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十五、朝觐肆赦,注雲諸司囚徒各枷杻系之。
遂請改雲應枷杻者去枷杻。
十六、肆赦每一鼓投一杖,注雲舊儀擊千下而止,不言今擊之數。
遂請改雲立雞擊鼓,立訖即止,更不投杖。
十七、朝賀上貢之物,注雲以戶部貢物充。
且每歲十二月土貢至備正仗,如止雲天下所貢物,又皆金銀、馬之類。
遂言土貢諸物悉令集泰山下。
禮畢,車駕還大次,再升壇安距石後退。
」并從之。
下檢畢,歸西階下。
俟太尉封,即自西階升,蓋蓋下檢。
望每壇選行宮司親從官四十人、将校一員,各服儀注衣,立于壇西階下,俟太尉置玉匮于石中,發石,準儀注祀前一日陳于壇上,必恐不及。
欲望制造畢,先置壇上,石檢置于其側,距石置于壇上,至時封秘如儀。
又舊制,受命寶南郊日置于壇下黃道之南。
今請封禅日随車駕登山,置于壇下黃道之西。
又封禅日,太尉跪置玉匮于石四日,詳定所言:「封祀社首壇石 五日,诏:泰山前代封禅基址,摧圮者修完之。
雍熙初,内臣有自嶽下得唐明皇東封皇地祇玉冊蒼璧,即送阙下,及罷封禅,因留内府。
至是帝聞其事,遂令赍送欽若,于舊祀祭處如法瘗埋。
六日,詳定所言:「皇帝告廟,準典禮出乘玉辂,歸乘金辂。
今緣奉安天書于玉辂,請往來并乘金辂。
」從之。
七日,诏曰:「八神久存祀典,實福生民,方屬登封,特行告飨。
其與曆代封禅帝王及所禅山,并于封祀前七日緻祭。
」詳定所言:「按《漢書》,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淵,今青州臨淄縣有天齊池。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甫,今兖州幹封縣東南八十裡有梁甫城。
三曰兵主,祠蚩尤,今郓州中都縣西南四十五裡有蚩尤冢。
四曰陰主,祠三山,今萊州掖縣北五十裡臨海山陽有祠。
五曰陽主,祠梁山,今在登州牟平縣西北六十裡。
六曰月主,祠萊州,今登州黃縣南二十裡有萊山。
七曰日主,祠成山,今登州文登縣東北百六十裡有成山祠。
八曰四時主時;原作「祠」,據《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上改。
,祀琅琊,今密州諸城縣東南百八十裡有琅琊台。
又無懷、虙羲、神農、炎帝、高陽帝、佶、堯、舜、禹、湯并禅雲雲,在兖州泗水縣北百裡;黃帝禅亭亭,在兖州幹封縣西北五裡;秦始皇禅梁甫,漢武禅肅然,在兖州萊蕪縣西北六十裡。
其八神及禅山望并依祭名山大川禮例,遣官緻祭。
其社首山今行禅祭,望别遣官以少牢緻告。
梁甫山止就八神之次,會稽山就命越州長吏,無懷至光武十五帝,又唐高宗、玄宗,并依祭先代帝王禮。
」從之。
其後秘書丞、直史館姜嶼上言:「泰山東南有徂徕山,盤礡高大,亞于岱宗,岡嶺相連,喬松茂石,經史具載,可謂名山。
其山神 既無名位,阙于封崇,欲望封神為秩祭之所。
」诏特遣官緻祭,如八神之禮。
九日,太常寺言:「大樂局樂工候告廟畢,先發往泰山,留樂工四十六人在寺。
車駕離京後,欲望大祠權停用樂。
」從之。
十五日,詳定所言:「與司天監同定三壇正座從祀神位,伏請繪圖。
山上圜壇設昊天上帝,太祖、太宗配座;山下封祀壇設五方帝以下六百八十七位;社首壇設皇地祇正座,太祖、太宗配座,神州以下共七十二位。
」從之。
十七日,學士院上奉天書入太廟、升泰山圜台社首山登歌瑞文曲樂章二首,封祀、社首壇樂章八首,诏付有司。
《宋朝事實》:二十一(月)[日]降德音:「門下:王者奉玄贶以臨民,聿敦緻治;順鴻禧而布澤,式表殊私表:原作「袁」,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一改。
。
顧以眇躬以: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一補。
,嗣承丕構,守位敢忘于日慎保邦期至于時雍。
乃者寶箓誕彰,輿情固請,願舉勒成之典,肅陳昭報之宜。
瞻彼岱宗,首冠嶽。
因高展癡,将有事于雲封;永祚垂文,載儲祥于秘檢。
當甘醴發源之地,顯圓穹眷命之仁。
既福應以薦臻,見明靈之昭格。
齋栗躬膺于景贶,寅威益勵于丹衷。
式是魯邦,介于東夏,屬錫符而告瑞,思與物以同休。
宜推在宥之恩,用洽自天之慶。
雲雲。
于戲!不測之神,荷靈祇之顧諟;曲成之道,俾樂土以昭蘇。
諒爾衆心,體予行惠。
(王)[主]者施行。
」是日,太常寺言:「舊制,南郊警場人于大駕儀仗内分充,車駕巡幸即于府縣追集樂工。
将來在路警場,欲望令法駕鼓吹軍士分番祗應。
」诏選天武、神衛、神勇、虎翼軍士充,仍令步軍都軍頭張訓董之。
二十三日,詳定所言:「準诏旨取封禅之義易樂章之名,今參詳,望改酌獻《禧安》之樂,昊天上帝為《封安》,皇地祇為《禅安》,皇帝飲福酒為《祺安》。
」诏宜依,俟封禅禮畢仍舊。
二十六日,判太常寺錢惟演言:「六引門封牧令車,望改題牓為兖州刺史、幹封(今)[令]。
」從之。
二十八日,禦辇院請别制升泰山天平辇,帝慮其太重而勞人,俾裁減之。
所司言登陟峻險,恐不堅固,帝曰:「山路稍艱,朕當降辇步進。
」又令别造寶匣盝,鹹差小其制。
七月二日,詳定所言定:原無。
按「詳定所」為官署名,因補。
:「準《開寶通禮》,封祀五帝、日月、中官、内官已下及諸星位并奉玉币,又禅社首、嶽鎮、海渎之币各從方色。
今得太府寺牒,南郊用币帛七十八段,天地、配帝、日月、五方帝、神州外,餘六十六段,用于内官則有餘,用于中外官、嶽渎則不足。
況禮文既言内官、外官、嶽鎮、海渎币各從方色,即明皆有制币。
今參詳封祀壇内官五十四座,中官一百五十八座,外官一百六座,社首壇、嶽鎮、海渎,望并依方色用币。
」從之。
四(月)[日],以知制诰周起、合門祗候侍其旭編排東封路進奉。
先是,朝陵沿路士庶貢物,俟有司給賜,頗至稽滞,及是命起等主之。
六日,詳定所言:「南郊正位、配位每位用犢羊豕各一,五方帝每位用羊豕各一, 日月、神州每位羊豕各二。
從祀七百三十七位,皆不用牲,并以上件羊豕分充。
今準诏,五方帝、日月、神州并特用方色犢,其舊用羊豕二十二,望改充從祀牲。
」從之。
式進禦,帝起更袍而視之,蓋奉祀崇嚴之至也。
,仍令先至嶽下規度之。
時請對便坐,以十一日,以秘書丞、直史館劉锴攝将作監,入内殿頭高品張承素領徒封圜台石 十二日,詳定所言:「圜台玉牒、玉冊,望于車駕登山前一日先上泰山,于大次左右嚴靜處别設次。
」從之。
二十三日,詳定所言:「先準诏,九宮貴神升為大祠。
今參詳,如在本壇即為大祀,如當郊祭,元無此神。
況位座不全,圭玉虛設,其九宮貴神于封祀壇不合用玉。
望令三省官集議。
」诏丞郎、給舍以上參議以聞。
八月三日,诏:「東封路軍馬無得下道蹂踐禾稼,違者罪其将校。
如聞開封府界發民治道,可亟罷之。
仍令諸色人非執事不得升山,升山路有大石難越者,築土平之,或委曲而過。
木當道者,用彩帛萦其枝幹,鹹勿傷動。
泰山外七裡内禁樵采,草莽許于山下一裡外以時剪除,其耕墾如舊。
」時王欽若言岩麓間多有靈迹,慮傷殘草木,故有是诏。
四日,詳定所言:「準太常寺牒,景德二年南郊,天皇大帝、北極二位升在第一等,與日月、五方帝位同用十笾十豆。
封禅日,未審何等禮料。
今參詳,日月、五方帝、神州地祇,準禮用犢。
天皇大帝、北極,望令光祿寺于特牲内薦體,其笾豆禮料依第一等。
」從之。
五日,诏:「封祀日,文宣王四十六世孫、同學究出身聖佑,令次京官陪位;兖州經省試舉人,令于朝觐壇陪位。
」 十一日,诏扈從臣諸班軍諸色人裝錢,比巡幸加等給賜。
十二日,以車駕巡幸,京東西、陝西、淮南諸州地當沖要者,權增屯兵,仍第賜缗錢及酒,令長吏犒設。
以内殿崇班劉文質為齊州駐泊都監兼都巡檢,以泰山北面有路抵齊州,故增警備也。
十三日,诏:「審刑院、開封府,自九月一日後勿奏大辟案,止令中書拟定施行。
軍頭司引見罪人,悉具犯由聞奏,送開封府決遣。
兖州大辟囚送鄰州處斷,俟東封回日依舊。
」 十六日,詳定所言:「準唐明皇故事,封祀日備法駕,帝獨與宰臣、行禮官登山。
初以靈山清潔,不欲人多,上欲令初獻于山上壇行事,親王亞獻、終獻于山下壇行事。
召禮官賀知章等入講儀注,知章等以三獻合為一處,于是亞、終獻悉于山上,臣并留谷口,從升者裁五十人。
今如依古制,慮祗應不逮,欲望除親王為亞獻、終獻及文武官升山行事外,餘并山下封祀壇立班。
入内内侍省除掌事帶甲宿衛外,入内都知二人、内臣十人,内侍都知一人、内臣五人,帶禦器械二人,行宮使、合門使、通事舍人、尚藥奉禦、翰林書待诏各一人,翰林禦廚、儀鸾 司監官各一人。
諸司職掌,令本司具數申奏,中書、樞密院房吏各二人,親王、輔臣、直省官押衛各一人。
其從人,親王、兩府仆射已上不得過五人;三司使、學士、尚書丞郎已上,節、察、留後、上将軍,不得過四人;給谏、(如)[知]制诰、大卿監、龍圖閣待制、三司副使、樞密都承旨、防團、刺史、合門使已上,不得〔過〕三人;餘不得過二人。
津置禮衣至山上訖,五人者留二人,餘留一人。
」從之。
是日,詳定儀注官晁迥而下習泰山圜台封祀儀于都亭驿。
時禮官以封禅大禮曠廢已久,簡冊所載不備,故先事肄習。
後二日,再習于驿中。
十七〔日〕,诏:「應天下并禁屠宰壹月,以十月一日為始。
」己酉,王欽若獻芝草,召輔臣同閱之。
九月三日,以兵部侍郎向敏中權東京留守,翰林侍講學士邢昺權判留司禦史台。
五日,禮儀使言:「準典禮,皇帝飲福酒以上樽,太尉而下以罍。
今參詳,告廟及封禅日,皇帝所飲福酒,蓋上靈降祉,以交神明之福,望令尚食奉禦一員于上樽酌酒以進,庶禮文。
」從之。
己未,诏告太廟日以芝草、嘉禾、瑞木列于天書辇前及陳于六室。
庚申,皇城使劉承珪詣便殿上新制天書法物,有鶴十四就舞于庭。
六日,以權三司使事丁謂為行在三司使,鹽鐵副使林特副之,鹽鐵判官楊可、度支判官黃宗旦并為判官,度支副(司)[使]崔端、戶部副使宋搏同勾當留司三司事。
以(待)[侍]衛步軍都虞候鄭誠編排法駕鹵簿,殿前副都指揮使劉謙、馬軍都虞候張旻編排執儀仗軍士。
謙仍兼行在馬軍司事,诏令先部前軍赴泰山。
是日,奉天書于朝元殿,帝齋于殿之後閣。
初,有司撰儀,止緻齋一日,特诏散齋二日。
七日,扶持使等奉天書升玉辂,赴太廟神門内幄殿。
帝酌獻訖,奠告六室。
至太祖、太宗室,告以嚴配之意。
是日,有黃雲迎日,若橋梁狀,五色雲如錦。
錢惟演、黃宗旦、宋绶、劉筠、邵煥、晏殊以靈瑞紛集,鹹上贊頌以美盛德。
十二日,诏儀仗内導駕官從人,親王、輔臣、宣徽、三司使四人,學士、尚書丞郎、節度使三人,給谏、知制诰、大卿監、三司副使、樞密承旨、客省合門使副、金吾大将軍押仗鳴珂、内殿崇班已上二人。
仍令官左右巡察之。
十三日,詳定所言:「舊制,車駕巡幸,皇帝座晚朝,國忌及假日不休務,親王、中書、樞密、三司使副、學士、節察防團使、刺史并随駕,每日
十五、朝觐肆赦,注雲諸司囚徒各枷杻系之。
遂請改雲應枷杻者去枷杻。
十六、肆赦每一鼓投一杖,注雲舊儀擊千下而止,不言今擊之數。
遂請改雲立雞擊鼓,立訖即止,更不投杖。
十七、朝賀上貢之物,注雲以戶部貢物充。
且每歲十二月土貢至備正仗,如止雲天下所貢物,又皆金銀、馬之類。
遂言土貢諸物悉令集泰山下。
禮畢,車駕還大次,再升壇安距石後退。
」并從之。
下檢畢,歸西階下。
俟太尉封,即自西階升,蓋蓋下檢。
望每壇選行宮司親從官四十人、将校一員,各服儀注衣,立于壇西階下,俟太尉置玉匮于石中,發石,準儀注祀前一日陳于壇上,必恐不及。
欲望制造畢,先置壇上,石檢置于其側,距石置于壇上,至時封秘如儀。
又舊制,受命寶南郊日置于壇下黃道之南。
今請封禅日随車駕登山,置于壇下黃道之西。
又封禅日,太尉跪置玉匮于石四日,詳定所言:「封祀社首壇石 五日,诏:泰山前代封禅基址,摧圮者修完之。
雍熙初,内臣有自嶽下得唐明皇東封皇地祇玉冊蒼璧,即送阙下,及罷封禅,因留内府。
至是帝聞其事,遂令赍送欽若,于舊祀祭處如法瘗埋。
六日,詳定所言:「皇帝告廟,準典禮出乘玉辂,歸乘金辂。
今緣奉安天書于玉辂,請往來并乘金辂。
」從之。
七日,诏曰:「八神久存祀典,實福生民,方屬登封,特行告飨。
其與曆代封禅帝王及所禅山,并于封祀前七日緻祭。
」詳定所言:「按《漢書》,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淵,今青州臨淄縣有天齊池。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甫,今兖州幹封縣東南八十裡有梁甫城。
三曰兵主,祠蚩尤,今郓州中都縣西南四十五裡有蚩尤冢。
四曰陰主,祠三山,今萊州掖縣北五十裡臨海山陽有祠。
五曰陽主,祠梁山,今在登州牟平縣西北六十裡。
六曰月主,祠萊州,今登州黃縣南二十裡有萊山。
七曰日主,祠成山,今登州文登縣東北百六十裡有成山祠。
八曰四時主時;原作「祠」,據《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上改。
,祀琅琊,今密州諸城縣東南百八十裡有琅琊台。
又無懷、虙羲、神農、炎帝、高陽帝、佶、堯、舜、禹、湯并禅雲雲,在兖州泗水縣北百裡;黃帝禅亭亭,在兖州幹封縣西北五裡;秦始皇禅梁甫,漢武禅肅然,在兖州萊蕪縣西北六十裡。
其八神及禅山望并依祭名山大川禮例,遣官緻祭。
其社首山今行禅祭,望别遣官以少牢緻告。
梁甫山止就八神之次,會稽山就命越州長吏,無懷至光武十五帝,又唐高宗、玄宗,并依祭先代帝王禮。
」從之。
其後秘書丞、直史館姜嶼上言:「泰山東南有徂徕山,盤礡高大,亞于岱宗,岡嶺相連,喬松茂石,經史具載,可謂名山。
其山神 既無名位,阙于封崇,欲望封神為秩祭之所。
」诏特遣官緻祭,如八神之禮。
九日,太常寺言:「大樂局樂工候告廟畢,先發往泰山,留樂工四十六人在寺。
車駕離京後,欲望大祠權停用樂。
」從之。
十五日,詳定所言:「與司天監同定三壇正座從祀神位,伏請繪圖。
山上圜壇設昊天上帝,太祖、太宗配座;山下封祀壇設五方帝以下六百八十七位;社首壇設皇地祇正座,太祖、太宗配座,神州以下共七十二位。
」從之。
十七日,學士院上奉天書入太廟、升泰山圜台社首山登歌瑞文曲樂章二首,封祀、社首壇樂章八首,诏付有司。
《宋朝事實》:二十一(月)[日]降德音:「門下:王者奉玄贶以臨民,聿敦緻治;順鴻禧而布澤,式表殊私表:原作「袁」,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一改。
。
顧以眇躬以: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一補。
,嗣承丕構,守位敢忘于日慎保邦期至于時雍。
乃者寶箓誕彰,輿情固請,願舉勒成之典,肅陳昭報之宜。
瞻彼岱宗,首冠嶽。
因高展癡,将有事于雲封;永祚垂文,載儲祥于秘檢。
當甘醴發源之地,顯圓穹眷命之仁。
既福應以薦臻,見明靈之昭格。
齋栗躬膺于景贶,寅威益勵于丹衷。
式是魯邦,介于東夏,屬錫符而告瑞,思與物以同休。
宜推在宥之恩,用洽自天之慶。
雲雲。
于戲!不測之神,荷靈祇之顧諟;曲成之道,俾樂土以昭蘇。
諒爾衆心,體予行惠。
(王)[主]者施行。
」是日,太常寺言:「舊制,南郊警場人于大駕儀仗内分充,車駕巡幸即于府縣追集樂工。
将來在路警場,欲望令法駕鼓吹軍士分番祗應。
」诏選天武、神衛、神勇、虎翼軍士充,仍令步軍都軍頭張訓董之。
二十三日,詳定所言:「準诏旨取封禅之義易樂章之名,今參詳,望改酌獻《禧安》之樂,昊天上帝為《封安》,皇地祇為《禅安》,皇帝飲福酒為《祺安》。
」诏宜依,俟封禅禮畢仍舊。
二十六日,判太常寺錢惟演言:「六引門封牧令車,望改題牓為兖州刺史、幹封(今)[令]。
」從之。
二十八日,禦辇院請别制升泰山天平辇,帝慮其太重而勞人,俾裁減之。
所司言登陟峻險,恐不堅固,帝曰:「山路稍艱,朕當降辇步進。
」又令别造寶匣盝,鹹差小其制。
七月二日,詳定所言定:原無。
按「詳定所」為官署名,因補。
:「準《開寶通禮》,封祀五帝、日月、中官、内官已下及諸星位并奉玉币,又禅社首、嶽鎮、海渎之币各從方色。
今得太府寺牒,南郊用币帛七十八段,天地、配帝、日月、五方帝、神州外,餘六十六段,用于内官則有餘,用于中外官、嶽渎則不足。
況禮文既言内官、外官、嶽鎮、海渎币各從方色,即明皆有制币。
今參詳封祀壇内官五十四座,中官一百五十八座,外官一百六座,社首壇、嶽鎮、海渎,望并依方色用币。
」從之。
四(月)[日],以知制诰周起、合門祗候侍其旭編排東封路進奉。
先是,朝陵沿路士庶貢物,俟有司給賜,頗至稽滞,及是命起等主之。
六日,詳定所言:「南郊正位、配位每位用犢羊豕各一,五方帝每位用羊豕各一, 日月、神州每位羊豕各二。
從祀七百三十七位,皆不用牲,并以上件羊豕分充。
今準诏,五方帝、日月、神州并特用方色犢,其舊用羊豕二十二,望改充從祀牲。
」從之。
式進禦,帝起更袍而視之,蓋奉祀崇嚴之至也。
,仍令先至嶽下規度之。
時請對便坐,以十一日,以秘書丞、直史館劉锴攝将作監,入内殿頭高品張承素領徒封圜台石 十二日,詳定所言:「圜台玉牒、玉冊,望于車駕登山前一日先上泰山,于大次左右嚴靜處别設次。
」從之。
二十三日,詳定所言:「先準诏,九宮貴神升為大祠。
今參詳,如在本壇即為大祀,如當郊祭,元無此神。
況位座不全,圭玉虛設,其九宮貴神于封祀壇不合用玉。
望令三省官集議。
」诏丞郎、給舍以上參議以聞。
八月三日,诏:「東封路軍馬無得下道蹂踐禾稼,違者罪其将校。
如聞開封府界發民治道,可亟罷之。
仍令諸色人非執事不得升山,升山路有大石難越者,築土平之,或委曲而過。
木當道者,用彩帛萦其枝幹,鹹勿傷動。
泰山外七裡内禁樵采,草莽許于山下一裡外以時剪除,其耕墾如舊。
」時王欽若言岩麓間多有靈迹,慮傷殘草木,故有是诏。
四日,詳定所言:「準太常寺牒,景德二年南郊,天皇大帝、北極二位升在第一等,與日月、五方帝位同用十笾十豆。
封禅日,未審何等禮料。
今參詳,日月、五方帝、神州地祇,準禮用犢。
天皇大帝、北極,望令光祿寺于特牲内薦體,其笾豆禮料依第一等。
」從之。
五日,诏:「封祀日,文宣王四十六世孫、同學究出身聖佑,令次京官陪位;兖州經省試舉人,令于朝觐壇陪位。
」 十一日,诏扈從臣諸班軍諸色人裝錢,比巡幸加等給賜。
十二日,以車駕巡幸,京東西、陝西、淮南諸州地當沖要者,權增屯兵,仍第賜缗錢及酒,令長吏犒設。
以内殿崇班劉文質為齊州駐泊都監兼都巡檢,以泰山北面有路抵齊州,故增警備也。
十三日,诏:「審刑院、開封府,自九月一日後勿奏大辟案,止令中書拟定施行。
軍頭司引見罪人,悉具犯由聞奏,送開封府決遣。
兖州大辟囚送鄰州處斷,俟東封回日依舊。
」 十六日,詳定所言:「準唐明皇故事,封祀日備法駕,帝獨與宰臣、行禮官登山。
初以靈山清潔,不欲人多,上欲令初獻于山上壇行事,親王亞獻、終獻于山下壇行事。
召禮官賀知章等入講儀注,知章等以三獻合為一處,于是亞、終獻悉于山上,臣并留谷口,從升者裁五十人。
今如依古制,慮祗應不逮,欲望除親王為亞獻、終獻及文武官升山行事外,餘并山下封祀壇立班。
入内内侍省除掌事帶甲宿衛外,入内都知二人、内臣十人,内侍都知一人、内臣五人,帶禦器械二人,行宮使、合門使、通事舍人、尚藥奉禦、翰林書待诏各一人,翰林禦廚、儀鸾 司監官各一人。
諸司職掌,令本司具數申奏,中書、樞密院房吏各二人,親王、輔臣、直省官押衛各一人。
其從人,親王、兩府仆射已上不得過五人;三司使、學士、尚書丞郎已上,節、察、留後、上将軍,不得過四人;給谏、(如)[知]制诰、大卿監、龍圖閣待制、三司副使、樞密都承旨、防團、刺史、合門使已上,不得〔過〕三人;餘不得過二人。
津置禮衣至山上訖,五人者留二人,餘留一人。
」從之。
是日,詳定儀注官晁迥而下習泰山圜台封祀儀于都亭驿。
時禮官以封禅大禮曠廢已久,簡冊所載不備,故先事肄習。
後二日,再習于驿中。
十七〔日〕,诏:「應天下并禁屠宰壹月,以十月一日為始。
」己酉,王欽若獻芝草,召輔臣同閱之。
九月三日,以兵部侍郎向敏中權東京留守,翰林侍講學士邢昺權判留司禦史台。
五日,禮儀使言:「準典禮,皇帝飲福酒以上樽,太尉而下以罍。
今參詳,告廟及封禅日,皇帝所飲福酒,蓋上靈降祉,以交神明之福,望令尚食奉禦一員于上樽酌酒以進,庶禮文。
」從之。
己未,诏告太廟日以芝草、嘉禾、瑞木列于天書辇前及陳于六室。
庚申,皇城使劉承珪詣便殿上新制天書法物,有鶴十四就舞于庭。
六日,以權三司使事丁謂為行在三司使,鹽鐵副使林特副之,鹽鐵判官楊可、度支判官黃宗旦并為判官,度支副(司)[使]崔端、戶部副使宋搏同勾當留司三司事。
以(待)[侍]衛步軍都虞候鄭誠編排法駕鹵簿,殿前副都指揮使劉謙、馬軍都虞候張旻編排執儀仗軍士。
謙仍兼行在馬軍司事,诏令先部前軍赴泰山。
是日,奉天書于朝元殿,帝齋于殿之後閣。
初,有司撰儀,止緻齋一日,特诏散齋二日。
七日,扶持使等奉天書升玉辂,赴太廟神門内幄殿。
帝酌獻訖,奠告六室。
至太祖、太宗室,告以嚴配之意。
是日,有黃雲迎日,若橋梁狀,五色雲如錦。
錢惟演、黃宗旦、宋绶、劉筠、邵煥、晏殊以靈瑞紛集,鹹上贊頌以美盛德。
十二日,诏儀仗内導駕官從人,親王、輔臣、宣徽、三司使四人,學士、尚書丞郎、節度使三人,給谏、知制诰、大卿監、三司副使、樞密承旨、客省合門使副、金吾大将軍押仗鳴珂、内殿崇班已上二人。
仍令官左右巡察之。
十三日,詳定所言:「舊制,車駕巡幸,皇帝座晚朝,國忌及假日不休務,親王、中書、樞密、三司使副、學士、節察防團使、刺史并随駕,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