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七

關燈
已代薦;酌獻之際,爵甫及手,奠已至三。

    其升降拾級之(忽)[]遽,俛伏興拜之迫促,若此類者,未易悉數。

    祠官進趨之節,唯贊引是從,彼既一于務速,此亦汲汲,常若有所弗逮。

    雖欲少加安徐,以展誠敬,顧何可得!恭惟陛下欽崇禋祀,務盡肅恭,茲方禮行于郊,尤宜伸饬誠敬。

    願戒奉常,舉凡祀事,亟革舊習,俾諸薦獻執事之官,稍得從容中節。

    」诏令太常寺常切覺察遵守,如 有違戾,令禦台史彈奏。

     慶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以郊祀大禮,命左丞相京镗為大禮使,保甯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韓侂胄為禮儀使,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謝深甫為儀仗使,參知政事何澹為鹵簿使,簽書樞密院事葉翥為橋道頓遞使。

    繼而改韓侂胄為橋道頓遞使。

     十二月八日,诏:「朕初郊禮成,五使依例加恩外,在法合得墳(守)[寺],特許指占下等寺院一次,不以為例。

    」 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待)[侍]禦史陸峻言:「祭祀行于宗廟神祇,不可不緻其嚴,故先事以戒期,齋宿而就列,警其職者有誓,紏其慢者有官,如是而敬事之誠着。

    今(彼)[被]差之官,多有托疾避免,而臨時通攝者幾(年)[半]。

    至如國忌行香,有經年勉赴一二者,何其敢為慢易若是耶!廢禮玩法,莫此為甚。

    謹按《禦史台彈奏格》,應朝宴及祠祭官,或國忌日稱疾不赴者,皆牒入内内侍省差人押醫官診視,詐妄者彈奏。

    六參及厘務望參官為朝參連三次請假,一歲通計五六次者,與外任差遣。

    欲望申嚴前項令格,以儆有位。

    」從之。

     六年八月二十五日,以明堂命右丞相謝深甫為大禮使,知樞院事兼參知政事何澹為禮儀使,簽書樞密院事陳自強為禮衛使,少師、永興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平原郡王韓侂胄為禮器使禮器使:原作「禮儀器使」。

    按大禮五使無此名,而前已有禮儀使何澹,故此處删「儀」字。

    ,昭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吳為禮頓使。

     嘉泰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以郊祀大 禮,命右丞相陳自強為大禮使,太師、永興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平原郡王韓侂胄為禮儀使,知樞密事兼參知政事許及之為儀仗使,參知政事費士寅為鹵簿使,同知樞密院事張孝伯為橋道頓遞使。

     開禧二年七月二十七日,以明堂大禮,命太師、平章軍國事韓侂胄為大禮使,右丞相陳自強為禮儀使,知樞密院事張岩為儀仗使,參知政事李壁為鹵簿使,吏部侍郎、兼權吏部尚書楊炳為橋道頓遞使。

     嘉定二年八月四日,以明堂大禮,命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雷孝友為大禮使,參知政事婁機為禮儀使,參知政事樓鑰為儀仗使,同知樞密事章良能為鹵簿使,簽書樞密院事宇文紹節為(樓)[橋]道頓遞使。

     嘉定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臣僚言:「竊見朝廷每遇祠事,所差行事官雖本之以朝士,然必以在部及寓居雜流之人參焉,多至十之五,少亦三之一,雜然如十指之不齊。

    窺其容貌,率皆塵俗;視其舉動,類多乖野。

    夫食祿于朝,仕于京局與府縣之官不為少矣,何至乏才究其所以,蓋所差非盡出于吏部之手,率是符給空名,付之遊手,尋覓寄居等官,(施)[私]行填鑿。

    授之者有定價,得之者不過苟微潤而圖餔啜。

    當受誓之日,随衆一來,臨期幞被托宿齋宮,一夕而去,其所謂齋者,懵不知為何事。

    國家備犧牲粢盛之屬不敢阙一,将以昭假神示,以來福祿,顧使苟微潤、圖餔啜者周旋其 間,禮意失矣。

    望戒吏部,今後隻從在朝及見任厘務等官差委祠事。

    遇郊祀年分,典禮盛大,執事者衆,方許于在部官内選擇儀莊端正、容止可觀者與祭,其餘癃老與雜流出身,一切住差。

    庶幾禮敬無不足之患矣。

    」從之。

     五年九月二日,以郊祀大禮,命右丞相史彌遠為大禮使,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雷孝友為禮儀使,參知政事樓鑰為儀仗使,同知樞密院事章良能為鹵簿使,簽書樞密院事宇文紹節為橋道頓遞使院:原作「縣」;為:原作「度」。

    據前後文意、文例改。

    。

     六年正月六日,臣僚言:「士夫弛慢之弊,祠祭率多避免。

    受誓既畢,猶複告假。

    丞郎以上,罕有被差,親故夤緣,有終歲而不預,臨期通攝,或一人而兼數職。

    乞下吏部差官行事,以京官、選人分置兩簿,(香)[委]自尚左、侍左郎官掌管,自上而下,周而複始。

    繳送禦史台銷注,以防不均。

    又其差及到部官,良以為苦,蓋外方之士(裡)[裹]糧赴調,或遇雨雪沾濕寒凜之際,大為狼(狙)[狽]。

    兼請出祭服,必用付身文字抵當。

    并乞下吏部,止就在京職事局務等官内輪流差委,不必更及參選待次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