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八
關燈
小
中
大
道士大冠,或黃或青,或紫或紅,或淡黃杏黃,或绯綠淺碧,或若繡,或若繪畫。
又有一辂,青色,不類馬,狀若龍虎,前後擁約數千人。
雲氣漸開,衣紋眉目曆曆可辨。
幢幡飛動宛轉,人亦輕揚飄舉,自東稍南回旋,卻由東南漸遠漸隐,移刻始不見。
朕問攸及侍臣劉友端、張佑,所見悉同。
又谕衛士、行門親從等,悉皆瞻睹嗟歎,或登禦街短垣升高以望,俯伏以拜。
朕考載籍所記,高宗之夢傅說,武王之夢與齡,其精誠相感于寤寐恍惚之間,陟降在帝左右而已,未有示現若此也。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知幽明之故,通神明之德,以贊天地之變化,韭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先是辛卯六月一日,夜夢至一宮殿,有幢幡羽蓋旌節,跪受帝訓,興隆道教,與今所見大相類。
夙夜震栗,不敢遑甯。
今上帝降格,來止來臨,顧何德以堪之!夫天人相與之際,其勢若高遠不可及,惟德能動,惟誠能格。
朕敢不面稽天若,勵精寅畏,以荅揚顧諟光顯之訓,為宗廟萬民之慶!政和癸巳冬至日,謹記。
」 六年七月六日,内出禦劄曰:「朕祗膺駿命,嗣守丕圖,誕 昭報本之誠,式廣奉先之孝。
肆遵成憲,專诏親祀,大闡彌文,寖興墜典。
萬邦作乂,囹圄空虛,休祥紛至,薦獲平成之治,允資高厚之功。
(求)[永]念圜壇,敢怠忘于元祀;眷言方澤,宜修講于盛容。
昭格二儀,陟配烈祖,庶告成于熙事,庸溥被于鴻休。
申戒先期,具孚群聽。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壇,來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澤。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敢不恭。
」 十一月八日,朝獻景靈宮。
九日,朝享太廟。
翌日己亥,祀昊天上帝于圜壇。
皇弟燕王俣為亞獻,越王戚為終獻。
十六〔日〕,诏南郊禮畢,以二十五日詣景靈東宮,二十六日詣西宮,次陽德觀、醴泉觀,仍詣凝祥池、中太一宮、佑神觀、上清儲祥宮行禮。
禮畢,宣臣僚對禦作樂,賜酒五行。
宣和元年七月三日,内出禦劄曰:「朕席累聖之宏基,撫重熙之昌運。
幹健坤順,夙昭眷佑之休;時和歲豐,茲實籹甯之。
布政陰陽之序,率民同道德之歸。
遐方慕化而來庭,逋寇畏威而塞。
霄宸降嘏宸:原作「晨」,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
,每從禦便之遊便:原作「辨」,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
;日觀迎厘,薦閱升中之請。
若時報本本:原作「木」,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
,無越親祠。
其乘二至之詳,載秩一純之薦。
祓紫陔而事上帝,肅方澤以對柔示柔示:右引作「桑林」。
。
假于太宮,前謹祼将之奉;侑我烈祖,并嚴陟配之常。
用仰達于精誠,庶函蒙于丕贶。
誕敷大号大:原作「文」,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
,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壇,來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澤。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以南郊禮畢,詣景靈東、西宮行恭謝之禮。
四年七月一日,内出禦劄曰:「朕寅奉燕謀,丕厘景命。
刺六經而立制,誕輯彌文;洽百禮以事神,用伸美報。
荷〔二〕儀之眷佑,格四海之乂甯。
風雨若時,日星軌道,和氣協頒常之度,珍祥示修德之符。
嘉谷屢豐,遠戎即叙。
茂集太平之應,敢忘毖祀之誠!是宜祗見上帝于紫垓,躬禮柔示于方澤。
奠蒼璧、黃琮,而牲币各放其色;(無)[撫]《雲門》、《鹹池》,而锺律以諧其聲。
前飨太宮,升侑烈祖,率循彜憲,克廣孝心。
蕲祉福之函蒙,均迩遐而敷錫。
肆頒渙号,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壇,來年夏日至祀地于方澤。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二十一日,太宰王黼言:「仰惟陛下以将聖睿智,撫禦丕圖,前烈寖明,士風于變,休孚旁錫,瑞應并臻,屢豐之祥,薄海内外。
丙寅以日至将大報圜丘,有司先甲惟寅,盛容具舉。
丁卯宿齋大慶,冬景晏溫。
戊辰朝獻天興殿,陰雲解剝,陽景來臨。
薄午至廟,止辇卻蓋,步入齋宮。
己巳享于太廟,祼鬯神考,淚落沾裳,祭爵冊告,涕泗交墜,侍祠之臣皆恻楚感動。
庚午躬祀,蠲吉選休,百禮俱洽,亞獻既升,不禦小次。
已事而退,密雪四委,禦樓肆侑,已告盈尺,越兩晝來,同雲忽霁,白日朝鮮。
惟聖德動天,昭格如響,實萬世無疆之休。
乞宣付秘書省,許拜表稱賀。
」從 之。
七年七月四日,内出禦劄曰:「朕膺二儀之眷命,茂輯純禧;奉三歲之親祠,式昭美報。
永惟普率,鹹底乂甯,七政順而四時和,九谷登而百嘉遂。
燕雲沃壤,悉還輿地之圖;齊魏奧區,盡複良農之業。
宜因南北之至,躬圜方之壇。
以靈承上帝之休,以裒對柔祇之贶。
假太宮而前飨,尊烈祖以配神。
冀多福之函蒙,俾群生而均被。
肆頒大号,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壇,來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澤。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皇帝陛下迄用歲祥,躬修大報,吉蠲齋祓,夙夜惟寅。
谒殊庭,休氣充塞,鬷假于廟,祖考燕甯。
暨祼獻神宗二十四日,太宰白時中言:「伏(佑)[鹢]室,涕泗交頤,左右之臣靡不感動。
既乃禦于郊次,雲陰四集,夜漏初下,天宇開除,爰升紫壇,珠璧明潤。
矧方冬凝凜之候,協景氣晏溫之符,億兆歡呼,歎所未盡。
蓋陛下道膺親享,(考)[孝]通神明,精意感格,慶祚無疆。
乞宣付秘書省。
」手诏荅曰:「朕躬陽郊,三歲大報,荷天降佑,景氣晏溫。
先期祗獻清廟,既祼之際,追念罔極,霜露所感,人子常情,何足書于太史所請不允。
」 高宗建炎二年七月七日,内出禦劄曰:「天子必有尊,斯極兩儀之奉;聖人能飨帝,故膺多福之崇。
朕以眇躬,嗣承鴻業,念險阻艱難之未濟,常嚴恭寅畏而靡甯。
乃應 乎天,維新其命,兆民欣載而無離德,大将數起而少兇年。
遣使交鄰,庶底幹戈之載戢;出師蕩寇,已臻枹鼓之稀鳴。
顧廟社之複安,實神祇之并贶。
惟世祖建武之二載,始立郊位之規;而肅宗幹元之初年,嘗行禋祀之典。
雖屬羽檄交馳之際,豈忘天地祗事之誠!在古有稽,于今敢怠是用遵累朝之成憲,舉三歲之親祠,谒紫壇,升侑烈祖,裒萬靈而鹹秩,洽百禮以精禋。
列陳嘉笾,聿隆大報之誼;遵迎善氣,均錫函生之休。
明戒先期,誕孚群聽。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郊祀天地。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八月二十八日,诏令東京所屬官司般取起發祭器、大樂、朝祭服、儀仗、法物赴揚州行在,應副郊祀大禮。
十月二十二日,翰林學士葉夢得言:「竊見祖宗以來,天下承平,中外乂安,三歲一郊,大抵皆以年谷順成、兵革不用為辭而主報。
今者夷狄内侮,盜賊尚多,二聖在遠,四方未甯,與祖宗之時不同,則當專以寅畏惕厲、陳情懇禱為辭而主所祈。
昨降禦劄,循用舊制,未嘗明着此意,臣以為未稱。
恭惟陛下欽崇天道,夙夜畏威,深憫多虞,冀以郭清四海者蓋非止于此。
臣近因申明昊天上帝、皇地祇冊文,得旨别撰,已為祈辭。
今來合降赦書,謂宜更行推廣,曆叙天下艱危之狀,深自貶損,明示四方,無有遠近,皆知陛下為民請命,以徼福于上下神示之意。
」從之。
十一月二 十二日〔日〕南至,皇帝祀昊天上帝圜壇,以太祖皇帝配。
先是,有司築壇于揚州南門内江都縣之東南。
是日,駕自常(殿朝)[朝殿],用細仗二千人詣圜壇行禮如儀。
禮畢,還行宮。
十三年正月十九日,禮部、太常寺言:「國朝禮制,圜壇在國之東南,壇之側建青城齋宮,以備車駕出郊宿齋。
今欲令臨安府于行宮東南城外,先次踏逐可以修建圜壇并青城齋宮去處。
」從之。
先是,臣寮奏請大禮複用南郊冬祀壇陛之儀,尋下有司讨論,至是上之。
六月九日,内降禦劄:「敕内外文武官寮等:朕嗣膺曆服,越在東南,念初載于維揚,嘗肇禋于泰畤。
深惟累聖之成憲,必尊三歲之親祠,肆涓路寝之筵,久曠圜壇之禮。
今日上穹垂佑,邊境休兵,寇盜弭甯,民俗康阜,日緻慈甯之孝,歲收高廪之豐。
格此多祥,敢忘大報!見祖祢于諸室,合丘澤之一祠。
嘉與臣工,共圖熙事。
朕以今年冬至日有事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八月三日,宰執進呈有司檢舉大禮,依舊例合用珠子、坐褥事。
上曰:「事天以誠為主,如器用陶匏之類,貴其質也。
若惟事華麗,恐非事天之本意。
」 二十三日,禮部、太常寺言:「在京,大禮前一日差官軷祭利涉門。
」從之。
其後更名曰嘉會門,每遇南郊,率用此例。
二十八日,禮部、太堂寺言南郊禮例,合權罷本季内朝獻。
從之。
九月四 日,禮部、太常寺言:「大中祥符五年恭謝玉皇,應群官并應奉人如有服制,不得升殿預祀事。
今來郊祀大禮,乞依禮例施行。
」從之。
十月十六日,诏:「郊祀大禮,應行事、執事官等,務在嚴肅,如有懈怠不恭,令(合)合門取旨,送禦史台。
」自是每遇親郊,并降此诏。
二十八日,宰執進呈兵部狀,為行宮南門低,欲于宮門外設次,皇帝乘平辇出門升辂。
上曰:「郊祀合乘玉辇,若乘辇出門恐非禮,可令有司措置,當乘辂出。
」 十一月八日親郊,以安德軍節度、知大宗正事士文為亞獻,揚州觀察使、同知大宗事士太為終獻。
九日,禮部、太常言:「伏見郊祀大禮,皇帝前期齋于正殿,聖心虔誠,令尚食進素膳。
及朝獻景靈宮,朝飨太廟,車駕至逐處棂星門外,并卻傘扇。
既入門,即降辇步至齋殿。
并太廟行禮酌獻,詣徽宗室,感咽涕泣,還版位淚猶未止。
有司請還小次,弗許,端立版位,直至禮畢。
迨赴青城,更不乘辇,步出廟門,徑升玉辇。
逐件事迹,望宣付史館,以彰聖孝。
」從之。
其後親郊行禮,凡有聖孝事迹與夫有司奏請祥瑞,類皆宣付史館。
十日,禮部、太常寺言:「在京遇大禮畢,車駕詣宮觀行恭謝燒香之禮,緣行在宮觀并未曾修建,欲依紹興十年明堂禮例,差侍從二員行禮。
」從之。
十六年六月一日,内降禦劄:「敕内外文武臣僚等:朕缵承基緒既二十年,荷神靈眷佑之休,奉祖考典章之舊。
敢忘大報,躬三歲之親祠;備舉上儀,迎一陽之協氣。
告虔清廟,祗祓紫壇。
念顯相允賴于群工,而助祭率資于四海,肆頒孚号,明戒前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日谒于南郊。
惟爾有官,各揚乃職,相予祀事,毋或不恭。
」 十一月甲戌,朝獻景靈宮。
乙亥,享太廟。
丙子,合祀天地于南郊,以普安郡王瑗為亞獻,恩平郡王璩為終獻。
禮成,大赦天下。
十九年六月十一日,敕内外文武臣寮等:「朕荷上天之隆眷,紹列聖之宏規,蓋嘗未明求衣,夜分乃寐,圖所以柔理區夏,上當天心者,二紀于茲矣。
比年以來,日當虧而雲密護,歲或饑而麥有秋,囹圄屢空,邊境甯谧。
顧朕菲德,獲以鴻休,乃蔔陽至之辰,祗修郊類之禮,以荅在天之贶,以伸報本之誠。
大号是孚,先期以戒。
以今年十一月十四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祀事,罔或不欽。
故茲劄示,想宜知悉。
」 十二日庚寅,朝獻景靈宮。
十三日辛卯,飨太廟。
十四日壬辰冬至,合祭天地于圜丘,以普安郡王瑗為亞獻,恩平郡王璩為終獻。
皇帝饬精意于郊禋,嚴孝思于宗廟,大報成禮,天人交歡。
舊儀,乘輿直至齋殿,二十三日,禮部、太常寺言:「恭 茲者朝獻、朝飨,皇帝纔至棂星門,降辇步行,趨齋殿惟謹。
禮設小次,用備息,以須終、亞獻行禮。
茲者太廟、圜壇酌祼畢,奏請歸小次,皇帝端衮嶷立,益加嚴恪,仍宣押樂太常卿徐其音奏,勿令損節。
朝飨之夕,至徽宗室,皇情感恻,泣下沾襟,内侍屢進巾帕。
由是侍祠百執莫不聳動。
當大慶殿宿齋之初,陰霭彌空,垂欲下雨,及皇帝清曉駕出阊阖,層陰解駁,晨曦赫然。
逮于太廟、圜壇行事之際,不唯皓月流空,星宿明潤,乃至迥野無風,萬籁收息,天氣晏溫,樂聲和暢。
及禦端門肆赦,有彩雲見于端門及直于雞(竽)[竿]之上。
都城士庶,觀者如堵,萬口一詞,贊歎歡喜。
間有耆老,或記戊申南郊之年,甫期晴霁,氣令如春,八十始有今日,莫不舉手加額,鹹慶中興之盛。
伏望敷奏,宣付史館,以垂無窮。
」又太史局令胡平言:「今月十二日,聖駕詣景靈宮行禮。
于十一(月)[日]夜,陰雲濃厚,欲将雨降。
至未明前皇帝登辇出内,天氣開晴,見帝座及三台星體明耀,是為祥應。
十三日卯時後,陰霧四垂,至辰時後車駕至青城,陰霧收斂,太陽光盛。
又登壇行事,略無風色,燭焰不動。
至禮畢,天氣澄肅,星月明瑩。
逮回銮肆赦,有紅青紅黃彩雲在上。
皆為祥應之象,乞宣付史館。
」并從之。
上因是親制《喜霁詩》,其序曰:「己巳郊祭,前夕欲雨,方次宗廟,雲忽開晴,皆上相弼亮之勞,因成四韻。
青城祗谒事郊丘,輔相賢勞共留。
初訝密雲 低覆冒,遽看霁景上飛浮。
氣回俎豆群工泰,喜入貔貅萬馬秋。
赫赫天心允昭格,協恭同德賴嘉猷。
」時宰執、侍從而下皆和以進。
十二月十四日、十五日,以郊祀畢,上詣景靈宮行恭謝之禮。
其後并行此禮。
二十二年六月一日,内降禦劄:「敕内外文武臣僚:朕承天地之成命,紹祖宗之燕謀,每舉親祀,以伸告報,益臻隆施,茂底丕平。
綏靖四方,悅豫形于箫勺;順成百谷,芬芳備于粢盛。
其修三歲之禋,以應一陽之氣。
上儀将講,夙戒是孚。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八日有事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厥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一月十八日親郊,以普安郡王瑗為亞獻,知大宗正事士太為終獻。
二十八年六月一日,内出禦劄:「内外文武臣僚等:朕宅天休命,纂國丕圖,永惟燕翼之謀,尤重欽柴之祭。
自紹開于景運,累谒于熙壇。
祗荷博臨,益恢隆施。
五兵不試,既茂迪于民康;百谷用成,亦屢書于歲有。
宜候迎陽之旦,載躬類帝之禋。
合锵玉之和聲,備潔粢之令薦。
庶申吉報,仰達精誠。
資肸饬于上儀,觊函蒙于多祉。
特敷大号,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有事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厥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月二十六日,太常寺言:「大禮所用酒齋、禮料、什物、幕次等,并系臨安府應副排辦,乞專委知府提領。
」從之。
十一 月二十三日親郊,以普安郡王瑗為亞獻,恩平郡王璩為終獻。
淳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南郊禮畢,百僚詣端誠殿稱賀,宰執内閣奉賀。
上曰:「方登壇時雨點下,及奠币玉便晴,此皆上天垂佑。
」王淮等奏:「陛下聖德格天,欲雨而晴,乃所以顯上帝臨飨之意,實邦國大慶。
」 【宋會要】 孝宗隆興二年正月一日天頭原批:「郊祀。
接前。
」,诏曰:「朕恭覽國史,太祖皇帝幹德元年郊祀诏書有雲:『務從省約,無至勞煩。
』仰見事天之誠,愛民之仁,所以創無疆之業,垂萬世之統者在是。
朕祗膺慈訓,嗣守丕祚,今歲冬至日當郊見上帝,以伸景命,用遵皇祖之典,崇儉德而戒勞民。
可令有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依舊制外,其乘輿、服禦及中外之費,并從省約,限一月條(其)[具]以聞。
」 六月六日,内出禦劄曰:「朕受太上之燕诒,宅域中之廣大,将迎景至,初圜丘。
念報本反始,匪尚乎虛文;而交神塞明,在颛乎誠意。
稽皇祖之诏令,敕攸司而讨論。
凡粢盛祭典則不改故常,若鹵簿賜式則俱從省約。
行潦潢污之可薦,斯舉邦彜;駐駒鸾路之勿修,敢勞民力庶函蒙于蘩祉,以大庇于黎元。
豐年無患于蟲蝗,斥候不驚于烽火,遂成熙事,用荅鴻休。
大号是鳷,先期逌戒。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谒于南郊。
咨爾有司,各揚厥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二日,诏兩浙轉運副使朱夏卿充郊祀大禮提點一行事務官,依已降旨,務從省約,更不差置屬官。
自後遇郊并同。
九月五日,洪适言:「今歲郊祀,依典故用(驚)[警]場鼓吹外,所有禮畢駕回導引振作,合用軍樂,端門肆赦用宮架雅樂。
」從之。
時以不作燕樂,适謂軍樂、雅 樂非燕樂比,故有是命。
十月六日,诏:「以禮部、太常寺言,郊祀行禮并前期獻飨宮廟,讀冊官讀至禦名勿興,壇殿徹黃道裀褥,入壇殿不張蓋,百官不回班,禦燎從物、傘扇不入壇殿,行禮前衛士不起居呼萬歲,禮畢禦端誠殿受賀,登麗正門肆赦,并如紹興禮令施行。
」自後遇郊并同。
十一日,诏:「郊祀行事、執事官等,務在嚴肅,如有懈怠不恭,令合門取旨,送禦史台。
」 二十二日,工部言:「郊祀畢回銮,依禮例賜花,令導駕官并用常服,合自端誠殿稱賀畢簪花導駕,至麗正門權去花。
俟肆赦立班訖,自祥曦殿簪花,從駕至德壽宮上壽,仍簪花從駕還内。
」從之。
幹道元年正月一日親郊,以王子鄧王為亞獻,慶王恺為終獻。
同日,執政同班奏事于後幄,上宣谕:「宿齋日大雪,及飨景靈宮、太廟、圓丘,幸得晴霁禮成。
」錢端禮等奏曰禮:原無,據《宋史》卷三八五《錢端禮傳》及下文補。
:「斯實陛下誠意格天。
昨日學士院欲添入赦書,蒙批旨不許。
」上曰:「朕正不欲自言。
」端禮等奏曰:「陛下聖德謙沖,非臣等淺局所量,容退具奏,乞宣付史館。
」上曰:「可!」 郊祀大禮,皇帝宿齋之日,通夕大雪。
聖心憂勤,昭格上下,翼日天宇開霁,雲物清明。
正月朔旦,有事圓丘,星緯粲然,和氣充塞,上帝溥臨,允彰德應。
尋準學士院咨報,欲于赦文内具載其實,即具奏聞,蒙宸翰批不許宣告。
仰惟陛下謙沖退托,休祥嘉應,不以自居,小心翼翼,根于是日,宰臣陳康伯等奏:「臣等恭 誠明。
至于躬執圭币,自初獻燔燎不還小次,拱立惟謹,皆人君之至德也。
臣等叨陪近列,獲觀盛事,鋪張宏休,揚厲顯績,乃其職分。
欲望特許宣付史館,以垂示萬世。
」從之。
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以郊祀畢,上詣景靈宮行恭謝之禮。
翼日,将詣太一宮恭謝燒香,值雨,令宰執分詣。
自後并行此禮。
三年六月五日,内降禦劄曰:「朕祗紹慶圖,躬承睿訓。
謂天地父母,禮莫大于親郊;而尊祖敬宗,誼尤嚴于陟配。
載蔔一純之薦,薦修三歲之祠。
涓選休成,庶幾宴享。
賴穹昊之敷佑,格寰宇之敉甯。
五谷皆熟為大有年,丕顯豐登之佑;兩國之民若一家子,益惇信睦之規。
眷惟并況之多,敢後思文之報!爰鳷渙号,申饬先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 九月六日,禮部、太常寺言:「今年郊祀前一日朔祭,乞依禮例權停。
」從之。
十九日,太常少卿王瀹等言:「郊祀大禮并前一日朝(顯)[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飨太廟,合用祭器,乞依每歲同祀委本寺官監視,于祠前一日嚴加洗滌,監察禦史親行檢察。
其果實等,前期令臨安府精擇新好入庫,各以祠前一日令光祿丞同太官令、監市令司等以香水淨滌烘焙。
是日圓壇神位七百七十一所,其監視收徹禮料等官,乞免赴端誠殿稱賀立班。
」并從之。
十月一日,诏:「郊祀祭器、果實,并用香水滌濯,令都大提舉主管李綽、林 肇躬親監視,務要嚴潔。
」 二日親郊,以皇子慶王恺為亞獻,恭王惇為終獻。
六年六月九日,内出禦劄曰:「朕欽奉诒謀,嗣膺令緒。
蒙天地之況,顧敢怠于靈承;席祖宗之休,尤不忘于抑畏。
思報本反始之道,屬持盈守成之時。
惟三歲之親祠,候一陽之應氣,廟室以祗見,即郊丘而克禋,義取合祛,禮嚴陟配。
念茲熙事,當敕攸司。
要當一純二精,務盡吉蠲之飨;蓋為黎百姓,匪專服禦之華。
冀悉至懷,先期申戒。
朕以今年十一月六日谒于南郊。
咨爾百官,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七月一日,诏車駕升玉辂詣青城,餘金辂等後從,諸色人毋得喧雜。
令都大提點并幹辦排連法駕鹵簿儀仗官王琪等專一差人編欄,無色号人毋得放入。
」 十一月六日親郊,以皇子慶王恺為亞獻,恭王惇為終獻。
九(月)[日],臣僚言:「郊祀前陰雨連日,自皇帝緻齋、酌獻景靈宮,天宇澄霁,霏煙瑞霧環繞殿楹。
回銮太廟又雨,已而複霁。
明日車駕如青城,亦晴,道旁觀瞻甚盛。
未幾雲煙霏微,凍雨還作,将祭之夜,駕幸大次更(依)[衣],數星烨然,現于雲表。
及登壇樂作,四郊雲陰尚盛,獨歲星中天,雲光燭路,禮成不雨。
行禮之次,差官巡仗,至城門雨大,獨泰壇無有。
祥異卓然,實聖上夤恭祗畏,格于上下,天意昭荅。
乞宣付史館,以彰聖德。
」從之。
九年三月四日,宰執進呈郊祀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外,餘并從省約。
上 曰:「可戒谕有司,前雖有例戒約,多是文具,今郊須要從實省約。
可逐一(具條)[條具]聞奏。
」禮部、太常寺條具如前郊。
六月八日,内降禦劄曰:「朕紹中興之鴻烈,受太上之燕謀。
謂三歲一郊,涓選休成而并況;故九州島四海,函蒙祉福以常期。
方敬率于舊章,将複稱于元祀。
矧荷兩儀之佑,丕承烈聖之休。
農扈屢豐,戎軒載戢,崇禮樂而四達,嘉(夙)[風]俗之再淳。
玉每奉于親闱,美化遂形于海宇。
兵足食足而百姓足,聲和形和而萬物和。
祗候新陽,虔修大報。
肆預頒于一劄,庸誕告于百工。
朕以今年十一月九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月一日,太常寺言:「郊祀并前二日朝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飨太廟,皇太子亞獻。
參酌典故,乞前祀十日質明,詣太廟齋坊受誓戒。
參照《開寶通禮》及幹道逐次禮例,其日早二刻開麗正門,以右丞相一員掌誓,依禮例立班。
及将來宿齋,欲依太平興國中典故,第一日就本(宮)[官]廳。
」并從之。
六日,合門、太常寺言,參定皇太子立班稱賀儀制。
诏依所定施行,仍令太常寺參照,于儀注内修定關報。
其儀:大慶殿奏請皇帝緻齋日,宣贊舍人引皇太子結佩入詣大慶殿立班。
車駕自太廟詣青城,入還内,皇太子馬于駕前方圍子内導駕。
端誠殿受賀,皇太子于殿下立班,舍人通文武百僚皇太子已下起居稱賀。
其麗正門肆赦,皇太子、三公、三少、宰 臣、親王、文武百僚等樓前立班,候赦書宣訖,納三省班首僚橫行立定,引皇太子出班緻詞。
十一月四日,诏郊祀禮畢,端誠殿稱賀,令太史局跪奏祥瑞。
九日親郊,以皇太子為亞獻,皇兄永陽郡王居廣為終獻。
十一日,宰臣曾懷等奏:「郊祀禮成,普天同慶,兼以瑞雪應時,未明而霁,以至青城宿齋,圜丘蒇事,天氣澄爽。
此皆聖德昭著,故高穹降格,靈贶如此。
」上曰:「如卿等所言,然君臣之間,正當修饬以荅天贶可也。
」 淳熙三年九月二十三日,門下後省言:「将來郊祀大禮,奏請守視八寶、導駕應奉行禮,合遣外符寶郎二員,依已降指揮,前期申朝廷(羞)[差]官權攝。
」從之。
十一月九日,文武百僚赴大慶殿奏請皇帝詣齋殿。
十日,皇帝詣景靈宮朝獻。
禮畢,詣太廟宿齋。
十一日,朝飨于太廟。
禮畢,詣青城齋宿。
十二日,親郊于圜壇,以皇太〔子〕惇為亞獻,永陽郡王居廣為終獻。
先是,内出禦劄曰:「天地有覆載生成之德,非精禋無以伸報本之誠;祖宗有光明盛大之功,非陟配無以展奉先之孝。
粵若累朝之定制,具嚴三歲之親祠。
既疏數之适中,亦情文之備舉。
自予纂紹,彌極寅恭,四行郊廟之儀,久荷神天之況。
親庭萬壽,方開七十載之祥;農屢豐,幾有再三登之象。
外則邊陲之綏靖,内焉民俗之阜康。
顧誠感之甚昭,曷宗祈之敢怠!乃蔔陽來之旦,載殚躬見之勤。
庶永祚于家邦,且祝厘于夷夏。
誕孚 聽,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三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一月二十二日,先是内降禦劄曰:「朕纂圖丕慶,撫世洪甯。
天神地祇,通輯明靈之顧;祖功宗德,嘉承懿铄之垂。
維成命之欽,莫重于親祠;維思文之報,莫崇于陟配。
舉秩一純之祀,順稽三歲之儀。
于顯合宮,既薦修于大飨;爰熙紫寺,宜載蒇于宗祈。
矧農扈之寖登,暨邊陲之鹹肅。
庭闱尊奉,并衍于壽祺;民物協和,馴臻于休應。
敢忘昭事,展精禋!涓成陽複之初,拜況帝臨之際,庶交孚于上下,以申右于家邦。
祗戒先期,誕鳷明旨。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 十一月二十二日冬日至,祀昊天上帝。
車駕詣圓壇行禮訖,還青城,文武百僚赴端誠殿稱賀,宰執内合奏事。
上曰:「方登壇時雨點下,及奠币玉便晴,此皆上天垂佑。
」王淮等奏:「陛下聖德格天,欲雨而晴,用所以顯上帝臨飨之意,實邦國大慶。
」 二十七日,宰臣内閣奏事,賜坐。
上曰:「前日郊祀行禮時,宮中檐溜已滴,聞北阙左右雨尤甚,隻圓壇無雨。
」王淮等奏:「陛下至誠感格,正登壇時,雲氣垂垂,分明合雨在半空,天地百神休飨明甚,臣等不勝鼓舞。
」 光宗紹熙元年十月十二日,戶部言:「諸郡合發大禮錢物,已降指揮,就委各州通判照舊例窠名如數起發。
竊慮内有替移事故及徇情不為盡 實刷,有妨給遣。
乞如有替移事故,即交割付後官,遵依施行。
若日後有阙正官去處,令權官主管,候正官到日交割。
」從之。
二年三月十三日,诏:「今歲郊祀大禮,令有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依舊制外,其乘輿、服禦及中外支費,并從省約。
」以右正言孫逢吉言:「臣嘗于陛下初郊之歲,乞遵用壽皇隆興诏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外,凡乘輿、服禦及中外支費悉從省約。
陛下開納,且谕臣曰:『圜壇不尚華飾,亦事天簡素之意。
』又曰:『中外支賜,合從(鹹)[減]省。
』有以見陛下毖祀之嚴,用物之節。
然而俟命旬日,未聞施行。
夫至恭無文,大禮必簡,遠則藝祖已行于建國之初,近則壽皇又行于初郊之歲。
乞斷自淵衷,一循隆興之制。
」故有是命。
四月二十六日,門下後省言:「郊祀大禮,合以八寶陳于宮架之側。
」禮院以八寶不系奉神之物,系乘輿儀衛,請依幹道省約之制,更不排辦。
從之。
六月七日,内降禦劄曰:「内外文武臣僚等:朕躬荷诒謀,仰膺眷命。
自缵承于統緒,每寅畏于夙宵。
秩禮而懷百神,尤重親郊之議;饬躬以奉上帝,必嚴初見之儀。
屬家邦福慶之方臻,暨谷穑豐穰之薦告。
備萬物而報本,亶及其時;為兆民而祈禠,匪專于己。
肆求盛典,祗圜丘。
遵行三歲之常,涓用一陽之吉。
天地合祛而臨飨,祖宗升侑以綏成。
庶殚齋肅之心,益迓休嘉之況。
念惟元祀,當戒先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
又有一辂,青色,不類馬,狀若龍虎,前後擁約數千人。
雲氣漸開,衣紋眉目曆曆可辨。
幢幡飛動宛轉,人亦輕揚飄舉,自東稍南回旋,卻由東南漸遠漸隐,移刻始不見。
朕問攸及侍臣劉友端、張佑,所見悉同。
又谕衛士、行門親從等,悉皆瞻睹嗟歎,或登禦街短垣升高以望,俯伏以拜。
朕考載籍所記,高宗之夢傅說,武王之夢與齡,其精誠相感于寤寐恍惚之間,陟降在帝左右而已,未有示現若此也。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知幽明之故,通神明之德,以贊天地之變化,韭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先是辛卯六月一日,夜夢至一宮殿,有幢幡羽蓋旌節,跪受帝訓,興隆道教,與今所見大相類。
夙夜震栗,不敢遑甯。
今上帝降格,來止來臨,顧何德以堪之!夫天人相與之際,其勢若高遠不可及,惟德能動,惟誠能格。
朕敢不面稽天若,勵精寅畏,以荅揚顧諟光顯之訓,為宗廟萬民之慶!政和癸巳冬至日,謹記。
」 六年七月六日,内出禦劄曰:「朕祗膺駿命,嗣守丕圖,誕 昭報本之誠,式廣奉先之孝。
肆遵成憲,專诏親祀,大闡彌文,寖興墜典。
萬邦作乂,囹圄空虛,休祥紛至,薦獲平成之治,允資高厚之功。
(求)[永]念圜壇,敢怠忘于元祀;眷言方澤,宜修講于盛容。
昭格二儀,陟配烈祖,庶告成于熙事,庸溥被于鴻休。
申戒先期,具孚群聽。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壇,來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澤。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敢不恭。
」 十一月八日,朝獻景靈宮。
九日,朝享太廟。
翌日己亥,祀昊天上帝于圜壇。
皇弟燕王俣為亞獻,越王戚為終獻。
十六〔日〕,诏南郊禮畢,以二十五日詣景靈東宮,二十六日詣西宮,次陽德觀、醴泉觀,仍詣凝祥池、中太一宮、佑神觀、上清儲祥宮行禮。
禮畢,宣臣僚對禦作樂,賜酒五行。
宣和元年七月三日,内出禦劄曰:「朕席累聖之宏基,撫重熙之昌運。
幹健坤順,夙昭眷佑之休;時和歲豐,茲實籹甯之。
布政陰陽之序,率民同道德之歸。
遐方慕化而來庭,逋寇畏威而塞。
霄宸降嘏宸:原作「晨」,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
,每從禦便之遊便:原作「辨」,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
;日觀迎厘,薦閱升中之請。
若時報本本:原作「木」,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
,無越親祠。
其乘二至之詳,載秩一純之薦。
祓紫陔而事上帝,肅方澤以對柔示柔示:右引作「桑林」。
。
假于太宮,前謹祼将之奉;侑我烈祖,并嚴陟配之常。
用仰達于精誠,庶函蒙于丕贶。
誕敷大号大:原作「文」,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
,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壇,來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澤。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以南郊禮畢,詣景靈東、西宮行恭謝之禮。
四年七月一日,内出禦劄曰:「朕寅奉燕謀,丕厘景命。
刺六經而立制,誕輯彌文;洽百禮以事神,用伸美報。
荷〔二〕儀之眷佑,格四海之乂甯。
風雨若時,日星軌道,和氣協頒常之度,珍祥示修德之符。
嘉谷屢豐,遠戎即叙。
茂集太平之應,敢忘毖祀之誠!是宜祗見上帝于紫垓,躬禮柔示于方澤。
奠蒼璧、黃琮,而牲币各放其色;(無)[撫]《雲門》、《鹹池》,而锺律以諧其聲。
前飨太宮,升侑烈祖,率循彜憲,克廣孝心。
蕲祉福之函蒙,均迩遐而敷錫。
肆頒渙号,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壇,來年夏日至祀地于方澤。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二十一日,太宰王黼言:「仰惟陛下以将聖睿智,撫禦丕圖,前烈寖明,士風于變,休孚旁錫,瑞應并臻,屢豐之祥,薄海内外。
丙寅以日至将大報圜丘,有司先甲惟寅,盛容具舉。
丁卯宿齋大慶,冬景晏溫。
戊辰朝獻天興殿,陰雲解剝,陽景來臨。
薄午至廟,止辇卻蓋,步入齋宮。
己巳享于太廟,祼鬯神考,淚落沾裳,祭爵冊告,涕泗交墜,侍祠之臣皆恻楚感動。
庚午躬祀,蠲吉選休,百禮俱洽,亞獻既升,不禦小次。
已事而退,密雪四委,禦樓肆侑,已告盈尺,越兩晝來,同雲忽霁,白日朝鮮。
惟聖德動天,昭格如響,實萬世無疆之休。
乞宣付秘書省,許拜表稱賀。
」從 之。
七年七月四日,内出禦劄曰:「朕膺二儀之眷命,茂輯純禧;奉三歲之親祠,式昭美報。
永惟普率,鹹底乂甯,七政順而四時和,九谷登而百嘉遂。
燕雲沃壤,悉還輿地之圖;齊魏奧區,盡複良農之業。
宜因南北之至,躬圜方之壇。
以靈承上帝之休,以裒對柔祇之贶。
假太宮而前飨,尊烈祖以配神。
冀多福之函蒙,俾群生而均被。
肆頒大号,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壇,來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澤。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皇帝陛下迄用歲祥,躬修大報,吉蠲齋祓,夙夜惟寅。
谒殊庭,休氣充塞,鬷假于廟,祖考燕甯。
暨祼獻神宗二十四日,太宰白時中言:「伏(佑)[鹢]室,涕泗交頤,左右之臣靡不感動。
既乃禦于郊次,雲陰四集,夜漏初下,天宇開除,爰升紫壇,珠璧明潤。
矧方冬凝凜之候,協景氣晏溫之符,億兆歡呼,歎所未盡。
蓋陛下道膺親享,(考)[孝]通神明,精意感格,慶祚無疆。
乞宣付秘書省。
」手诏荅曰:「朕躬陽郊,三歲大報,荷天降佑,景氣晏溫。
先期祗獻清廟,既祼之際,追念罔極,霜露所感,人子常情,何足書于太史所請不允。
」 高宗建炎二年七月七日,内出禦劄曰:「天子必有尊,斯極兩儀之奉;聖人能飨帝,故膺多福之崇。
朕以眇躬,嗣承鴻業,念險阻艱難之未濟,常嚴恭寅畏而靡甯。
乃應 乎天,維新其命,兆民欣載而無離德,大将數起而少兇年。
遣使交鄰,庶底幹戈之載戢;出師蕩寇,已臻枹鼓之稀鳴。
顧廟社之複安,實神祇之并贶。
惟世祖建武之二載,始立郊位之規;而肅宗幹元之初年,嘗行禋祀之典。
雖屬羽檄交馳之際,豈忘天地祗事之誠!在古有稽,于今敢怠是用遵累朝之成憲,舉三歲之親祠,谒紫壇,升侑烈祖,裒萬靈而鹹秩,洽百禮以精禋。
列陳嘉笾,聿隆大報之誼;遵迎善氣,均錫函生之休。
明戒先期,誕孚群聽。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郊祀天地。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八月二十八日,诏令東京所屬官司般取起發祭器、大樂、朝祭服、儀仗、法物赴揚州行在,應副郊祀大禮。
十月二十二日,翰林學士葉夢得言:「竊見祖宗以來,天下承平,中外乂安,三歲一郊,大抵皆以年谷順成、兵革不用為辭而主報。
今者夷狄内侮,盜賊尚多,二聖在遠,四方未甯,與祖宗之時不同,則當專以寅畏惕厲、陳情懇禱為辭而主所祈。
昨降禦劄,循用舊制,未嘗明着此意,臣以為未稱。
恭惟陛下欽崇天道,夙夜畏威,深憫多虞,冀以郭清四海者蓋非止于此。
臣近因申明昊天上帝、皇地祇冊文,得旨别撰,已為祈辭。
今來合降赦書,謂宜更行推廣,曆叙天下艱危之狀,深自貶損,明示四方,無有遠近,皆知陛下為民請命,以徼福于上下神示之意。
」從之。
十一月二 十二日〔日〕南至,皇帝祀昊天上帝圜壇,以太祖皇帝配。
先是,有司築壇于揚州南門内江都縣之東南。
是日,駕自常(殿朝)[朝殿],用細仗二千人詣圜壇行禮如儀。
禮畢,還行宮。
十三年正月十九日,禮部、太常寺言:「國朝禮制,圜壇在國之東南,壇之側建青城齋宮,以備車駕出郊宿齋。
今欲令臨安府于行宮東南城外,先次踏逐可以修建圜壇并青城齋宮去處。
」從之。
先是,臣寮奏請大禮複用南郊冬祀壇陛之儀,尋下有司讨論,至是上之。
六月九日,内降禦劄:「敕内外文武官寮等:朕嗣膺曆服,越在東南,念初載于維揚,嘗肇禋于泰畤。
深惟累聖之成憲,必尊三歲之親祠,肆涓路寝之筵,久曠圜壇之禮。
今日上穹垂佑,邊境休兵,寇盜弭甯,民俗康阜,日緻慈甯之孝,歲收高廪之豐。
格此多祥,敢忘大報!見祖祢于諸室,合丘澤之一祠。
嘉與臣工,共圖熙事。
朕以今年冬至日有事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八月三日,宰執進呈有司檢舉大禮,依舊例合用珠子、坐褥事。
上曰:「事天以誠為主,如器用陶匏之類,貴其質也。
若惟事華麗,恐非事天之本意。
」 二十三日,禮部、太常寺言:「在京,大禮前一日差官軷祭利涉門。
」從之。
其後更名曰嘉會門,每遇南郊,率用此例。
二十八日,禮部、太堂寺言南郊禮例,合權罷本季内朝獻。
從之。
九月四 日,禮部、太常寺言:「大中祥符五年恭謝玉皇,應群官并應奉人如有服制,不得升殿預祀事。
今來郊祀大禮,乞依禮例施行。
」從之。
十月十六日,诏:「郊祀大禮,應行事、執事官等,務在嚴肅,如有懈怠不恭,令(合)合門取旨,送禦史台。
」自是每遇親郊,并降此诏。
二十八日,宰執進呈兵部狀,為行宮南門低,欲于宮門外設次,皇帝乘平辇出門升辂。
上曰:「郊祀合乘玉辇,若乘辇出門恐非禮,可令有司措置,當乘辂出。
」 十一月八日親郊,以安德軍節度、知大宗正事士文為亞獻,揚州觀察使、同知大宗事士太為終獻。
九日,禮部、太常言:「伏見郊祀大禮,皇帝前期齋于正殿,聖心虔誠,令尚食進素膳。
及朝獻景靈宮,朝飨太廟,車駕至逐處棂星門外,并卻傘扇。
既入門,即降辇步至齋殿。
并太廟行禮酌獻,詣徽宗室,感咽涕泣,還版位淚猶未止。
有司請還小次,弗許,端立版位,直至禮畢。
迨赴青城,更不乘辇,步出廟門,徑升玉辇。
逐件事迹,望宣付史館,以彰聖孝。
」從之。
其後親郊行禮,凡有聖孝事迹與夫有司奏請祥瑞,類皆宣付史館。
十日,禮部、太常寺言:「在京遇大禮畢,車駕詣宮觀行恭謝燒香之禮,緣行在宮觀并未曾修建,欲依紹興十年明堂禮例,差侍從二員行禮。
」從之。
十六年六月一日,内降禦劄:「敕内外文武臣僚等:朕缵承基緒既二十年,荷神靈眷佑之休,奉祖考典章之舊。
敢忘大報,躬三歲之親祠;備舉上儀,迎一陽之協氣。
告虔清廟,祗祓紫壇。
念顯相允賴于群工,而助祭率資于四海,肆頒孚号,明戒前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日谒于南郊。
惟爾有官,各揚乃職,相予祀事,毋或不恭。
」 十一月甲戌,朝獻景靈宮。
乙亥,享太廟。
丙子,合祀天地于南郊,以普安郡王瑗為亞獻,恩平郡王璩為終獻。
禮成,大赦天下。
十九年六月十一日,敕内外文武臣寮等:「朕荷上天之隆眷,紹列聖之宏規,蓋嘗未明求衣,夜分乃寐,圖所以柔理區夏,上當天心者,二紀于茲矣。
比年以來,日當虧而雲密護,歲或饑而麥有秋,囹圄屢空,邊境甯谧。
顧朕菲德,獲以鴻休,乃蔔陽至之辰,祗修郊類之禮,以荅在天之贶,以伸報本之誠。
大号是孚,先期以戒。
以今年十一月十四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祀事,罔或不欽。
故茲劄示,想宜知悉。
」 十二日庚寅,朝獻景靈宮。
十三日辛卯,飨太廟。
十四日壬辰冬至,合祭天地于圜丘,以普安郡王瑗為亞獻,恩平郡王璩為終獻。
皇帝饬精意于郊禋,嚴孝思于宗廟,大報成禮,天人交歡。
舊儀,乘輿直至齋殿,二十三日,禮部、太常寺言:「恭 茲者朝獻、朝飨,皇帝纔至棂星門,降辇步行,趨齋殿惟謹。
禮設小次,用備息,以須終、亞獻行禮。
茲者太廟、圜壇酌祼畢,奏請歸小次,皇帝端衮嶷立,益加嚴恪,仍宣押樂太常卿徐其音奏,勿令損節。
朝飨之夕,至徽宗室,皇情感恻,泣下沾襟,内侍屢進巾帕。
由是侍祠百執莫不聳動。
當大慶殿宿齋之初,陰霭彌空,垂欲下雨,及皇帝清曉駕出阊阖,層陰解駁,晨曦赫然。
逮于太廟、圜壇行事之際,不唯皓月流空,星宿明潤,乃至迥野無風,萬籁收息,天氣晏溫,樂聲和暢。
及禦端門肆赦,有彩雲見于端門及直于雞(竽)[竿]之上。
都城士庶,觀者如堵,萬口一詞,贊歎歡喜。
間有耆老,或記戊申南郊之年,甫期晴霁,氣令如春,八十始有今日,莫不舉手加額,鹹慶中興之盛。
伏望敷奏,宣付史館,以垂無窮。
」又太史局令胡平言:「今月十二日,聖駕詣景靈宮行禮。
于十一(月)[日]夜,陰雲濃厚,欲将雨降。
至未明前皇帝登辇出内,天氣開晴,見帝座及三台星體明耀,是為祥應。
十三日卯時後,陰霧四垂,至辰時後車駕至青城,陰霧收斂,太陽光盛。
又登壇行事,略無風色,燭焰不動。
至禮畢,天氣澄肅,星月明瑩。
逮回銮肆赦,有紅青紅黃彩雲在上。
皆為祥應之象,乞宣付史館。
」并從之。
上因是親制《喜霁詩》,其序曰:「己巳郊祭,前夕欲雨,方次宗廟,雲忽開晴,皆上相弼亮之勞,因成四韻。
青城祗谒事郊丘,輔相賢勞共留。
初訝密雲 低覆冒,遽看霁景上飛浮。
氣回俎豆群工泰,喜入貔貅萬馬秋。
赫赫天心允昭格,協恭同德賴嘉猷。
」時宰執、侍從而下皆和以進。
十二月十四日、十五日,以郊祀畢,上詣景靈宮行恭謝之禮。
其後并行此禮。
二十二年六月一日,内降禦劄:「敕内外文武臣僚:朕承天地之成命,紹祖宗之燕謀,每舉親祀,以伸告報,益臻隆施,茂底丕平。
綏靖四方,悅豫形于箫勺;順成百谷,芬芳備于粢盛。
其修三歲之禋,以應一陽之氣。
上儀将講,夙戒是孚。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八日有事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厥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一月十八日親郊,以普安郡王瑗為亞獻,知大宗正事士太為終獻。
二十八年六月一日,内出禦劄:「内外文武臣僚等:朕宅天休命,纂國丕圖,永惟燕翼之謀,尤重欽柴之祭。
自紹開于景運,累谒于熙壇。
祗荷博臨,益恢隆施。
五兵不試,既茂迪于民康;百谷用成,亦屢書于歲有。
宜候迎陽之旦,載躬類帝之禋。
合锵玉之和聲,備潔粢之令薦。
庶申吉報,仰達精誠。
資肸饬于上儀,觊函蒙于多祉。
特敷大号,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有事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厥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月二十六日,太常寺言:「大禮所用酒齋、禮料、什物、幕次等,并系臨安府應副排辦,乞專委知府提領。
」從之。
十一 月二十三日親郊,以普安郡王瑗為亞獻,恩平郡王璩為終獻。
淳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南郊禮畢,百僚詣端誠殿稱賀,宰執内閣奉賀。
上曰:「方登壇時雨點下,及奠币玉便晴,此皆上天垂佑。
」王淮等奏:「陛下聖德格天,欲雨而晴,乃所以顯上帝臨飨之意,實邦國大慶。
」 【宋會要】 孝宗隆興二年正月一日天頭原批:「郊祀。
接前。
」,诏曰:「朕恭覽國史,太祖皇帝幹德元年郊祀诏書有雲:『務從省約,無至勞煩。
』仰見事天之誠,愛民之仁,所以創無疆之業,垂萬世之統者在是。
朕祗膺慈訓,嗣守丕祚,今歲冬至日當郊見上帝,以伸景命,用遵皇祖之典,崇儉德而戒勞民。
可令有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依舊制外,其乘輿、服禦及中外之費,并從省約,限一月條(其)[具]以聞。
」 六月六日,内出禦劄曰:「朕受太上之燕诒,宅域中之廣大,将迎景至,初圜丘。
念報本反始,匪尚乎虛文;而交神塞明,在颛乎誠意。
稽皇祖之诏令,敕攸司而讨論。
凡粢盛祭典則不改故常,若鹵簿賜式則俱從省約。
行潦潢污之可薦,斯舉邦彜;駐駒鸾路之勿修,敢勞民力庶函蒙于蘩祉,以大庇于黎元。
豐年無患于蟲蝗,斥候不驚于烽火,遂成熙事,用荅鴻休。
大号是鳷,先期逌戒。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谒于南郊。
咨爾有司,各揚厥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二日,诏兩浙轉運副使朱夏卿充郊祀大禮提點一行事務官,依已降旨,務從省約,更不差置屬官。
自後遇郊并同。
九月五日,洪适言:「今歲郊祀,依典故用(驚)[警]場鼓吹外,所有禮畢駕回導引振作,合用軍樂,端門肆赦用宮架雅樂。
」從之。
時以不作燕樂,适謂軍樂、雅 樂非燕樂比,故有是命。
十月六日,诏:「以禮部、太常寺言,郊祀行禮并前期獻飨宮廟,讀冊官讀至禦名勿興,壇殿徹黃道裀褥,入壇殿不張蓋,百官不回班,禦燎從物、傘扇不入壇殿,行禮前衛士不起居呼萬歲,禮畢禦端誠殿受賀,登麗正門肆赦,并如紹興禮令施行。
」自後遇郊并同。
十一日,诏:「郊祀行事、執事官等,務在嚴肅,如有懈怠不恭,令合門取旨,送禦史台。
」 二十二日,工部言:「郊祀畢回銮,依禮例賜花,令導駕官并用常服,合自端誠殿稱賀畢簪花導駕,至麗正門權去花。
俟肆赦立班訖,自祥曦殿簪花,從駕至德壽宮上壽,仍簪花從駕還内。
」從之。
幹道元年正月一日親郊,以王子鄧王為亞獻,慶王恺為終獻。
同日,執政同班奏事于後幄,上宣谕:「宿齋日大雪,及飨景靈宮、太廟、圓丘,幸得晴霁禮成。
」錢端禮等奏曰禮:原無,據《宋史》卷三八五《錢端禮傳》及下文補。
:「斯實陛下誠意格天。
昨日學士院欲添入赦書,蒙批旨不許。
」上曰:「朕正不欲自言。
」端禮等奏曰:「陛下聖德謙沖,非臣等淺局所量,容退具奏,乞宣付史館。
」上曰:「可!」 郊祀大禮,皇帝宿齋之日,通夕大雪。
聖心憂勤,昭格上下,翼日天宇開霁,雲物清明。
正月朔旦,有事圓丘,星緯粲然,和氣充塞,上帝溥臨,允彰德應。
尋準學士院咨報,欲于赦文内具載其實,即具奏聞,蒙宸翰批不許宣告。
仰惟陛下謙沖退托,休祥嘉應,不以自居,小心翼翼,根于是日,宰臣陳康伯等奏:「臣等恭 誠明。
至于躬執圭币,自初獻燔燎不還小次,拱立惟謹,皆人君之至德也。
臣等叨陪近列,獲觀盛事,鋪張宏休,揚厲顯績,乃其職分。
欲望特許宣付史館,以垂示萬世。
」從之。
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以郊祀畢,上詣景靈宮行恭謝之禮。
翼日,将詣太一宮恭謝燒香,值雨,令宰執分詣。
自後并行此禮。
三年六月五日,内降禦劄曰:「朕祗紹慶圖,躬承睿訓。
謂天地父母,禮莫大于親郊;而尊祖敬宗,誼尤嚴于陟配。
載蔔一純之薦,薦修三歲之祠。
涓選休成,庶幾宴享。
賴穹昊之敷佑,格寰宇之敉甯。
五谷皆熟為大有年,丕顯豐登之佑;兩國之民若一家子,益惇信睦之規。
眷惟并況之多,敢後思文之報!爰鳷渙号,申饬先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 九月六日,禮部、太常寺言:「今年郊祀前一日朔祭,乞依禮例權停。
」從之。
十九日,太常少卿王瀹等言:「郊祀大禮并前一日朝(顯)[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飨太廟,合用祭器,乞依每歲同祀委本寺官監視,于祠前一日嚴加洗滌,監察禦史親行檢察。
其果實等,前期令臨安府精擇新好入庫,各以祠前一日令光祿丞同太官令、監市令司等以香水淨滌烘焙。
是日圓壇神位七百七十一所,其監視收徹禮料等官,乞免赴端誠殿稱賀立班。
」并從之。
十月一日,诏:「郊祀祭器、果實,并用香水滌濯,令都大提舉主管李綽、林 肇躬親監視,務要嚴潔。
」 二日親郊,以皇子慶王恺為亞獻,恭王惇為終獻。
六年六月九日,内出禦劄曰:「朕欽奉诒謀,嗣膺令緒。
蒙天地之況,顧敢怠于靈承;席祖宗之休,尤不忘于抑畏。
思報本反始之道,屬持盈守成之時。
惟三歲之親祠,候一陽之應氣,廟室以祗見,即郊丘而克禋,義取合祛,禮嚴陟配。
念茲熙事,當敕攸司。
要當一純二精,務盡吉蠲之飨;蓋為黎百姓,匪專服禦之華。
冀悉至懷,先期申戒。
朕以今年十一月六日谒于南郊。
咨爾百官,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七月一日,诏車駕升玉辂詣青城,餘金辂等後從,諸色人毋得喧雜。
令都大提點并幹辦排連法駕鹵簿儀仗官王琪等專一差人編欄,無色号人毋得放入。
」 十一月六日親郊,以皇子慶王恺為亞獻,恭王惇為終獻。
九(月)[日],臣僚言:「郊祀前陰雨連日,自皇帝緻齋、酌獻景靈宮,天宇澄霁,霏煙瑞霧環繞殿楹。
回銮太廟又雨,已而複霁。
明日車駕如青城,亦晴,道旁觀瞻甚盛。
未幾雲煙霏微,凍雨還作,将祭之夜,駕幸大次更(依)[衣],數星烨然,現于雲表。
及登壇樂作,四郊雲陰尚盛,獨歲星中天,雲光燭路,禮成不雨。
行禮之次,差官巡仗,至城門雨大,獨泰壇無有。
祥異卓然,實聖上夤恭祗畏,格于上下,天意昭荅。
乞宣付史館,以彰聖德。
」從之。
九年三月四日,宰執進呈郊祀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外,餘并從省約。
上 曰:「可戒谕有司,前雖有例戒約,多是文具,今郊須要從實省約。
可逐一(具條)[條具]聞奏。
」禮部、太常寺條具如前郊。
六月八日,内降禦劄曰:「朕紹中興之鴻烈,受太上之燕謀。
謂三歲一郊,涓選休成而并況;故九州島四海,函蒙祉福以常期。
方敬率于舊章,将複稱于元祀。
矧荷兩儀之佑,丕承烈聖之休。
農扈屢豐,戎軒載戢,崇禮樂而四達,嘉(夙)[風]俗之再淳。
玉每奉于親闱,美化遂形于海宇。
兵足食足而百姓足,聲和形和而萬物和。
祗候新陽,虔修大報。
肆預頒于一劄,庸誕告于百工。
朕以今年十一月九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月一日,太常寺言:「郊祀并前二日朝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飨太廟,皇太子亞獻。
參酌典故,乞前祀十日質明,詣太廟齋坊受誓戒。
參照《開寶通禮》及幹道逐次禮例,其日早二刻開麗正門,以右丞相一員掌誓,依禮例立班。
及将來宿齋,欲依太平興國中典故,第一日就本(宮)[官]廳。
」并從之。
六日,合門、太常寺言,參定皇太子立班稱賀儀制。
诏依所定施行,仍令太常寺參照,于儀注内修定關報。
其儀:大慶殿奏請皇帝緻齋日,宣贊舍人引皇太子結佩入詣大慶殿立班。
車駕自太廟詣青城,入還内,皇太子馬于駕前方圍子内導駕。
端誠殿受賀,皇太子于殿下立班,舍人通文武百僚皇太子已下起居稱賀。
其麗正門肆赦,皇太子、三公、三少、宰 臣、親王、文武百僚等樓前立班,候赦書宣訖,納三省班首僚橫行立定,引皇太子出班緻詞。
十一月四日,诏郊祀禮畢,端誠殿稱賀,令太史局跪奏祥瑞。
九日親郊,以皇太子為亞獻,皇兄永陽郡王居廣為終獻。
十一日,宰臣曾懷等奏:「郊祀禮成,普天同慶,兼以瑞雪應時,未明而霁,以至青城宿齋,圜丘蒇事,天氣澄爽。
此皆聖德昭著,故高穹降格,靈贶如此。
」上曰:「如卿等所言,然君臣之間,正當修饬以荅天贶可也。
」 淳熙三年九月二十三日,門下後省言:「将來郊祀大禮,奏請守視八寶、導駕應奉行禮,合遣外符寶郎二員,依已降指揮,前期申朝廷(羞)[差]官權攝。
」從之。
十一月九日,文武百僚赴大慶殿奏請皇帝詣齋殿。
十日,皇帝詣景靈宮朝獻。
禮畢,詣太廟宿齋。
十一日,朝飨于太廟。
禮畢,詣青城齋宿。
十二日,親郊于圜壇,以皇太〔子〕惇為亞獻,永陽郡王居廣為終獻。
先是,内出禦劄曰:「天地有覆載生成之德,非精禋無以伸報本之誠;祖宗有光明盛大之功,非陟配無以展奉先之孝。
粵若累朝之定制,具嚴三歲之親祠。
既疏數之适中,亦情文之備舉。
自予纂紹,彌極寅恭,四行郊廟之儀,久荷神天之況。
親庭萬壽,方開七十載之祥;農屢豐,幾有再三登之象。
外則邊陲之綏靖,内焉民俗之阜康。
顧誠感之甚昭,曷宗祈之敢怠!乃蔔陽來之旦,載殚躬見之勤。
庶永祚于家邦,且祝厘于夷夏。
誕孚 聽,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十三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 十一月二十二日,先是内降禦劄曰:「朕纂圖丕慶,撫世洪甯。
天神地祇,通輯明靈之顧;祖功宗德,嘉承懿铄之垂。
維成命之欽,莫重于親祠;維思文之報,莫崇于陟配。
舉秩一純之祀,順稽三歲之儀。
于顯合宮,既薦修于大飨;爰熙紫寺,宜載蒇于宗祈。
矧農扈之寖登,暨邊陲之鹹肅。
庭闱尊奉,并衍于壽祺;民物協和,馴臻于休應。
敢忘昭事,展精禋!涓成陽複之初,拜況帝臨之際,庶交孚于上下,以申右于家邦。
祗戒先期,誕鳷明旨。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 十一月二十二日冬日至,祀昊天上帝。
車駕詣圓壇行禮訖,還青城,文武百僚赴端誠殿稱賀,宰執内合奏事。
上曰:「方登壇時雨點下,及奠币玉便晴,此皆上天垂佑。
」王淮等奏:「陛下聖德格天,欲雨而晴,用所以顯上帝臨飨之意,實邦國大慶。
」 二十七日,宰臣内閣奏事,賜坐。
上曰:「前日郊祀行禮時,宮中檐溜已滴,聞北阙左右雨尤甚,隻圓壇無雨。
」王淮等奏:「陛下至誠感格,正登壇時,雲氣垂垂,分明合雨在半空,天地百神休飨明甚,臣等不勝鼓舞。
」 光宗紹熙元年十月十二日,戶部言:「諸郡合發大禮錢物,已降指揮,就委各州通判照舊例窠名如數起發。
竊慮内有替移事故及徇情不為盡 實刷,有妨給遣。
乞如有替移事故,即交割付後官,遵依施行。
若日後有阙正官去處,令權官主管,候正官到日交割。
」從之。
二年三月十三日,诏:「今歲郊祀大禮,令有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依舊制外,其乘輿、服禦及中外支費,并從省約。
」以右正言孫逢吉言:「臣嘗于陛下初郊之歲,乞遵用壽皇隆興诏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外,凡乘輿、服禦及中外支費悉從省約。
陛下開納,且谕臣曰:『圜壇不尚華飾,亦事天簡素之意。
』又曰:『中外支賜,合從(鹹)[減]省。
』有以見陛下毖祀之嚴,用物之節。
然而俟命旬日,未聞施行。
夫至恭無文,大禮必簡,遠則藝祖已行于建國之初,近則壽皇又行于初郊之歲。
乞斷自淵衷,一循隆興之制。
」故有是命。
四月二十六日,門下後省言:「郊祀大禮,合以八寶陳于宮架之側。
」禮院以八寶不系奉神之物,系乘輿儀衛,請依幹道省約之制,更不排辦。
從之。
六月七日,内降禦劄曰:「内外文武臣僚等:朕躬荷诒謀,仰膺眷命。
自缵承于統緒,每寅畏于夙宵。
秩禮而懷百神,尤重親郊之議;饬躬以奉上帝,必嚴初見之儀。
屬家邦福慶之方臻,暨谷穑豐穰之薦告。
備萬物而報本,亶及其時;為兆民而祈禠,匪專于己。
肆求盛典,祗圜丘。
遵行三歲之常,涓用一陽之吉。
天地合祛而臨飨,祖宗升侑以綏成。
庶殚齋肅之心,益迓休嘉之況。
念惟元祀,當戒先期。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谒于南郊。
咨爾攸司,各揚乃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