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

關燈
理,亦以待封諸王之子孫。

    此制一定,然後諸王有賢且才者入為輔相,其餘世為藩屏,與國同休。

    割一時之恩,制萬世之利,消天變而安社稷,莫先于此。

     書上,以離間骨肉坐死[35]。

    其實這時諸王止建藩号,尚未就國,有遠見的人已經感覺到不安的預兆了。

    到洪武末年諸王數奉命出塞,強兵悍卒,盡屬麾下,這時太祖衰病,皇太孫幼弱,也漸漸地感覺到強藩的迫脅了。

    有一次他們祖孫曾有如下的談話: 先是太祖封諸王,遼、甯、燕、谷、代、晉、秦、慶、肅九國皆邊虜,歲令訓将練兵,有事皆得提兵專制便防禦。

    因語太孫曰:“朕以禦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贻汝以安。

    ”太孫曰:“虜不靖,諸王禦之,諸王不靖,孰禦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何如?”太孫曰:“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太祖曰:“是也,無以易此矣。

    ”[36] 太孫又和黃子澄密謀定削藩之計: 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

    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

    ”太孫是其言。

    [37] 即位後高巍、韓郁先後上書請用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

    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

    ”[38]當局者都主削藩,不用其計而靖難師起。

    

四靖難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皇太子标早卒,太孫允炆繼位,是為惠帝(1399—1402)。

    時太祖諸子第二子秦王樉、第三子晉王棡均先卒,四子燕王棣、五子周王橚及齊、湘、代、岷諸王均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朝廷孤危。

    諸王中燕王最雄傑,兵最強,尤為朝廷所嫉。

    惠帝用黃子澄、齊泰計謀削藩: 泰欲先圖燕。

    子澄曰:“不然。

    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

    令欲問罪,宜先周。

    周王,燕之母弟[39],削周是削燕手足也。

    ”[40] 定計以後,第一步先收回王國所在地之統治權,下诏“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惟護衛官軍聽王”。

    [41]建文元年二月又“诏諸王毋得節制文武吏土”。

    [42]收回兵權及在王國之中央官吏節制權。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廢周王橚為庶人。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柏懼罪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

    六月廢岷王梗為庶人。

     燕王智勇有大略,妃徐氏為開國元勳徐達女,就國後,徐達數奉命備邊北平,因從學兵法。

    徐達死後,諸大将因胡惟庸、藍玉兩次黨案誅殺殆盡,燕王遂與秦、晉二王并當北邊禦敵之任。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與晉王率師往讨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征虜前将軍颍國公傅友德等皆聽節制。

    三月師次迤都,咬住等降。

    [43]獲其全部而還,太祖大喜。

    是後屢率諸将出征,并令王節制沿邊士馬,威名大震。

    [44]二十四年四月督傅友德諸将出塞,敗敵而還。

    二十六年三月馮勝、傅友德備邊山西、北平,其屬衛将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

    二十八年正月率總兵官周興出遼東塞,自開原追敵至甫答迷城,不及而還。

    二十九年率師巡大甯,敗敵于徹徹兒山,又追敗之于兀良哈秃城而還。

    三十一年率師備禦開平。

    [45]太祖崩後,自以為三兄都已先死,倫序當立,不肯為惠帝下。

    周、湘諸藩相繼得罪,遂決意反,陰選将校,勾軍卒,收才勇異能之士,日夜鑄軍器。

    [46]建文元年七月殺朝廷所置地方大吏,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援引祖訓,入清君側,稱其師曰“靖難”。

     兵起時惠帝正在和方孝孺、陳迪一些文士讨論周官法度,更定官制,講求禮文。

    當國的齊泰、黃子澄也都是書生,不知兵事,以舊将耿炳文為大将往讨。

    八月耿炳文兵敗于滹沱河,即刻召還,代以素不知兵的勳戚李景隆。

    時燕王已北襲大甯,盡得朵顔三衛騎而南。

    景隆乘虛攻北平,不能克,燕王回兵大破之。

    二年四月燕王又敗景隆兵于白溝河、德州。

    進圍濟南,三月不克,為守将盛庸所掩擊,大敗解圍去。

    九月盛庸代李景隆為大将軍。

    十二月大敗燕兵于東昌,燕大将張玉戰死,精銳喪失幾盡。

    三年燕兵數南下,勝負相當。

    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又為朝廷據守,所據有的地方不過北平、保定、水平三府。

    恰好因惠帝待宮中宦官極嚴厲,宦官被黜責的逃奔燕軍,告以京師虛實。

    十二月複出師南下。

    朝廷遣大将徐輝祖(達子,燕王妃兄)出援山東,與都督平安大敗燕兵于齊眉山。

    燕軍謀遁還。

    惠帝又輕信謠言,以為燕兵已退,一面也不信任徐輝祖,召之還朝。

    前方勢孤,相繼敗績。

    燕兵遂渡淮趨揚州,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迎降,徑渡江進圍南京,谷王橞及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宮中火起,惠帝不知所終。

    燕王入京師即帝位,是為成祖(1403—1424)。

    [47] 成祖入南京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對主削藩議者的報複,下令大索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餘人,榜其姓名曰奸臣,大行屠殺,施族誅之法,族人無少長皆斬,妻女發教坊司,姻黨悉戍邊。

    方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後坐誅者至八百七十三人。

    [48]萬曆十三年(1585)釋坐孝孺谪戍者後裔凡千三百餘人。

    [49]即位後的第一件事是盡複建文中所更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表明他起兵的目的是在擁護祖訓和問惠帝擅改祖宗成法之罪。

    [50]由此《祖訓》成為明朝一代治國的經典,太祖時所定的法令到後來雖然時移事變,也不許有所更改。

    太祖時所曾施行的制度,也成為明一代的金規玉律,無論無理到什麼地步,也因為是祖制而不敢輕議。

    内中如錦衣衛和廷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