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遷都北京

關燈
上一次講了明太祖定都南京。

    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長陵埋的那個皇帝)時,把朝廷搬到北京來了。

    這件事情在曆史上有什麼意義?他當時為什麼非遷不可? 前面講到,明太祖的軍隊打到北京以後,元順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長城以内地區的統治權。

    盡管如此,元順帝的軍事力量、政治機構都還存在。

    因此,他經常派遣軍隊往南打,要收複失地。

    他認為這個地方是他的,他們已經統治了八九十年。

    而當時明朝的都城是在南京。

    為了抵抗蒙古的進攻,明太祖隻好把他的許多兒子封在長城一線做塞王。

    可是現在情況變了,明成祖自己跑到南京去了;此外,原來封在熱河的親王叫甯王,甯王部下有大量蒙古騎兵。

    明成祖南下争奪帝位之前,先到熱河,見到甯王就綁票,把甯王部下的蒙古騎兵都帶過來了。

    他利用這些蒙古騎兵作為自己的軍事主力,向南進攻取得了勝利。

    從此之後,他就不放甯王回熱河,而把他封到江西去。

    這樣一來,在長城以北原來可以抵抗蒙古軍進攻的力量便沒有了。

    原來他自己在北京,現在自己到了南京,因而就削弱了明太祖時代防禦蒙古軍進攻的力量,防禦線有了缺口,頂不住了。

    因此,他不能不自己跑到北京來指揮軍隊,部署防禦戰。

    因為他自己經常在北京,當然政府裡的許多官員也都跟來北京,北京慢慢變成了政治中心。

    于是他開始修建北京,擴建北京城,大體上是根據元朝的都城來改建的。

    元朝時北京南邊的城牆在哪裡呢?在現在的東西長安街。

    明朝就更往南了,東西長安街以南這個地區是明朝發展起來的。

    德勝門外五裡的土城是元朝的北城,明朝往南縮了五裡。

    明成祖營建北京是有個通盤安排的,他吸取了過去多少朝代的經驗。

    所以街道很整齊,幾條幹線、支線把整個市區劃成許多四四方方的小塊。

    有比較完整的下水道系統,有許多中心建築。

    從明成祖到北京以後,前後三十多年,重新把北京建成了。

    和這個時期的世界其他各國比較,北京是當時世界各國首都中建築比較合理的、有規劃的、最先進的城市。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首都比得上它。

    有人問:北京還有外城,外城是什麼時候建築的?外城的修建比較晚,是在公元1550年蒙古軍包圍北京的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衛首都才修建的。

    但是因為這個工程太大,隻修好了南邊這一部分,其他部分就沒有修。

    至于現在的故宮、天壇那些主要建築,也都是在那個時代打下的基礎。

    應該說明,現在的故宮并不是原來的故宮,認為明成祖修的宮殿一直原封未動地保留到現在是錯誤的。

    故宮曾經過多次的擴建和改修。

    過去三大殿經常起火,燒掉了再修。

    起火原因很簡單,就是太監放火。

    宮廷裡有許多黑暗的事情,太監偷東西,偷到不可開交的時候,事情包不住了,就放火一燒了事。

    燒掉了再修,反正是老百姓出錢。

    明清兩代宮廷裡經常鬧火災就是這個道理。

    故宮的整個建築面積有十七萬平方米左右,光修故宮就用了二十年的時間。

    我們人民大會堂的建築面積是十七萬四千多平方米,比整個故宮的有效面積還大。

    明朝修了二十年,我們隻修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這種比較是很有意思的。

    由于從明成祖一直到明英宗連續地營建北京,政治中心就由南京轉到北京來了,北京成為國都了。

     以北京作為一個政治、軍事的中心,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禦,抵抗蒙古族的軍事進攻,保證國家的統一,從這一點來說,明成祖遷都北京是正确的。

    如果他不采取這個措施的話,曆史情況将會怎樣,就很難說了。

     即使明成祖遷都北京,并集中了大量的軍隊在這裡,但在明朝曆史上還是發生了兩次嚴重的軍事危機。

    一次是在公元1449年,一次是在1550年,中間隻相隔一百零一年。

     第一次危機叫“土木之役”。

    土木是什麼意思呢?在今天官廳水庫旁邊的懷來縣,有一個地方叫土木堡。

    當時蒙古族有一個部族叫瓦剌,它的領袖叫也先。

    也先帶兵來打明朝,他的軍事力量很