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
關燈
小
中
大
一明太祖的折中政策
自稱為淮右布衣,出身于流氓而做天子的朱元璋,在得了勢力稱王建國之後,最惹他操心的問題:第一是怎樣建立一個有力的政治中心,建立在何處。第二是用什麼方法來維持他的統治權。
明太祖在初渡江克太平時(至正十五年六月,1355),當塗學者陶安出迎: 太祖問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1] 至正十八年(1358)葉兌獻書論取天下規模: 今之規模,宜北絕李察罕(元将察罕帖木兒),南并張九四(吳張士誠),撫溫、台,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
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資财,以攻則克,以守則固。
[2] 部将中馮國用亦早主定都金陵之說: 洪武初定淮甸,得馮國用,問以天下大計。
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真帝王之都,願先渡江取金陵,置都于此。
然後命将出師,掃除群寇,倡仁義以收人心,天下不難定也。
” 上曰:“吾意正如此。
”[3] 參酌諸謀士的意見,經過了長期的考慮後,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六月拓應天城,做新宮于鐘山之陽,至次年九月新宮成。
這是吳王時代的都城。
同月滅吳張士誠,十月遣徐達等北伐。
十二月取溫、台,降方國珍,定山東諸郡縣。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吳王稱帝,改元洪武,湯和平福建,四月平廣東、河南。
七月廣西平。
八月徐達率師入大都,元帝北走。
十二月山西平。
二年八月陝西平,南北一統。
四年夏明升降,四川平。
十五年平定雲南。
二十年元納哈出降,遼東歸附,天下大定。
在這一長時期中,個人的地位由王而帝,所統轄的疆域由東南一隅而擴為全國。
元人雖已北走,仍保有不可侮的實力,時刻有南下恢複的企圖。
同時沿海倭寇的侵襲也成為國防上的重大問題。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帝都的重建和國防的設計是當時朝野所最矚目的兩大問題。
基于天然環境的限制,東南方面沿海數千裡時時處處有被倭寇侵犯的危險,東北方面長城外即是蒙古人的勢力,如不在險要處屯駐重兵,則黃河以北便非我有。
防邊須用重兵,如以兵權付諸将,則恐尾大不掉,有形成藩鎮跋扈的危險。
如以重兵直隸中央,則國都必須扼駐邊界,以收統轄指揮之效。
東南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東北為國防關系,又必須成為全國的軍事中心。
國都如建設在東南,則北邊空虛,不能防禦蒙古人的南侵;如建設在北邊,則國用仍須仰給東南,轉運勞費,極不合算。
在政治制度方面,郡縣制和封建制的選擇,也成為當前的難題。
秦、漢、唐、宋之亡,沒有強藩屏衛是許多原因中之一。
周代封建藩國,則又枝強幹弱,中央威令不施。
這兩者中的折中辦法,是西漢初期的郡國制。
一面設官分治集大權于中央,一面又分封子弟,使為國家捍禦。
這樣一來,設國都于東南财賦之區,封子弟于東北邊防之地,在經濟上、在軍事上、在統治權的永久維持上都得到一個完滿的解決。
這就是明太祖所采用的折中政策。
二定都南京[4]
明太祖定都南京的重要理由是受經濟環境的限制。第一是因為江、浙富饒為全國冠,所謂“财賦出于東南,而金陵為其會”。
[5]第二是因為吳王時代所奠定的宮阙,不願輕易棄去。
且若另建都邑,則又須重加一層勞費。
第三是因為從龍将相都是江、淮子弟,不願輕去鄉土。
洪武元年四月取汴梁後,他曾親到汴梁去視察,覺得雖然地位适中,可是四面受敵,形勢還不及南京。
[6]在事實上,則西北未定,為轉饷屯軍計,不能不有一個軍事上的後方重地,以便策應。
于是仿成周兩京之制以應天(金陵)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二年八月陝西平。
九月以臨濠(安徽鳳陽)為中都,事前曾和廷臣集議建都之地: 上召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或言關中險固,金陵天府之國。
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裡适均。
汴梁亦宋之舊京。
又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
上曰:“所言皆善,唯時有不同耳。
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
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蘇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
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亦未易也。
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
臨濠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
何如?”群臣稱善。
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阙,如京師之制焉。
[7] 在營建中都時,劉基曾持反對的論調,以為“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
[8]八年四月罷營中都。
[9] 洪武十一年(1378)以南京為京師。
[10]太祖對于建都問題已經躊躇了十年,到這時才決定。
可是為了控制北邊,仍時時有遷都的雄心。
選定的地點仍是長安、洛陽和北平。
當時獻議遷都長安的有胡子祺: 洪武三年以文學選為禦史,上書請都關中。
帝稱善,遣太子巡視陝西。
後以太子薨,不果。
[11] 他的理由是: 天下形勝地可都者四。
河東地勢高,控制西北,堯嘗都之,然其地苦寒。
汴梁襟帶河、淮,宋嘗都之,然其地平曠,無險可憑。
洛陽周公蔔之,周、漢遷之,然嵩、邙非有崤函、終南之阻,澗、瀍、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
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
[12] 皇太子巡視陝西在洪武二十四年。
則太祖在十一年定都南京以後仍有都長安之意。
皇太子巡視的結果,主張定都洛陽: 太祖以江南地薄,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