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一九
關燈
小
中
大
術家時祭之文,經禮不載。
昔漢室祠官所領,多本于方士,其牲币壇場之數、歲時昏曉之節,薦配舞,即用其方,故有黃帝用枭、武夷用幹魚之類。
是則為民請福,無文鹹秩,甯有過立,非執一隅。
今議者或以謂不必飛移,若日月星辰,躔次周流,而祭所常一。
此則定位之祀, 所當從也。
若其推數于回複,候神于恍惚,因方弭沴,随氣考祥,則飛位之文固可遵用。
參議若依于淵等所請,亦協唐禮舊文。
即乞祭九宮之時,差司天監官一員赴祠所,随每年貴神飛棋之方,旋定祭位。
」從之。
其法自天聖七年已巳入曆,太乙在一宮,歲進一位,飛棋巡行,周而複始。
英宗治平元年五月四日,翰林學士胡宿上言:「竊見前書載九宮貴神實司水旱,雖不見經,而當時尊祀,次于昊天上帝。
唐明皇、肅宗嘗親祀之,雖太和降為中祀,至會昌即複其禮,仍以宰相往修祠事。
國家祗若舊典,列于常祀。
至和中因修時祭,光祿小吏慢祀,而震死者二人,威靈所傳,耳目未遠。
今首夏垂盡,而時雨尚愆,有恻上仁,走群望。
昔宣王遭旱,《雲漢》之詩曰『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況司水旱之神,又可阙諸!臣愚以謂宜因此時,特遣近臣并祠九宮貴神。
」诏令禮院詳議。
于是禮官上議:「國朝舊制,每歲雩祀外,水旱稍久,皆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及諸寺觀、宮廟。
九宮貴神今列大祀,亦宜準此命官就壇祈禱。
」從之。
神宗元豐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太常博士何洵直言:「熙甯《祀儀》,春秋仲月祀九宮貴神,祝文稱『嗣天子臣某』。
恭惟九宮貴神功佐上帝,德庇下民,雖緣方士所說,着之祀典,而函生蒙福,有助昌時。
以禮秩論之,當與社稷為比。
伏請依熙甯《祀儀》為大祠,其祝版即依會昌故事及《開寶通禮》,書禦名,不稱臣。
所貴輕重相稱,不失禮意。
又近例,諸祠祭牲牢之數,正、配以全體,解割各用一牢。
如雨師、先農皆中祠,先牧、馬祖、馬步皆小祠,每位亦一少牢。
今貴神九位悉是正坐,異壇别祀,尊為大祠,而共享二少牢,于腥熟之俎,骨體不備,比之中祠、小祠,反有弗及。
謂宜每位一牢,凡用九少牢。
」尚書禮部言:「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其于天地,禮當稱臣。
即九宮之神,于天地固有所降,今祝文例皆稱臣,誠為沿襲之誤。
宜如洵直所請。
又既為大祠,即牲牢與諸大祠不宜有異,及嶽、鎮、海、渎、五龍、司中、司民、司祿亦當準雨師、馬祖,每位皆以一牢,備其牲體,則禮文大小相稱。
」從之,仍下太常寺修入《祀儀》。
尚書禮部亦言:「五福十太一,祝版青詞稱『嗣天子臣某』。
謹按古之祝辭,以天子至尊,雖祗事天地、宗廟,示民嚴上,蓋未有稱臣者。
故禮曰:踐祚臨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内謂宗廟,外謂郊社。
《大戴禮》載祀天祝文,稱『予一人某』。
漢承古禮,稱『天子』以事天,其贊飨辭又曰『皇帝』。
魏明帝始诏禮天地、明堂、五郊,可稱『天子臣某』。
東晉賀循制策祝文稱『皇帝臣某』,沿襲至今,蓋用魏晉之制。
本朝儀注、祀儀于上帝、五帝、日月并稱臣,至于五福太一與九宮貴神,皆天官也,近制亦稱臣。
檢會九宮貴神祝版,進書已不稱臣,五福十太一當依熙甯六年以前故事。
其被遣之官自宜稱臣。
如此,則不失輕重之體。
」從之。
哲宗元 佑六年閏八月二十二日,禮部言:「國朝自景佑中始用天寶祠祭之法,飛易位次,以故天符不常在中。
今送神樂章雲『靈壇九位,直符處中』,與祀儀不協,乞下學士院改正。
」從之。
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尚書禮部、太常寺言:「比臣寮奏請祭十神太一與九宮貴神并用素食,承诏詳議。
謹按《唐會要》,會昌元年中書門下奏:九宮貴神壇準天寶三載宜次昊天上帝,壇在太清宮、太廟上,用牲牢、璧、币,類于天地。
又九宮貴神舊儀,牲用犢,祝版禦書,玉币、樂成比類中祠。
又本朝鹹平四年六月四日,九宮貴神升為大祠。
兼元佑《祀儀》,春秋祀九宮貴神,并以大祠牲牢、禮料、祭器、樂祀、玉币行禮。
今臣寮言十神太一、九宮貴神與漢所祀太一共是一神,無異即十神太一與九宮貴神祭料合歸一緻,并用素食。
太史局稱:九宮、十神太一各有所主,名義不同,即非一神。
故自唐迄今,皆用牲牢,别無祠壇用素食之禮。
欲乞依舊制。
」從之。
先是監察禦史安鼎奏:「竊見九宮貴神每宮祭料用羊、豕各一。
謹按九神之名既見于《禮記》及諸史書詳矣。
漢武帝始祠太一一位,至唐天寶初,兼祀八宮,乃謂之九宮貴神。
本朝自太平(典)[興]國年後,又随太一所在築宮迎祠之,皆因方士雜引道經、星曆之學而為之也。
當漢祀太一時,日用一犢,凡七日而止。
唐祀九宮,牲牢類于天地。
本朝春秋祀九宮太一,用羊、豕,其四立祭太一宮 十神,皆無牲,以素馔加酒焉。
再詳星經,太一一星在紫宮門右,天一之南,号曰天之貴神。
其佐曰五帝,飛行諸方,蹑三能以上下,以天極星其一明者為常居。
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兵革、饑馑、疫疾災害之事,《唐書》曰:『九宮貴神實司水旱,太一掌十六神之法度,以輔人極。
』《國朝會要》十神太一亦雲天之尊神,及十精、十六神并主風雨。
由是觀之,十神太一、九宮太一與漢所祀太一共是一神,無異也。
今十神皆用素料,而九宮并薦羊、豕,一神而葷素不同,似非禮意,亦恐貴神未必歆飨血膋也。
或曰,十神專祀而九宮泛祀,故葷素不同,是
昔漢室祠官所領,多本于方士,其牲币壇場之數、歲時昏曉之節,薦配舞,即用其方,故有黃帝用枭、武夷用幹魚之類。
是則為民請福,無文鹹秩,甯有過立,非執一隅。
今議者或以謂不必飛移,若日月星辰,躔次周流,而祭所常一。
此則定位之祀, 所當從也。
若其推數于回複,候神于恍惚,因方弭沴,随氣考祥,則飛位之文固可遵用。
參議若依于淵等所請,亦協唐禮舊文。
即乞祭九宮之時,差司天監官一員赴祠所,随每年貴神飛棋之方,旋定祭位。
」從之。
其法自天聖七年已巳入曆,太乙在一宮,歲進一位,飛棋巡行,周而複始。
英宗治平元年五月四日,翰林學士胡宿上言:「竊見前書載九宮貴神實司水旱,雖不見經,而當時尊祀,次于昊天上帝。
唐明皇、肅宗嘗親祀之,雖太和降為中祀,至會昌即複其禮,仍以宰相往修祠事。
國家祗若舊典,列于常祀。
至和中因修時祭,光祿小吏慢祀,而震死者二人,威靈所傳,耳目未遠。
今首夏垂盡,而時雨尚愆,有恻上仁,走群望。
昔宣王遭旱,《雲漢》之詩曰『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況司水旱之神,又可阙諸!臣愚以謂宜因此時,特遣近臣并祠九宮貴神。
」诏令禮院詳議。
于是禮官上議:「國朝舊制,每歲雩祀外,水旱稍久,皆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及諸寺觀、宮廟。
九宮貴神今列大祀,亦宜準此命官就壇祈禱。
」從之。
神宗元豐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太常博士何洵直言:「熙甯《祀儀》,春秋仲月祀九宮貴神,祝文稱『嗣天子臣某』。
恭惟九宮貴神功佐上帝,德庇下民,雖緣方士所說,着之祀典,而函生蒙福,有助昌時。
以禮秩論之,當與社稷為比。
伏請依熙甯《祀儀》為大祠,其祝版即依會昌故事及《開寶通禮》,書禦名,不稱臣。
所貴輕重相稱,不失禮意。
又近例,諸祠祭牲牢之數,正、配以全體,解割各用一牢。
如雨師、先農皆中祠,先牧、馬祖、馬步皆小祠,每位亦一少牢。
今貴神九位悉是正坐,異壇别祀,尊為大祠,而共享二少牢,于腥熟之俎,骨體不備,比之中祠、小祠,反有弗及。
謂宜每位一牢,凡用九少牢。
」尚書禮部言:「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其于天地,禮當稱臣。
即九宮之神,于天地固有所降,今祝文例皆稱臣,誠為沿襲之誤。
宜如洵直所請。
又既為大祠,即牲牢與諸大祠不宜有異,及嶽、鎮、海、渎、五龍、司中、司民、司祿亦當準雨師、馬祖,每位皆以一牢,備其牲體,則禮文大小相稱。
」從之,仍下太常寺修入《祀儀》。
尚書禮部亦言:「五福十太一,祝版青詞稱『嗣天子臣某』。
謹按古之祝辭,以天子至尊,雖祗事天地、宗廟,示民嚴上,蓋未有稱臣者。
故禮曰:踐祚臨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内謂宗廟,外謂郊社。
《大戴禮》載祀天祝文,稱『予一人某』。
漢承古禮,稱『天子』以事天,其贊飨辭又曰『皇帝』。
魏明帝始诏禮天地、明堂、五郊,可稱『天子臣某』。
東晉賀循制策祝文稱『皇帝臣某』,沿襲至今,蓋用魏晉之制。
本朝儀注、祀儀于上帝、五帝、日月并稱臣,至于五福太一與九宮貴神,皆天官也,近制亦稱臣。
檢會九宮貴神祝版,進書已不稱臣,五福十太一當依熙甯六年以前故事。
其被遣之官自宜稱臣。
如此,則不失輕重之體。
」從之。
哲宗元 佑六年閏八月二十二日,禮部言:「國朝自景佑中始用天寶祠祭之法,飛易位次,以故天符不常在中。
今送神樂章雲『靈壇九位,直符處中』,與祀儀不協,乞下學士院改正。
」從之。
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尚書禮部、太常寺言:「比臣寮奏請祭十神太一與九宮貴神并用素食,承诏詳議。
謹按《唐會要》,會昌元年中書門下奏:九宮貴神壇準天寶三載宜次昊天上帝,壇在太清宮、太廟上,用牲牢、璧、币,類于天地。
又九宮貴神舊儀,牲用犢,祝版禦書,玉币、樂成比類中祠。
又本朝鹹平四年六月四日,九宮貴神升為大祠。
兼元佑《祀儀》,春秋祀九宮貴神,并以大祠牲牢、禮料、祭器、樂祀、玉币行禮。
今臣寮言十神太一、九宮貴神與漢所祀太一共是一神,無異即十神太一與九宮貴神祭料合歸一緻,并用素食。
太史局稱:九宮、十神太一各有所主,名義不同,即非一神。
故自唐迄今,皆用牲牢,别無祠壇用素食之禮。
欲乞依舊制。
」從之。
先是監察禦史安鼎奏:「竊見九宮貴神每宮祭料用羊、豕各一。
謹按九神之名既見于《禮記》及諸史書詳矣。
漢武帝始祠太一一位,至唐天寶初,兼祀八宮,乃謂之九宮貴神。
本朝自太平(典)[興]國年後,又随太一所在築宮迎祠之,皆因方士雜引道經、星曆之學而為之也。
當漢祀太一時,日用一犢,凡七日而止。
唐祀九宮,牲牢類于天地。
本朝春秋祀九宮太一,用羊、豕,其四立祭太一宮 十神,皆無牲,以素馔加酒焉。
再詳星經,太一一星在紫宮門右,天一之南,号曰天之貴神。
其佐曰五帝,飛行諸方,蹑三能以上下,以天極星其一明者為常居。
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兵革、饑馑、疫疾災害之事,《唐書》曰:『九宮貴神實司水旱,太一掌十六神之法度,以輔人極。
』《國朝會要》十神太一亦雲天之尊神,及十精、十六神并主風雨。
由是觀之,十神太一、九宮太一與漢所祀太一共是一神,無異也。
今十神皆用素料,而九宮并薦羊、豕,一神而葷素不同,似非禮意,亦恐貴神未必歆飨血膋也。
或曰,十神專祀而九宮泛祀,故葷素不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