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二○

關燈
在靖州渠陽縣,神宗元豐六年十月賜額「昭靈」。

    一在歸州秭歸縣江北,世傳大夫舊宅。

    神宗元豐三年閏九月封清烈公。

     太宗雍熙二年四月,诏建伍子胥祠。

    (貞)[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五月,诏曰:「杭州吳山廟神實主洪濤,聿标往冊。

    頃者湍流暴作,闾井為憂,緻禱之初,厥應如響。

    禦災捍患,神實能之。

    用竭精衷,有加常祀。

    庶憑誠感,永庇居民。

    宜令本州島每歲春秋建道場三晝夜,罷日設醮。

    其詞學士院前一月降付。

    」六月,封為英烈王。

    神即伍子胥。

    後本州島上言:「準春秋于吳山廟設醮、建道場,今年七月已降青詞到州。

    伏緣二仲之月,潮波注,尤異常日,望自今并就其時設醮。

    」從之,仍本州島至時撰文,以素馔祭。

    徽宗政和二年七月賜額「忠清」。

    六年六月加封英烈威顯王。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年七月,加封忠壯英烈威顯王,以顯仁皇後渡江祈禱感應也。

     諸葛武侯祠。

    一在巴州,徽宗政和四年賜額「忠武」。

    一在興元府西縣定(君)[軍]山,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加封仁智忠武侯。

    襄陽府有英惠廟,系卧龍山諸葛武侯祠,紹興元年已封威烈武靈仁濟王。

    一在泸州泸川縣,徽宗政和三年七月賜廟額。

     蜀漢壽亭侯祠。

    一在當陽縣,哲宗紹聖二年五月賜額「顯烈」。

    徽宗崇甯元年二月封忠惠公。

    大觀二年進封武安王。

    一在東隅仇香寺。

    羽字雲長,世傳有此寺時即有此祠,邑民疫疠必禱,寺僧以給食。

     蜀将張飛祠。

    在涪州樂溫縣。

    徽宗大觀二年五月賜廟額「雄威」,封肅濟侯。

    政和二年十二月加封武烈公。

    嘗于廟前得銅印三,鈎佩、環鈎各一,銀匣一,以為飛所佩也。

     關平祠。

    在荊門(州)[軍]當陽縣景德玉泉院,蜀關羽子平祠。

    崇甯元年賜廟額「昭贶」,仍封羽忠惠公。

    政和二年九月封平武靈〔侯〕。

     鄧艾祠。

    在陽安縣,徽宗重和元年十二月賜廟額「忠愛」。

    一在隆慶府普安縣,孝宗隆興二年三月賜廟額「襄烈」。

    一在綿州魏城縣,徽宗甯三年正月賜廟額「忠濟」。

     甘甯祠。

    在永興縣池口鎮。

    宋太祖開寶六年封褒國公。

    神宗元豐五年十月加号褒國武靈公。

    高宗建炎四年七月,加封昭毅武惠靈顯王,王妻熊氏封順佑夫人。

    并封其二子曰紹威侯、曰昭靈侯,女柔懿夫人。

    紹興八年三月,别給敕。

    紹興二十一年十月,加封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

     張華祠。

    在延平府。

    晉司空壯武郡公張華、從事雷煥。

    高宗紹興十八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應」。

     卞壸祠。

    在建康府,東晉尚書令卞壸祠。

    光堯皇帝紹興九年正月賜廟額「忠烈」。

     晉陳壽祠。

    在〔果〕州南充縣。

    徽宗政和五年七月賜廟額「昭護」。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五月封昭德侯。

    孝宗幹道八年十二月加封昭德文惠侯。

     張寬祠。

    在池州銅陵縣利國山,晉浔陽太守兼揚州刺史張寬。

    光堯皇帝紹興十年賜廟額「昭惠」。

    十七年四月封顯濟侯。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三月,加封顯濟孚贶侯。

    淳熙二年九月,加封靈助顯濟孚贶侯。

     沈約祠。

     在湖州長興縣。

    舊号保德使。

    徽宗崇甯四年十月賜廟額「德贶」。

     李沖祠。

    在鄭州管城縣。

    唐末建廟,因陂為名。

    微宗建中靖國元年賜廟額「武應」。

    大觀元年封忠烈王。

     姚景祠。

    隋将姚景祠,在安(嶽)[嶽]縣鐵山。

    崇甯四年二月賜額「福濟」。

    高宋紹興三十年八月改封安惠王。

    孝宗幹道四年九月,加封安惠顯佑王,妻蕭氏封靈應夫人,甫氏封靈感夫人。

     韓擒虎祠。

    在衛南縣。

    徽宗崇甯四年賜額「威顯」。

    政和二年九月封靈助侯。

    宣和五年八月封顯贶公。

     張遁祠。

    大都督張遁祠在隆慶府武連縣。

    徽宗大觀三年十月賜廟額「昭澤」。

     李靖祠。

    一在潞城縣,徽宗崇甯四年二月賜額「廣德」。

    一在解縣,大觀元年正月封忠烈王。

    二年封輔世惠烈王。

    又石晉封靈顯王,徽宗大觀元年十一月改封普世忠烈王。

     鄂國忠武公祠。

    荊門(州)[軍]長林縣,唐司徒鄂國忠武公尉遲恭祠。

    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十月賜廟額曰「英惠」。

     狄梁公祠。

    在江州彭澤縣,唐丞相梁國公狄仁傑祠。

    光堯皇帝紹興七年十一月賜額「顯正」。

    以本州島言:「祈求必應,有功于民,歲旱雨澤感應。

    累經賊馬,萬室皆焚,其廟獨存。

    」诏特賜額。

     顔魯公祠。

    顔魯公祠在湖州府城東能仁院。

    光堯皇帝紹興三年三月賜額「宗烈」。

     楊晟祠。

    楊晟祠在彭州。

    後唐同光四年封勇烈侯。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九月賜額。

    崇甯二年十一月封勇濟侯。

    政和六年九月封英濟公。

    宣和五年八月封忠濟王。

     柳宗元祠。

    柳宗元祠在柳州。

    哲宗元佑七年六月賜廟額「靈文」。

    徽宗崇甯三年七月封文惠侯。

    高宗紹興二十八年八月封文惠昭靈侯。

     裴度祠。

    裴度祠在陝西。

    徽宗政和二年二月賜額「忠感」。

     王元暐祠。

    王元暐祠在甯波府鄞縣。

    唐太和中來知縣令。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七月,賜額「遺德廟」,以縣人言其在唐建它山堰,利于溉載,及紹興間祈雨立應故也。

     劉谏議祠。

    劉谏議祠在郴州,唐谏議劉蕡。

    宋孝宗隆興二年五月賜廟額「賢良」。

     韋處厚祠。

     在開州開江縣盛山,唐中書侍郎靈昌郡公韋處厚祠。

    高宗紹興二十八年正月賜廟額「康濟」。

     陳明府祠。

    在青溪縣進賢鄉屏風岩。

    相傳明府青州人,唐龍紀中宰青溪。

    黃巢之亂,與二子率邑人避岩上,巢兵圍之七日,欲以饑渴困之。

    明府以藻苴雙鯉投岩際,巢兵驚之,明府引弓射賊,發巨石擊之。

    巢兵潰敗,殺傷不可計,澗流為丹。

    邑人德之,祠于岩東。

    又祠長子墩口,次子觀莊。

    今岩上天井猶存。

     劉全祠。

    唐禦史中丞劉全祠,在泉州府晉江縣。

    宋高宗建炎四年十一月賜額「忠顯」。

    紹興十四年六月封靈佑侯。

     花驚定祠。

    花驚定祠在嘉定府。

    神宗元豐封忠應公。

     李忠惠公祠。

    在建甯府建安縣利山。

    唐相李回祠,封忠惠公。

    紹興六年九月加封「靈顯」二字。

    二十年十月又加「孚應」二字。

    回常守是邦,有德于民,立廟也。

    孝宗(龍)[隆]興二年六月,加封靈顯忠惠孚應佑德公。

     汪越國公祠。

    在甯國府徽州歙縣烏聊山按甯國府即宣州,與徽州為同級政區,并無隸屬關系,「甯國府」三字當删。

    ,唐宣歙等州總管越國公汪華。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三月,本州島以唐越國公汪華 诰二通來上,诏加公封靈惠公,廟額即華神,郡人立祠烏聊山上。

    徽宗政和四年二月賜額「忠顯」。

     太守歐陽佑祠。

    仁宗康定元年二月,邵武軍言:「邵武縣有唐故歐陽太守廟,祈禱獲應,乞賜封崇。

    」诏特封通應侯。

    神宗元豐五年七月封佑民公。

    徽宗崇甯元年賜額。

    政和六年十月封廣佑王。

    大觀四年十二月封其配崔氏順贶夫人,政和六年十月封順惠妃。

    廣佑王,高宗紹興元年三月加封「明應」二字。

    十一年三月又加「威信」二字。

    十七年九月,加封明應威信廣佑福善王。

    王妻崔氏順惠妃,紹興元年三月加封「昭甯」二字。

    十三年四月又加「慈應」二字。

    十七年九月加封昭甯慈應順惠英淑妃。

    三十年,封王父曰啟慶侯,母曰啟佑夫人,長子光世曰嗣慶侯,長婦燕氏曰嗣佑夫人。

    王次子,孝宗隆興二年八月封昭應侯,婦封廣順夫人。

     二顧節度使祠。

    唐東川節度使顧彥亮、顧彥晖祠,在潼川府。

    舊梓州。

    徽宗崇甯二年十月賜額「靈護」。

    五年八月,封彥亮忠佑公,彥晖忠贶公。

    宣和六年八月,封廟内金鈴使者為贊利侯。

    高宗紹興十一年七月,忠佑加封顯應忠佑公,忠贶加封靈惠忠贶公,封其父曰嚴德侯,母曰慈德夫人。

    孝宗(龍)[隆]興二年九月,顯應忠佑公加封顯應忠佑威濟公,靈 惠忠贶公加封靈惠忠贶協濟公。

    幹道八年五月,顯應忠佑威濟公加封顯應忠佑威濟英惠公,靈惠忠贶協濟公加封靈惠忠贶協濟英利公。

    佐神贊利侯,九年正月加封贊利忠惠侯。

     蘇孝祥祠。

    在盱眙軍舊泗州盱眙縣。

    天長縣城西。

    宋光堯皇帝建炎元年六月賜額「忠贶」,八月封忠顯侯。

    紹興二十六年十二月,加封忠顯潤濟公。

     李元則祠。

    在澧州澧陽縣。

    徽宗政和元年六月賜廟額「英澤」。

    五年六月封鎮靈侯。

    宣和五年改封廣澤公。

    高宗紹興十八年三月加「顯烈」二字。

    三十二年十月又加「順濟」二字。

    孝宗幹道五年十二月,加封廣澤顯烈順濟嘉應公。

     夏魯奇祠。

    後唐武信軍節度使夏魯奇祠,在遂甯府舊遂州。

    小溪縣。

    徽宗政和元年八月賜「忠節廟」為額。

    宣和四年九月封勇義侯,仍改賜今額「旌忠廟」。

    孝宗幹道七年九月加封惠澤通義侯。

     太守朱辰祠。

    在成都府廣都縣。

    後漢巴郡太守太守:原脫,據《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補。

    辰乃廣都人。

    。

    政和元年九月賜廟額「永懷」。

    四年十二月封德潤侯。

    宣和七年七月封孚濟公,其子号朱舍人者特封惠佑侯。

    高宗紹興元年十二月公加「宣澤」二字,侯 加「敷潤」二字。

    二十八年,加封英烈孚濟宣澤公、威顯惠佑敷潤侯。

    孝宗幹道四年十月,加封英烈孚濟宣澤昭德公;子威顯惠佑敷潤侯加封威顯惠佑敷潤善利侯。

     韓王趙普祠。

    在真定府。

    哲宗紹聖三年,诏就建廟于祖鄉,從普曾孫思濟之請也。

     韋祠。

    〔在〕黎州,舊号四賢廟,徽宗(和政)[政和]二年十月賜額「集應廟」。

     刺史陸弼祠。

    在潼川府。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九月,诏封為靈濟公。

    弼累官中書舍人,貶秩泸州,有善政。

    及卒,葬射洪縣之白崖山側,土人為立廟,水旱請禱有應,僞蜀封洪濟王。

    至是特加封廟号顯惠。

    仁宗天聖六年二月封〔靈濟〕王。

    徽宗政和三年八月賜額。

    六年六月,封王之父為廣惠侯,母為顯懿夫人。

    靈濟王,高宗紹興六年二月加「昭烈」二字,十一年五月又加「助順」二字。

    二十三年二月,加封佑德助順靈濟昭烈王。

    王之父廣惠侯,紹興六年二月加封曰威應公,十一年五月加「靈源」二字,十五年七月又加「永濟」二字。

    十八年十一月,加封永濟靈源威應廣佑公。

    二十三年二月,進封孚佑王。

    王之二子,長曰衍濟侯,次曰協濟侯。

    紹興六年二月并封公,曰忠順公,曰忠顯公。

    十一年五月,各加二字,曰廣佑,曰廣惠。

    十五年七月,又各加二字,曰永甯,曰永康。

    二十三年二月,加封〔曰〕永甯廣佑忠順普惠公,曰永康廣惠忠顯普應公。

    二十九年,封王之第三子曰廣利侯。

    紹興元年六月,封二子衍濟侯之妻曰衍惠夫人,協濟侯妻曰協惠夫人;并封本廟從神順贊侯妻曰順惠夫人,及封從神千裡急使者曰順應将軍。

    二十九年,封王第三子廣利侯妻曰昭惠夫人。

     王韶祠。

    在熙州。

    徽宗崇甯三年五月賜廟額「忠烈」,以韶有開拓西河之功。

     種世衡祠。

    在慶陽府。

    徽宗宣和五年八月賜廟額「威靖」。

     範文正公祠。

    徽宗宣和五年八月賜額「忠烈」。

     寇萊公祠。

    哲宗紹聖二年建祠,高宗紹興五年九月賜額「旌忠」。

     蘇忠勇公祠。

    蘇緘,知邕州。

    哲宗元佑七年七月賜額「懷忠」,仍封忠勇公。

     以知州事謝季成言:「神宗熙甯中,交趾圍城,緘血戰四十餘(之)[日],糧盡,舉族死之。

    緘竭節于國,有德在民,乞立祠賜額」。

    從之。

     王承偉祠。

    知州王承偉祠,在祁州。

    徽宗崇甯四年十二月诏增修。

    五年五月,賜廟額「善護」,以至和中承偉在郡,築堤捍沙河、滹沱之患,民享其利。

     張兵部祠。

    在錢塘縣。

    仁宗景佑中,夏為漕臣,造石堤扞大江,延袤十餘裡,杭人以安。

    慶曆二年立祠。

    徽宗政和二年八月封甯江侯。

    後因高麗人使渡江,潮水不登,江心沙漲,祈禱感應,封安濟公,并賜廟額「昭贶」。

    光堯皇帝紹興十四 年十月,加封靈感安濟順應公。

     李繼和祠。

    鎮國軍節度使李繼和祠。

    仁宗慶曆四年六月,鎮戎軍言:「鎮國軍節度使李繼和先知本軍,政有威惠,蕃夷畏服,軍民因立廟像。

    西賊寇境,戎人拜廟,不敢縱掠。

    乞賜封崇。

    」诏追封安國公,仍以「安國公廟」為額,差官告祭。

    徽宗崇甯四年二月封王。

     蕭元禮祠。

    建昌縣回城山有陳都督蕭元禮祠。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順利侯廟。

     王吉祠。

    在神堂寨作坊。

    哲宗元符二年賜廟額「忠佑」。

     王太尉祠。

    在平樂縣。

    哲宗紹聖元年賜廟額「顯忠」。

     陳忠肅公祠。

    在延平州學,右司員外郎、贈右谏議大夫陳瓘祠。

    紹興六年三月,诏本州島春秋緻祭。

    以給事中張緻遠言:「瓘本貫沙縣,名節之重,鄉人所慕,相率于州縣學各建祠堂。

    乞依福州州學陳襄等例,遇春秋釋奠,就祭于其祠堂,以激誘後進,永為忠荩之勸。

    」故有是命。

    二十六年七月,賜谥忠肅。

     何李二公祠。

    何承矩、李久則二公知雄州。

    哲宗紹聖元年閏四月,诏(诏)于太平興國寺立祠。

    元符三年四月,诏建立祠堂州學。

    以河北緣邊安撫司言,二人守雄州,措置興葺,有功一方。

     楊忠襄公祠。

    建康府通判、贈朝奉大夫、直秘閣、谥忠襄楊邦乂祠。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正月,贈廟額「褒忠」。

    建炎三年冬,金人渡江薄城,知〔府〕陳邦光投賊。

    邦乂拒不從,書其衣曰「甯作趙氏鬼,不為他(郡)[邦]臣!」賊知不可屈,遂遇害也。

     謝晦祠按此乃劉宋人,見《宋書》卷四四本傳,不應雜側于此。

    。

    在澧州安鄉縣,宋衛将軍、荊州刺史。

    徽宗崇甯三年賜廟額「忠濟」。

    政和二年十月封順惠侯。

    宣和中封孚澤公。

     趙師旦祠。

    在德慶府。

    康州。

    徽宗崇甯三年九月,賜廟額「忠景」。

    侬智高犯康州,師旦率兵戰死,人為立祠。

     曹觐祠。

    一名曹光祿祠。

    在德慶府封〔川〕縣。

    徽宗崇甯三年九月,賜廟額「忠顔」。

    觐知封州,死于侬智高。

     孫冕祠。

    在海州。

    徽宗政和二年七月賜廟額「思仁」。

     劉滬祠。

    水(落)[洛]城故将劉滬祠。

    徽宗崇甯四年閏二月,賜廟額「忠勇」。

    大觀元年八月封忠烈侯。

     張太守祠。

    在吉州永豐縣。

    徽宗崇甯四年五月賜廟額「興福」。

     〔李彥仙祠〕李彥仙祠:原作「宋會要」三字。

    考此條所載乃李彥仙事,詳見《宋史》卷四四八本傳,今拟題。

    彥仙嘗為商虢軍馬節制,祠在阆州興元縣。

    幹道八年二月賜廟額「忠烈」,以其子毅言建炎間死節故也。

     嚴顔祠按嚴顔乃漢末人,見《三國志蜀志張飛傳》,亦不當置于此。

    下文「巴州刺史」亦當雲「巴郡太守」。

    。

    巴州刺史嚴顔祠,徽宗崇甯四年七月賜額「義濟」。

    大觀二年四月封英惠侯。

     李光祠。

    在甯國府。

    壽皇聖帝幹道九年四月,賜廟額「褒烈」。

    士民言:建炎間知州李光能措置守禦。

    從本府請也。

     蕭中一祠。

    在武昌府。

    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正月立廟,賜廟額「愍忠」。

    中一本契丹人,伏金國,僞知鄧州。

    紹興三十一年,金人敗盟,中一率先歸朝,為亂兵所殺。

    至是诏緻其孤于武昌,存撫之,并建廟賜額。

     陳摅祠。

    在延平府将樂縣。

    紹興二十六年二月賜廟額「旌福」。

    孝宗隆興二年二月封莊惠侯。

     劉位祠。

    建炎中位節制滁泗州,保禦一方,屢與金人接戰,遇敵而死。

    建炎四年十月,诏建祠。

    紹興六年四月賜廟額「剛烈」。

     張觷祠。

    在延平府城東,知南劍州龍圖張觷祠。

    紹興二三年二月二三年:疑當作「十三年」。

    觷卒于紹興八年,見《建炎要錄》卷一二○。

    ,賜廟額「英顯」。

    觷建炎中、紹興初兩守是郡,惠政及民,民思其德,因立祠焉。

     種師道祠。

    種師道祠在叙州東門外,樞密、忠憲公種師道祠。

    紹興二十三年三月賜額「忠惠」。

     張祠。

    張祠在臨安府錢塘門外西山橫春橋,侍衛步軍司前軍統制張祠。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二年六月立廟,賜額「忠勇」。

     周渭祠。

    周渭祠在恭城縣。

    紹興四年五月賜廟額「嘉應」。

    二十九年二月封靈佑侯。

     盧太尉祠。

    盧太尉祠在贛州提刑司廨宇内。

    高宗紹興十七年二月賜廟額「忠惠」。

     宋皇祠。

    宋皇祠在明州象山縣東門。

    光堯皇帝建炎四年賜廟額「祚聖」。

     陳規祠。

    陳規祠在德安府複州漢陽軍按德安府、複州、漢陽軍為三個平級政區,并非隸屬關系。

    陳規守德安,祠隻在德安府,「複州漢陽軍」當删。

    。

    孝宗幹道八年三月賜廟額「賢守」守:原作「城」,據《宋史》卷三七七《陳規傳》改。

    ,以本府士民言其自靖康間扞寇保城,濟給流民,前後八年,被其實惠故也。

     陳曉祠。

     在桂林府清風坊。

    幹道五年十二月賜廟額「威顯」。

     池大夫祠。

    在建甯府崇安縣。

    孝宗幹道五年十一月賜廟額「昭應」。

     袁王祠。

    在無為縣。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十二月賜廟額「昭義」。

     曹都衙祠。

    在衡州茶陵縣。

    隆興二年十二月賜廟額「靈濟」。

     【中興會要】 隆興二年六月,臣僚言:「真、揚州皆有邵宏淵廟。

    宏淵元于本州島未嘗立功,乞令帥司移拆于瓜洲建王方等廟。

    」侍禦史周操言:「聖王之遇臣下,其功與過兩不相幹,未嘗以罪沒人之功,亦未嘗以功而贳人之過。

    竊聞邵宏淵于紹興辛巳逆亮南侵之際,以孤軍邀虜于真州境,接戰連日,遂使揚州居民得免傷殘之害,所以真、揚兩州各為立廟。

    出于衆人之公願,宏淵豈能以聲音笑貌緻之此宏淵之功不可掩者也。

    近宣撫使按劾宏淵于臨替之際,妄冒轉補軍中名目等事,責降于南安軍安置。

    此宏淵之罪不可贳者也。

    宏淵立功在前,得罪在後,兩者各不幹。

    今來臣僚為王方、魏俊戰殁,乞立廟旌表,以激勸将來死事之人,可也;至于欲毀拆宏淵廟宇,臣竊以為不可。

    若欲為王方等營一廟食之地,非有甚費,揚州豈不能辦乃欲拆此以建彼,于激勸之道似亦未盡。

    所有揚州舊廟乞免毀拆,其王方、魏俊廟徑令揚州别與建造。

    」從之。

     董孝子祠。

    在明州,即後漢董黯也。

    徽宗政和四年五月賜廟額「純孝」。

     張孝子祠按此條有元朝紀年,當是誤抄。

    。

    張孝子祠,舊立祠純德廟側,至元二十三年為普濟僧所壞,今仍祠于純德廟。

    朝廷凡舉行大禮,累命有司躬詣墓下緻祭。

     孝子蔡順祠。

    在隆州井研縣。

    徽宗政和七年正月賜廟額「惠感」。

     孝子蔡定祠。

    在紹興府子城東河岸。

    光堯皇帝紹興四年二月,賜廟額「愍孝」。

    定父坐事郡獄,乞代父刑,不許,遂投河死,州人立祠于河岸,至是賜額焉。

     姜詩孝感祠。

    在漢州德陽縣。

    徽宗崇甯元年閏六月賜額「孝感」。

    孝宗幹道元年十一月,加封靈濟孝應侯,妻順穆夫人加封贊佑順穆夫人,父昭利侯加封通顯昭利侯,母靜惠夫人加封敷德靜惠夫人。

     忠義吳公祠。

    在文州長舉縣仙人關文州:當為「興州」之誤。

    據《宋史》卷八九《地理志》,興州屬利州路,開禧時嘗改沔州,其屬縣有長舉縣,境内有仙人關。

    ,保平靜難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川陝宣撫副使、谥武安吳玠祠。

    高宗紹興十年正 月賜額「忠義」。

    先是金人大舉抵仙人關,鑿山開道,列塞三十裡。

    玠設堅壘關傍,号殺金平,嚴兵據高壘,大破賊兵。

    後竟斃于仙人關治所。

     旌忠唐公祠。

    在紹興府東南塔子橋馬軍營側,禁衛班直唐琦祠。

    光堯皇帝建炎四年五月建廟,賜額「旌忠」。

    以金人侵犯越州,守臣以城降,琦于道上伺賊首,以石擊之,被拘執,罵不絕口,遂遇害。

    诏于元擊賊處立祠焉。

     旌忠姚公祠。

    在建康府,駐劄禦前破敵軍統領姚興祠。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二年正月立廟,賜額。

    紹興三十一年,金人侵犯淮甸,興于和州尉子橋與賊接戰。

    興(公)[分]兵四隊,當賊數萬衆,援兵不至,戰殁,至死不忘君,忠勇可尚。

    葉義問以其事聞,诏特贈觀察使,本寨立廟,收複淮西日别建廟于戰殁處。

     旌忠張公祠。

    在信州永豐縣靈鹫寺側,同知樞密院事谥忠文張叔夜祠。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三年十一月建廟,賜額「旌忠」,叔夜靖康間為南道總管,領兵入援,忠節顯著,死于異域故也。

     顯忠趙公祠。

    祠在楚、泗州、漣水(運)[軍],鎮撫使、贈奉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谥忠烈趙立祠。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二月,賜額 「顯忠」。

    建炎四年,以金人侵犯淮泗,立募衆戮力拒戰,屢退賊兵。

    後因登城,中炮身死,至是立廟賜額焉。

     登勇馬俊祠。

    太平州當塗縣慈湖鎮巡檢寨土軍馬俊祠。

    光堯皇帝紹興四年正月,賜額「登勇」。

    俊以盜賊剽劫本界,袖刀伺賊,斫賊首,為其黨所害。

    郡以事聞,诏立廟賜額焉。

     登勇張公祠。

    侍衛步軍司前軍統制張祠。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二年六月立廟,賜額「登勇」。

    從都統張子蓋收複海州,力戰而死故也。

    其後又诏臨安府,本寨側别建廟。

     項羽祠。

    一在和州烏江縣,西楚霸王祠。

    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九年閏六月賜廟額「英惠」。

    三十(三)[二]年十月封靈佑王。

     河間獻王祠。

    漢河間獻王祠,在河間府舊瀛州。

    樂壽縣。

    徽宗大觀二年十二月賜廟額「文英」。

     長沙王祠。

    在長沙府金精山傍。

     焦公祠。

    在鎮江府。

    舊潤州。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四月诏曰:「丹徒古郡,焦岫明祠。

    念湮溺之為虞,實禱祈而必應。

    因斯精構,增以崇稱。

    副茲鹹秩之文,爰進為公之号。

    标于地志,永示方來。

    焦山大聖祠宜特封明應公,仍令本州島知府精虔祭告。

    」又禦制文告之,命待诏書篆石,遣立于本廟。

     隐士衛大經祠。

    在解州解縣。

    徽宗大觀元年正月賜廟額「景行」,二年封靈通侯。

     邵知祥祠。

    嚴州建德縣烏龍山唐隐者邵知祥祠。

    神宗熙甯八年六月封仁安靈應王。

    光堯皇帝紹興十三年七月賜「廣濟」廟額。

    二十九年六月,加封王爵忠顯二字,壽皇聖 帝幹道二年五月,加封忠顯仁安靈應昭惠王。

     處士周樸祠。

    在福州。

    高宗紹興十年八月賜廟額「剛顯」。

    孝宗隆興二年十一月封惠節侯。

     廉若水祠。

    隐士廉若水祠在建甯府建甯縣溪東建甯縣:按建甯府有建安縣、瓯甯縣、建陽縣,而無建甯縣,當有誤字。

    。

    孝宗隆興二年二月賜廟額「清靈」。

     張天師祠。

    在福州福清縣。

    石上有足文,舊雲天師遺迹。

    熙甯十年封保禧真人。

    高宗紹興八年正月賜廟額「昭靈」。

    一在(蒲)[莆]田縣岩浔山江口奧,漢天師張氏别祠。

    保禧真人,福州福清縣峰頂山本廟自有封賜。

    紹興三十年十二月,加封「妙應」二字。

    廟中甯海鎮順濟神女廟靈惠夫人,紹興三十年十二月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并廟中羅山土地,紹興三十年十二月封威濟侯。

    夫人即本縣順濟廟神女也,本廟自有封。

    羅山土地亦祠于真人廟内,因靈應并及封焉。

    孝宗幹道三年二月加封保禧妙應普佑真人。

     方士趙炳祠。

    方士趙炳祠在台州臨海縣白鶴山。

    神宗元豐七年十二月賜額「靈康」。

    徽宗崇甯三年十一月封仁齊侯。

    大觀二年十一月封顯仁公。

    政和三年四月封靈順王。

     水仙王祠。

    西湖水仙王祠在臨安府。

    壽(聖皇)[皇聖]帝幹道六年二月賜額「嘉澤」。

     湖仙祠。

    在吉州安福縣。

    孝宗隆興元年三月賜廟額「真濟」。

     烏君山仙人祠。

    在光澤縣。

    徽宗崇甯中賜額「真濟」。

     張仙公祠。

    在銅鞮縣。

    徽宗政和二年八月賜額「殊應」。

     仙人何氏祠。

    在仙遊縣。

    紹興七年六月賜額「靈惠」。

    孝宗幹道二年十二月封嘉應侯。

     程仙師祠。

    在果州西充縣南岷山降真觀。

    紹興八年四月封道濟大師。

    孝宗幹道四年三月加封道濟法慧大師。

     陸仙人祠。

    在處州麗水縣。

    徽宗政和三年六月賜額「通惠」。

    光堯皇帝紹興四年六月封普惠侯。

    簡寂陸先生祠。

     麻源第三谷祠。

    在建昌軍南城縣。

    神宗元豐七年賜額「靈豐」。

    徽宗崇甯二年三月封善應真人。

     江陵岑叟祠。

    在嘉定府南浦縣武龍山按嘉定府(今四川樂山)無南浦縣,南浦縣屬夔州路萬州(今重慶萬縣)。

    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卷二三萬縣岑公洞下引《圖經》雲:「岑公名道願,本江陵人,隋末避地,隐此岩下。

    」又引《興地碑目》有岑象求《萬州鑒虛真人贊》,俱與此條記載相合,可證此乃萬州之南浦縣無疑。

    「嘉定府」當作「萬州」。

    。

    神宗熙甯十年封虛鑒真人。

    山下有洞,深數百步,即岑之舊隐也。

     神仙廠幹續祠。

     在江州德化縣。

    舊号四極大明公。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封靖明真人。

     孫思邈祠。

    在耀州華原縣磬玉山。

    徽宗崇甯二年三月賜廟額「靜應」,九月,賜号妙應真人。

    其山有崇福寺,即思邈舊宅。

     李相公祠。

    安定李相公祠,在遂甯府小溪縣。

    徽宗崇甯四年六月改封昭惠靈顯王。

    政和八年加封昭惠靈顯真人。

     榮隐先生祠。

    在榮德縣榮隐山碧潭洞榮隐山:原作「榮陵山」,據《方與勝覽》卷六四《紹熙府》改。

    。

    徽宗崇甯四年七月賜廟額「靜應真人」。

     晉範長生祠。

    在成都府溫江縣招賢觀。

    徽宗大觀二年八月賜廟額「潔惠」。

    政和三年九月封妙感真人。

    《廟記》雲範:名文,字子元。

     魏子骞祠。

    在建安府崇安縣武夷山。

    舊号洞亭廟。

    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賜廟額「會真」。

    高宗紹興十八年閏八月封沖妙真人。

     妙寂真人祠。

    在衡州衡陽縣長樂鄉。

    高宗紹興十五年十二月賜廟額「仁惠」。

    二十六年十二月封妙寂真人。

     嚴君平祠。

    在漢州綿竹縣。

    紹興十年十一月封妙通真人。

     混一真人祠。

    九華混一真人祠,在普城縣東山。

    高宗紹興二十年四 月賜廟額「順應」。

     劉真人祠。

    在泸州合江縣安樂山延真觀。

    紹興二十六年正月封靜應真人。

     妙感真人祠。

    妙感真人文仙公祠,在邵州新化縣文仙山靈真觀。

    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四月加今封妙感惠應真人。

     沖素真人祠。

    在郴州蘇仙觀。

    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十月加封沖素普應真人。

     元應真人祠。

    天台縣天台山桐觀天台山主元應真人祠,光堯皇帝紹興十年十一月,加封元應善利真人。

     李阿真人祠。

    在嘉定府夾江縣。

    孝宗幹道七年十一月封觀妙真人。

     羅真人祠。

    羅真人祠在綿州羅江縣羅璜山,世傳公遠舊居。

    舊号永元真人,崇甯三年五月封普濟真人。

     壽春真人祠。

    一在隆興府酆城縣大江北岸升仙觀,漢仙人梅福壽春真人祠。

    紹興二年閏四月加封壽春吏隐真人。

     赤松子祠。

     在延平府将樂縣玉華洞。

    崇甯元年封赤松靈虛真君。

     句曲真君祠。

    在建康府句容縣茅山元符觀。

    徽宗大觀元年閏十月修大茅君盈加号太元妙道沖虛真君,中茅君固加号定箓至道沖靜真君,小茅君衷加号三官保命微妙沖惠真君廟,又加白鶴三茅真君廟。

     趙君祠。

    僊人趙夔祠。

    徽宗大觀二年賜廟額「真惠」。

     梓(桐)[潼〕帝〔君]祠。

    隆慶府舊劍州。

    靈應廟,梓潼縣七曲山晉張惡子祠。

    真宗鹹平三年,益州戍卒嬰城為亂,王師讨之。

    忽有人登梯沖,指賊大呼曰:「梓潼神遣我來!九月二十日城陷,爾輩悉當夷戮。

    」賊衆射之,倏忽不見。

    果及期而克,州以狀聞。

    四年七月,命追封英顯王,仍立碑紀其事。

    廟在梓潼縣,即梓潼神也。

    舊記曰:神本張惡子,仕晉戰死,有廟。

    《郡國志》雲:惡子嘗至長安見姚苌,謂曰:「别後九年,君當入蜀。

    梓潼七曲山頂有叢林焉,即仆所居也,可扣林木,當有所應。

    」及苌事(符)[苻]堅,将命入蜀,行次上亭,見茂林爽垲,舉策扣之。

    有阍人曰:「此神君之仙室也。

    」頃之,數吏前導,侍衛百輩,神君出,乃張君也。

    将行,左右持一杖為贈,語苌曰:「或有兵革之事,杖之所指,無不如意。

    」後苌戰無不克。

    唐明皇狩于西蜀,神迎于萬裡橋,追命為左丞相。

    後 僖宗播遷成都,亦有冥助,封濟順王。

    徽宗崇甯四年六月賜額。

    廟中王父府君,崇甯四年六月封義濟侯;母,宣和元年五月封柔應夫人;妻,宣和三年八月封英惠夫人。

    廟中五将軍,大觀二年十一月封義勇侯;其妻,宣和三年八月封顯懿夫人。

    英顯王,高宗紹興二年四月加「武烈」二字,十七年又加「忠佑」二字。

    二十七年四月,加封英顯武烈忠佑廣濟王。

    王之二子,紹興十九年十月并封侯,長曰洧,為嗣慶侯,次曰涓,為奕載侯。

    佐神義勇侯,紹興十九年七月加封義勇昭應侯;男并封侯,長男赟曰佐信侯,次男贽曰佑濟侯。

    二十九年二月,英顯武烈忠佑廣濟王二子,嗣慶侯加封嗣慶永甯侯,奕載侯加封奕載順應侯。

    英顯武烈忠佑廣濟王父義濟侯,孝宗幹道五年六月加封義濟善惠侯;母柔應夫人,八年十一月加封柔應贊佑夫人。

     真武祠。

    解縣鹽池有真武靈應真君祠,宋徽宗大觀元年二月賜額「廣福」。

     舜二妃祠。

    嶽州巴陵縣君山湘君祠。

    神宗元豐三年八月封淵德侯。

    徽宗崇甯三年正月賜廟額「順濟」。

     溫夫人祠。

    肇慶府端溪縣秦悅城媪溫氏,僞漢封龍母廟。

    神宗元豐元年正月封永濟夫人。

    徽宗大觀元年二月賜〔額〕「孝通」。

     柔應夫人祠。

    颍上縣有張龍公妻石氏祠。

    神宗元豐三年四月封柔應夫人。

     孝烈夫人祠。

    在北平縣,即木蘭也。

    神宗元豐三年九月封孝烈夫人,仍賜額。

     靈華夫人祠。

    夔州巫山縣王母女靈華夫人。

    神宗元豐中賜額「凝真」。

    夫人常授禹召百神之書及上清寶文。

    宣和四年六月改為凝真觀。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五月封妙用真人。

     淑靈夫人祠。

    汝州梁縣岘山娘子神祠。

    〔在〕神宗熙甯八年十月封淑靈夫人,仍賜額「靈峰」。

     二惠夫人祠。

    岘山二惠夫人祠在靈寶縣。

    舊号靈僊廟。

    徽宗崇甯三年四 月賜廟額「慈濟」。

    四年十二月,封順惠、明惠二夫人。

     靈德夫人祠。

    懷州河内縣晉魏陽元女靈德夫人祠,徽宗崇甯三年五月賜廟額「靜應」。

     顯應夫人祠。

    永興軍萬年縣終南山炭谷口太一湫神顯應夫人祠,徽宗大觀元年賜廟額「沖濟」。

    二年五月,加封淑惠神妃。

    宣和三年六月封淑惠靈澤神妃。

     石夫人祠。

    甯波府奉化縣日嶺山有石夫人祠,徽宗宣和四年四月賜廟額「誠惠」。

    光堯皇帝紹興三十一年五月封昭德夫人。

     靈澤夫人祠。

    在建康府城東。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十一月賜額「嘉惠」。

    使鄭熏本條此後所述内容與祠名不符,疑有脫誤。

    ,遇亂亦獲冥助,景福中封昭威侯,僞唐保大中封昭威王。

    徽宗崇甯四年九月封昭明廣惠王。

    政和元年賜額。

    宣和三年閏五月,進封忠護昭明廣惠王。

    光堯皇帝紹興六年六月,加封誠應忠護昭明廣惠王。

     賈夫人祠。

    在如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年十二月賜廟額「善應」。

     母夫人祠。

    鎮江府丹陽縣白虎塘有母夫人祠,光堯皇帝紹興二 十一年八月賜額「慈感」。

     儋耳夫人祠。

    城南儋耳夫人祠,僞漢封永清夫人。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十一月賜額「甯濟」。

    三十二年十一月封顯應夫人。

     昭惠夫人祠。

    臨桂縣三山崖頭神祠,舊稱開天禦道娘。

    紹興二十八年六月賜廟額「靈懿」。

    三十二年閏二月封昭惠夫人。

     三位夫人祠。

    (功)[邛]州蒲江縣鹽井聖姑三位夫人祠,紹興三十一年二月賜廟額「博濟」。

    孝宗幹道八年十一(年)[月],第一位封靈惠夫人,第二位封協惠夫人,第三位封贊惠夫人。

     蟂矶夫人祠。

    在太平州蕪湖縣。

    神宗元豐元年十一月賜額「靈澤」,仍封靈澤夫人。

     昭濟聖母祠。

    平晉縣有聖母祠,神宗熙甯十年封昭濟聖母。

    徽宗崇甯三年六月賜号「慈濟廟」。

    政和元年十月加封顯靈昭濟聖母,二年七月改賜惠遠。

     小孤山聖母祠。

    宿松縣小孤山聖母安濟夫人别祠。

    光堯皇帝紹興五年八月诏令葺廟,六年五月賜額「惠濟」。

    壽皇聖帝隆興元年二月,加封助順安濟夫人。

     大孤山聖母祠。

    在江州彭澤縣。

    光堯皇帝紹興十八年九月賜額「顯濟」。

     聖母婆婆祠。

    在南甯府古缽嶺。

    紹興二十年六月賜額「慈感」。

     神母祠。

    在忻州定襄縣七岩。

    即摩笄山代王夫人,趙襄子姊。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封惠應夫人。

     龍母祠。

    在道州營道縣。

    徽宗崇甯二年賜額「靈濟」。

    三年正月封靈濟夫人。

    高宗紹興二十年十月,加封靈濟順應夫人。

    又在梧州興業縣綠秀嶺按興業縣屬郁林州。

    ,有青水灣龍母祠。

    熙甯八年六月封惠濟夫人。

    又常州晉陵縣橫山井龍母祠,光堯皇帝紹興七年八月賜額「潛靈」。

    十二年十月封淵濟夫人。

     白龍母祠。

    在平江府長洲縣陽山顯慶禅院。

    白龍母祠,光堯皇帝紹興二十九年四月賜額「靈濟」。

    壽皇聖帝幹道四年正月封靈濟夫人。

     龍母溫姥祠。

    在梧州岑溪縣按岑溪縣屬藤州,非梧州。

    。

    崇甯三年八月賜廟額「異應」。

     葛姥祠。

    徽宗崇甯元年賜廟額「善應」。

     太姥神祠。

    太姥神甯氏祠,在巢湖。

    神宗元豐元年五月賜額「德濟」,仍封善利夫人。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二月加封「靈顯」二字。

    五年十二月,特封靈應妃。

    十一年二月加「助順」二字。

    三十二年十月,加封孚顯靈應助順妃。

     慈姥祠。

    在眉州青神縣。

    紹興二十八年六月賜額「慈濟」。

    孝宗幹道二年八月封嘉惠夫人。

     班姬神祠。

    在廣信軍。

    徽宗崇甯三年五月賜額「文惠」。

     神女祠。

    莆田縣有神女祠,徽宗宣和五年八月賜額「順濟」。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十月封靈惠夫人。

    三十年十二月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孝宗幹道三年正月加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平城縣有神女祠,徽宗宣和五年八月封昭應夫人,賜額「靜應」。

     神女蕭氏祠。

    在臨桂縣。

    徽宗大觀三年八月封顯佑夫人,仍賜額「清惠」。

    高宗紹興十年正月加封「廣慈」二字。

    二十一年十一月又加「恭懿」二字。

    三十二年,加封孚應廣慈顯佑恭懿夫人。

    孝宗幹道二年六月封昭德妃。

     龍女祠。

     文州曲水縣有龍女祠,徽宗崇甯五年八月賜額「慈沾」。

    大觀二年十一月封懿澤夫人。

    高宗紹興十九年十月加「善利」二字。

    三十年九月加「昭應」二字,後又加封嘉德懿澤善利昭應夫人。

     三川寨龍女祠。

    三川寨妙娥山神湫龍女祠,哲宗元符二年八月賜額「靈佑」。

     胡寨龍女祠。

    徽宗崇甯二年十月賜額「靈澤」。

     龍女潭神祠。

    在龍州同慶縣按宋代無同慶縣,隻有同慶府,本為成州(治今甘肅成縣),理宗時升為同慶府,疑本條即指此地,但又與龍州(今四川平武東南)無關。

    。

    徽宗崇甯二年十二月賜額「惠應」。

     清溪龍女祠。

    在峽州遠安縣。

    徽宗大觀二年四月賜額曰「昭靈」。

    政和四年十二月改「靈贶」。

    五年十一月封通惠夫人。

     頤潭龍女祠。

    在普州。

    徽宗大觀二年六月賜額曰「德施」。

     赤面山龍女祠。

    在成都府金水縣。

    徽宗政和二年十一月賜額「惠澤」。

    宣和三年八月封潤德夫人。

     仙姑山龍女祠。

    在婺州浦江縣。

    徽宗政和四年三月賜額「宣惠」。

     漁陽井龍女祠。

     漁陽井龍女洞神祠,在萬州。

    高宗紹興十一年十月賜額「靈惠」,十一月封昭濟夫人。

     江堤龍女祠。

    在遂甯府小溪縣東城外。

    高宗紹興十七年八月賜額「通惠」。

     龍女祠。

    在嘉定府夾江縣平崗鄉龍神堰。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十月賜額「靈懿」。

     南岸龍女祠。

    在合州。

    孝宗幹道八年八月賜廟額「利澤」。

     仙女祠。

    臨安府新城縣新婦洞仙女祠,壽皇聖帝幹道八年十一月賜額「靈應」。

     女仙祠。

    在贛州虔化縣金精山,女仙張麗英。

    徽宗崇甯二年封靈泉真人。

     二女仙祠。

    壺關縣紫團山樂氏二女仙祠,徽宗崇甯四年八月賜額「真澤」。

    政和元年三月,封為沖惠、沖淑真人。

     丁氏女祠。

    在真州長蘆鎮。

    太祖開寶中,漁者釣于江,獲木偶像,因見夢曰:「我丁女也,汝能祀我,我必福汝。

    」真宗大中祥符 七年诏立廟。

    仁宗天聖十年二月,封安濟夫人,仍賜冠帔。

    徽宗崇甯四年閏二月賜「靈應」廟額。

    光堯皇帝紹興十九年二月,改賜「順應」廟額。

     張魯女郎祠。

    隴州汧源縣有漢張魯女祠,徽宗崇甯三年賜額「慈福」。

     梁女祠。

    在平江府承天寺,梁六僧瓒之女祠。

    哲宗元符二年九月封慧感夫人。

    徽宗政和二年四月,加号顯佑,仍賜額「靈佑」。

    壽皇聖帝幹道三年十一月,加封慧感顯佑善利夫人。

     羅氏女祠。

    在嶽州巴陵縣。

    真宗鹹平三年八月,嶽州言君山靈妃廟祈雨有應,诏重修建。

    神宗元豐五年二月,封孝烈靈妃,仍封其弟為孝感侯。

    妃之父為武陵令,嘗為秦鐵官,以運鐵溺死南津。

    妃與弟徑趨溺所,購父不得,亦偕溺死,津人為立祠。

    舊封昭烈靈妃,其弟為都水使者。

    元豐四年,知嶽州李觀叙其孝行以聞,故有是命。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十二月賜額「淑濟」。

    孝宗幹道二年八月,加封慈濟孝烈靈妃,弟孝感侯加封靈潤孝感侯。

     三姑潭祠。

    在溫州府瑞安縣仙岩。

    唐路守應三女參安《楞嚴》契悟。

     馬氏五娘祠。

    紹興七年八月賜廟額「靈感」。

     遊江七娘祠。

    在桂林府臨桂縣甘家市。

    孝宗幹道元年四月賜廟額「慈應」。

     龍祠。

    湖州府烏程縣龍祠,神宗元豐三年封顯利侯廟。

    又資州盤石縣龍祠,徽宗崇甯元年十二月賜廟額「惠澤」,二年九月封靈應侯。

    又泛水龍祠,徽宗大觀四年三月賜廟額「昭佑」。

    又福州懷安縣龍祠,舊号龍迹護民侯。

    徽宗政和五年二月賜廟額「廣施」。

     朝那湫龍祠。

    在東山寨硖山。

    即漢《郊祀志》所祠淵也。

    真宗天禧二年四月賜廟額「靈澤」。

    神宗熙甯十年六月封澤民侯。

     東海龍祠。

    在朐山縣。

    神宗熙甯八年十月封靈德侯。

     吳城山龍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