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恐怖政治

關燈
惟庸者,則大謬不然。

    人情愛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善長弟存義子佑是胡惟庸的從女婿),安享萬全之富貴者,必不僥幸萬一之富貴。

    善長與惟庸,猶子之親耳,于陛下則親子女也。

    使善長佐惟庸成,不過勳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甯複有加于今日?且善長豈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當元之季,欲為此者何限,莫不身為齑粉,覆宗絕祀,能保首領者幾何人哉!善長胡乃身見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凡為此者,必有深仇激變,大不得已,父子之間,或至相挾以求脫禍。

    今善長之子祺,備陛下骨肉親,無纖芥嫌,何苦而忽為此?若謂天象告變,大臣當災,殺之以應天象,則尤不可。

    臣恐天下聞之,謂功如善長且如此,四方因之解體也。

    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作戒将來耳。

     說得句句有理,字字有理,朱元璋無話可駁,也就算了。

    [114] 二案以外,開國功臣被殺的,還有謀殺小明王的兇手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以僭用龍鳳不法等事賜死。

    永嘉侯朱亮祖父子于十三年被鞭死。

    臨川侯胡美于十七年犯禁伏誅。

    江夏侯周德興于二十五年以帷薄不修、暧昧的罪狀被殺。

    二十七年,殺定遠侯王弼、永平侯謝成、颍國公傅友德,二十八年殺宋國公馮勝。

    周德興是朱元璋兒時放牛的夥伴,傅友德、馮勝功最高,突然被殺,根本不說有什麼罪過,正合着古人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話。

    [115] 不但列将以次誅夷,甚至替他堅守南昌七十五日,力拒陳友諒,造成鄱陽湖大捷,奠定王業的功臣,義子親侄朱文正也以“親近儒生,胸懷怨望”被鞭死。

    [116]義子親甥李文忠,十幾歲便在軍中南征北伐,立下大功,也因為左右多儒生,禮賢下士,有政治野心被毒死。

    [117]劉基是幕府智囊,運謀決策,不止有定天下的大功,而且是奠定帝國規模的主要人物,因為主意多,看得準,看得遠,被猜忌最深,洪武元年便被休緻回家,[118]又怕隔得太遠會出事,硬拉回南京,終于被毒死。

    [119]徐達為開國功臣第一,小心謹慎,也逃不過。

    洪武十八年病了,生背疽,據說這病最忌吃蒸鵝,病重時皇帝卻特賜蒸鵝,沒辦法,流着眼淚當着使臣的面吃,不多日就死了。

    [120]這兩個元勳特别被注意,被防閑,滿朝文武全知道,給事中陳汶輝曾經上疏公開指出:“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121] 武臣之外,文官被殺的也着實不少。

    有記載可考的,有宋思顔、夏煜、高見賢、淩說、孔克仁,這幾人都是初起事時的幕府僚屬,宋思顔在幕府裡的地位僅次于李善長。

    夏煜是詩人,和高見賢、楊憲、淩說一夥,專替朱元璋“伺察搏擊”,盡鷹犬的任務,告密栽贓,什麼事全幹,到末了也被人告密,先後送了命。

    [122]朝官中有禮部待郎朱同、張衡,戶部尚書趙勉,吏部尚書餘熂,工部尚書薛祥、秦逵,刑部尚書李質、開濟,戶部尚書茹太素,春官王本,祭酒許存仁,左都禦史楊靖,大理寺卿李仕魯,少卿陳汶輝,禦史王樸,紀善、白信蹈等。

    [123]外官有蘇州知府魏觀,濟甯知府方克勤,番禹知縣道同,訓導葉伯巨,晉王府左相陶凱等。

    [124]茹太素是個剛性人,愛說老實話,幾次為了話不投機被廷杖、降官,甚至鐐足治事。

    一天,在便殿賜宴,朱元璋賜詩,說:“金杯同汝飲,不刃不相饒。

    ”太素磕了頭,續韻吟道:“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元璋聽了倒也很感動。

    不多時還是被殺。

    李仕魯是朱嘉學派的學者,勸皇帝不要太尊崇和尚道士,想學韓文公辟佛,來發揚朱學。

    料想着朱熹和皇帝是本家,這着棋準下得不錯。

     不料皇帝竟不買朱夫子的賬,全不理會,仕魯急了,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元璋大怒,叫武士把他掼死在階下。

    陶凱是禦用文人,一時诏令、封冊、歌頌、碑志多出其手,做過禮部尚書,制定軍禮和科舉制度,隻為了起一個别号叫“耐久道人”,犯了忌諱被殺。

    員外郎張來碩谏止取已許配的少女做宮人,說“于理未當”,被碎肉而死,參議李飲冰被割乳而死。

    [125]葉伯巨在洪武九年以星變上書,論用刑太苛說: 臣觀曆代開國之君,未有不以仁德結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國祚長短,悉由于此。

    議者曰宋元中葉,專事姑息,賞罰無章,以緻亡滅。

    主上痛懲其敝,故制不宥之刑,權神變之法,使人知懼而莫測其端也。

    臣又以為不然。

    開基之主,垂範百世,一動一靜,必使子孫有所持守,況刑者國之司命,可不慎欤!夫笞、杖、徙、流、死,令之五刑也。

    用此五刑,既無假貸,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

    而用刑之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