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
關燈
小
中
大
有遷都之意。
八月命皇太子往視關、洛。
皇太子志欲定都洛陽,歸而獻地圖。
明年四月以疾薨。
[13] 鄭曉記此事始末,指出遷都的用意在控制西北: 國朝定鼎金陵,本興王之地。
然江南形勢終不能控制西北,故高皇時已有都汴、都關中之意,以東宮薨而中止。
[14] 《明史》記: 太子還,獻陝西地圖,遂病。
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
[15] 是則假使太子不早死,也許在洪武時已遷都到洛陽或長安了。
又議建都北平: 逮平陝西,欲置都關中。
後以西北重地非自将不可,議建都于燕,以鮑頻力谏而止。
[16] 何孟春記鮑頻谏都北平事說: 太祖平一天下,有北都意。
嘗禦謹身殿親策問延臣曰:“北平建都可以控制邊塞,比南京何如?”修撰鮑頻對曰:“元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今百年,地氣天運已盡,不可因也。
南京興王之地,宮殿已完,不必改圖。
傳曰:‘在德不在險也。
’”[17] 明太祖晚年之想遷都,次要的原因是南京新宮風水不好。
顧炎武記: 南京新宮吳元年作。
初大内填燕尾湖為之,地勢中下南高而北卑。
高皇帝後悔之。
二十五年祭光祿寺竈神文曰:“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
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
今朕年老,精力已倦。
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隻得聽天。
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
”[18] 由此看來,從洪武初年到二十四年這一時期中,明太祖雖然以南京作國都,可是為了控制北邊的關系,仍時時有遷都的企圖。
遷都到北邊最大的困難是漕運艱難,北邊硗瘠,如一遷都,則人口必驟然增加,本地的糧食不能自給,必須仰給東南,煩費不資。
次之重新創建城地宮阙,财力和人力耗費過多。
懿文太子死後,這老皇帝失去勇氣,就從此不再談遷都了。
[19]在沿邊要塞,均置王國: 明興,高皇帝以宋為懲,内域削弱,邊圉勿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閏位。
于是大封諸子,連亘邊陲。
北平天險,為元故都,以王燕。
東曆漁陽、盧龍、出喜峰,包大甯,控塞葆山戎,以王甯。
東渡榆關,跨遼東,西并海被朝鮮,聯開原,交市東北諸夷,以王遼。
西按古北口,瀕于雍河,中更上谷、雲中,鞏居庸,蔽雁門,以王谷代。
雁門之南,太原其都會也,表裡河山,以王晉。
逾河而西,曆延、慶、韋、靈,又逾河北,保甯夏,倚賀蘭,以王慶。
兼殽、隴之險,周、秦都圻之地,牧垧之野,直走金城,以王秦。
西渡河領張掖、酒泉諸郡,西扃嘉峪,護西域諸國,以王肅。
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陿,控要害,佐以元戎宿将,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20] 在内地則有: 周、齊、楚、潭、魯、蜀諸王,護衛精兵萬六千餘人,牧馬數千匹,亦皆部兵耀武,并列内郡。
[21] 洪武五年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府設三護衛。
[22]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
[23]王國中央所派守鎮兵亦得歸王調遣: 凡王國有守鎮兵,有護衛兵。
其守鎮兵有常選指揮掌之。
其護衛兵從王調遣。
如本國是險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兵、護衛兵并從王調遣。
[24] 守鎮兵之調發,除禦寶文書外并須得王令旨方得發兵: 凡朝廷調兵須有禦寶文書與王,并有禦寶文書與守鎮官。
守鎮官既得禦寶文書,又得王令旨,方許發兵。
無王令旨,不得發兵。
[25] 扼邊諸王尤險要者,兵力尤厚。
如甯王所部至“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顔三衛騎兵皆骁勇善戰”。
[26]洪武十年又以羽林等衛軍益秦、晉、燕三府護衛。
[27]時蒙古人猶圖恢複,屢屢南犯。
于是徐達、馮勝、傅友德諸大将數奉命往北平、山西、陝西諸地屯田練兵,為備邊之計。
又诏諸王近塞者每歲秋勒兵巡邊,[28]遠涉不毛,校獵而還,謂之肅清沙漠。
[29]諸王封并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将兵出塞及築城屯田,大将如宋國公馮勝、颍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
[30]洪武二十六年三月诏二王軍務大者始以聞,[31]由此軍中事皆得專決。
一方面又預防後人懦弱,政權有落于權臣和異姓人之手的危險,特授諸王以幹涉中央政事之權。
諸王有權移文中央索取奸臣: 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傅緻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時,天子必是昏君。
其長史司并護衛移文五軍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斬之,族滅其家。
[32] 甚至得舉兵入清君側: 如朝無正臣,内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
天子密诏諸王統領鎮兵讨平之。
[33] 又怕後人變更他的法度,把一切天子親王大臣所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都定為祖訓,叫後人永遠遵守。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正式頒布《皇明祖訓條章》于中外,并下令後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
[34]由此諸王各擁重兵,憑據險厄,并得幹涉國事,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握大權,漸漸地釀成了外重内輕之勢。
分封過制之害,在洪武九年葉伯巨即已上書言之。
他說: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強幹弱枝,遏亂源而崇治本耳。
今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
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于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土之盛。
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願及諸王未之國之先,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
八月命皇太子往視關、洛。
皇太子志欲定都洛陽,歸而獻地圖。
明年四月以疾薨。
[13] 鄭曉記此事始末,指出遷都的用意在控制西北: 國朝定鼎金陵,本興王之地。
然江南形勢終不能控制西北,故高皇時已有都汴、都關中之意,以東宮薨而中止。
[14] 《明史》記: 太子還,獻陝西地圖,遂病。
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
[15] 是則假使太子不早死,也許在洪武時已遷都到洛陽或長安了。
又議建都北平: 逮平陝西,欲置都關中。
後以西北重地非自将不可,議建都于燕,以鮑頻力谏而止。
[16] 何孟春記鮑頻谏都北平事說: 太祖平一天下,有北都意。
嘗禦謹身殿親策問延臣曰:“北平建都可以控制邊塞,比南京何如?”修撰鮑頻對曰:“元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今百年,地氣天運已盡,不可因也。
南京興王之地,宮殿已完,不必改圖。
傳曰:‘在德不在險也。
’”[17] 明太祖晚年之想遷都,次要的原因是南京新宮風水不好。
顧炎武記: 南京新宮吳元年作。
初大内填燕尾湖為之,地勢中下南高而北卑。
高皇帝後悔之。
二十五年祭光祿寺竈神文曰:“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
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
今朕年老,精力已倦。
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隻得聽天。
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
”[18] 由此看來,從洪武初年到二十四年這一時期中,明太祖雖然以南京作國都,可是為了控制北邊的關系,仍時時有遷都的企圖。
遷都到北邊最大的困難是漕運艱難,北邊硗瘠,如一遷都,則人口必驟然增加,本地的糧食不能自給,必須仰給東南,煩費不資。
次之重新創建城地宮阙,财力和人力耗費過多。
懿文太子死後,這老皇帝失去勇氣,就從此不再談遷都了。
三封建諸王
洪武二年四月編《祖訓錄》,定封建諸王之制。[19]在沿邊要塞,均置王國: 明興,高皇帝以宋為懲,内域削弱,邊圉勿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閏位。
于是大封諸子,連亘邊陲。
北平天險,為元故都,以王燕。
東曆漁陽、盧龍、出喜峰,包大甯,控塞葆山戎,以王甯。
東渡榆關,跨遼東,西并海被朝鮮,聯開原,交市東北諸夷,以王遼。
西按古北口,瀕于雍河,中更上谷、雲中,鞏居庸,蔽雁門,以王谷代。
雁門之南,太原其都會也,表裡河山,以王晉。
逾河而西,曆延、慶、韋、靈,又逾河北,保甯夏,倚賀蘭,以王慶。
兼殽、隴之險,周、秦都圻之地,牧垧之野,直走金城,以王秦。
西渡河領張掖、酒泉諸郡,西扃嘉峪,護西域諸國,以王肅。
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陿,控要害,佐以元戎宿将,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20] 在内地則有: 周、齊、楚、潭、魯、蜀諸王,護衛精兵萬六千餘人,牧馬數千匹,亦皆部兵耀武,并列内郡。
[21] 洪武五年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府設三護衛。
[22]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
[23]王國中央所派守鎮兵亦得歸王調遣: 凡王國有守鎮兵,有護衛兵。
其守鎮兵有常選指揮掌之。
其護衛兵從王調遣。
如本國是險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兵、護衛兵并從王調遣。
[24] 守鎮兵之調發,除禦寶文書外并須得王令旨方得發兵: 凡朝廷調兵須有禦寶文書與王,并有禦寶文書與守鎮官。
守鎮官既得禦寶文書,又得王令旨,方許發兵。
無王令旨,不得發兵。
[25] 扼邊諸王尤險要者,兵力尤厚。
如甯王所部至“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顔三衛騎兵皆骁勇善戰”。
[26]洪武十年又以羽林等衛軍益秦、晉、燕三府護衛。
[27]時蒙古人猶圖恢複,屢屢南犯。
于是徐達、馮勝、傅友德諸大将數奉命往北平、山西、陝西諸地屯田練兵,為備邊之計。
又诏諸王近塞者每歲秋勒兵巡邊,[28]遠涉不毛,校獵而還,謂之肅清沙漠。
[29]諸王封并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将兵出塞及築城屯田,大将如宋國公馮勝、颍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
[30]洪武二十六年三月诏二王軍務大者始以聞,[31]由此軍中事皆得專決。
一方面又預防後人懦弱,政權有落于權臣和異姓人之手的危險,特授諸王以幹涉中央政事之權。
諸王有權移文中央索取奸臣: 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傅緻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時,天子必是昏君。
其長史司并護衛移文五軍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斬之,族滅其家。
[32] 甚至得舉兵入清君側: 如朝無正臣,内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
天子密诏諸王統領鎮兵讨平之。
[33] 又怕後人變更他的法度,把一切天子親王大臣所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都定為祖訓,叫後人永遠遵守。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正式頒布《皇明祖訓條章》于中外,并下令後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
[34]由此諸王各擁重兵,憑據險厄,并得幹涉國事,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握大權,漸漸地釀成了外重内輕之勢。
分封過制之害,在洪武九年葉伯巨即已上書言之。
他說: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強幹弱枝,遏亂源而崇治本耳。
今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
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于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土之盛。
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願及諸王未之國之先,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