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宋封禅
【宋會要】
太平興國九年四月八日,宰臣宋琪率文武百官、諸軍将校、蕃夷酋長、僧道耆壽詣東上合門拜表,請東封,诏荅不允。
自是繼上三表。
十四日,内出禦劄曰:「朕聞在昔帝王,虔膺命曆,罔不登封于岱嶽,降禅于雲亭降: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補。
,所以昭大業于寰區,告成功于穹昊。
遠則軒皇、舜後,禋燔之迹可尋;近則漢武、玄宗,銘記之文斯在。
國家承百王之大統,撫萬國之烝民,屬唐、梁離亂之餘,接漢、晉衰微之後,四方文軌尚未混同,萬裡土疆猶多侈僞。
肆予小子,嗣守丕基。
九域之中,既恢于禹迹;八弦之内,悉奉于周正。
帝業于是會昌,人寰以之再造。
加以俗無疵疠,歲有豐穰,蓋上帝之垂休,匪沖人之所及。
方思日慎一日,安夫難安,粗荅天休,敢言時邁。
而宰衡庶尹,方嶽大臣,蕃夷酋長之徒,耆艾缁黃之輩,共排闾阖,三貢表章。
謂為治定功成,可以繼三五之迹;升中肆觐升:原作「外」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可以副億兆之心。
其辭确然,無以遜避。
且欲緻孝以伸昭祀,祈福以庇蒼生,勉徇群情,良深愧畏。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有事于泰山聯: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
咨爾執事之臣,暨乎司禮之士,各揚其職,用副予懷。
永惟對越上玄,要在誠悫,侈靡之飾,何所用焉。
況仗衛素嚴,文物昭備,宜遵典故,勿緻煩勞。
諸道藩鎮不得以修貢助祭為名,辄有斂率,庶從儉德,以洽靈心。
」先是,太宗嗣位以來,年谷豐稔,方内乂安,而臣庶上疏獻頌請封禅者不可勝紀。
十五日,命翰林學士承旨扈蒙、學士宋白、賈黃中、右散騎常侍徐铉、兵部員外郎張洎、太常丞呂端、殿中丞韓琦同詳定封禅儀韓琦:按此人為仁宗朝名臣,太宗朝尚未出世,疑誤。
。
十八日,以南作坊副使李神佑、北作坊副使劉承珪、通事舍人鄭偉、供奉官張文粲自京抵泰山,分成武、郓州兩路相度道路。
二十日,以宰臣宋琪為封禅大禮使,翰林學士承旨扈蒙為禮儀使,學士宋白為鹵簿使,賈黃中為儀仗使,兼判橋道頓遞使事。
二十一日,以駕部員外郎劉蟠、監察禦史索湘為泰山路轉運使,儀鸾副使康仁寶、高品閻承翰、夏侯忠等六人部丁匠七千五百,修宮壇宮:原作「官」,據《太宗皇帝實錄》卷二九改。
。
,作石 五月二十二日,命判四方館使田仁(郎)[朗]自京至泰山朗:原作「郎」,據《太宗皇帝實錄》卷三○改。
,督治道之役。
《宋朝事實》:是月幹元、文明二殿災,上謂宰相曰;「封禅之廢已久,況今時和歲豐,行之固宜。
數日前,烈火遽作延賓正殿,豈大事将舉,未符天意乎況炎暑方熾,慮于勞人,徐圖亦未為晚。
」 六月十八日,诏:「封祀儀仗隻告廟及泰山下陳設,沿路悉不用。
」先是,宰臣言在路合排儀仗導駕導:原作「遵」,據《太宗皇帝實錄》卷三○改。
,帝曰:「此行蓋為告謝天地,與蒼生祈福,如廣陳儀衛,即成勞擾,乃是自求嚴飾,非朕意也。
」因有是诏。
二十三日,诏曰:「昨者文武官洎乎耆耋,盈庭抗疏,連袂扣阍,謂為治平之時,請舉升中之禮。
顧惟 涼德,豈所克堪,而陳請再三,因以俞允。
載惟盛禮,終覺愧懷。
況封禅之儀,廢之已久,百司祗奉,辦集尤難,萬姓供輸,勞擾斯甚。
且令停罷,以俟後期。
國門之南,圜丘素備,宜辍登封之禮,聿修柴燎之誠。
朕以十一月二十一日有事于南郊。
」 雍熙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诏曰:「瞻彼泰嶽,奠于魯郊。
中外告成,曆代之儀斯在;泥金檢玉,往聖之迹猶存。
将議封崇,宜若營護。
先有發掘前代石檢,隳壞古之壇墠,并令修完如故,州縣常謹視之。
」 【宋會要】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三月十三日,兖州父老僧道呂良等詣阙上表請東封,知州邵晔率屬官繼奉表陳請。
帝引對良等于崇德殿,宣谕曰:「封禅大禮,曆代罕行,不可輕議。
」賜晔等敕書,父老僧道敕牓,不允所請,仍賜缗帛而遣之。
先是,良等三千餘人詣州陳請三千:原作「三十」,據後文,部送進京者已達千二百人,此必「三千」之誤,因改。
,願奉表赴阙,本州島以道路煩費,令知幹封縣吳仲儀部送千二百人至阙下。
及引對,良等進而言曰;「國家受命五十年,功成治定,以緻太平,天降祥符,以顯盛德,固宜告成岱嶽,以報天地。
」帝複親谕之曰:「此大事,不可輕議。
」良等又言:「時歲豐稔,華夏安泰,願上荅靈贶,俯徇衆欲。
」帝堅谕之,方退。
因顧王旦曰:「登封盛禮,人情若此,朕何德以堪之」良等入辭,複面上表陳請曰:「臣等殘年,喜逢太平,願見大禮,望陛下必從衆欲。
」帝令陳堯叟宣谕曰:「爾等遠來,雖四方無事,年粟屢豐,盛禮難行,當悉朕意。
」 十八日,諸道貢舉人進士李覺等詣登聞鼓院上表請封禅。
二十一日,文武百官宰臣王旦等拜表繼請。
自是至二十七日,凡五上表固請,帝始允。
批荅曰曰:原在「具之」下,據批答類文字之通例乙。
:「省表,具之。
朕聿遵周制,思陳嚴配之儀;俯慰鄒人,乃議升中之典。
惟上玄之錫祉,繄列聖之在天,垂慶使然,顧予何力!置器之喻,守文甚難,方懷抑畏而曲全,安敢崇飾而務(務)[侈]。
卿等情敦愛戴,志切傾輸,爰率衆多,五陳章表,過形善頌,懇上鴻名。
惟登邁以盛稱,豈眇沖之克荷。
虛美豈增于否德,固拒亦沮于純誠。
沈思久之,若為裁處。
又念發祥于瑞命,非專焜耀于朕躬,是知佩服天章,祗膺景贶,惟道所适,何用弗臧。
與其終執于素心,曷若曲從于人欲。
喜乃稱君之善,奉茲建顯之文,勉徇堅勤,良多愧惕。
所請宜允。
」 四月四日,内出禦劄曰:「朕博考簡編,遐觀往昔,若乃誕膺帝箓,撫有中區,華裔底甯,珍符沓至,曷嘗不陟降東岱,對越上穹!益厚增高,讓德而崇祀;昭姓考瑞,建号以飛聲。
由無懷以來,略可概舉;逮開元之後,因而曠廢。
我國家誕膺駿命,肇啟丕圖,太祖以神武濟三才,太宗以至仁綏六命,豐功美利,累洽重熙累:原作「略」,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蓋五十年于茲矣。
肆朕涼薄,獲承基構,懼德弗類,因時而惕,勵精以求治,虛己以納善,案節 以展義,潔粢以事神。
仰畏高明,不遑中昃。
賴宗祊之儲祉,荷靈祇之顧懷,鑒茲小心,介以景福。
五兵載戢,百稼屢豐,縣谧清,王猷允穆。
而又真官預告,秘檢下臨,示蔔世之休期,表因天之眷命。
恭承景佑,靡敢遑甯。
期以大飨明堂,聿修郊禮,備伸昭事,以達至誠。
不謂魯國諸生,東土黎老,罄陳徯望之懇,願舉升中之儀。
而宰衡官師,嶽牧庶尹,缁黃将校,酋長耆年,不謀而同,奉疏來上,叙天人之交感,述方冊之前聞。
以為登岱勒封,古之盛典;奉符行事,今也其時。
五表繼陳,衆願惟确,薦加敦谕,難奪傾輸。
若以荷無疆之休,當盛德之事,發揮茂實發:原作「登」,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丕顯成功,益用愧懷,非所宜稱。
止于報謝天地,備物而告虔;升配祖宗升:原作「外」,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尊親而緻孝。
式揚先烈,以耀大猷,是為素心,何敢崇讓讓:原作「護」,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朕以今年十月内,式遵典禮,有事于泰山。
咨爾百執之臣,掌禮之士,各揚乃職,勿曠攸司。
朕之是行,昭荅神贶,匪求仙以邀福,在報本而潔誠。
至乃珪币所須,牲牷攸給,并資豐備,以格神明。
其有司供帳之規,乘輿服禦之物,悉從節減,勿緻煩勞,式盡嚴恭,務遵簡儉。
凡百費用,并支官物,一路止增修館驿修: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補。
,就建行宮。
經由州縣所用什物,亦以官物置辦,不得差擾辄借及有科率。
諸司須索,非敕命,州縣不得供給。
所在馳道,勿差丁夫廣有修葺。
香台畫甕,青繩欄幹等,亦不須設。
諸路長吏無得擅離本任,來赴行在。
仍勿以修貢助祭為名,辄有率斂。
起居章表,附驿以聞。
」時學士上禦劄草,上覽之,謂宰臣王旦等曰:「朕覽禦劄草中所雲『不求神仙,不為奢侈』,此事亦不欲斥言前代帝王,宜雲『朕之此行,昭荅玄贶,匪求仙以邀福,期報本以潔誠』。
」是日,以诏許封禅,遣官告天地遣:原作「建」,據《長編》卷六八改。
、太廟、社稷、太一宮,又告在京祠廟及嶽渎。
丙申,王旦等奏封禅大禮合命大禮等五使,比郊禋舊制,以宰相為(六)[大]使,翰林學士以下為禮儀等使。
五日,以知樞密院事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為泰山封禅經度制置使,并判兖州,仍疊往幹封縣。
先是,帝問宰臣東封置使(政)[故]事,王旦曰:「唐有檢校封禅使,先朝亦置大禮、禮儀、儀仗、鹵簿等使,惟不置橋道頓遞使。
」帝曰:「今當遣大臣司其事,擇美名以授之。
」故命欽若等,仍令且留嶽下檢校,稍辦集,可别命官知兖州。
又命權三司使事丁謂計度糧草,引進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相度行宮道路,翰林學士晁迥、李宗谔、楊億、龍圖閣直學士杜鎬、待制陳彭年與太常禮院詳定儀注。
六日,以宰臣王旦為大禮使、知樞密院事王欽若為禮儀使、參知政事馮拯為儀仗使、知樞密院事陳堯叟為鹵簿使、參知政事趙安仁為橋道頓遞使。
禮儀、橋道頓遞使事,(今)[令]拯洎堯叟分掌,使逐使面日依舊。
宰臣言:「郊禋舊制,以宰臣為大禮,學士、中丞、 尚書丞郎、知開封府分領禮儀等使。
」帝曰:「升中大禮大:原作「天」,據《長編》卷六八改。
,宜重其事,五使之職當于中書、樞密院以班次命之。
」拯曰:「臣等叨居重位,複忝使名,慮未為允,望仍舊貫。
」帝曰:「大臣為之,蓋重祀事也。
」仍鑄封禅五使印及經度制置使印給之五:原作「王」,據《宋史》卷一○四《禮志》七改。
。
是日,诏曰:「朕将陟介丘,祗答鴻贶,方遵先志,已谕至懷。
而嶽鎮之宗,神靈攸處,尤宜安靜,以表寅恭。
慮草木之有傷,在斧斤之不入,庶緻吉蠲之懇,式符茂育之仁。
應公私不得于泰山樵采,違者重行科斷。
」又诏:「山下工作,無得調發丁夫,止籍兖、郓州兵級役。
山上齋宮,山下行宮,除殿宇外,并張幕為屋,覆以油帕。
工作之所,務令清潔。
應雜戶、婦人得留止山下,仍增自京至泰山驿遞馬。
」 七日,诏:「東封行在金帛、刍糧,委三司規度收市市:原作「布」,據《長編》卷六八改。
,或轉輸供用。
自餘所須之物,悉自京辇緻,而不得辄有科率。
令三司取汴、蔡禦河舡入廣濟河,運儀仗什物赴兖州;發陝西上供木,由黃河浮筏至郓州。
給置頓之費,省辇送之役。
」 八日,命龍圖閣待制戚綸、皇城使劉承珪、崇儀副使謝德權,計度封禅發運事;(丞)[以]吏部員外郎判三司句院盧琰、兵部員外郎邵晔為京東轉運使,祗奉祀事;轉運副使張知白掌本司常務白:原作「伯」,據《長編》卷六九改。
;殿中丞曹谷、呂言提舉行宮頓遞;太常博士文均、著作郎直史館李迪通判兖州;大理寺丞劉謹、章得象簽書兖州兩使判官事。
遣使八人護郓、濮等州河堤,巡護齊州升泰山路,禁止行人。
九(月)[日]诏
自是繼上三表。
十四日,内出禦劄曰:「朕聞在昔帝王,虔膺命曆,罔不登封于岱嶽,降禅于雲亭降: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補。
,所以昭大業于寰區,告成功于穹昊。
遠則軒皇、舜後,禋燔之迹可尋;近則漢武、玄宗,銘記之文斯在。
國家承百王之大統,撫萬國之烝民,屬唐、梁離亂之餘,接漢、晉衰微之後,四方文軌尚未混同,萬裡土疆猶多侈僞。
肆予小子,嗣守丕基。
九域之中,既恢于禹迹;八弦之内,悉奉于周正。
帝業于是會昌,人寰以之再造。
加以俗無疵疠,歲有豐穰,蓋上帝之垂休,匪沖人之所及。
方思日慎一日,安夫難安,粗荅天休,敢言時邁。
而宰衡庶尹,方嶽大臣,蕃夷酋長之徒,耆艾缁黃之輩,共排闾阖,三貢表章。
謂為治定功成,可以繼三五之迹;升中肆觐升:原作「外」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可以副億兆之心。
其辭确然,無以遜避。
且欲緻孝以伸昭祀,祈福以庇蒼生,勉徇群情,良深愧畏。
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有事于泰山聯: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
咨爾執事之臣,暨乎司禮之士,各揚其職,用副予懷。
永惟對越上玄,要在誠悫,侈靡之飾,何所用焉。
況仗衛素嚴,文物昭備,宜遵典故,勿緻煩勞。
諸道藩鎮不得以修貢助祭為名,辄有斂率,庶從儉德,以洽靈心。
」先是,太宗嗣位以來,年谷豐稔,方内乂安,而臣庶上疏獻頌請封禅者不可勝紀。
十五日,命翰林學士承旨扈蒙、學士宋白、賈黃中、右散騎常侍徐铉、兵部員外郎張洎、太常丞呂端、殿中丞韓琦同詳定封禅儀韓琦:按此人為仁宗朝名臣,太宗朝尚未出世,疑誤。
。
十八日,以南作坊副使李神佑、北作坊副使劉承珪、通事舍人鄭偉、供奉官張文粲自京抵泰山,分成武、郓州兩路相度道路。
二十日,以宰臣宋琪為封禅大禮使,翰林學士承旨扈蒙為禮儀使,學士宋白為鹵簿使,賈黃中為儀仗使,兼判橋道頓遞使事。
二十一日,以駕部員外郎劉蟠、監察禦史索湘為泰山路轉運使,儀鸾副使康仁寶、高品閻承翰、夏侯忠等六人部丁匠七千五百,修宮壇宮:原作「官」,據《太宗皇帝實錄》卷二九改。
。
,作石 五月二十二日,命判四方館使田仁(郎)[朗]自京至泰山朗:原作「郎」,據《太宗皇帝實錄》卷三○改。
,督治道之役。
《宋朝事實》:是月幹元、文明二殿災,上謂宰相曰;「封禅之廢已久,況今時和歲豐,行之固宜。
數日前,烈火遽作延賓正殿,豈大事将舉,未符天意乎況炎暑方熾,慮于勞人,徐圖亦未為晚。
」 六月十八日,诏:「封祀儀仗隻告廟及泰山下陳設,沿路悉不用。
」先是,宰臣言在路合排儀仗導駕導:原作「遵」,據《太宗皇帝實錄》卷三○改。
,帝曰:「此行蓋為告謝天地,與蒼生祈福,如廣陳儀衛,即成勞擾,乃是自求嚴飾,非朕意也。
」因有是诏。
二十三日,诏曰:「昨者文武官洎乎耆耋,盈庭抗疏,連袂扣阍,謂為治平之時,請舉升中之禮。
顧惟 涼德,豈所克堪,而陳請再三,因以俞允。
載惟盛禮,終覺愧懷。
況封禅之儀,廢之已久,百司祗奉,辦集尤難,萬姓供輸,勞擾斯甚。
且令停罷,以俟後期。
國門之南,圜丘素備,宜辍登封之禮,聿修柴燎之誠。
朕以十一月二十一日有事于南郊。
」 雍熙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诏曰:「瞻彼泰嶽,奠于魯郊。
中外告成,曆代之儀斯在;泥金檢玉,往聖之迹猶存。
将議封崇,宜若營護。
先有發掘前代石檢,隳壞古之壇墠,并令修完如故,州縣常謹視之。
」 【宋會要】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三月十三日,兖州父老僧道呂良等詣阙上表請東封,知州邵晔率屬官繼奉表陳請。
帝引對良等于崇德殿,宣谕曰:「封禅大禮,曆代罕行,不可輕議。
」賜晔等敕書,父老僧道敕牓,不允所請,仍賜缗帛而遣之。
先是,良等三千餘人詣州陳請三千:原作「三十」,據後文,部送進京者已達千二百人,此必「三千」之誤,因改。
,願奉表赴阙,本州島以道路煩費,令知幹封縣吳仲儀部送千二百人至阙下。
及引對,良等進而言曰;「國家受命五十年,功成治定,以緻太平,天降祥符,以顯盛德,固宜告成岱嶽,以報天地。
」帝複親谕之曰:「此大事,不可輕議。
」良等又言:「時歲豐稔,華夏安泰,願上荅靈贶,俯徇衆欲。
」帝堅谕之,方退。
因顧王旦曰:「登封盛禮,人情若此,朕何德以堪之」良等入辭,複面上表陳請曰:「臣等殘年,喜逢太平,願見大禮,望陛下必從衆欲。
」帝令陳堯叟宣谕曰:「爾等遠來,雖四方無事,年粟屢豐,盛禮難行,當悉朕意。
」 十八日,諸道貢舉人進士李覺等詣登聞鼓院上表請封禅。
二十一日,文武百官宰臣王旦等拜表繼請。
自是至二十七日,凡五上表固請,帝始允。
批荅曰曰:原在「具之」下,據批答類文字之通例乙。
:「省表,具之。
朕聿遵周制,思陳嚴配之儀;俯慰鄒人,乃議升中之典。
惟上玄之錫祉,繄列聖之在天,垂慶使然,顧予何力!置器之喻,守文甚難,方懷抑畏而曲全,安敢崇飾而務(務)[侈]。
卿等情敦愛戴,志切傾輸,爰率衆多,五陳章表,過形善頌,懇上鴻名。
惟登邁以盛稱,豈眇沖之克荷。
虛美豈增于否德,固拒亦沮于純誠。
沈思久之,若為裁處。
又念發祥于瑞命,非專焜耀于朕躬,是知佩服天章,祗膺景贶,惟道所适,何用弗臧。
與其終執于素心,曷若曲從于人欲。
喜乃稱君之善,奉茲建顯之文,勉徇堅勤,良多愧惕。
所請宜允。
」 四月四日,内出禦劄曰:「朕博考簡編,遐觀往昔,若乃誕膺帝箓,撫有中區,華裔底甯,珍符沓至,曷嘗不陟降東岱,對越上穹!益厚增高,讓德而崇祀;昭姓考瑞,建号以飛聲。
由無懷以來,略可概舉;逮開元之後,因而曠廢。
我國家誕膺駿命,肇啟丕圖,太祖以神武濟三才,太宗以至仁綏六命,豐功美利,累洽重熙累:原作「略」,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蓋五十年于茲矣。
肆朕涼薄,獲承基構,懼德弗類,因時而惕,勵精以求治,虛己以納善,案節 以展義,潔粢以事神。
仰畏高明,不遑中昃。
賴宗祊之儲祉,荷靈祇之顧懷,鑒茲小心,介以景福。
五兵載戢,百稼屢豐,縣谧清,王猷允穆。
而又真官預告,秘檢下臨,示蔔世之休期,表因天之眷命。
恭承景佑,靡敢遑甯。
期以大飨明堂,聿修郊禮,備伸昭事,以達至誠。
不謂魯國諸生,東土黎老,罄陳徯望之懇,願舉升中之儀。
而宰衡官師,嶽牧庶尹,缁黃将校,酋長耆年,不謀而同,奉疏來上,叙天人之交感,述方冊之前聞。
以為登岱勒封,古之盛典;奉符行事,今也其時。
五表繼陳,衆願惟确,薦加敦谕,難奪傾輸。
若以荷無疆之休,當盛德之事,發揮茂實發:原作「登」,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丕顯成功,益用愧懷,非所宜稱。
止于報謝天地,備物而告虔;升配祖宗升:原作「外」,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尊親而緻孝。
式揚先烈,以耀大猷,是為素心,何敢崇讓讓:原作「護」,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改。
!朕以今年十月内,式遵典禮,有事于泰山。
咨爾百執之臣,掌禮之士,各揚乃職,勿曠攸司。
朕之是行,昭荅神贶,匪求仙以邀福,在報本而潔誠。
至乃珪币所須,牲牷攸給,并資豐備,以格神明。
其有司供帳之規,乘輿服禦之物,悉從節減,勿緻煩勞,式盡嚴恭,務遵簡儉。
凡百費用,并支官物,一路止增修館驿修:原無,據《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補。
,就建行宮。
經由州縣所用什物,亦以官物置辦,不得差擾辄借及有科率。
諸司須索,非敕命,州縣不得供給。
所在馳道,勿差丁夫廣有修葺。
香台畫甕,青繩欄幹等,亦不須設。
諸路長吏無得擅離本任,來赴行在。
仍勿以修貢助祭為名,辄有率斂。
起居章表,附驿以聞。
」時學士上禦劄草,上覽之,謂宰臣王旦等曰:「朕覽禦劄草中所雲『不求神仙,不為奢侈』,此事亦不欲斥言前代帝王,宜雲『朕之此行,昭荅玄贶,匪求仙以邀福,期報本以潔誠』。
」是日,以诏許封禅,遣官告天地遣:原作「建」,據《長編》卷六八改。
、太廟、社稷、太一宮,又告在京祠廟及嶽渎。
丙申,王旦等奏封禅大禮合命大禮等五使,比郊禋舊制,以宰相為(六)[大]使,翰林學士以下為禮儀等使。
五日,以知樞密院事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為泰山封禅經度制置使,并判兖州,仍疊往幹封縣。
先是,帝問宰臣東封置使(政)[故]事,王旦曰:「唐有檢校封禅使,先朝亦置大禮、禮儀、儀仗、鹵簿等使,惟不置橋道頓遞使。
」帝曰:「今當遣大臣司其事,擇美名以授之。
」故命欽若等,仍令且留嶽下檢校,稍辦集,可别命官知兖州。
又命權三司使事丁謂計度糧草,引進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相度行宮道路,翰林學士晁迥、李宗谔、楊億、龍圖閣直學士杜鎬、待制陳彭年與太常禮院詳定儀注。
六日,以宰臣王旦為大禮使、知樞密院事王欽若為禮儀使、參知政事馮拯為儀仗使、知樞密院事陳堯叟為鹵簿使、參知政事趙安仁為橋道頓遞使。
禮儀、橋道頓遞使事,(今)[令]拯洎堯叟分掌,使逐使面日依舊。
宰臣言:「郊禋舊制,以宰臣為大禮,學士、中丞、 尚書丞郎、知開封府分領禮儀等使。
」帝曰:「升中大禮大:原作「天」,據《長編》卷六八改。
,宜重其事,五使之職當于中書、樞密院以班次命之。
」拯曰:「臣等叨居重位,複忝使名,慮未為允,望仍舊貫。
」帝曰:「大臣為之,蓋重祀事也。
」仍鑄封禅五使印及經度制置使印給之五:原作「王」,據《宋史》卷一○四《禮志》七改。
。
是日,诏曰:「朕将陟介丘,祗答鴻贶,方遵先志,已谕至懷。
而嶽鎮之宗,神靈攸處,尤宜安靜,以表寅恭。
慮草木之有傷,在斧斤之不入,庶緻吉蠲之懇,式符茂育之仁。
應公私不得于泰山樵采,違者重行科斷。
」又诏:「山下工作,無得調發丁夫,止籍兖、郓州兵級役。
山上齋宮,山下行宮,除殿宇外,并張幕為屋,覆以油帕。
工作之所,務令清潔。
應雜戶、婦人得留止山下,仍增自京至泰山驿遞馬。
」 七日,诏:「東封行在金帛、刍糧,委三司規度收市市:原作「布」,據《長編》卷六八改。
,或轉輸供用。
自餘所須之物,悉自京辇緻,而不得辄有科率。
令三司取汴、蔡禦河舡入廣濟河,運儀仗什物赴兖州;發陝西上供木,由黃河浮筏至郓州。
給置頓之費,省辇送之役。
」 八日,命龍圖閣待制戚綸、皇城使劉承珪、崇儀副使謝德權,計度封禅發運事;(丞)[以]吏部員外郎判三司句院盧琰、兵部員外郎邵晔為京東轉運使,祗奉祀事;轉運副使張知白掌本司常務白:原作「伯」,據《長編》卷六九改。
;殿中丞曹谷、呂言提舉行宮頓遞;太常博士文均、著作郎直史館李迪通判兖州;大理寺丞劉謹、章得象簽書兖州兩使判官事。
遣使八人護郓、濮等州河堤,巡護齊州升泰山路,禁止行人。
九(月)[日]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