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一

關燈
四鎮 【宋會要】 太祖幹德六年四月七日,诏問禮官五鎮見祭罷祭之由,太常禮院言:「按《隋書》,開皇十四年立冀鎮霍山祠。

    唐天寶十載,封沂山為東安公,會稽山為永興公,吳山為成德公,霍山為應聖公,醫無闾山為廣甯公。

    又《郊祀錄》,四鎮每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

    《開元禮》惟祭四鎮山,自天寶後始益霍山為五鎮,後唐清泰初,封吳山為靈應王,其祠飨同五嶽。

    自顯德四年後,止祭東鎮沂山,其諸鎮不行祭飨。

    檢禮書,亦無住祭月日。

    」诏自今祭準《開元禮》。

    時以會稽山在吳越國,禮院牒本國祭飨。

    醫無闾山在營州,未行祭飨。

    自後五鎮之祭複阙。

     淳化二年二月十二日,秘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渎。

    自唐亂離之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

    國家克複四方,間雖奉诏特祭,未着常祀。

    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于所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以:原無,據《宋史》卷一○二《禮志》五補。

    。

    」從之。

    其後立春日祀東嶽岱山天齊王于兖州,東鎮沂山東安公于沂州,東海廣德王于萊州,淮渎長源公于廣州。

    立夏日祀南嶽衡山司天王于衡州,南鎮會稽山永興公于越州,南海廣利王于廣州,江渎廣源公于成都府。

    立秋日祀西嶽華山金天王于華州立秋:原作「立夏」。

    按夏祭已見前,此下祭西方嶽鎮,當屬秋祀,因改。

    西鎮吳山成德公于隴州,西海廣潤王、河渎靈源公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廟望祭。

    立冬日祀北嶽常山安天王、北鎮醫巫闾山廣甯公,并于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北海廣澤王、濟渎清源公并于孟州,北海就濟渎廟望祭。

    土王日祀中嶽嵩山中天王于河南府,中鎮霍山應聖公于晉州。

     神宗元豐三年,集賢校理陳侗言雲雲,诏下詳定禮文所。

    詳定所「請以國朝祠令所載嶽鎮海渎,兆四望于四郊自「神宗」至「兆」,原無,而有「康定元年十月」六字。

    據《長編》卷三○八及《文獻通考》卷八三删補。

    其中陳侗奏語不便全文引錄,故以「雲雲」二字代之。

    :岱山、沂山、東海、大淮于東郊,衡山、會稽山、南海、大江、嵩山、霍山于南郊,華山、吳山、西海、大河于西郊,常山、醫巫闾山、北海、大濟于北郊。

    每方嶽鎮則共為一壇,海渎則為一坎,以立時迎氣日祭之。

    皆用血祭瘗埋,有事則請禱之。

    又以四方山川各附于本方嶽鎮、海渎之下,别為一壇一坎,山共一壇,川共一坎,水旱則禱之。

    其兆北郊從祀及諸州縣就祭從祀:原作「從郊」,據《長編》卷三○八及《文獻通考》卷八三改。

    ,自如故事」。

    诏每方嶽鎮海渎共為一壇望祭,餘從之。

     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禮部言:「嶽鎮、海渎宜準雨師雨:原作「兩」,據《長編》卷三○八及《文獻通考》卷八三改。

    、馬祖,每位皆以一牢,于禮文大小相稱。

    」從之。

     八年四月五日,陝府西路轉運司言:「吳山禱雨而應,乞加爵号。

    」诏封成德公為成德王。

     五鎮祠:東鎮沂山,沂州沂水縣,舊封東安公,(緻)[政]和三年封王;南鎮會稽山,越州會稽縣,舊封永興公,(緻)(政)和三年八月封永濟王;西鎮吳山,隴州吳山縣,舊封成德公,元豐八年四月封王;大觀元年三月,封其配為順佑夫人,四子為仁慈、靈禧、義濟、靈澤侯。

    北鎮醫巫闾山,中 山府曲陽縣,舊封廣甯公廣:原無,據《宋史》卷一○二《禮志》五補。

    ,政和三年八月封王;中鎮霍山,晉州洪洞縣,舊封應靈公,政和三年八月封應靈王。

     政和三年八月三十日,太常寺言:「大中祥符中,封五嶽為帝,四海、四渎為王,獨五鎮封爵尚仍唐舊。

    元(封)[豐]八年,方封西鎮吳山為成德王德:原缺,據前條所述補。

    ,而未封四鎮。

    」诏并封王。

    政和三年,議禮局上《五禮新儀》:五方嶽鎮、海渎壇,各高五尺,周四十步,四出陛,兩壝,每壝二十五步。

    壇飾依方色飾:原作「餘」,據《文獻通考》卷八三改。

    。

    祭嶽鎮海渎,設位南向,以西為上;山川從祀西向,以北為上。

    諸嶽鎮海渎年别一祭,以祭五帝日祭東嶽泰山于兖州界,東鎮沂山于青州界,東海于萊州界,東渎大淮于唐州界,南嶽衡山于潭州界,南鎮會稽山于越州界,南海于廣州界,南渎大江于益州界,中嶽嵩山于河南府界,中鎮霍山于晉州界,西嶽華山于華州界,西鎮吳山于隴州界,西海西渎大河于河中府界,北嶽常山、北鎮醫無闾山于定州界,北海北濟渎大濟于孟州界。

     紹興七年五月十一日,太常博士黃積厚言:「百神之祀,曠歲弗修。

    如中祀未舉者,嶽鎮、海渎、中嶽、中鎮是也,望舉而行之。

    」從之。

    每歲以四立日、季夏土王日設祭,其禮料初依奏告例初:原作「物」,據《文獻通考》卷八三改。

    、魚醢、兔酰,後比拟舊制,用羊、豕各一口,笾十(菱、芡、栗、鹿脯、榛實、幹桃、幹撩、幹棗、形鹽、魚鱐),簋二(稻、粱),簋二(黍、稷),铏鼎三(铏羹),登三(大羹),脂盤一(毛血),豆十(芹、筍、葵、菁、「兔」下有「腸罝」二字,據《文獻通考》卷八三删。

    、豚胉豚胉:原無,據《文獻通考》卷八三補。

    、鹿臡、酰酰),俎八(羊腥七體、羊熟十一、羊腥腸胃肺、羊熟腸胃肺、豕腥七體、豕熟十一、豕腥膚、豕熟膚),尊累二十四(實酒,并同皇地祇)。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孚佑王廟 (以下)嶽渎諸廟 【宋會要】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泰山封天齊王,加号仁聖,進封河渎為顯聖靈源公。

     四年五月四年五月:原無,據《長編》卷七五補。

    ,加号東嶽天齊仁聖帝齊:原作「濟」,據《長編》卷七五改。

    ,南嶽司天昭聖帝,西嶽金天順聖帝,北嶽安天元聖帝,中嶽中天崇聖帝。

    四年十一月九日原批:「九字,寄據《大典》一萬七千三百二十補。

    」,又加号東嶽淑明後,西嶽肅明後,南嶽景明後,北嶽靖明後天頭原批:「靖明,寄案《大典》卷一萬七千三百二作『肅明』。

    」,中嶽正明後。

     三水府神者,僞唐保大中封馬當上水府為廣佑甯江王,采石中水府為濟遠定江王,金山下水府為靈肅鎮江王。

    宋大中祥符二年八月,诏改封上水府為福善安江王,中水府為順聖平江王,下水府為昭信泰江王。

     杭州吳山廟,即濤神也。

    大中祥符五年,封神為英烈王。

     大中祥符六年,诏封梓州白崖山神為公号。

    僞蜀封洪濟王。

     大中祥符七年,上以京江多覆溺,以潤焦山在江中,近海門,禱祈有應,诏封山神以公爵。

     仁宗康定元年,加封東海為淵聖,南海為洪聖,西海為通聖,北海為沖聖,江渎為廣源王,河渎為顯聖靈源王,淮渎為長源王,濟渎為清源王。

    熙甯六年熙甯:原無,據《宋史》卷一○五《禮志》八補。

    ,太常博士王古請:「自今諸神祠加封,無爵号者賜廟額,已賜廟額者加封爵。

    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

    先有爵位者從其本号。

    婦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

    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

    如此,則錫命馭神,恩禮有序。

    」從之。

     神宗元豐三年,诏加封江州廬山 太平興國觀九天采訪使者為應元保運真君,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為儲福定命真君。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封皮場土地廟神為靈贶侯,其後累封明靈昭惠王。

     四年四年:按建中靖國無四年,此前似脫「崇甯」二字。

    ,封英靈順濟龍王為靈順昭應安濟王。

    令禮部、太常寺修祀典,已賜爵者及曾封爵者為一等,功德顯著無封額者為一等,若民俗所建祠無功德者為一等,各(系)[條]上尚書省,參詳可否。

    若兩處廟号不同,取一高爵為定。

    從之從之:按前無臣僚奏請,此二字則似為衍文。

    。

     八月,诏天下五龍神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大觀四年,加東海以助順之号。

     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加封江渎為昭靈孚應威烈廣源王。

     欽宗靖康元年,诏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加号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

    三聖廟靈威公進封威成王,靈佑公追封威烈王,靈顯公追封威惠王。

     高宗建炎元年十一月丙寅郊赦:「曆代聖帝明王、忠臣烈士,有功于民,載在祀典者,命所在有司祭之。

    」 紹興元年,言者請春秋仲月祠禹于越州告成觀,飨越王勾踐于其廟,以範蠡配。

    移跸則命郡祀如故事。

     紹興二年,駕部員外郎李願奏:「程嬰、公孫杵臼于趙最為有功。

    神宗皇帝初年,皇嗣未建,封嬰為成信侯,杵臼為忠智侯,命绛州立廟,歲時奉祀時:原無,據《宋史》卷一○五《禮志》八補。

    ,其後皇嗣衆多,垂佑萬世。

    今來廟宇隔絕,祭亦弗舉,欲令禮官讨論,于行在春秋設位望祭。

    」從之。

     十一年,中書舍人朱翌奏:「程嬰、杵臼雖存趙孤,然不絕趙祀而卒立武者,韓厥也。

    請以韓厥載祀典,與杵臼同宇。

    」下禮官讨論。

    太常寺檢點《國朝會要》:绛州祚德廟,太平縣,晉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祠在墓側,元豐四年封侯賜額,崇甯三年封韓厥義成侯。

    今讨論欲從所乞,于行在蔔地權創祠宇。

    契勘旌忠廟系秦州伏羌城之神,昨來朝廷已降指揮于臨安府建廟,今來祚德廟欲乞比附旌忠廟例,令臨安府踏逐地步修建施行。

    候祠宇畢日,就本廟春秋二仲依小祠禮緻祭。

    十六年,加嬰忠節成信侯,杵臼通勇忠智侯,厥忠定義成侯。

    二十二年,又改封嬰(疆)[強]濟公,杵臼英略公,厥啟佑公。

    命兩浙漕臣建廟宇,升為中祀。

    廟在淨戒院故址,太一宮之南。

     孝宗幹道四年,加封楚州顯濟廟靈感王,乃吳主孫皓祠。

    汪大猷等使虜還,言其靈感,故加封,仍命使人往來皆前期祭之。

     【宋會要】 哲宗元佑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天頭原批:「祭西獄。

    」,華州奏鄭縣界小敷谷山頹傷居民,诏太常博士顔複詣西嶽緻祭。

     《漢書》八神天頭原批:「山川祠。

    八神祠。

    」:一曰天主,祠天齊淵,今青州臨淄縣有天齊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甫,今兖州幹封縣東南八十裡有梁甫城;三曰兵主,祠蚩尤,今郓州中都縣西南四十五裡有蚩尤冢;四曰陰主,祠三山,今萊州掖縣北五十裡臨海山陽有祠;五曰陽主,祠梁山,今在登州牟平縣西北六十裡;六曰月主,祠萊山,今登州黃縣南二十裡有萊山;七曰日主,祠成山,今登州文登縣東北百六十裡有成山祠;八曰四時主,祠琅邪,今密州諸城縣東南八十裡有琅邪台。

    其八神及禅山望,并依祭名山大川禮例遣官緻祭。

     孚佑王廟 【宋會要】 汶川縣東界西嶽廟靈濟嘉應普惠永甯公,淳熙十門年封孚佑王。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西嶽别廟 西嶽别廟 天頭原批:「此紙與前 複。

    」 【宋會要】 廟在汶川縣,廟内小将軍靈濟嘉應普惠永甯公,淳熙十六年二月加封孚佑王。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海神廟 海神廟 【宋會要】 仁宗康定二年十一月,诏封東海為淵聖廣德王,南海洪聖廣利王,西海通聖廣潤王,北海沖聖廣澤王。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淮渎廟 淮渎廟 【宋會要】 太祖改唐州上源桐柏廟為淮渎長源公,加守護者。

    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淮渎長源王。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廣惠靈濟侯廟 廣惠靈濟侯廟 【宋會要】 九龍縣大随山白龍潭漢光武廟内龍祠廣惠侯,紹熙四年六月加封廣惠靈濟侯。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英烈王廟 英烈王廟 【宋會要】 弋陽縣威濟善利孚應王,慶元二年六月加封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惠民侯廟 惠民侯廟 【宋會要】 廟在渭州。

    神宗熙甯八年七月,宰臣韓绛言:「頃奉使陝西,到渭州,祈雨于亂石湫神行廟,雨雷即降,功利及民,望賜褒崇。

    」诏封侯。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利民侯廟 利民侯廟 【宋會要】 廟在定州。

    神宗熙甯九年二月,诏曲陽縣黃山八會寺華嚴集聖池特封侯。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順惠侯廟 順惠侯廟 【宋會要】 廟在江陵府。

    徽宗宣和五年八月封孚澤公。

    初封順惠侯,年月未見。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利澤侯廟 利澤侯廟 【宋會要】 廟在衢州府開化縣東南。

    神宗熙甯九年二月,诏大茂山總真洞龍池特封侯。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昭靈侯廟 昭靈侯廟 【宋會要】 廟在蔡州(穎)[颍]上縣。

    神宗熙甯十年四月,诏(穎)[颍]上縣張公龍池特封侯。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顯佑顯應真人廟 顯佑顯應真人廟 【宋會要】 廟在豐都縣平都山景德觀。

    前漢王真人遠,嘉定七年十(年)[月]封顯真人;後漢陰真人長生,封顯應真人。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五台神龍廟 五台神龍廟 【宋會要】 廟在大同府。

    徽宗宣和六年五月封五龍母顯慈順應神妃為昭懿顯慈順應神妃,東台龍神仁濟靈澤王為元應仁濟靈澤王,西台龍神義濟顯濟王為利慶義濟顯澤王,南台龍神昭濟惠澤王為享應昭濟惠澤王,北台龍神靈濟豐澤王據前後文例,此下當脫新加封号。

    ,中台龍神崇濟順澤王為通應崇濟順澤王。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通妙真人廟 通妙真人廟 廟在成都府成都縣通真觀。

    張柏子真人,嘉定五年八月封。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靈贶順應侯廟 靈贶順應侯廟 【宋會要】 廟在建陽縣。

    靈贶侯,淳熙十六年五月加封靈贶順應侯。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昭靈侯廟天頭原批「複校銷。

    」 昭靈侯廟天頭原批「複校銷。

    」 廟在蔡州(穎)[颍]上縣。

    神宗熙甯十年四月,诏(穎)[颍]上縣張公龍池特封侯。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洪聖廣利昭順威顯王廟 洪聖廣利昭順威顯王廟 【宋會要】 廟在廣南路廣州南海龍王祠,其配明順夫人,徽宗宣和六年十一月封顯仁妃,長子封輔靈侯,次子封贊甯侯,女封惠佑夫人。

    其洪聖廣利昭順王自初封至加封年月并未見。

    高宗紹興七年九月,加封洪聖廣利昭順威顯王。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威德王廟 威德王廟 廟在廣南西路雷州海康縣雷神祠,神宗熙甯九年九月封。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助順孚聖廣德威濟王廟 助順孚聖廣德威濟王廟 【宋會要】 廟在兩浙路明州定海縣神助順廣德王祠。

    神宗元豐二年八月加号淵聖,徽宗大觀四年六月加今額。

    元豐元年十一月,奉使高麗國信使 安焘言:「東海之神已号廣德王,而歲時祭享,獨無廟貌,乞立祠海瀕。

    」從之。

    三年五月,诏知制诰鄧潤甫撰記。

    崇甯二年,國信使劉逵奏乞本廟歲度道士一人奉香火逵;原作「達」,據《宋史》卷三五一《劉逵傳》改。

    。

    大觀四年六月,國信使王襄言海中遭黑風,祈禱獲應,願增王号,以報靈德。

    诏加助順淵聖〔廣〕德王,仍令轉運判官監葺廟宇,及建風雨神祠。

    宣和五年八月,風神封甯順侯,雨師封甯濟侯。

    光堯皇帝建炎四年二月,加順助佑聖淵德顯靈王。

    以車駕巡幸特加封。

    壽皇聖帝幹道五年十月,加封助順孚聖廣德威濟王。

    以太常少卿林栗等言:「李寶昨海州立功,神靈助順,請加封号。

    」故有是命。

    其元封号内二字犯欽宗皇帝号,乃改「淵」為「孚」。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以下)嶽渎諸廟徽美顯靈王廟 徽美顯靈王廟 廟在陝西路延安府膚施縣嘉嶺山神祠。

    仁宗康定元年,劉平與石元孫皆戰沒,而延、慶将陷。

    範雍禱嘉嶺山神,其夜天大雪,又城上若鬼神被甲之狀,賊遂驚而退。

    雍以其事聞,三月,诏曰:「崛彼靈峰,實推守祀,遘梯沖之内侮,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