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

關燈


    在隆興府新建縣。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封順濟侯,俗呼小龍。

    神宗熙甯九年七月,诏封順濟王。

    是年,王師征交趾,舟行多見其現者,诏遣知太常禮院林希祭謝。

    希還言:祭時有蛇墜廟祝肩,入石香合中。

    行禮之際,微露其首。

    祭畢,周旋案上,徐入帳中。

    形色屢變,觀者竦異。

    徽宗崇甯三年十月封英靈順濟王。

    四年十一月,诏加靈順昭應安濟王。

    宣和二年三月,封為靈順昭應安濟惠澤王。

     聖锺渦龍祠。

    在平陸縣大河。

    神宗熙甯十年六月封潤民侯。

     聖井龍祠。

    在紹興府山陰縣秦望山。

    神宗元豐三年封靈惠侯。

    是年因祈雨,獲金文龜,于井中出。

     龍泉寺龍祠。

    在靜江府舊桂州。

    臨桂縣。

    神宗元豐五年十一月封淵侯「淵」字下疑脫一字。

    。

    徽宗崇甯元年九月賜廟額「靈源」。

     百丈岩龍祠。

    在河中府。

    舊封會應侯。

    哲宗紹聖四年十月封惠感公廟。

     易水龍祠。

    在歸信縣。

    哲宗元佑四年賜廟額「會應」。

     洪澤鎮龍祠。

    在淮陰縣。

    哲宗元佑八年賜廟額「靈澤」。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六月封英濟侯。

     響潭龍祠。

    在湖州武康縣西。

    哲宗元符三年五月賜廟額「淵應」。

     層山龍祠。

    在澧州石門縣。

    崇甯元年十二月賜廟額「善濟」。

     潺水龍祠。

    在澧州澧陽縣。

    徽宗崇甯二年七月賜廟額「惠應」。

     九井龍祠。

    在舒州懷甯縣灊山司真洞。

    徽宗崇甯二年七月賜廟 額「神濟」。

    政和三年四月封仁贶侯。

    宣和四年七月封仁贶公。

    五年封豐濟公。

     石門山龍祠。

    在鄂州江夏縣。

    徽宗崇甯二年十二月賜廟額「嘉澤」。

     車箱潭龍祠。

    在華陰縣。

    徽宗崇甯三年封豐潤侯廟。

     石穴龍祠。

    在衡州衡陽縣。

    徽宗崇甯三年賜廟額「惠濟」。

     黃神潭龍祠。

    在華陰縣。

    徽宗崇甯三年封廣潤侯廟。

     天目山龍祠。

    在臨安府于潛縣。

    徽宗崇甯三年正月賜廟額「昭應」。

    政和三年九月封淵源侯。

    光堯皇帝紹興十年十二月封淵源平施侯。

    二十五年六月封靈濟王。

    以祈雨有應特封。

    二十九年,加封靈濟昭應王。

     安靈潭龍祠。

    在柳州融水縣。

    徽宗崇甯三年三月賜廟額「惠應」。

    大觀元年十二月封安靈侯。

     白池龍祠。

    在同谷縣。

    徽宗崇甯三年六月賜廟額「興澤」。

     石洞龍祠。

    在遼山縣龍子谷。

    徽宗崇甯三年十月賜廟額「普濟」。

     壟井龍祠。

    在賀州臨賀縣。

    崇甯三年十一月賜廟額「惠濟」。

    五年二月封浸仁侯。

     楞伽岩龍祠。

    在桂陽縣。

    崇甯四年二月賜廟額「德潤」。

     石溝龍祠。

    在府谷縣步陀村。

    徽宗崇甯四年賜廟額「普澤」。

     峽江龍祠。

    在成都府金堂縣。

    徽宗崇甯四年七月賜廟額「靈澤」。

     二青龍祠。

    西山二青龍祠,在平山縣。

    徽宗崇甯四年并封侯,曰福應,曰利澤。

     台池龍祠。

    在五台縣北。

    徽宗政和六年三月賜廟額「殊應」,封豐澤侯。

     錢塘龍祠。

    在霸州文安縣。

    徽宗大觀元年四月賜廟額「鎮安」。

     北潭龍祠。

    在處州麗水縣。

    徽宗大觀二年十一月賜廟額「普施」。

    三年,封淵應侯。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九年五月,加封淵應昭惠侯。

     焦氏台龍祠。

     在順昌府(曲)[舊]颍州項城縣按項城縣屬陳州,不屬颍州。

    。

    徽宗大觀三年八月賜贈廟額「敏應」。

     州城龍祠。

    在重慶府。

    大觀四年九月賜廟額「普施」。

    一在承州,大觀四年九月賜廟額「時應」。

    政和五年二月封時應侯。

    一在遵義軍軍:原作「州」。

    按宋世遵義未曾置州。

    大觀二年置遵義軍及縣,宣和三年軍、縣俱廢,改置遵義砦,隸珍州,詳見《宋史》卷八九《地理志》。

    今改。

    。

    政和二年十二月賜額「靈濟廟」。

     廣惠龍祠。

    在彭州九隴縣漢光武廟中。

    徽宗政和三年十月封廣惠侯。

     明月潭龍祠。

    在嘉慶府達州通川縣按宋代無「嘉慶府」,宋代達州(今四川達縣市)屬夔州路。

    《永樂大典》祠廟諸卷每将宋夔州路稱為「嘉慶府」或「嘉定府」(見前),大謬(元、明亦無此稱)!。

    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賜廟額「明惠」。

    五年十一月封顯惠侯。

    孝宗幹道四年八月加封顯惠廣濟侯。

     玉泉龍祠。

    在當陽縣。

    政和四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施」。

    五年十二月封感澤侯感澤:據下文,疑當作「感濟」。

    。

    高宗紹興八年十月加封感濟豐澤侯。

     清潭龍祠。

    在長沙府甯鄉縣大沩山頂。

    徽宗政和五年八月十日賜廟額「靈澤」。

     澆潭龍祠。

    在興國軍大冶縣龍角山軍:原作「府」,按宋代未嘗置興國府,今改。

    。

    徽宗政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賜額「昭濟廟」。

     小龍祠。

    在光化軍。

    壽皇聖帝隆興元年二月賜額「威濟」。

     桃竹溪龍祠。

    在樂源縣。

    孝宗隆興二年八月賜廟額「洞淵」。

    徽宗宣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并隸南平軍。

     橫山龍祠。

    在潼川府。

    孝宗幹道元年八月賜廟額「昭濟」。

     巘潭龍祠。

    在鄂州鹹甯縣。

    幹道九年閏正月賜廟額「靈惠」。

     石臼島龍祠。

    在鹽城縣、密州膠西。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賜廟額「威濟」,封佑順侯。

    先是于密州立廟,封爵賜額,其後以膠西隔絕,诏于楚州鹽城治海建祠焉。

     白龍祠。

    鎮江府金壇縣思湖白龍祠,徽宗崇甯四年八月賜廟額「靈濟」。

    大觀二年十一月封嘉澤侯。

    三年九月封敏應公。

    光堯皇帝紹興三年八月,加封昭澤敏應公,封龍母曰嘉惠夫人。

    二十六年七月,加封昭澤敏應神濟公。

    又蘇州常熟縣海隅山白龍祠,徽宗政和三年正月賜廟額「煥靈」。

    五年十月封宣惠侯。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二年八月,加封宣惠通濟侯,仍封龍母曰慈懿夫人。

     五龍祠。

     在臨彰縣鎮西南三十裡天平渠北岸。

    隋開皇元年,天平渠有五龍見,故立此祠于渠側。

    一在福州府閩縣,孝宗幹道三年閏七月賜額「靈澤」。

     金雞山五龍祠。

    在信州上饒縣。

    神宗熙甯十年八月賜廟額「會應」,仍封龍母為惠濟夫人。

    以知州事奏禱雨有應,故有是诏。

    至大觀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龍神皆封王爵,其(祥)[詳]見東京會應廟。

     南山五龍祠。

    在朐山縣。

    神宗元豐二年七月封會應侯廟。

     龍泉五龍祠。

    南山龍泉五龍祠在成紀縣。

    哲宗元佑五年六月賜廟額「會應」。

     中嵬山五龍祠。

    在端氏縣。

    徽宗大觀三年封會應王廟。

     門外五龍祠。

    在饒州子城龍潭。

    壽皇聖帝幹道八年七月賜廟額「孚應」。

     九龍祠。

    盧氏縣有九龍祠,神宗熙甯四年三月賜廟額「普應」。

    徽宗崇甯五年十二月并封侯,一曰廣澤,二曰廣應,三曰廣潤,四曰靈施,五曰靈界,六曰靈滋,七曰顯佑,八曰顯 惠,九曰顯霈。

     龍神祠。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六年二月賜廟額「昭應」。

    一在洋州興道縣,孝宗幹道三年八月賜廟額「靈澤」。

     總真洞龍神祠。

    在安喜縣大茂山。

    神宗熙甯九年二月封利澤侯。

    徽宗政和五年賜廟額「昭澤」。

     黑龍神祠。

    一在宜芳縣,徽宗崇甯二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惠」。

    一在建康府城西北,徽宗崇甯三年十一月賜廟額「普潤」。

    一在建康府城北,光堯皇帝紹興三十年六月賜廟額「孚澤」。

     白龍神祠。

    在豐州城東。

    徽宗大觀二年六月賜廟額「靈霈」。

     赤砂湫龍神祠。

    在福津縣。

    徽宗大觀四年九月賜額「祥淵」。

     甯濟湖龍神祠。

    在複州。

    徽宗宣和間賜額「光應」。

     西位龍神祠。

    在武鄉縣。

    徽宗宣和四年六月封廣澤侯,賜額「應感」。

     白馬泉龍神祠。

    在雅州名山縣羅繩裡。

    高宗紹興元年二月賜額「靈濟 廟」。

    十年七月封淵澤侯。

     嘉山潭龍祠。

    在常州武進縣。

    光堯皇帝紹興七年八月賜額「善利」。

    十二年十月封昭澤侯。

     放生池龍神祠。

    在六合縣。

    光堯皇帝紹興八年八月,令依舊稱今額「慈濟廟」。

    先是本廟徽宗政和間嘗賜額「慈濟」,緣火燒毀敕牒,至是本州島乞别賜,故有是命。

     惠泉龍神祠。

    在城西。

    高宗紹興八年十月封善利侯。

    孝宗幹道二年三月,加封昭濟善利侯。

     仇湖龍神祠。

    在(秦)[泰]州海陵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年十二月賜額「靈濟」。

     東湖龍神祠。

    在泉州府。

    紹興十一年七月賜額「福遠」。

     石井龍神祠。

    大侯源石井龍神祠,在處州遂昌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一年九月賜額「博濟」。

     羊角潭龍神祠。

    在福州古田縣。

    紹興十三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淵」。

     百彙湫龍神祠。

    〔在〕綿州彰明縣。

    高宗紹興十五年四月賜額「康濟」。

    孝宗隆 興元年三月封惠澤侯。

     大條洞天龍神祠。

    在臨安府餘杭縣大柱山洞霄宮。

    光堯皇帝紹興十七年七月封善應侯。

     虎跳潭龍神祠。

    在延平府尤溪縣。

    高宗紹興二十年六月賜廟額「豐澤」。

     白霧潭龍神祠。

    在複州。

    紹興二十一年十月賜額「靈滋」。

     蒼林潭龍神祠。

    複州。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十月賜廟額「靈潛」。

     雷洞龍神祠。

    在崇興府石泉縣崇興府:按石泉縣有二,一屬龍州,一屬金州,均無「崇興府」之稱,曆朝亦未嘗置「崇興府」。

    。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十二月賜額「靈應」。

    十九年二月封廣潤侯十九年:疑當為「二十九年」。

    。

     龍鶴山龍神祠。

    在眉州丹棱縣。

    紹興二十四年五月賜額「顯濟」。

     乳洞山龍神祠。

    在兩當縣。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九年十二月賜額「靈濟」。

     龍洞龍神祠。

    羅紋峽龍洞龍神祠,在忠州墊江縣。

    幹道二年八月賜廟額「靈澤」。

     靈溪洞龍神祠。

    在襄陽府南漳縣。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三月賜額「威濟」。

     又雲:靈溪西洞龍神祠,在襄陽府南漳縣,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三月賜額「興澤廟」。

     霧池龍神祠。

    在襄陽府襄陽縣。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三月賜額「靈澤」。

     湫水龍神祠。

    鵝公潭湫水龍神祠,在洋州興道縣。

    幹道五年十一月賜額「興濟」。

     落狗洞龍神祠。

    在梁山縣。

    幹道八年四月賜額「膏澤」。

     五龍神祠。

    大靈潭五龍神祠,在桂陽縣。

    高宗紹興十四年八月賜額「靈濟」。

    崇福宮五龍神祠,在開江縣盛山,紹興二十九年二月賜額「協應」。

    五龍潭龍神祠,在歸州,孝宗幹道九年四月賜廟額「靈濟」。

     八龍神祠。

    在眉州青神縣。

    紹興二十八年六月賜額「慈濟」。

    孝宗幹道二年八月封八龍神:第一位封善澤侯,第二封善感侯,第三封善應侯,第四封善贶侯,第五封善佑侯,第六封善利侯,第七封善慶侯,第八封善陰侯。

     九龍神祠。

    在隆慶府武連縣。

    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六月賜額「善澤」。

     龍洞神祠。

     在同慶府綿谷縣按同慶府(成州)有同谷縣而無綿谷縣,綿谷縣則屬利州,未知為何者之誤。

    。

    高宗紹興十一年正月賜額「清濟」。

    一在遂城縣龍山之陽,神宗元豐四年八月封霈澤侯廟。

     蒼龍洞神祠。

    在林慮縣天平山。

    神宗元豐八年十二月封靈澤侯廟。

     白洞神祠。

    在嚴州壽昌縣仁豐鄉。

    相傳為吳司徒祠。

    徽宗崇甯二年封靈應王廟。

     師子洞神祠。

    在同谷縣文王山。

    徽宗崇甯二年六月賜額「靈感」。

     龍洞神祠。

    在涪陵縣七裡,有龍洞神祠,淵通侯。

    徽宗崇甯三年四月賜額「普潤」。

    高宗紹興十年十一月加封淵通廣澤侯。

     青龍洞神祠。

    在平涼縣笄頭山。

    徽宗崇甯三年九月賜額「廣惠」。

    四年七月封豐濟侯。

     九遞山龍洞神祠。

    在南平軍隆化縣。

    宋徽宗崇甯四年二月賜額「普濟」。

    高宗紹興十五年十月,封第一潭曰善利侯,第二潭曰廣利侯。

     大龍鳴洞神祠。

     在夔州府清水縣按明代始稱「夔州府」,宋代清水縣屬夔州路開州。

    。

    徽宗崇甯四年八月賜額「神濟」。

     小龍鳴洞神祠。

    在開州清水縣。

    崇甯四年八月賜額「靈濟」。

     高溪龍洞神祠。

    在鹹淳府忠州臨江縣。

    崇甯五年二月賜額「孚霈」。

    高宗紹興十九年十月封嘉應侯。

     蟠龍洞神祠。

    在梁山軍梁山縣金藏澤。

    徽宗政和二年五月賜額「仁應」。

    孝宗幹道八年四月封利澤侯。

     達活泉龍洞神祠。

    在信德府龍崗縣。

    徽宗政和四年九月賜廟額「廣源」。

     斜崖山龍洞神祠。

    在合州石照縣。

    徽宗政和四年九月賜廟額「顯澤」。

    高宗紹興五年十一月封靈潤侯。

     巾子山龍洞神祠。

    在沔州長舉縣沔州:原作「文州」,據《宋史》卷八九《地理志》改。

    。

    紹興五年閏二月賜廟額「靈助」。

     鐵山龍洞神祠。

    在河池縣。

    光堯皇帝紹興五年閏二月賜額「孚佑」。

     英山龍洞神祠。

    在昌州永川縣昌州:原作「紹興府」。

    按永川縣屬潼川府路昌州,不屬紹興府,徑改。

    英山洞在永川縣西,見《方輿勝覽》卷六四。

    。

    高宗紹興十年三月賜額「靈濟」。

    十四年八月封惠濟侯。

     伍山龍洞神祠。

     在同谷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一年十二月賜額「神應」。

     三洞神祠。

    芝溪源龍龜三洞神祠,在衢州西安縣玉泉鄉。

    西台龍龜洞,吳莊山朝陽洞,赤岸山聰洞。

    光堯皇帝紹興十六年十一月賜額「靈澤」。

     龍門山龍洞神祠。

    在龍州江油縣。

    高宗紹興十九年十月賜額「靈淵」。

     赤岸山龍洞神祠。

    在成都府新都縣。

    紹興二十年三月賜廟額「潛靈」。

     官池龍洞神祠。

    在嘉慶府巴渠縣官池裡按巴渠縣屬夔州路達州,曆代并無嘉慶府。

    [ZW)]。

    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正月賜額「靈澤」。

    三十二年十一月封昭澤侯。

     龍孔村龍洞神祠。

    在開州開江縣。

    孝宗幹道元年三月賜額「廣施」。

     龍孔村龍洞神祠。

    在開州開江縣。

    孝宗幹道元年三月賜額「廣施」。

     青溪龍洞祠。

    在涪州涪陵縣。

    孝宗幹道三年八月賜額「靈濟」。

     東關灘龍洞祠。

    在涪州武龍縣。

    幹道三年八月賜額「靈澤」。

     龍泉神祠。

    在威勝軍銅鞮縣伏牛山。

    神宗元豐七年三月賜額「靈顯」。

    徽宗崇甯元年七月封惠澤侯。

    五年八月封黃仁公黃:疑誤。

    。

    政和五年九月封顯濟王。

    武(卿)[鄉]縣龍泉神祠。

    徽宗崇甯三年正月賜額「仁濟」。

    大觀元年二月封敷應侯。

    屯 留縣龍泉神祠。

    徽宗崇甯四年十月賜額「惠應」。

    隰州隰川縣城北龍泉神祠。

    徽宗政和二年二月賜額「嘉贶」。

     白龍泉神祠。

    在鎮江府丹徒縣長山,白龍泉神昭濟公祠。

    神宗元豐六年賜額「靈淵」。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加封靈應昭濟公。

    白兆山白龍泉神祠,在德安府安陸縣舊安門安門:疑是「安州」之誤。

    。

    洪濟廟。

    徽宗崇甯二年八月封靈澤侯。

    四年六月賜廟額「洪濟」。

    五年六月封深仁公。

    高宗紹興二年四月加「敷澤」二字,九年八月又加「永濟」二字。

    二十六年六月,加封深仁敷澤永濟靈應公。

    赤土陂白龍泉神祠,在府谷縣。

    徽宗政和五年四月賜額「靈潤」。

     黑龍泉神祠。

    在麟州新秦縣。

    徽宗崇甯三年二月賜額「昭贶」。

     碧龍泉神祠。

    在定戎寨。

    徽宗崇甯四年十二月賜額「靈源」,封豐利侯。

     石龍泉神祠。

    在保定府保塞縣抱陽山。

    徽宗崇甯四年八月賜額「顯濟」,以本州島言,龍泉有大小青蛇二,祈求有應故也。

    五年八月,一封神惠侯,一封嘉霈侯。

     五龍泉神祠。

    在蘭山法泉寺。

    徽宗大觀元年四月賜額「神源」。

     羅鎮龍淵神祠。

     在隰川縣。

    徽宗政和二年二月賜額「福津」。

     東山龍淵神祠。

    黎州漢源縣東山龍淵神祠,高宗紹興二十八年八月賜廟額「靈澤」。

    孝宗隆興元年九月封昭濟侯。

     石室龍澤神祠。

    在房陵縣九室山。

    神宗元豐二年八月封靈澤侯廟。

     白龍澤神祠。

    在台州臨海縣。

    徽宗政和五年八月賜廟額「德淵」。

    光堯皇帝建炎二年三月封滋荥侯。

     白龍澗神祠。

    在壽春府壽春縣。

    徽宗崇甯(九月)[元年]十一月賜廟額「靈濟」。

    三年正月封普惠侯。

    大觀四年五月改封敏澤侯。

     龍穴神祠。

    在黎陽縣大伾山西陽明洞。

    徽宗崇甯二年賜廟額「豐澤」。

     龍宮神祠。

    在果州南充縣。

    徽宗崇甯四年三月賜廟額「靈澤」。

    政和三年八月封淵感侯。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五月,加封淵感昭濟侯。

     龍浦神祠。

    在莆田縣東廂。

    高宗建炎四年九月賜廟額「顯應」。

    紹興四年七月封助順侯。

    三十一年八月,加封「威惠」二字,并封 妻曰靈佑夫人。

     龍湫神祠。

    在天水縣太祖山。

    龍湫神祠靈澤公,光堯皇帝紹興七年加封「昭應」二字。

    十三年四月賜廟額「廣潤」。

    十六年八月又加「豐源」二字。

    二十七年四月,加豐源昭應靈澤普惠公。

    壽皇聖帝幹道二年二月封英顯王。

     龍渡山神祠。

    在桂陽軍舊桂陽監。

    平陽縣。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明應侯。

    高宗紹興十四年五月賜廟額「靈潤」。

     龍安嶺神祠。

    在袁州宜春縣。

    高宗紹興十年二月賜廟額「靈衛」。

     龍岩神祠。

    南源龍岩神祠,在南安軍大庾縣。

    高宗紹興十七年四月賜廟額「靈澤」。

     龍窟祠。

    在泉州府同安縣。

    幹道三年正月賜廟額「昭應」。

     龍王神祠。

    在清州。

    高宗紹興三十年四月封惠濟侯,賜廟額「豐澤」。

     走馬山龍王祠。

    達州(明通)[通明]縣走馬山有宣漢鹽井龍王祠,紹興十八年十一月賜廟額「惠濟」。

    孝宗幹道二年四月封顯應侯。

     風伯潭龍王祠。

     在衡州(來)[耒]陽縣。

    徽宗宣和三年十一月封淵靈侯,賜廟額「靈澤」。

     南海龍王祠。

    在廣南東路廣州府。

    其配明順夫人,徽宗宣和六年十(十)一月封顯仁妃;長子封輔靈侯,次子封贊甯侯,女封惠佑夫人。

    其洪聖廣利昭顯王,自初封至加封年月并未見。

    高宗紹興七年九月加封洪聖廣利昭順威顯王。

     順濟龍王廟。

    在平江府吳江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五年七月賜廟額「安惠」,即隆興府彭蠡龍王靈順昭應安濟惠澤王别祠也。

     惠澤龍王祠。

    懷安縣山口鎮有靈順昭應安濟惠澤龍王祠,壽皇聖帝隆興元年十月賜廟額「廣佑」。

     五龍王祠。

    鋸山五龍王祠,在明州府象山縣。

    光堯皇帝建炎四年十月賜廟額「普濟」。

     張龍公祠。

    颍上縣有龍公張路斯祠,神宗熙甯十年四月封昭靈侯。

    徽宗崇甯二年正月賜廟額「普澤」。

     龍子祠。

    在平陽府舊晉州。

    臨汾縣晉源鄉。

    神宗熙甯八年十二月 封靈濟公。

     蔣山神祠。

    在建康府上元縣。

    哲宗元佑六年二月賜廟額「忠烈」。

    初,孫權為子文立廟鐘山,封蔣侯,改鐘山為蔣山。

    一在南康軍星子縣西上神都中南康軍:原作「太平州」。

    按星子縣即今江西星子,宋代屬南康軍,不屬太平州,徑改。

    ,俗傳蔣子文之後。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豐利侯。

     仰山神祠。

    仰山二神蕭氏祠,在袁州宜春縣,仲父大分,季子隆。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袁州〔言〕:仰山廟見分二殿,乞賜封崇,(昭)[诏]正殿封靈濟王,夫人李氏封齊國夫人;西殿封明顯公,夫人潘氏封楚國夫人。

    神宗熙甯八年七月,宰臣韓绛言:「頃奉使江南,到袁州,禱于仰山靈濟上廟,實時雨降,浃于鄰部,望賜褒崇。

    」诏特封福善靈濟王。

    哲宗元符二年八月賜廟額「孚惠」。

    徽宗大觀四年六月,诏福善靈濟王加「顯仁」二字,福善明顯公封康濟王。

    宣和三年四月,封〔佑德〕顯仁福善靈濟王、(應)[英]顯康濟王。

    〔英顯康濟王〕考為安慧侯,妣為顯慈夫人。

    佑德顯仁福善靈濟王「顯仁」二字與顯仁皇後谥号同,有司申請改曰「顯慈」。

    正配李氏靈澤妃,高宗紹興元年七月加「佑順」二字,十年閏六月加封明懿佑順靈澤妃。

    西位季子隆英顯康濟王,紹興元年七月加「威仁」二字,十年六月加封敷德威仁英顯康濟王。

    配潘氏康應妃,紹興元年六月加「英淑」二字,十年閏六月加封英淑廣助康應妃。

    王考安惠侯,紹興元年七月加「慶嘉」二字,十年閏六月又 加「昭遠」二字,二十一年十二月加封慶嘉昭遠安惠啟佑侯。

    王妣顯慈夫人,紹興元年七月加「慶善」二字,十年閏六月又加「協祥」二字。

    王子二位,紹興六年九月并封侯,佑德顯(烈)[仁]福善靈濟王子曰濟美,威仁英顯康濟王子曰世惠。

    十年十月各加二字,曰「贊幽」,曰「陰功」。

    二十一年十二月各又加二字,曰「永甯」,曰「昭應」。

    王子婦二位,紹興十年閏六月并封夫人,濟美侯妻曰福昌,世惠侯妻曰福甯。

    孝宗幹道元年五月,〔慶嘉昭遠安惠啟佑侯〕封慶遠公,妣慶善協祥顯慈夫人加封慶善協祥顯慈昭應夫人。

    子贊幽濟美永甯侯加封贊幽濟美永甯廣佑侯,子妻福昌夫人加封福昌靜惠夫人;子陰功世惠昭應侯加封陰功世惠昭應順成侯,子妻福甯夫人加封福甯柔惠夫人。

     廣德山神祠。

    廣德山神張渤祠,在廣德軍廣德縣。

    真宗景德二年六月,監察禦史崔憲上言:「祠山廟素号靈應,民多以牛為獻。

    僞命時聽鄉民(祖)[租]賃,每牛歲輸絹一疋,供本廟費。

    迩來絹悉入官,望特給以葺祠宇。

    」诏本軍葺之,以官物給費。

    天禧二年五月,知軍陳覃上言:「祠山廟承前民施牛三百頭,并僦于民,每牛歲輸絹一疋。

    經三十年,斃而猶納僦絹。

    欲望曆十五年以上者并蠲放。

    」從之。

    仁宗康定元年三月,诏廣德軍祠山廣德王廟祈求有應,未被真封,宜封靈濟王。

    徽宗崇甯三年,賜廟額「廣惠」。

    大觀元年 十二月,封其子為敷澤侯。

    政和四年五月,封其配李氏為靈惠妃。

    宣和三年五月,靈濟王封忠佑靈濟王。

    閏五月,靈惠妃封昭助靈惠妃,敷澤侯封威顯公。

    忠佑靈濟王,光堯皇帝紹興二年四月加「昭烈」二字,五年十二月加封正順忠佑靈濟昭烈王。

    紹興十一年十月,王祖、父并封侯,祖曰顯慶,父曰慈應。

    十九年,加封二字,曰「垂休」,曰「潛光」。

    二十六年十二月,又加封祖曰顯慶垂休昭遠侯,父曰慈應潛(元)[光]儲祉侯。

    王祖母、王母,紹興十三年并封夫人,曰顯應,曰慈惠。

    十九年六月,加封祖母顯應起家夫人,母曰慈(彗)[慧]嗣徽夫人。

    王妻李氏昭助靈惠妃,紹興二年加「順應」二字,五年十二月加封正甯昭助靈惠順應妃。

    王之諸子,紹興二年四月,長子威顯公加封「永佑」二字;次子四位,靈顯、英顯、勇顯、惠顯侯各加二字,曰永澤、永康、永嘉、永濟侯。

    五年十二月,長子又加「贊順」二字,次子又各加二字,曰翊順、保順、崇順、敷順侯。

    九月,又加封長子曰贊順威顯永佑廣利公;次子四位,曰翊順靈顯永澤廣甯侯,曰保順英顯永康廣慈侯,曰崇順勇顯永嘉廣惠侯,曰敷順惠顯永濟廣愛侯濟:原脫,據下文補。

    。

    十年正月,诏改「〔廣〕惠」作「廣恩」,字與廟額同故也。

    十九年六月,又加封長子曰承烈王;次子四位,曰嗣應公、濟美公、紹休公、善繼公。

    王女一位,紹興九年十一月封淑顯夫人,十九年六月加封淑顯柔嘉夫人。

    王弟九位,紹興十年正月并封侯爵,曰靈贶,曰善利,曰 順成,曰康衛,曰靖鎮,曰休應,曰明濟,曰昭佑,曰嘉惠。

    十九年六月,加封曰靈贶普濟侯,曰善利通贶侯,曰順成孚佑侯,曰康衛昭應侯,曰靖鎮豐利侯,曰休應豐澤侯,曰明濟福謙侯,曰昭佑通濟侯,曰嘉惠予直侯。

    王五子之妻,紹興十一年十月并封夫人,長子贊順威顯永佑廣利公妻曰贊福,第二子翊順靈顯永澤廣甯侯妻曰翊福,第三子保順英顯永康廣慈侯妻曰保福,第四子崇順勇顯永嘉廣惠侯妻曰崇福,第五子敷順惠顯永濟廣愛侯妻曰敷福。

    十九年六月,又加封曰承祀贊福夫人,嗣嫔翊福夫人,濟順保福夫人,紹姒崇福夫人,善行敷福夫人。

    王九弟之妻,紹興十一年十月并封夫人,靈贶侯妻曰靈德,善利侯妻曰善德,順成侯妻曰順德,康衛侯妻曰康德,靖鎮侯妻曰靖德,休應侯妻曰休德,(昭)[明]濟侯妻曰(濟)[明]德,昭佑侯妻曰昭德,嘉惠侯妻曰嘉德。

    十九年六月,又加封二字,靈德曰「昭惠」,善德曰「助惠」,順德曰「衍惠」,康德曰「順惠」,靖德曰「淑惠」,休德曰「敷惠」,(濟)[明]德曰「緩惠」「緩」字疑誤。

    ,昭德曰「靜惠」,嘉德曰「柔惠」。

    王嫔二位,天水郡君趙氏、河東郡君柳氏,紹興二年四月封曰協惠夫人,曰協順夫人。

    五年十二月各二加字,曰「應濟」,曰「承濟」。

    九年十一月,各又加二字,曰「慈昭」,曰「慈佑」。

    十九年六月,加封曰協惠應濟慈昭廣懿夫人,曰協順承濟慈佑廣助夫人。

     龜山神祠。

     龜山祠在泗州。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九月诏遣重修。

     昭亭山神祠。

    昭亭山神梓華祠,在甯國府宣城縣。

    真宗景德元年五月,知州裴莊上言昭亭山神請加朝命,诏封廣惠王号,賜額「敏應」。

    山在州北十裡,宋元嘉二年,有錢塘神姓梓名華,居東境,友人雙霞識之為神,遂同住廟中,更具酒食會宴。

    别後,縣令盛疑之,縱火焚之,來托此山。

    百姓祭祀,自此号昭亭山,(士)[土]人祈禱多驗。

    唐相崔龜從嘗通于夢寐後觀察「夢寐」下當有脫文。

    《文獻通考》卷九○雲:「唐景福中封昭威侯。

    僞唐保大中加為王。

    」。

    十一月加封懿順翊惠夫人,第二子嗣慶侯加封嗣慶靈佑侯,第三子溫恭侯加封溫恭通感侯,第四子靖易侯加封靖易協應侯,第五子端懿侯加封端懿贊利侯。

    将俞将軍武愍侯,加封武愍威助侯。

     嘉嶺山神祠。

    嘉嶺山神祠在膚施縣。

    仁宗康定元年,劉平與石元孫皆戰殁,而延慶将陷,範雍禱嘉嶺山神。

    其夜天大雪,又城上若鬼神被甲之狀,賊遂驚而退。

    雍以其事聞,三月,诏曰:「崛彼靈峰,寔(推)[惟]守祀。

    遘梯沖之内侮,興雨雪而外淩。

    闇冥之交,髣有。

    狂寇驚潰,堅壘妥安。

    捍民成功,蒙福斯厚。

    而名爵未着,牢具不豐,非所以重依人、尊受職也。

    宜加封号威顯公。

    」神宗治平四年十二月封王。

    徽宗大觀二年加封英烈徽美王。

    政和八年九月改封徽美顯靈王。

    唐天成二年正月,刺史高萬金因祈雨有應立廟。

    趙元昊入寇,劉平戰殁,圍城将陷,範雍 禱于神。

    夜大雪,城上有巨人被甲之狀,虜驚引去。

    元豐五年,王師西讨,盛冬無烈風大雪,米脂之戰,軍大克捷。

     青神山神祠。

    青神山神祠在眉州青神縣。

    神宗熙甯元年十一月賜廟額「廣福」。

    孝宗幹道三年正月封靈惠侯。

     明山神祠。

    明山神祠在沅州盧陽縣,神宗熙甯六年六月封順應侯。

    以察訪荊湖南北路章惇言:明山王系懿州新城主山神,祈禱有應。

    故有是诏。

    一在梅州程鄉縣梅州:原作「慶州」,按宋慶州無程鄉縣,程鄉在梅州,徑改。

    ,崇甯二年賜廟額「應感」。

    明山神劉氏祠,在桂林陽朔縣,徽宗崇甯五年賜廟額「和濟」。

     北山神祠。

    北山神祠在泉州府同安縣。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靜應侯。

    徽宗宣和六年七月賜廟額「廣利」。

    高宗紹興六年十二月,加「威顯」二字,仍封妻曰贊佑夫人。

    孝宗隆興元年二月加封靜應威顯昭護侯,贊佑夫人加封贊佑敷惠夫人。

    一在廉州合浦縣,崇甯元年九月賜廟額「惠澤」。

     土山神祠。

    土山神祠在同官縣。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德應侯。

    一在合淝縣,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賜廟額「德惠」。

     高崗山神祠。

    高崗山神祠在威州保甯縣。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甯應侯。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九月賜廟額「康佑」,三十二年 十月加「孚惠」二字。

     圓山神祠。

    圓山神祠在漳州府龍溪縣。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通應侯。

    徽宗宣和四年九月賜額「昭仁」。

    高宗紹興十二年四月加封通應康濟侯。

     射遼山神祠。

    射遼山神祠在郁林州南流縣。

    熙甯八年六月封林應侯。

     思靈山神祠。

    思靈山神祠在浔州桂平縣。

    宋神宗熙甯八年十月,诏明達廟特封顯應侯。

    徽宗大觀元年賜廟額「廣佑」。

    高宗紹興五年三月,加封「普惠」二字。

    三十二年十月,加封顯應普惠靈澤侯。

     梨山神祠。

    梨山神祠在榮州榮德縣。

    神宗熙甯八年十月封靈應侯。

    哲宗元符元年十月賜廟額「靈澤」。

    徽宗崇甯二年進封靈應公。

    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六月,加封靈應廣澤公。

     竈君山神祠。

    竈君山神祠在魯山縣。

    宋神宗熙甯八年十一月封靈佑侯。

    徽宗崇甯四年七月賜廟額「普濟」。

     五龍山神祠。

    五龍山神祠在隆德府。

    舊潞州。

    神宗熙甯十年四月,诏 五龍山祠特賜廟額「會應」。

     醮壇山神祠。

    醮壇山神祠在資州盤石縣。

    神宗熙甯十年封靈惠侯。

    徽宗大觀四年三月賜額「豐應」。

    政和二年二月封昭濟公,四年八月封靈應王。

     白崖山神祠。

    白崖山神祠在紹州府新明縣紹州府:按古無此政區,宋新明縣乃屬潼川府路廣安軍(今四川廣安)。

    。

    神宗熙甯十年十月封孚惠侯。

    哲宗元符二年四月封公。

    孝宗幹道八年加封孚惠靈應公,賜額「顯濟」。

     析神山神祠。

    析神山神祠在澤州陽城縣。

    神宗熙甯十年封誠應侯。

     蜀山神祠。

    蜀山神祠在廬州合肥縣。

    神(甯)[宗]熙甯十年封靈顯侯。

    元豐七年八月封公。

    徽宗崇甯四年賜額「永濟」。

    大觀三年十一月加「應誠」二字。

    宣和二年封淵濟王。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三年三月,加封淵濟廣惠王。

     鳳凰山神祠。

    鳳凰山神祠在金州漢陰縣。

    神宗元豐元年正月封威應侯。

    光堯皇帝紹興六年七月,特封昭烈公。

    八年十月賜廟額「靈惠」。

     牛頭山神祠。

    牛頭山神祠在鴈門縣。

    神宗元豐元年封順應侯。

    徽宗崇甯四年十月賜廟額「利澤」。

    五年八月封佑順公。

    政和五年二月封廣佑王。

     龍鼍山神祠。

    龍鼍山神祠在德慶府陽江縣按陽江縣實屬南恩州,而非德慶府。

    。

    僞漢封光聖廣德王。

    神宗元豐元年閏正月改封靈德善應王。

     大洪山神祠。

    大洪山神宣澤靈駿公祠,在随州随縣。

    神宗元豐元年十一月賜廟額「鎮安侯」。

    光堯皇帝紹興三年二月,加「宣澤」二字;本山土地昭護侯、龍神施普侯、五道将軍信助侯、神子〔大〕将軍嗣應侯、二将軍友應侯、三将軍協應侯各加二字,曰廣濟昭護侯,曰靈顯施普侯,曰昭贶信助侯,曰嘉贶嗣應侯,曰昭濟友應侯,曰惠佑協應侯。

    以知州李道言「金人侵犯本州島,虜騎至山下,神變靈異,賊寇巘遁。

    收複之初久旱,祈禱降雨,民獲秋稔」故也。

    十三年九月,宣澤靈駿公加「顯佑」二字;本山土地、龍神、五道将軍、山神子将軍六位各加二字,曰善應,曰植德,曰靈感,曰普潤,曰廣利,曰靈通。

    壽皇聖帝幹道六年十一月,加封昭應顯佑宣澤靈駿公,本山土地善應廣濟(照)[昭]護侯加封嘉惠善應廣濟昭護侯,龍神植德靈顯施普侯加封孚贶植德靈顯施普侯,五道将軍靈感昭贶信助侯加封威顯靈感昭贶信助侯,山神子大将軍普潤嘉贶嗣應侯加封靈惠普潤嘉贶嗣應侯,二将軍廣利昭濟友 應侯〔加封□□廣利昭濟友應侯〕此處脫一句,惟新加二字不可補。

    ,三将軍靈通惠佑協應侯加封孚濟靈通惠佑協應侯。

    本山崇甯保壽禅院急腳子苟雲,幹道九年正月封翊應将軍。

     商山神祠。

    商山神祠在商洛縣。

    神宗元豐元年七月封靈鎮侯。

     相山神祠。

    相山神祠在宿州符離縣。

    神宗元豐二年九月賜廟額「顯通」。

     韓山神祠。

    韓山神祠在同州韓城縣。

    神宗元豐三年封奕應侯。

     霸山神祠。

    霸山神祠在信陽軍信陽縣。

    神宗元豐三年二月封昭惠侯。

     芝山神祠。

    芝山神祠在饒州鄱陽縣。

    神宗元豐三年九月封寶福侯。

     麗陽山神祠。

    麗陽山神祠在(豦)[處]州麗水縣。

    神宗元豐三年十月封普利侯。

    徽宗大觀二年十一月封博濟公。

    四年封王。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九年七月賜額「靈顯廟」。

     梨山李頻祠。

    唐刺史李頻祠在建甯府建安縣黎山。

    神宗元豐三年 十月封忠惠公。

    徽宗崇甯五年七月賜額号「澤民廟」。

    大觀三年,改賜今額「廣烈」。

     金山神祠。

    金山神祠在藍田縣辋谷口辋:原作「車岡」,據《類編長安志》卷五改。

    。

    神宗元豐三年封順澤侯。

     靈山神祠。

    舊号鎮海廣德王。

    靈山神祠在瓊州昌化縣。

    神宗元豐五年七月封峻靈王。

     飛山神祠。

    飛山神祠在靖州渠陽縣。

    神宗元豐六年十月賜廟額「靈惠」。

    高宗紹興三十年四月封威遠侯。

     鹿門山神祠。

    鹿門山神祠在襄陽府舊襄州。

    襄陽縣。

    神宗元豐六年十二月賜廟額「宣澤」。

    徽宗崇甯三年十一月封靈濟侯。

    高宗皇帝紹興元年十一月加封宣澤靈濟昭應侯。

     昆湖山六神祠。

    昆湖山六神祠在桂陽縣。

    神宗元豐七年正月賜廟額「集靈」。

     聊屈山神祠。

    聊屈山神祠在郢州京山縣。

    哲宗元佑七年賜廟額「豐應」。

    徽宗大觀二年五月封惠康侯。

    政和四年八月封善利公。

    壽皇聖帝幹道二年六月加封善利顯佑公。

     胡公山神祠。

     胡公山神祠在石州離石縣。

    哲宗元符二年十一月賜額「靈佑」。

     天〔都〕山神祠。

    天〔都〕山神祠,哲宗元符二年五月封應順侯,仍賜廟額「順應」。

    以泾原路經略使章楶言:「進築秋葦川、灑水平、南牟會(寺)[等]城寨。

    天都山本漢唐故地,久陷異域,今複歸中國。

    林木茂潤,氣象雄偉,神靈所宅,實鎮西土。

    方出塞進築,有禱必應,乞建廟賜額,仍乞封爵。

    」故有〔是〕命。

     軍山神祠。

    軍山神祠在建昌府南豐縣。

    哲宗元符三年六月賜廟額「靈感」,封嘉惠侯。

    一在饒州樂平縣,俗傳李将軍廟。

    徽宗政和八年六月賜廟額「靜應」。

     寶山神祠。

    在潭州浏陽縣。

    哲宗元符三年賜廟額「寶衍」。

     自鳴山神祠。

    自鳴山神石敬純祠,在信州貴溪縣。

    哲宗元符三年十二月賜廟額「孚惠」。

    徽宗崇甯四(月)[年]九月封廣利侯。

    光堯皇帝建炎三年封威惠王。

    四年三月加封「善濟」兩字。

    紹興二十一年五月加「廣佑」二字,仍封妻曰靖懿夫人。

    三十年三月,加封威惠善濟廣佑忠烈王,妻靖懿翊惠夫人。

     精舍山神祠。

    在均州鄖鄉縣。

    哲宗元符三年十二月賜廟額「靈佑」。

    徽 宗大觀元年六月封廣施侯。

     馬鞍山神祠。

    馬鞍山神祠在平江府昆山縣慧聚寺。

    徽宗崇甯元年閏六月賜廟額「惠應」。

    大觀三年正月封靜濟侯。

    光堯皇帝紹興五年加封靜濟永應侯。

     智惠山神祠。

    智惠山神祠在義甯縣。

    崇甯元年九月賜廟額「惠甯」。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七月封義甯侯。

    三十二年閏十二月加封義甯靈澤侯。

     鍛竈山神祠。

    鍛竈山神祠在共城縣。

    徽宗崇甯二年賜廟額「應顯」。

     樂山神祠。

    樂山神祠在(碓)[确]山縣。

    徽宗崇甯二年六月賜廟額「靈應」。

    四年十二月封崇仁侯。

    大觀二年八月封仁勇公。

     黑鹿山神祠。

    黑鹿山神祠在共城縣北。

    徽宗崇甯二年八月賜廟額「靈濟」。

    五年十二月封澤潤侯。

     南山神祠。

    舊号甘澤公。

    南山神祠在貴州郁林縣。

    徽宗崇甯二年八月賜廟額「嘉惠」。

    高宗紹興十年七月封廣潤侯。

    一在福州閩清縣。

    紹興二年四月賜廟額「德懷」,其從神聖者封懷遠将軍。

    二十年十一月加英惠靈顯侯。

     古龐山神祠。

    舊号清源公。

    古龐山神祠在貴州郁林縣。

    崇甯二年八月賜廟額「靈信」。

    高宗紹興十年七月封濟遠侯。

     速山神祠。

    速山神祠在廣安軍嶽池縣。

    徽宗崇甯二年九月賜廟額「靈濟」。

    孝宗幹道三年正月封孚惠侯。

     高觀山神祠。

    高觀山神祠在鄠縣。

    徽宗崇甯二年十一月賜廟額「崇仁」。

     名山神祠。

    名山神祠在名山縣。

    崇甯二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感」。

    五年五月封崇惠侯。

    政和二年正月封廣信公。

    孝宗幹道元年九月加封昭惠廣信公。

     牛心山神祠。

    牛心山神祠在龍州江油縣。

    崇甯二年十二月賜廟額「顯濟」。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六月封垂休侯。

    孝宗幹道二年十月加封垂休永濟侯。

     頤嶽山神祠。

    頤嶽山神祠在鄧州淅川縣。

    徽宗政和五年六月賜廟額「廣仁」。

     磨嵯山神祠。

    磨嵯山神祠在嘉慶府清江縣按此清江縣指夔州路施州之清江縣。

    《永樂大典》所錄《宋會要》祠廟諸卷每妄将夔州路稱為「嘉慶府」(見前文)。

    。

    徽宗崇甯三年三月賜 廟額「佑國」。

    初,浦蠻曰夢神以兵陰助有軍「曰」、「有」二字疑誤。

    [ZW)],靈迹顯著,故有是命。

     紫府山神祠。

    紫府山神祠在鴈門縣鳳凰山各竹谷,徽宗崇甯三年賜廟額「昭贶 蒙山神祠。

    蒙山神祠,秦蒙恬祠,在樂平縣。

    徽宗崇甯三年五月賜「普潤」。

     鶴鳴山神祠。

    僞蜀封大甯王。

    在邛州大邑縣。

    徽宗崇甯三年五月賜廟額「靈顯」。

     橫山神祠。

    橫山神祠在建甯府建陽縣。

    徽宗崇甯三年六月賜廟額「靈應」。

    政和三年二月封靈安侯。

    高宗紹興十八年五月加封靈安惠澤侯。

     工山神祠。

    工山神何浪公神祠,在建康府南陵縣按南陵縣(今安徽南陵)屬甯國府(宣州),不屬建康府。

    。

    徽宗崇甯三年八月加封(沖真)顯贶侯。

    光堯皇帝紹興三年八月加封沖真顯贶侯。

     鹄鳴山神祠。

    鹄鳴山神祠在遂甯府小溪縣。

    徽宗崇甯三年九月賜廟額「顯應」。

    大觀元年七月封顯惠侯。

    四年四月加封惠民公。

    宣和六年七月封普惠王。

     三峻山神祠。

     三峻山神祠在屯留縣。

    徽宗崇甯三年十二月賜廟額「靈贶」。

     鵝湖山神祠。

    鵝湖山神祠在信州鉛山縣。

    徽宗崇甯四年賜廟額「通濟」。

    大觀二年封昭濟侯。

    宣和三年封威顯公。

    光堯皇帝建炎二年封威顯王。

    紹興六年六月加封孚惠威顯王。

    十一年八月,廟中右殿急使孫氏封靈助将軍,以本縣言其神靈顯著故也。

     重壁山神祠。

    重壁山神祠在重慶府〔壁〕山縣。

    舊恭州、渝州。

    唐趙廷之為渝、合、資、泸等州經略巡撫使,有功于民,以疾終于壁山,縣人為立廟,号壁山大王。

    鹹通二年封威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