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
關燈
小
中
大
廟額「永甯」。
王延禀祠。
在邵武縣。
徽宗崇甯三年九月賜廟額「靈感」。
政和四年八月,封顯正英烈王,其配張氏封順應夫人。
高宗紹興七年八月,加封顯正英烈佑順王,王妻(應順)[順應]夫人張氏 加封「昭化」二字。
十七年九月,加封王曰顯正英烈佑順善濟王,夫人曰順應昭化慈惠夫人。
巴王祠。
在忠州。
僞蜀廣政中封為巴國永順王。
紹興十一年正月賜廟額「功顯」。
孝宗幹道八年十一月改封靈惠侯。
以僞蜀封爵,故改之。
鎮吳王祠。
在楚州渎頭鎮楚州:原作「楚泗州」。
考《元豐九域志》卷五楚州淮陰縣有渎頭鎮,是渎頭鎮在楚州不在泗州,「泗」字衍,據删。
。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六月賜額「顯濟」。
六年正月封靈威王。
趙武靈王祠。
在岚州樓煩縣。
徽宗崇甯三年二月賜廟額「保甯」。
徐偃王祠。
在衢州西安縣。
徽宗政和五年五月賜廟額「感應」。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七年四月加封靈惠慈仁王。
上宮神祠。
在廉州府欽州安遠縣按宋廉州不稱府,欽州亦不隸廉州。
安遠為欽州屬縣。
。
神宗熙甯八年封聰正王廟。
石漣閘神祠。
在朐山縣東南。
徽宗崇甯三年十二月封英靈順濟王廟。
靈感元應公祠。
在清源縣。
徽宗崇甯二年五月賜廟額「宣濟」,封元應公。
大觀元年十月加封靈感元應公。
順應公祠。
在杷樓谷。
徽宗政和四年六月賜廟額「順應」。
一在眉州丹棱縣東館鎮,幹道三年十一月賜(應)[廟]額「順應」。
順政公祠。
在彭縣。
高宗紹興十三年三月賜廟額。
嘉應公祠。
在杭州百戲巷,今秀義坊。
趙瑩明靈公祠。
在定胡縣晉趙瑩祠。
神宗元豐四年九月封明靈侯。
哲宗元符二年十月進封公。
楊班廣應公祠。
在鄜城縣。
神宗元豐八年賜廟額「靈源」。
徽宗二年七月封靈應侯「二年」之前脫「崇甯」或「大觀」。
。
政和四年十月封廣應公。
林公祠。
幹道三年八月賜廟額「靈惠」。
廣澤神祠。
在複州景陵縣。
神宗熙甯二年封惠澤侯。
徽宗宣和二年封孚應公,三年賜(靈)額「靈澤」。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正月(封)[加]封孚應顯濟公。
孝宗幹道四年七月加封孚應顯濟廣惠公。
朐嶺神祠。
在朐山縣。
神宗熙甯八年封慶佑侯。
徽宗政和三年八 月賜額。
宣和三年封顯濟公。
部台神祠。
在銀川城柏株山。
哲宗紹聖中封靈應侯。
徽宗崇甯三年複故地,築州城及龍泉新寨畢,封褒順公廟。
寶台神祠。
在延安府綏德軍龍川城柏林山。
哲宗元符二年賜額「靈佑」。
徽宗崇甯四年封褒順公。
茶陵節侯欣祠。
在茶陵縣,漢長沙定王子。
徽宗崇甯四年賜額「福濟」。
高宗紹興七年八月加封「明靈」二字。
十四年九月又加封「威護」二字。
十八年三月,加封明靈廣澤威護仁惠公。
鹽宗神祠。
在平陽府解州安邑縣按宋解州不屬平陽府。
。
崇甯四年閏二月賜廟額「開利」。
大觀元年正月封興寶侯,二年封美利公。
偃雲嶺神祠。
在平陽府解州安邑縣。
崇甯四年閏二月賜廟額「靈濟」。
大觀元年正月封仁施侯。
二年十二月封節潤公。
梁将武平祠。
澧州慈利縣武靈神梁将武平祠,崇甯三年二月賜廟額「惠惠」兩「惠」字當有一誤。
。
政和二年十月封慈應侯。
宣和中封惠烈公。
護國石人大公祠。
在信州上饒縣靈山。
光堯皇帝建炎三年十月封靈助 侯。
紹興三年三月加封「威濟」二字。
招輯坊神祠。
在淨州興元城内按宋代無淨州,疑誤。
,襄号靈顯廟襄:疑是「舊」之誤。
。
高宗紹興九年五月賜廟額「威顯」。
二十四年五月封惠應侯。
二十八年七月加封「豐澤」二字。
三十二年十月又加「靈贶」二字。
孝宗幹道五年十月加封惠應豐澤靈贶昭濟侯。
九年十二月封昭應公。
東晉宋益祠。
在黃梅縣黃齡洞。
益學道日居黃齡洞,隐身石間,時号為「石使君」,人為立祠。
徽宗崇甯二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應」。
光堯皇帝紹興九年五月封昭德侯。
縣令周鵬舉祠。
在紹興府上虞縣。
徽宗大觀四年賜廟額「遺德」。
宣和七年八月封感惠侯。
魯國唐行旻祠。
在永州零(陽)[陵]縣。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靈顯」。
宣和三年五月封應惠侯。
高宗紹興二十年七月加「順成」二字。
十九年七月,加封應惠順成昭烈侯。
後唐廖茂祠。
在邵武縣。
舊号石感應廟。
徽宗崇甯中賜廟額「顯應」。
高宗紹興七年八月封顯化侯,仍封其妻朱氏曰昭順夫人。
三十一年十二月,侯加「惠濟」二字,夫人加「協德」二字。
顯化 惠濟侯,孝宗幹道三年五月加封顯化惠濟永利侯,妻昭順協德夫人加封昭順協德靈應夫人。
後唐陸大岩祠。
在邵武縣烏田。
舊号水南石岐廟。
徽宗政和元年賜廟額「豐應」。
高宗紹興七年八月封昭應侯,妻崔氏封顯順夫人。
二十六年十二月加封曰昭應靈佑侯,妻加封顯〔順〕靈佑夫人。
師子神祠。
在府谷縣百勝寨。
仁宗景佑三年十月,府州言,州西有師子神,愆雨祈求,甚有靈應,诏賜廟額「靈感」。
徽宗政和三年三月封昭佑侯。
郎君神祠。
永康崇德廟廣佑英惠王次子。
仁宗嘉佑八年八月,(昭)[诏]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靈惠侯,差官祭告。
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護國靈應王。
開寶七年命去王号,至是軍民上言,神嘗贊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
哲宗元佑二年七月封應感公。
徽宗崇甯二年加封昭惠靈顯王。
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靈顯真人。
高宗紹興元年十二月依舊封昭惠靈顯王,改普德觀為廟。
舊号護國靈應王,徽宗崇甯二年加封昭惠靈顯王。
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靈顯真人,賜普德觀額。
至是〔宣〕撫處置使張浚言:真人之号,悉從仙儀,非威靈護國,血食一方之意。
于是有诏改封焉。
六年四月,加「威濟」二字。
二十七年九月,加封英烈昭惠靈顯威濟王。
王子 曰十五郎、十八郎,紹興七年閏十月并封侯,曰通利侯、勇應侯。
二十七年九月,加封曰濟美通利侯、昭贶勇應侯。
廟中從神郭舍人威濟侯妻,紹興七年閏十月封正利夫人。
王仝祠。
在潭州安化縣司徒嶺。
神宗熙甯八(月)[年]正月賜額「嘉應侯」。
阜頭神祠。
在鄭縣。
神宗熙甯七年九月封顯應侯。
右堠祠。
在隆興府分甯縣。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利順侯,仍賜廟額「靈應」。
陳元先祠。
在漳州漳浦縣。
神宗熙(年)[甯]八年六月封忠應侯。
徽宗政和三年十月賜廟額「威惠」。
宣和四年三月封忠澤公。
高宗建炎四年八月加封「顯佑」二字。
紹興七年正月又加「英烈」二字。
十二年八月,加封英烈忠澤顯佑康庇公。
十六年七月,進封靈着王。
二十三年七月,加封「順應」二字。
三十年,又加「昭烈」二字。
王父政、母吐萬氏,紹興二十年六月封父曰胙昌侯胙:原作「助」,據下文改。
,母曰厚德夫人。
王妻種氏,建炎四年八月封恭懿夫人,紹興二十年六月加封「肅雝」二字。
王子,紹興二十七年四月封昭贶侯。
靈着順應昭烈 王,孝宗幹道四年九月加封靈着順應昭烈廣濟王。
考胙昌侯加封胙昌開佑侯;妣厚德夫人加封厚德流慶夫人;妻恭懿肅雝夫人加封恭懿肅雝善護夫人;子昭贶侯加封昭贶通感侯;曾孫詠封昭仁侯,谟封昭義侯,籲封昭信侯。
白柱神祠。
在德慶府陽春縣按宋陽春縣隸南恩州,不屬德慶府(康州)。
。
元豐元年三月封嘉應侯。
一在黔州彭水縣,神宗元豐元年四月封嘉澤侯。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賜廟額「孚利」。
靈鎮侯祠。
在江陵府城南息壤。
神宗元豐元年封靈鎮侯。
徽宗政和四年十月賜廟額「豐惠」。
大家峽神祠。
在英州真陽縣。
元号順天富國進寶大王廟,舊傳神郭氏。
神宗元豐五年九月賜廟額「峽山」。
徽宗崇甯四年四月封靈燮侯。
蓋竹村神陳涯祠。
在建甯府建陽縣。
唐封保疆侯。
神宗元豐七年封威靈侯。
徽宗政和五年八月賜廟額「威懷」。
高宗紹興五年十二月加封「翊順」二字。
十年閏六月,加封顯靈翊順威惠侯,仍封妻董氏曰慈懿夫人;子三人并封侯,曰協義,曰協信,曰協濟。
伏墩陳汪二神祠。
在建甯縣。
神宗元豐七年三月賜廟額「孚應」。
哲宗元符元年十一月,封陳氏靈符侯,汪氏靈佑侯。
徽宗政和二年四月,陳氏封甯惠公,汪氏封靈順公。
宣和六年七月,汪氏封廣順王,陳氏封廣惠王。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八月,加封曰廣惠英顯王、曰廣順英顯王。
洪澤鎮三神祠。
在淮陰縣。
俗傅馬、王、康舍人嘉應侯。
哲宗元佑八年賜廟額「會應」。
平夏城三神祠。
哲宗紹聖四年築平夏城,有蜥蜴三見于此,居民祠之,水旱禱即應。
徽宗崇甯四年十一月賜廟額「昭順」,及封其一曰順應侯,二曰順贶侯,三曰順佑侯。
慕奈神祠。
在膚施縣暖泉寨按暖泉寨在今陝西米脂東,宋屬綏德軍,而不屬膚施(今延安)。
其詳見《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永興軍路綏德軍。
。
本唐禦史,寶台人。
哲宗元符二年七月賜廟額「靈佑」。
徽宗崇甯四年封昭順侯。
以鄜延路經略使呂惠卿言:「暖泉寨新置巡綽人馬,在慕奈神廟側。
廟在柏林山上,訪聞永治之役永治:蓋為「永樂」之誤,「樂」或作「洛」,故訛為「治」。
永樂之戰為元豐五年宋與西夏之一大戰役。
永樂城在米脂西北,距暖泉寨僅百餘裡。
,軍人常毀伐其廟林木,遂憑人身語以後日之禍,自此邊人畏其神靈。
今雖已〔在〕界内,緣慕奈之名系是夷語,乞賜名額,庶新疆之鬼神不失廟食,以(因)[固〕一〔方]疆埸。
」故有是诏。
七寶神祠。
在韶州曲江縣岑水場。
哲宗元符二年賜額。
徽宗崇甯五年八月封豐應侯。
孝宗幹道八年二月加封通利豐 應侯。
漢源鎮神祠。
在黎州。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惠濟」。
政和元年三月封嘉淵侯。
莳竹城神祠。
在武岡。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靈應」。
大觀元年四月封威德侯。
龍岩神祠。
在南雄州保昌縣楊曆山南雄州:原作「南雄府」。
南雄州在宋代屬廣南東路。
未嘗開為府。
見《宋史》卷九○《地理志》。
。
崇甯元年九月賜廟額「靈岩」。
大觀元年五月封顯施侯。
烈石谷神祠。
在太原府陽曲縣。
徽宗崇甯元年九月賜廟額「靈泉」。
大觀元年十月封英濟侯。
父子谷神祠。
在梁泉縣豆積山。
徽宗崇甯元年十二月賜額。
宣和五年,封父忠護侯,子忠嗣侯。
晉〔桓〕彜祠。
在建康府泾縣湖山按泾縣即今安徽泾縣,屬甯國府,不屬建康府。
。
徽宗崇甯二年賜廟額「靈惠」。
大觀元年九月封忠烈公。
宣和三年閏五月封忠顯王。
光堯皇帝紹興十五年七月加「康濟」二字,三十一年十二月又加「佑正」二字。
妻孔氏,十六年八月封懿順夫人。
又封王諸子,次男西陽太守、贈平南将軍雲為嗣慶侯,第三 男荊州刺史、贈司空豁為溫恭侯,第四男散騎常侍秘為靖易侯,第五男侍中、車騎将軍、贈太尉沖為端懿侯;将軍、贈興古太守俞縱為武愍侯。
先是紹興十六年八月,有司拟彜長男南郡公溫封宣威公,繼而臣僚論列,撤去溫像,寝其命,詳見《雜錄》。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閏七月,加封佑正忠顯康濟英烈王。
妻懿順夫人,幹道八年封「封」下當有脫文。
。
齊蓋祠。
在永甯軍博野縣。
徽宗崇甯三年八月賜廟額「靈贶」。
四年二月封嘉惠侯。
溪扶廷尉神祠溪扶:疑當作「漢扶嘉」。
扶嘉,漢初朐(今重慶雲陽縣西)人,曾為廷尉,見葛洪《西京雜記》。
。
在夔州雲安縣北。
崇甯三年二月賜廟額「豐利」。
政和六年十月封昭利侯。
石蟾神祠。
在邛州蒲江縣長秋山太清觀。
崇甯四年三月賜廟額「貞濟」。
高宗紹興十二年七月封昭應侯。
山口神何昌期祠。
在廣州陽山縣按陽山屬連州,不屬廣州。
。
崇甯四年三月賜廟額「仁應」。
孝宗幹道二年十月封善利侯。
水南神胡雄祠。
在贛州虔化縣。
徽宗崇甯四年四月賜廟額「博濟」。
五年十二月封靈着侯。
高宗紹興十四年二月加「勇護」二字, 二十九年九月又加「廣澤」二字。
孝宗幹道四年三月,加封勇護靈着廣澤水濟侯。
雲頂山神李遂祠。
在懷安〔軍〕金水縣,僞蜀封利國王。
并子李承榮祠。
徽宗崇甯四年六月賜廟額「惠應」。
政和二年九月封遂昭佑侯,承榮靈助侯。
高宗紹興二十八年,山神昭佑侯加封昭佑靈濟侯,子靈助侯加封靈助順成侯;又封佐神安仲吉曰通濟侯。
孝宗隆興二年六月,昭佑靈濟侯妻封靈慶夫人,子靈助順成侯妻封翊佑夫人,佐神通濟侯妻封顯德夫人。
雷唐神祠。
在柳州馬平縣。
徽宗崇甯五年正月賜廟額「解澤」。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六月封昭應侯。
何道者祠。
在光澤縣龍興院。
崇甯中賜廟額「真應」。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正月封靈顯侯。
顯惠〔侯〕祠。
在真甯縣。
侯乃昭佑顯聖王長子。
徽宗大觀元年賜廟額「豐澤」。
廣澤侯祠。
在真甯縣。
侯乃昭佑顯聖〔王〕次子。
徽宗大觀元年賜廟額「廣澤」。
盎漿神祠。
在解縣壇道山。
徽宗大觀元年正月賜廟額「靈滋」。
二年封仁惠侯。
松花神祠。
在虞鄉縣方山。
徽宗大觀元年三月賜額「昭佑」。
二年十月封積仁侯。
旱神李氏祠。
在衡州常甯縣。
徽宗大觀元年四月賜廟額「顯惠」。
高宗紹興六年十月封普濟侯。
山洞神銀氏祠。
在陽朔縣都樂鄉東。
宋大觀元年九月賜廟額「應誠」。
高宗紹興十一年正月封威武侯,仍封其廟白馬靈神曰威顯侯。
延壽溪神吳興祠。
在莆田縣。
大觀元年十一月賜廟額「孚應」。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十二月封義勇侯。
陳元初祠。
在婺州武義縣。
徽宗大觀二年賜廟額「彰惠」。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十月封昭靈侯;又封本廟龍女三娘為濟濟夫人濟濟:當有一「濟」字誤。
。
臨河埽神祠。
在臨河縣。
徽宗大觀二年賜廟額「宣濟」,仍封靈順侯。
鄉社神祠。
在莆田縣官弄村。
舊号大官。
徽宗大觀元年五月賜廟額「祥應」。
宣和四年封顯惠侯。
黃沙嶺神祠。
在上洛縣。
舊号靈澤侯。
徽宗大觀二年五月賜廟額「光澤」。
三莫神祠。
在觀州。
高宗紹興四年九月十一日廢為高峰寨,隸宜州寶積監。
莫廷浪、莫廷湧、莫廷相三神祠。
徽宗大觀二年七月,賜廟額「靈助」,并封侯,曰廣威,曰廣化,曰廣甯。
松溪神朱徹祠。
在臨安府新城縣。
隋封通靈侯。
徽宗政和元年正月賜廟額「廣利」。
宣和三年六月封威顯(王)[侯]。
壽皇聖帝幹道九年十一月加封威顯敏應侯。
李太保祠。
在建甯府建陽縣。
徽宗政和元年賜廟額「庇民」。
宣和五年八月封靈贶侯。
袁祠。
在常州宜興縣,漢陽羨令袁祠。
徽宗政和元年賜廟額「果利」。
光堯皇帝紹興九年九月加封〔嘉〕惠侯。
二十六年二月,加封嘉惠字人侯。
壽皇聖帝隆興二年六月,加封明應嘉惠字人侯。
幹道六年二月,加封明應嘉惠永濟字人侯。
張太保祠。
在臨安府昌化縣。
徽宗政和二年八月封靈佑侯。
黃岡神祠。
在武岡縣。
政和三年七月賜廟額「嘉應」。
宣和四年六月封普應侯。
曹靖祠。
在湖州。
徽宗宣和三年閏五月封昭應侯,仍賜廟額「靈佑」。
光口神鄧氏祠。
光口舊傳神鄧氏祠,在真陽縣。
徽宗政和四年六月賜廟額「靈川」。
七年二月封德濟侯。
宵郎君祠聖:疑當作「隍」。
。
在衡州子城潇湘門外。
徽宗政和五年三月賜廟額「靈孚」。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十二月封明益惠濟侯。
屈坦祠。
在台州。
坦乃《唐書》屈晃子也,坦為城聖神宵郎君:疑為「肖郎君」。
徽宗政和中賜廟額「鎮安」。
光堯皇帝建炎二年三月封顯佑侯。
三年,又加「通應」二字。
紹興八年正月,又加「靈惠」二字。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三月,加封顯佑通應靈惠昭贶侯。
稻田神祠。
在贛州甯都縣。
高宗建安二年八月賜廟額「孚惠」。
紹興三十二年九月封靈應侯。
李先鋒祠。
在延平府城東。
高宗建炎三年正月賜廟額「靈佑」。
紹興四年八月封威勝侯。
三十二年,加封「顯應」二字。
孝宗幹道三年六月,加封威勝顯應英濟侯。
洑口神祠。
在福州永福縣。
太祖開寶五年封靈通護境王,世傳漢丞相陳平之後。
高宗紹興元年二月賜廟額「威靈」。
十九年六月封靈贶侯。
忠烈侯祠。
在溫州樂清縣。
光堯皇帝建炎四年七月賜廟額。
官莊神祠。
在仙遊縣。
高宗紹興元年三月賜廟額「顯佑」。
孝宗幹道二年十二月封神惠侯。
源陂神祠。
在撫州府崇仁縣。
紹興二年五月加封嘉顯孚濟侯。
梅川神祠。
福州閩清縣梅川神祠,封梅川侯。
紹興二年四月賜廟額「德威」,從神聖者封梅川将軍。
紹興三十年十一月加封梅川昭顯侯。
巨闆神祠。
在建甯府建陽縣。
紹興四年五月賜廟額「敏應」。
十一年八月封德威侯。
顯助侯祠。
在潭州衡山縣南嶽北門。
高宗紹興五年閏二月封顯助侯。
十七年十月,封其妻曰昭順夫人。
楊花二神祠。
在泉州府同安縣九躍山,楊氏、花氏二神祠。
紹興六年十二月賜廟額「威佑」。
二十六年二月,封楊氏曰昭惠侯,妻曰翊惠夫人;花氏曰威濟侯,妻曰協濟夫人。
靈濟顯佑侯祠。
在眉州眉山縣漢光武廟内之側。
高宗紹興七年四月封靈濟侯。
孝宗幹道三年十二月加封靈濟顯佑侯。
弋陽三神祠。
在定城縣弋陽〔城〕西隅按《元和郡縣志》卷九光州:「定城縣,本漢弋陽縣。
自漢至蕭齊,常為戈陽城。
」是此處所謂「弋陽西隅」當指古弋陽城西隅,據補「城」字。
。
三神祠,正弋陽大王,東曰冀公大神,西曰土地正神。
光堯皇帝紹興九年四月賜廟額「威衛」。
二十五年八月,并封侯,中位神曰威惠,東位神昭惠,西位神曰靈(應)[惠]。
三十一年正月,各加二字,曰「顯應」、「順應」、「孚應」。
三十二年九月,加封曰英格威惠顯應侯、武格昭惠順應侯、忠格(孚)[靈]惠(靈)[孚]應侯。
禦焙張氏祠。
在建甯府建安縣北苑。
高宗紹興十年六月封美應侯。
二十年八月加封「效靈」二字,二十六年十月又加「潤物」二字。
孝宗幹道二年三月,加封美應效靈潤物廣佑侯,妻範氏封協濟夫人。
禦焙蔣氏祠。
在建甯府建安縣北苑。
高宗紹興十年六月封敷澤侯,仍賜廟額「靈滋」。
二十年十月加封「昭順」二字,二十六年十月又加「顯濟」二字。
孝宗幹道二年三月,加封敷澤昭順顯濟應靈侯,妻周氏封佑德夫人。
錢清鎮神祠。
在紹興府蕭山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四年賜廟額「冥護」,三十一年封顯佑侯。
北嶺神祠。
在紹興府蕭山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四年六月封顯應侯。
三十年十月加封靈助顯應侯。
任使君祠。
在雅州嚴道縣長濆江口。
高宗紹興十五年閏十一月賜廟額「順應」。
孝宗幹道三年十二月封靈應侯。
福頂神祠。
在福州侯官縣。
高宗紹興十九年二月封普濟侯,賜廟額「昭惠」。
三十一年正月加「威顯」二字。
孝宗幹道二年十二月,加封靈應威顯普濟侯。
何穆祠。
在莆田縣。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八月賜額。
孝宗幹道五年正月封善應侯。
上堂山胥公祠。
在甯國府黟縣按黟縣屬徽州,不屬甯國府。
。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七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惠」。
壽皇聖帝幹道二年正月封善應侯。
陳堯道祠陳:下文作「陸」,當有一誤。
。
在光澤縣西館。
紹興三十年十二月賜廟額「惠應」。
孝宗 幹道三年九月,陸堯道封靈濟侯,妻封贊福夫人。
古神祠。
巴州(同慶)難江縣。
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賜廟額「威德」。
幹道四年正月封靈威侯。
柳太保祠。
紹興府長甯軍按長甯軍在今四川珙縣東,宋屬潼川府路,「紹興府」大謬。
。
舊淯井監。
崇應侯,紹興三十一年五月加封崇應威顯侯,仍賜廟額「忠佑」。
石柱神祠。
在福州長樂縣。
紹興三十年六月賜廟額「顯應」。
孝宗隆興二年十一月封淵肅侯。
西宮神祠。
在泉州府德化縣。
(為)[僞]閩封護邑侯。
紹興七年四月賜廟額「威惠」。
十九年五月封靈助侯。
三十二年十月,加封嘉顯〔靈〕助侯。
威濟侯祠。
在崇慶府新津縣修覺山。
舊蜀州。
孝宗隆興元年二月賜廟額「惠侯」。
忠烈侯祠。
在臨安府新城縣塔山。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十一月賜廟額「靈惠」。
高聖三郎祠。
在隆興府奉新縣。
孝宗隆興二年十月賜廟額「葆光」。
幹道八年十二月,高聖三郎封忠惠侯,四郎封英惠侯,五 郎封壯惠侯,七郎封烈惠侯。
二使者祠。
建康府茅山元符萬甯宮二使者祠,徽宗大觀元年三月封靈佑、靈護侯。
三石神祠。
江山縣江郎山三石神祠,徽宗大觀四年三月賜廟額「靈石」。
政和七年五月封,一曰靈(濟)[澤]侯,二曰靈潤侯,三曰靈浃侯。
光堯皇帝建炎二年五月封靈澤侯曰廣澤公,靈潤侯曰豐潤公,靈浃(公)[侯]曰惠浃公。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五月,加封(惠)[廣]澤公曰博濟廣澤公,豐潤公加封豐潤周施公,惠浃公加封惠浃普洽公。
五峰神祠。
在嘉慶府施州清江縣連珠山施州屬夔州路,無所謂「嘉慶府」。
。
徽宗政和三年二月賜廟額,九月封嘉惠侯。
五郎侯祠。
在建甯縣,五郎田靖共、田靖獻、田靖國、田靖方、田靖邦祠。
徽宗宣和六年七月賜額。
世傳戰國田單之後。
高宗紹興十一年三月并封侯,田靖共曰武平侯,田靖獻曰武泰侯,田靖國曰武順侯,田靖邦曰武威侯,田靖方曰武信侯。
二十三年五月,各加封二字,曰威顯、靈顯、英顯、勇顯、惠顯。
三十年四月,又各加二字,曰廣利、廣濟、廣休、廣應、廣佑。
孝宗幹道四年四月,武平威顯廣利侯加封 武平威顯廣利昭德侯,武泰靈顯廣濟侯加封武泰靈顯廣濟昭烈侯,武順(廣)[英]顯廣休侯加封武順英顯廣休昭義侯,武信勇顯廣應侯加封武信勇顯廣應昭贶侯,武威惠顯廣佑侯加封武威惠顯廣佑昭績侯。
康穆二神祠。
在常山縣水北。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年十一月賜廟額「靈濟」。
壽皇聖帝隆興二年七月,康将軍封昭佑侯,穆三郎封嘉惠侯。
幹道五年三月,昭佑侯加封昭佑廣利侯,嘉惠侯加封(惠)[嘉]惠普澤侯。
三侯祠。
在韓廟之側按此條為潮州事,抄者未抄全。
。
幹道三年,曾侯汪以郡治之左有溪湍流,東西相距,綿亘五裡,往來病涉,假舟而濟,一遇風濤,多遭覆溺,始于中流甃石為洲,東西編梁曰浮橋。
行者(使)[便]焉,始立祠于登瀛門之旁。
淳熙十七年,丁侯允元又自溪之西岸立石洲五,易舟為梁,而屋其上,邦人德之。
及侯新作韓廟,乃相與即廟而立生祠焉。
嘉泰改元,判官曾愈始遷曾祠于今地,與丁祠并。
其後孫侯叔謹為政,有德于此,邦人相率立祠于二侯之側。
今皆廢。
五顯靈觀祠。
在甯國府婺源縣,五通祠(祠)。
徽宗大觀三年三月賜廟額「靈順」。
宣和五年正月封,一曰通贶侯,二曰通佑侯,三曰通澤侯,四曰通惠侯,五曰通濟侯。
光堯皇帝紹興二 年五月,各于侯爵上加二字,曰善應、善助、善利、善及、善順。
十五年八月,各加二字,曰昭德、曰昭信、曰昭義、曰昭成、曰昭慶。
是歲,信州别廟封,令一體稱呼。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九月,通贶善應昭德侯加封通贶善應昭德永福侯,通佑善助昭信侯加封通佑善助昭信永休侯,通澤善利昭義侯加封通澤善利昭義永康侯,通惠善及昭成侯加封通惠善及昭成永甯侯,通濟善順昭慶侯加封通濟善順昭慶永嘉侯。
淳熙元年五月,通贶善應昭德永福侯封顯應公,通佑善助昭信永休侯封顯洛公,通澤善利昭義永康侯封顯佑公,通惠善及昭成永甯侯封顯靈公,通濟善順昭慶永嘉侯封顯甯公。
十一年二月,顯應公加封顯應昭慶公,顯濟公封顯濟昭贶公,顯佑公封顯佑昭利公,顯靈公封顯靈昭濟公,顯甯公封顯甯昭德公。
張将祠,在阆州興元按,「張将」下疑脫「軍」字。
又阆州無興元縣,未知指何地。
。
高宗紹興元年十二月封顯顯王顯顯:當有誤。
。
是歲,以樞密宣撫處置使司張浚言:邊人侵犯境上,陰佑中興,忠烈助順,英靈如在。
其神舊封安國公,乞加王爵。
一在建甯府政和縣,舊開隸縣。
徽宗崇甯三年六月賜廟額「英節」。
大觀三年二月封昭烈侯。
孝宗隆興二年二月加封昭烈惠應侯。
楊大将軍祠。
在階州福津縣,唐骠騎大将軍楊德舉祠。
徽宗大觀三 年五月賜廟額「甯遠」。
馮将軍祠按此指東漢馮绲。
。
在(榮)[渠]州流江縣。
太祖開寶三年封應靈侯。
神宗熙甯九年封應靈公。
徽宗崇甯二年賜廟額「濟遠」,三(月)[年]九月封惠(順)[應]王。
高宗紹興十五年七月,王父封惠安侯。
二十二年四月,王弟降虜校尉允封協恭侯,王子孝廉、郎中鸾封濟美侯。
三十年八月,封惠應王母曰衍慶夫人,王妻曰顯佑夫人,王弟協恭侯妻曰順佑夫人,王子濟美侯妻曰淑慎夫人。
隆興元年九月改封曰淑靜夫人,以本州島言,所封「淑」字下一字犯孝宗嫌名,乞改封故也。
孝宗幹道八年十一月,惠應王加封惠應昭澤王。
一在贛州瑞金縣,紹興十七年八月賜廟額「英顯」。
陳将軍祠。
在新興縣,唐封崇靈公。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诏修葺所須官給。
神宗熙甯十年改封昭惠公。
通澤将軍祠。
通澤将軍錢氏祠,在紹興府上虞縣釣台山。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廣利侯廟。
客神将軍祠。
在永康導(水)[江]縣崇德廟左。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二月賜廟額「勤濟」,以轉運司言,嘗佐李冰治水之功。
大觀元年二月封甯惠侯。
高宗紹興七年閏十月,封其妻曰靜蔭夫人。
十七年五月加「陰濟」二字,二十七年九月又加「翊 (翊)[順]」二字。
孝宗隆興二年九月,加封翊順甯惠陰濟威武侯。
焦将軍祠。
在襄垣縣。
徽宗崇甯二年二月賜廟額「靈濟」。
大觀四年正月封甘澤侯。
馬将軍祠。
在黎州漢(陽)[源]縣大渡河。
政和元年五月賜廟額「武威」,十一月封英惠侯。
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七月,加封「忠勇」二字。
孝宗隆興元年九月,加封忠勇英惠昭濟侯。
小将軍祠。
在茂州。
徽宗政和五年九月封揚靈侯。
宣和七年五月封嘉應公。
高宗紹興六年二月加封「普惠」二字。
九年十月又加「永甯」二字。
二十九年四月加封今号。
嶽别廟嶽别廟:文義不明,當有脫字。
。
聶将軍祠。
在臨江府清江鎮臨江府清江鎮:當雲「臨江軍清江縣」,即今江西清江。
監江至明代始稱府。
。
高宗紹興二年閏四月封顯應侯,并賜廟額「威惠」。
王将軍祠。
在隆興府新建縣樵舍鎮。
高宗紹興二年閏四月賜廟額「應應」應應:當有誤。
。
三十一年十二月封靈濟。
閩越二将軍祠。
在汀州。
舊福州南台二神。
高宗紹興五年閏二月賜廟額「普應」。
保甯将軍祠。
在湖州府德清縣新市鎮土地。
光堯皇帝紹興五年七月賜廟額「永靈」。
九年五月封顯佑侯。
郭将軍祠。
在泉州府南安縣按:宋代泉州未曾升為府,不當雲「泉州府」。
後面數條同。
。
紹興六年十一月賜廟額「威鎮」。
十三年十二月封忠應侯。
周将軍祠。
在常州府宜興縣。
舊号平西将軍處。
光堯皇帝紹興七年正月賜廟額「英烈」。
九年封忠勇侯。
二十六年二月加封忠勇仁惠侯。
神之父吳鄱陽太守鲂,紹興九年封基德侯,二十六年二月封基德克昌侯。
神之妻盛(字)[氏]封恭懿夫人。
神之諸子,紹興九年并封侯:長曰靖,封濟美侯;次曰圯,封光業侯;次曰禮,封昭義侯;次曰碩,封承慶侯。
二十六年二月,各加二字,長曰濟美廣應侯,次曰(廣)[光]業靈佑侯,次曰昭義奕載侯,次曰承慶永康侯。
(忠惠仁勇)[忠勇仁惠]侯,壽皇聖帝降興二年六月加封(忠惠仁勇)[忠勇仁惠]兼利侯。
幹道六年正月加封(忠惠仁勇)[忠勇仁惠]兼利義濟侯。
韓将軍祠。
在信州永豐縣古城山。
光堯皇帝紹興八年六月賜廟額「威信」。
十五年八月封靈(威)[惠]侯。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正月加封靈惠顯應侯。
蘇将軍祠。
在臨安府鹽官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一年正月賜廟額「崇佑」。
鄧将軍祠。
在延平府沙縣延平府:按宋代稱南劍州,明清時方稱延平府。
。
高宗建炎中賜廟額「靈衛」。
紹興二十三年十月封顯應侯。
三将軍祠。
在衡州耒陽縣。
紹興二十六年正月賜廟額「靈顯」。
孝宗隆興二年二月,第一位封明應侯,第二位封定應侯,第三位封靖應侯。
五将軍祠。
在龍平縣。
高宗紹興三十年六月賜廟額「靈濟」。
威南将軍祠。
在桂林府陽朔縣。
紹興三十一年六月賜廟額「忠惠」。
景福将軍祠。
在邛州大邑縣高山。
幹道二年七月賜廟額「惠應」。
護境将軍祠。
在處縣處縣:按宋無處縣,「縣」當為「州」之訛;或是「處州□□縣」,脫去數字。
。
壽皇聖帝幹道二年十月賜廟額「靈應」。
靈應将軍祠。
在延平劍浦縣長沙裡。
幹道二年四月賜廟額「顯佑」。
戴将軍祠。
在安慶路桐城縣石潭裡按宋稱安慶府,元始稱安慶路。
。
壽皇聖帝隆興元年十月賜廟額「順應」。
張府君祠。
縣令張府君祠,在桐城縣。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三年六月賜廟額「(昭)[昭]烈」。
西原府君祠。
在柳州,唐西原府君蘇士評祠。
高宗紹興十七年十二月賜廟額「遺烈」。
孝宗幹道元年九月封昭應侯。
田府君祠。
層山神田府君祠,在澧州石門縣。
崇甯元年十二月賜廟額「靈贶」。
盧府君祠。
在共城縣。
在石門神顯聖靈源公廟中,父老傳為(百)〔石〕門神。
徽宗政和四年四月封宣澤侯廟。
陳明府君祠。
在紹興府嵊縣。
光堯皇帝紹興八年十月賜廟額「顯應」。
壽皇聖帝幹道八年十一月封靈佑侯。
白府君祠。
城隍白府君祠,在建康府溧水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年正月賜廟額「顯正」。
十七年六月诏封廣惠侯。
鄧明君祠。
在華陰縣。
徽宗崇甯三年封普潤侯廟。
索長官祠。
在密縣。
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賜廟額「德孚」。
顔長官祠。
在泉州(府)德化縣。
幹道六年正月賜廟額「忠應」。
薛長官祠。
在紹興府嵊縣尖山下。
壽皇聖帝幹道八年十一月賜廟額「靈輝」。
徐郎祠。
在光澤縣鸾鄉。
紹興二十九年五月賜廟額「昭應」。
馮大郎祠。
在浙江臨安府。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年七月賜廟額「順濟」。
俗傳其神主浙江潮水舟楫事,鄉人欽事之。
時以顯仁皇後梓宮渡江,祈禱感應,故賜額。
範二郎祠。
在臨安府新城縣。
徽宗宣和三年閏五月賜廟額「靈佑」。
四郎神祠。
在簡州陽安縣。
僞蜀封忠信王。
重和元年十二月賜廟額「忠信」。
張七郎祠。
在(新)[臨]安府新城縣。
徽宗宣和三年閏五月賜廟額「靈休」。
蕭七郎祠。
在衢州西安縣州城南。
蕭七郎祠,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七年十月賜廟額「廣佑」。
二聖祠。
在柳州融江寨按融江寨在融州,不在柳州,見《宋史》卷九○。
下文「劉馬二神祠」條同。
。
崇甯二年賜廟額「善應」。
三聖祠。
在懷甯縣。
徽宗大觀元年九月賜廟額「應感」。
一在鄂州江夏縣。
徽宗政和七年五月賜廟額「普應」。
宣和三年十二月封,一曰會澤侯,二曰顯潤侯,三曰威潤侯。
高宗紹興九年九月各加二字,曰慈濟,曰廣利,曰昭惠。
孝宗幹道二年八月,會澤慈濟侯加封會澤慈濟孚應侯;顯潤廣利侯加封(廣利)[顯潤]廣利靈應侯;威潤昭惠侯加封威潤昭惠靈格侯。
一,和尚原三聖祠,光堯皇帝紹興元年十月,威烈王封昭烈甯應王,威顯王封忠顯昭應王,威惠王封忠惠順應王。
知樞密院事、宣撫處置使張浚言:是歲捍禦金賊,祈禱山神、土地、黑龍王潭祠,創立三聖神祠,四戰皆捷。
移寨據黃牛嶺,本境小雨,虜寨大風雨雹,折木震屋,賊懼,遂遁去。
乞加封爵焉。
劉馬二神祠。
劉氏、馬氏二神祠,在柳州融江寨。
徽宗崇甯二年六月賜廟額「善應」。
曹村埽神祠。
在濮陽縣。
神宗元豐元年賜廟額「靈澤」。
是年,河決曹村,有赤蛇見于埽,官吏迎置盤中,祝之,蛇亡而埽定。
诏名埽曰「靈平」,因賜廟額。
沙墩神祠。
在盱眙縣。
神宗元豐八年賜廟額「崇惠」。
虎鄉神祠。
在嶽陽縣西山。
徽宗崇甯二年賜廟額「顯仁」。
杉岡神祠。
在廣州府連山縣廣州:原作「康州」。
按連山縣,宋代屬連州,明代連州又屬廣州府,《永樂大典》按明代政區,可見「康州」之誤。
。
舊号封甯國号按此注不通,當有脫誤。
。
徽宗崇甯四年四月賜廟額「仁惠」。
城東門神祠。
在龍興縣。
徽宗崇甯五年十月建,仍賜廟額「靈祥」。
京畿轉運使言:北輔東門甕城微裂,有赤蛇見于土中,禱之,城以無壞,乞建廟崇之。
嚴顔神祠。
在隆州舊陵州、仙井監。
翳嘶山。
徽宗大觀二年賜廟額「孚贶」。
孝宗幹道三年十二月加封英惠忠應侯。
開劍神祠。
在隆慶府劍門縣。
大觀三年三月賜廟額「靖遠」。
蘇明神祠。
在紹興府嵊縣。
徽宗宣和四年正月賜廟額「惠應」。
靈澤神祠。
在衢州江山縣。
徽宗政和七年九月賜廟額「嘉澤」。
輔教神祠。
舊在學政位之東,遊居士侑焉。
紹興間寓公楊汝南有記。
見《清漳集》。
後遷文會堂之東。
淳佑戊申,教授沈輝重建。
李司空神祠。
在隆興府豐城縣。
紹興二年閏四月賜廟額「威顯」。
述陂神祠。
在撫州府臨川縣招賢鄉。
高宗紹興三年五月賜廟額「昭應」。
聚四堂神祠。
在嘉定府犍為縣玉津鎮。
紹興十三年十二月賜廟額「顯佑」。
錢清鎮神祠。
在紹興府山陰縣錢清鎮江南岸,助戰神祠。
光堯皇帝紹興十四年六月賜廟額「靈助」。
劉城神祠。
在隆興府南昌縣。
孝宗隆興二年十一月賜廟額「仁濟」。
靈感神祠。
西館靈感神祠。
幹道二年九月賜廟額「惠應」。
醫靈神祠。
在泉州(府)同安縣。
幹道二年十月賜廟額「慈濟」。
赤崖神祠。
在潼川府中江縣。
幹道三年十二月賜廟額「靈威」。
沅州盧陽縣花山繡崖下赤崖神祠,孝宗幹道七年正月賜廟額「英顯」。
南宮神祠。
在隆興府武甯縣巾口市。
幹道四年十月賜廟額「發靈」。
東門神祠。
在邵武軍泰甯縣邵武軍:原作「興化軍」,據《宋史》卷八九《地理志》改。
。
幹道五年十二月賜廟額「敏應」。
沈槎神祠。
在隆興府豐城縣。
紹興二年閏四月賜廟額「靈槎」。
孝宗皇帝幹道三年閏七月封顯應侯,左位神封善應侯,右位神封嘉應侯。
楊班祠。
神宗元豐八年賜廟額「感應」。
徽宗崇甯二年七月封靈應侯。
政和四年十月封廣應侯。
郭成祠。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仁勇」。
折禦卿祠。
在宜芳縣。
徽宗崇甯二年五月賜廟額「顯忠」。
漢扶嘉祠扶:原作「符」,據葛洪《西京雜記》、《方輿勝覽》卷五八雲安軍改。
。
在雲安軍雲安監。
徽宗崇甯三年賜廟額「豐利」。
扶嘉隐湯溪,嘗論其地當出鹽井,後果得鹹源,是為雲安監。
民資其利,立廟雲。
靈祠古靈為傳說中的古代蜀王,見《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揚雄《蜀王本紀》,今據乙正。
」。
按靈:原作「靈。
在(城)[成]都府金水縣舊号開峽廟。
徽宗崇甯三年正月賜廟額「開福」。
昭顯後祠。
在滑州白馬縣簽堤。
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賜〕廟額「靈贶」。
造父祠。
在趙城縣。
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賜廟額「慶祚」。
巴子祠。
在嘉定府武甯縣按武甯縣在今重慶市萬州區西南,宋代屬夔州路萬州,不屬嘉定府。
。
徽宗政和五年十一月十日賜廟額「承順」。
史崇祠。
在建康府溧陽縣。
俗傳為史祖。
徽宗大觀元年正月賜廟額「顯惠」。
陳亨祖祠。
在淮甯府。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二年六月贈容州觀察使,立廟,賜額「闵忠」。
亨祖陷僞日久,于紹興三十一年冬奮發忠義,收複淮甯府,歸正,朝廷授官(令)[知]府事(事)。
據守孤城,累與金人接戰。
因登城,中箭身殁。
城破,全家被害。
诏贈官,權于鄰近州軍立廟,侯收複淮甯府了日,于本府建廟。
範旺祠。
在延平府順昌縣巡檢寨。
高宗紹興六年立廟,二十八年八月賜廟額「愍節」。
紹興初,建州狂賊範汝為竊發,本縣弓手結謀應賊。
旺不從,厲聲曰:「請受衣糧,妻兒皆得飽暖,今日不能為國家殺賊,更欲作賊,豈不見天地耶!」逆黨怒其言,遂殺旺于市;其男不從,又殺之;劫其妻馬氏,亦不從,賊刳其五髒,解其肢體。
賊平之後,旺屍迹在地,隐隐不沒,郡人驚異,共置像于城隍廟内。
本州島保 奏,故贈官立祠。
至是祈禱感應,又賜「愍節」廟額焉。
陳勝祠。
在蕲縣,秦末陳王勝古聖祠。
光堯皇帝紹興十年五月賜廟額「英惠」。
以本路諸司言,兵興以來,陰護神助,鄰境殘破,獨本縣賊不入境故也。
應氏祠。
在莆田縣。
幹道三年十二月賜廟額「昭義」。
周德威祠。
在池州南一十裡段柳村。
白馬祠。
在隆德寨。
徽宗政和二年四月賜廟額「英贶」。
衢州常山縣浮河鄉雙石塔山白馬三郎祠,光堯皇帝紹興八年四月賜廟額「昭應」。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四鎮
王延禀祠。
在邵武縣。
徽宗崇甯三年九月賜廟額「靈感」。
政和四年八月,封顯正英烈王,其配張氏封順應夫人。
高宗紹興七年八月,加封顯正英烈佑順王,王妻(應順)[順應]夫人張氏 加封「昭化」二字。
十七年九月,加封王曰顯正英烈佑順善濟王,夫人曰順應昭化慈惠夫人。
巴王祠。
在忠州。
僞蜀廣政中封為巴國永順王。
紹興十一年正月賜廟額「功顯」。
孝宗幹道八年十一月改封靈惠侯。
以僞蜀封爵,故改之。
鎮吳王祠。
在楚州渎頭鎮楚州:原作「楚泗州」。
考《元豐九域志》卷五楚州淮陰縣有渎頭鎮,是渎頭鎮在楚州不在泗州,「泗」字衍,據删。
。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六月賜額「顯濟」。
六年正月封靈威王。
趙武靈王祠。
在岚州樓煩縣。
徽宗崇甯三年二月賜廟額「保甯」。
徐偃王祠。
在衢州西安縣。
徽宗政和五年五月賜廟額「感應」。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七年四月加封靈惠慈仁王。
上宮神祠。
在廉州府欽州安遠縣按宋廉州不稱府,欽州亦不隸廉州。
安遠為欽州屬縣。
。
神宗熙甯八年封聰正王廟。
石漣閘神祠。
在朐山縣東南。
徽宗崇甯三年十二月封英靈順濟王廟。
靈感元應公祠。
在清源縣。
徽宗崇甯二年五月賜廟額「宣濟」,封元應公。
大觀元年十月加封靈感元應公。
順應公祠。
在杷樓谷。
徽宗政和四年六月賜廟額「順應」。
一在眉州丹棱縣東館鎮,幹道三年十一月賜(應)[廟]額「順應」。
順政公祠。
在彭縣。
高宗紹興十三年三月賜廟額。
嘉應公祠。
在杭州百戲巷,今秀義坊。
趙瑩明靈公祠。
在定胡縣晉趙瑩祠。
神宗元豐四年九月封明靈侯。
哲宗元符二年十月進封公。
楊班廣應公祠。
在鄜城縣。
神宗元豐八年賜廟額「靈源」。
徽宗二年七月封靈應侯「二年」之前脫「崇甯」或「大觀」。
。
政和四年十月封廣應公。
林公祠。
幹道三年八月賜廟額「靈惠」。
廣澤神祠。
在複州景陵縣。
神宗熙甯二年封惠澤侯。
徽宗宣和二年封孚應公,三年賜(靈)額「靈澤」。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正月(封)[加]封孚應顯濟公。
孝宗幹道四年七月加封孚應顯濟廣惠公。
朐嶺神祠。
在朐山縣。
神宗熙甯八年封慶佑侯。
徽宗政和三年八 月賜額。
宣和三年封顯濟公。
部台神祠。
在銀川城柏株山。
哲宗紹聖中封靈應侯。
徽宗崇甯三年複故地,築州城及龍泉新寨畢,封褒順公廟。
寶台神祠。
在延安府綏德軍龍川城柏林山。
哲宗元符二年賜額「靈佑」。
徽宗崇甯四年封褒順公。
茶陵節侯欣祠。
在茶陵縣,漢長沙定王子。
徽宗崇甯四年賜額「福濟」。
高宗紹興七年八月加封「明靈」二字。
十四年九月又加封「威護」二字。
十八年三月,加封明靈廣澤威護仁惠公。
鹽宗神祠。
在平陽府解州安邑縣按宋解州不屬平陽府。
。
崇甯四年閏二月賜廟額「開利」。
大觀元年正月封興寶侯,二年封美利公。
偃雲嶺神祠。
在平陽府解州安邑縣。
崇甯四年閏二月賜廟額「靈濟」。
大觀元年正月封仁施侯。
二年十二月封節潤公。
梁将武平祠。
澧州慈利縣武靈神梁将武平祠,崇甯三年二月賜廟額「惠惠」兩「惠」字當有一誤。
。
政和二年十月封慈應侯。
宣和中封惠烈公。
護國石人大公祠。
在信州上饒縣靈山。
光堯皇帝建炎三年十月封靈助 侯。
紹興三年三月加封「威濟」二字。
招輯坊神祠。
在淨州興元城内按宋代無淨州,疑誤。
,襄号靈顯廟襄:疑是「舊」之誤。
。
高宗紹興九年五月賜廟額「威顯」。
二十四年五月封惠應侯。
二十八年七月加封「豐澤」二字。
三十二年十月又加「靈贶」二字。
孝宗幹道五年十月加封惠應豐澤靈贶昭濟侯。
九年十二月封昭應公。
東晉宋益祠。
在黃梅縣黃齡洞。
益學道日居黃齡洞,隐身石間,時号為「石使君」,人為立祠。
徽宗崇甯二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應」。
光堯皇帝紹興九年五月封昭德侯。
縣令周鵬舉祠。
在紹興府上虞縣。
徽宗大觀四年賜廟額「遺德」。
宣和七年八月封感惠侯。
魯國唐行旻祠。
在永州零(陽)[陵]縣。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靈顯」。
宣和三年五月封應惠侯。
高宗紹興二十年七月加「順成」二字。
十九年七月,加封應惠順成昭烈侯。
後唐廖茂祠。
在邵武縣。
舊号石感應廟。
徽宗崇甯中賜廟額「顯應」。
高宗紹興七年八月封顯化侯,仍封其妻朱氏曰昭順夫人。
三十一年十二月,侯加「惠濟」二字,夫人加「協德」二字。
顯化 惠濟侯,孝宗幹道三年五月加封顯化惠濟永利侯,妻昭順協德夫人加封昭順協德靈應夫人。
後唐陸大岩祠。
在邵武縣烏田。
舊号水南石岐廟。
徽宗政和元年賜廟額「豐應」。
高宗紹興七年八月封昭應侯,妻崔氏封顯順夫人。
二十六年十二月加封曰昭應靈佑侯,妻加封顯〔順〕靈佑夫人。
師子神祠。
在府谷縣百勝寨。
仁宗景佑三年十月,府州言,州西有師子神,愆雨祈求,甚有靈應,诏賜廟額「靈感」。
徽宗政和三年三月封昭佑侯。
郎君神祠。
永康崇德廟廣佑英惠王次子。
仁宗嘉佑八年八月,(昭)[诏]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靈惠侯,差官祭告。
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護國靈應王。
開寶七年命去王号,至是軍民上言,神嘗贊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
哲宗元佑二年七月封應感公。
徽宗崇甯二年加封昭惠靈顯王。
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靈顯真人。
高宗紹興元年十二月依舊封昭惠靈顯王,改普德觀為廟。
舊号護國靈應王,徽宗崇甯二年加封昭惠靈顯王。
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靈顯真人,賜普德觀額。
至是〔宣〕撫處置使張浚言:真人之号,悉從仙儀,非威靈護國,血食一方之意。
于是有诏改封焉。
六年四月,加「威濟」二字。
二十七年九月,加封英烈昭惠靈顯威濟王。
王子 曰十五郎、十八郎,紹興七年閏十月并封侯,曰通利侯、勇應侯。
二十七年九月,加封曰濟美通利侯、昭贶勇應侯。
廟中從神郭舍人威濟侯妻,紹興七年閏十月封正利夫人。
王仝祠。
在潭州安化縣司徒嶺。
神宗熙甯八(月)[年]正月賜額「嘉應侯」。
阜頭神祠。
在鄭縣。
神宗熙甯七年九月封顯應侯。
右堠祠。
在隆興府分甯縣。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利順侯,仍賜廟額「靈應」。
陳元先祠。
在漳州漳浦縣。
神宗熙(年)[甯]八年六月封忠應侯。
徽宗政和三年十月賜廟額「威惠」。
宣和四年三月封忠澤公。
高宗建炎四年八月加封「顯佑」二字。
紹興七年正月又加「英烈」二字。
十二年八月,加封英烈忠澤顯佑康庇公。
十六年七月,進封靈着王。
二十三年七月,加封「順應」二字。
三十年,又加「昭烈」二字。
王父政、母吐萬氏,紹興二十年六月封父曰胙昌侯胙:原作「助」,據下文改。
,母曰厚德夫人。
王妻種氏,建炎四年八月封恭懿夫人,紹興二十年六月加封「肅雝」二字。
王子,紹興二十七年四月封昭贶侯。
靈着順應昭烈 王,孝宗幹道四年九月加封靈着順應昭烈廣濟王。
考胙昌侯加封胙昌開佑侯;妣厚德夫人加封厚德流慶夫人;妻恭懿肅雝夫人加封恭懿肅雝善護夫人;子昭贶侯加封昭贶通感侯;曾孫詠封昭仁侯,谟封昭義侯,籲封昭信侯。
白柱神祠。
在德慶府陽春縣按宋陽春縣隸南恩州,不屬德慶府(康州)。
。
元豐元年三月封嘉應侯。
一在黔州彭水縣,神宗元豐元年四月封嘉澤侯。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賜廟額「孚利」。
靈鎮侯祠。
在江陵府城南息壤。
神宗元豐元年封靈鎮侯。
徽宗政和四年十月賜廟額「豐惠」。
大家峽神祠。
在英州真陽縣。
元号順天富國進寶大王廟,舊傳神郭氏。
神宗元豐五年九月賜廟額「峽山」。
徽宗崇甯四年四月封靈燮侯。
蓋竹村神陳涯祠。
在建甯府建陽縣。
唐封保疆侯。
神宗元豐七年封威靈侯。
徽宗政和五年八月賜廟額「威懷」。
高宗紹興五年十二月加封「翊順」二字。
十年閏六月,加封顯靈翊順威惠侯,仍封妻董氏曰慈懿夫人;子三人并封侯,曰協義,曰協信,曰協濟。
伏墩陳汪二神祠。
在建甯縣。
神宗元豐七年三月賜廟額「孚應」。
哲宗元符元年十一月,封陳氏靈符侯,汪氏靈佑侯。
徽宗政和二年四月,陳氏封甯惠公,汪氏封靈順公。
宣和六年七月,汪氏封廣順王,陳氏封廣惠王。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八月,加封曰廣惠英顯王、曰廣順英顯王。
洪澤鎮三神祠。
在淮陰縣。
俗傅馬、王、康舍人嘉應侯。
哲宗元佑八年賜廟額「會應」。
平夏城三神祠。
哲宗紹聖四年築平夏城,有蜥蜴三見于此,居民祠之,水旱禱即應。
徽宗崇甯四年十一月賜廟額「昭順」,及封其一曰順應侯,二曰順贶侯,三曰順佑侯。
慕奈神祠。
在膚施縣暖泉寨按暖泉寨在今陝西米脂東,宋屬綏德軍,而不屬膚施(今延安)。
其詳見《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永興軍路綏德軍。
。
本唐禦史,寶台人。
哲宗元符二年七月賜廟額「靈佑」。
徽宗崇甯四年封昭順侯。
以鄜延路經略使呂惠卿言:「暖泉寨新置巡綽人馬,在慕奈神廟側。
廟在柏林山上,訪聞永治之役永治:蓋為「永樂」之誤,「樂」或作「洛」,故訛為「治」。
永樂之戰為元豐五年宋與西夏之一大戰役。
永樂城在米脂西北,距暖泉寨僅百餘裡。
,軍人常毀伐其廟林木,遂憑人身語以後日之禍,自此邊人畏其神靈。
今雖已〔在〕界内,緣慕奈之名系是夷語,乞賜名額,庶新疆之鬼神不失廟食,以(因)[固〕一〔方]疆埸。
」故有是诏。
七寶神祠。
在韶州曲江縣岑水場。
哲宗元符二年賜額。
徽宗崇甯五年八月封豐應侯。
孝宗幹道八年二月加封通利豐 應侯。
漢源鎮神祠。
在黎州。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惠濟」。
政和元年三月封嘉淵侯。
莳竹城神祠。
在武岡。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靈應」。
大觀元年四月封威德侯。
龍岩神祠。
在南雄州保昌縣楊曆山南雄州:原作「南雄府」。
南雄州在宋代屬廣南東路。
未嘗開為府。
見《宋史》卷九○《地理志》。
。
崇甯元年九月賜廟額「靈岩」。
大觀元年五月封顯施侯。
烈石谷神祠。
在太原府陽曲縣。
徽宗崇甯元年九月賜廟額「靈泉」。
大觀元年十月封英濟侯。
父子谷神祠。
在梁泉縣豆積山。
徽宗崇甯元年十二月賜額。
宣和五年,封父忠護侯,子忠嗣侯。
晉〔桓〕彜祠。
在建康府泾縣湖山按泾縣即今安徽泾縣,屬甯國府,不屬建康府。
。
徽宗崇甯二年賜廟額「靈惠」。
大觀元年九月封忠烈公。
宣和三年閏五月封忠顯王。
光堯皇帝紹興十五年七月加「康濟」二字,三十一年十二月又加「佑正」二字。
妻孔氏,十六年八月封懿順夫人。
又封王諸子,次男西陽太守、贈平南将軍雲為嗣慶侯,第三 男荊州刺史、贈司空豁為溫恭侯,第四男散騎常侍秘為靖易侯,第五男侍中、車騎将軍、贈太尉沖為端懿侯;将軍、贈興古太守俞縱為武愍侯。
先是紹興十六年八月,有司拟彜長男南郡公溫封宣威公,繼而臣僚論列,撤去溫像,寝其命,詳見《雜錄》。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閏七月,加封佑正忠顯康濟英烈王。
妻懿順夫人,幹道八年封「封」下當有脫文。
。
齊蓋祠。
在永甯軍博野縣。
徽宗崇甯三年八月賜廟額「靈贶」。
四年二月封嘉惠侯。
溪扶廷尉神祠溪扶:疑當作「漢扶嘉」。
扶嘉,漢初朐(今重慶雲陽縣西)人,曾為廷尉,見葛洪《西京雜記》。
。
在夔州雲安縣北。
崇甯三年二月賜廟額「豐利」。
政和六年十月封昭利侯。
石蟾神祠。
在邛州蒲江縣長秋山太清觀。
崇甯四年三月賜廟額「貞濟」。
高宗紹興十二年七月封昭應侯。
山口神何昌期祠。
在廣州陽山縣按陽山屬連州,不屬廣州。
。
崇甯四年三月賜廟額「仁應」。
孝宗幹道二年十月封善利侯。
水南神胡雄祠。
在贛州虔化縣。
徽宗崇甯四年四月賜廟額「博濟」。
五年十二月封靈着侯。
高宗紹興十四年二月加「勇護」二字, 二十九年九月又加「廣澤」二字。
孝宗幹道四年三月,加封勇護靈着廣澤水濟侯。
雲頂山神李遂祠。
在懷安〔軍〕金水縣,僞蜀封利國王。
并子李承榮祠。
徽宗崇甯四年六月賜廟額「惠應」。
政和二年九月封遂昭佑侯,承榮靈助侯。
高宗紹興二十八年,山神昭佑侯加封昭佑靈濟侯,子靈助侯加封靈助順成侯;又封佐神安仲吉曰通濟侯。
孝宗隆興二年六月,昭佑靈濟侯妻封靈慶夫人,子靈助順成侯妻封翊佑夫人,佐神通濟侯妻封顯德夫人。
雷唐神祠。
在柳州馬平縣。
徽宗崇甯五年正月賜廟額「解澤」。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六月封昭應侯。
何道者祠。
在光澤縣龍興院。
崇甯中賜廟額「真應」。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正月封靈顯侯。
顯惠〔侯〕祠。
在真甯縣。
侯乃昭佑顯聖王長子。
徽宗大觀元年賜廟額「豐澤」。
廣澤侯祠。
在真甯縣。
侯乃昭佑顯聖〔王〕次子。
徽宗大觀元年賜廟額「廣澤」。
盎漿神祠。
在解縣壇道山。
徽宗大觀元年正月賜廟額「靈滋」。
二年封仁惠侯。
松花神祠。
在虞鄉縣方山。
徽宗大觀元年三月賜額「昭佑」。
二年十月封積仁侯。
旱神李氏祠。
在衡州常甯縣。
徽宗大觀元年四月賜廟額「顯惠」。
高宗紹興六年十月封普濟侯。
山洞神銀氏祠。
在陽朔縣都樂鄉東。
宋大觀元年九月賜廟額「應誠」。
高宗紹興十一年正月封威武侯,仍封其廟白馬靈神曰威顯侯。
延壽溪神吳興祠。
在莆田縣。
大觀元年十一月賜廟額「孚應」。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十二月封義勇侯。
陳元初祠。
在婺州武義縣。
徽宗大觀二年賜廟額「彰惠」。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十月封昭靈侯;又封本廟龍女三娘為濟濟夫人濟濟:當有一「濟」字誤。
。
臨河埽神祠。
在臨河縣。
徽宗大觀二年賜廟額「宣濟」,仍封靈順侯。
鄉社神祠。
在莆田縣官弄村。
舊号大官。
徽宗大觀元年五月賜廟額「祥應」。
宣和四年封顯惠侯。
黃沙嶺神祠。
在上洛縣。
舊号靈澤侯。
徽宗大觀二年五月賜廟額「光澤」。
三莫神祠。
在觀州。
高宗紹興四年九月十一日廢為高峰寨,隸宜州寶積監。
莫廷浪、莫廷湧、莫廷相三神祠。
徽宗大觀二年七月,賜廟額「靈助」,并封侯,曰廣威,曰廣化,曰廣甯。
松溪神朱徹祠。
在臨安府新城縣。
隋封通靈侯。
徽宗政和元年正月賜廟額「廣利」。
宣和三年六月封威顯(王)[侯]。
壽皇聖帝幹道九年十一月加封威顯敏應侯。
李太保祠。
在建甯府建陽縣。
徽宗政和元年賜廟額「庇民」。
宣和五年八月封靈贶侯。
袁祠。
在常州宜興縣,漢陽羨令袁祠。
徽宗政和元年賜廟額「果利」。
光堯皇帝紹興九年九月加封〔嘉〕惠侯。
二十六年二月,加封嘉惠字人侯。
壽皇聖帝隆興二年六月,加封明應嘉惠字人侯。
幹道六年二月,加封明應嘉惠永濟字人侯。
張太保祠。
在臨安府昌化縣。
徽宗政和二年八月封靈佑侯。
黃岡神祠。
在武岡縣。
政和三年七月賜廟額「嘉應」。
宣和四年六月封普應侯。
曹靖祠。
在湖州。
徽宗宣和三年閏五月封昭應侯,仍賜廟額「靈佑」。
光口神鄧氏祠。
光口舊傳神鄧氏祠,在真陽縣。
徽宗政和四年六月賜廟額「靈川」。
七年二月封德濟侯。
宵郎君祠聖:疑當作「隍」。
。
在衡州子城潇湘門外。
徽宗政和五年三月賜廟額「靈孚」。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十二月封明益惠濟侯。
屈坦祠。
在台州。
坦乃《唐書》屈晃子也,坦為城聖神宵郎君:疑為「肖郎君」。
徽宗政和中賜廟額「鎮安」。
光堯皇帝建炎二年三月封顯佑侯。
三年,又加「通應」二字。
紹興八年正月,又加「靈惠」二字。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三月,加封顯佑通應靈惠昭贶侯。
稻田神祠。
在贛州甯都縣。
高宗建安二年八月賜廟額「孚惠」。
紹興三十二年九月封靈應侯。
李先鋒祠。
在延平府城東。
高宗建炎三年正月賜廟額「靈佑」。
紹興四年八月封威勝侯。
三十二年,加封「顯應」二字。
孝宗幹道三年六月,加封威勝顯應英濟侯。
洑口神祠。
在福州永福縣。
太祖開寶五年封靈通護境王,世傳漢丞相陳平之後。
高宗紹興元年二月賜廟額「威靈」。
十九年六月封靈贶侯。
忠烈侯祠。
在溫州樂清縣。
光堯皇帝建炎四年七月賜廟額。
官莊神祠。
在仙遊縣。
高宗紹興元年三月賜廟額「顯佑」。
孝宗幹道二年十二月封神惠侯。
源陂神祠。
在撫州府崇仁縣。
紹興二年五月加封嘉顯孚濟侯。
梅川神祠。
福州閩清縣梅川神祠,封梅川侯。
紹興二年四月賜廟額「德威」,從神聖者封梅川将軍。
紹興三十年十一月加封梅川昭顯侯。
巨闆神祠。
在建甯府建陽縣。
紹興四年五月賜廟額「敏應」。
十一年八月封德威侯。
顯助侯祠。
在潭州衡山縣南嶽北門。
高宗紹興五年閏二月封顯助侯。
十七年十月,封其妻曰昭順夫人。
楊花二神祠。
在泉州府同安縣九躍山,楊氏、花氏二神祠。
紹興六年十二月賜廟額「威佑」。
二十六年二月,封楊氏曰昭惠侯,妻曰翊惠夫人;花氏曰威濟侯,妻曰協濟夫人。
靈濟顯佑侯祠。
在眉州眉山縣漢光武廟内之側。
高宗紹興七年四月封靈濟侯。
孝宗幹道三年十二月加封靈濟顯佑侯。
弋陽三神祠。
在定城縣弋陽〔城〕西隅按《元和郡縣志》卷九光州:「定城縣,本漢弋陽縣。
自漢至蕭齊,常為戈陽城。
」是此處所謂「弋陽西隅」當指古弋陽城西隅,據補「城」字。
。
三神祠,正弋陽大王,東曰冀公大神,西曰土地正神。
光堯皇帝紹興九年四月賜廟額「威衛」。
二十五年八月,并封侯,中位神曰威惠,東位神昭惠,西位神曰靈(應)[惠]。
三十一年正月,各加二字,曰「顯應」、「順應」、「孚應」。
三十二年九月,加封曰英格威惠顯應侯、武格昭惠順應侯、忠格(孚)[靈]惠(靈)[孚]應侯。
禦焙張氏祠。
在建甯府建安縣北苑。
高宗紹興十年六月封美應侯。
二十年八月加封「效靈」二字,二十六年十月又加「潤物」二字。
孝宗幹道二年三月,加封美應效靈潤物廣佑侯,妻範氏封協濟夫人。
禦焙蔣氏祠。
在建甯府建安縣北苑。
高宗紹興十年六月封敷澤侯,仍賜廟額「靈滋」。
二十年十月加封「昭順」二字,二十六年十月又加「顯濟」二字。
孝宗幹道二年三月,加封敷澤昭順顯濟應靈侯,妻周氏封佑德夫人。
錢清鎮神祠。
在紹興府蕭山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四年賜廟額「冥護」,三十一年封顯佑侯。
北嶺神祠。
在紹興府蕭山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四年六月封顯應侯。
三十年十月加封靈助顯應侯。
任使君祠。
在雅州嚴道縣長濆江口。
高宗紹興十五年閏十一月賜廟額「順應」。
孝宗幹道三年十二月封靈應侯。
福頂神祠。
在福州侯官縣。
高宗紹興十九年二月封普濟侯,賜廟額「昭惠」。
三十一年正月加「威顯」二字。
孝宗幹道二年十二月,加封靈應威顯普濟侯。
何穆祠。
在莆田縣。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八月賜額。
孝宗幹道五年正月封善應侯。
上堂山胥公祠。
在甯國府黟縣按黟縣屬徽州,不屬甯國府。
。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七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惠」。
壽皇聖帝幹道二年正月封善應侯。
陳堯道祠陳:下文作「陸」,當有一誤。
。
在光澤縣西館。
紹興三十年十二月賜廟額「惠應」。
孝宗 幹道三年九月,陸堯道封靈濟侯,妻封贊福夫人。
古神祠。
巴州(同慶)難江縣。
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賜廟額「威德」。
幹道四年正月封靈威侯。
柳太保祠。
紹興府長甯軍按長甯軍在今四川珙縣東,宋屬潼川府路,「紹興府」大謬。
。
舊淯井監。
崇應侯,紹興三十一年五月加封崇應威顯侯,仍賜廟額「忠佑」。
石柱神祠。
在福州長樂縣。
紹興三十年六月賜廟額「顯應」。
孝宗隆興二年十一月封淵肅侯。
西宮神祠。
在泉州府德化縣。
(為)[僞]閩封護邑侯。
紹興七年四月賜廟額「威惠」。
十九年五月封靈助侯。
三十二年十月,加封嘉顯〔靈〕助侯。
威濟侯祠。
在崇慶府新津縣修覺山。
舊蜀州。
孝宗隆興元年二月賜廟額「惠侯」。
忠烈侯祠。
在臨安府新城縣塔山。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十一月賜廟額「靈惠」。
高聖三郎祠。
在隆興府奉新縣。
孝宗隆興二年十月賜廟額「葆光」。
幹道八年十二月,高聖三郎封忠惠侯,四郎封英惠侯,五 郎封壯惠侯,七郎封烈惠侯。
二使者祠。
建康府茅山元符萬甯宮二使者祠,徽宗大觀元年三月封靈佑、靈護侯。
三石神祠。
江山縣江郎山三石神祠,徽宗大觀四年三月賜廟額「靈石」。
政和七年五月封,一曰靈(濟)[澤]侯,二曰靈潤侯,三曰靈浃侯。
光堯皇帝建炎二年五月封靈澤侯曰廣澤公,靈潤侯曰豐潤公,靈浃(公)[侯]曰惠浃公。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五月,加封(惠)[廣]澤公曰博濟廣澤公,豐潤公加封豐潤周施公,惠浃公加封惠浃普洽公。
五峰神祠。
在嘉慶府施州清江縣連珠山施州屬夔州路,無所謂「嘉慶府」。
。
徽宗政和三年二月賜廟額,九月封嘉惠侯。
五郎侯祠。
在建甯縣,五郎田靖共、田靖獻、田靖國、田靖方、田靖邦祠。
徽宗宣和六年七月賜額。
世傳戰國田單之後。
高宗紹興十一年三月并封侯,田靖共曰武平侯,田靖獻曰武泰侯,田靖國曰武順侯,田靖邦曰武威侯,田靖方曰武信侯。
二十三年五月,各加封二字,曰威顯、靈顯、英顯、勇顯、惠顯。
三十年四月,又各加二字,曰廣利、廣濟、廣休、廣應、廣佑。
孝宗幹道四年四月,武平威顯廣利侯加封 武平威顯廣利昭德侯,武泰靈顯廣濟侯加封武泰靈顯廣濟昭烈侯,武順(廣)[英]顯廣休侯加封武順英顯廣休昭義侯,武信勇顯廣應侯加封武信勇顯廣應昭贶侯,武威惠顯廣佑侯加封武威惠顯廣佑昭績侯。
康穆二神祠。
在常山縣水北。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年十一月賜廟額「靈濟」。
壽皇聖帝隆興二年七月,康将軍封昭佑侯,穆三郎封嘉惠侯。
幹道五年三月,昭佑侯加封昭佑廣利侯,嘉惠侯加封(惠)[嘉]惠普澤侯。
三侯祠。
在韓廟之側按此條為潮州事,抄者未抄全。
。
幹道三年,曾侯汪以郡治之左有溪湍流,東西相距,綿亘五裡,往來病涉,假舟而濟,一遇風濤,多遭覆溺,始于中流甃石為洲,東西編梁曰浮橋。
行者(使)[便]焉,始立祠于登瀛門之旁。
淳熙十七年,丁侯允元又自溪之西岸立石洲五,易舟為梁,而屋其上,邦人德之。
及侯新作韓廟,乃相與即廟而立生祠焉。
嘉泰改元,判官曾愈始遷曾祠于今地,與丁祠并。
其後孫侯叔謹為政,有德于此,邦人相率立祠于二侯之側。
今皆廢。
五顯靈觀祠。
在甯國府婺源縣,五通祠(祠)。
徽宗大觀三年三月賜廟額「靈順」。
宣和五年正月封,一曰通贶侯,二曰通佑侯,三曰通澤侯,四曰通惠侯,五曰通濟侯。
光堯皇帝紹興二 年五月,各于侯爵上加二字,曰善應、善助、善利、善及、善順。
十五年八月,各加二字,曰昭德、曰昭信、曰昭義、曰昭成、曰昭慶。
是歲,信州别廟封,令一體稱呼。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九月,通贶善應昭德侯加封通贶善應昭德永福侯,通佑善助昭信侯加封通佑善助昭信永休侯,通澤善利昭義侯加封通澤善利昭義永康侯,通惠善及昭成侯加封通惠善及昭成永甯侯,通濟善順昭慶侯加封通濟善順昭慶永嘉侯。
淳熙元年五月,通贶善應昭德永福侯封顯應公,通佑善助昭信永休侯封顯洛公,通澤善利昭義永康侯封顯佑公,通惠善及昭成永甯侯封顯靈公,通濟善順昭慶永嘉侯封顯甯公。
十一年二月,顯應公加封顯應昭慶公,顯濟公封顯濟昭贶公,顯佑公封顯佑昭利公,顯靈公封顯靈昭濟公,顯甯公封顯甯昭德公。
張将祠,在阆州興元按,「張将」下疑脫「軍」字。
又阆州無興元縣,未知指何地。
。
高宗紹興元年十二月封顯顯王顯顯:當有誤。
。
是歲,以樞密宣撫處置使司張浚言:邊人侵犯境上,陰佑中興,忠烈助順,英靈如在。
其神舊封安國公,乞加王爵。
一在建甯府政和縣,舊開隸縣。
徽宗崇甯三年六月賜廟額「英節」。
大觀三年二月封昭烈侯。
孝宗隆興二年二月加封昭烈惠應侯。
楊大将軍祠。
在階州福津縣,唐骠騎大将軍楊德舉祠。
徽宗大觀三 年五月賜廟額「甯遠」。
馮将軍祠按此指東漢馮绲。
。
在(榮)[渠]州流江縣。
太祖開寶三年封應靈侯。
神宗熙甯九年封應靈公。
徽宗崇甯二年賜廟額「濟遠」,三(月)[年]九月封惠(順)[應]王。
高宗紹興十五年七月,王父封惠安侯。
二十二年四月,王弟降虜校尉允封協恭侯,王子孝廉、郎中鸾封濟美侯。
三十年八月,封惠應王母曰衍慶夫人,王妻曰顯佑夫人,王弟協恭侯妻曰順佑夫人,王子濟美侯妻曰淑慎夫人。
隆興元年九月改封曰淑靜夫人,以本州島言,所封「淑」字下一字犯孝宗嫌名,乞改封故也。
孝宗幹道八年十一月,惠應王加封惠應昭澤王。
一在贛州瑞金縣,紹興十七年八月賜廟額「英顯」。
陳将軍祠。
在新興縣,唐封崇靈公。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诏修葺所須官給。
神宗熙甯十年改封昭惠公。
通澤将軍祠。
通澤将軍錢氏祠,在紹興府上虞縣釣台山。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廣利侯廟。
客神将軍祠。
在永康導(水)[江]縣崇德廟左。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二月賜廟額「勤濟」,以轉運司言,嘗佐李冰治水之功。
大觀元年二月封甯惠侯。
高宗紹興七年閏十月,封其妻曰靜蔭夫人。
十七年五月加「陰濟」二字,二十七年九月又加「翊 (翊)[順]」二字。
孝宗隆興二年九月,加封翊順甯惠陰濟威武侯。
焦将軍祠。
在襄垣縣。
徽宗崇甯二年二月賜廟額「靈濟」。
大觀四年正月封甘澤侯。
馬将軍祠。
在黎州漢(陽)[源]縣大渡河。
政和元年五月賜廟額「武威」,十一月封英惠侯。
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七月,加封「忠勇」二字。
孝宗隆興元年九月,加封忠勇英惠昭濟侯。
小将軍祠。
在茂州。
徽宗政和五年九月封揚靈侯。
宣和七年五月封嘉應公。
高宗紹興六年二月加封「普惠」二字。
九年十月又加「永甯」二字。
二十九年四月加封今号。
嶽别廟嶽别廟:文義不明,當有脫字。
。
聶将軍祠。
在臨江府清江鎮臨江府清江鎮:當雲「臨江軍清江縣」,即今江西清江。
監江至明代始稱府。
。
高宗紹興二年閏四月封顯應侯,并賜廟額「威惠」。
王将軍祠。
在隆興府新建縣樵舍鎮。
高宗紹興二年閏四月賜廟額「應應」應應:當有誤。
。
三十一年十二月封靈濟。
閩越二将軍祠。
在汀州。
舊福州南台二神。
高宗紹興五年閏二月賜廟額「普應」。
保甯将軍祠。
在湖州府德清縣新市鎮土地。
光堯皇帝紹興五年七月賜廟額「永靈」。
九年五月封顯佑侯。
郭将軍祠。
在泉州府南安縣按:宋代泉州未曾升為府,不當雲「泉州府」。
後面數條同。
。
紹興六年十一月賜廟額「威鎮」。
十三年十二月封忠應侯。
周将軍祠。
在常州府宜興縣。
舊号平西将軍處。
光堯皇帝紹興七年正月賜廟額「英烈」。
九年封忠勇侯。
二十六年二月加封忠勇仁惠侯。
神之父吳鄱陽太守鲂,紹興九年封基德侯,二十六年二月封基德克昌侯。
神之妻盛(字)[氏]封恭懿夫人。
神之諸子,紹興九年并封侯:長曰靖,封濟美侯;次曰圯,封光業侯;次曰禮,封昭義侯;次曰碩,封承慶侯。
二十六年二月,各加二字,長曰濟美廣應侯,次曰(廣)[光]業靈佑侯,次曰昭義奕載侯,次曰承慶永康侯。
(忠惠仁勇)[忠勇仁惠]侯,壽皇聖帝降興二年六月加封(忠惠仁勇)[忠勇仁惠]兼利侯。
幹道六年正月加封(忠惠仁勇)[忠勇仁惠]兼利義濟侯。
韓将軍祠。
在信州永豐縣古城山。
光堯皇帝紹興八年六月賜廟額「威信」。
十五年八月封靈(威)[惠]侯。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正月加封靈惠顯應侯。
蘇将軍祠。
在臨安府鹽官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一年正月賜廟額「崇佑」。
鄧将軍祠。
在延平府沙縣延平府:按宋代稱南劍州,明清時方稱延平府。
。
高宗建炎中賜廟額「靈衛」。
紹興二十三年十月封顯應侯。
三将軍祠。
在衡州耒陽縣。
紹興二十六年正月賜廟額「靈顯」。
孝宗隆興二年二月,第一位封明應侯,第二位封定應侯,第三位封靖應侯。
五将軍祠。
在龍平縣。
高宗紹興三十年六月賜廟額「靈濟」。
威南将軍祠。
在桂林府陽朔縣。
紹興三十一年六月賜廟額「忠惠」。
景福将軍祠。
在邛州大邑縣高山。
幹道二年七月賜廟額「惠應」。
護境将軍祠。
在處縣處縣:按宋無處縣,「縣」當為「州」之訛;或是「處州□□縣」,脫去數字。
。
壽皇聖帝幹道二年十月賜廟額「靈應」。
靈應将軍祠。
在延平劍浦縣長沙裡。
幹道二年四月賜廟額「顯佑」。
戴将軍祠。
在安慶路桐城縣石潭裡按宋稱安慶府,元始稱安慶路。
。
壽皇聖帝隆興元年十月賜廟額「順應」。
張府君祠。
縣令張府君祠,在桐城縣。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三年六月賜廟額「(昭)[昭]烈」。
西原府君祠。
在柳州,唐西原府君蘇士評祠。
高宗紹興十七年十二月賜廟額「遺烈」。
孝宗幹道元年九月封昭應侯。
田府君祠。
層山神田府君祠,在澧州石門縣。
崇甯元年十二月賜廟額「靈贶」。
盧府君祠。
在共城縣。
在石門神顯聖靈源公廟中,父老傳為(百)〔石〕門神。
徽宗政和四年四月封宣澤侯廟。
陳明府君祠。
在紹興府嵊縣。
光堯皇帝紹興八年十月賜廟額「顯應」。
壽皇聖帝幹道八年十一月封靈佑侯。
白府君祠。
城隍白府君祠,在建康府溧水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年正月賜廟額「顯正」。
十七年六月诏封廣惠侯。
鄧明君祠。
在華陰縣。
徽宗崇甯三年封普潤侯廟。
索長官祠。
在密縣。
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賜廟額「德孚」。
顔長官祠。
在泉州(府)德化縣。
幹道六年正月賜廟額「忠應」。
薛長官祠。
在紹興府嵊縣尖山下。
壽皇聖帝幹道八年十一月賜廟額「靈輝」。
徐郎祠。
在光澤縣鸾鄉。
紹興二十九年五月賜廟額「昭應」。
馮大郎祠。
在浙江臨安府。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年七月賜廟額「順濟」。
俗傳其神主浙江潮水舟楫事,鄉人欽事之。
時以顯仁皇後梓宮渡江,祈禱感應,故賜額。
範二郎祠。
在臨安府新城縣。
徽宗宣和三年閏五月賜廟額「靈佑」。
四郎神祠。
在簡州陽安縣。
僞蜀封忠信王。
重和元年十二月賜廟額「忠信」。
張七郎祠。
在(新)[臨]安府新城縣。
徽宗宣和三年閏五月賜廟額「靈休」。
蕭七郎祠。
在衢州西安縣州城南。
蕭七郎祠,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七年十月賜廟額「廣佑」。
二聖祠。
在柳州融江寨按融江寨在融州,不在柳州,見《宋史》卷九○。
下文「劉馬二神祠」條同。
。
崇甯二年賜廟額「善應」。
三聖祠。
在懷甯縣。
徽宗大觀元年九月賜廟額「應感」。
一在鄂州江夏縣。
徽宗政和七年五月賜廟額「普應」。
宣和三年十二月封,一曰會澤侯,二曰顯潤侯,三曰威潤侯。
高宗紹興九年九月各加二字,曰慈濟,曰廣利,曰昭惠。
孝宗幹道二年八月,會澤慈濟侯加封會澤慈濟孚應侯;顯潤廣利侯加封(廣利)[顯潤]廣利靈應侯;威潤昭惠侯加封威潤昭惠靈格侯。
一,和尚原三聖祠,光堯皇帝紹興元年十月,威烈王封昭烈甯應王,威顯王封忠顯昭應王,威惠王封忠惠順應王。
知樞密院事、宣撫處置使張浚言:是歲捍禦金賊,祈禱山神、土地、黑龍王潭祠,創立三聖神祠,四戰皆捷。
移寨據黃牛嶺,本境小雨,虜寨大風雨雹,折木震屋,賊懼,遂遁去。
乞加封爵焉。
劉馬二神祠。
劉氏、馬氏二神祠,在柳州融江寨。
徽宗崇甯二年六月賜廟額「善應」。
曹村埽神祠。
在濮陽縣。
神宗元豐元年賜廟額「靈澤」。
是年,河決曹村,有赤蛇見于埽,官吏迎置盤中,祝之,蛇亡而埽定。
诏名埽曰「靈平」,因賜廟額。
沙墩神祠。
在盱眙縣。
神宗元豐八年賜廟額「崇惠」。
虎鄉神祠。
在嶽陽縣西山。
徽宗崇甯二年賜廟額「顯仁」。
杉岡神祠。
在廣州府連山縣廣州:原作「康州」。
按連山縣,宋代屬連州,明代連州又屬廣州府,《永樂大典》按明代政區,可見「康州」之誤。
。
舊号封甯國号按此注不通,當有脫誤。
。
徽宗崇甯四年四月賜廟額「仁惠」。
城東門神祠。
在龍興縣。
徽宗崇甯五年十月建,仍賜廟額「靈祥」。
京畿轉運使言:北輔東門甕城微裂,有赤蛇見于土中,禱之,城以無壞,乞建廟崇之。
嚴顔神祠。
在隆州舊陵州、仙井監。
翳嘶山。
徽宗大觀二年賜廟額「孚贶」。
孝宗幹道三年十二月加封英惠忠應侯。
開劍神祠。
在隆慶府劍門縣。
大觀三年三月賜廟額「靖遠」。
蘇明神祠。
在紹興府嵊縣。
徽宗宣和四年正月賜廟額「惠應」。
靈澤神祠。
在衢州江山縣。
徽宗政和七年九月賜廟額「嘉澤」。
輔教神祠。
舊在學政位之東,遊居士侑焉。
紹興間寓公楊汝南有記。
見《清漳集》。
後遷文會堂之東。
淳佑戊申,教授沈輝重建。
李司空神祠。
在隆興府豐城縣。
紹興二年閏四月賜廟額「威顯」。
述陂神祠。
在撫州府臨川縣招賢鄉。
高宗紹興三年五月賜廟額「昭應」。
聚四堂神祠。
在嘉定府犍為縣玉津鎮。
紹興十三年十二月賜廟額「顯佑」。
錢清鎮神祠。
在紹興府山陰縣錢清鎮江南岸,助戰神祠。
光堯皇帝紹興十四年六月賜廟額「靈助」。
劉城神祠。
在隆興府南昌縣。
孝宗隆興二年十一月賜廟額「仁濟」。
靈感神祠。
西館靈感神祠。
幹道二年九月賜廟額「惠應」。
醫靈神祠。
在泉州(府)同安縣。
幹道二年十月賜廟額「慈濟」。
赤崖神祠。
在潼川府中江縣。
幹道三年十二月賜廟額「靈威」。
沅州盧陽縣花山繡崖下赤崖神祠,孝宗幹道七年正月賜廟額「英顯」。
南宮神祠。
在隆興府武甯縣巾口市。
幹道四年十月賜廟額「發靈」。
東門神祠。
在邵武軍泰甯縣邵武軍:原作「興化軍」,據《宋史》卷八九《地理志》改。
。
幹道五年十二月賜廟額「敏應」。
沈槎神祠。
在隆興府豐城縣。
紹興二年閏四月賜廟額「靈槎」。
孝宗皇帝幹道三年閏七月封顯應侯,左位神封善應侯,右位神封嘉應侯。
楊班祠。
神宗元豐八年賜廟額「感應」。
徽宗崇甯二年七月封靈應侯。
政和四年十月封廣應侯。
郭成祠。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仁勇」。
折禦卿祠。
在宜芳縣。
徽宗崇甯二年五月賜廟額「顯忠」。
漢扶嘉祠扶:原作「符」,據葛洪《西京雜記》、《方輿勝覽》卷五八雲安軍改。
。
在雲安軍雲安監。
徽宗崇甯三年賜廟額「豐利」。
扶嘉隐湯溪,嘗論其地當出鹽井,後果得鹹源,是為雲安監。
民資其利,立廟雲。
靈祠古靈為傳說中的古代蜀王,見《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揚雄《蜀王本紀》,今據乙正。
」。
按靈:原作「靈。
在(城)[成]都府金水縣舊号開峽廟。
徽宗崇甯三年正月賜廟額「開福」。
昭顯後祠。
在滑州白馬縣簽堤。
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賜〕廟額「靈贶」。
造父祠。
在趙城縣。
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賜廟額「慶祚」。
巴子祠。
在嘉定府武甯縣按武甯縣在今重慶市萬州區西南,宋代屬夔州路萬州,不屬嘉定府。
。
徽宗政和五年十一月十日賜廟額「承順」。
史崇祠。
在建康府溧陽縣。
俗傳為史祖。
徽宗大觀元年正月賜廟額「顯惠」。
陳亨祖祠。
在淮甯府。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二年六月贈容州觀察使,立廟,賜額「闵忠」。
亨祖陷僞日久,于紹興三十一年冬奮發忠義,收複淮甯府,歸正,朝廷授官(令)[知]府事(事)。
據守孤城,累與金人接戰。
因登城,中箭身殁。
城破,全家被害。
诏贈官,權于鄰近州軍立廟,侯收複淮甯府了日,于本府建廟。
範旺祠。
在延平府順昌縣巡檢寨。
高宗紹興六年立廟,二十八年八月賜廟額「愍節」。
紹興初,建州狂賊範汝為竊發,本縣弓手結謀應賊。
旺不從,厲聲曰:「請受衣糧,妻兒皆得飽暖,今日不能為國家殺賊,更欲作賊,豈不見天地耶!」逆黨怒其言,遂殺旺于市;其男不從,又殺之;劫其妻馬氏,亦不從,賊刳其五髒,解其肢體。
賊平之後,旺屍迹在地,隐隐不沒,郡人驚異,共置像于城隍廟内。
本州島保 奏,故贈官立祠。
至是祈禱感應,又賜「愍節」廟額焉。
陳勝祠。
在蕲縣,秦末陳王勝古聖祠。
光堯皇帝紹興十年五月賜廟額「英惠」。
以本路諸司言,兵興以來,陰護神助,鄰境殘破,獨本縣賊不入境故也。
應氏祠。
在莆田縣。
幹道三年十二月賜廟額「昭義」。
周德威祠。
在池州南一十裡段柳村。
白馬祠。
在隆德寨。
徽宗政和二年四月賜廟額「英贶」。
衢州常山縣浮河鄉雙石塔山白馬三郎祠,光堯皇帝紹興八年四月賜廟額「昭應」。
禮宋會要輯稿禮二一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