制局裁定以聞。

    」 十月二十一日,诏:「冬祀大禮,以道士百人執威儀前引,分列兩序,立于壇下樂架左右,以玉虛殿道官以下及習學法事道士充。

    仍執禦前降付道錄院掌管威儀,今後準此。

    」 十一月五日,帝躬上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徽号寶冊于太廟。

    越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皇弟燕王俣為亞獻,越王戚為終獻。

     九日,太師蔡京等言:「天神降格,實為大慶,乞宣付史館,播告天下。

    仍乞許臣等稱慶。

    」内出手诏曰:「朕德不類,獲承至尊。

    永惟天地、宗廟之重,夙夜惕厲,罔或弗祗。

    乃以冬日之至,欽修肆祀,爰命有司,規法三代,肇造禮器,體茲大道,改用元圭,祗戒精專,以期昭感。

    自宮徂郊,顧瞻空際,天神降格,辇辂仗衛現于道左,雲剝日出,見之顯然。

    裒時之對,來止來臨,非特影響形聲之應,顧朕何德以堪之!天人之際,夫豈遠哉,面稽天若,其敢不欽!惟爾百辟卿士,務脅乃心,交修罔怠,用荅揚我休應。

    可依所奏,止東上合門拜表。

    」禦制《天真降臨示現記》曰:「朕嗣承祖宗基業,永惟萬 事之統,有典有則,流光垂祚,贻厥後裔,丕承祗載,罔敢墜失。

    率時昭考,追法先王,休功盛烈,布在天下。

    粵自初載,于志無所不繼,于事無所不述,正身以齊家,治内以及外。

    序親疏以睦族,正名分以審官。

    迪之以學校而人倫以明,導之以師儒而士類率服。

    賓興其賢能,野無遺材;敦尚以行實,人不幸進。

    鳏寡有養,道無窮丐;疾病有醫,民鮮橫夭。

    收山海之利,商買阜通;施漏澤之惠,送死無憾。

    以富備禮,以和作樂,皆祗修先烈,以克用乂。

    紹述之,彰明較着。

    蓋黜邪見僻學之士,斥罔上惑衆之言,放妨功害賢之奸,故诐行不作,讒言不興,正論以定,天道以明。

    是以上當天心,荷天之休,宗廟之靈,告成厥功,元圭自至。

    顧惟寡昧,豈敢自居推而上之,自我神考,肇造法度,克成康功,涓選休辰歸美,複命加上徽稱,以伸孝思罔極、因心則友之義。

    爰以冬日之至,燎禋泰壇,裒對太室,祗率祀事。

    陳鼎罍爵豆新作三代之器,改執内赤外黑十有三山之圭,奠匏玉之爵,奏大晟之樂,以交神明,接三靈之歡。

    仲冬之月,淑氣溫煦,百駿職奔,從事以禮,前期戒具,罔有不虔。

    自宮徂郊,出自廟門,南至玉津,朕祗栗精專,無思無為。

    顧瞻東方,忽見宮殿台觀,重樓複閣,半隐半現。

    顧執綏蔡攸曰:『此是何處』攸對以『郊外無樓閣,惟有齋宮』。

    朕顧青城在南尚遠,攸時面西,朕令回視。

    攸奏曰:『樓去地十餘丈,半隐空際。

    』朕顧雲中人 物湧出,持旌節,持寶蓋,持幢幡,持羽扇,持大枝花,展轉寖衆。

    所持竿皆高數丈,人長丈餘。

    中有若鳳辇狀,侍衛周密,可千餘人。

    須臾,日光空透,人物全體俱現,行者、趨者、側者、正者、相顧者、回首者,或若持簡道流,或若垂髻童子,或衣朝服,或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